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
太阴肺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
此论经脉始于手太阴肺。肺者,脏之长也,主气而受百脉之朝会。夫经脉荣卫之气,受中焦水谷之所生,化其精微,上注于肺;是以经脉起于中焦,而始于肺也。中焦在脐上四寸,胃之中脘也。大肠者,肺之腑。凡腑之经脉,属腑而络脏;脏之经脉,属脏而络腑,脏腑经气之相通也。下络大肠,复还上循胃口(胃口者,胃之贲门处也)。(眉批:络犹兜也。直者为经,横者为络。)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
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旁连季胁,周围连着于形体,遮隔心肺于上。肺系者,喉咙也。经脉上膈属于肺,循肺系而横出于形身,从中府穴而循于腋下。肩下胁上际曰腋,中府、云门之间也。膊下对腋处日臑,肩肘之间也。(眉批:属犹所属之部署。臑叶如。)
上行少阴心主前,下肘循臂骨下廉。
手少阴心脉,从臂内行于手之小指。凡手足三阴之脉,皆循手足之内廉;三阳之脉皆循手足之外廉。此言少阴之脉,行内臂之后廉;太阴之脉,行内臂之前廉;厥阴之脉,行内臂之中也。臑尽处为肘;肘以下为臂。臂骨有二。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者,盖尺泽、孔最在臂上骨之下,两肉之间也。(眉批:肺经行手内廉之上廉,上廉即前廉,下廉即后廉。盖拱手分上下,垂手分前后也。)
入寸上鱼循鱼际,出于大指少商端。
寸口者,经渠、太渊之动脉也。寸口前隆肉处,为鱼际穴。从鱼际而出大指之端,在指内侧,离爪甲横竖一大米许,手太阴之井穴少商也。(眉批:《内经》手足之井穴皆离爪甲一韭许,盖今人不及古人之长大也。)
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支者,支别之脉;如树之有枝,水之支派,自经脉别出而旁行也。臂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而邪行者为支、为络。盖本经之经脉,出于大指之端;而支络之行,从腕后之列缺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之阳溪、合谷、三间、二间,以至于食指内侧手阳明之商阳穴也。(眉批:指连臂之上廉为内侧。)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喘咳气不宣。
是动者,是无形之气变动而为病也。肺气不舒及胀满,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肺所病,甚交两手而瞀然。(瞀叶务)
缺盆,足阳明胃经之穴名,在喉旁横骨之窝处,其间有若缺盆然;内则肺与系所主之部署,喘咳则相引而痛也。低目俯首曰瞀;交两手而瞀者:两手相交,隐几而坐,不能偃卧故也。经曰: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能偃卧也。
此为臂厥气所主,主肺所生病别焉。
是动者,气也;所生者,血也。《难经》云:先为是动,后病所生。厥,逆也。臂厥,乃气逆之所致。经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故为臂厥。此是动之为病也。是主肺所生病者,是病肺脏所主之经脉矣。夫在六腑则曰主气、主血、主胃、主筋、主津液;在五脏则曰主肺、主脾、主心、主肾、主肝者,盖五脏之所主者神也。神者,魂、魄、神、志、意,藏舍于五脏。此病脏气而不病神气也。
咳逆上气烦喘渴,胸满臑臂痛前廉。
经气逆,则咳逆上气。不能通调津液,经络燥竭,则烦喘而渴也。胸臑臂,皆肺经脉络之所循。
厥则是病掌中热,气盛有余痛臂肩。
经逆,则病掌中热。气盛,则痛于背肩。“经别”篇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内经》曰:病在肺,俞在肩背。故气盛有余,而痛于经俞也。
风寒汗出中风证,小便频数而数欠。
风寒,乃有余之证。气盛,则小便易行。故气盛有余,则为风寒汗出,小便数而欠也。
气虚肩背苦寒痛,溺变少气呼吸艰。
肺主气,气为阳。气虚,故肩背痛寒。气化,则小便清而长;气虚,故溺色变。大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气虚,故少气不足以息也。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其诸病有如此者。气盛而病有余,则当泻之。气虚而病不足,则当补之。热则疾去其针而泻其热。寒则久留其针而温其寒。脉陷下者,则当用艾以灸之。若不盛不虚,则止以本经取之,而不必求之手阳明也。所谓盛者,何以知之?寸口较人迎之脉大三倍而躁,则肺经为实,如“终始”篇所谓泻手太阴肺,而补手阳明大肠者是也。虚者,何以知之?寸口较人迎之脉三倍而小,则肺经为虚,如“终始”篇所谓补手太阴肺,而泻手阳明大肠者是也。盖人迎主阳、主腑,寸口主阴、主脏。人迎盛而寸口虚,则当泻腑而补脏;寸口盛而人迎虚,则当泻脏而补腑。后五脏六腑皆仿此。
步穴分寸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
云门璇玑旁六寸,巨骨之下二骨数。
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肘上五寸主。
尺泽肘中约纹论,孔最腕中七寸举。
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脉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内侧寻,喉痹刺之随时愈。
肺经计十一穴。中府,在云门之下一寸。云门,在璇玑横量六寸,缺盆巨骨之下、二骨之间。璇玑,乃任脉之穴,在喉下横骨第一陷中。盖以璇玑横量取云门,下一寸即中府矣。天府,在腋下三寸。侠白,离尺泽五寸。尺泽,在臂髁内上廉,大肉分处陷中、横纹之间。孔最,离腕上横纹七寸。列缺,离腕一寸半。经渠,即所胗之关脉。太渊,即寸口也。鱼际,在腕上隆肉中。少商,在大指爪甲内廉,横竖相去一大米许是也。(眉批:两分共二十二穴,余脏皆同。)
手阳明大肠经
阳明大肠之经脉,起于大指次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肺之腑也。其脉起于手大指之次指端商阳井穴,接手太阴之支别,内络脏腑。夫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上入两筋间。
合谷,穴名。在两骨之间,所谓虎口是也。两筋者,大指次指二筋之间。循阳溪而上曲池。
循臂上廉入肘外,上循臑外之前廉。
循臂上廉入肘外者:凡臂之交于大指食指者为上廉,交于小指者为下廉;交于手掌者为内廉,交于手背者为外廉。又以两手顺下,见于身之前者为前廉,见于身之后者为后廉。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之前廉,历肘髎、五里、臂臑以上肩。(手足三阴皆在手足之内,三阳皆在手足之外。)
上肩出髃骨之前,上出柱骨会上间。
肩端两骨间为髃骨。柱骨,大椎之上,天柱骨也。此经上肩之肩髃穴,又出髃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自大椎相交而下入缺盆。
下入缺盆络肺脏,下膈属与大肠联。
缺盆虽属足阳明之穴名,在肩前大骨之上,俗名锁子骨,骨上大踝,有如缺盆;少阳阳明之经,皆从此内入。手阳明之支脉,络肺经脉,下膈属于大肠。(眉批:踝叶呱,去声。)
支从缺盆循颈上,贯颊入下齿中间。
其支者,又从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人中内,左之右之相间然。
从齿中复出,夹口两吻,相交于人中之内。左脉往右,右脉往左,上夹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络,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
上挟鼻孔通胃脉,是动则病齿颈边。
是动则病齿痛、项肿,盖阳气之在上也。
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悬。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受水谷之精而传道变化,故主生津液。经云:大肠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手太阳是主液所生病者,目黄;足太阳膀胱所生病者,目黄。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盖所生病而津液不能上资,则君相之火热上炎,而为目黄矣。是以心所生病者,目黄;心包络是动病者,亦面赤目黄也。热伤经络,则口干鼽衄,阳明经络循口鼻也。
喉痹肩前臑内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肩前、臑内、次指,皆经络之所循。大指者,脏腑之经络相通也。
邪实为病气有余,当脉所过者热肿。
邪盛而为有余之证,非止痛,而更热肿也。经云:气伤痛,形伤肿。先痛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后痛者,形伤气也。此盖先病气而后及于经脉也。
虚则寒栗不复还,为此诸病宜多诵。
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则为振寒寒栗,宜补诸阳。盖邪实而气有余,则为热,因阳气以化热也;阳气不足,则不能为热而寒栗矣。为此诸病,咸宜多诵而熟记也。
步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骨虎口岐骨间。
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专。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焉。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
曲池曲骨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
扶突曲颊下一寸,禾髎水沟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自分明。
此经穴二十。从食指商阳穴,循臂膊外之上廉。从肘之曲池,上肩之肩髃。从喉旁,上人中,相交于人中之内。上挟鼻孔,至頞中迎香而交于胃脉也。二间,即气关之节间。三间,即风关之节间。合骨,在虎口陷中。阳溪,对关脉之侧上,即反关脉之关脉是也。曲池,宜曲臂拱手取,在肘上横纹向外之尽处。肩髎,在肩膊二骨相交处,举臂有凹者是也。水沟,属督脉,在鼻下人中。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络,起于鼻之交頞中。
鼻之山根为頞。足阳明胃脉,受手阳明之交,起于鼻之两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頞中。
旁约太阳之经脉,下循鼻外入齿中。
过足太阳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承泣,四白,巨髎,上入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交于承浆左右通。
还出挟口两吻地仓,环绕唇下,左右相交于任脉之承浆。
却循颐后出下廉,大迎颊车上耳前。
腮下为颔,颔中为颐。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历下关。
过客主人循发际,交额会与神庭联。
腮上为发际,发际前为额颅。客主人,足少阳胆经之脉,在目外眦之下。过此经穴,上循发际之头维,会于额颅督脉之神庭。
支者从大迎前下,喉旁寸五人迎间。
其支者,从大迎别出,下循人迎之动脉。人迎,在结喉旁各一寸五分。
内入缺盆下里膈,属胃络与脾脏联。
从人迎,历水突、气舍,入缺盆,行足少阴俞府之外。下膈,当上脘、中脘之分,属胃络脾。
直者从缺盆外下,下循两乳之内廉。
直者,经脉也。其直行者,行于形身之外,直下两乳之内廉。自缺盆、气户,至乳中、乳根,而下挟于脐。
气户乳中而直下,挟脐入于气街间。
经云: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此营卫之径路,盖络绝而走于气街也。腹气之街,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阳明之经从外直下,挟脐而入于腹内,与腹之气街相合。
支者复起于胃口,下循腹里气街连。
此入缺盆属胃之经脉,复有支别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于气街中。与前挟脐入腹之经脉,相合于气街,而复出于天枢。
以下髀关抵伏兔,膝膑循胫之外廉。
股内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为髀关。挟膝筋中为膑,骹前为胫骨。此气街中相合之经络,复出于外,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下髀关之境,抵伏免,下膝膑中。下循外廉,历三里、上廉、条口、下廉,至足跗之解溪、冲阳之动脉。(眉批:此经在足外廉之前廉。)
下循足跗冲阳脉,入中指内厉兑端。
足面曰跗。下循足跗之解溪、冲阳,过陷谷,入中指内间厉兑,出其端。
支者下廉三寸别,下入中指之外间。
其支者,自下廉别下,历丰隆,下入中指之外间。
支者别跗冲阳出,入大指间出其端。
又,其支者:从跗上冲阳别行,出厥阴行间之外,循大指内侧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阴之隐白穴也。
是动洒洒振寒病,善呻数欠颜黑证。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呻者:气道约而不利,欲太息以呻出之。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卫乃阳明之利气也。阳明之表气在面,阳气虚则水气乘之,而面黑矣。经曰: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病至则恶人与火,木声闻之惕然惊。
病至者,邪至而阳明之为病也。阳明乃燥热之经;病至而感本经之气化,则为病热。热甚,则恶火。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胃者,土也,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眉批:土恶木也。)
心动喜独闭户牖,甚则登高弃衣走。
阳明之络,上属于心,故心欲动。“脉解”篇曰: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处也。甚者,阳热甚也。所谓病至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阳甚,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甚于身,则弃衣而走也。(眉批:所谓病至者,阴并于阳,纯得阳热之气也。)
贲响腹胀为骭厥,主血所生病者别。
是动为病,则经气皆逆,是以贲响腹胀。胫骨为骭,足阳明荥俞之所循,故为骭厥也。中焦取汁、受气,变化而为赤,是以阳明为多血之经而主血也。
狂疟温淫汗出多,唇胗口㖞鼽衄血。
阳盛则妄言骂詈而发狂。邪入于经,经气相抟,则为病疟。其气温热,则为淫泆。阳明为水谷之海,故阳明病,法多汗也。胃脉夹口环唇,左右互交,经脉邪正、缓急相引,则为口㖞。邪热在经,则为唇疮、为鼽衄矣。
颈肿喉痹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穴。
喉颈乃支别之脉,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经气热,故颈肿喉痹。经病而土令不行,故大腹水肿也。其直者,从缺盆下乳,挟脐入气街,抵伏兔,下膝膑,是以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而中指不用。
下循伏兔至指中,气盛身已前皆热。
经云:二阳为维。阳明总维于腹,行身之前。故气盛,则身以前皆热。
甚至其有余于胃,消谷善饥黄色溺。
胃中热,则消谷善饥。盖经络受邪,则入于府,而有余于胃矣。津液生于阳明而□于膀胱,阳热盛,则溺色黄也。
不足身已前皆寒,胃中寒则胀满结。
不足者,阳气虚也。寒在形身之外,则身已前皆寒。寒在胃中,则不能消化水谷,而为胀满矣。
步穴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
四白目下方一寸,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夹吻四分近,大迎颔下寸三真。
颊车耳下八分穴,下关耳前动脉行。
头维神庭旁四五,(神庭,督脉穴,在中行发际上五分。头维去神庭四寸五分。)人迎喉旁寸五明。
水突在颈大筋下,气舍突下穴相乘。(气舍在水突下)
缺盆舍下横骨内,各去中行寸半平。
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
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
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自气户至乳根六穴,上下相去各一寸六分,去中行任脉各四寸。)
不容、巨阙旁三寸,其下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一、滑肉门,上下一寸中三平。(自不容至滑肉门,上下相去各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外陵连,
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四寸水道全,
枢下六寸归来是,共去中行二寸边。(自天枢至归来,上下相去不等,去中行各二寸。)
气街鼠鼷上一寸,(鼠鼷横骨尽处)又去中行四寸专。
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
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示。
膝膑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至,
膝下六寸上廉穴,膝下七寸条口谛,
膝下八寸下廉看,膝下九寸丰隆系,
却是踝上八寸量,此那下廉外边缀。(丰隆是三里别出之支络穴,与下廉之经相隔,故复从踝量,上离踝八寸,两肉之间。)
解溪去庭六寸半,冲阳庭后五寸换,
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指外间现。
厉兑中指内侧端,去爪如韭胃井判。
本经计四十五穴。经脉一:自颊中起而循于面,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腹内气街中。是头面唇口胸乳至脐,皆经脉之六也。支络有四:一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历水突气舍,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一复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与经脉相合,出于天枢,下髀关,抵伏兔,入中指内间,而出于厉兑。此乃直行之经脉与支络合于气街,而下循膝跗,是天枢而下至于厉兑,亦皆经脉之穴也。一自下廉三寸,历丰隆而别,下入中指外间。一自跗上冲阳而别行,过厥阴之行间,而交于脾之隐白。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经脉,起于大指隐白端。
足太阴脾脉,起于足大指内侧隐白穴,离爪甲一小韭许。受足阳明之交也。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上内踝前。
大指下高骨为核骨,以上突起如核也。足后跟两旁起骨为踝骨。循大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过核骨后。历太白、公孙、商丘,上内踝前廉之三阴交。(眉批:踝叶脉,去声。在外廉为外踝,内廉为内踝。)
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经脉前。
足跟为踹,踹上为踵,踵上为腨,腨内之直骨为胫骨。从三阴交上腨内,循胫骨后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阴之前。至地机、阴陵泉,上循膝。(眉批:腨叶软。踹叶短。)
上膝股前内入腹,属脾络胃上挟咽。
膝股者,膝上之股肉,俗名大腿肚也。上膝股内廉之前廉,循血海、箕门,迤逦入腹。经冲门、府舍、任脉之中极、关元,复循腹结、大橫,会下脘,历腹哀,过日月、期门之分,循本经之里,下至中脘之际,以属脾络胃。又由腹哀上膈,循食窦、天溪、胸乡、周荣曲折向腋下,至大包。
上连舌本散舌下,人迎挟喉经脉终。
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会手太阴之中府。上行人迎之里,挟喉,连舌本、散舌下而终。
支者从腹哀别出,循胃上膈注心中。
其支行者,由腹哀别行,再从胃部中腕穴之外上膈,注于膻中之里,以交于手少阴心经。
病舌本强为是动,食则呕逆胃腕痛。
足太阴之经气,上连舌本。是动则病强,病所生则痛矣。夫脾为转运之官,脾气不能输转,故食则呕。胃气逆,故脘痛也。
腹胀善噫得后气,快然如衰身体重。
脾气实,则腹胀,腹乃足太阴之郭也。经曰:人之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盖脾气病而不能为胃散其厥逆,复从胃出而为噫也。得后气则快然如衰,盖不能从上散,得后之转失气而从下散,故快然也。经云:脾病者身重。脾气主肌腠故也。(眉批:上散则为噫,下散则为后气。)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疼痛体难动。
形伤痛,病经脉之有形,故舌本痛也。经云:跌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盖脾病气,则身重;经脉不能行于上下,则身体不能动摇矣。
食不能下及烦心,溏泄大瘕心下痛。
先为是动后病所生,是以不惟呕,而食更不能下矣。太阴支脉注心中,故心烦而心下急痛。溏泄者,腹胀满泄注,是为脾泄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也。
水闭黄疸卧不能,强立膝踵指不用。
饮入于胃,由脾肺之转输,而后能通调于膀胱。脾病,则水闭而不行。湿热不攘,则郁蒸而为疸黄矣。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呕不得卧。脾主四肢,经脉厥逆,故强立也。膝股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皆经络之所循。此太阴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步穴分寸歌
大指内侧隐白起,节后陷中大都朝。
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调。
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
漏谷踝上六寸间,膝下五寸地机连。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
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五寸大横下,三寸三分寻府舍,
腹结横下寸三分,大横二穴挟脐跨。
腹哀二寸去期门,直与食窦相连亚。
食窦、天溪及胸乡,周荣各一寸六大。
大包、渊液三寸下,此是脾经无少差。
本经凡二十一穴。井穴隐白,起于足大指内侧。大都,在本节后陷中。太白,在核骨下陷中。商丘,在内踝下微前陷中。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陷中。漏谷,在踝上六寸,胫骨后陷中。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大横,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值脐旁。腹哀,在期门下二寸。期门,肝经穴,离中行巨阙四寸五分。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胸乡、天溪、食窦,亦各下一寸六分。大包,在肋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眉批:股下为鱼腹。中府,肺经穴。渊腋,胆经穴。)
手少阴心经
少阴心脉起心中,下膈络与小肠通。
手少阴经,受足太阴之交,起于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支者仍从心系出,上挟咽喉系目瞳。
系,继也,联属也。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其支者,从心系上行,挟咽系目。
直者复从心系上,入肺下出极泉中。
其直者,复从心系直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极泉穴,而行于形身。
外循臑内后廉走,行手太阴心主后。
自极泉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经脉之后。(眉批:此经在手内廉之后廉。)
下肘内循臂后廉,抵掌之后锐骨端。
历腨内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手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兑骨之端。
入掌内中后廉侧,循小指内出其端。
由阴郄、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络,以交于手太阳也。
是动嗌干及心痛,渴而欲饮臂厥焉。
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心气病,则皿液燥竭。是以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为臂厥。盖心之经气,出于心而行于臂,病则反厥逆而为嗌干、心痛也。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臂痛后廉。
心系出于目,火热上炎,故目黄。经脉出于胁下,循于臑臂后廉,故痛也。
厥则掌中热与痛,为此诸病气血兼。
掌中,属包络相火之荣穴;厥则君火反逆于包络,故掌中热痛。为此诸病,乃是动,病气;所生,病血也。
步穴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脉出胸。
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节内容。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逢。
阴郄五分动脉取,神门掌后兑骨中。
少府节后劳宫直,小指内侧寻少冲。
手少阴九穴。极泉,在臂腋下,两筋间动脉处。青灵,在膊后廉,离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少海,在肘内廉节后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头得之。臂骨尽处为腕,阴郄,在腕后五分,动脉是也。少府,在指节下,直对手厥阴之劳宫穴取。少冲,在小指内侧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少泽端。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外侧少泽穴,离爪甲一米许。受手少阴之交也。
循手外侧上腕踝,直上循臂骨下廉。
臂骨尽处为腕,腕下兑骨为踝。此经循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眉批:此经在外廉之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间,上循臑外之后廉。
由支正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历小海穴,上循臑外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眉批:小海当与少海穴对。)
肩解肩胛交肩上,下入缺盆络心前。
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此经循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自交肩上下,入缺盆,当膻中之分络心。
下膈抵胃小肠属,支从缺盆循颈间。
络心之脉,复循胃系下膈,过上脘,抵胃,下行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其支行者,从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
上颊行至目锐眦,却入听宫耳中焉。
目外眦为锐眦。上颊之脉,抵颧髎,上至目锐眦。过少阳之瞳子髎,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
支者别颊上䪼鼻,至目内眦络于颧。
目下为䪼,目内角为内眦。其支别者,别循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之睛明穴,以斜络于颧而交于足太阳也。
是动咽痛并颔肿,肩似拨兮臑不用。
小肠名赤肠,为心之府。气病,则动君火之化,故咽痛。气伤,故颔肿也。太阳主气,病则气虚而不能濡养筋脉,是以肩似拔而臑似断拆也。
是主液所生病者,目黄颊肿兼耳聋。
液涸而不能荣贯经脉,是以耳聋、目黄、颊肿也。
颈颔肩臑肘臂痛,为此诸病虚实同。
颈、颔、肘、臂,皆手太阳经脉之所循。病于有形,故病也。为此诸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十二经脉,皆相同也。
步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
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
兑骨下陷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
支正腕后五寸量,少海肘端五分好。
肩贞胛下两骨间,臑俞大骨下陷考。
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风髎后举肩空。
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上一寸逢。
肩中二寸大椎旁,天窗颊下动脉详。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端锐骨当。
听宫耳珠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本经凡十九穴。起自小指外侧之少泽井穴。前谷,在本节后陷中。后溪,在指掌交处,外侧骨节陷中。腕骨,在手腕前起骨下陷中。阳谷,在腕中兑骨下陷中。养老,在腕后一寸,相对关中。少海,在肘大骨外,去肘端五分。肩贞,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臑俞在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天宗,在秉风后,大骨陷中。秉风,在天髎外,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俞,在肩胛内廉,去脊中大椎旁二寸。天窗,在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颧髎在面颃骨下廉,锐骨端陷中。听宫,在耳中,珠子如赤小豆大。(眉批:近掌者为前,近肘者为后。肩髃,大肠穴。天髎,三焦穴。大椎,督脉穴。扶突,大肠穴。)
足太阳膀胱经
太阳膀胱之经脉,起于内眦睛明穴。
目之近于鼻者为内眦。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受手太阳之交也。
上额交巅百会逢,支者从巅至耳角。
发际前为额,头顶心为巅,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车、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于顶上之百会穴。其支行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过率谷、浮白、窍阴,以散养于经脉也。
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下项循肩膊。
头内髓为脑;脑后为项;肩后背上两骨为膊,一名肩胛。其直行者,即上巅之经脉。由通天、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过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挟脊两旁,相去各寸半下行。(眉批:率谷、浮白、窍阴皆胆经穴。大椎、陶道,督脉穴。)
膊内挟脊抵腰中,循膂络肾膀胱通。
挟脊为膂。络经从大杼,历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
其支别者从腰内,挟脊贯臀入腘中。
臀,尻也。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膝后曲处为腘。其支别者,从腰髋骨下,夹脊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下贯臀,孟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入腘中之委中穴。(眉批:膀胱、白环诸俞去中一寸五分,上、次、中、下髎行向里而在脊骨旁。)
支从膊内之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同。
其支别者,挟脊两旁第三行,相去中行各三寸。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背腰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也。(眉批:按:魄户对肺俞,神堂对心俞,魂门对肝俞,意舍对脾俞,志室对肾俞;盖肺藏魄、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也。)
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
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又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中者相合。
以下贯腨出外踝,小指外侧少阴通。
足跟为踹;踹上为踵;踵上为腨,一名腓肠。委中相合之支络,复下行循会阳,下贯腨内。历承筋、承此、飞扬、附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也。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兮项如拔。
冲头痛者,阳气病而上冲也。太阳主目系,系气伤,故目似脱也。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诸筋属于节,气伤而不能呴养筋脉,是以项似拔。而手太阳亦病肩似拔,臑似折,有若筋骨之脱节也。
脊痛连及腰似折,髀不可曲腘如结。
腰、脊、髀、腘,皆太阳经脉之所循。气病而不能养筋,有伤筋纵,其若不容。
踹如裂兮为踝厥,主筋所生病者别。
如裂,即如拔、如折之意,以言其筋骨之病甚。此太阳经气之厥逆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养筋;所生受病,与是动少有别矣。(眉批:病气则伤经,故曰踝厥;病经先论气,放曰主筋。)
痔疟狂癫头项疼,目黄泪出鼽衄血。
血热则病痔,膀胱经脉贯臀,故痔属之。疟气随经络,邪入于经,与气相搏,则为往来寒热之病。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太阳标阳而本寒,故有癫狂之病,太阳从本从标也。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精液不能上资,则热盛而目黄泪出矣。热迫所生,则为鼽衄。太阳之经脉,出于鼻,交之睛明而上头也。
项背腰尻踹脚疼,小指不用为经厥。
项、背、踹、脚,皆足太阳经脉之所循。病气而不能养筋,故如拔、如折、如裂。此病在经脉,故止疼痛而不为我用也。
步穴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侧起睛明。
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发际上五分。
五处发上一寸(習见),承光发上二寸半。
通天、络却、玉枕穴,相去寸五均匀验。
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寸枕骨见。
天柱顶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
自此分开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之下椎。
小肠十六膀十九,中膂内俞二十椎。
白环廿一椎下是,已上诸穴仔细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会阳阴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诸穴了。
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间为附分。
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认。
第六噫嘻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
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
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
十九胞肓秩边廿,背部三行诸脉匀。
又从臀下阴纹取,承扶居在陷中生。
浮郄扶下六分是,委阳扶下寸六分。
殷门扶下六寸长,腘中外廉两筋乡。
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
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腨内之中央。
承山腨之分肉里,外踝七寸上飞扬。
辅阳外踝下三寸,昆仑跟后陷中量。
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
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骨际当,
束脉本节陷中是,通骨节后陷中央。
至阴却在小指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本经凡六十三穴。起自目内眦之睛明穴,分两行直上。攒竹,在眉头陷中。曲车对神庭,五处对上星,各离中行一寸五分。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顶上之百会,过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抵天柱。天柱在项大筋外,夹发际陷中。各离中一寸五分两行直下,至廿一椎之白环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支者,从腰中循腰髋,夹脊历上、次、中、下髎(上髎在腰髋骨第一骨空中,次髎在第二空中,中髎在第三空中,下髎在第四空中),直下至委阳,入腘中之委中(委中在膝后横纹处两筋间)。其支者,从大杼两分,各去中行三寸。历附分直下,从臀过髀枢,入腘中,与前络合于委中。复从腘至足而出小指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眉批:中膂、白环去中行一寸五分,上中下髎乃夹脊者也。)
足少阴肾经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透涌泉心。
足少阴肾脉,起足小指之下,受足膀胱之交,斜趋足心之涌泉,而始为井穴。
然谷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循。
跟,足跟也。转出内踝前,起大骨下之然谷,下循内踝后之太溪,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乃折自大钟之外,上循内踝,行厥阴太阴两经之后。经本经复溜、交信穴,过脾经之三阴交,上腨内,循膝膑。(眉批:此经在足内廉之后廉。)
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出腘内廉,抵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任脉之关元、中极,而络膀胱。
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其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丘、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味,并人迎、挟舌本而终。
支者从肺络心内,注在胸中交厥阴。
其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络经也。
是动病饥不□食,咳唾有血面如漆。
手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宰。上下水火之气,互相交济者也。水液不能□□,则火热于上,而□中则饥、咳唾有血也。夫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戊癸合化,而后能消磨水谷,肾气病,故不欲食也。精液不资于上,故面如漆柴之干枯,而无润泽也。
喝喝而喘坐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觅。
喘属肺证,肺主气而发原于肾,故曰肾病于下,上为喘呼。坐欲起者,肾病之躁象也。䀮䀮,不明之貌。骨之精为瞳子,精气夺,故䀮䀮无所见也。
心如悬兮若饥状,气不足兮善恐惕。
经曰: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盖气病,则血液亦不能上资矣。肾气不足,则精气并于肾而善恐也。
心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有虚实。
惕惕,惊惧貌。心为阳中之太阳,坎中之满也。肾气病,则心气虚矣,故惕惕如人将捕之状。肾气主骨,是为骨厥也。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极。
心主血而主脉,受肾脏津液之所资生。源穷则经脉燥竭,而为干、为热、为痛、为肿矣。
上气嗌干心痛烦,嗌痛黄疸并肠澼。
经曰: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盖肾病则虚,气反上奔,故上气而心烦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水液壅滞而为疸黄,下泄则为肠澼也。
脊股之内痛后廉,痿厥嗜卧足下热。
经云:肾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又曰:冬三月,此为闭藏,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少阴病但欲寐,故嗜卧也。肾脉起于足心,阴虚于下,则足下热也。
步穴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下一寸前。
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中边。
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间。
复溜踝上前二寸,交信踝上二寸联。
二穴止隔筋前后,太阳之后少阴前。(前旁骨是复溜,后旁骨是交信,二穴止膈一条筋。)
筑宾内裸上腨分,阴谷膝下曲膝间。
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
各开中行止寸半,上下相去一寸便。
上膈肓俞亦一寸,肓俞脐旁半寸边。
肓俞、商曲、石关来,阴都、通谷、幽门开。
各开中行五分侠,六穴上下一寸裁。
步廊、神封、灵墟中,神藏、彧中、俞府通。
各开中行计二寸,上下寸六六穴同。
俞府璇玑旁二寸,取之得法有成功。
本经凡二十七穴。起于足心之涌泉,在足心陷中,当足踡指宛宛中。然谷,在内踝前一寸。太溪,在踝后动脉应手。大钟,在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阴谷,在膝下辅骨后。横骨,在肓俞下五寸。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上下各去一寸。中注至幽门,上下亦各去一寸。步廊至俞府,上下各去一寸六分。横骨至中注,各开中行一寸五分;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各开中行五分;自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去中行各二寸,其曲屈之不同也。阴都,在中脘旁五分。通谷,在上脘旁五分。幽门,在巨阙旁五分。俞府,在璇玑旁五分。(眉批:太溪、大钟、水泉、照海,曲折于跟踝间。)
手厥阴心主包络经
心主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属包络。
此经起于胸中,出属心下之包络,受足少阴肾经之交也。
下膈历络三焦宫,支者上行循胸中。
由是下膈,历络于膻中、中腕及阴交之三焦。其支者,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
出胁下腋行三寸,上抵腋下臑内通。
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循臑内之天泉穴,行手内廉之中央。
间行太阴少阴内,入肘下臂两筋空。
界于太阴、少阴两筋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穴。又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支行者别掌中。
入掌中劳宫,循中指之中冲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出支脉,是动则病手心热。
支脉出无名指,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心包络相火主气;掌中劳宫,乃荣穴、属火,是以是动则病手心热也。
臂肘挛急兼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
火热甚,则经液竭,是以为挛急、为肿、为支满也。经曰:热胜则肿。
心中憺憺或大动,面赤目黄笑不歇。
憺憺,动也。君主无为,手厥阴代君行事:以位而言,故曰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包络,即相火也。相火盛,则心主不安,故憺憺而甚则大动也。火热盛,则面赤目黄。经云:精气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并者,本脏虚而余脏之气并之。此包络之盛,而并于心,是以喜笑不休也。(眉批:包络者,包络于心之外也。)
是主胍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心包络主火,而包络于心,是以烦心心痛。掌中乃荣火之穴,故痛也。
步穴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曲肘陷中央。
郄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量。
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
劳宫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当。
本经凡九穴。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天泉,在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曲泽,在肘内内廉、中央陷中,曲肘得。劳宫,在掌中央,曲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中冲,在中指之内侧离瓜甲如米许。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端。
此经出无名指端关冲穴,受厥包络之交。
上出两指之间内,循手臂外两骨间。
上出,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至天井穴。
上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后边。
臂骨尽处为腕,臑尽处为肘,膊下对腋处为臑。此从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臂臑,会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阳之后。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
入缺盆中布胸膻,散络心包焦府联。
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乃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附右肾而生。
支从膻中出上项,耳后耳角颊䪼延。
耳下陷中为颊,耳前目下为䪼。其支行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经翳风、瘈脉、颅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耳颊至䪼,会颧髎之分。
支者又从耳后出,入耳中出走耳前。
其又支者,从耳后翳风六入耳中,过听宫,出走耳前(禾髎、耳门)。
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经连。
过客主人,至目锐眦,会瞳子髎,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是动则病耳聋闭,浑浑焞焞嗌喉痹。
肾开窍于耳。三焦之原,发于命门。三焦者,元气之别使,阴中之生阳。气不能游行疏达,则病耳聋而浑浑焞焞矣。上焦出胃上口,并嗌以上而至舌,常与荣俱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故《灵枢经》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取手小指次指之端。是皆三焦气分所生之病也。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颊肿痛锐眦。
经云:卫出下焦。三焦主生气之原,故为主气。所生病者,先为是动,而后及于经脉也。中焦并胃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独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汗乃营血之液,热迫所生,故汗出也。颊肿、目锐眦痛,皆三焦经脉之所过,无荣血之濡养也。
耳后肩臑肘臂疼,小指次指不用使。
耳后、肩臑、名指,皆三焦经脉之所循。小指不用者,君相二火之相感也。
步穴分寸歌
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
中渚液门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
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逢。
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细心穷。
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从。
天井肘上骨罅间,肘后二寸清冷渊。
消泺对腋臂外是,臑会去肩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缺盆陷在肩。
天牖穴在天容后,翳风耳后之角尖。
瘈脉耳后青脉中,颅息亦在青脉通。
角孙耳郭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
禾髎耳前动脉是,眉后陷中丝竹空。
本经凡二十三穴。关冲,在名指之外端。液门,在小指次指岐骨间陷中。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外关,在腕后二寸两骨间。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会宗,亦在腕后三寸,于空中求之。天井,在肘上一寸,大骨两筋叉骨罅中。臑会,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肩髎,在肩端臑上,举臂取之。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天牖,在颈大筋外,缺盆中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翳风,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瘈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颅囟,在耳后青脉中。角孙,穴在耳郭中,开口有空。禾髎在耳前兑发下动脉中。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盆中。
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经脉,起于目外锐眦间。
此经起目锐眦之瞳子髎,受手少阳之交。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
由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悬厘外,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至颈。过天牖,行手少阳之脉前。(眉批:曲差、晴明属足太阳,天牖属手少阳。项后为颈。)
上肩交手少阳后,却入缺盆之外焉。
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交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
支从耳后入耳内,出走耳前锐眦间。
其支者,从耳后颞颥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复自听宫至目锐眦瞳子髎之分。
支者别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䪼行。
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䪼。
下加颊车行下颈,以下胸中合缺盆。
当颧髎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
贯膈络肝属胆府,循胁里出气街分。
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至气街之分。
绕毛际入髀厌中,直从缺盆下循胸。
曲骨之外为毛际;捷骨之下为髀厌,即髀枢也。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之中环跳穴。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以过胁下。
过季胁下合髀厌,下循髀阳膝外廉。
胁骨之尽处为季胁,即章门穴处。过季胁,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入上髎、中髎、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髎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
下外辅骨之前落,直下抵于绝骨端。
䯒骨为辅骨,外踝以上为绝骨。又自阳陵泉下于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穴,循足小指次指间。
足面为跗。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跗之临泣、五会、侠溪,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而终。
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
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其支别者,自足跗面临泣别行,入大指,循岐骨内,出大指之端。
还贯爪甲三毛出,以交厥阴肝脏联。
大指爪甲后为三毛。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侧。
胆气泄,故口苦。经云: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少阳主初生之气,而不得疏达,故太息也。膈气逆,故心胁疼。少阳主枢;枢折,故不能转侧也。
面微有尘足外热,体无膏泽为阳厥。
少阳者,初生之气也。生气逆,则不能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以体无膏泽。无气以呴之,故面有微尘也。气逆于下,故足反热。气为阳,故为阳厥也。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颔锐眦皆痛切。
经云:少阳属肾。又曰:少阳主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盖初阳之气,肾气生也,故少阳主肾。
缺盆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自泄。
胆者,筋其应。邪在筋脉,则为瘰疬马刀,累累如连珠。经云: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则为筋瘿;赤脉支结者名曰血瘿。阳为阴之固;阳气虚,则汗出也。
胸胁膝痛疟振寒,痛至胫踝及诸节。
阳气虚,则振寒。邪入于经,则沉以内薄,与气搏于枢胁之间,则为往来寒热之疟病矣。胸、胁、膝、胫、踝,皆少阳经脉所过。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是并诸节皆痛,而小指次指不用也。
步穴分寸歌
足少阳兮四十四,头上廿穴分三析。
起目瞳子至风池,积数陈之依次别。
瞳子髎近眦五分,耳前陷中听会寻。
客主人名上关同,耳前起骨闭口空。
颔厌、悬颅之二穴,脑空上廉曲角中。
悬厘穴在曲周下,脑空下廉曲角逢。
曲鬓耳上发际是,率谷耳上寸半容。
天冲耳后入发二,浮白入发一寸中。
窍阴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动有空。
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
本神入发一寸中,阳白眉上一寸是。
发上五分临泣穴,发上寸半目窗列。
正营发上一寸半,承灵发上四寸别。
发上五□□脑空,风池耳后发陷中。
至此计二□穴。分作三折向外而行。始自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本神、阳白,会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临泣、风池是一折。缘其穴曲折多,难以科索。故此作至二十、次第言之。
歌曰:
一瞳子髎二听会,三主人兮颔厌四。
五悬颅兮六悬厘,第七数兮曲鬓随。
八率谷兮九天冲,十浮白兮之穴从。
十一窍阴亦相继,十二完骨一折终。
又自十三本神始,十四阳白二折随。
十五临泣目下穴,十六目窗之穴宜。
十七正营十八灵,十九脑户廿风池。
依次细心量取之,胆经头上穴吾知。
肩井肩上陷中翫,大骨之前一寸半。
渊液腋下方三寸,辄筋期下五分判。
期门却是肝经穴,相去巨阙四寸半。
日月期门下五分,京门监骨下腰绊。
带脉章门下寸八,五枢带下三寸贯。
维道章下五寸三,居髎章下八寸三。
章门缘是肝经穴,下脘之旁九寸含。
环跳髀枢宛宛中,屈上伸下取穴同。
风市垂手中指尽,膝上五寸中渎容。
阳关阳陵上三寸,阳陵膝下三寸从。
阳交外踝上七寸,踝上六寸外丘逢。
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阳辅宫。
踝上三寸悬钟是,丘墟踝前之陷中。
此去侠溪四寸五,却是胆经原穴同。
临泣侠溪后寸半,去溪一寸五会逢。
夹溪在指岐骨内,窍阴小指次指中。
所会,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有动脉,张口得之。客主人,名上关,在耳前起肉上廉,开口有空。曲颔厌、悬颅二穴,在曲角之下,脑空之上。曲鬓,在耳上入发际陷中。率谷在耳上如前二分,入发际寸半。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有空。本神,在神庭旁三寸,入发际四分。阳白,在眉上一寸,直对瞳人。临泣,在目上,直入际五分。脑空在承灵下寸半。风池,在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陷中。渊液在胁三寸,举臂取之,辄筋在腋下三寸,腹前一寸。京门,在监骨下腰中、季胁,本夹脊;肾之募。五枢去带脉三寸,季胁下四寸八分。环跳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以右手模穴,左摇撼取之。风市在膝外两筋间;垂手中指尽处。中渎,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阳交、外丘,皆在膝下踝上,外廉分肉间。临泣,在小指次指本节后,去侠溪寸半。侠溪,在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窍阴,在小指次指端,去爪甲一小韭许。
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经脉,起于大指丛毛际。
足大指爪甲横后为丛毛。此经起于大指丛毛之大敦穴。丛毛,即上文所谓三毛也。
上循足跗上廉行,去踝一寸中封系。
循足跗上廉,历行间、太冲,抵内踝前一寸之中封穴。
上踝八寸交太阴,上腘内廉阴股循。
自中封上踝,过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至膝关、曲泉。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遂当冲门、府舍之分入阴毛中。
入毛际中过阴器,上抵少腹挟胃经。
在毛际左右相交,环绕阴器,抵小腹而上,会曲骨、中极、关元。
属肝络胆上贯膈,大包之里布胁肋。
复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日月之分络于胆。又上贯膈,行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眉批:脾之大络曰大包。)
循喉咙后上入颃,相连目系上出额。
上云门渊液之间、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行大迎、地仓、四白、阳白之外,连目系,上出于额。
上与督脉会于巅,支者行从目系联。
行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癫顶之百会。其支行者,从目系下行、而下颊里。相交于唇口之内也。
下行颊里环唇内,支者从肝注肺间。
又其支者,从肝处别贯隔,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以相交于手太阴肺也。
是动则病腰疼痛,不可俯仰㿉疝重。
腰乃厥阴经气之所循,气伤故痛也。经曰: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厥阴主阴之极,而从中见少阳阳热之化,阴阳之生气并逆故不可俯仰也。㿉者,睾丸病也。疝者,气病也。足厥阴主筋,经脉络阴器而入腹,筋脉伤,则为㿉;气病,则为疝也。
面尘脱色甚嗌干,兼病妇人少腹肿。
肝主血而主色。血不荣脉,是以甚则嗌干;血不华色,是面尘而脱色也。少腹乃冲任之原,妇人之血海也。血发源于下,而藏于肝,肝气逆,故少腹肿也。
所生病者胸满呕,飧泄狐疝遗闭癃。
期门乃肝之募,经气逆,故胸满也。脉病而有纵横之害,木行乘土,土气上逆则为呕逆,土气下泄则为飧泄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有如狐之阴狡,出入无常。此厥阴经气之为病也。厥阴为阖;遗溺,则病阖而反开。肝主疏泄;闭癃,则经病而反逆也。
步穴分寸歌
足大指端名大敦,行间大指缝中存。
太冲本节后二寸,踝前一寸号中封。
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踝上七寸中。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
阴包膝上四寸里,气冲三寸下五里。
阴廉冲下有二寸,羊矢冲下一寸许。
气冲却是胃经穴,鼠鼷之上一寸主。
鼠鼷横骨端尽处,相去中行四寸止。
章门下腕旁九寸,肘尖尽处侧卧取。
期门又在巨阙旁,四寸五分无差矣。
本经凡一十三穴。大敦,在足大指爪甲后丛毛之际。行间,在大指缝中。五里,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章门,垂手对肘尖,胁骨尽处,举臂取之。期门,在乳下一寸五分,巨阙横量四寸五分。以上十二经脉,始于手少阴肺,终于足厥阴肝。漏下百刻,一周循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督脉经穴歌
督脉龈交唇内乡,兑端正在唇端央。
水沟鼻下沟中索,素髎宜向鼻端详。
头形北高面南下,先以前后发际量。
分为一尺有二寸,发上五分神庭当。
发上一寸上星位,发上二寸囟会良。
发上前顶三寸半,发上百会五寸央。
会后寸半即后顶,会后三寸强间明。
会后脑户四寸半,后发入寸风府行。
发上五分哑门在,神庭至此十穴真。
自此项骨下脊骶,分为二十有四椎。
大椎上有项骨在,约有三椎莫筭之。
尾有长强亦不筭,中间廿一可排推。
大椎大骨为第一,二椎节内陶道知。
第三椎间身柱在,第五神道不须疑。
第六灵台至阳七,第九身内筋缩思。
十一脊中之穴在,十二悬枢之穴奇。
十四命门肾俞并,十六阳关自可知。
二十一椎即腰俞,脊尾骨端长强随,
脊强反折为病实,虚则头重高摇之。
本经计二十七穴。起自龈交,在唇内。水沟,在鼻下人中。在唇面共计四穴。又自前发际量至后发际,分作一尺二寸。前发际上五分为神庭,后发际上五分为哑门,巅顶中央为百会。从耳尖直上取之,中有凹可容豆。风府,在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在头共十穴,各照分寸量取。自项下至脊,从大骨起,大椎穴至长强共二十一节,计一十三穴,各照脊节取之。
任脉经穴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
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
脐下二寸石门是,脐下寸半气海全。
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
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腕列。
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腕许。
脐上五寸上腕在,巨阙脐上六寸五。
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
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
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盖四八举。
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
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
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央行腹里。
男子内结病七疝,女子带下并瘕聚。
二七天癸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至。
七七任虚太冲衰,地道不通天癸止。
本经计二十四穴。会阴,在前后两阴间。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以上各穴,自毛际至脐中心、自脐中至鸠尾、自鸠尾至天突,各分折,照分寸量取。廉泉,在颔下结喉上。承浆,在唇下宛陷中。
十五大络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缺,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取之所别者,当取此穴以治之。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眼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脾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