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方(2) 明·东臬 徐春甫 著

后学 男 良名 校正

太学生 孙 本诚 校书

同郡门人 汪腾蛟 点校

二十四方序

(3) 医始于神农尝百草,以甘辛酸咸苦五味,疗民疾虚实补泻之宜。黄帝著《素问》《内经》,脉候、病机、治法甚加详密。伊尹著《汤液》《膏醴》为治病之方。三圣人者,所以补天地造化之功,救生民司命之主。迨此以下,代有诸贤辈出,衍三圣人之义,而方书丛出数千百家,汗牛充栋,观者如望海之茫然。方愈多而治愈舛,何也?即一门一证,群方百种,益浩繁无约,四顾无隅,万径千蹊,莫知所适。正如百戏场中献奇斗巧,八面而杂,彰睹之者,眩目惑心,和其光,同其尘,恍兮惚兮,莫能辨其妍媸美恶之真矣。而欲活人之司命,济人于疾苦,得乎《汤液本草》大约十剂,简而易知,易而易从,余不自惴而益之,为二十四方。俾初学及乡村僻野,所乏明医,藉此而推求之,或亦少为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万历丙戌 (4) 仲冬月长至日新安徐春甫序

二十四方目

四方为纲,四时大意

四方:参苏饮、五苓散、正气散、十神汤是也。大都四时之气,逆之则乖,顺之则和。春时违和,主以参苏饮加味而调之;夏时违和,主以五苓散加味而清之;秋时违和,主以正气散加味而解之;冬时违和,主以十神汤加味而发之。此其大纲大意而调和之者也,至于病机迥异,则有二十四方对证而施其治诸。凡表里虚实,断不出此二十四字法之外也。

二十四方随机应变

二十四方,古之十剂,再加十四剂而成者也。古十剂为大约。河间十八方,约而未尽约。俗十三方,无乃太约乎。余今合三家而约之,其庶几乎约以该博,学者由此而扩充之,或有以胜其用也。

则合一年二十四气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有二十四气,二十四方之义以象之也。

约法庶几以该博义

方书浩瀚,涣散不轮。苟无约法,则如望海之茫然,何可而登彼岸也?正如禅说业海无边,回头是岸。诚捷约之玄妙者也。兹制二十四方,博而约之。虽不能尽其精微之妙,亦或庶乎小有补云。

二十四剂歌

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调、和、解、利 (5) 、寒、温,水、火、平、夺二十。

加之安、缓、淡、清,大法不过廿四。

庶几家引之端,小学入门之意。

二十四方引

(6) 有客曰:古人治病不过七方十剂尽矣。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是也;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是也。夫人虽有百病,大概不出十七字之法以治之,罔不该矣。善医善治者其有余乎?故孟子以“仁政”二字而天下无不治。医其能用十七法,则百病无不痊。何后世之千方百法,徒为繁杂而无约,择焉汗漫而不精,治病茫然而罔效,其亦未能祖十七字而为方法乎。予曰:然则二十四字剂,又复为疣疰,诚以五十步笑百步。客曰:子之二十四方即十七字磋磨而成之者,其亦发前人之秘,岂可以疣疰自负,请寿梓以俟博雅可乎。

医家关键二十四方治法捷径

(7) 第一 宣剂 宣吐也,升散也。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壅郁不散,用宣剂以散之。主以参苏饮、六郁汤、五积散之类。

第二 通剂 通行也,利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留滞不行,宜通剂以行之。主以疏凿饮子之类。

第三 补剂 补,补虚也。 补可以去虚,人参、羊肉之属是也。虚弱不足,宜补剂以实之。主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斑龙百补丸之类。

第四 泻剂 泻,泻实也,下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闭结内实,宜泻剂以下之。主以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桃仁承气汤之类。

第五 轻剂 轻扬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则气蕴,宜轻剂以扬之。主以升麻葛根汤之类。

第六 重剂 镇坠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怯则气浮,宜重剂以镇之,主以黑锡丹之类。

第七 滑剂 滑利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则气着,宜滑剂以利之。主以导滞通幽汤加葵子榆皮之类。

第八 涩剂 涩,收涩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滑则气脱,宜涩剂收之。主以金锁匙丹之类。

第九 燥剂 燥以除水湿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则为肿,宜燥剂以除之。主以除湿汤加桑皮、赤豆、羌活、防风之类。

第十湿剂 湿以润其燥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枯则气燥,宜湿剂以润之。主以润燥汤加紫石英之类。

第十一 调剂 调,令其调达平和也。 病不甚有邪气,在外感轻微,在内伤颇倦,大攻大补之剂盖未敢用,宜中剂以调之。主以正气散之类。

第十二 和剂 和,平治也。 微解其外,清调其中。亦如调剂之平和,如病在半表半里,主以小柴胡汤之类是也。

第十三 解剂 解,发散也。 表证感寒,非若伤寒之甚者,解以十神汤之类是也。

第十四 利剂 利,分利也,通之微也。 如热在下焦,壅滞膀胱,小水不清,利以天水散之类是也。

第十五 寒剂 寒以退其热也。 经云:热者寒之,曰寒因热用。清上降火,寒以凉膈散之类是也。

第十六 温剂 温以拒寒而热中也。 中虚寒厥冷,腹痛恶寒,饮食不化,温以理中汤之类是也。

第十七 暑剂 清而解利也。 热伏在中,长夏形寒,饮冷抑遏暑气在内。而反汗出身热,清以白虎汤之类是也。

第十八 火剂 热因寒用也。 积热太深,汗泻不止。内热不除,宜用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第十九 平剂 平以调之也。 亦犹调而和之者,非表非里,非热非寒,郁郁闷闷,不见爽快,平以平胃散之类是也。

第二十 夺剂 表里急攻为之夺也。 内外客邪,风火交结,表热里实,宜用防风通圣散以夺之是也。

第二十一 安剂 安静以宁神也。 劳神太过,伤心伤脾。神不守舍,坐卧不宁,脾气不归,饮食无味,宜用归脾汤以安之也。

第二十二 缓剂 甘以缓急也。 火急太甚,烦闷不禁,汗之下之,皆不可。宜用甘草芍药汤以缓亦可也。

第二十三 淡剂 淡以渗湿也。 小水不利,宜用五苓散之淡味以利之是也。

第二十四 清剂 清以宁燥也。 烦躁不宁,乃金气不清,金主燥凉苦恐泄,宜清之。竹叶麦冬汤是也。

《内经·阴阳应象篇》治法,则二十四方,扩而充之,庶可该其全矣。曰:因其轻而扬之则有轻剂升麻葛根汤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则有泻剂如承气汤是也, 因其衰则彰之则有解剂和剂葛根汤、柴胡汤是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则有宣剂五积散是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则有泻剂是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则有通剂疏凿饮子是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则有和剂浴蒸之法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则有表剂麻黄汤、羌活汤是也,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则有清敛之剂麦门冬五味子汤之类是也, 其实者散而泻之则有夺剂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是也, 血实者宜决之则有滑剂导滞通幽汤加桃仁、红花、干漆、玄明之类是也, 气虚者宜掣引之则有补剂、宣剂补中益气是也,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则有温剂理中、四君子汤是也,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则有补剂猪脊膂、猪腰、羊肉,并大枣厚味是也。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坚者削之破积汤剂中加三稜、莪术是也, 客者除之客云偶至,非素常有之谓也,如偶有积块结核各以攻剂消除之也,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润之,濡者燥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却之,开之发之总复而结之也。 适事为故适以合证而治为事之故也。已上治法,可谓详且至矣,若能以二十四方通变应之,不亦过半矣乎。

第一宣剂

参苏饮 宣通导 (8) 滞,升散积郁而发越之。外感风寒,并可用治。

春宜快滞。发散宽中,宣畅清阳,调达壅滞。又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咳嗽吐痰,中脘痞满,呕吐痰饮。此能宽中快滞,保和脾胃。一切内外所感,小儿室女,并皆可用。

人参 紫苏叶各一钱  陈皮 半夏 茯苓 桔梗 前胡 枳壳 干葛各八分  炙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八分,食后服,渣再煎。

嗽多,加桑白皮、杏仁。热甚,加黄芩、柴胡。头疼甚者,加川芎、细辛。泻泄,加莲肉、干山药。汗多,加黄芪、桂枝。胃脘痛,加广木香。心悸健忘,加茯神、石菖蒲。烦躁不寐,加山栀、酸枣仁。鼻血,加山栀、茅根。不思饮食,加白术、砂仁。

六郁汤

能解诸郁,春夏秋冬,四时皆可用治。六郁名者,即气、血、痰、火、食、湿六者,乃其大概。经曰:气行即愈,着者为病,即郁之因也。若夫一气冲和,百病不生。少有郁怫,诸病生焉。即郁症郁方,诚医之首务,不可不稔知也。古方以宣剂为首者,良有以也。

香附子一钱  砂仁五分  陈皮 半夏 赤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抚芎 苍术 山栀仁各八分

上为一剂,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渣再煎。

气郁者,加木香、紫苏。气虚者,加人参。血郁甚者,加当归、牡丹皮、桂枝。痰郁甚,加瓜蒌、南星、神曲。女人经秘,加桃仁、红花、玄胡索。食郁甚,加神曲、麦芽、白蔻。春月加升麻、葛根;夏月加木通、姜炒黄连;秋加旋覆、香薷、荆芥穗;冬加羌活、防风、细辛、白芷。

五积散

治身体拘急,四肢浮肿,腰膝疼痛,胸膈停塞,脐腹胀满,脾胃宿食不消,痰饮不行,呕逆恶心,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妇人经事不通,饮聚膈上。可以探吐。

橘皮 干姜 半夏 茯苓 枳壳 麻黄 桔梗 官桂各一钱  厚朴 苍术各八分  白芷 川芎各七分  当归 芍药各八分  炙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咳嗽,加杏仁、桑白皮。身体痛,加羌活、柴胡。手足风缓,加乌药、防风。腰疼,加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挛,加秦艽、牛膝。大便秘甚者,加大黄。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两胁痛胀,加青皮、柴胡。呕逆作酸,加黄连、吴茱萸。表虚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口燥渴,去干姜、半夏,加干葛、天花粉。

第二通剂

疏凿饮子 通以行之,利其滞也。

治留滞不行,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胸满口干,烦渴不宁,大小便不利。

泽泻 商陆 赤小豆 羌活 大腹皮 木通 茯苓皮各一钱  槟榔 秦艽 椒目 防己各八分

上水二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发热,加柴胡、山栀。胸膈痞满,加白术、枳实。喘嗽甚者,加葶苈、萝卜子。有痰,加半夏、陈皮。喉痹作痛,加桔梗、射干。小便秘者,加肉桂。大便燥结,加枳壳、桃仁。足肿,加木瓜、防己。

第三补剂

四君子汤 补其虚也。虚弱不足,宜补剂以实之。

一切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诸虚不足,无问内伤外感,病之新久,不论诸病服药无效,宜用此剂以补之,脾胃渐充,诸病皆愈。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白茯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上水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血虚,加当归、川芎。气虚表不固,加黄芪、桂枝。有痰,加陈皮、半夏。心虚,加茯神、酸枣、益智仁。呕吐,加砂仁、藿香。泻泄,加山药、白扁豆。虚寒久泻者,加肉蔻、干姜。咳嗽,加麦门冬、五味子。心烦不寐,加麦门冬、酸枣仁。口渴,加干葛、五味子。胸腹胀满,加枳实、白豆蔻。有潮热,加软柴胡。身体肿满,加大腹皮、厚朴。腹胁疼,加吴茱萸、广木香。遍身酸疼,加羌活、紫苏。走气痛,加玄胡、木香。小儿痘疹不出,加升麻、葛根。女人腹疼,加香附、玄胡索。大便秘结,加枳壳、杏仁、桃仁、槟榔。小便不利,加泽泻、木通。

第四泻剂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泻其壅闭以去其实也。

治三焦实热,壅闭烦闷,大便秘结不痛,或狂言妄见,口燥舌干,渴饮水浆,脉大无论,并皆治之。

枳实 厚朴各二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上水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时温服。

小水不利,加滑石、木通。头疼热,加川芎、黄芩、石膏。胁痛,加当归、柴胡。有痰,加陈皮、半夏。咳嗽,加杏仁、桔梗。痢疾,加黄连、枳壳。腹痛,加甘草、芍药。目疼胀,加荆芥穗、草龙胆。耳鸣,加川芎、木通。头眩,加天麻、白芷。齿痛,加升麻、石膏。心烦,加山栀仁、黄连。

第五轻剂

升麻葛根汤 轻以扬之。表实气蕴者,用此轻剂以发扬之也。

治表腠固密,风火不散,郁于肌肤之下,或痒或胀或发癍疹,不能疏散,以致发热烦躁,口干作渴,恍惚不宁,悉皆治之。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芍药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咽痛喉痹,加玄参、射干。头眩头疼,加天麻、藁本。恶寒发热,加黄芩、柴胡。心烦不寐,加麦门冬、当归。胸膈烦满,加陈皮、厚朴。有痰咳嗽,加半夏、橘红。恶心呕吐,加半夏、姜汁。身体遍痛,加羌活、柴胡。口渴,加天花粉。齿颊痛,加牡丹皮、石膏。皮肤搔痒,加白芷、羌活。

第六重剂

增损黑锡丹 镇坠邪气,使不上浮而动撩之也。

治一切上盛下虚,火上水下,阴阳不交,或头目眩晕无常,上重下轻,头大头重,心慌神乱,睡卧不安。

黑锡砂 磁石各一两  巴戟天 附子 破故纸 川楝子 肉豆蔻 木香 沉香 桂心各一钱  小茴香二钱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姜汤下。

第七滑剂

东垣导滞通幽汤 滑以利涩滞也。

治血虚燥涩,大便不通,幽门秘结,用此辛润之药。妊娠忌服。

当归 熟地黄 生地黄各二钱  桃仁泥 红花各一钱  升麻 炙甘草各五分  冬葵子 榆白皮各一钱

上水二钟,煎八分,去渣,调槟榔末五分,稍热服。虚寒腹疼,四肢厥,加人参、良姜。腹中有块,加莪术。寒热往来,加柴胡、人参、黄芩。口干,加麦门冬、干葛。小便秘涩,加木通、泽泻;秘甚者,加肉桂。心气不足不寐者,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虚烦躁,加人参、麦冬、石膏。气滞血不行,加人参、木香。头眩晕,加天麻、细辛。头痛,加川芎、白芷。

第八涩剂

金锁匙丹 涩,收涩以固滑脱也。

治男妇精滑,遗泄不禁,与鬼交,久泻久痢,并皆治之。

茯苓 茯神 各二钱  远志 龙骨 左股牡蛎 煅,四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脾胃虚弱,胸膈痞满,加人参、白术、枳实、陈皮。气虚下陷,加升麻、柴胡、黄芪、人参。口干烦渴,加麦门冬、五味子。血少脉数,加当归。心神恍惚,加朱砂为衣。小腹痛,加益智仁、小茴香。早晨泻多,加肉豆蔻、木香。腰腿酸,加杜仲、牛膝、枸杞。虚脱迟效,加芡实粉、金樱膏为丸。

第九燥剂

除湿汤 燥湿以分水也。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水不利。

苍术 白术 白茯苓各二钱  陈皮 厚朴 藿香各八分  半夏曲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小便蹇涩,加木通、泽泻。足下肿,加木瓜。面目肿,加羌活、枳壳、防风。脾虚发肿,加人参、白芍。遍身浮肿,加大腹皮、生姜皮、木香。口渴,加干葛、升麻。目黄,加茵陈、山栀仁。身热,加黄芩、柴胡。内热,加地骨皮。小腹疼,加吴茱萸。胸膈痞满,加炮姜、枳实。吞酸吐酸,加姜炒黄连、吴茱萸。呕吐清水多,加半夏、红豆蔻。脚底热,加肉桂。心烦,加山栀仁。

第十湿剂

生血润燥汤 枯则气血燥,用湿剂以润之也。

治血虚气弱,口干唇燥,发燥须黄,肌肤白屑,大便秘结,水少火多。以此方养血而润之。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红花 天门冬 麦门冬 栝蒌仁 杏仁 升麻 紫石英 阿胶各等分

上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温服。

肌肤燥裂,加黄芪、桂枝。口渴,加天花粉、葛粉。心烦,加五味子、山栀、柏子仁。夜不寐,加酸枣仁、玄参。身热,加柴胡、黄芩。齿颊肿痛,加牡丹皮、石膏。气弱,加人参、黄芪。脾虚少食,加白术、陈皮。头疼,加川芎、蔓荆子。耳鸣,加山栀、木通、石菖蒲。小水不利,加车前子、滑石。腹痛,加芍药、甘草。大便秘结,加大麻仁、郁李仁;甚者,加酒大黄。

第十一调剂

不换金正气散 诸病不可攻补,宜此剂以调之而取效也。

治内伤饮食劳倦,四时感冒,头疼,发热恶寒,身体痛,潮热往来,咳嗽痰逆,呕哕恶心及山岚瘴气,时用之以调理,最是王道之方。

苍术 (9) 米泔浸  陈皮去白,二钱  藿香一钱  半夏泡七次,一钱  甘草一钱 (10)  厚朴姜炒,二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白葱一根。煎七分,不时温服。

头痛,加川芎、白芷。潮热,加黄芩、柴胡。口燥心烦,加干葛、麦门冬。冷泻不止,加诃子、肉豆蔻。疟疾,加槟榔、草果。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桔梗。喘急,加苏子、桑白皮。身疼,加桂枝皮、芍药、羌活。感寒腹痛,加军姜 (11) 、官桂。呕逆,加丁香、砂仁。小水不利,加茯苓、泽泻。气块,加枳实、槟榔。胸胁胀满,加枳实、砂仁。痢疾,加黄连、枳壳。足浮肿,加大腹皮、木瓜、五加皮。热极大腑不通,加厚朴、大黄。

第十二和剂

小柴胡汤 清而和之也。

治内伤外感;伤寒少阳经身热恶寒,项强急痛,胸胁痛,呕吐恶心,烦渴不止,寒热往来,身面黄疸,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或过经不解,或潮热不除;及妇人产后劳役发热,身疼头痛;男妇久咳成劳,或疟疾,或时发热,一切治之。

人参 半夏 黄芩各一钱  柴胡二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疟疾,加乌梅、草果。劳热,加茯苓、麦冬、五味子。口渴,加干葛、麦门冬。鼻血,加蒲黄、山栀仁、茅根。小便不利,加木通、猪苓、泽泻。大便不利,加大黄、枳壳。咳嗽,加五味子、桔梗、杏仁。五心热,加前胡、地骨、麦冬。头疼,加细辛、石膏。喘嗽,加知母、贝母。极热过多,六脉洪数,加柴胡、干葛。妇人产后,加当归、牡丹皮。痰多,加陈皮、贝母。有痨的,加百合、赤芍药、地骨皮、知母。

第十三解剂

十神汤 风寒蕴热于表,宜此剂以解散之也。

治时令不正之气,冬寒春温,不问阴阳二证及内外两感风寒,腰脚疼痛,湿痹,头疼咳嗽,并皆治之。

陈皮一钱  麻黄去节,一钱  川芎 苏叶 香附子 白芷 升麻 干葛 赤芍药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时服。

潮热,加黄芩、柴胡。咳嗽,加五味子、桔梗。头痛,加细辛、石膏。心胸胀满,加枳实、半夏。饮食不进,加砂仁、白术。呕吐,加丁香、半夏。鼻血不止,加乌梅、山栀仁。腹胀疼痛,加白术、炮姜。冷气痛,加良姜、玄胡索。大便秘涩,加大黄、朴、硝。有痢,加枳壳、当归、黄连。泄泻,加藿香、泽泻。疹毒,加人参、茯苓,去麻黄、香附子。

第十四利剂

天水散 疏利壅滞,以导水火也。

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燥湿,分水道,实大府,化食毒,行积,逐凝血,解烦渴,补脾胃,降妄行之火也。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另研,一两

上和匀,每服三四钱,水调服。 咀煎服,每剂滑石六钱,甘草一钱,水钟半,煎七分,凉服。

心烦神扰,加辰砂五分调用。痰多,加半夏、陈皮。夜不寐,加麦冬、酸枣仁、小草。血虚惊悸,加当归、生地黄。膈胀食少,加白术、茯苓、枳实。有汗,加五味子、黄芪。鼻血,加山栀仁、牡丹皮、茅根。口渴,加麦门冬、干葛。小便血,加小蓟、牡丹皮、生地。淋如沙,加海金沙、车前子。

第十五寒剂

凉膈散 寒因热用,泻三焦之火也。

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口舌生疮,痰实不利,烦躁多渴,肠胃秘涩,便溺不利。一切风热,并皆治之。

大黄 连翘 黄芩 薄荷 栀子 朴硝 甘草各一钱

上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个,煎八分,不拘时服。或为细末,每服二钱,蜜汤调下。

小水不利,加车前子、滑石。心烦血少,加当归、生地黄。头痛,加川芎、蔓荆子。耳鸣,加木通、石菖蒲。齿痛,加升麻、牡丹皮、石膏。胁痛,加柴胡、青皮。目痛,加黄连。目胀,加龙胆草。咽痛喉痹,加玄参、射干、桔梗。口渴,加天花粉。有痰,加橘红、贝母。咳嗽,加桑白皮、天门冬。身表热,加黄芩、柴胡。痰中有红,加山栀、牡丹皮。咳嗽甚者,加瓜蒌仁、杏仁、桔梗。

第十六温剂

理中汤 温以散寒,助阳气不足也。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白术各二钱  干姜炮,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煨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时温服。

四肢厥冷,脉沉微,加熟附子一钱,名附子理中汤。有痰,加陈皮、半夏。有汗,加黄芪、桂枝。气喘,加 (12) 麦门冬、五味子。呕吐,加姜汁二匙。小腹痛,加吴茱萸、小茴香、肉桂。

第十七暑剂

白虎汤 清金解暑是也。

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宜服此剂。

知母二钱  石膏四钱  甘草七分  粳米半合

上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虚烦躁热,加人参、麦门冬。口渴,加麦冬、五味子、干葛。有汗,加黄芪、黄连。血虚,加当归、地黄。卧不宁,加小草、酸枣仁。小水不利,加泽泻。大便结燥,加桃仁。午后发热,加黄柏。泻泄,加木瓜、茯苓、白扁豆。膈满,加厚朴、枳实、白术。恶心呕哕,加半夏、生姜。脚转筋,加木瓜、吴茱萸。有痰,加橘红、贝母、神曲。

第十八火剂

黄连解毒汤 寒因热用治是也。

治伤寒杂病,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喘满,阳厥极深,蓄热于内,传为阴毒,并皆治之。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各一钱

上水二钟,煎八分,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服。

烦渴,加麦门冬、干葛。汗多,加酸枣仁、黄芪。小水不通,加木通、泽泻。头痛,加天麻、荆芥穗。咽痛,加玄参、桔梗。大便秘甚,加大黄、朴硝。心神不宁,加茯神、小草。血虚,加当归、生地黄。咳嗽,加桔梗、桑白皮。喘急,加萝卜子、杏仁。呕吐,加半夏、陈皮、姜汁。不能食,加白术、陈皮。眼痛,加蔓荆子、龙胆草、防风。齿颊肿痛,加石膏、荆芥穗、牡丹皮。

第十九平剂

平胃散 一名对金饮子。平,以和平之也。

治诸痰,不问远近,无不平和。健脾进食,和胃祛痰,自然荣卫调畅;及疗四时感冒,手足腰疼,五劳七伤,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不问三焦痞满,并有平效。

陈皮 苍术 川厚朴 甘草各一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五劳七伤有热,加黄芩、柴胡。手足酸疼,加乌药、桂枝。痰嗽发疟,加草果、乌梅。冷热气疼,加茴香、木香。水气肿满,加桑白皮、木通。有气,加茴香。酒伤脾胃,加丁香、砂仁、葛根。伤食,加白豆蔻、草果。四时泄泻,加肉豆蔻、诃子。风痰,加半夏、皂角。腿膝冷疼,加牛膝、肉桂。腿痹,加菟丝子、羌活、防己。浑身拘急,有热,加柴胡、黄芩。痢疾,加黄连。头风,加藁本、白芷。气结,加三稜、莪术。冷泪,加夏枯草。腰痛,加杜仲、八角茴香。眼热,加大黄、荆芥。妇人腹疼,加香附子、乌药。有瘟疫时气二毒,寒热头疼,加抚芎、葱白。妇人赤白滞下,加黄芪、当归、茯苓。

第二十夺剂

防风通圣散 表里兼攻,为之夺也。

治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头面生疮,咽喉肿痛,眼目赤疼。

防风 荆芥 薄荷 桔梗 麻黄 黄芩 山栀连翘 当归 芍药各一钱  川芎五分  白术八分  石膏 滑石各二钱  甘草各五分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大便滑者,去硝、黄,加泽泻。微有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有痰,加瓜蒌、贝母。身疼,加羌活。食少,加陈皮、茯苓。两胁痛,加柴胡、青皮。脚腿痛,加防己、木瓜。有癍,加玄参,名人参败毒散。脾虚不能食,去石膏加白术。

第二十一安剂

归脾汤 安养心脾,以益神气是也。

治思虑过多,劳心伤脾,健忘怔忡,烦躁不寐,短气有汗,坐卧不安。

人参一钱  木香四分,水磨  茯神一钱  黄芪一钱  龙眼肉十个,去核  酸枣仁研,八分  白术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膈胀痞满,加陈皮、枳实。有痰,加半夏、麦芽。烦渴,加麦门冬。盗汗,加当归、黄柏。呕吐恶心,加生姜五片。心悸,加小草。五心热,加地骨皮。潮热,加柴胡。小水不利,加莲子、石苇。大便秘结,加桃仁、麻仁。心烦,加山栀仁。耳聋,加石菖蒲、木通。头疼,加川芎、白芷。恶寒,加桂枝、防风。腰疼,加杜仲、小茴香。胁下胀疼,加青皮、柴胡。鼻血,加牡丹皮。

第二十二缓剂

甘草芍药汤 甘以缓之也。

治诸病攻补不效,愈觉撩躁,宜用此剂以缓之。

甘草一钱  白芍药 白茯苓各二钱

上水钟半,姜一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口渴干,加干葛、麦门冬。心血不足,加当归。烦躁不寐,加酸枣仁。惊悸,加远志、莲子、茯神。胸膈满闷,加枳实、黄连、炮姜。头痛,加天麻、黄芩。有痰,加半夏。小水涩,加泽泻、木通。腹疼胀,加厚朴、槟榔。有热,加柴胡。有汗,加黄芪。呕吐恶心,加陈皮、藿香。

第二十三淡剂

五苓散 非表非里,不可汗下,淡以渗利膀胱,以分阴阳是也。

治内伤外感,温热暑湿,表里未解,头疼发热,口燥咽干,烦渴不止,饮水,小便赤涩;霍乱吐泻,自利烦渴;心气不宁,腹中气块,小肠气痛者,湿热不散,黄疸发渴,一切疗之。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肉桂七分  猪苓 泽泻各二钱

上水二钟,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阳毒,加芍药、升麻,去肉桂。狂乱,加辰砂、山栀、黄连。头痛目眩,加川芎、蔓荆子。咳嗽,加桔梗、桑白皮。心气不定,加人参、麦门冬。痰多,加半夏、陈皮。喘急,加桑白皮、紫苏子。大便不通,加大黄、朴硝。气块,加三稜、香附子。心热,加黄连、莲肉。身疼拘急,加羌活、柴胡。口干爱水,加干葛、天花粉。鼻血,加山栀仁、侧柏叶。五心热,加柴胡、地骨皮。水气,加甜葶苈、木通。小肠气痛,加茴香、木通。眼黄五疸,加茵陈、木通、滑石。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

第二十四清剂

竹叶麦冬汤 清以宁躁也。

治病后虚烦懊 ,口干舌燥,坐卧不宁,小水不利,不可遽用凉热之药,宜此剂以清之。

竹叶二十片  麦门冬三钱  知母二钱  甘草一钱  山栀仁一钱

上水钟半,粳米一撮,煎七分,温服。

烦渴,加石膏。心虚不宁,加茯神。虚弱甚,加人参,名化癍汤。有痰,加陈皮、半夏。咳嗽,加桔梗、桑白皮。不思食,加白术、茯苓。腹胀,加淡豆豉。腹痛,加炒芍药。头痛,加川芎、荆芥穗。恶寒,加黄芪、桂枝。潮热,加柴胡、黄芩。口渴,加天花粉。五心烦热,加地骨皮。小水不利,加木通。

二十四剂药方歌括

(13)

第一宣剂

参苏饮

参苏饮内二陈汤,桔梗前胡枳壳香。

干葛枣姜煎热服,春宣之剂是为良。

六郁汤 越鞠丸

六郁香砂赤二陈,抚芎苍术及栀仁。

苍栀芎附兼神曲,越鞠丸为宣郁名。

五积散

五积散中桔梗多,麻黄苍芍二陈和。

芎归芷朴干姜桂,枳壳春宣重者科。

第二通剂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利水功,秦艽羌泽豆商同。

槟榔大腹川椒目,更有苓皮与木通。

第三补剂

四君子汤

四君补剂保元功,参术甘温君子同。

炙草茯苓为佐助,补天赞育化无穷。

第四泻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大承气汤攻里实,硝黄朴实四般寻。

狂言潮热兼微满,减却芒硝即小承。

调胃只缘甘草得,桃仁承气桂相因。

四方泻闭分轻重,斟酌先贤妙入神。

第五轻剂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芍药甘,四品轻扬解表汤。

面赤口干并作渴,阳明郁实正相当。

第六重剂

黑锡丹

黑锡丹为镇重方,只缘磁石小茴香。

巴天附桂沉川楝,肉蔻还同故纸行。

第七滑剂

导滞通幽汤

导滞通幽滑涩汤,当归二地炙甘香。

升麻葵子榆皮白,更有桃仁活血寒。

第八涩剂

金锁匙丹

金锁匙丹牡蛎龙,茯神远志茯苓同。

琼珠琼玉皆其类,固涩收藏有大功。

第九燥剂

除湿汤

除湿汤中二术苓,朴甘橘半藿香分。

调脾利水除寒泻,身重肢酸即以宁。

第十湿剂

生血润燥汤

生血润燥二冬英,二地升归并二仁。

更有红花能活血,阿胶润燥此方真。

第十一调剂

不换金正气散

不换金之正气散,藿香半夏平胃同。

头疼吐泻兼伤感,此剂调和即有功。

第十二和剂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只五般,半夏人参一处攒。

更有黄芩与甘草,少阳和解号神方。

第十三解剂

十神汤

十神汤内紫苏陈,甘草川芎白芷升。

干葛麻黄香附芍,风寒解散效如神。

第十四利剂

天水散

天水之名即益元,炙甘滑石各分研。

夏时处暑真神剂,六一君臣功斡旋。

第十五寒剂

凉膈散

凉膈散中栀薄芩,连翘硝草大黄君。

三焦火盛为寒剂,泻热之功自不群。

第十六温剂

理中汤

理中汤用炮干姜,白术人参炙草详。

温里却寒为上剂,鸿钩气转号回阳。

第十七暑剂

白虎汤

白虎汤名义最长,清金解暑此为良。

石膏知母同甘草,粳米须加益胃汤。

第十八火剂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用三黄,栀子加之四品详。

退热以寒为逆治,曾经汗下此为良。

第十九平剂

平胃剂 (14)

平胃散中苍朴陈,炙甘四味合君臣。

保和平剂真奇品,多味何如简味神。

第廿夺剂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芎归芍,荆桔麻黄术大黄。

芩薄膏硝栀滑石,连翘甘草夺名扬。

廿一安剂

归脾汤 温胆汤

归脾酸枣龙眼肉,术茯参芪草木香。

温胆竹茹枳实炒,二陈六味有生姜。

廿二缓剂

甘草芍药汤

甘草芍药茯苓汤,却为缓剂最相当。

屡因攻补俱无效,只此甘温淡味安。

廿三淡剂

五苓散

五苓术茯泽猪苓,官桂长为使者辛。

利水全凭淡以渗,无辛为引孰为神。

廿四清剂

竹叶麦冬汤 (15)

竹叶门冬汤最清,甘栀知母五般存。

虚人病后生烦躁,此剂清宁绝有伦。

二十四方跋

(16) 医方之浩繁,而用之者苦无要,甚至谬以宣剂为通者有之。盖自长沙已下,诸家执见著方,奚啻千百后进,欲求其约,如涉海无津。于是徐老师出所集二十四方以示小子,受而细阅之,何其简易,详而且明,诚为医家之纲领也。视昔之约方而未尽法者不侔矣。然初学之士,循是入室,不致亥豕,则斯集溥博之功岂浅浅哉?噫!此特师氏之粗迹尔。而其无方之奥,神之化之,有不在是以为工也。敬赘俚言简末,于以见仁心之无所不用其亟云。

时万历丙戌 (17) 仲冬吉旦同郡门人汪腾蛟顿首谨跋

【注释】

(1) 卷之五:《医学入门捷径六书》无卷号,题为“医学关键二十四方治法捷径”。指南本该卷终有“医学关键二十四方治法捷径毕”一句,乃初刊之遗存。

(2) 二十四方:指南本此卷名为“医学关键二十四方治方捷径”,考目录,此为下一级标题名,现据目录改。

(3) 二十四方序:诸本此序均在卷首之前。今移至卷五正文前。

(4) 丙戌:原作“丙申”,据保元堂本、金鉴本改。

(5) 利:原作“和”,据文义改。

(6) 二十四方引:此节保元堂本无,金鉴本在“二十四方序”之后。今详上下文,当从指南本,以为二十四方前之提要。

(7) 医家关键二十四方治法捷径:原脱,据目录补。

(8) 导:捷要本作“壅”,义胜。

(9) 苍术:此下原无剂量,诸本同。

(10) 甘草:此下原无剂量,据金鉴本补。

(11) 军姜:乃“均姜”之误。姜以产均州为佳,故名。

(12) 加:原脱,据文义加。

(13) 歌括:原置于卷五题署之前。保元堂本、金鉴本均置于捷径之后,因从而改之。

(14) 平胃剂:捷要本无此三字。

(15) 竹叶麦冬汤:指南本脱,据保元堂本及金鉴本补。

(16) 二十四方跋:保元堂本、金鉴本均作“医家关键跋”;捷要本无此跋。

(17) 丙戌:原作“丙申”,据保元堂本、金鉴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