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用药增损上章六法】

厥阴风木,辛凉为治。以辛调上,以咸调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胃主者生之原,荣卫者气之主。气主既辅,生原无穷。精神内居,病无不愈。精生形盛,不失其机。人迎气口,持道深微。不知胃主,不知荣卫,不可以语奉生之宜;不知人迎,不知气口,不可以语逆顺之合离。

己巳 己亥

上厥阴辛凉 中土运甘和 下少阳咸寒

乙巳 乙亥

上厥阴辛凉 中金运酸和 下少阳、咸寒

辛巳 辛亥

上厥阴辛凉 中水运苦和 下少阳、咸寒

丁巳 丁亥

上厥阴辛凉 中木运辛和 下少阳、咸寒

癸巳 癸亥

上厥阴辛凉 中火运咸和 下少阳咸寒

岁主药食,五味所宜。六位之主,主胜为逆,客胜为从。客胜则泻,客补主。主胜则泻,主补客。客主之部,各六十一。居无常所,随岁迁移,宣补解治,厥阴性理。处用增损,莫极其纪,法举一隅,三隅可知,化原四月。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调其正。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先以酸泻,后以辛补。

厥阴司天,风火同德。调下者宜以酸寒,宣解易处,辛凉焕然,众或可知。若病当补,宜用:车前子 鸡肶胵 楮实(熟者) 秦椒 地骨皮 丹砂 磁石 元参 生干地黄 丹参 牡丹 泽泻 戎盐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寒补者倍之,咸而寒者两倍之,应运者倍之运。气主、客、逆、从所赖者三倍之。倍多主病者为君,君以定名。倍少者佐君为臣,不倍者应臣为使。伪书俗方,非古圣之法者,制用不经,性理乖误,无验有伤,慎不可用宣解之道,咸以为准。

少阴君火,咸寒为治,以咸调上,以酸调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阴论奉生之宜)

甲子 甲午

上少阴咸寒 中土运苦热 下阳明苦小温

庚子 庚午(天符二年同)

上少阴咸寒 中金运辛温 下阳明苦小温

丙子 丙午(丙子岁会)

上少阴咸寒 中水运咸热 下阳明苦小温

壬子 壬午

上少阴咸寒 中木运酸凉 下阳明苦小温

戊子(天符) 戊午(太乙天符)

上少阴咸寒 中火运甘寒 下阳明苦小温

岁主药食,(同厥阴所论,唯改厥阴为少阴。)化原一岁,十二月期,迎而取之,无使邪胜。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先以甘泻,后以咸补。(一云:三月。)

少阴司天,寒交暑,热加燥,寒热凌犯。上热下清,宣补不可造次,慎重乃举。解治安血,宜用:高婢(赤小豆花也) 地黄 没药 蒲黄 白芍药 甲香 决明子 盐 白僵蚕 粟米 羚羊角 胡黄连 安息香 大菊 羌活 独活 雌黄 蛇蜕(蜕)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咸寒者倍之,治上治下,随其所当者倍之,□□相当者两倍之。运气主、客、逆、从,所赖者三倍之。倍多者为君,君以定名。倍少者佐君为臣,不倍者应臣为使。(云云同前。)

太阴湿土,苦热为治。苦温兼化,上下调和。主岁有异,同则求异。同则求异,必先胃主,必先荣卫。(下文同厥阴奉生之宜。)

乙丑 乙未

上太阴苦热 中金运酸和 下太阳甘热

辛丑 辛未(并同岁会)

上太阴苦热 中水运苦和 下太阳甘热

己丑 己未(并太乙天符)

上太阴苦热 中土运甘和 下太阳甘热

癸丑 癸未

上太阴苦热 中火运咸温 下太阳甘热

丁丑 丁未

上太阴苦热 中火运咸温 下太阳甘热

岁主药食,(同厥阴所论,唯改厥字为太字。)九月化原。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平其正。太阴之主,先苦后甘。先以苦泻,后以甘补(一云丑月,此未详)。

太阴司天,阴专其政。其化苦热,以平淫湿,补解易处,宜散邪湿,宜用:术 麻黄 附子 牡荆实 熟艾叶 独活 柴胡 芍药 射干 乾姜 桂 穰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苦热者倍之。(下文同厥阴所论。)

少阴相火,咸寒为治。以咸调上,以辛调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

丙寅 丙申

上少阳咸寒 中水运咸温 下厥阴辛凉

壬寅 壬申

上少阳咸寒 中木运咸和 下厥阴辛凉

戊寅 戊申

上少阳咸寒 中火运甘和 下厥阴辛凉

甲寅 甲申

上少阳咸寒 中土运咸和 下厥阴辛凉

庚寅 庚申

上少阳咸寒 中金运辛温 下厥阴辛凉

主岁用药食五味所宜。六味之主,主胜为逆,(同上,改厥阴字为少阳,)化原三月。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平其正。少阳之主,先甘后咸。先以甘泻,后以咸补。

(一云:十二月,非。)

少阳司天,风热参布,其化咸寒,以平风热。治内辛凉,水运辛温,宣风解热,邪不能胜,宜用:羚羊角 石膏 白薇 车前子(补) 泽泻 白僵蚕 旋覆花 牡蛎 人参 铁粉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咸寒者倍之,治上治下。(同前。)

一本咸补治者,宜用:磁石 戎盐 车前子 鹿角 腽肭脐 桑螵蛸 苁蓉 白马茎 狗阴茎之类。

阳明燥金,苦温为治。以苦调上,以咸调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下文同。)

丁卯 丁酉(卯岁会)

上阳明苦小温 中木运辛和 下少阴咸寒

癸卯 癸酉(并同岁会)

上阳明苦小温 中火运咸温 下少阴咸寒

己卯 己酉

上阳明苦小温 中土运甘和 下少阴咸寒

乙卯 乙酉(太乙天符 卯天符)

上阳明苦小温 中金运苦和 下少阴咸寒

辛卯 辛酉

上阳明苦小温 中水运苦和 下少阴咸寒

主岁药食,五味所宜。主胜则逆,(同前,唯改阳明二字,)化原六月。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平其正。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先以辛泻,后以酸补。

阳明司天,阳专其令。其化苦温,命曰小温,以平专令故也。五等之□,寒次冷。冷大寒也,寒然后凉,凉然后小温,小温然后温,温之甚曰和,和甚曰小热,小热甚则热矣。以此为法,平调六气,温解寒宣。宜用:牛胆 紫参 知母 桑根白皮 槐实 括蒌仁 竹叶 竹沥 犀角 豉 栀子 升麻 柴胡 丹参 前胡 五加皮 茗若茶 天门冬 菊花 独活 秦艽 黄芩 芍药 天南星 牛黄 狗胆 桦皮 桃仁 牛角䚡 露蜂房 麻黄 紫苑 术 蓬莪术 芒硝 葶苈 芦荟 决明子 鹿角 栗 蚯蚓 白僵蚕 旋覆花 羚羊角 漏芦 青黛 铁粉 石蟹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苦小温,温者倍之;治上治下,随所当者倍之。(同上。)

太阳寒水,苦热为治,以苦治上,以甘兼苦治下。必先胃主,必先荣卫。(下文同上。)

戊辰 戊戌

上太阳苦热(温) 中火运甘和 下太阴甘温

甲辰 甲戌(并岁会同辰,又同天符)

上太阳苦热(温) 中土运苦温 下太阴甘温

庚辰 庚戌

上太阳苦热(温) 中金运辛温 下太阴甘热

丙辰 丙戌(并天符)

上太阳苦热(温) 中水运咸温 下太阴甘热

壬辰 壬戌

上太阳苦热(温) 中木运酸和 下太阴甘温

主岁药食,五味所宜。六岁之主,主胜则逆(同上),化原九月。迎而取之,无使邪胜,以平其正。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先以咸泻,次以苦补。

太阳司天,寒临太虚。其化苦温,若热先解,易处温补。解热补宜用:荜薢 蛇床子 继断 泽兰 艾叶 何首乌 术 远志 骨碎补 松脂 松节 厚朴 附子 乌头 芍药 当归 苁蓉 姜、桂之类,皆岁主所宜,随证命方。苦热者倍之,治上苦热,治下甘温。随其所宜者倍之。(同上。)

六气用药,寒、暑、燥、湿、风、火、所胜,中见五运,下见《内经》□□之气,或逆、或从,或从天而逆地,或从地而逆天。临御之化,天道可□,阴阳舒卷,人气可调。用寒远寒,寒无犯寒也。用热远热,热无犯热也。从者养和,逆者生病。

六位之兴,四时之王气之月,饮、食、衣、药温凉,可以轻犯。寒热则同者,皆宜避之。若四时同犯,则以水济水,以火助火,病必生矣。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反甚为病故也。反胜其主,则可犯之,谓夏寒甚则可以热,寒气不甚则不可犯之,以平为期而不可过,过而病生与反犯同邪。客胜主则不可御六步之气,六位之中,胜不可翼,复不可赞,无逆其宜,是谓至治。

神农药经》:五味、寒、热、温、凉、平性,配合五行,内应五入,五气、五宜,参酌岁运,太过不及,处用有殊,六气标本,治病之枢。

少阳之本火

太阴之本湿(二者本末同,故从本也)。

厥阴之中少阳(二者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少阴之本热其标阴

太阳之本寒,其标阳

阳明之中太阴

从本、从标、从中,皆以其为化主之用。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化,谓气化之元主,有病以元主,气用寒热治之。

少阳之上,暑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要格曰:寒盛格阳,治热以热。(慎不可寒,格阳而治。以寒,外似顺而中气乃逆。)热盛拒阴,治寒以寒。(慎不可热,拒阴而治以热,外似顺而中气乃逆。)热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因气异形,迷证乱经。学者慎之,精思有灵(参大经第六十五篇,会文合义消息求之)。

【五味具备服饵中章九法】

天地人 时音律 星风野

耘苗丹三方上曰:上丹二日,中丹三日,小丹以应天地人。论曰:南阳真人张仲景戒人,妄服燥烈之药,谓药势偏有所助,胜尅流变,则百病生焉。余师元珠先生秘受:保神守中,和畅荣卫,药三方命曰:耘苗丹者,欲以彰微妙之旨,谓人若妄服燥烈药,乃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也。人年高或少而禀气受血不强,合此一药,服而忽略之,是不耘苗者也。

上丹(不犯金石桂附)

主养五藏,补不足;主秘固真元,均调二气,和畅荣卫,保神守中。久服轻身、耐老、健力、能食、明目、降心火、交肾水,益精气,男子绝阳,女子阴绝。绝阳者庶事不堪。绝阴者乃不能妊。云:腰膝重痛,筋骨衰败,面黑心劳,志昏寤寐,恍惚烦愦,多倦余沥,梦遗,膀胱邪气,五劳七伤,肌肉羸悴,上热下冷。难任补药者,服之半月,阴阳自和。容色枯瘁者,肌肉润泽,开心臆,安魂魄,消饮食,养胃和中。

五味子(半斤) 百部(酒宿浸焙) 玉女(菟丝子也,酒宿浸焙) 苁蓉(酒宿) 思仙木(仁仲,炒) 不凋草(巴戟,去心) 细草(远志,去心) 仙人杖(枸杞子。) 防风(无叉枝者) 白茯苓 思益(蛇床子,炒) 柏子仁(另研) 干薯蓣(已上十二味,各称二两)

上末之,蜜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二十粒至三十粒,空腹食前。不饮者,盐汤下。春干枣汤下,夏五味子加四两,通称十二两。四季苁蓉加六两,通称半斤各十八日四立之前也。秋仙人杖加六两,冬细草加六两。戊寅、戊申,相火司天,中见火运,饭后兼饵,养肺平热。药:

中丹(用桂附而无金石)

补百损久虚,体劣羸瘦不堪,荣卫不足,善惊,昏愦,上焦客热,胃膈冷痰,引饮,过食则心腹弦满,脾胃气衰,不能消谷,血妄时崩,四肢沉困。此药能长肌肉,泽容色,实髓,壮筋,不染邪疫。身轻、目明、能老。

黄芪(白水者,半禀阴也;陇西者,半禀阳也) 白芍药 当归(各四两) 黑附子(炮,去皮脐,大者佳) 黄芩(各一两与黑附子同末生姜汁和) 蜀椒(去子,秤一两,出汗) 白茯苓 人参 桂(去皮,辛者,各二两)

上末之,粟米粥和剂,圆如桐子大,酒下二三十粒,食前。

下丹(有乳石,以扶衰续老。气完者,去乳石)

补劳伤,气血风冷百病,男女诸虚不足,老人精枯神耗。久服延年益寿,通藏府,安神志,宁魂魄,流资荣卫,开益智慧,释散风湿,任持寒暑,邪气疫疠不能伤,目睛光明,冷泪不复出,筋力强健,悦泽肌肤。乃彭祖所服验方也。

生干地黄 肉苁蓉(各六两) 菟丝子(酒浸宿,杵) 五味子(各五两) 柏子仁(另研) 石斛 巴戟(去心) 天门冬(去心) 蛇床子(炒) 覆盆子(各三两) 续断 泽泻 人参 干薯蓣 远志(去心) 菖蒲 桂(去皮) 白茯苓 山茱萸(去核) 杜仲(剉,炒,各二两) 天雄(炮,去皮脐,一两) 成炼锺乳粉(扶衰三两,续老二两,服一两气完者,去)

上末之,蜜和剂,圆如梧桐子大,酒服十粒或八粒,空心服之。乳粉者,十五、二十粒。忌五辛、生葱、芜荑、饬、鲤。

虚人多起,去乳粉倍地黄;虚人多忘,倍远志、茯苓;神虚人吸吸,倍覆盆子;欲光泽,倍柏子仁;风虚,倍天雄;虚寒,倍桂;小便赤浊,三倍茯苓,一倍泽泻;吐逆,倍人参。

肾气丸三方:一曰八味丸,二曰十精丸,三曰六气经纬丸,以应音律。

八味丸,补五藏,和六府,通畅血脉,温中清上,安魂定魄,助心养肺,下气生津,止惊悸、劳劣、吐血、衄血、咯血、便血、血崩、血涩、血痹、血寒。久服延年保神,助筋骨髓,利耳目,生精血,坚齿、益发、实脑、厚肠、消除万病,通润三焦,和畅百脉,荣养固身。肾枯消渴,脚气入腹,小腹不仁尤宜。□服□深之家,珍重此法。

干生地黄(捌两) 薯蓣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茯苓(去皮) 牡丹皮(各三两) 黑附子(炮炙),桂(各二两)

上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粒,日再服。加至二十五粒,空腹,忌三白。

温平补益十精丸,又名保真丸

菟丝子(人精,长阴发阳,酒浸一宿,湿捣) 甘菊花(月精,二味春加一倍) 五加皮(草精,益肌,去皮用) 柏子仁(木精,明目,通气,二味夏加) 白术(日精,长肌肤) 人参(药精,镇心疗惊。二味秋加) 石斛(山精,治筋骨。如金钗者,酥炙) 鹿茸(血精,止腰痛,益精。酥炙) 巴戟(天精,治精冷,益智。紫色者,去心,酒浸一宿) 肉苁蓉(地精,破癥消食,酒浸一宿,酒蒸用亦得四味冬加)

上十味等分,随四季各加分两,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二十五粒至三十粒。忌牛肉、生葱。

六气经纬丸,祛风,补劳,强五藏,益气,除烦,养真阳,退邪热,通顺血脉,宣壅破积,除寒热,温痹风、心腹坚胀,止痛,缓中,安和神志,润泽容色,止腰痛,散寒邪、时疫,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冷气,心下急满,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血脉通畅,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白芍药(捌两) 当归 术(去皮,各四两,白术尤佳) 白茯苓 泽泻 芎䓖(各二两)

上末,蜜丸梧桐子大,温酒下二十粒,加至四十粒,不拘时。末之,酒服方寸匕,亦妙。此方本安期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也。后仲景加减,为女人怀妊腹痛,用之大验。

汤酒散三方,(以应星、风、野。)

卫生汤,证如经纬丸,平而凉补。火运之岁,以调荣卫。

当归 余容(白者,各四两) 黄芪(陇西者。捌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之,如米豆大。每服三匕,甘澜泉二升,劳薪煮以石器中,七上七下,取清汁分温二服。年老水酒各一升煮之。唯火运相火司天,戊寅、戊申岁宜常服,养肺、平气、资荣五藏。饮汤不拘时候,中有余容一物具四味,人罕知。(神农苦,岐伯咸,桐君甘,雷公酸。)小儿服之,无疮肿疾。

傅延年酒,利血气,耐老,轻身,明目,安神,养志,补劳伤,治风寒湿痹,大风血癞,寒热邪气,阴痛余沥,梦泄失精,女子血衰,容色枯瘁,崩漏赤白,乏气百损。

傅延年(菊花) 西王母杖(枸札取子) 肉苁蓉(酒浸,焙) 巴戟天(去心,四味等分)

上㕮咀,以疏绢袋盛,入淳酒令过药袋之半。春秋三日,冬七日,夏勿用。日足,日取饮一杯温之,早、晚、日中三饮,勿醉。取饮时随其多少,还酒增之,味薄乃止。元和间,有以余此药滓炼蜜丸,服者亦胜他药。

元及散,养五藏,补不足,益气、明目、止烦、消风、下气,令体悦,消水肿,定反胃,强食、益精,坚筋骨。大妙。

元及(五味子是也)

上一味,烈日曝干末之,酒调三匕,日再服。

中章圆法,非道慎传。虑恃药多欲,反败元德。得书者,谨奉至言。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节度者,可至千岁,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也。保精全神,养神留形,慎于忌讳,不妄服药食,若五味四气,一药兼备,则可以为奉生之道矣。

一,鸡舌香散

安胃思食,止心腹痛,调冷热,定泄泻,老少通用。(凡散药煮以水及酒者,今用盏比较合而用之。)

丁香(一百个) 甘草(半两) 良姜(一两) 白芍药(二两)

上末,陈米饮调下方寸匕,空心食前,煎,生用。初余为禁,隧此证处与御医使令施用,后至富贵由此始。

二,茱萸丸

散寒湿、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白附子(一两) 吴茱萸(炒香,三两) 草乌头(去皮尖,称二两,入好净白食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一两入药)

上为末,酒煮面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或盐汤,下七粒至十粒。

三,大诃梨勒丸

疗老人、小儿吐泻,胃逆,心腹胀满,霍乱恐迫。

诃梨勒皮(四两) 藿香(二两) 肉豆蔻(捌颗)

上末,炼蜜,丸如栗大。每服一丸,细嚼饮服,不以时拘。小儿量岁一丸,分三、四服,姜汤、米饮服,更妙。

四,黄芪平补汤

补五劳百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大病后不复常,行动喘惙吸吸,少气,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悸,咽干,饮食无味。

陇西黄芪 枸杞根皮 桂 麦门冬 甘草(各三两)

上末,每服四匕,加生姜寸许,细切,别研。生米泔汁三升,同煮升半,分两服,温热进之,日再,通为四服也。

五,术散

治证如上

术(捌两) 桂(四两) 干地黄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上末,酒饮,随性调服方寸匕,日三。尤益肾、补虚、乏瘦削。

六,曲丸

补气血衰弱,胃主不和,不能饮食,食輙不消,四肢尫弱,百疾交攻,多卧嘿嘿,溲泾不治,悉宜服之。

曲(一斤) 术(二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末,炼蜜,丸梧桐子大,酒饮,下三、五十丸。(一方加甘草二两。)

七,降气汤

定上气息鸣,卒□便欲绝者,入口气下,万金不传。

吴茱萸(三两) 桑根白皮(六两)

上㕮咀,分四处,每一以水二升,酒一升,煮三沸,取清汁作三服,立验。每煮成入生姜汁一匙匕,煮一沸为准。自神龙致仕孟伊阳传云:用无不效,于至德乾元。余以此救人活者凡七十六,神效。

八,二气黄金圆

调冷热,断赤白下痢,变入恶证,若鱼烂黑汁,肠中切痛,枯瘦不能食。

黄连 吴茱萸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加米膏少许和,圆如梧桐子大,每以酸浆水下三十粒,空心食前服,一方以木香代当归,二法小儿通用。

九,桂散

主心痛发作有时,阴阳不和,荣卫失度所致,宜和之。

桂心 当归(各一两) 栀子(十四枚)

上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十,椒圆

散冷邪郁痹,头中疼空,厚衣不暖,心腹痛,不能食。

秦椒(一两,五钱,去目,去汗) 川乌头(炮,去皮尖,作四破,入青盐汤宿浸,焙干,六两) 干姜(一两)

上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水饮下四粒,加至八粒。

十一,紫散

止血崩。

香附子(炒黑存性)

上为末,热酒调方寸匕,再服立定。生末,安胎。

十二,养荣鹿韭丸

鹿韭(牡丹) 当归 续断(各等分)

为末,酒煮米粥膏,为丸梧子大,酒服二十五丸至四十丸,不拘时。调养血脉,补劳伤不足,续筋骨,生肌肉,除寒热,通关腠。女人血候不调,血沥腰痛;男子疮痈留滞、失血之疾,皆须服此,神效无比。妇人血瘕,男子伤折。煎加没药四分之二别研,同入前药,和剂服之。

十三,凉血解仓散

解仓(一名余容,即芍药。赤白各一两) 当归 甘草(各二两)

上末。有热,加大黄炮熟二两;但欲凉血,大黄只用半两;复加解仓成四两,当归成三两,甘草如旧。每以水二升,末四匕,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小儿量岁增减,不拘时。

十四,良验益真散

疗精败血出。

黄芪(陇西者,二两半) 桂心(半两)

上末,酒饮调方寸匕,空心食前,日三服。

十五,泰山茵芋散

主一切冷风,筋骨羸颤,关节拘挛,湿痹脚弱,四肢痛痒,皮肉隐轸,或发成疮,或热如疟,或加短气,胸满,或欲吐,悉主之。

泰山茵芋(炙) 防风(二味,各七分) 川乌头(炮,去皮脐) 干姜 白敛(三味各三分) 桂心(一分)

上末,酒调方寸匕,稍增至两匕,以知为度。

十六,荆菊散

主疗□损心虚寒,头痛,性气反常,语声冒昧,关节不利,心手不遂,骨间寒热,目中泪出,齿发不荣。

蔓荆实(去萼。一本云:小荆有牡荆,云或未可造次用牡荆)

甘菊(二味各三两) 地骨皮 术(各六两)

上末,酒调服方寸匕。

十七,荆菊酒

取前四味,分袋,以疏绢纳酒中。春秋三日,冬七日。每服温一两(角戋)大益人。忌桃、李、雀、鸽、乌头、石膏。

十八,羌活散

疗风最胜诸方,莫能比大。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疒帬)痹,头旋目昏,骨节酸疼,无问久新及风水浮肿,悉宜服。

羌活(三两) 茯苓 薏苡仁(各一两)

上㕮咀,分八服。每以水一大升,煮,耗半绞汁,入淡竹沥一匙许,再煎一两沸,温服。

十九,橘饮

疗呕咯不止,及伤寒呕啘,服之立止。

橘皮(六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

上㕮咀,分十六服。以水二升,入生姜五分,煮至一升,去滓,温服。有痰加半夏七粒,破之;有寒加附子一枚,四破之,一同煎。

二十,和经汤

温血和经,疗妇人赤白带下。

白芍药(二两) 赤芍药(一两) 干姜(半两) 当归(七钱半)

上末之,若豆米大。每服三匕,水二升,以文火煎至半,取清汁温服,日四。一方纯用白芍药三两专补也。末之,酒服方寸匕。又一本,当归一两。

二十一,麻黄解肌汤

主伤寒,主风邪寒冷头痛,项强急,寒热腰痛,四肢烦疼而无汗者,服此。

麻黄(去根节,陈者佳) 甘草 升麻 赤芍药 石膏(各等分)

上末,每服四匕,水一升半,入杏仁七个,去尖碎之,同煎八合,去滓,温服。连绵三五服,以衣被覆,取汗出即愈。

二十二,桂枝汤

主有汗者,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其脉阳浮而弱,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脉静则太阳初证未传别藏。脉急数者,烦躁欲吐,乃传别藏也。夫太阳证发热汗出者,荣弱也,当在其所中之邪,服此得表和而汗,即愈矣。至于脉促,胸满,胃中寒,脉迟,汗出,腹痛,吐食,皆宜用桂枝。

桂枝 赤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末,每服四匕,水一升半,生姜半分,枣三枚,煎八合,去滓温服。连绵三、五服,自验汗不止,恶寒,小便难,四肢拘急者,加大附子,炮,去皮脐,每料一两为准。

二十三,阳粉散

谓病当发汗而汗不止,不止则亡阳,当温扑之。

麻黄(连节) 藁本 白芷(各半两) 粉米粉(四两)

上末之,以粉止身汗。

二十四,辟温粉肌散

芎(一两) 白术 藁本(去土,各二两) 米粉(四两)

上末以粉肌,佳。此方数法,又芎、藁本、远志皮、白芷各一两,米粉一升,和末为一剂者。

二十五,牡蛎术散

治汗发过多,头眩汗未止,筋惕肉瞤者,当用此散。若自汗阳衰,非此法。

白术 牡蛎粉(炒黄) 防风(等分)

上末,酒或米饮,调方寸匕,日三,汗止勿服。

二十六,桂术散

主伤寒,中风,中湿,自利,汗不止,手足逆冷。以温里,表邪自解。

桂枝(一两) 甘草(半两) 大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白术(二两) 芎 防风(各一两半)

上㕮咀,每服四匕,以水二升,入姜、枣煎一升,去滓温服。一方治阴痉,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等分。

二十七,芎散

凡不辨伤寒、伤风,头痛身热,或身不甚热,拘倦无汗,头重,腰膝沉惰,恍惚无力。

羌活(一两) 芎 牡丹皮 当归 防己(四物各半两) 甘草(炙,四钱)

上末,每服三匕,水一升半,入生姜一分,煎减半,去滓温服,不拘时。

二十八,活血续命散

白芍药(四两) 当归(三两) 绵黄芪(陇西者四两) 续断(三两) 芎(已上先为细末) 柏子仁(各一两半,别研匀)

上末,酒服方寸匕,神验至宝。名已尽功不可尽论,余元和初,为一二贵胜,枯悴百损,处此方与服,百日肥壮,仍不生虚热上炎。

二十九,活血舒和散

疗风冷变痹,筋脉急迫。

芎 续断(各一两半) 牛膝(三两,真怀州者)

上末,煮木瓜酒调服方寸匕。本方木瓜浸酒,以服其散。孟仕用四物浸酒,木瓜三两,淡干不涩为真者,煎,㕮咀,生绢袋入二斗酒中,浸如常日。数饮酒,尽,焙药末之,米饮服,夏以饮酒发躁故耳。

三十,胃风煮散

去脾胃风湿,寒滞泻利,不思食。

茅山术(去皮,净秤一斤) 生芍药(三两,赤白各半) 甘草(三两) 厚朴(去粗皮四两,姜半斤,二味同杵,烂,下甘草,又杵匀,文火炒干,入术和炒,令香黄色)

上末,每以三匕,水一升半,加姜、枣切碎,同煎一升,取清汁温服,妙。

三十一,妙香散

疗逆噫不透,及伤寒气逆。有此证者,通疗之。

石莲子(并皮碎之,一两半,微炒令香,勿太过) 丁香(半两)

三十二,化痰桔梗丸

桔梗(二两) 半夏(净洗去滑) 茯菟(即茯苓,各四两) 干姜(半两)

上末,稀糊,丸如梧桐大,饮下十五或二十粒。

三十三,凉膈止烦渴咽干葛散

小儿尤宜。

绵黄芪 白茯苓(各四两) 蕗草(即甘草) 干葛(各二两,葛汁中粉尤佳)

上末之,每以沸汤调方寸匕。

三十四,主中暍

伤冷,利小水,分阴阳清浊,茯菟散。

茯菟(一两半) 桂(四两) 蕗草(半两)

上末,新水调方寸匕。

三十五,地榆散

疗泻血,肠风,痔。元作野鸡下血。

地榆 椿根白皮(各一两) 酸石榴皮(焙干半两)

上末,每服三匕,浆水一升半,煎一升,温服。分二次,取清汁饮之。

三十六,防己汤

主水气。

汉防己(一两半) 赤茯苓 百合 郁李仁(别研,各一两) 桑白皮(切,三两)

上㕮咀,分八服。每服以水一升半,煮,取强半升,分温两次饮服。明日准此,一剂尽更作一剂。揆度多少,但不得闻证灯油烟气,及食盐,即效。

三十七,圣制汤

主下焦风冷,两脚无力,亦疗剑南卑湿脚弱。

黑附子(炮,去皮脐,剉细。七钱半) 生姜(五钱,切细)

上以水八合,煮减半,下生地黄汁二合,再煮七沸,和滓密收磁器中,经宿平明,滤清汁空腹温服,作一服。良久以两三匙饭压之,每日一剂,三四日效。(一法无地黄。)

三十八,黄连汤

主老少泄泻,赤白带下。

黄连 白芍药 吴茱萸(炒,各一两)

上㕮咀分八服。每服以水一升半,煮一升许,投阿胶一分。再煮,胶消去滓,分三服,温饮。一方加甘草末,艾汤调,亦大验。

三十九,止衄散

神方无比。

绵黄芪(一两半) 赤茯苓 赤白芍药(各七钱半) 当归 炙阿胶 熟干地黄(各五钱)

上药切,炒干,末,黄芪煎汤调方寸匕。未定加二匕,不过三服。服药后,勿令卧。

四十,蓬莪茂散

主冷气,厥心痛。

蓬莪茂(六分,醋浸,切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炙) 吴茱萸 肉桂 干漆(炒,烟尽下茱萸炒,次下众药,略炒。各二分)

上末,酒调方寸匕,再服即差。炒盐、酒调,尤佳。

四十一,赤箭汤

疗偏风,手足不随,(疒帬)痹疼痛,心神昏冒。

赤箭 麻黄(去根节) 黑附子(炮) 人参 前胡 防风(无叉枝者) 羌活 白术(各二两) 当归(三两)

上末如麦豆状,每服半两,水三升,宿浸密封□器。旦起,文武火煎,三分减一,入生姜一分,切碎,再煎五六沸,去滓,入酒半合,同煎三上下,分二服,日三,不拘时。

四十二,赤龙散

主风毒,走注疼痛。

赤芍药 地龙(去土微炒) 当归 防风 五加皮(各一两) 麝香(二钱半)

上末入麝香,研十分细,温酒调服方寸匕。不拘时,日三四服。

四十三,赤龙丸

主病如上。以前四十二方散一料,加乳香、没药各一分,研匀入众药,酒煮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五或二十粒。有热,加大黄半两;有寒,加川乌头,炮去皮脐,半两;患人体壮,腠理实,加去节麻黄一两,温酒下。

四十四,萆薢散

主风痹湿冷,腰脚疼痛,四肢萎弱,荣卫凝注。(一名大萆薢散。)

萆薢 当归(炒) 附子(炮) 杜仲(去粗皮炙,剉) 仙灵皮(各一两) 青木香(半两。一方与上等分)

上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四十五,光明丹

主风痫瘛,舌吐沫。(一名金光明丹。)

黄丹(炒) 雌黄(细研炒)

上各二两,入牛乳二升,熬成膏,下真麝香末一分,搅匀,丸如梧子大,温酒下七粒、十粒,不拘时。

四十六,松花酒

疗风眩,头旋,肿痹,皮肤(疒帬)急。

松树始抽花心(状如鼠尾者佳,蒸,细切二升)

上用绢囊裹,入酒五升,浸五日,空腹饮三合。再服,大妙。

四十七,细辛汤

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 吴茱萸 干姜(各半两) 当归 防风(各一两) 芍药(二两)

上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立效。

四十八,茱萸子丸

主疗如前散。一本名细辛茱萸丸,夏暑宜服,以散进之。

上以细辛汤全料,加桂心半两,同作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粒,空腹,热水下,大验。

四十九,通关汤

疗□气神方。

吴茱萸(三两,入黑牵牛三两,同炒香熟,拣牵牛,别取末,半两) 青木香□□□

上末,入牵牛前末研匀,每服方寸匕,水三合,煎七上下,温服,日三。内所炒牵牛三两,别取头末半两,外不用。

五十,疗胎动见血

烦冤欲危方。

艾叶

上以酒三升同煮,减半,温分二服,即定。又疗难产产后腹痛,及胎衣不下。

五十一,安胎止漏下神方

若活,即立安;若已损,即立下。

当归(六两用尾) 芎(四两)

上㕮咀,用水四升,酒二升,煎。取二升,分二服。

五十二,主被堕卒惊

下血不止。

干地黄(四两) 当归(尾) 阿胶(炙) 艾叶(各三两)

上㕮咀,以药一两,水一升,马通汁半升,煮减半,下阿胶同烊,分作二服,日三。

五十三,凡妊娠伤寒

勿用有性药,当以此汗之。

葱白(十四枝) 生姜(一两)

上㕮咀,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相须饮,取汗为度。

五十四,妊娠病令子不落方

上以伏龙肝和水,涂脐下方寸,干即再涂,勿住。药外护为要法。

五十五,治胎动腰痛方、银汤法

芎 当归(各一两半)

上切如米许,分三贴。每贴以水一升,银器中煎三、四沸,下青竹茹少许,煎三、四沸,下炙阿胶一分,煎烊去滓,分二服。不过一剂,神效。

五十六,妊娠数月,月水尚来,以赤小豆生芽末之,酒服方寸匕。

五十七,易产方

入月预服,胎滑神效无比。

陈枳壳(去白麸炒,二两) 甘草(炒) 阿胶(炙、沸、各一两)

上末,汤服方寸匕,日二。有热者,服此有冷,服后方。

五十八,易产神效八味散

甘草(炙,二两) 黄芩 大豆黄卷(各四两) 干姜 吴茱萸 麻子仁 大麦(炒。一方以粳米代之,各□两) 桂心(七钱半)

上末,酒服方寸匕,暖水服亦得,空心食前。须入月方得服,过三十日动作宜谨,勿上厕,恐不觉堕地,如此之易也。

五十九,催生易产

以蛇皮全者绢袋之,绕腰,神效。

六十,取黄蜀葵子三七粒

温酒研服之,神效。

六十一,又吞大豆三枚

六十二,又吞小麦二十七粒

六十三,又吞槐子十四粒

酒调蒲黄方寸匕,大验。

六十四,救不顺者,以竈突煤,酒煮三沸,饮其清,即顺。

六十五,又取小豆、小麦和煮,澄汁而饮之,即顺。

上,六十至六十五,本只在五十九,一项盖此六方,未获元本尔。

六十六,产母血运及损娠后血运,或先颊赤,手足烦疼,腹胀,即血运之候也。

当归 刘寄奴(各三两) 吴茱萸(一两)

上㕮咀,分三停。觉疼便取一停,水一升,煎减者以备运。去滓,分三服。

六十七,又童子小便

浓研墨汁一合,服之。(一云:只便丈夫小便亦得。)

六十八,古人将护产母分免既毕

进药有序,应宜先知。

大豆(去风) 地黄(益血) 当归(止痛) 藕汁(止血、渴。)

半月以后羊肉(补虚) 蒲黄(疗运) 白芍药(去恶血,生新血。)

所以通用一药,共除众疾恶候十有八。神功圣力,不可具陈,名曰黑神散。

芍药 蒲黄 当归(入月用尾,产后用头) 干地黄 肉桂 干姜 甘草(并生用,各半两) 大豆(炒用,雄者二两)

上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渴,绞生藕汁七滴,酒调方寸匕,神验。月内日三服,永无诸患。余得之异人,珍宝其方,不敢妄传,得者敬慎之。

六十九,次有效生汤一法

为产母珍要,疗血运及气欲绝,心闷手足烦,增寒热,心下痞鞕。大补不足,助血调气。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并能疗之。

续断皮一握,剉之。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温三服。如人行二里,再服。又二里,准三服。此方至神妙,但难得真药,当究本草,详验真伪。

七十,备急临月先合顺生散

蛇皮,烧灰,东向酒服方寸匕。

七十一,又备急令顺及下后天方

当归末,酒服方寸匕。

七十二,新生儿浴法

用猪胆一枚,入汤中浴儿,永不患疮。

七十三,庆浴吉庆法

谓三日、五日,或七日,洗儿也。

当取寅、卯、酉日为大吉。宜避壬、午、子、未并凶,癸、巳亦凶。今不能合上三日,勿犯下三日,凶恶之日,皆平安浴法。

虎头骨(五两) 苦参(四两) 白芷(三两)

上水一斗,煮十余沸,去滓,纳龙脑。通寒温,以洗儿。

七十四,疗小儿客忤

捣菖蒲汁,内口中。

又,生艾汁,内口中。

又,磨刀水,三、四滴,妙。

七十五,疗小儿百疾加减四味饮

自此以下七方,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方名,保子七圣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此饮理小儿胎寒,腹痛,乳哺不时,温壮发热,吐利不常,诸经掣缩,二十五痫,肌肤喜疮,遇时而发,作口疮恶核,赤目黄瘦,大小变蒸。

芍药赤、白各半。如宣泄,即用纯赤者,生用二分。疠疫温壮,肺邪不利,寒热发时,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利小便用赤色者,及惊狂、疮疥、赤目、泻血。

当归肉,多枝少气香者,生用二分;欲血脉流畅不为疮疡、恶核者,及止腹中痛,胎寒腹痛,啼声不已者,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如理寒热,破积,解温壮,已下不加。

大黄如牛舌紧硬者,出蜀中。如欲泄利,宣荡推陈,去热,即用河西锦纹者,生用二分。葛氏元用四分,紫阳保子方减二分;下利者,又减一分,只用一分也。

甘草赤黄,断理紧即易折者,炙,剉二分;虚热者,加一分,通用三分也。及解烦止渴,寒湿邪气,大能安神定惊,和而不寒,有国老之尊号也。

上以水三升,煎去柤。月内儿,服一杏核量之三;百日儿,服一栗壳量之□,日三;一岁、二岁儿,两栗壳量之为一服,日三;三岁儿以上,随大小增之。兼乳服,尤良。依上法增减正药外,若发惊及温壮,外有冒寒邪,以去节麻黄一分,水三升,煮之去沫滓,内正药,煎如本方服之;若惊风反拆,戴眼、掣缩,加细辛四分。内一料正药,增水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若中风身体强,戴眼者,加独活二分,内一料正药,水加正方煎服,大神验。

七十六,黑散

主小儿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其证无有异处。但耳及尻通口上无白完耳,(二字恐是色者。)当发汗为要,汗毕粉肌。

牛舌大黄(半两,同为散,令太细。) 麻黄(去根节,陈者佳。二两) 杏仁(半两。去皮尖,别研如脂)

上合研匀,密收之。每以小豆许,乳汁调令月儿服之。若百晬儿,服之两豆许,汗出粉肌。避风节乳哺,良。一、二岁增之三、四豆,煎服之。随大小岁虚实揆度之,无妄。若不尽除,更加紫丸,至妙。

七十七,紫丸

主小儿冷热,乳食不消,留澼,醋粪黄臭,胀满肠痛,吐不尽当下之证,急疗之。一名紫霜圆,分两有不同者,唯此性和。

真赤石脂(各一两) 真代赭石 巴豆(大者三十粒,去皮出油,内二十粒,先炒皮裂,十粒生用) 杏仁(二十八粒,去皮尖,内十四粒先炒,去皮尖)

上两仁研匀,上二味加少蜜,和令相入,杵三千下,圆如麻子大。十日儿,乳下一粒;百日,服二粒。夏月多热,往往发疾,服之无所不治。月中服一粒,殊佳。

七十八,至圣散

治小儿阴阳痫,手足抽掣,病后虚风,百种惊,生恶证,悉主之。

紧小干蝎,四十九枚。每一蝎以四叶薄荷包合,绵线系之,火炙焦,去线。

上末之,金银汤调三豆许大。三岁倍之,量大小加至半匕。以麝香、牛黄少许调服,益佳。

七十九,疗小儿三岁不能行

由虚弱受气不足,腰、脊、脚、膝筋骨软躄。

真五加皮(不拘多少)

上末之,粥饮,滴酒少许,调一栗壳许,日三服。有风,骨节不利者,尤相宜。

八十,蜀脂饮

主小儿病,服之消风,凉肌,解热,止烦,不生疮疖。除寒热、痰嗽、赤目、咽痛、血痢、渴躁。长肌肉,利心肺。凉而有补,身体有疮脓溃赤肿,悉能疗之。

蜀脂(即黄芪也)。一味末之,炙甘草四分。黄芪生陇西即阳者,大焦色黄白甘美;生白水者,冷补。惟陇西者最好,皮赤色,专主消疮肿。出原宁宜州者亦佳。折之若绵不断者,为上等也。

上末方寸匕,水一升,煎三分减一分,三服。温凉适性大小,以岁加减之。一方每服水五合。二说不同,今以药末随病随岁,揆度而准之。

八十一,麝香丸

主小儿疳瘦而黄,发穗,骨立,减食,肌热,惊痫,疳虫。

麝香 芦荟 胡黄连末

上等分研匀,滴水,丸黄米大。一岁三丸,三岁五丸至七丸。人参汤下,日三,无比奇效。一方胡黄连四分,余二物各二分,疗疳痢,温疟,无比尤验。一名圣圆,疳药百数,无如此者。小儿颠痫,惊风,五疳,三虫,服之立见功效。蚘虫作疾,枯瘁,久痢不住,热药调护,最难得法,唯此若神。

【后章】

八十一方,今古效验

最胜诸法,可以行之,持颠扶危,进道积功,外理伤折、虫毒,备急别存专录,使人仓卒,见此故不载。经曰:欲夫疗病,先察其原。先后病机,五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即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由是病之所起,皆由阴阳无节,饮食恣情,轻身忽事,恃壮不摄,或极其求息,或强所不能,或恃良师服饵,或恃贵命难衰,深著前定,谓无夭枉,志大信缘,不知自慎,既致危痾,反怨神鬼。巫祝祷祀,妄求恩福,欲遂平安,岂殊儿戏。或责医谬,或非方药。逝水难回,拱手待毙。仰天扣地,无以加谋。亲旧围绕,无以施功。金玉盈室,难延顷刻。方是之时,真丹莫验。圣智如愚,膏肓如悟,何所迨及,贤者鉴之。愿尽先见,同臻康寿。无或执迷,余示此叮咛,不以缕缕,烦鄙实出,哀怜未悟。体天大德,保命含灵。诚心忘倦,反复叙陈。仰答元珠,俯伸素志。获是书者,当消息施行。可以上章,处用运气。了然中章,补益洞明。偏胜后章,疗治利众资功然后,保气固形,安神延寿,慎友择仁,清心契道,能如是已,何往不利。

启元子《元和纪用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