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正脉明·东臬 徐春甫 著

后学 男 良名 正

太学生 孙 本诚 校

金陵门人 顾胤祥 校

脉诀要辨

(1) 脉自《内经》已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氏始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夫脉之部候尺寸必本乎《内经》,《内经》为轩岐贲典之书,贯彻天人,该博义理,不可以毫发差也。夫何六朝高阳生,窃叔和之名,撰为《脉诀》。以左心小肠、右肺大肠同部位,致使后学乐从,讹承惑固而罔知觉。蔡西山、戴同父氏,力为之辨,而辨之未尽辨也。右尺命门三焦并无经脏可候之理,由辨而知其非者,仅千百之一二。大小肠候之两寸,就以王氏《脉经》,诚为妄谬,又况《脉诀》之妄以诬人乎?分以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夫何为也?以表言之,则实脉非表也;以里言之,则迟脉非里也;而道更不知为何道也。此其所以为妄者一也。又以脉状图之以示人,而弦脉固可图也,而数脉、迟脉、促脉、结脉皆以至数为状,而可以图之乎?此其为妄者二也。夫以言而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而后得其妙焉。彼以左寸心与小肠同候,不知其祖述何圣,抑不知其祖述何经,既不祖述,必据以理之可准、义之可通,而固可宗。以理言之,则大小肠皆居下部之地,今乃越中部候之寸上,谓理之可准乎?抑义之可通乎?又谓左寸浮以候小肠之脉,设只单浮,则心脉无矣。经曰:心脉绝死不治。心脉可以一日无乎?予逆推其小肠配于左寸之误也,彼盖因夫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而诊之;其大肠配于右寸之误也,因夫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而候之。殊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异同,《内经》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胃,两尺外以候肾、内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之位,故三部寸关尺之配诊,则各因其脏腑之位焉,何常泥于经络而候之也。况且命门并无经脏,三焦亦非一腑,而何可以候之?右尺耶,原夫大小肠,居小腹之下部,今而逆候寸口之上部,恶乎?宜乎?经络表里,部位诊候,各有所属,岂容强合以乱经位?此其为妄者三也。吾之浮以候表,主于外,心部之表候者,目眦汗腠之所属也;沉以候里,主于内,心部之里候者,精神气血之所属也。又谓女人与男子脉相反悖,致后人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者。殊不知男女之异者不过气血之少异、尺寸之强弱耳,五脏六腑定位,固亦可以异乎?此其为妄者四也。予其容已弗辨乎哉?今述《内经》脉候统属诊法,质疑刊误以正其非。君子观之,当自觉矣。

《内经》气口诊候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气口通,谓两手而言之,非独指一右手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五脏六腑气口成寸图

《内经》三部九候脉法

《三部九候论篇》: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王注:在额两旁,动应于手;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之分,动应于手;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中者,动应于手。 中部天,手太阴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 中部地,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 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兑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 下部天,足厥阴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大冲之分; 下部地,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大溪之分,动应于手; 下部人,足太阴也在鱼腹越筋门直五里,箕门之分,沉取,动应于手。候胃气者当取足胕之上,冲阳之分,动应于手。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脉要精微篇》曰:尺内两旁,则季肋也季肋在肋骨之下,带脉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两尺脉也,两尺外候肾部,内候腹里,大小肠、膀胱腑俱在中也。 附上两关部也, 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经》曰:膈为中,集血之原也;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两寸部也, 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经》曰:胸为上焦气之原也; 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经》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是为气海。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胻足中事也此结上文而总言之也。

此《内经》寸关尺三部候法。至《难经》脉诀易之,以大小肠配于心肺,而此竟鲜有能究之者。然则三部孰有准于是哉?今世言脉之三部则是而其内外之候法。若非心谷汪先生《质疑》之著,其孰从而知之?《质疑》曰:内外每部有前后半部之分也。脉之上至,应前半部为外,属阳;脉之下至,应后半部为内,属阴。上至者自后而进于前,阳生于阴也;下至者自前而退于后,阴生于阳也。概而言之,脏腑近背之阳位者以前半部候之,近腹之阴位者以后半部候之。细而分之,如两尺内外,前后两旁之交,犹夫季肋之位,界腰腹以分内外者也。两尺前之半部以候肾,附腰脊之阳位者;两尺后之半部以候腹,少之阴位者。自尺而附上为关:在左,则前以候肝之居于左肋近背之阳位,后以候膈之当胃口之阴位者;在右,则前以候胃之近脊之阳位,后以候脾之居于右肋近腹之阴位者。又上自关而附上为寸:在右,则肺居上右之阳位,胸中居膻中穴上之阴位也。故于兹前后分而候之。至若“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云者,则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关中溢寸,候胸至头之事,以自关中尽尺,候脐至足之事,则承上意而广言之也。此其为尺寸前后内外之候也。夫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一脏而当两尺之候,何哉?此阳一阴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于膈上阳位,其数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肾居于膈下阴位,其数偶,故形如豇豆,两枚对附腰脊之右左,而分候两尺,此水润下之理也。《脉经》及刊误并以两尺候肾者得此意也。《难经》《脉诀》乃以左尺候肾属水,右尺候手厥阴,配之命门少阳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门者,铜人以背脊十四椎下一穴谓之命门。据此内无正脏,外无正经,何以例部?且手厥阴经之脏,命名不一。有以心包络言者,有以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言者,有以代心主病言者,有以两肾静水动火言者,皆无稽之言也。考之《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此以十二脏而配十二经,则手厥阴一经无脏之可配矣。考之《灵兰秘典篇》岐伯对黄帝十二脏之问,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观此膻中足十二脏之数,以备十二官之用。然则配手厥阴之经者不在膻中欤。诚以膻中乃心前空虚之处,与心同志为喜,喜笑者,火之司也。则知司火以为心火之相应者也,常藏氤氲之气。《灵枢》谓之“宗气”,又谓之“气海”。其气之余,淫于胸之上焦,由肺布于一身,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经》谓“少火生气”是也。苟一失常,则外暑内热而燔灼脏腑,谓之“相火”、“龙火”,《经》谓“壮火食气”是也。是知膻中者,手厥阴心主相火之脏也。故本文以配心脏君火分外内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原手厥阴之经起于胸中,络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之内,终于手之中指。然经与脏俱值身之上部,当候于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阴之腑,上下通焉者也。《灵枢》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以胸为上焦气之原也,膈为中焦血之原也,腹为下焦水之原也,位分不同而主治亦异。此本文所以有胸、膈、腹中之异候。原手少阳之经起手无名指端,行肘臂外,循肩上头,一支下络膻中,属于胸、膈、腹之三焦,则非下焦之可得而专者。而专以右尺候之可乎?且腑不及胆者何也?则于肝寄之矣。腑不及小肠、大肠、膀胱者何也?于腹中统之矣。抑是三腑者,皆居腹之下,宜以两尺后半部而分左右候之。小肠从心例左,大肠从肺例右,膀胱与小肠相通而同其候则是也。《难经》等书舍其脏腑高低,拘之外经表里,以左寸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则非也。考之《枢要》等书,亦多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今以经候前后、外内之法言之,常诊一部之中,上下之至,软滑应时合位者,谓之中和之脉,为平;前后上下之至,有太过不及、失时反位者,谓反常之脉,为病。然必察上至、下至、脉状同异而分统属之候。盖因属之五行,气同则合上升,惟水润下,气异俱有升降以分阴阳。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统断之。寸关病在前候,两尺病在后候。上下之至异者,以属断之。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后候。上下互见,和乖和上,平而乖病也。上下相同,同中之有异者,主异君之候而为病也。上下相同,强弱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为病也。涩、滑、长、短、洪、细、芤、迟八脉,有之大法,统属兼审,浮沉 (2) 虚实阴阳溢覆。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经脉、头项、腰脊、肢节、筋肉之属也;沉以候里,通主脏腑、骨髓、咽喉、二便之属也。虚者不及,以为痒、麻、痿、泄之证也;实者太过,以为胀、壅、疼、秘之证也。上至为阳,以候上升之病也;下至为阴,以候下降之病也。上至出部为溢,下至出部为覆,所候同前。且以涩之,不及一脉。例如:【两尺前之上至】 此肾之所候也。诊得浮涩主耳聋。盖肾藏精而寄窍于耳,耳得肾之精气上荣而能聪听。今浮而涩,为肾不足,不能上荣于耳,则耳聋矣。沉涩主腰痛。盖肾附脊而外候于腰,腰得肾之精气内滋而能转摇。今沉而涩,为肾不足,不能内滋于腰,则腰痛矣。【左尺后之下至】 此腹中小肠膀胱之所候也。浮涩主足膝冷麻。盖腹中下焦之位也,阳气不足不能外温足膝,故足膝为之冷麻矣。沉涩,男主遗精,女主带下。腹中水精之经也,阳气不足,不能内固前阴,故精带而滑下矣。【右尺后之下至】 此腹中大肠之所候也。浮涩与上同断。沉涩主大便难。腹中为大肠之原也,大肠本多气多血之经,今沉而涩,为大肠气血不足,则气滞血燥而大便难矣。【左关前之上至】 以候肝。浮涩则主肝血不能上荣而目昏,沉涩则主肝气内郁而肋胀。【左关后之下至】 以候膈。浮涩则主中宫之湿,渗入囊中,故睾丸偏大兼急而为痛。沉涩则主中焦之气不能荣精于心肺,故滞于膈为胀,甚为痛也。【右关前之上至】 浮涩主恶吐,沉涩主少食,此候胃阳以司纳受者也。【右关后之下至】 浮涩主四肢恶寒,沉涩主饮食难化,此候脾阴以司运化者也。【右寸前之上至】 所以候肺。浮涩主头痛。肺为气之脏也,其气宜充而不宜减。今浮兼涩,为肺之气不足,不能上充于头,故头无所滋禀而为虚痛耳。沉涩主痰滞。肺为气之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着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右寸后之下至】 所以候胸中。浮涩主 (3) 两膺刺痛。两膺俱胸之旁也,今浮 (4) 兼涩,为胸中之气 (5) 不足,不能外充两膺,故两膺气滞而刺痛耳。沉涩主短气。胸为上焦气之原也,今沉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能给肺之输送,故气短而不相续耳夫。【心候诸左寸前之上至】 浮涩主头眩,以心血不能外荣于头,故火因之扇动而头眩耳。沉涩主虚汗,以心血不足,则火因之内蒸而为汗耳。【膻中候诸左寸后之下至】 浮涩主两臑恶寒 (6) 。臑乃膻中手厥阴经过之分也,外经气不足,则腠理失卫,邪因外袭,故近臑之处恶寒耳。沉涩主惊。膻中,宗气之脏也,膻中之气不足,则大耗心血,神不内守,故惊悸不宁耳。此举涩脉以见例,余可类推矣。

诊候有三

上古诊法有三者:其一诊十二经动脉,分天、地、人,三部九候以调虚实;其二以喉旁人迎与手寸口参诊,取四时,若引绳大小齐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独取气口,分关尺外内以候脏腑吉凶。今废其二,惟气口之诊行于世,而且失其要妙矣 (7) 。

《内经》三部诊候图

脉状奇偶

统属诊法 求脉之状,奇偶而已。奇者,单求;偶者,对举。单求,无配代劳之类;对举,反证浮表沉里。

浮脉  浮,体泛泛皮毛之位,轻按便得,漂木之义。

沉脉  沉,轻按无,重乃应指,深按有力,犹石沉水。

迟脉  迟,脉来徐,呼吸三至。

数脉  数,脉来亟,呼吸六至。

滑脉  滑,体圆净,往来流利,荷上水珠,圆神不倚。

涩脉  澁,又名濇 (8) ,迟短蹇滞,来急去散,至至带止,三五不调,刮竹相似。

实脉  实,能克实,举按有力。

虚脉  虚,乃空虚,举按无力。

洪脉  洪者,倍常大而满指。

细脉  细者,减常一线之比。

紧脉  紧者,紧急,坚而转指,如转索状,则弦有力。

缓脉  缓谓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

长脉  长为修长,如弦之直,越于本部,两头出指。

短脉  短为短缩,不及本位,喻之如龟,缩头藏尾。

促脉  促为催促,数中暂止。

结脉  结为交结,迟中暂止。

代脉  代为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至止数有常,非暂之比。

牢脉  牢本坚牢,沉弦大实,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革脉  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弦脉  弦如琴弦,初中末直,其来挺然,而不转指。

动脉  动乃摇动,短滑数备,上下不分,连动中位。

散脉  散者不敛,浮而满指,按则分散而不团聚,亦类解索,散无统纪有或二条三条而至者。

伏脉  伏为埋伏,骨外筋里,三按俱无三按者,言浮中沉也, 推筋而取。

芤脉  芤乃草名,浮大无力,因按而知,中空旁实。

濡脉  濡者不坚,浮大无力,按随指下,减去头尾。

微脉  微为微眇,较细不及,似有似无,蛛丝相类。

弱脉  弱软沉细,比虚不及,全无起伏,扶持不起。

诸脉主病歌

浮风虚暑滑多痰,实壅弦劳迟主寒。

洪数热多芤失血,涩为血少缓肤顽。

紧疼沉重濡多汗,促结伏皆痰郁看。

短是气虚长是积,动惊牢弱骨疼酸。

革崩半产细伤湿,散为气耗代将亡。

庞安常脉论

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脉,人迎大于春夏,寸口大于秋冬。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内经》所谓别于阳者也。越人不尽取诸穴之脉,但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而得关格之脉。然不先求喉手引绳之义,则昧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寸口倍于尺则上鱼际 (9) 而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极矣。溢之脉,一名外关,一名内格,一名阴乘之脉。曰外关者,自关以上外脉也,阴拒阳而出,故曰外格。阴主于寸动于尺,今自关已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是为阴壮乘阳而阳竭。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寸口四倍于人迎,为关阴之脉者也。关已后脉,当一寸而沉。过者谓人中倍寸口,至三倍则入寸而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极矣。得之脉,一名内关,一名外格,一名乘阳之脉。内关者,关已下内脉也;外格者,阳拒阴而内入也;阳生于阴,尺动于寸,今自关已下覆入尺泽,而关以下脉伏行则为阳亢乘阴,而阴竭亦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人迎四倍于寸口为格阳之脉也。《经》曰:人迎与寸口皆盛,过四倍则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天地之精气而死。所谓关格者,覆溢是也。虽然独覆独溢,闻补泻以主之。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皆二泻而一补之。四盛则三极导之以针,当尽取少阳、太阴、阳明之穴。脉弱者取三阳于足,脉数者取于手少阳。二当补于阴,一至寸而反之。脉有九候者,寓浮沉于寸关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经者穴,直以二经配合于手太阴,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复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又曰:中风木、伤寒金、湿水、热火。温病起于湿,湿则土病,土病而诸脏受害,其本生于金木水火四脏之变也。阳浮阴微为风湿,阳数阴实为温毒,阳濡阴急为湿温,阴阳俱盛为温疟。其治也,风温取足厥阴木,手少阳火;温毒专取少阴火;伤寒取手太阴金,手少阴火;湿温取足少阴水。乡人皆为我能与伤寒语,我察伤寒与四温变,辨其疑似而不可乱也。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寸尺,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温于伤寒。此皆扁鹊略闻其端,而余参以《内经》诸书,可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焉。张治 (10) 史方

持脉总论

帝曰:诊法何如?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三五,定死生之分。是故诊脉有道,虚静为保。遇仓卒病患不在此论。但自澄神,静虚调息,凝视精明,察五色,听声音,问所由方,始按寸尺别浮沉。复视患人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例各不同。故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又如室女尼姑当濡而弱,婴儿孺子之脉疾,三四岁者呼吸之间,脉当七至,而鄙夫常人时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人先诊右手。男子左脉大则顺,女人右脉大则顺。大凡诊脉,先以中指揣按掌后高骨上为关,得其关位,然后齐下名、食二指。若臂长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稳,先诊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内之消息之。然后先关后尺,消息一一类此。若诊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涩、迟、疾,不调何病所主,外观形色,内察脉候,参详处治,以忠告之。不可轻言谈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下之医也。

脉分三部五脏

脉有三部,曰寸,曰关,曰尺。寸部法天,关部法人,尺部法地。寸部候上, 自胸膈、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中, 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脾胃、肝胆皆在中也。尺部候下, 自少腹、腰肾、膝胻、足也,大肠、小肠、膀胱皆在下也。皆《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理势之所不容间也。其候岂不易验哉?

脉有七诊九候

七诊者,诊宜平旦一也,阴气未动二也,阳气未散三也,饮食未进四也,经脉未盛五也,络脉调匀六也,气血未乱七也,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九候者,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焉九候也。浮 以候表,头面、皮毛、汗腠之属也。沉 以候里,脏腑、二便、骨髓之属也。中 者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而无疾之可议中焉。所谓天下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脉诊三要

滑氏 诊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毛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按之,脉伏于内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取之,其脉应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慝之脉也,六部皆然。

脉察六字

上、下、来、去、至、止 六字,为脉之神机也。不明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毛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

脉明表里虚实

表、里、虚、实 四字,脉之纲也。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于胃腑及脏者,皆属于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肺之间,不能越散;饮食五味之伤留于脏腑之间,不能消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贼之气实,由正气之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正气,实者泻邪气。《内经》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神门命门人迎辨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曰:气口者,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化于气口。盖以气口包括五脏六腑之总名也。此气口之所为寸口,而人迎、命门、神门之脉又各有其经也。气口成寸之位,乌可以容三脉之紊?而三脉自有本位,岂可以容牵合也哉?《脉要精微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部寸关尺之议本于此也。《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愚尝考之《内经》,人迎诊候乃是阳明胃脉,位在结喉两旁动脉是也。《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纲目》释谓:气口脉在两手掌后,手太阴之脉也。人迎脉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盖谓胃为六腑之源,故与气口配诊,以知疾病之端。庞安常论之详矣,兹不复赘。考之神门脉,《内经》有曰:神门绝,死不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穴,在掌后侧寸之分,与大渊相对。《脉经》谓两手尺前为神门,误也。又以右尺为命门,抑常考之。命门在督脉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与脐相对,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肾虽属水,而实有相火寓于其中。太极所谓动者静之基,则是静而生水者,本也。动而挟火者,标也。虞天民谓:命门像门枨闑司开阖之象性。其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水为常而火为变也。可谓深得命门相火之旨者矣。王氏牵合以配三焦之过,而遂失其大经。弊延后世,无复觉焉。予自业医,问师心谷汪先生,首以此语。初尚未知深契沉潜,于兹二十余年,方有定见。渊乎至哉,经义昭然,但学者不加察耳。传弊日久,乘讹弗觉。今骤语之而不入也,故著脉诀辩,妄以救之。惟其厘革故习,以沐新盘,端有仗于同志君子。

人迎神门脉图

命门脉图

四时脉候

《玉机真脏篇》曰: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 (11) ,忽忽眩冒而颠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胠 (12) 满。

春以胃气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夏以胃气为本。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曰毛,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夹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出血,下闻病音。

秋以胃气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胃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气来沉而搏,曰石,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脊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冬以胃气为本。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平脾脉来如鸡践地,和柔相离。其来如水之流,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 (13) ,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长夏以胃气为本。胃惟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洪大,名曰逆四时也。

凡脉顺四时者,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有和气,软滑而长,乃是不病之人也。得病则易为治疗,盖从和气而生也,用法万痊。如气反脉逆,形气相失,名曰不可治。是形盛气虚,形虚气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气俱虚,安谷者过期而死,不安谷者不过期而死。安谷谓饮食且进,期是八节之气候也。鸡峰方

二十六脉主病

浮 脉主表证,为风、为虚、为暑。浮而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反恶寒者,疮疽也。左寸浮,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关浮,腹胀。左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右寸浮,伤风,喘咳清涕。右关浮,脾虚中满。右尺浮,风燥,下焦大肠秘结。

沉 脉主里证,邪气在脏也。沉细为少气;沉滑为宿食;沉而迟者为痼冷,为寒气痛也。寸沉,胃中停冷饮。关沉,胁痛。尺沉,腰寒足痛。疮疽得沉脉,为邪气深也,难治,溃后稍可治。

迟 脉主气血不足之证,为寒为虚。新病得之,则正气虚甚。久病得之,可治。寸迟,为气短。关迟,为脾胃虚寒,不食。尺迟,男子为肾虚便浊,妇子不月,总为脏寒泻泄,小腹痛,腰足重。

数 主热,为火,为疮疽,为烦渴,为燥结。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燥。数脉见于无病之时,主有疮毒。寸数,头目之火。关数,为脾热口臭,胃火呕逆,目热,肝火所致。尺数,小便黄,大便秘。

滑 脉主痰,气痰呕逆之证。妇人太阴脉滑,主有胎孕呕吐。平人脉滑以弱,是有胃气,无病。

涩 脉主不足之证,为虚,为伤精,为败血,为耗气。寸涩,为阳虚头痛。关涩,为腹痛,脾气不运行,而饮食不化。尺涩,为脚寒,胻膝沉困,无力以行。女子脉涩,无孕,主血少。有孕,主胎痛。

虚 为不足之脉。血气俱弱,为饮食少,为四肢倦,为自汗盗汗。寸虚为惊怖恍惚之证;关虚为脾胃不食;尺虚为肾水不足,精滑之病。

实 为有余之脉。实脉主气壅,食积内痛,伏阳在内,燥粪狂言。平人脉大实,主有痢疾来,宜先下之。平人脉实者不病,病人脉实为气盛。《经》曰:邪气盛则实。久病脉实者,凶。疮疽人脉实者,急下之,以邪气在里故也。

洪 脉主血实积热之证,为疮疡,为燥热,为火盛,为口干渴,大小便难。平人脉洪大,为病至,宜先清利之。

细 脉为不足之证。为元气虚,为濡泻,为脱精,为骨痿、寒湿。痰火病人脉细数者,凶。

长 脉主气有余。为内实,为身热有汗。伤寒得长脉,欲汗而自解也。长而缓者,百病皆愈。

短 脉主气血不足。为内虚,为气短不足以息,为宿食壅滞,为胃气弱。短则气病,诸病脉短皆难治,为真气不足故也。

紧 脉主邪气盛,为诸痛。浮紧身痛,可汗之。沉紧腹痛,可下之。紧亦主癖积,凡紧多是痛与积。

缓 脉为胃气之脉,主安和无病。浮缓,为风邪,皮肤不仁。中缓,为胃气平和。凡病见缓脉,为不治自愈。诸病脉缓者,将愈,为胃气回也。

促 脉为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为火炽,为痰塞,为怫郁,为血气不疏通。不已,为疮疡发癍疹。促,为阳盛故也,退者佳,不退者危。

结 脉为阴盛而阳不能入也。为思虑过多,为脾气不足,为宿食积滞,为四肢不快,为气所妨。阴凝则结。

代 脉为一脏之气,绝不能动,每至本脏一歇,而余脏代动。此为元气绝,为必死之人也。妊娠亦有代脉者,此必二月余之胎也。痛甚之脉得之者,不可准也。

牢 脉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之名。牢为元气将绝者,凶。为气喘息促,为皮肤着肿,为七情六极。牢而疾,为发热。牢而迟,为发寒。迟疾不常,寒热往来。见牢脉者,危。

弦 脉为邪盛。弦缓者,平脉也。弦紧者,痛也。弦脉主疟、主积。寸弦,为头痛。关弦,为胁痛、腹痛。尺弦,为疝痛。

革 脉为不足。沉伏实,大如鼓皮曰革。革易常度也,为阴阳不交之否,为崩为陷。有妊为坠。为胀满,为下脱,为中风感湿之疹。

芤 脉为不足,为失血。寸芤,主吐衄血病。关芤,呕血。尺芤,下血。

微 脉为气血不足。久病人脉微,易治。平人脉微,为虚。微脉见者,可补益。寸微,心虚少气恶寒。关微,脾胃虚,食少,四肢乏力。尺微,为泄泻,少精,崩漏。

弱 脉为气血不足。犹愈于微脉。弱脉见者,亦宜补。形气盛而脉弱者,危,不尔为殃,二脉皆不足也,为虚之甚。

动 脉为神气不安,主惊恐悸怖。为脱血,虚劳。

伏 脉为积癖,气不通畅。为宿食痞气。女人为癥瘕。为真气不行,邪气积伏。

濡 脉为血气不足之证。为表虚多汗,气怯力乏。濡泻为伤湿。寸濡,惊悸。关濡,少食。尺濡,为泄下,元气虚惫。

统属诊法候病

候病所在,逐部诊视,合位应时,软滑者吉。合位: 知肺应皮毛,心应血脉,脾应肌肉,肝筋,肾骨之类是也。 应时: 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软滑是也。软滑,如《经》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也。 病脉反之,大小独异。上下之至异同,候分统属为式。六部脉属五脏,应乎五行之气。气同则合上达,惟水下趋。气异俱有阴阳升降之义如左寸主心,属火。气同则合上炎,气异则分阴阳。右寸主肺,属金。气同则合上光,气异则分明暗。左关主肝,属木。气同则合土达,气异则分春秋。右关主脾,属土。气同则合上升,气异则分寒温。两尺主肾,属水。气同则合下流,气异则分溢覆。 故脉前后状同,统候兼主其一。寸关病在前候,两尺病在后取如左寸,前以候心,后候膻中。右寸,前以候肺,后候胸中。左关,前候肝胆,后以候膈。右关,前以候胃,后候脾宫。两尺,前以候肾,后候腹中之类是也。 前后之状异者,属候歧之为二。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后位,前后互现和乖。乖病和平,前后同中 有异,异者病拟如上下之至俱弦,或弦兼涩,则取兼涩之候为病。 前后强弱相同,尤者之候。病及前阳后阴,候病阴降阳升。前溢、后覆,出部。升降仿此。洪细长短,濡芤滑涩,统中未详,属相出入,统属兼审。浮沉虚实:浮表,经脉、皮毛腠理、四肢百节、头面背膂;沉里,口舌、咽喉、骨髓、五脏六腑、大便小水。两旁外内亦分表里。侵外身热,侵内积滞《经》云: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是已。 虚为不足,痒、麻、泻、痿。实为有余,胀、壅、痛、秘。统常属变,法稽经旨,附以管窥,条陈大意。汪氏诊候

统 候

浮 以候表,诸阳之位。浮实为邪,浮虚少气。浮盛按衰,里虚表实。浮有按无,无根之喻,平人寿夭,患者不起。心肺浮盛,风寒外郁。左关脉浮,腹胀溲涩。右关脉浮,胃虚停食。肝肾并浮,则为风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曰石水。

沉 以候里,诸阴之位。沉实为积,沉虚少气。寸沉气郁,尺沉本位喘嗽。肺浮转陷,不吉。肝肾并沉,则为石水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体反肿,而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皆曰风水。

迟 为阴盛,气血凝泣。迟实为疼,迟虚寒滞。消中夏月,沉迟俱忌。寸迟少气,尺血不给。

数 为阳盛,气血燔灼。数实为热,数虚为躁。浮数有力,寒伤经络。浮数无力,伤风痰嗽。浮数振寒,或脉时数,身有痛处,皆主痈作。沉数有力,实火内烁。沉数无力,虚劳为恶。杂病初逢,多宜补药。病退数存,未足为乐。数退证危,真元以脱。数按不鼓,虚寒相搏。微数禁灸,洪数为火,乍数乍疏,魂归岱岳。细数而虚,虚劳阴弱。兼沉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恶,数候多凶,匀健犹可,惟宜小儿、伤寒、孕、疟。左寸 数兮,恶吐头疼。数紧头痛,数虚口疮,数止肿毒,数健为狂。短数心痛,洪数心烦。右寸 数兮,肺金大烁。数紧喉痛,数滑喘嗽。沉滑骨蒸,夏逢难保。左关 数紧胁痛,数止多因怒过,数长浑身壮热,数弦则是肝火。右关 数兮,口臭,浮数易饥易饱。左尺 数而或止,俱主赤尿淋浊。数虚,下部生疮。右尺 数临粪燥。

滑 为血聚,为妊,为痰,宿食水饮,积热食溢。洪滑热痰,咳喘眩晕。一二部逢,女妊可决。但滑而散,三月之胎。短滑酒伤,或为水逆。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滑杂大小,霍乱吐泻。秋逢浮滑,见扶芴瘥。沉滑反时,逢冬水决。滑数痰多,肌消死例。左寸 短滑尺涩,女人血崩。右尺 和滑,为妊间滑,阻月。

涩 为血少,败血,恶寒,滞下,遗精,泻利,汗泄。浮涩而短,肺之本体。浮涩恶寒,沉涩腹疼,紧数为瘅。弦涩少血,涩甚痰多,最难扶济。数更细涩,虚劳求决。寸 涩尺弦,腹痛可决。寸 脉浮数,尺涩,下利血清;沉弦细涩,腹疼阴证之例。

实 为气壅,胀痛,呕吐。脉实而满,四逆头热,春秋为顺,冬夏为逆。左寸 逢实,心热咽干;右寸 逢实,气壅痰厥。左关 腹胀肋疼,右关 食难化克。左尺 小便涩难,右尺 热凝粪结。

虚 为虚候,气血耗散,惊悸恍惚。倦痿汗出。虚大阳虚,病属内伤。夏虚伤暑,身热汗泄。轻按见虚,随位而别。左寸 昏运,右寸 下血。左关 眼花,右关 倦泄。左尺 阴痿,右尺 泻作。尺 虚寸搏,血崩可决。肝肾并虚,则死不治。虚候宜补,右气左血。浮阳沉阴,尺寸仿例。

洪 为热候,随宜而制。浮洪无力,虚火宜益;沉洪有力,实火宜泻。洪紧痈疽,洪长壮热。洪涩而弦,谓之三克。加以浮沉,随位而决。浮洪沉小,表强里怯。浮细沉洪,反推。洪转细兮,病退。砒伤,洪数暴吐。气弱,暮洪朝细,服药有效,脉形今昨细洪互变。老人六脉浮洪、两寸洪盛,俱逆;一部独洪,病推。少壮逢洪,可济。心微而肺洪盛,左肋一点之疼。心肝浮沉洪,肩背痛 因提挈。肺脾浮洪沉涩,食少腹膨;浮细沉洪,睡中汗出。

细 为少气不足之候。前细后大气短,前大后细脱血。六脉匀细,男平而女怀胎。洪细不调,病忌泻,兼厥逆。浮沉细,为气虚不足,偏宜虚怯。

紧 为疼候。寒邪抟击,浮紧或涩兼之,俱属伤寒之始,无汗寒热,鼻干,头背俱疼强直。左寸 浮紧伤寒,沉紧则为心气。右寸 浮紧头疼,兼大痰鸣喘急,沉紧滑为咳痰,沉洪紧为喉痹。左关 浮紧筋疼,沉紧肋疼寒郁。右关 浮紧腹膨,沉紧腹疼吐食。尺 逢浮紧胻痛,按涩则为耳闭。沉紧溲涩腹疼,细紧小肠疝气。

缓 为风热,肤顽,痿痹。洪缓湿热,细缓寒湿。小儿风热,缓生急死。浮缓伤风,兼大同议,自汗,寒热而鼽,头背俱疼而急。寸 逢浮缓,左右俱主伤风。左逢沉缓健忘,右为短气。左关 浮缓风运,沉缓气虚。右关 浮缓腹膨,沉缓少食,从容和缓为平。尺 逢浮缓,足痿。左尺 沉缓,溲频,月水多来。右尺 沉缓,泄泻,肠风入胃。

长 为气治,兼诸濡滑为平。心长神全,尺长期顺可卜。老逢长濡,寿悠,急为胃气不足。浮洪而长,颠狂热深。伤寒热长,阳明热伏。沉细而长为积,高下须分。左寸 胸膈虚胀,右寸 痰郁。左关 肝气肋疼,右关 则属脾胃。兼洪伤于肉荤,兼滑伤于酒水,兼涩鸡腐所伤,兼弦菜果之滞,兼濡酒伤则泻,兼急腹疼。左尺 经水愆期,右尺 疝气。

短 为气虚,胀疼虚吐。上短下长,痛在头项。下短上充,清在腰足。

促 为阳盛,为狂为怒。五积于中,脉因而阻。渐退则生,渐进不救。病后得之,幽期甚速。

结 为阴盛,阳无所附。浮结四肢浮肿,沉结大便下红。一结一升,再结二升。浮沉结而侵内,多阴少阳为蛊。伤寒结代,心悸虚故。

代 为气衰,其死可卜。宜于风家,痛极,妊妇。

牢 为里实,胃气不足,肋痛疲劳,胀满气促。

革 为虚寒,半产崩漏,虚泻失血,精气不固。暴病可生,久病命殂。

弦 为气敛,痨疟,拘急,积饮,寒热,阴虚,冷痹。浮弦无力,外伤风邪。弦紧为寒,弦缓为湿,弦滑为痰,弦细少气。春病无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金虚木实。弦状多同,土逢木抑。弦急而散,杂病不吉。大抵十人九弦,兼之濡滑为胃,兼急则为疼痛,兼洪则为火炽。弦多胃少曰病,但弦无胃曰死。左浮弦涩,夏与秋逢为疟。按之即滑,热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热。右关 虚弱,邪轻补剂方施。左浮弦濡,气虚脊痛。浮沉弦涩,痰盛荣亏。沉小弦涩,虚汗无分盗自。右洪弦急,阴虚火旺难医。左寸 浮弦沉大,心气之痛。浮弦而大按涩,痫发如痴。右寸 浮弦沉大,病因痰火所为。浮大虚为鼻窒。兼弦头痛有时。左关 逢弦,顷审浮沉之异。浮阳沉阴,内寒外热之持。浮阴沉阳,寒热及之。右关 浮弦,胸膨噫气。浮弦按涩,易饱易饥。弦细倦眠,浮弦急为砂发。弦细而急,肝之真脏形脾。尺浮弦急,下部为痛。沉弦细涩,阴证寒羁。双弦为饮,并出而细。左寸稀涎上溢,关尺肋痛而推。

动 为体疼,劳,惊,崩,泻。在阳出汗,在阴发热。

散 为血耗,表强里怯。浮洪兼散,夏月本体。伤寒逢散,证忌咳喘。寻常散多非宜。产后解索宜益。

伏 因有积,脉藏不出。伏细少气,伏数热厥。左寸 脉伏,神不守舍。右寸 逢伏,毒发寅、午、戌年。关尺伏逢,为积,或因痛极。

芤 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濡 为气虚之候,表虚少气为原。左寸 心惊噫气,左关 体弱目昏。左尺 伤精阴痿,小水频数,血崩。右寸 虚汗,或为痔漏下血。右关 食积,右尺 虚泻未宁。

微 为血少之候,不能卫灌其经。六脉俱微产绝,肝肾俱微同评。左寸 微盗汗,右寸 微恶寒。左关 微胁胀,女微后患崩。右关 微积食。尺 微涩崩漏,浮洪按微眇,病者入幽冥。在左遗精,崩带;在右虚泻,肠鸣。

弱 为虚候,内伤血气。老人为宜,少壮为忌。左寸 逢弱,盗汗心悸;右寸 逢弱,身疼短气。左关 弱兮筋痿;右关 弱兮停食。左尺 逢弱,骨髓浮频;右尺 逢弱,临晚热至。汪氏诊法

属 候

左寸前 候乎心,心司血脉、汗、舌。其诊浮滑,头疼,眩晕,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怀孕可决。浮短、浮洪、浮弦细,急头痛。浮涩,头晕恶寒,兼而同例。浮兼三克三克见洪条下,余并同,头晕有痰。沉濡涩弦,忧气郁结。沉洪,口渴。沉滑,心热痰涎。沉细溢前,心膈虚膨,宜益。沉涩或兼之弦、沉短与芤,汗出。沉短大涩,虚烦不眠。三克而沉,口干上热。

左寸后 候膻中宗气。浮涩或并其弦 (14) ,臂臑恶寒。浮迟三克,臂疼。沉逢心惕,沉涩或并其弦。或芤、或短,惊悸。沉滑、沉洪,掌心热郁。

右寸前 以候肺,皮腠、气喉、背、鼻。诊之浮滑,头目眩晕,多痰。浮涩兼弦,头痛,恶寒同拟。浮洪或溢,头疼,痰火升腾;浮弦溢前,气少,背肩胀急。浮兼三克,鼻崩。浮短,头疼虚议。浮洪而紧牙痛,按虚下红。年高咳逆,肺洪,其死可必。头痛,浮细而坚。虚汗,浮细无力。沉洪,痰热。沉细而滑,骨蒸。三克兼沉,咳嗽、痰红,火炽,沉滑兼短、兼洪。沉涩或弦,参入。沉短俱主咳痰,惟短兼诸少气。

右寸后 候胸中,上焦输气之位。诊之浮涩或弦,胸膺划痛。沉短或兼诸滑、沉涩,短气。沉弦洪涩,为痰。沉洪,足热、粪秘。

左关前 候 (15) 肝胆,血筋、目胁之司。脉常见涩,日后患风,预决春逢。浮涩秋来,为病先知。浮洪或参弦涩,俱为目疼。浮洪长为壮热,肝火之熙,益主头疼目眩。女怀淫欲之思,浮涩或兼弦,浮洪无力,浮兼滑小短。六候弦推,浮细涩弦,急胻强直。沉滑或弦,杂眩晕奚疑。沉涩或弦并至,俱为胁胀。沉弦细涩,麻木作于四肢。沉洪,体疼浮热。细长,左积无移。

左关后 以候膈,中焦生发之机。浮涩或弦并至,俱为偏坠。沉涩或弦并至,膈胀有时。沉涩洪弦,膈热。沉短,膈胀虚推。

右关前 候胃腑,纳受饮食之职。其脉浮兼有六,溢、短、洪、细、滑、涩,加之浮小涩弦,恶哕须分虚实。浮涩弦大,面热。浮滑按涩,食滞。沉涩或参乎弦,沉短与之弱涩。沉小,食少呕吐。沉短,口淡无味。沉短滑,为酒伤。芤见吐红伤胃。浮弦沉大,喜饥。洪虚,晚热来去。沉涩弦大,所兼有异,兼虚腹胀,兼实消食。沉短涩微,胃口积疼。沉小涩弦,噫气胸痞。

右关后 候乃脾之司,脾司运化四肢血气。其脉浮弦细涩,寒伤于脾。浮涩或并其弦,恶寒失卫。小涩弱,易饥饱。沉洪实,易消食。沉小虚弦,体热。沉短,气之不给。沉涩弦大,食泄。芤为疾红,甚则利、崩。下缺,因虚泻注。

两尺前 以候肾,腰、耳、瞳、精、骨髓,其应浮涩。浮弦而涩,耳无闻。浮短,胵清。浮滑而弦,腰膝直。沉弦大或兼涩洪虚,口干饮水。沉急沉涩,腰疼。缓细,腰重伤湿。弱短、弱涩,耳鸣。芤见,不能久视。

两尺后 之浮位 (16) 以候下部、足胻。应指浮涩或弦兼,足清麻木。浮弦小急或浮紧,俱为膝疼。浮弦满涩,脚气。浮短,足难远行。右逢浮小短涩,肛门痔漏为急。

左尺后 沉,候腹、下焦、小膀、前阴。应指沉短沉涩,间参弦至,遗精,白带,老人小水频频。妊逢沉涩,则为胎漏。芤为茎衄,弱滑阴疼。至于沉滑、沉大或兼弦涩微,为尿赤,甚为小便淋浊。细沉,阴囊湿痒,小水频数。兼软,偏坠。兼之长覆,经凝。短弱,小便后小腹虚疼。沉弦涩,侵内,小腹血瘕。

右尺后 沉,候腹、后阴、太府之关。指下沉涩,而或兼弦兼大,沉洪而健,俱为大便燥艰。沉小或兼弦,俱为粪溏。沉弦洪无力,溏结相参。沉涩无力,虚泻,宜固。沉逢三克,泻因食伤。沉滑洪滑,热利初与宜下。沉短而涩,久痢,宜补脾乡。沉短、短滑与微,俱为下血。长覆为疝。弱涩,失气亡阳。统属,更仆难尽,姑且举其二三诊家常变之要,幸勿视为迂谈。汪氏诊法

脉分三部主病

夫诊脉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若心勤于记诵,参师访友,尽夜不遑造次,颠沛寤寐,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古人曰:按其脉,知其疾,命曰神。其探迹索隐之妙也。又曰:切其脉,治其病,谓之巧。以明其指别之功也。盖三指相去毫厘之近,主病若千里之远,观夫指别之功也,世人固以为难。命曰神,岂容易可至哉?常观于经脉有三部:寸、关、尺也。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曰寸。从寸一分曰鱼际。从寸至尺曰尺泽。尺前寸后为关。关前为阳,则寸口也;关后为阴,则尺脉也。阴入阳出,以关为界。寸 主上焦、头首、皮毛;关 主中焦、肋、腹及腰;尺 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之大略也。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左手当关肝之部也;左手关后,肾之部也。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右手关主脾之部也;右手关后, 亦肾部也此六部原与《脉诀》脏腑配诊相同,今尊《内经》诊候,故删其腑之配也。 六部脉候各按四时,而有胃气,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谓也。盖平人之当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所以人常禀气于胃,故脉以胃气为本也。蔡西山曰:有胃气之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迟不疾,意思欣欣,难以名状,此胃气之脉也,反此者病。《经》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以治病者必求其本,本为阴阳。四时寒暑,五脏之根也。以脉言之,则浮沉也;以部言之,则尺寸也。故《经》云:脉者,阴阳之法,以应五脏。是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以浮沉论之,则曰: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应在脏腑,则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所以心肺俱浮也。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而大,举指来实者,肾也。所以肝肾俱沉也。迟缓而长者,脾也。脾为中州,所以脉在中也。仲景曰:脉浮数动滑,皆阳也;沉涩弱弦微,皆阴也。阳者热也,阴者寒也。所以寒则脉来迟而沉;热则脉来浮而数。故曰:诸数为热,诸迟为寒。无如此验也。《脉经》曰:诸浮为风,诸紧为痛,诸伏为聚,诸弦为饮,芤者失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迟为诸寒,数为诸热。形壮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此先圣诊脉之大法,故曰:凡治病则察其形气色泽,治之无失其时也。所以形气相得者生。色泽以浮者,病易已。脉从四时者,可治。脉弱以滑者,是有胃气,此易治也。若散气相失,色不泽,及脉逆四时,或脉实益坚,皆不可治,所谓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又若病热脉静,泻而脉大,脱血而脉实,汗后脉躁,此皆难治也。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泻,脉滑数者,难治也。凡流脓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不治也。若患肺痈,喘咳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脉洪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头项拘急,四肢烦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剧,必发疮肿也。精义

脉气形逆顺

大凡诊脉,先定四时之脉。便取太过不及、虚实、冷热寒温、至数、损益、阴阳盛衰、五行生克、脏腑所属,以为大法。然后取其人之形神、长短肥瘦、气候虚实盛衰、性气高下、布衣血食、老幼强弱。但顺形神、四时、五行,气候无过者,生之本,其形气与五行相反者危,脉有悬绝者死,不治。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羸人得躁脉者死;人身涩而脉往来滑者死,人身滑而脉往来涩者死;人身小而脉往来大者死,人身大而脉往来小者死;人身短而脉往来长者死,人身长而脉往来短者死。

脉病逆顺

岐伯曰:凡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死。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人有强弱盛衰之不等,而脉实应焉;脉有阴阳虚实之不同,而病实应焉。脉病形证相应而不相反,每万举而万全,少有乖张。良工不能施其巧矣,故脉之于病各有所宜。有宜大,宜小,宜浮,宜沉;有不宜大,不宜小,不宜浮,不宜沉。为医不可以不早辨也仁斋直指。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上有病而下痛,下有病而上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

腹胀病,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壮热,脉浮大者生,沉微者死。

颠痫,脉亦然。

谵语,脉大者生,厥逆而脉微者死。

暴忤,脉实大者生,而虚弱伏细者死。

中毒,脉洪大紧急者生,微细而不齐者危。

头痛,脉浮大者安,短涩者危。

痢疾,脉微细者生,洪大者死。

吐血,发热,脉洪大者生,细微者死;不发热,细小者生,洪大者危。

伤寒发热后,脉沉静者安,洪大而躁者危。

自汗,脉虚细者安,躁盛者危。

厥逆之脉,沉涩者生,浮大者危。

诸失血,脉小弱者生,洪大者危。

泻泄,脉微细者生,浮大者危。

产后,脉微小者生,洪大而数者危。

中风口噤,脉浮迟而静者生,洪数而气岔者死。

上气喘急,面目俱浮,脉浮滑手足温者生,脉涩而四肢厥者死。

疮疽,脉洪大者生,沉细者危;既溃脉静者安,溃后洪大者危。

阳病得阴脉,阴病得阳脉,皆死。

消渴,脉数大者生,虚弱者死。

霍乱之脉,浮洪者生,虚细者死。

久病,脉细软者死。

六部平脉

浮大而散,心之平。弦而长,肝之平。按至骨,举指来疾而实者,肾之平也。肺平,浮而涩。脾胃平,缓而满指。凡诊脉,下指本部不平,便可寻详病情矣。《医通》

脉有阴阳乘伏

《难经》云:脉有伏匿,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难经》云:颠狂之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又云重阳者狂,重阴者颠。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重阴重阳是寸愈盛而尺愈盛,脱阴脱阳是寸至微而尺至微。

奇经八脉为病

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若恍惚,狐疑不省,必当犹豫而两心也。

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非为阴蹻阳蹻之脉也,此人胸有病鬼魅风死,若恍惚忘人,为祸也。

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病寒疝也。《二十九难》曰:奇经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脉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若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促结代脉辨

仲景云:脉来缓缓当作迟 ,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及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此动而中止复来,代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自还者,此动而中止,复来于前动也;不能自还者,动而中止,复来如前动同而不数也。故有结脉者,有促脉者、代脉者。结者阴也,阴盛则结。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促者阳也,阳盛则促。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忧思所成。大抵结促之脉,虽时一止为病,脉非死也,惟代者真死矣。往来缓,动中止不能自还,周而复动,名曰代也。代者死也。仲景《伤寒论》云:脉促代,心悸动,炙甘草汤主之。

高阳生脉诀假名

高阳生,五代时人,著《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而今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俗学之惑。叔和,晋人也,自有《脉经》,尚复抵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脉家书甚多,当以《内经》为主。滑氏《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予补以有力、无力二者。丹溪以血、气、痰、火为病之提纲。则脉滑在血分 而有余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 而有余为火,凡无形者从之。浮在表,沉在里。迟为寒,数为热。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医通》

脉大必病进说

《内经·脉要精微篇》曰:脉大则病进。丹溪云: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之。其病得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合二者观之,皆病证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宜乎。《格致余论

甫按:脉大则病进。脉之大者,乃邪气之盛也,邪气盛则正气虚可知矣。先是正气虚弱,然后邪气得以乘之,而恣其盛大之势。脉为气血之精华,果无邪气相干则自雍容和缓,如蔡西山之所谓:“意思欣欣,难以名状”。今脉之大者,谓其大而过于寻常,畴昔之时,故知其为邪气所乘也。人虽病之未形,而邪已形于脉中,所以逆,知病之必进也。为治之计,当先急则治其标,发散邪气,随后调其正气,庶几可愈矣。丹溪谓:内伤者,阳所乘。外感者,邪客经。似以即病而谓,非为未病而进之谓也。又谓:脉,血之所为,属阴。《经》曰: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举要》云:脉不自行,随气而至。可见脉亦不可外气而为言也。王海藏云:君兼臣权,尤其曲说。丹溪,医之哲也。甫何敢辩?姑言之,以俟知者。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浮以候表,沉以候里。虚则病虚,实则邪实。各部所司,病宜分治。寸脉候上,心肺之位;关脉候中,肝脾之地;尺脉候下,膀胱、肾水、大肠、小肠,皆在于内。

左寸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行,恶寒,寒战,恶风。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身疼,或口干。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主里虚。悸怖惊恐,恶人声,精神恍惚,健忘,夜不寐。

里实主病  沉而有力,为里实。心烦而躁,内热,梦遗,恶热口渴,癫狂,谵语。

左关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肋痛,腹胀,目痛,目胀。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惊恐,为血痹,为多疑,为犹豫。

里实主病  沉而有力,里邪实。主肥气,主多怒,为筋急,或疝痛。

左尺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小便短。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与便浊。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里虚证。为肾气盛,阴旺,腰痛膝痹,疝痛,左睾丸偏大。

右寸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瘙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表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晕。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主里虚。为气短不续,为寒嗽,虚喘,吐清痰。

里实主病  沉而有力,里邪盛。咳嗽有痰积,老痰咳吐不出,气壅,喘甚。

右关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怠嗜卧,或面目浮肿。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痞满。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主里虚。胃寒恶食,泄泻,恶心,呕吐翻胃。

里实主病  沉而有力,里邪盛。寒积,宿食,有陈积。

右尺脉候

表虚主病  浮而无力,与下同。

表实主病  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里虚主病  沉而无力。主肾虚,腰重如带五千钱,肾水不足,腰痹不能转摇。

里实主病  沉而有力。主寒疝痛,腰痛,或为痢积。

七情脉

七情之脉,内伤五志。喜则脉缓,悲短,忧涩,思结,恐沉,惊动,怒急。七脉宜先审而处。

妊娠脉

妊脉紧滑见于右关,或吐伤损,他部相参。诊之左脉或一部或二部之洪滑,六脉相等,或尺旺,或中冲而悠洋。男女之别,须审阴阳。右肺盛,阴状,多俱主弄瓦;左尺盛,阳状,多俱主弄璋。右关微弱与数,胎防有损。胎漏若逢右革,必坠堪伤。欲产脉歇至,或洪或细。临生右关弱,宜施补汤。

脉证相反

脉证相反,医不可治。春夏浮涩,秋冬浮大。老人太过,少壮不及。心痛脾疼,失血,泻痢,中恶,金疮,浮洪俱忌。伤寒热病,腹满水气,中毒发狂,沉细不吉。产后溃痈,俱嫌洪实。咳嗽沉伏,虚痛搏指。喘急细微,痿痹紧急。中病脉坚,外病脉涩。汗出脉盛,头痛短涩。虚劳心数,风家脾缓。霍乱吐泻,脉微而涩。人瘦脉大,有喘形盛。脉微短气,更有伤寒。阳病而脉逢阴,二周寸陷。厥利而脉不至,脉微厥冷。烦躁脉迟而反消食。

脉证似反

脉证似反非反,因之而变无伤。极实而有羸状,寒湿痉脉沉细。极虚而有盛候,虚脉大而无常。病虚脉细,因服寒凉而搏指;阴虚出汗,误服参芪而脉强。伤寒粪秘脉迟,胃实,宜下。漏风兼秘何妨。

人脉不应

人脉不应,以证参详。人病而无恶证,脉和终吉。人安而有恶脉,病属膏肓。

各部不胜脉

各部不胜,脏属求之。左关浮涩,左寸洪数,尺中缓迟,右关弦急,本病非宜。

胜负扶抑宜

概论不胜。春弦涩欺,涩弦气等。病作秋时,无弦春病,无气死推。更有兼其所胜,春弦而缓相持,气多为平。气少长夏为病,无弦春病,无气可知死期。春弦钩扶易愈,春弦滑抑退迟。胜负扶抑,偶举可知。

平人止脉

平人脉止,年支参究。年支三合,犹立鼎足。申子辰水,土为之附,巳酉丑金,亥卯未木,寅午戌火,五行四局。次审年支,三合所属。属部逢止,是脏不足,死于不胜之年。月足不胜有五,假如申年肾止,子年六月不禄。

真脏止

(17) 脉真脏止脉,斯为不及。大衍数推,死期有异。盖脉之动,五脏之气应之。合乎先天五行生数之序,法以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至为脏一周,十周大衍数备。五十无止,脏气俱平。五十中止,一脏无气。止数有常,死期可拟。数止之法,从止数起凡五为周,不及求止。当其数而止者,所应之脏气,衰至于自旺日干,不能自旺而死。

无脉候

无脉之候,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伤寒痛风,痰积经闭,忧惊折伤,关格吐利,气运不应,斯皆勿忌。

南北政脉不应

南北之政,先立其年。干分五运,夫立司天。土运甲己,金运乙庚,水运丙辛,木运丁壬,火运戊癸。土君余臣,司天分例,六化图推。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阳治之。子午之上,少阴治之。丑未之上,太阴治之。寅申之上,少阳治之。卯酉之上,阳明治之。辰戌之上,太阳治之。巳亥之上,厥阴治之。当岁年支司天,移当中位为基。南政司天在寸,北政司天在尺。南政甲己土运,喻君位坎面离。少阴司天,两寸不应。少阴在泉,两尺不应。三阴在左,则左不应。三阴在右,则右不应。左右尺寸,少阴为定。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喻之臣辅,位南面北居卑。少阴司天,两尺不应。少阴在泉,两寸不应。左右同前之应,脉无沉细俱宜。诸脉不应,反诊较之经文:诸不应反其诊则见矣。王注:反诊谓覆手诊之。以沉为浮,以大为细,非其理也。 尺寸反死岁当阴脉在寸反见于尺,尺之阳脉而移于寸。岁当阴脉在尺反见于寸,寸之阳脉而移于尺。尺寸相反主死,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阴阳交危岁当阴脉在左反见于右,右之阳脉而移于左。岁当阴脉在右反见于左,左之阳脉而移于右。左右相交主死,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

歌曰: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阴司天不应上,在泉于下不应之。太阴须诊左寸尺,厥阴右手尺寸持。少阴脉兼两寸尺,此理微妙诚难知南北政脉不应,须参看《运气易览》,为详明矣。

天气六化之图

南北政图

五逆脉

《灵枢·五禁篇》曰:热病脉静,汗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衄衃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犯五逆者为不治。

《玉版篇》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而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飱泄,舌绝脉,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六绝脉

其经病其脉绝者死 冲阳绝死不治足阳明胃经脉在足大指后陷中,有动脉应指是也。 尺泽绝死不治手太阴肺经脉在手臂曲纹陷中,有动脉应指是也。 天府绝死不治手太阴肺经在手臂内肩颙下,有动脉应指是也。 太冲绝死不治足厥阴肝经脉足内大指后二寸,动脉应指是也 。神门绝死不治手少阴心经脉在手掌内侧,有动脉应指是也。 太溪绝死不治足少阴肾经脉在足内踝骨下,有动脉应指者是也。

七死脉

弹石脉 在筋肉间,按举劈劈然,肾绝也。雀啄脉 如雀之啄食,连连凑指,忽然上绝,良久复来。屋漏脉 如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啄漏二脉,皆脾胃衰弱之绝脉也。解索脉 指下散乱,无复次序。虾游脉 在皮肤,始则冉冉不动,少焉而去,久之倏而复来。鱼翔脉 其脉本不动,而末强摇。釜沸脉 在皮肤,有出无入,涌涌如羹上之波。皆死脉也。

至脉损脉死期脉候

《脉经》云:热病脉四至,三日死矣。脉四至,无病人一至,病人脉四至也。热病脉四至,一日死矣。一六至,半日死矣,忽忽闷乱无死。热病脉六至,半日死矣。急疾六至,有顷死。

热病脉四损,三日死。所谓四损,无病人四至,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热病脉五损,一日死。所谓五损,无病人脉五至,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热病脉六损,一时死。所谓六损,无病人脉六至,病人一至,名曰六损。各绝不至,或久乃至,立死。

久病死期候

久病反候春沉,夏微,秋洪,冬浮,过时命终。尺脉上不至关,阴绝,死于春夏。寸脉不至关,阳绝,死于秋冬。

虚数死期候

细数无力,虚劳非宜。数而有间,月断死期。独审盛衰,三合相欺二合见前。如心独盛,申子辰危。数而无间,日断死期,旬余之内,如月而推。

死脉总类

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致于手太阴也。故邪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致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者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见胃气也。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三因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所谓真脏脉见,皆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 (18) 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皆死不治也。

《玉机真脏篇》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缓者秋死,急者庚辛日及日晡死也。 心受气于脾, 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缓者冬死,急者壬癸日及夜半死也。 脾受气于肺, 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缓者春死,急者甲乙日及朝死也。 肺受气于肾, 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缓者夏死,急者丙丁日及日中死也。 肾受气于肝, 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缓者长夏死,急者戊己日及辰戌丑未日死也。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生死之早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 肉脱,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 (19) ,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之脉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 (20) 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眶内陷者死。肉脱身不去者死。乍疏乍数者死。真脏见,形者胜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脉无胃气曰逆,逆则死。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脉如转豆者死。脉如偃刀者死。脉涌涌不去者死。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脉分绝者死转豆者为心真脏脉,偃刀者为肝真脏脉,忽去忽来者为脾真脏脉也。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半夜得日中死,日中得半夜死。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半夜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日乘四季者死。脉浮而滑,身汗如油,喘息不休,水浆不入,身体不仁,乍静乍喘者死。汗出发润,喘不休,肺气绝也,主死。阳病独留,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口不能言,心先绝也。唇吻青,四肢濈濈汗出,肝先绝也。环口黧黑,虚汗发黄,脾先绝也。身热喘粗,见阴而多躁者死。头目痛,卒视无见者,死。三部脉紧盛大,汗出不解者死。阴阳尺寸俱虚者死。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温病禳禳大热,脉绝小者死。咳而脱形发热,脉坚急者死。皮肉着骨者死。发直如麻者死。口臭不可近者死。热病七八日当汗不得汗,脉绝者死。面无光,牙断黑者死。舌卷卵缩者死。目不回,直视,一日死。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阴阳竭绝,目眶陷者死。遗尿不知者死。口如鱼口不能开死。气出多不及者死。肛门如竹筒,大便不禁不知者死。病人卧有边不宁者死。吐痰如蟹沫者死。面肿色苍黑者死。表里俱病者死。病已汗,身体不凉加喘泻者死。病久妄言及不能言者不治,热病者可治。病人阴阳俱绝,撮空摸衣者死。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发与肩冲起者死。病人爪甲青者死。病人爪甲白者不治。病人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病人足跗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病人阴囊及茎肿者死。病人爪甲及肉黑者,八日死。

【注释】

(1) 要辨:原作“辨妄”,据目录改。

(2) 沉:原脱,据文义补。

(3) 主:原脱,据上下文意补。

(4) 浮:原误为“沉”,据上下文意改。

(5) 胸中之气:原作“胸之气气”,据上下文意改。

(6) 寒:原脱,据上下文意补。

(7) 要妙矣:捷要本作“而且失其真噫,可胜惜哉”。

(8) 澁,又名濇:“澁”、“濇”二字的简化字均为“涩”,故保留原繁体形式。

(9) 际:原脱,据上下文意补。

(10) 治:捷要本作“佑”。

(11) 怒:《素问·玉机真脏论》作“忘”。

(12) 胠:《素问·玉机真脏论》作“胁胠”。

(13) 啄:《素问·玉机真脏论》作“喙”。

(14) 弦:原作“统”,据上下文意改。

(15) 候:原作“位”,据上下文意改。

(16) 位:疑衍。

(17) 止:原误作“正”,据目录改。

(18) 色赤:二字原倒,据《素问·玉机真脏论》乙转。

(19) 溺:原脱,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补。

(20) 与:原脱,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