小序
学者,医理既明,脉法洞悉,尤宜用药切近,庶几治疾有当。自古圣贤,皆参透精微而垂诸典要,以便后世好学之士,从此而得心应手,苟非探颐索隐,焉能遵圣学而起沉疴乎?余故采取群珍,以树宝林之意。公诸同志,毋哂管窥。
补法
虚则补之,正气夺则虚。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药也;归、芍、地黄,补血药也;二门、知、柏、归、地,补阴药也;附子、苁蓉、鹿胶、菟丝,补阳药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乃天地生成之味,非烹饪调和之味也,如羊肉、黑豆之类。黑瘦人,肠胃时燥,口干渴,发须枯悴,肌肤不泽,筋骨疼,夜甚,是阴血虚,津液不足,当用润剂,燥药宜禁,四物、二冬、花粉为主;肥白人,行则气促,腠理不密,自汗时出,四肢倦怠,属气虚有湿痰,宜燥剂,忌润剂,必以参、术、芪、草,益气为主。产后气血大亏,大补为主,须分气血。今人止以四物增减,倘脾胃弱而气不足者,宁不戕人?老人亦以补养为主,有外感,补中益气加芎、苏、羌、防等解散,邪去热净而止。内伤饮食,参、术补脾,兼以消导。痰火咳嗽加化痰药,冬月先发散。一切病后、疮疽后有外感及内伤者,悉从此法,助正伐邪,不伤气血,可保无虞。禀赋怯弱人,脉弱无力,年高、产后、胎前,同法。
五虚:脾虚者,心腹饱胀,不能运化饮食,四肢痿弱,怠惰嗜卧,九窍不利,面黑痿黄,补中益气增减,以甘补之是也,大忌克伐。心虚者,两寸微洪,善悲怔忡,口干,烦闷不宁,古用泽泻炒盐,以咸补之,不若人参、茯神、柏子仁、菖蒲为佳,补心丹最的。一说虚则补其母,陈皮、生姜。肝虚者,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筋痿不用,阴痿,面青白,脉弦细无力,古方用陈皮、生姜,以苦补之。大抵肝气常有余,肝血常不足,古方补母用熟地黄、黄柏及钱氏地黄丸,是滋阴血也。肺虚者,鼻塞不利,少气自汗,喘咳,面色淡白,毛焦落,久病产后及疮肿出脓后发喘是也,必用人参、麦冬、五味,甘益气,酸补肺也。钱氏补肺阿胶散中有甘草、兜铃、糯米,正合此义,第不若生脉散多效尔。肾有二,水中有火,枯槁秘结,小便淋涩,相火上炎,两尺洪大,梦遗、盗汗、耳鸣,是天乙真水不足,当滋阴六味地黄丸之类;两尺微弱而涩,四肢痿厥,腰膝酸痿,食少及不消化,腰似折,小腹痛,是元阳虚惫,真火微也,人参、枸杞、菟丝、桂、附、鹿茸、鹿胶之类。曰气、曰血、曰精、曰津液,一或不足,当先理脾胃。若脾胃不和,食少不能生化精血,纵加峻补不能成功。昧者,但知四物养血,谓参、术不可用,庸之甚矣。大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木必先腐,而后虫生,墙壁坚固,贼自难入。医家若不审脾胃元气精血,妄加克伐涉虚之人,鲜有不致于危者。余家世业医,目击其弊,特为拈出,明哲幸谅之。
泻法
实则泻之,邪气盛则实。六淫客邪,外感七情,饮食内伤,为痰、为火、为痈、为积。或汗而散,或吐而达,或下而涤,或刺以决之,或灸以劫之,使邪气早退,正气得复,是泻法。不得妄谈也,谨录于下。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凡味辛药则散,桂枝、麻黄、干姜、生附,辛热发汗药也,大寒湿客于表者用之;羌、独、芷、朴、苍术、芎、苏,辛温药也,感冒轻者用之;石膏、薄荷、黄芩、升麻、葛根,辛凉药也,内外热盛者用之。
汗法
薰、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蹻诸解表者,皆汗法也
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头痛恶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是为表证。宜辛以散之,得汗而解。冬月麻黄汤,他时大羌活汤增减。咳嗽寒包热者同法。湿流关节,身痛脉沉,当取微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不可大汗。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蒸蒸发热,升阳散火汤,火郁发之也。风热拂郁于表,或成疹斑,或生疮疥。一切咽痛齿痛,痛风腿痛,湿痰流注,疮疽初起,四肢拘急,恶寒发热,悉宜取汗,败毒散加减最稳,小儿痘、疹、痧同。中酒,当出汗,古方用葛花解酲是也。
北人冒寒头痛寒热,用有力人将病者两手极力揉按至手指尖,以针或磁石砭去恶血即愈,即前砭针取汗法也。
伤寒过经热不止,或发汗不彻,用紫苏煎汤,取一大壶,置被中接汗,内服辛凉药即出。
不可汗
左脉微弱,小便淋,不可汗,汗之必便血。诸失血家,腹中有动气,产后,溃疡,年高,诸病久气虚血虚人,误汗即发喘,或筋惕肉瞤、手足振掉等危症。咽痛,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疮家不可汗。阴虚,脉细数,遗精,咳嗽,劳瘵,夏暑时,汗多亡阳。不当汗而汗之,津液枯槁而死。月水三禁,不可汗、吐、下。
吐法
引涎、漉涎、取嚏、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在上者,因而越之。尺脉有力,强健者,宜吐。食滞中脘,胀闷恶心,头痛身热,有如伤寒,寸口脉滑盛,急以盐汤探吐。
中风,痰涎壅盛,不能言语,不遗尿,脉滑实有力者,稀涎散吐之。
小水不通,痰滞胸膈,不得下降,升柴二陈二术汤,探吐。
气虚秘者,补中益气汤,先服后吐。
妊娠转胞,小水不通,参、芪、术煎服探吐。
肝气郁结心下,中脘痛闷,脉细结,不下食者,萝卜子煎汤探吐。
湿痰痛风,用杉木煎汤吐。
癫痫,痰涎上潮,小儿惊风,脉滑,人健而实者,三圣散吐之。
伤寒三四日,邪传胸膈,懊憹不得眠,是实烦也。瓜蒂散或栀子立豉汤吐之。
风痰头痛,百法不应,久之则伤目,瓜蒂散或青黛散搐鼻吐之。
暴嗽,风涎上涌,咽塞不利,茶调散吐之。
疟久不止,心中胀闷,脉滑实者,四兽饮吐之。
膏粱人多食生鲙,因而生虫,胀痛发呕,面上白斑,时作时止,藜芦散吐之。
久患胁痛,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独圣散加蝎梢半钱吐之。
筋挛急痛,体厚,湿痰盛者,神应散吐之。
偏枯痰盛,追风散吐之。
头风后有目疾,有半明可救者,防风散吐之。
胸膈满,背痛或臂疼,可用祛风汤吐之,后服乌药散。
疠风、疮癣、恶疮,三圣散吐之,后服苦参丸。
一切暴厥、中气、中风,脉沉实滑数有神,不省人事,不遗尿者,用神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立醒。
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亦用神圣散吐之。
豆豉、栀子、芽茶、苦参、芩、连、瓜蒂,吐胸中之热痰;矾盐酸咸,吐膈上之顽痰;轻粉、郁金、桔梗,吐胸中之郁结痰;乌头尖、附子尖,吐胸中之寒痰;皂角、蝎梢,吐胸中之风痰。
丹溪取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肚腹,于不通风处行之。探吐,将鹅翎桐油浸二三日,却以皂角洗净,晒干待用。逆流水和药取吐佳。凡药升上者皆可吐,如防风、桔梗、芽茶、山栀、川芎、萝卜子,以姜汁、醋少许,瓜蒂散少许,入虀汁,温服,以鹅翎于喉中探,即吐。
吐食积痰,用萝卜子五合,油炒,擂入浆水,滤汁,入桐油、白蜜少许,旋旋半温,服下,以鹅翎探。
虾汁引涎法:见中风门。肥人湿痰盛,益气散虀汁调吐。
子和稀涎散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一两) 绿矾(五钱) 藜芦(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斡开口,浆水调灌之。
吐药:桔梗芦、人参芦(虚人用此)、艾叶、末茶、瓜蒂、附子尖、藜芦、砒。
此数味皆自吐,不用探法。
三圣散
防风(二两) 瓜蒂(拣净,炒微黄,三两) 藜芦(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虀汁三茶盏,煎三五沸,去虀汁。次入水一盏,煎三沸,将虀二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渣,澄清放温服,以吐为度。
丹溪方
用郁金(半两) 藜芦(一钱) 苦参(一钱)
上为末,虀汁调吐。如吐不止,嚼丁香一粒,即止。又不止,葱白汤呷之。
仲景瓜蒂散
凡用瓜蒂良久涎未出者,含砂糖一块,下咽即引涎吐出。瓜蒂即甜瓜蒂也。用近皮半寸许,暴干用。一法:每用一二钱,加腻粉一钱,水调之,吐风痰佳。
二仙散
瓜蒂 好茶(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虀汁调下,空心用之。
吐剂用瓜蒂等药不透者,必用热药攻之。后方。
碧霞丹
石绿(细研,飞,十两) 附子尖 川乌尖 蝎梢(各七十个)
上为末,入石绿和匀,糊丸,鸡头大。每服,薄荷汁半盏下一丸,再用半盏,须臾大吐。
独圣散
用砒不以多少,研细。每服一钱,以新汲水调下。
经验吐哮痰方
用砒一钱,面二两,清水和,捏饼,香油煎黄,为末,用一钱,江茶末三钱,调匀,五更井水下。如不吐,可添半钱,次日服。
凡服吐药不吐,以虀汁投之。不动,续续投之,无不吐者。吐后昏愦,切勿惊疑。如头眩难忍,饮童便或自便,或凉水一口,佳。
凡服草木、藜芦、瓜蒂等吐不止者,饮麝香汤即止。葱白汤止藜芦吐。石药吐不止,甘草贯众汤止之。服砒不止,地浆水解之,冷绿豆汤、新汲水,俱佳。
不可吐
尺中脉微弱,两寸不滑,胸膈不闷,不可吐。脾胃素虚,面色痿黄,右寸大而无力,不可吐。中气虚而痞胀,不能运化,不可认为实,误吐,祸不旋踵。大都邪在上焦,痰涎积滞中脘,阻碍升降,脉实有神者,非吐不可。若吐而不吐,是养病以防身也,涉虚者禁之。
吐后,惟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油腻之物。吐后心火既降,阴道必强,大禁房事、悲忧,病人既不自责,必归罪于吐法也。不可吐者有八:性刚暴好怒,喜淫者;病势已危,老弱气衰者;吐不止者;阳败血虚者;吐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浊血者;病人粗知医书,不辨邪正者;病人无正性,反复不定者;左右多嘈杂之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生他病,反起谤端。虽恳切求之,不可强从也。
下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内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积滞痰饮,郁于肠胃,流于四肢,为痛为肿,为痞为块。便溺阻塞,气血凝滞,须下,以通其塞。惟脉滑弦数有力,症兼胀痛,不得已而行乃可。须审轻重、虚实、寒热,若一概妄治,是杀人,速于刅尔。
下热实
伤寒表邪传里,肠胃燥结,三焦俱伤,腹中痞满,大肠燥实,七八日不大便,绕脐硬痛,外见口干舌燥,舌上边黄中黑,脉沉数有力,为里证,即大实结胸,大承气汤主之。
邪在上焦,则为痞实,小承气汤。
邪在中焦,则有燥(口干燥也)、实(腹中满)、坚(按之硬痛)三症,调胃承气汤主之。
邪热结于血分,其血必结,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小腹硬痛,小水自利,桃仁承气汤主之。
女人则经水适来适断,日晡如狂,小柴胡加芎、归、桃仁泥,消导滞血,忌汗下。表热未静,里证又急(谓舌干口燥硬痛也),不得不下,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
虚结年高,病久、产后,切忌大下。内伤元气不足,有食停滞,当补泻兼施,补中益气加大黄润之。
血少,肠胃干燥,多日不大便,左脉涩小,口干者,导滞通幽汤倍麻仁,甚者加熟大黄。或间服润肠丸,妙。
下寒实结
寒痰郁于中脘,或过食寒凉,肉食糍粽,心下硬痛,手不可近,必用巴豆丸或备急丸通之。斩关夺门之将,不可不用也。伤寒寒实结胸,仲景三物白散,用贝母、桔梗、巴豆。
下水结
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或脾中湿痰郁而为水,胀满喘肿,面浮,脉实数有力者,十枣汤泻之。
中满腹胀,喘嗽淋闭,积饮拂郁,不得宣通,二便阻塞,脉弦数有力,及肢体肿痛,走注,舟车神佑丸最捷。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湿痰伏于肌肉,为肿为痛,津液不得宣通,二便秘结,大圣浚川散主之。
下积痰
食积痰饮,胶固于肠胃,为痛为痞,吞酸满闷,阻碍升降,脉滑实弦数有力者,木香槟榔丸下之。肠胃秘而不通,津液不能流布也,神芎丸下之。
下虫积
心腹筑痛,唇红能食,面上白斑,或偏嗜一物,生米、烧酒之类,是虫积,万应丸下之。
大抵下法,止可施于初起,胃气未伤,元气尚壮,脉实有力之人。稍虚者,即当扶助正气,消息推荡之,所谓养正积自除也,慎勿猛浪,戕人天年。
木香槟榔丸:流湿润燥,推陈致新,兼下食积。
木香 槟榔 青皮 广荗 枳壳 黄连(各五钱) 黄柏(一两) 大黄(一两半) 黑牵牛
水丸,量轻重分两。
神芎导水丸:导湿热,通肠胃。大便不实者忌之。
黄芩 黄连(半两) 大黄(二两) 川芎(半两) 黑牵牛(四两,头末) 滑石(四两) 薄荷(五钱)
舟车神佑丸:泄水湿痰饮。
甘遂(一两,醋炒) 大戟(一两,醋炒) 芫花(一两,醋炒) 大黄(二两) 轻粉(一钱)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各半两)
用水丸。
不可下
下多亡阴。不当下而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年高产乳,表邪未净,亡血家,溃疡,动气,恶心,宿滞未熟。
五脏泻法
五志过极,五味过伤,则火动而偏胜,宜分经泻之。
大怒则火起于肝。肝盛则梦山林树木,两胁痛引少腹,脉弦数。古方泻青丸为对症药,或柴胡醋炒、青皮、栀子、龙胆草煎服,佳。甚者,当归龙荟丸。肝家湿热盛者,龙胆泻肝汤,以酸泻之白芍药。
多喜则心实,胸中痛,胁满,笑不休,口舌干燥,狂乱不眠,梦见丘山烟火。古方以甘泻之,用甘草。如无他症,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思虑不节,厚味不谨,则脾盛。脾盛则梦歌乐,身重不举,痞塞,气不利。古方以枳实泻之,或钱氏泻黄散。实者泻其子,用桑皮泻肺。
积热痰涎客于肺,则肺盛。肺盛则梦哭,喘咳,右胁胀痛。古方桑白皮泻之,或泻白散。实则泻其子,用泽泻。
五脏,惟肾无泻法,以肾常不足也。古方泽泻泻肾,是引下焦浊火从小便泄去,非泻肾也,不可不知。
泻青丸
龙胆草(酒炒) 羌活 防风 栀子 川芎 当归 大黄(酒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蜜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竹叶、砂糖汤下。海藏云:东垣先生治癍后风热毒攻目,翳膜遮睛,用此泻之,大效。
泻心汤
黄连一味,为细末,每服二分至五分,甚者一钱。临睡温水下。
导赤散
引火从小肠出也。
生地、甘草梢、木通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竹叶汤煎服。
泻黄散
海藏云:此剂泻脾热。
藿香(七钱) 山栀子(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二两) 防风(四两)
上锉,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清汁服。
泻白散
桑白皮(一两,炒黄) 地骨皮(一两) 甘草(半两,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同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海藏云:肺热骨蒸宜此。余意骨蒸多属阴虚,若肺风热伏郁,固宜泻之。肺火盛,须枯芩、栀子。骨蒸,肺家气盛者乃可用。
正治从治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也。热病而反用热攻,寒病而反用凉剂,乃从治也。且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大寒大热之病,必能与异气相拒。善治者,乃反其佐,以同其气,复令寒热参合,使其始同终异也。如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刑,则热药冷服,下膈之后,冷体既消,热性随发。寒在上,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病气随愈,呕烦皆除。正《内经》所谓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困,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之义。如伏寒在胃,呕吐不纳,是虚火泛上,古方用炮姜理中汤,水浸冷服。又如伤寒少阴证,泻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闷,不内药,白通汤加猪胆汁之类是也。先贤譬之,人间之火,可以湿伏,可以水灭,病之小者似之。大者则若龙雷之火,逢湿则焰,见水益燔,太阳一照,火即寻灭,亦此理也。
五脏五味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玉茎中痛,用甘草梢是缓之也。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泻之(赤芍药),以辛补之(细辛)。实者泻其子(甘草),虚则补其母(地黄、黄柏)。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甘泻之(甘草、参、芪),以咸补之(泽泻)。实则泻其子(甘草),虚则补其母(生姜)。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炙甘草),以苦泻之(黄连),以甘补之(人参)。实则泻其子(桑白皮),虚则补其母(炒盐)。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诃子)。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实则泻其子(泽泻),虚则补其母(五味子)。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咸泻之(泽泻),以苦补之(黄柏)。实则泻其子(白芍药),虚则补其母(五味子)。
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散、酸收、苦燥、甘缓、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可变者。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洁古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尔,学者宜因意而究之。
引经报使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主(柴胡、牡丹皮)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
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
肝
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
泻子:甘草
行气:香附 芎䓖 瞿麦 牵牛 青橘皮
行血:红花 鳖甲 桃仁 莪术 京三棱 穿山甲 大黄 水蛭 虻虫 苏木 牡丹皮
镇惊:雄黄 金箔 铁落 珍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银箔 铅丹 龙骨 石决明
搜风:羌活 荆芥 薄荷 槐子 蔓荆子 白花蛇 独活 防风 皂荚 乌头 白附子 僵蚕 蝉蜕
【不足补之】
补母:枸杞 杜仲 狗脊 苦参 熟地黄 菟丝子 萆薢 阿胶
补血:当归 牛膝 续断 血竭 白芍药 没药 芎䓖
补气:天麻 白术 菊花 细辛 密蒙花 柏子仁 决明 生姜 谷精草
【本热寒之】
泻木:芍药 乌梅 泽泻
泻火:黄连 黄芩 苦茶 猪胆 龙胆
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
和解:柴胡 半夏
解肌:桂枝 麻黄
心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怔忡健忘,自汗,诸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实泻之】
泻子:黄连 大黄
气:甘草 人参 木通 黄柏 赤茯苓
血:丹参 牡丹 生地 玄参
镇惊:朱砂 牛黄 紫石英
【神虚补之】
补母:细辛 乌梅 生姜 陈皮 酸枣仁
气:桂心 泽泻 茯神 远志 白茯苓 石菖蒲
血:当归 乳香 熟地 没药
【本热寒之】
泻火:黄芩 竹叶 芒硝 炒盐 麦门冬
凉血:地黄 栀子 天竺黄
【标热发之】
散火:甘草 独活 麻黄 柴胡 龙脑
脾
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土实泻之】
泻子:诃子 防风 葶苈 桑白皮
吐:豆豉 栀子 常山 瓜蒂 萝卜子 郁金 虀汁 藜汁 苦参 赤小豆 盐汤 苦茶
下:大黄 芒硝 大戟 甘遂 青礞石 续随子 芫花
【土虚补之】
补母:桂心 茯苓
气:人参 黄芪 升麻 葛根 甘草 陈橘皮 藿香 葳蕤 缩砂 木香 扁豆
血:白术 苍术 白芍 胶饴 大枣 干姜 木瓜 乌梅 蜂蜜
【本湿除之】
燥中宫:白术 苍术 橘皮 吴茱萸 半夏 南星 芥子 草豆蔻
洁净府:木通 猪苓 藿香 赤茯苓
【标湿渗之】
开鬼门:葛根 苍术 麻黄 独活
肺
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吐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病。
【气实泻之】
泻子:泽泻 葶苈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湿:半夏 白矾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泻火:糯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诃子
通滞:枳壳 薄荷 干生姜 木香 厚朴 杏仁 皂荚 紫苏梗 桔梗
【气虚补之】
补母:甘草 人参 升麻 黄芪 山药
润燥:蛤蚧 阿胶 贝母 百合 麦门冬 天花粉 天门冬
敛肺:乌梅 粟壳 芍药 倍子 五味子
【本热清之】
清金:黄芩 知母 栀子 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紫菀
【本寒温之】
温肺:丁香 藿香 款冬花 白豆蔻 檀香 益智 缩砂 糯米 百部
【标宜散之】
解表:麻黄 葱白 紫苏
肾
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胻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秽,水液澄澈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水强泻之】
泻子:大戟 牵牛
泻腑:泽泻 猪苓 防己 车前子 茯苓
【水弱补之】
补母;人参 山药
气:知母 玄参 砂仁 补骨脂 苦参
血:黄柏 枸杞 锁阳 肉苁蓉 阿胶 山茱萸 五味子
【本热攻之】
下: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
温里:附子 干姜 官桂 蜀椒 白术
【标寒解之】
解表:独活 桂枝 麻黄 细辛
【标热凉之】
清热:玄参 连翘 甘草 猪肤
命门
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火强泻之】
泻相火:黄柏 知母 茯苓 玄参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黄 寒水石
【火弱补之】
益阳:附子 肉桂 益智子 沉香 硫黄 破故纸 天雄 川乌头 乌药 胡桃 阳起石 丹砂 舶茴香 当归 蛤蚧 巴戟天 覆盆子
【精脱固之】
涩滑:牡蛎 芡实 金樱子 远志 山茱萸 蛤粉 五味子
三焦
为相火之用,分部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瘛,暴病、暴死、暴瘖,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㑊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浑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漓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胕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汗:麻黄 柴胡 葛根 荆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吐:瓜蒂 沧盐 虀汁
下:大黄 芒硝
【虚火补之】
上:人参 天雄 桂心
中:人参 黄芪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附子 桂心 硫黄 人参 沉香 乌药 破故纸
【本热寒之】
上:黄芩 连翘 栀子 知母 玄参 石膏 生地黄
中:黄连 连翘 生芐 石膏
下:黄柏 知母 生芐 石膏 地骨皮 牡丹皮
【标热散之】
解表:柴胡 细辛 荆芥 羌活 葛根 石膏
胆
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二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之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痁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疬,结核,马刀,足小指、次指不用。
【实火泻之】
泻胆:龙胆 牛胆 猪胆 生蕤仁 生酸枣仁 黄连 苦茶
【虚火补之】
温胆:人参 细辛 半夏 炒蕤仁 当归 酸枣仁(炒) 地黄
【本热平之】
降火:黄芩 黄连 芍药 连翘 甘草
镇惊:黑铅 水银
【标热和之】
和解:柴胡 芍药 黄芩 半夏 甘草
胃
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吐呕泻利,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歪斜,鼻痛,鼽衄赤齄。
【胃实泻之】
湿热:大黄 芒硝
饮食:巴豆 神曲 山楂 阿魏 硇砂 郁金 三棱 轻粉
【胃虚补之】
湿热: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姜
寒湿:干姜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肉豆蔻 人参 黄芪
【本热寒之】
降火:石膏 地黄 犀角 黄连
【标热解之】
解肌:升麻 葛根 豆豉
大肠
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
热:大黄 芒硝 桃花 牵牛 巴豆 石膏 郁李仁
气:枳壳 木香 橘皮 槟榔
【肠虚补之】
气:皂荚
燥: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黄 乳香 松子 当归 肉苁蓉
湿:白术 半夏 硫黄 苍术
陷:升麻 葛根
脱:龙骨 白垩 诃子 粟壳 乌梅 白矾 赤石脂 禹余粮 石榴皮
【本热寒之】
清热:秦艽 槐角 地黄 黄芩
【本寒温之】
温里:干姜 附子 肉豆蔻
【标热散之】
解肌: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小肠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不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颌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
气:木通 猪苓 滑石 瞿麦 泽泻 灯草
血:地黄 蒲黄 赤茯 栀子 丹皮
【虚寒补之】
气:白术 楝实 茴香 砂仁 神曲 扁豆
血:桂心 玄胡索
【本热寒之】
降火:黄柏 黄芩 黄连 连翘 栀子
【标热散之】
解肌:藁本 羌活 防风 蔓荆子
膀胱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实热泻之】
泄火:滑石 猪苓 泽泻 茯苓
【下虚补之】
热:黄柏 知母
寒:桔梗 升麻 益智 乌药 山茱萸
【本热利之】
降火:地黄 栀子 茵陈 牡丹皮 黄柏 地骨皮
【标寒发之】
发表:麻黄 桂枝 羌活 苍术 防己 黄芪 木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