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李仲南集成

青原孙允贤校定

诊候六脉入式之图

七表八里九道之脉为博,浮沉迟数总括纪纲为约。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浮表风,里虚。沉表湿,里实。迟表寒,里冷。数表热,里燥。

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主表,行阳二十五度,以候六淫,为外所因。寒、暑、燥、湿、风、热,皆为外伤有余之证。阳生于尺而动于寸,三阳从地长也。

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主里,行阴二十五度,以候七情,为内所因。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役,皆内伤不足之证。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三阴从天生也。

《逃奇》脉诀撮要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七表

浮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虚两畔居,滑脉如珠中有力,实形幅幅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状,紧若牵绳缚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为七表腑同途。

八里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似,弱软而沉指下图,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脏同居。

寸口表里

寸浮中风头发痛,芤主积血在胸中,滑必知其多呕逆,实生寒热是其踪,弦处胸门生急痛,洪来热闷入心宫,微脉苦寒并痞逆,沉寒痰饮在心胸,缓多背项肩疼痛,涩见胃气血痹风,迟为心胁多寒气,伏则胸膛积气攻,濡定汗多兼气弱,弱虚阳道汗溶溶,紧头痛至心胸满,表里方知寸口穷。

关中表里

关浮虚胀仍飧泄,脉芤有血随大便,次滑胃寒多呕逆,逢实腹满如鼓然,若弦中冷小腹痛,若紧还知心痛缠,大洪脾热加呕逆,才微心冷气相连,或沉中脘有虚积,缓即筋疼脏毒鲜,见涩血败多脾痛,如迟不食吐寒涎,遇伏水气并溏泄,在濡中州虚冷焉,又弱胃中有虚热,表里须知关脉全。

尺中表里

尺脉浮时涩大肠,肾衰芤即血便黄,便赤滑经血不利,赤涩实尿血禁防,阴位弦兮为腹痛,绕脐紧急痛难当,尿便洪甚皆有血,血小微微下痢溏,肿则沉迟寒数热,脉来缓者气风僵,腹冷涩时小便数,白浊迟迟寒在肠,关后伏冷疝瘕食,不虚濡见补为良,气小弱时虚热发,尺中表里得其详。

QQ20250814-101112.jpg

九道脉

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

九道

长脉舒长最有余,短而短小无至数,虚脉便与濡脉同,促乃来数时一住,结为脉缓时不来,代比结促散难聚,牢如实脉又坚长,动似滑兮,细微似。

外因

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心推,涩缘伤燥须观肺,细缓伤湿更看脾,浮则伤风肝部应,弱而伤热察心知,外因但把人迎审,细别六淫皆可医。

内因

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定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胥,脉紧因悲伤心络,七情气口内因之。

不内外因

劳神役虑爱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劳役阴阳每伤肾,须因脉紧看来因,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脉中细忖度,疲剧筋力要伤肝,仔细思量脉弦弱,饥则缓弦脾受伤,若还滑实饱无疑,叫呼伤气须损肺,燥若脉中岂能避?能通不内不外因,生死吉凶都在是。

六极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来硬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一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证见一休下药。

中风

夫风,天地山川、四时五行、八方之正气,从其乡来者,生长人物,则人少病。若诸邪风,非是四时乘节之风,非山川鼓振之风,不从其乡来,而从所胜来者,为贼邪,病人害物,此天时无风之日,乃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径气耳。中则中五脏,伤则伤六经。轻则曰感曰冒,重则曰中曰伤。

论脉 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挟寒脉带浮迟,挟暑则脉虚,挟湿则浮涩。若脾脉缓者,难治。盖风喜归肝,肝木克脾土,则大便洞泄难治,大便秘可治。浮迟吉,急实凶。

论证治 肥人风邪易中而不得外泄,即为热中而目黄。瘦人得外泄,即为寒中而泣泪也出。脉浮而数,风中腑也。风中脉则口眼歪斜,风中腑则肢体废,风中脏则危矣。寒入脏则使人喑哑,缓纵噤(口不能言)痓(背强)。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入皮肤则痒,入筋则挛急,入骨节则疼痛。入诸阳脉俞,散于分肉,与卫气相搏,气不行,故肉不仁;与荣气相搏,故半身不遂。气顺血涩为瘫风,则筋脉拘挛;血顺气涩为痪风,则亸软不举。瘫风则益血、补筋、祛风药治之,痪风不可全用风药,兼用理气药治之。凡中风,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小汗为可复也。凡口目俱闭易治,发直摇头吐沫,上窜面赤,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痰声如曳锯;眼闭(肝气绝)、手撒(脾绝)、口开(心绝)、遗尿不知(肾绝)、鼻鼾(肺绝),五者,为五脏绝,五脏俱绝为不治,若见其一,尤当施治也,心肾绝尤难治。气中,方书不载,此七情内因,其证与中风相似,但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涎,自当顺气。治风之法,当以暖散通气为先,气通则痰气不熏蒸,风亦自得以摅散矣。风为散气,见于阳经故多汗,其轻者在皮肤,疮癣,语謇,眉引,耳鸣,目旋。

【脉】人迎并左关浮弦。

【病证】面目青,恶风自汗,左胁痛,筋寒则挛急,筋热则弛张。若上喘直视,唇口、手足爪甲青黑,不治。

【脉】人迎并左寸浮洪。

【病证】面舌赤,发热,喑不能言,咽中噫噫有声,自汗,身强痛,狂言者,生。若唇面黄赤青黑不定,眼瞤,不治。

【脉】人迎并右关浮微而迟。

【病证】四肢不收,皮肉瞤动,一身通黄,口吐涎沫,尚可治。若手足俱青,木贼土败,不治。

【脉】人迎并右寸浮涩而短。

【病证】面浮气喘,咽中噫噫有声,鼻不知香臭,目鼻下至口色白者,可治。若失血妄言色黄者不治。

【脉】人迎并左尺浮滑。

【病证】面耳黑,腰脊痛引小腹,胁肋边未有黄点者,可治。若齿黄,面上土色不治。

【脉】人迎并两关浮大。

【病证】六腑无中风,惟胃有者,胃为水谷海,变化五味,以资五脏,虚则风邪中之,其证额上多汗,膈塞不食,食寒则腹胀而泄。

【治】五脏风论皆有汗,六腑无汗,惟胃有之,亦止头额上有汗。

五脏中风脉皆浮,但兼以本脉而见于本部,与人迎相应也。假令肝中风,则左手关部与人迎脉并浮而弦也,余皆仿此。

风喜归肝,其中腑为轻,中脏则危。厥阴肝,风木之经,其得证多由肝而生,故于治法列之肝脏之下。有不能尽,今以脉证治并列于后,其风入各脏者,各以脉证合之。

诸暴卒中僵仆,不省人事。

【因】皆外因。

【脉】沉伏带急。

【病证】阴中,即为寒中。其人颜青脸白,痰厥,喘塞,昏乱眩晕,歪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中暑有卒暴昏闷之证,其脉虚弱而微迟,见后中伤暑门。

【治】先用苏合香丸擦牙上,灌以生姜自然汁,或用稀涎散微出其涎,方可用药。《百一选》八味青州白丸子,《简易》附香饮、生姜附汤、星香汤、顺元散,《济生》星附汤、三生饮。气虚眩晕人难服。虚寒甚,三建汤;虚极,二香三建汤。如药不下,多灸关元、丹田二穴。

【脉】浮盛而急。

【病证】阳中,即为热中。脸赤如醉怒、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素问》云:诸风掉眩,肢痛强直筋缩,为厥阴风木之气。自大寒至小满,风木君火二气之位,风主动,善行数变。木旺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且阳明燥金主于紧敛缩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谓己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正所谓木极似金,况风能胜湿而为燥,风病势甚而成筋缩,燥之甚也。

【治】先用苏合香丸、生姜自然汁擦灌,或用稀涎散,《简易集》通顶散中选用;痰气闭,药不下灌,以一《杨氏》夺命散。气盛人服热药不得者,只且《简易》星香散。《续易简》加减续命汤,《简易集》千金加减小续命汤、乌药顺气散,《济生》八味顺气散、省风散,《三因》防风汤、独活汤,《续易简》紫豆汤,《简易》大省风汤、加减三奇汤。

《选奇》去风丹,治中风及脚气。七月半采紫色浮萍,为蜜丸。又见《本草》。

【脉】浮缓。

【病证】歪斜不遂。邪入阳经,气血偏虚不行。

【治】歪斜,用生姜汁调苏合香丸贴之,并可服。《简易》天仙膏、南星膏,并灸法,《续简易》蓖麻膏,《杨氏》牵正散,《局方》小续命汤。寒中,三生饮,《济生》省风汤五月五、六月六采豨莶作丸,《简易》四生丸、三奇汤。挟寒,《三因》附子汤。挟暑,防风汤。挟气,《简易》回阳汤。

【脉】浮滑而散。

【病证】偏枯瘫痪。邪入肝经,气血偏虚。春夏甚,秋冬愈。

【治】《简易集》左经丸、四生丸、虎骨散、三奇汤、羌活散、乌龙丹、万灵丹,《本事方》星附散。

【脉】浮缓。

【病证】麻木不仁。风寒湿三气所成。通见五痹门。

【治】《杨氏》太白散,《局方》五痹汤。十指不仁,《是斋》附香汤,《局方》排风汤、三五七散;《三因》附子汤。

【脉】弦迟。

【病证】口噤不语。心脾受邪,见于口舌。

【治】《三因》竹沥汤、独活散,《简易》解语汤、加减小续命汤、独活汤、三奇汤。加晕倒吐痰,手足厥,或烦躁,姜附汤。

【脉】浮紧。

【病证】牙关紧急。邪中肝经,筋急。

【治】姜汁、苏合香丸、稀涎散,《简易》通顶散、雄附省风汤。加心风惊恐,《局方》惊气丸。热涎咽肿,解毒雄黄丸。

【脉】急细如弦。

【病证】四肢拘挛。邪中肝经。

【治】《简易》虎骨散、三圣散、活血丹、加减万金散、《集宝寿》黑龙丸、左经丸,《局方》虎骨散,《本事》木瓜煎、乌头汤。连臂痛,叶氏十味锉散,《济生》虎骨酒,《选奇》地仙丸。

【脉】浮紧。

【病证】身体疼痛。风寒湿气搏于阳明经。

【治】叶氏十味锉散,《简易》蠲痹汤,《局方》七圣散、大防风汤。

【脉】沉弦。

【病证】腰膝软痛。邪入少阴肾经。通见脚气门。

【治】《局方》大防风汤、五痹汤、七圣汤、青娥丸,《简易》蠲痹汤,《澹寮》趁痛丸。

【脉】浮大而长。

【病证】狂言恍惚。风邪入心。通见心疾癫痫门。

【治】《局方》排风汤。邪入心,定志丸、惊气丸、寿星丸、牛黄清心丸,《本事》真珠丸,《杨氏》黄石丸,《圣惠》金箔丸。

【脉】浮紧。

【病证】心腹拘急切痛。风冷客三焦。

【治】《简易》三圣汤,《圣惠》桂心散、赤芍药散、附子散。

【脉】沉伏。

【病证】痰潮吐涎,小便不通。肝肾中风。

【治】《三因》白散子。

【脉】浮弦。

【病证】走疰疼痛。皮肤骨节受风毒,往来疼痛无常。

【治】乌药顺气散、虎骨散,《澹寮》趁痛丸。下疰腰膝生疮,《局方》四生散。

【脉】寸微涩,关紧。

【病证】顽麻血风。阴邪入肝心经。

【治】《局方》乌荆丸、追风散、散风散、八风散,《杨氏》荆芥丸,《澹寮》皂角六一丸。

【脉】浮数。

【病证】热毒风。

【治】《御院》防风通圣散,《经验》川芎石膏汤,《杨氏》独活散。肝肾风毒,《局方》四生散。

【脉】浮弦。

【病证】热痰肿闭。通见咽喉门。

【治】《局方》解毒丸,《御院》上清散、防风通圣散。

【脉】浮数。

【病证】风热头痛鼻塞。通见头痛门。

【治】《局方》清神散、消风散、茶调散、上清散,《御院》大辰砂丸、乳香消风散、生朱砂丸,《简易》羚羊角散、定风饼子、白芷散,《杨氏》甘菊丸、防风散、独活散。

【病证】瘙痒风。

【治】四生散、消风散、八风散、追风散,《御院》大辰砂丸。

【病证】白虎风。

【治】见历节门。

【病证】缠喉风。

【治】见瘰病门。

【因】内因。

【脉】浮为风,应人迎;洪为气,应气口。

【病证】气中。与中风相似,但口中无涎,必审脉之沉伏洪盛,证与病者之虚实。

【治】不可多用下痰药,惟当理气。壅闭,与苏合香丸擦牙,灌以生姜自然汁,轻则《济生》八味顺气散,《局方》四七汤、七气汤。兼风湿,《选奇》二和散(生五积二钱,顺元散一钱,姜五片),煎服,《简易》羌活散、《续易简》回阳汤、独香散,《澹寮》九宝饮、乌附丸,《本事》拒风丹。脉沉,《简易》附香饮。

【病证】筋挛魂伤肝,肉脱神伤心,腰脊不可俛仰志伤肾,肢废意伤脾,皮槁魄伤肺。

【治】五者以明内因,随所伤各脏,内施补治。

【因】不内外因。

【病证】蓐风。妇人产后。

【治】举卿古拜散、清魂散。鸡爪风,《经验》五加皮散。

【病证】内风。房室虚乏,恶风自汗,身疼骨痿。

【治】《简易》七味附子汤、《三因》附子汤。

【病证】漏风。饮酒中风。

【治】《简易》定风饼子,《集圣惠》枳实酒。

【病证】首风。新沐所致。

【治】《三因》附子摩顶散。

中寒

寒脉迟紧,挟风带浮,眩晕不仁;兼湿带濡,肿满疼痛。寒善中肾,为挛急疼痛。中表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同,重则为中。若舌卷囊缩者难治。

【脉】人迎并左关紧而弦。

【病证】恶寒发热,面赤,如有汗,胸中烦,胁下挛急,足不得伸。

【脉】人迎并左寸紧而洪。

【病证】如啖韭齑,甚则心痛彻背,恶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

【脉】人迎并右关紧而沉。

【病证】心腹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

【脉】人迎并右寸紧而涩。

【病证】善吐浊,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脉】人迎并左尺紧而滑。

【病证】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

【治】不可汗下,惟当温散。昏塞不省,或用苏合香者。诸香主散气。药性差凉,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可加附子、附子五积散。脐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汤、姜附汤。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霍乱转筋,四柱散、四顺附子汤,即附子理中汤去白术,用生附子。盖白术闭气,生附能散风寒,又胜理中汤。虚寒甚者,三建汤、二香三建汤,灸脐下。通五脏虚实,并痼冷门。

【脉】气口紧盛。

【病证】夹食。系不内外因。

【治】宜治中汤。

中暑

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故暑之中人,先着于心,古经不载。暑乃为六淫中无形之火,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若中脘虚弱,引饮停隔,为痰为饮,滞于肠胃,为泻为渍。痰至秋则疟,湿至秋则为痢。中之者,微则身热头痛,烦渴口燥;甚则吐泻喘满,手足微冷,昏不知人,切不可与冷水、卧湿地。古法以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路旁热土置脐中,更溺之;或嚼姜蒜,以热汤灌之;或置大蒜两鼻中。渴甚,嚼生葱同津咽下良。暑挟风为暑风,若针则发热,下则成淋,发汗则恶寒。

【脉】以人迎合五脏本部脉,阳弱阴虚,微沉似芤,浮而虚。

【病证】眩晕顽痹。

【病证】噎闷,昏不知人。

【病证】昏睡不觉。

【病证】喘满痿躄。

【病证】消渴,小便赤涩。

【治】昏闷不省,先用苏合香丸、生姜自然汁擦灌。躁热,头痛,自汗,泻渴而吐,小便赤少,五苓散、香薷散加姜制黄连,《活人》香薷散加黄连去扁豆,以冷服速效。中暑毒,汗出恶风,身热而渴,《简易》取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甚效,消暑丸并来复丹灌之。烦渴,昏眩欲死,《简易集》地余散。中暍面垢,冷汗,昏死,脉沉伏,《简易》大黄龙丸、来复丹灌之,用熨脐法。暑风作痫,灌以苏合香丸,并服黄连香薷散加羌活,通见伤暑门。

【脉】气口紧盛。

【病证】夹食。系不内外因。

【治】胃苓汤。

中湿(通见伤湿 五痹 水肿门)

湿喜归脾着肾,经云: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关节重痛。又曰: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甚则胕肿。挟风为眩晕,吐,喘,烦热,走疰拘急。挟寒为掣痛,为浮肿,无汗恶寒。挟暑烦渴,心腹疼,面垢背寒。挟风寒二气为痹。皆不可大发汗,不可以火攻,惟当以利小便为切要,尤不可轻下。真浩云:诸风湿,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数易栉用之。

【脉】以人迎合各脏本部脉,凡湿脉多沉微缓细。

【病证】常欲人蹈其胸上未苦,常欲饮热。

【病证】四肢浮肿,身重如石,不能反身转侧。

三阴三阳六经皆有伤风伤寒表

QQ20250814-102323.jpg

【病证】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

心肺

【病证】湿部云:湿惟中足三阴,故不及心肺。

【治】风湿,《三因》麻黄白术散、生附白术散,《局方》术附汤,《简易集》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蠲痹汤,《济生》羌活汤、羌附散,《御院》四物附子汤,《本事》薏苡仁散。寒湿,《济生》渗湿汤,《百一选》除湿汤,《仁斋》除眩汤,《简易集》《三因》麻黄白术散、术附汤、附子麻黄汤、白术酒。暑湿,《局方》五苓散,《三因》白术茯苓干姜汤、苓术汤、茯苓白术汤、防风汤。肾湿,《三因》肾着散,《仁斋》生附汤,《局方》青娥丸。

【脉】沉伏带急。

【病证】内因气血。歪斜不遂,涎潮昏塞,亦为湿证。

【治】苏合香丸,《三因》生附白术汤、附子汤。

【脉】沉滑

【病证】不内外因。引饮而中湿。

【治】《局方》茯苓半夏汤、倍术丸。挟热,脐下有悸者,五苓散。

伤风

经云:春伤风,夏飧泄。此表伤风在经络中,循经流注,以日传变,与伤寒同。但伤风散气,故有汗恶风;伤寒泣血,无汗恶寒。仲景正以此格量太阳经伤风、伤寒用药不同。故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阳浮阴弱,浮洪虚大。

【病证】足太阳膀胱经。自汗恶风,不恶寒,头项强,腰脊痛,发热身疼,或烦热。得微汗解。

【治】《活人》桂枝汤、升麻汤。挟寒,十神汤。寒气暴暖,败毒散、参苏饮,《澹寮》五积交加散。

【脉】浮弦长数。

【病证】足阳明胃经。恶风自汗,口苦咽干,嗜卧身重,烦渴,小便难,或能食善饥,腹满微喘,潮热。

【治】《三因》杏子汤。

【脉】阳浮阴弦。

【病证】足少阳胆经。身热,恶风自汗,项强胁满,手足温,或口苦咽干;或发汗多,亡阳谵语。

【治】《三因》柴胡加桂汤、参苏饮。

【脉】弦大而缓。

【病证】足太阴脾经。自汗咽干,腹痛胸满,四肢倦怠,自利不渴,手足自温。

【治】《三因》桂枝芍药汤,《局方》和解散、不换金正气散、八解散、神术散。挟寒、挟食,人参养胃汤。挟湿,《简易》冲和散,《活人》桂枝附子汤。

【脉】沉而弦。

【病证】足少阴肾经。口燥舌干,咽痛,胸满心烦,自汗,腰肪骨酸痛,或吐涎,亦有头痛。

【治】《三因》桂附汤。

【脉】寸尺俱微而迟。

【病证】足厥阴肝经。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满,寒热如疟,骨节烦疼,亦有头痛,入脑为真头疼。

【治】《三因》八物汤。

三阴三阳伤风无异证,但三阴有四肢烦疼为异。六腑属三阳,太阳利清气,阳明利浊气,少阳化精气。

【脉】三部俱浮者重,但见寸口浮者轻。

【病证】手太阴肺经。足三阴三阳皆有伤风,手三阴三阳并无伤风,惟肺为脏腑华盖,有伤风。其证恶风自汗,皮肤热痛,隐隐头疼,咳嗽声重。挟热鼻酸清涕,挟寒涕浊。

【治】《局方》人参败毒散、柴胡升麻汤、金沸草散、神术散、冲和散、葱白散、柴胡石膏散。挟寒,痰嗽咯血,应梦人参散、麻黄细辛汤。通见喘嗽门。

伤寒

经云:冬伤于寒,春为温病。以冬不即发,其寒毒藏于风府,至春温暖之气发而为病,故曰温病。伤者邪气传变,有阴阳,有表里,死生系于旬日之内。治自太阳,逆传阳明,至于厥阴而止。发于太阳,即热而恶寒;发于太阴,即恶寒而不发热;传阳则潮热狂言,其脉浮长;变阴则舌强不语,手足厥而自利,其脉沉细。伤寒为治,虽曰有法,又须问证以察其外,切脉以审其内。故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在半表半里宜和解,此固一定之法。又须考得病之日,传变之期,方可施治,详见于三阴三阳钤图之下,有伤寒八九日以上病未解者;或初一经受病,即不能相传;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于阴,停滞累日,病证不罢者;或三阴三阳传病已,竟又重感于寒,名曰两感,则脏腑俱病,日数多,病亦多变矣。又有得病之日,便四肢厥冷,为阴厥,欲绝者,丹田、气海穴灸之。又有经日微厥,而后发热者,为热厥,热甚舌黑鼻煤者,以水渍布,重搭其胸,频易之,以拔去热气也。又有不厥而即变阳证,或胸腹疰闷引痛,坐卧不安,胃气喘息,又不可拘日数,即宜下之。又有六七日大腑结燥,不食,其脉细紧,皆曰当下,却有头痛恶寒,项上有汗,或小便清利,乃表证未除,仍宜汗之。或里寒表热,里热表寒,皆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应汗而反下之,则热蓄于里,或为瘀血发狂者,结而为痞、为结胸者。结胸者,心下紧满如按石而痛,手不可近。痞者,但紧满而不痛,用药不同。若应下而反汗之,则津液枯竭,亡阳谵语者。谵语为实,郑声为虚。若应吐而反温之,则毒气郁于胃,发而为斑,色如锦纹者生,黑者死。若不辨阴阳、观传变证候百出,遂为坏证伤寒,甚至不救。伤寒病未愈或已愈,不可轻用补药;不思饮食,不可用温脾药。

阴证如阳 病人头面青黑,手足厥冷,不燥渴,六脉沉细,阴证了然,却有身热而渴,谵言鼻衄,发黄发斑,大小便不利,六脉浮大,若阳证俱备而不然者,身虽烦热,而手足指尖微有厥冷,诸阳会于四末,此辨阳气有无之要法;虽有烦渴引饮,亦自喜热而恶冷;口虽谵言,而郑重之声,散而不知高下,或卧而谵言,醒而又定。若误发其汗,下厥上竭,皆能鼻衄。纵有发黄发斑,大小便不利,阳证俱备,略不燥渴,脉虽浮大或散而数,按之全无,此阴盛隔阳,里寒外热,阴证如阳谛矣。经云:脉从而病反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此阳中伏阴之脉,正合此也。

阳证如阴 病人面红舌白,狂言,渴欲饮冷,内烦躁扰,六脉浮数,阳证了然,却有面不红,而不甚语言,微有燥渴,而嗜卧不烦,身体微厥,六脉微细,若阴证俱备而不然者,面虽不红,不甚言语,问答之间,精神面色蕴而不散;虽不甚渴,却自喜冷;虽嗜卧昏醉,力唤之精神自定;身虽微厥,手足指尖反常温暖;脉微,虽按之实数,初无间断;若小腹坚硬,大便数日不通,胸中痞闷,以手按之则疼,此因失下,阳证如阴谛矣。经云:三阴其反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阴中伏阳之脉,正合此也。

又有脚气、痰饮、食积、虚烦四证与伤寒证相似,但脚气则脚膝软痛,卒起即倒。痰饮头不痛,项不强。食积则身不痛,气口脉紧盛。虚烦则身不痛,不恶寒为异。切不可作伤寒治之,尤忌房劳、饮食过度,成劳复、食复,未易治。

【脉】尺寸浮洪紧数。

【病证】足太阳膀胱经。寒水。为六主气。伤寒一二日,头项强,腰脊痛,无汗恶寒,不恶风,身痛或发热。

【治】伤风解肌,伤寒发汗,其治不同。伤风证,头疼发热汗出,宜桂枝汤,轻者柴胡桂枝汤,以发其卫之邪。伤寒证,一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宜麻黄汤,轻者桂枝麻黄汤,并荣卫而治之。盖寒伤荣血,病为深,以表实,以麻黄通内阳气,却外寒气也。

【脉】尺寸俱长或滑疾。

【病证】足阳明胃经。燥金。为五主气。伤寒二三日,肌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不恶寒,腹满不食,咽干口燥。

【治】初传本太阳,因发汗或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燥实,因转属阳明,非通泄不愈。阳明证具,不恶寒,表已解,见烦渴谵语,即可下,大柴胡汤、小大承气汤主之。三阳皆可下,惟恶寒乃中寒为病,与太阳合经,属表,只可汗。三阳经有合病,三阴经无合病,不可不知。

【脉】尺寸弦或沉紧。

【病证】足少阳胆经。相火。为三主气,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耳聋,口苦咽干,往来寒热,目眩,干呕,善太息。

【治】属半表半里,胆无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黄芩,宜小柴胡汤解表,不可发汗。汗则谵语,属阳明,为胃不和,若加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

【脉】尺寸沉细。

【病证】足太阴脾经。湿土。为四主气。伤寒四五日,手足每冷,若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咽干,头不疼,身不热,本不恶寒。

【治】脾喜温燥,恶寒湿。轻者五积散。自利不渴,脏寒也,理中汤、四逆汤温之。腹满脉浮,桂枝汤微汗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脉大胸满多痰可吐,脉大无吐证可汗。须审表里,又不可拘日数也。

【脉】尺寸沉紧。

【病证】手少阴肾经。君火。为二主气。伤寒五六日,口燥舌干渴,口中和而背恶寒,反发热,倦怠,咽痛,吐利,身痛而无头疼,

【治】肾畏寒燥,宜温。仲景于少阴证口燥咽干,宜急下之。盖肾□□,伤寒热流入于肾,肾汁干,故咽路焦渴,或汗多,宜急下之,以承气汤。非若阳明宜下而可缓也,阳明发热多汗,以胃汁干,亦须急下。若不渴,不口燥舌干,脉沉者,急温之,以四逆汤。太阴、厥阴不恶寒,惟少阴有背恶寒。三日得之,加口中和者,宜着灸,并四逆汤主之。

【脉】尺寸微缓。

【病证】足厥阴肝经。风木。为一主气。伤寒六七日,烦渴,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如疟,或身体痛,囊缩,小腹急痛,有头疼,无发热。

【治】肝藏血养筋,非温平不能润养。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脉浮缓者,囊必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汤。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缩,毒入心,宜承气汤下之。

大抵伤寒传变,自阳经传入阴经。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脾土,脾再受克邪,土败木贼,脏腑皆危殆,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速用承气下之,可保九死一生。若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不再受克,否极泰来,水升火降,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脉】初感未传经,脉浮洪紧数。

【病证】阳为腑主表,阴为脏主里,脏腑表里二证俱见为两感。其感冒风雨寒冷,未至于伤,正气未耗,邪气未深,用下数药,正气得助,邪气自散。若寒已传经络,及时行疫病,必须依经按法,明阴阳传变日数、表里虚实,以行汗、下,不可差殊,审之慎之。

【治】轻则芍芷香苏散,或加升麻葛根汤,嗽喘加麻黄,夹食加青皮,即名十神汤、和解散、八解散。甚则五积散去麻黄,即《三因》和气饮。夹风神术散、冲和散、五积交加散;夹风痰嗽,参苏饮;气盛去木香加川芎,即《澹寮》芎苏散,消风百解散。夹风夹食,人参养胃汤。夹湿瘴吐泻,藿香正气散、大正气散。

【脉】浮紧。

【病证】太阳证具,无汗恶寒,骨节疼而加喘。

【治】《活人》麻黄汤。冬月正初及素虚寒人,可用正方;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两。

【脉】六脉微。

【病证】伤寒,发热恶寒如疟,热多寒少,但不呕,小便清利,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下、吐,脉微缓为欲愈。脉微恶寒面有热色,以未得小汗,身少痒。

【治】宜《活人》麻黄桂枝各半汤。

【脉】宜紧而缓,伤寒见风脉也;宜缓而紧,伤风见寒脉也。

【病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一表未解。

【治】《活人》柴胡桂枝汤。

【病证】伤寒脉浮紧,热多寒少,恶风无汗,烦躁身疼,可服。或脉浮缓有前证,而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

【治】可服《活人》大青龙汤。汗出恶风,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瞤,为逆。汗多,用温粉扑之。

【病证】若脉浮缓而弱,寒多热少,不烦渴,微厥自汗。

【治】用青龙紧暴,盖以麻黄等份多,不若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病证】伤寒数日后发热,腹痛,头昏,四肢疼,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咳,或已汗未汗,复发热,心悸,头眩肉瞤,皆渴后中脘停水所致。或过汗,脉虚自汗,心忡肉瞤,妄语,因汗耗阳气,筋惕肉瞤,虚也。

【治】《活人》真武汤。因转成少阴证,兼咳嗽,加干姜、细辛、北五味子。《简易集》加减甚好。

【病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或喘嗽,渴,小便不利,小腹满。《简易》论真武、小青龙二药皆有水,却有阴阳之分。

【治】《活人》小青龙汤。

【脉】浮。

【病证】汗后,过汗胃干,不得眠,欲饮水,当稍与之,胃和即愈。若渴,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微热而渴。

【治】五苓散。

【脉】阳涩阴弦。

【病证】伤寒,腹中急痛。

【治】先与《活人》小建中汤,若不瘥,《简易集》加减小柴胡汤。

【脉】弦紧。

【病证】发热如疟,胸胁满痛,大小便秘涩,或干呕烦躁。

【治】小柴胡汤。

【病证】微恶风,不欲去衣,胸中痞闷。

【治】小柴胡汤加桂,得汗解。

【病证】服前药不解,身热烦躁,愈加渴,谵语,小腹坚,大便秘,腹痛。

【治】小柴胡加大黄,或大柴胡汤。若身体疼痛,乃表未解,不可服。

【脉】沉实而数。

【病证】潮热谵语,大便六七日不通,或绕脐刺痛,有燥屎结滞。

【治】小承气汤。

【脉】紧细而数。

【病证】潮热汗出,不恶寒,腹满喘急,大便秘,此汗过胃干,大便必坚,坚即谵语,为里实。

【治】大承气汤。

【脉】洪大浮数,为里虚。

【病证】大汗后,表已解,心胸大烦渴,欲水;或吐下后七八日,邪未除,发热无汗,心胸烦闷,恶风,渴欲水,甚或额汗,手足冷,自汗。

【治】《活人》白虎汤加人参。或中暑,汗出恶寒,热渴尤良,老弱虚人,竹叶石膏汤。

【脉】欲绝。

【病证】加自利,手足厥。

【治】《简易集》《活人》四逆汤。《活人》茯苓四逆汤。汗下后,病不解而烦躁。

【脉】沉细。

【病证】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或汗出不止,必恶寒,小便清。

【治】桂枝附子汤。

【脉】浮迟。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当多汗而无汗,加自利,此为久虚。

【治】术附汤。

【脉】浮迟。

【病证】阳明病,表热里寒,下利水谷。

【治】四逆汤。

【脉】反沉。

【病证】少阴始得病,其人发热。

【治】麻黄附子汤。

【脉】沉微。

【病证】或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或面赤恶寒,腹痛,或咽痛时利。

【治】四逆汤。《简易集》加减。

【脉】沉紧。

【病证】表证未解,误下之,热蓄里,小便不利,身发黄,为结胸,心痛,按之如石。

【治】大陷胸汤。

【脉】沉紧。

【病证】或结胸,心下紧痛,按之如石。

【治】小陷胸汤。

【脉】浮细。

【病证】汗下吐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治】栀子豆豉汤。若少气绝者,栀子甘草豉汤吐之。

【脉】浮滑。

【病证】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上紧不得息者,吐之。

【治】瓜蒂散。亡血体虚人不可用。

【脉】浮细。

【病证】汗下后,表里虚,津液枯,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

【治】竹叶石膏汤,《济生》竹叶汤。

【病证】病后心虚胆怯,虚烦不得眠。或吐下后,心烦气乏,昼夜不眠。

【治】温胆汤,酸枣仁汤。

【病证】病后生津止渴,顺气化痰,或气脉未和,食后劳复,病证如前。

【治】《御院》增损白术散,《简易》加减白术散,《活人》葱白汤。

【脉】沉紧。

【病证】吐下后,胸痞欲绝,膈高起急痛。

【治】《三因》枳实理中丸。

【脉】浮滑。

【病证】呕,渴欲饮水,入则即吐,膈间有饮。

【治】《三因》小半夏加茯苓汤。

【病证】或心下痞满而不痛。或下之,腹鸣干呕,心痞而烦。

【治】半夏泻心汤,《三因》甘草泻心汤。

【病证】失下,热毒在骨,发斑,甚则烦躁谵语。

【治】《三因》玄参升麻汤。

【脉】数。

【病证】秋夏间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壮热头痛,或寒伤胃,下利或血或水。

【治】《活人》调中汤。

【病证】或肢节疼痛,内寒外热,心下虚烦。阴毒伤寒,心下烦热,四肢逆冷。

【治】《活人》阴旦汤,《活人》白术散。

【病证】或发狂,窬墙上屋。

【治】《本事》鹊石散。

【脉】缓弱。

【病证】男子伤寒后,与女人交接,小腹急,体热冲胸,名阳易。

【治】《三因》猳鼠散,汗出为愈。

【脉】缓弱。

【病证】妇人伤寒病,与男子交接,头重,百节欲解,名阴易。

【治】《三因》烧裈散,小便利为愈。

【病证】或大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治】《济生》竹叶汤。

【病证】病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或咳嗽。

【治】《本事》柴胡汤。

【病证】汗后,身疼发热,中满而呕。

【治】桂枝汤加人参、茯苓、半夏、厚朴,倍加芍药。

【病证】汗后,自汗不解,大便溏滑。

【治】桂枝汤加人参、白术、厚朴。

【病证】汗后身热不渴,大便微利,恶心呕逆,阳气外而不内,中寒而然。

【治】理中汤加茯苓、半夏、陈皮、厚朴。

【病证】无汗而身疼痛,加厥逆昏重,自利不渴,脏寒也。

【治】五积散加生附子,四逆汤,金液丹。

【病证】内伤饮食,外伤六淫,恶寒身重,微热吐利,或渴或不渴。

【治】人参养胃汤,治中汤。

【脉】炁口紧盛。

【病证】不内外因,夹食似伤寒,但身不痛,而中焦痞闷,呕而热者。

【治】二陈汤。寒多不热甚者,治中汤。

【病证】脚气,似伤寒,但卒起脚弱,或往来寒热,足胕肿赤。

【治】热多,人参败毒散加木瓜,或大黄苍术,寒多加小续命汤。

伤寒无出仲景,《本事》论脉证用药次第,皆祖仲景,而《简要》可参考也。

三阴三阳六经伤寒证治

太阳经

【脉】静。

【病证】一日太阳受病,未传经。烦躁欲吐,脉急数,是已传经。

【脉】浮数。

【病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又,发热汗出,此荣弱卫强,故汗出。

【脉】阳浮阴弱。

【病证】中风,发热而恶寒。

【脉】阳浮阴弱。

【病证】中风,汗自出,濇濇恶寒,翕翕发热,鼻干干呕。

【病证】病若下之,其气必上冲者。

【病证】病外证未解,不可下,宜发汗。

【脉】浮。

【病证】病下之不愈,为在外,汗之则愈。

【病证】病服桂枝汤,烦热不解,先针风池、风府二穴,却服。

【病证】自汗出为荣和卫不和,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故复发其汗,表和即愈。

【脉】浮数。

【病证】发汗已解,半日后复烦躁,可复发汗。

【病证】发其汗出不止,其人必恶寒,小便清,四肢拘急。

【病证】若下之,胸中满,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者。

【治】以上并用桂枝汤。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或指梢作微冷,少顷却温,身微烦,又憎寒,可行之。若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饮家、呕家、不喜甘者,不可行也。西北人用之验,江淮间春末夏至前,加黄芩一分;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升麻一分。虚寒者用正方。

【病证】项背强几几,无汗而恶风。

【治】葛根汤,麻黄汤。有汗,桂枝葛根汤。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

【治】麻黄汤。

【脉】浮紧。

【病证】无汗发热,身痛,心烦目瞑,剧者失于汗,必衄。衄者,欲解也。

【治】麻黄汤。哑后不可再汗。

【病证】头痛发热,身体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或脉浮数,可发其汗。

【治】麻黄汤。

【脉】浮大而长。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

【治】葛根汤主之。若脉沉微,术附汤。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而不利,但呕者。

【治】葛根加半夏汤。

【脉】浮紧。

【病证】中风,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治】大青龙汤。

【脉】浮缓。

【病证】身不疼,但重,或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大青龙汤。

【病证】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或渴,或利,小腹满,或喘,或小便不利。

【治】小青龙汤。渴已寒去,为欲愈。

【病证】发汗,汗解后,仍发热,心下悸,有水,头眩,身体瞤动。

【治】真武汤。

【病证】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小腹结者,乃可攻。

【治】桃仁承气汤微下。

【病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或喘而汗出者。

【治】葛根黄连汤。

【病证】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坚。

【治】小承气汤和之。

【脉】浮。

【病证】发汗,大汗出,胃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当稍稍与之,令胃和即愈。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渴,一或脉浮数,烦渴。

【治】五苓散。

【脉】浮数。

【病证】发汗后,复渴者,若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

【治】茯苓散。

【病证】太阳少阳合病,而自利。

【治】黄芩汤。呕者,加半夏生姜汤。

【病证】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汤。汗后,心下痞痛。

【治】泻心汤。

【病证】汗出后,胃不和,心下痞坚,噫臭,胁下有水,腹鸣而利。

【治】半夏泻心汤。

【病证】或五六日,喘热,而下之,仍与小柴胡,蒸蒸振而热,汗出而解。若心满腹痛,为结胸,大陷胸汤。但满不痛,为痞。

【治】半夏泻心汤。

【病证】外未解,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不止、心下痞满,表里不解。

【治】桂枝人参汤。

【病证】服桂枝,或下之,仍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疼,小便不利,利小便愈。

【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脉】浮虚而涩。

【病证】八九日后,风湿相搏,身疼不能反侧,不呕渴,桂附汤。若大便硬,小便自利。

【治】去桂加白术汤。

【病证】病下之,微喘,表未解。

【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病证】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若胸满痛,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

【治】麻黄汤。

阳明经

阳明为津液之主,中风则善饮,伤寒则不食。

【病证】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中寒是也。

【治】宜桂枝汤。

【病证】太阳病发汗,汗出复不解。其不解者,转属阳明也。

【治】麻黄汤。

【病证】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

【治】小柴胡汤。

【脉】浮紧。

【病证】中风,头痛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恶寒,下之即小便难。

【治】桂枝麻黄汤。

【病证】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欲作坚癥者,胃中水谷不化也。

【治】桃仁承气汤。

【病证】能食,下之不解,乃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也。

【治】半夏汤。

【脉】浮。

【病证】发热头眩,小便难,欲作谷疸,下之必腹痛。

【治】小柴胡汤。

【病证】病当多汗,而反无汗,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久虚也。

【治】术附汤。

【病证】冬,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吐而咳,手足厥,头必痛。

【治】建中汤。

【脉】浮紧。

【病证】冬,阳明病,必发潮热,其脉浮者。

【治】黄芩汤。

【病证】无汗,小便不利,心中热壅,必发黄也。

【治】茵陈汤。

【病证】被火灸,其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发黄。

【治】茵陈汤。

【病证】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鼻衄也。

【治】黄芩芍药汤。

【病证】若小便少者,津液当还入胃中。凡发汗太过,令小便难。

【治】茯苓汤。

【病证】心下坚满,不可下之。

【治】半夏汤。

【病证】不吐不下者,调胃承气汤。人虽汗出,不恶寒,体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外欲解,可攻。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已坚者,脉必迟。

【治】大承气汤。

【病证】汗出多,微发热恶寒,外未解,其热不潮,未可下。若腹满不通,

【治】小承气汤和其胃气。

【病证】有潮热,大便坚,可承气汤。若有燥结,乃徐攻之。若无壅滞不可攻,攻必腹满不食,饮水即哕,必发热,腹坚胀。

【治】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不可攻。

【病证】多汗,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坚,则谵语。

【治】承气汤。

【脉】滑疾。

【病证】谵言妄语,发潮热,或大便微硬。

【治】大承气汤。不硬勿与。

【脉】浮紧。

【病证】咽干口苦,腹满,汗出,喘,不恶寒反恶热,心躁谵言,不得眠,下之。胃虚客热,舌燥。

【治】栀子豉汤。

【脉】浮。

【病证】发热,渴而饮水,小便不利。

【治】猪苓汤。

【脉】浮迟。

【病证】表热里寒,下利水谷。

【治】四逆汤。

【病证】胃中虚冷,能食,饮水即哕,脉浮,发热鼻燥,能食者必衄。

【治】黄芩汤。

【病证】汗出多,渴,不可与猪苓汤。汗多者,胃燥也。汗少者。

【治】猪苓汤利其小便。

【病证】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心中烦壅,饥不能食,头汗出。

【治】栀子汤。

【病证】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烦满不止。

【治】小柴胡汤。

【病证】胁下坚满,大便秘而呕,口燥。

【治】小柴胡汤。

【脉】浮大。

【病证】中风,心痛气短,鼻干,不得汗,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身肿,利之小瘥。外若不解。

【治】小柴胡汤。

【脉】迟。

【病证】汗出多,微恶寒,为表未解。

【治】桂枝汤。

【脉】浮。

【病证】无汗,其人必喘,须发汗。

【治】麻黄汤。

【病证】其人喜忘,必有蓄血,为本有瘀热,大便必秘。

【治】抵当汤。

【病证】发热汗出,此为热退,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引水,此瘀热在里,必发黄。又七八日,身黄,小便不利,腹微满。

【治】茵陈汤。

【脉】实。

【病证】烦热汗出,解如疟,日哺发热,当下之。脉虚浮,当汗之。

【治】下者承气汤,汗者桂枝汤。

【病证】发作有时,汗不解,腹满痛。

【治】承气汤。

【病证】阳明少阴合病,自利,脉浮者为顺,滑数者有宿食。

【治】承气汤。

【脉】浮。

【病证】发热无汗,表不解,渴欲饮水。

【治】白虎汤。

【病证】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或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

【治】宜小柴胡汤。上焦津液得下,胃和汗出解。

少阳经

【病证】三日,少阳受病,口苦干燥,目眩,烦呕,或渴,或腹痛,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若未吐下,脉弦紧。若已吐下,发汗,则谵语,服柴胡汤不解,此欲作狂病者,胁痛有水者。

【病证】中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脉】弦细。

【病证】头痛发热,脉弦细,此属少阳。

【治】以上并属小柴胡汤,随证施治。此表解药,不可汗。

【病证】少阳病,不可发汗,汗则谵语,属胃,和即愈,不和即烦而悸。

【治】调胃承气汤。

【病证】三日,无大热,其人烦躁,此为阳去入阴。

【治】茯苓汤。

太阴经

【病证】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若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沉实者,宜攻里。

【治】宜承气汤。

【脉】阳微阴涩而长。

【病证】中风,四肢烦疼,应脉为欲愈。

【治】青龙汤。

【病证】利而不渴,其脏有寒,宜温之。

【治】四逆汤。

【病证】手足自温,是在太阴,小便不利,病当发黄。

【治】茵陈汤。

【病证】病不解,虽暴烦下利十余行,而自止者,脾实腐秽去也。

【治】橘皮汤。

【病证】下后,腹满时痛,宜桂心芍药汤。若大实腹痛,

【治】桂枝大黄汤,或承气汤下之。

少阴经

【脉】微细。

【病证】五日,少阴受病,但欲寐,欲吐而不烦。五日自利而渴者,为阴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而利者,下焦虚寒。不能制水而便白。

【治】龙骨牡蛎汤。

【病证】咳而下利,谵语,是心脏有积热,故小便必难。

【治】猪苓汤。

【脉】细沉数。

【病证】病在里,不可发其汗。

【治】承气汤。

【病证】下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治】建中汤。

【病证】恶寒而蜷,时时有自烦,不欲厚衣。

【治】大柴胡汤。

【病证】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治】黄芩汤。

【病证】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及发热者。

【治】葛根半夏汤。

【病证】始得病二三日,麻黄附子汤微汗之。始得,反发热,脉沉者。

【治】麻黄细辛附子汤。手足厥者,去麻黄、细辛,加干姜。

【脉】沉。

【病证】身体重痛,手足寒。

【治】四逆汤。

【病证】下利脓血,宜桃花汤。吐利,手足逆,烦躁,或头痛呕涎。

【治】吴茱萸汤。

【病证】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苓汤。咽痛者。

【治】甘草桔梗汤。

【脉】微。

【病证】下利,宜白通汤服。利止后,厥逆无脉,烦呕者。

【治】白通猪胆汤。

【病证】四肢烦痛,小便不利,或咳呕,此有水气。

【治】真武汤。

【脉】微欲绝。

【病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发热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时利止而脉不出者,或沉者,急温之。

【治】四逆汤。

【病证】下利,咳而呕,烦渴不得眠。

【治】猪苓汤。

【病证】口燥咽干,或心痛,急下之。

【治】承气汤。

【病证】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治】大柴胡汤。

【病证】其人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治】承气汤。

【脉】弦迟。

【病证】饮食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不能,手足寒,此胸中实,不可下。

【治】瓜蒂散吐之。

【病证】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

【治】四逆汤。

厥阴病

【病证】六日,厥阴受病,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治】建中汤。

【病证】渴欲饮水,宜猪苓汤。烦满囊缩,毒气在脏,可下而愈。

【治】承气汤。

【病证】身体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

【治】小柴胡汤。

【脉】阳涩阴弦。

【病证】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不瘥。

【治】小柴胡汤。

【病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

【治】栀子汤。

【病证】已汗,下后,胸胁满,大肠微结,小肠不利,而不呕,但头汗出,潮热而烦。

【治】柴胡桂枝汤。

【病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心下支满,外证未解。

【治】柴胡桂枝汤。

【病证】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此为欲解。

【治】栀子汤。

【病证】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

【治】小柴胡汤。

【病证】六日不解,热结在里,但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烦躁。

【治】白虎汤。

【脉】浮虚而涩。

【病证】风湿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

【治】术附汤。

【病证】六日后至八日九日,如疟,热多寒少,一日再发,脉微缓者,欲愈。脉微,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再吐、下、发汗,面赤有热者,为欲愈。

【治】桂枝麻黄汤。

痓 亦作痉。痓,恶也。痉,风强病也。

【脉】浮大。

【病证】风为散气,发热有汗,不恶寒,太阳证具,为柔痉。

【脉】沉紧。

【病证】寒泣血,发热无汗而恶寒,太阳证具,为刚痉。

【病证】热消气,为瘈疭,大筋緛短拘急。

【脉】沉细。

【病证】湿溢血,为缓弱,小筋弛长,痿顿。

暍 暑病也。

【脉】弦细。

【病证】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痛,手足逆冷,齿燥。

【脉】微弱。

【病证】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身热疼痛。

【脉】芤迟。

【病证】中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可汗不可汗证治

伤寒可汗证治(通见伤寒 杂病 自汗门)

大法:春夏可发汗,但令手足周遍漐漐然,不欲流漓。病若不解,当可复汗。汗多则亡阳,虚则不得重发汗。凡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脉】浮。

【病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

【病证】常自汗出者,营和卫不和也。或发热汗出,营弱卫强也。

【病证】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营卫不和也。

【脉】浮数。

【病证】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可更解其汗。

【脉】浮弱。

【病证】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当以汗解。

【脉】浮。

【病证】初服桂枝汤,反烦而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再服。

【病证】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表,而反下之,故不愈。今脉浮,故知在表,须解其外。

【病证】病下之微喘者,桂枝厚朴杏仁汤。若下之,气上撞者。

【脉】阳浮阴濡。

【病证】病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汗出。

【病证】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未解,尚未可攻,先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宜桃核承气汤攻之。

【病证】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宜桂枝汤。后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病证】厥阴病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先救里,宜四逆汤。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救表,宜桂枝汤。霍乱吐利止,身痛不休,以桂枝汤和之。

【病证】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可汗愈。

【脉】迟。

【病证】阳明病,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也。

【病证】太阴病,脉浮,可汗。

【脉】浮紧。

【病证】伤寒,无汗,发热身疼,八九日不解,表证在,当汗,服麻黄汤。微除后,发烦目瞑,剧者必衄,乃解,阳气重故也,仍以桂枝汤和之。

【治】以上并以桂枝汤和解之。此汤味过于甘,饮家、呕家勿用,吐后必吐脓血。

【病证】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起赤核,少腹气上撞心者。

【治】灸核上一壮,次与桂枝加桂汤。

【脉】洪大。

【病证】服桂枝大汗出,与桂枝。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治】桂枝二麻黄一汤。

【病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宜桂枝葛根汤。若无汗。

【治】葛根汤。

【脉】浮紧。

【病证】伤风伤寒,荣卫俱病,骨节烦疼,或无汗,其人必喘者。

【治】皆宜麻黄汤。

【病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未去者。

【治】柴胡桂枝汤。

【脉】浮细。

【病证】太阳病十日以去,嗜卧,此为外解,若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

【治】属麻黄汤。

【脉】弦浮大而短。

【病证】阳明中风,胸满心胁痛,鼻干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时哕,耳肿,外不解,病过十日,脉再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者。

【治】麻黄汤。

【病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不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

【治】麻黄汤。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

【治】麻黄汤。

【脉】浮紧。

【病证】太阳中风,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

【治】大青龙汤。

【病证】心下有水气,咳喘发热,不渴,干呕,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

【治】小青龙汤。

【脉】浮缓。

【病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大青龙汤。

【病证】伤寒五六日后,潮热,恶风,头项强,胸胁温满,不食,心烦喜呕,或胸烦不呕,或渴,或腹痛,或胁痞坚,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热,咳。

【治】并小柴胡汤。

【病证】小便不利,微热而渴。

【治】五苓散。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自利不呕。

【治】葛根汤。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

【治】葛根半夏汤。

【脉】促。

【病证】桂枝证,反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当表解。

【治】葛根黄芩黄连汤。

少阴肾经亦可汗,如用附子,复使麻黄,则知少阴亦自太阳出。厥阴用桂,自少阳出明矣。及二阳郁闭,皆当自阳明出。

伤寒不可汗证治

【脉】沉细数。

【病证】少阴病在里,强汗动经,动气在上下左右。

【病证】疮家,身虽痛,汗则成痉。

【病证】淋家,汗则便血。

【病证】衄血家,汗则额下陷。

【脉】浮紧尺中迟。

【病证】身体疼痛,喘家里证。

【病证】厥逆虚烦。

【病证】下利清谷。

【病证】冬月之时。

【病证】咽中闭燥。

【病证】汗家。

【脉】微弱。

【病证】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亡阳也。

【病证】伤寒头痛,翕翕发热,中风状,微汗,自呕。

【脉】弦细,少阳病,头痛,反发热。

【病证】咳而小便利。

【病证】热当消谷,饮食反吐。

【病证】足太阴湿温证,两胫逆冷,腹满头目痛,妄言。

【病证】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坚。

【病证】太阳病八九日,如疟,发热恶寒,不呕,清便,咳而小便利。

【病证】少阴证,咳而下利,谵语者,此火劫,小便必难。

【病证】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之。

【病证】伤寒,热病之类,同病异名,同脉异经。病虽伤于风,其人自有痼疾,则不得同法。其人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当汗出,谵言独语,此少阴、厥阴证。

【治】伤寒发汗有四难,凡发热头疼,有汗而非无汗,恶风而非恶寒,例发其汗,汗不止,为漏风,间有发而为痓者,此分外证发汗之一难也。至于发热头痛,尺脉迟者,为荣虚血少,不可发汗;发热头痛,脉弦细,属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分脉发汗之二难也。动气在左,不可汗,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瞤;动气在右,不可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动气在上不可汗,汗则气冲心;动气在下不可汗,汗则无汗,心烦,骨节疼;此分内证发汗之三难也。春宜汗,不可大发,以阳气尚微;冬不可大汗,以阳气伏藏。汗之必吐利,口烂生疮,此知时发汗之四难也。仲景分列不可汗者三十余条,《本事》所载《南史》著范云欲预庆锡命,召徐文伯轻劫其汗乎!虽然冬时严寒,非感非冒,果重伤于足太阳膀胱经,或未发而先有寒,或已发热,须恶寒而头痛,更加体疼,脉浮而无汗,脉或尺寸俱紧者,此为正伤寒,当正发其汗。仲景论服麻黄汤,只云覆取微似有汗,不须啜粥。论服桂枝汤,却云服汤已须臾,吸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使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瘥,不可再尽剂。其不轻于劫汗,如此其谨审也。

可下不可下证治

伤寒可下证

大法:秋宜下。凡可汤胜丸,中病便止,不必尽之。巢氏云:伤寒欲下之,其脉牢实,宜摸视手掌濈濈汗出者,便可下,大便已硬也。

【病证】太阳病十余日,汗、下、吐后四五日,柴胡证在,先与小柴胡。呕不止一云呕止小安,心下急,郁微烦,为未解。

【脉】脉阴微。

【病证】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而解,但脉阴微者一云阴实。

【病证】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下利。

【病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病证】阳明病,汗多者,急下之。

【病证】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痛,口干者,宜大柴胡汤、大承气汤。

【病证】腹中满痛;又伤寒后,脉沉者,内实也,下之。

【脉】虽浮数。

【病证】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

【脉】实。

【病证】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潮热,可下。若脉虚浮,宜汗。

【治】以上并属大柴胡汤。本方无大黄,欲下者,加大黄。

【脉】迟。

【病证】阳明病,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潮热,外欲解,可攻里,且手足汗出者,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热恶寒外未解,宜桂枝,以热不潮,未可下。若腹大满不通,且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病证】潮热,大便微硬者,或下之,心下懊憹而烦,有燥屎,可攻。若腹微满,初硬后溏,不可攻。又阳明病,不吐而心烦者,可下。

【病证】病谵语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若能食,但硬耳。

【病证】病下血谵语者,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汗出愈。若汗出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须过经乃可下。下之早,言必乱。以表虚里实也,可下。

【病证】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愈。

【病证】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阳明少阳合病,下利,不欲食。又,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者,皆宿食也,下之即和。

【脉】弱。

【病证】得病二三日,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和之,小安。至五六日,可下也。

【病证】发汗不解,腹满痛,急下之。

【病证】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胃不能卧者,胃有燥屎。

【病证】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又,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又,病自利清水,色青,心下必痛,口燥者,皆可下。

【病证】下利,三部脉皆平,心下硬者。又,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又,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皆可下之。又,下利瘥,复发者,病不尽也,可下。

【病证】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阳中有阴,可下也。

【治】以上并小、大承气汤。病微者,宜小承气汤,故云微和之,勿大泄也。病甚者,大承气汤,故云下之攻之。《外台》本无芒硝。

【病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小腹结者。

【治】桃核承气汤。

【脉】微沉。

【病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续在,反不结胸,其人发狂,此热在下焦,小腹坚满,小便自利,太阳随经,瘀血在里。

【治】抵当汤。若身黄,小腹坚,小便不利,为无血。

【病证】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身无汗,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此瘀热在里。又,七八日,身如橘黄,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治】茵陈蒿汤。

【病证】三阴经亦可下,如太阴经腹满时痛,温燥不行,亦当温利,自阳明出,温脾丸用大黄是也。少阴可下,见前。厥阴,舌卷囊缩,急下之。

【病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可攻。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

【治】十枣汤。

【脉】沉紧可用。浮大不可用。

【病证】太阳病,头痛发热,盗汗,反恶寒,表未解,反下之,膈痛胃虚,气动而烦躁,心下懊而硬,为结胸者,大陷胸汤。但若头汗,小便不利,必发黄。

【病证】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病证】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

【病证】太阳病,重发汗而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渴,潮热,从心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病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而下之,证仍在,与柴胡汤,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此为结胸。

【治】以上并大陷胸汤。

伤寒不可下证治

【病证】诸外实内虚。

【病证】诸虚大虚。

【病证】太阳病有外证。

【病证】咽中闭塞。

【病证】中风汗出,烦躁,为阳微,脉濡弱。

【病证】结胸证,脉虚大。

【病证】阳明病,心下牢满,或自汗。

【病证】太阴病,腹满吐食。

【病证】动气在上下左右。

【病证】厥与逆。

【病证】无阳,阴强而坚。

【脉】脉濡弱。

【病证】伤寒病,阳气不足,下之则心下痞,津液内竭,咽燥鼻干。

【脉】浮紧。

【病证】伤寒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汗,不可下。

【病证】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病证】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坚,头项强而眩。

【脉】虚。

【病证】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伏厥者。

【脉】弦迟。

【病证】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始得之,手足寒,胸中实。

【病证】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则欲吐。

【病证】少阳病,心下坚满,下之,利不止者死。

可吐不可吐证治

伤寒可吐证治

大法:春夏宜吐。

【脉】寸微浮。

【病证】头不疼,项不强,胸痞坚,气上撞咽不得息,胸有痰,可吐。

【病证】手足厥冷,脉乍紧,心满而烦,饥不能食,结在胸中。

【脉】反迟,寸口滑。

【病证】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吐之,利即止。

【病证】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吐,宿食在上也。

伤寒不可吐证治

【病证】四肢厥逆;虚家;新产;脉微。

【病证】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吐之必内烦也。

【脉】关细数。

【病证】太阳病,皆恶寒,而反不恶寒,发热。今自汗断反不恶寒,发热,此吐之过也。

【病证】若得病二日吐之,腹中饥不能食。三四日吐之,欲食冷物,朝食暮吐。吐之致也,此为水逆。

【脉】弦迟。

【病证】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始得之,手足寒,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下,宜温之。

伤寒可温证治

大法:冬可温药。

【病证】伤寒病下之,反得下利清谷不止,腹满身疼痛,或呕吐,当救里,与治中、四逆等汤。

【脉】反沉。

【病证】凡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宜温其表。又太阴证,自利不渴。

【病证】太阳病,下利不渴,其脏有寒。

【脉】沉。

【病证】少阴病,下利不欲食;或脉迟,下利痛不止。

【脉】弦迟。

【病证】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不能,始得之,手足寒,干呕,有寒饮。又,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止,脉浮大,为虚。脉浮革,自腹鸣,若渴,与水必哕,皆宜温之。

可水不可水证治

伤寒可水证治

【病证】厥阴病,渴欲饮水者。

【病证】太阳病,汗后,若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渴欲饮水。

【病证】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心下痞,渴,五苓散主之。

【病证】伤寒,能饮水,为欲愈。若不渴,强与之,因此成渴。

【治】与水饮之即愈,但令不足为善,当稍与之,令胃中和则愈。

伤寒不可水证治

【病证】伤寒,大吐下后,外气怫郁,胃中寒也。发汗后,尤不可水。

【治】不可与水,与水必哕呕、喘咳。

【脉】寸濡弱。

【病证】发热恶寒,濡弱相搏,脏气衰微,胃中苦烦,非结也。

【治】不可水,渍布冷贴之。

【脉】寸浮大。

【病证】误下后,寒气相搏,肠鸣,得水即成䭇(音噎),食不下也。

【治】不可水,令汗大出。

【病证】阳明病潮热,误下,腹满不能食;或胃中虚冷不能食。

【治】皆不可水。

【脉】脉浮大而革。

【病证】下利,脉浮大,不可水。

【治】当温之。

【病证】伤寒结胸,无热证者,宜平和药,若与水,益令热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后,腹中痛,亦服和气之药。

可灸不可灸证治

伤寒可灸证治

【脉】微或促。

【病证】伤寒六七日,无脉,手足厥,烦躁。

【治】灸厥阴。不温,发喘者死。

【病证】诸下利。

【治】灸足大都五壮,商丘、陵泉各三壮。

【病证】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或三日,虽口中和,背恶寒。

【治】灸少阴七壮。

【脉】微涩。

【病证】少阴,下利即呕。

【治】灸厥阴五十壮。

【病证】阴毒,阳虚汗出,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

【治】灸关元。

伤寒不可灸证治

【病证】凡微数之脉,不可灸。因热为邪,必致烦逆,有伤筋枯血之患。若欲解者,当发其汗。

【病证】太阳病被火,必清血。阳明必怵惕,少阴必小便难。若强作之,虚烦不得眠,咽燥发黄,中结下血,谵语。

【病证】太阳病,脉浮,以火劫其汗,血气流泆,潮热发黄,阳盛即衄,阴虚即小便难,阴阳俱虚,身枯燥,头汗出,腹满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而哕,手足躁扰,心下满。小便利可治,小便不利,不可治也。

可刺不可刺证治

伤寒可刺证治

【病证】太阳少阳并病,头痛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

【治】刺大杼二间,肺、肝俞。

【病证】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热入血室。

【治】刺期门。

【病证】胸下满,如结胸状,谵言。

【治】刺期门。

【病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而不解者。

【治】先刺风池、风府,次服桂枝汤。

【病证】头痛至七日,当愈,传经已竟也。若不愈,再传。

【治】当针阳明经,使邪气不传而出。

【病证】太阳少阳并病,误汗,谵语,脉弦,五日不止。

【治】刺期门。

【病证】少阴病,下利便脓。

【治】当刺。

【病证】妇人妊娠七月,腹满,不得小便,腰下重,如有水气,心下实。

【治】刺劳宫、关元,以利小便。

【病证】伤寒喉痹。

【治】小指后动脉针入三分补之,刺风厥。

伤寒不可刺证治

【病证】病与相逆者;大渴;大饱;大饥;新内;大怒;大劳;大醉;大惊。

【病证】漉漉之汗;熇熇之热;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交争。

伤寒热病不可治形证

【病证】三部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不治。

【病证】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脉至乍数乍踈者。

【病证】谵言身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脉沉细,手足逆冷者不治。

【病证】咳而上气,脉散者。已得汗,脉沉小者生;脉浮大者不治。

【病证】谵言直视而喘者,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

【病证】发热下利,至厥不返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

【病证】五六日,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时自吐利,复烦躁不得卧者。

【病证】六七日,喘息高者。

【病证】发汗不出,若大灌发者。

【病证】泄而腹满甚者。目不明,热不已者。

【病证】老人小儿,热而腹满者。

【病证】汗不出,呕血者。

【病证】舌本烂,热不已者。

【病证】咳血而衄,汗不出,出而不至足者。

【病证】髓热者。

【病证】热而痉者。

【病证】热病腰折瘈疭,齿噤者。

【病证】下利后,脉绝,手足厥者。

【病证】四逆,恶寒,脉不至,不热而躁者。

【病证】热病而脉代者,一日死。

【病证】二三日,身热,腹痛,头痛,饮食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

【病证】三四日,热病腰以下不汗,脉大疾者生。

【病证】脉细小者。

【病证】热病四五日,头不热,腹不痛而吐,脉微细者,十二日死。

【病证】热病七八日,脉微小,便如墨,口干,脉代,舌焦干黑者,或便血,口中干,一日半死。

【病证】或脉不躁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者死。

【病证】热病七八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叠叠,按不弹手,时大,心下坚者,至十七日不治。

【病证】热病,脉盛躁,得汗者生;已得汗,脉尚躁盛,阴之极也,死。若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阳之极也,死。

【病证】热病已得汗,体热不去者;热病而瀼瀼大热,脉细小者;热病下利不止,腹痛甚者,皆不治。

伤寒热病两感证候

伤寒热病,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问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何也?夫太阳为诸阳主气,其脉连于风府,伤于寒为热病,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夫两伤于寒病者,一日则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俱病,故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俱病,则腹满体热,不食谵语。三日则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俱病,则耳聋囊缩,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而死,是表里脏腑俱病,故曰两感。然三阳有合病、并病,三阴无合病,人皆不知。

五运六气天时地气时行民病钤图

五运时行民病脉病证治图

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常道也。天有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之化,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形,人以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五运流行,故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有灾眚(如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也)。皆能病人,随人岁气为病,谓之时气,与感冒中伤、天行疫疹不同。前圣知天地有余不足,违戾之气,民病所感,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以平为期。

阳 六壬,六戊,六甲,六庚,六丙。岁乃木(八),火(七),土(十),金(九),水(六)。太过为五运先天,对化从标成数。

阴 六丁,六癸,六己,六乙,六辛。岁乃木(三),火(二),土(五),金(四),水(一)。不及为五运后天,正化从本生数。

QQ20250814-102713.jpg

QQ20250814-103157.jpg

丁壬岁气木化之图

戊癸岁气火化之图

甲己岁气土化之图

乙庚岁气金化之图

丙辛岁气水化之图

五运时行民病药味通治

六壬年太过 苓术汤。

白茯苓  制厚朴  白术  青皮  干姜(炮)  制半夏  草果仁  甘草(炙,各等份)

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二个煎,空心。

六戊年太过 麦门冬汤。

门冬(去心)  白芷  制半夏  竹叶  甘草(炙)  钟乳粉  桑白皮  紫菀茸  人参(各等份)

汤使同上。

六甲年太过 附子茱萸汤。

炮附子  山茱萸(各一两)  木瓜  乌梅(各半两)  制半夏  肉豆蒄(各三两)  丁香  霍香(各一分)

㕮咀,姜七片,枣一个,空心。

六庚年太过 牛膝木瓜汤。

牛膝(酒浸)  木瓜(各一两)  芍药  杜仲(姜炒)  枸杞  天麻  黄松节  莬丝子(酒制,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汤使同上,姜三片。

六丙年太过 黄连茯苓汤。

黄连  茯苓(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运志(去心,姜炒)  车前子(炒)  通草(各半两)  制半夏  黄芩  甘草(炙,各一分)

汤使同上,姜七片。

六丁年不及 苁蓉牛膝汤。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  白芍药  熟地黄  当归  甘草(炙,各等份)

㕮咀,姜三片,乌梅半个煎,空心。

六癸年不及 黄芪茯神汤。

黄芪  茯神  运志(去心,姜炒)  紫河车  酸枣仁(炒,各等份)

㕮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个,空心。

六己年不及 白术厚朴汤。

白术  制厚朴  制半夏  肉桂  藿香  青皮(各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各半两)

汤使同上。

六乙年不及 紫菀汤。

紫菀茸  白芷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地骨皮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炙,各等份)

汤使同上。

六辛年不及 五味子汤。

五味子  炮附子  巴戟(去心)  鹿茸(酥炙)  山茱萸  熟地黄  杜仲(姜制炒,各等份)

㕮咀,四钱服,姜七片,盐少许,煎,空心。

六气时行民病脉病证治图

夫阴阳升降,在天地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地理之应,标本不同,气应异象,逆顺变生,太过不及,悉能病人。皆天气运动之所为也。但推之历日,依节交气,此乃地之阴阳。静而守位者,常为每岁之主气,曰地气,又曰本气。其寒暑燥湿风火者,六气之常也。气应之不同者,又有天之阴阳动而不息者,轮行而居主气之上,曰天气,又曰客气。乃行岁中之天命,其所至则又有寒暑燥湿风火之化,主气则抵奉客之天命,客胜则从,主胜则逆,二者胜而无复矣。今先次地理本气,然后以天气加临为标,随气主治,则悉见病源矣。

本气图

11.jpg

凡一气所管六十日八十七刻,上以天之六气临御,观其逆从,以药调和,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此天地之纪纲,变化之渊源,不可不深明之。盖天气始于少阴,终于厥阴,经曰:少阴所谓标,厥阴所谓终也。地气始于厥阴,终于太阳,经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者,其绪是也。所谓六气之源同,六气之绪则异。不同之绪,乃天真坤元二气相因而成也。

辰戌岁气寒化图

卯酉岁气燥化图

寅申岁气火化图

丑未岁气湿化图

子午岁气热化图

巳亥岁气风化图

22.jpg

33.jpg

44.jpg

55.jpg

六气时行民病药味通治

辰戌岁民病 静顺汤。

白茯苓  木瓜(各一两)  炮附子  牛膝(酒浸,各三分)  防风  诃子(炮)  甘草(炙)  干姜(炮,各半两)

㕮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空心。

其年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半两。自春分至小满,依前人附子、枸杞。自小满至大暑,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地榆、白芷、生姜各三分。自大暑至秋分,依正方加石榴皮半两。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炒各三分。

卯酉岁民病 审平汤。

远志(去心,姜炒)  檀香(各一两)  天门冬(去心)  山茱萸(各三分)  白术  白芍药  甘草(炙)  生姜(各半两)

㕮咀,汤使同上。

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茯苓、制半夏、紫苏、生姜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玄参、白薇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去远志、山茱萸、白术,加丹参、泽泻各半两。自大暑至秋分,去远志、白术,加酸枣仁、车前子各半两。自秋分至大寒,并依正方。

寅申岁民病 升明汤。

檀香  车前子(炒)  青皮  制半夏  酸枣仁  蘠蘼  生姜  甘草(炙,各半两)

㕮咀,汤使同上。

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玄参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丁香一钱。自小满至大暑,加漏芦、升麻、赤芍各半两。自大暑至秋分,加茯苓半两。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半两。

丑未岁民病 备化汤。

木瓜  茯神(各一两)  牛膝(酒浸)  炮附子(各三分)  熟地黄  覆盆子(各半两)  甘草(一分)  生姜(三分)

汤使同上。

其年自大寒至春分,依正方。自春分至小满,去附子,加天麻、防风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加泽泻三分。自大暑至大寒,并依正方。

子午岁民病 正阳汤。

白薇  玄参  川芎  桑白皮(炙)  当归  芍药  旋覆花  生姜  甘草(炙,半两)

汤使同上。

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茯苓、车前子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加杏仁、麻仁各一分。自大暑至秋分,加荆芥、茵陈各一分。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加紫苏子半两。

巳亥岁民病 敷和汤。

制半夏  枣子  五味子  枳实(麸炒)  茯苓  炮诃子  炮干姜  陈皮  甘草(炙,各半两)

汤使同上。

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加鼠粘子一分。自春分至小满,加麦门冬去心、山药各一分。自小满至大暑,加紫菀一分。自大暑至秋分,加泽泻、山栀仁各一分。自秋分至大寒,依正方。

凡六气,数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自大寒后天气主之;岁半之后,自大暑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同其主,亦无犯。异主则少犯之,是谓四畏。若天气反时,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不可过也。

疫病,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有寒清时,秋冬有暄热时,一方长幼,患状相类,谓之天行。

春三月,其源从厥阴肝,涉足少阳胆之气始发,少阴肾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脏腑受病而生病,发热,腰痛强,脚缩不伸,目眩,憎寒复热,项直筋急背强,眼赤黄欲转,名青筋牵。腑虚则为阴邪所伤,故发热。脏实则为阳毒所损,故憎寒。《三因方》见治法。

夏三月,病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发动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病,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腑虚则为阴邪所伤,则寒战。若脏实为阳毒所侵,则肉热。《三因》见治法。战掉肉热,口舌干破,咽塞声嘶,名赤脉㩌。

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从太阴阳明相格,寒温不调,关节格滞,头重颈直,有结核,起于喉中布毒,热于皮肉之中,热不断离,名黄肉。随腑虚则皮肉强痹,脏实则布毒热于皮肤。《三因》见治法。

秋三月,源从阳明,系手太阴受疫淫邪之气,病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咳呕逆,以作热发斑,喘咳引气,名白气狸。腑虚为阴邪所伤,则乍寒乍热。脏实为阳毒所伤,则体热发斑。《三因》见治法。

冬三月,源从足太阳少阴相搏,蕴积壅塞,病里热外寒,喜守火而反引饮,腰痛如折,胸胁切痛不得转仄,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泄,名黑骨温。腑虚为阴毒所伤,则里热外寒。脏实为阳毒所损,则彭彭发热。《三因》见治法。

料简诸疫证治

凡春分以前,秋分以后,天寒当清寒,反温暖,民病温疫。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天气合温热,反清寒,民病寒疫。治之不可拘日数汗、下,此且据方论一体而分,既有寒温二疫,风湿亦当论之。昔京师大疫,汗、下皆死,服五苓散而愈,盖湿疫也。如冬当寒而温暖,春必患温疫。春合温而清凉,夏必患燥疫。夏合热而寒,秋必病寒疫。秋合清而反淫雨,冬必病湿疫矣。况疫之作,皆始于秽恶,或地多死气,沟渠熏蒸,世谓狱温、墓温、庙社温、山温、海温、家温、灶温、岁温、天温、地温等。古有辟禳法,《三因》屠苏酒,太乙流金散烧熏,人参败毒散方论,应梦人参散方论,圣散子方论治寒疫,喝起散,五苓散,香苏散。

伤暑

热伤气,暑伤心。伤暑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人伤之,则发热自汗,头痛,往来寒热如疟,烦渴眩晕,呕吐泄泻,昏闷不清,倦怠少气,以热能消气、消血散,故脉浮而虚。经云:寒则诸毛孔闭,闭则热而闷。热则毛孔开,开则洒然寒,此伤寒有热闷,伤暑有恶寒之证不同以此。且夏间即病,非经所谓冬伤寒,夏发热也。尤以背寒面垢,齿燥而渴为异,惟当通心气,利小便也。

消暑除烦渴,《简易》缩脾饮,老弱人加附子。又集,人参濯热散。

【脉】浮虚。

【病证】身热头痛,渴,泻,小便赤少。

【治】《局方》五苓散、三白散。兼胃热,《御院》益黄散。

【病证】引饮,腹胀泻利,小便少。

【治】《御院》甘露饮、桂苓丸。呕渴烦眩,《局方》枇杷叶散。

【脉】沉滑。

【病证】痰饮呕渴。

【治】《局方》消暑丸、小半夏茯苓汤。

【脉】虚迟。

【病证】引饮,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治】《局方》六和汤、大顺散,《百一选》十味香薷散。

【脉】沉滑。

【病证】体虚,烦躁引饮,服凉药不得者。

【治】《济生》冷香饮子。伤生冷,《百一选》冷香汤。

【脉】沉虚。

【病证】下虚,里寒外热,泄泻如水。

【治】《局方》来复丹。

【病证】中脘痞结,伤冷呕泄。

【治】《济生》三气丹;身热头痛,如脾寒,《百一选》大黄龙丸。

【脉】沉细。

【病证】气虚伤冷,外热里寒,身痛自利,吐泻不渴。

【治】如阴证,四逆附子汤、附子理中汤。

伤湿

湿为停着,治风湿、寒湿,只当微汗。若单中湿,只利小便,忌以火攻,并转利。若利之,额汗出,小便不利,微喘者死。下利不止,亦死。治湿无如术,然白术性缓,不如苍术之烈。川芎亦能逐水。挟热而小便不利,必用茯苓、防己等以通之。又须看所感轻重,若已入脏腑,必为呕泄喘满,四肢重痛,为郑声,为直视,为跗肿、脐下坚硬,为虚汗,非风寒之易攻,必雄、附、姜、桂、橘、术等作剂,以生附、苍术为主,久服作效。

【脉】浮弦而细。

【病证】风湿。身疼,日晡发热,不能转侧,短气,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汗出当风所致。

【治】桂枝附子汤。

【脉】浮紧而细。

【病证】风寒湿。身重恶风,喘满下气,上冲脐下,连脚冷痹,不能屈伸,骨节烦疼,近之则痛极。

【治】渗湿汤、术附汤、防己黄芪汤加附子。

【脉】浮缓而细。

【病证】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

【治】麻黄白术散,发散实表,除湿去寒。

【脉】尺寸俱浮。

【病证】风湿温。烦渴引饮,心腹冷痛,面垢,恶寒恶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吐,此伏暑中风湿也。

【治】白术茯苓干姜汤。治在少阴、厥阴,不可汗。

【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病证】暑湿风温。恶寒反热,自汗,关节痛,头眩,手足倦,暑湿所致也。头痛身热,两胫冷,汗出喘息,四肢倦极,先伤风,后伤暑风温也。

【治】茯苓白术汤。治在太阴,不可汗,汗则不能言耳聋痛,身青面色变,名曰中暍,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