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迟数为诸脉纲领
《内经》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又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知病所在。《三因方》云: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 [1] ;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纪纲。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风湿寒热属外,虚实冷燥属内。内外既分,三因类别。刘立之 [2] 亦以浮沉迟数为纲,以教学者。浮风,沉气,迟冷,数热,分别三部为证,此诚初学入门要诀。然必由博反约,方能知脉之妙。若遽以此自足则尽 [3] 矣!滑伯仁亦谓大抵提纲之要,不出乎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之,则灾疾在人者,莫能逃矣。吾明韩飞霞于六脉之外,又补以有力无力。予更按《脉经》,诸脉形状,指下秘诀,分列于四脉之下,以便览观。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而取之也。迟数之脉,以已之呼吸而取之也。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微,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弦、伏、短、细、牢、实,皆重手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三至,而缓、结、微、弱,皆迟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也。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密察其形状也。数为热,迟为寒,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所谓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气血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之,则灾疾在人者,莫能逃焉。
有力无力
脉大而有力者,气受邪也。脉小而有力者,血受邪也。脉大而无力者,气不足也。脉小而无力者,血不足也。脉数而无力者,阴虚也;脉缓而无力者,阳虚也。
浮有力主风,无力主虚 。凡得浮脉,是外得之病,宜发散。
沉有力主积,无力主气 。凡得沉脉,是内得之病,宜疏利。
迟有力主痛,无力主冷 。凡得迟脉,是内得之病,宜温中。
数有力主热,无力主疮 。凡得数脉,是外得之病,宜汗解。
如左寸有力可汗,如左尺无力可温。如右寸有力可吐,如右尺有力可下。
愚按: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曰:脉实血实,脉虚血虚。临诊之工,最宜详审。
弦芤,革弦大而芤,如按鼓皮。革,浮牢沉 。
有力,洪来盛去衰,极大在指下 。
浮而不沉为浮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 。
无力,芤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头实 。
软细,濡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 。
极细,微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浮而薄。瞥瞥如羹上肥 。
迟大,虚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
虚甚,散大而散,有表无里 。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紧,弦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端直以长。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
牢甚,实大而长,微弦,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
有力,牢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千金翼》以革为牢。
沉而不浮为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无力,弱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
至骨,伏极重,指按之至骨乃得。一曰关上沉不出 。
极细,细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有止,结往来缓,时一止复来,名曰结。累同阴盛则结,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曰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曰结阴 。
有力,缓去来亦迟,小驶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与阳同等。缓与迟相类 。
迟而不数为迟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
无力,涩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涩类乎迟,浮而短,短而止 。
不回,代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动而中止 。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力。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难交。易散一止,参伍不调。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有止,促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名曰促。累同阳盛则促 。
有力,紧数如切绳状。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 。
数而不迟为数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
流利,滑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又曰漉漉如欲脱。滑与数相类 。
关数,动阴阳相搏,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数脉见关上,上下无头尾 。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兼见脉
过于本位曰长实牢弦紧,皆有长脉。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
不能满部曰短涩微动结,皆兼短脉。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
减于常脉一倍曰小濡弱微细,皆兼小脉。浮沉取之,悉皆损小 。
加于常脉一倍曰大洪实芤虚,皆兼大脉。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 。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中央实,尺寸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横寸口边丸丸 [4] 者,任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中部左右弹者,带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
诸脉体象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浮沉迟数,乃诸脉之纲领;举按呼吸,为诊法之定衡。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兮,脉为浮矣。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兮,脉以沉名。呼吸三至,而去来极迟兮,斯为迟脉;呼吸六至,而去来促急兮,当以数称。于是纲领既得,条目不失。浮则冠乎洪、芤、濡、散、虚、微;沉则统乎细、伏、弱、弦、牢、实;迟有缓、涩、结、代须辨;数有紧、滑、促、动当述。浮而有力兮,脉名为洪,指下极大,满而且充;无力为芤兮,绝类慈葱,两边虽实,中央则空;濡则极软而浮且细兮,如衣如帛而浮在水中;微乃极细而软欲绝兮,若有若无,而莫可形容;虚则迟大而软,空豁而隐于指下;散则虚大而散,涣漫而如无定踪。沉而有力,脉名为实兮,长大微强,隐指愊愊;状如弓弦,脉名为弦兮,举无按有,长而端直;革则弦大而似伏兮,伏则着骨而乃得;细则常有而但细兮,弱则沉细而软极。于是浮沉既审,迟数宜昭。缓则小驶于迟,而往来和缓;涩则往来短散,而参伍不调。涩又若轻刀之刮竹节,缓又若微风之飐柳条。结则往来既缓,时一止而复动;代则来数中止,不能还而气消。紧如切绳,亦如转索;滑若动珠,流利前却;促则往来既急数,而时复一止,譬若蹶者之起而复趋;动则上下无头尾,而见乎关上,形如豆大而动摇跃如。于是体象既立,形似宜分。浮芤与微涩而形同仿佛,弦紧与滑数而象类纷纭。革与实兮宜别,软与弱兮当寻。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
诸脉主病
脉象既立,证候可推。采先圣之旨要,为后学之筌蹄。仍以浮沉迟数为纲领,更分寸关尺部为指归。庶寓目而脉若镜,俾临诊而证不迷。
浮脉
浮为在表兮,为风为虚。风则伤卫兮,虚则邪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寸浮则中风发热,头痛而鼻塞。关浮则腹满虚胀,饮食必不思。尺浮为阳客下焦,风热而小便不利。更兼滑大,则腹满溺痛,而大便亦稀。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或腰背强痛而不可俯仰,此带脉为病。脉浮而大,在寸关尺。尺关寸格,关则张口肩息,而憺憺欲呕,为风在胃俞。浮而实大,浮而滑疾,皆曰脾不磨而宿食不化。浮缓为痹,浮紧为寒,必强痛不仁而邪在肌肤。浮短则肺伤而气少,浮迟则病劳而荣枯。
洪脉
若夫洪脉,为气为热。寸脉洪大,伤寒热病兮,胸胁满而痛且烦;尺中无有,为阳干阴兮,腰背疼而足胫寒。关洪兮胸热烦满,尺洪兮脬热便难。偏洪实滑为患积,大坚疾者为病癫。病速进在外,苦头痛发热痈肿者,其脉必洪大急弦。病心腹冷积结聚,喜热饮食者,其脉止关上襜襜 [5] 。
微脉
至如微、芤、虚、濡,总属虚寒之脉。阳微发汗兮,阴微自下。阳微不能呼兮,阴微不能吸。寸微寒衄而胸中短气兮;关微胃冷而心下拘急;尺微心力少而不欲言兮,少腹拘寒而足弱厥逆。或微而弱兮,或微而涩,气血俱虚兮,荣卫不足。或发寒热兮,疼烦汗出。或痹不仁兮,数欠吐沫。寸口微而尺紧兮,为阴在而阳不见,其人必虚损而多汗。寸微迟而尺沉兮,为血实而络胸臆,其人必痿薄而厥逆。微缓则为血崩兮,微滑则为带疾。微芤则唾血尿血兮,微数必汗出而振栗。
芤脉·濡脉·虚脉
芤为亡血之徵,寸为吐,尺为溺,关则膈腧伤而便血数斗。
濡乃虚冷之候,寸自汗,关脾弱,尺则风痹成而四逆难走。
脉虚血虚,为虚寒。为伤暑,伤暑则头痛自汗,虚寒则小便不禁。寸虚即寒在脾胃,而食不消化;尺虚即漏血胫寒,而痿痹脚疼。
沉脉
沉为在里兮,为水为实。水必兼弦滑兮,实必带弦急。或为遁尸 [6] 兮,或为鬼疰 [7] 。或为悬饮兮,或为积聚。关沉则心下苦满而吞酸,寸沉则胸中引胁而短气。尺沉腰背痛,若关上无者,心下喘急。尺沉关上有者,必心痛阴冷而脚痹。沉重而直前绝者,为血在肠间;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而成瘕矣。沉而弱者,寒热疝瘕,小腹痛而发必堕落;沉而细者,下焦有寒,小便数而绞痛下利。
寸口沉细,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声恶闻人声 少气,亦曰时汗出,阴气不通而臂不能举。尺脉沉细,名曰 [8] 阴中之阴,病苦两胫痠疼,不能久立,亦曰阴气衰,小便余沥而阴下痒湿。寸脉沉滑,为上肿、为风水;尺脉沉滑,为下重、为寸白。又沉为血实,滑为气实,血气相搏,脏不可入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又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沉迟兮,腹藏冷病;沉横兮,胁腹痛攒寸口脉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腹中有伏梁而脉沉虚者,必泄注;得冷即便下而脉沉紧者,乃上热而下寒。
实脉
若夫脉实血实,病属内因。寸实心劳,关实胃疼。寸实兮即热生脾肺,而呕逆气塞;尺实兮必小腹作痛,而小便不禁。实而兼紧兮,则胃中有寒,故饮食不能强进。时时呕利兮,恐稽留难治,虽卢扁 [9] 莫可回生。
伏脉
至于伏则挥霍扰乱,势必下注上冲。寸伏为胸中气逆,噎塞不通;关为中焦水气溏泄,尺则小腹癥疝痛攻。下或水谷不化,上或冷气冲胸。或为四肢厥逆,或为痛极难当。
牢脉
诊得牢居关部,脾胃气塞,热即腹满,响声汩汩。尺部亦满,阴中胀急。尺寸俱牢,上直下直。胸有寒疝,此为冲脉。尺脉牢长,关上却没。两胫苦重,腰腹痛极。
细脉·弱脉
若夫细则气少,弱则虚悸。寸脉若细兮,发热反吐;胃虚腹满兮,关脉必细。尺寒脉细兮,谓之后泄。细滑附骨兮,食积谷气。尺脉细滑兮,妇人欲产。按之虚直,从高下坠。寸沉细而时直者,身有痈肿。寸沉细而带滑者,胁有积聚。左右皆满,痛引及背。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兮,腹寒刺痛,必内有疝瘕积聚。寸脉细数,即发热反吐兮。尺若细急,必足痿筋挛疼痹。
寸弱阳虚兮,必心悸自汗而短气。慎勿极劳兮,在饮食调理以消息。关弱胃虚兮,胃中虽有热而虚矣。热不可攻兮,攻之必热去而寒起。尺弱寸强,胃络脉伤。尺弱阳气少兮,骨烦发热,上热冲头面兮,下冷无阳。弱迟为卫微荣寒兮,必发热心饥,饥而虚满不食。弱缓则胸膈气填兮,必吞酸不食,噫为阳弱胃强。脉弱而弦,胸胁腰背并痛;弱小而涩,胃反血气俱伤。
迟脉·缓脉·涩脉
迟为在脏兮,迟则为寒。寸迟上寒兮,心痛吐酸。关胃尺下兮,风冷相干。迟涩血少,为中寒癥结等症;迟缓绞痛,乃亡血中风不安。迟缓须温食,食冷而咽即痛;迟滑必作胀,胀满而胸不宽。
缓则为风为虚,寸缓兮皮肤不仁,而风寒在肌;关缓兮饮食不欲,而脾胃气虚。尺缓兮脚弱下肿,便有沥馀。涩则少血多气,寸涩心痛而胃气不足;关涩逆冷而中热血虚;尺涩兮,或足胫逆冷而小便赤涩,或下血下利而汗出淋漓。寸大尺涩,滞气宿食。关涩坚大,按之有力。胃中实热,脾结肺塞。此为异脉,不可不识。
数脉
数为在腑兮,为虚为热。数则烦心兮,心下热结。寸数即为吐兮,胃脘有热而邪气上熏。关数则胃有客热兮,尺则恶寒便赤,而脐下热疼。阳数必吐血而口生疮兮,阴数必恶寒烦挠,而眠不获宁。寸口虚数,咳而声哑者,肺痿可虑。口燥实数,咳而隐痛者,肺痈必成。
滑脉
滑为实为下兮,亦为鬼疰。滑主血多兮,或曰少气。滑而冲和者,无病而有娠。滑浮微疾者,新病或病肺。寸滑阳实,胸中壅满,而必成吐逆。关滑胃热,气满不食而食入还出。尺脉滑者,男溺血而女经闭,盖为血气俱实。兼浮大者,小腹痛而不能尿,尿则阴中痛急。滑而浮散者,中风摊缓;尺偏滑疾者,外热面赤。更有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者,是病方进,发动不出两日。其人欲多饮,而饮即注利者,视其止否,生死于焉可测。
紧脉
紧则为寒兮,紧亦为实。浮紧伤寒兮,沉紧宿食。伤寒则寸紧而头痛骨疼,伤食则关紧而心满痛急。又人迎紧盛为伤寒,气口紧盛为伤食。寸口浮紧,为膈寒水气。紧而滑疾,定蛔动呕逆。寸紧疝瘕腹痛,尺紧脐下痛极。紧而急者遁尸,驶而紧者鬼击 [10] 。
弦脉 附:革脉
弦为痛痹兮,为风疰,为疟疾。偏弦为饮兮,双弦当病胁。胁下拘急而痛兮,其人必恶寒之啬啬。阳弦头痛而阴弦腹痛兮,弦迟多寒而弦数多热。寸弦头痛有水气,而心下愊愊兮,降寸口者为头痛,上寸口者为宿食。关弦胃气虚而胃中有寒兮,心下必然厥逆。尺弦小腹疼而有疝瘕兮,脚中必然拘急。弦而钩者,胁下刀刺,状如飞尸,至困不死。弦而紧者,卫气不行,恶寒,水走肠间有声。左关弦紧,胁痛伤脏,瘀血内凝。弦紧而细,寒痹瘕癥。寸关尺部,心胃脐分。弦大为革,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妇人之徵。关若弦大,痛绕脐轮。弦小寒澼,弦迟宜温。此诸脉之见证,聊掇拾以敷陈。
结脉·促脉·代脉·动脉·长脉·短脉·散脉·大脉·小脉
至若阴盛则结,阳盛则促。安卧脉盛,谓之脱血。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长则气治,短则气病。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大则病进,代则气衰,代散则死。诸脉宜忌,各有条理。须备考夫《脉经》,毋遗彼而泥此。
愚按:经曰:代散则死。丹溪释曰:代其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余尝诊善化令黄桂岩,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决其必死。后病寻愈,深以为异。乃遍检诸家脉法,至滑伯仁《诊家枢要》,其言谓无病羸瘦,其脉代止,真危亡之兆。若因病血气骤损,以致元气不续,或风家痛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又周梅屋《医学碎金》谓老者生,少者死。盖桂岩年当髦耋,又是病后,所以不忌代脉。医非博涉,未易语也。
丹溪手镜图
促去来数,而一止复来,皆以痰饮气血,留滞不行。
结去来缓,时一止,复来,皆积。
动为恐,为痛,为惊,为革。
革、代、散死。又革为虚寒。
丹溪评脉
凡男女当以左手尺脉常弱,右手尺脉常盛为平。
脉诸按之不鼓,为虚寒。
脉诸搏手,为寒凉,或寒药致之。
脉两手相似,而右为甚,或责胃虚。
脉少有力,胜则似止,元气不及。
脉诸短为虚,诸大为虚。
脉涩而盛大,外怕寒,证名寒中。注云:寒留于血,脉涩故大也。
脉涩与弦而大,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脉滑,关已上见为大热,关已下见为大寒。注云:水并于上从火化,火并于下从水化。
脉沉迟,寸微滑者为实。
寸微尺紧,其人虚损,为阴盛阳微故也。
脉小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两寸短小,谓阳不足,病在下。
两尺不见,或短小,乃食塞,当吐之。
两寸不足,求之脾胃,当从阴引阳。
两尺脉虚为寒,宜姜、附。
两关脉实,上不至发汗,下不至利小便。
两关沉细,此虚也,宜温补之。
右肾属火,补之,巴戟、杜仲;左肾属水,补之,地黄、山茱萸、黄柏。
伤寒寸脉浮滑者,有痰宜吐。
杂病寸脉沉者,属痰,宜吐。
凡脉有力者为实,无力者为虚。假令脉浮,则为阳盛阴虚;脉沉,则为阴盛阳虚。此有则彼无,彼有则此无。又如弦,木实、金亏、土虚也。
凡脉来者为阳、为气,去者为阴、为血。假令来疾去迟,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曰外实内虚。出候外,入候内。
久卒病死脉
长病,脉虚而涩,虚而滑,虚而缓,虚而弦,虚而结,浮而滑,实而滑,实而大,微而伏,细而软,如屋漏,如雀啄,如羹上肥,如蜘蛛丝,如霹雳,如贯珠,如水淹,皆死脉也。卒病与长病条下反者,死候。
形脉不相应
肥人脉细欲绝者死。瘦人脉躁者死。身涩脉滑者死。身滑脉涩者死。身小脉大者死。身大脉小者死。身短脉长者死。身长脉短者死。
人身之脉,本乎先天。自祖溯宗,一脉相传。父母构精,两神合焉。
肾间动气,实居形先。随母呼吸,胎息绵绵。十月降生,始资后天。
天食五气,地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血之府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吉凶可测。手太阴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彼仰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关与尺,三部停匀。
左右六部,一部两经。一脏一腑,一表一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迟则在脏,数则在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膻中主气,心主宫墙。
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属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与胞。
寸关尺部,分配三焦。寸射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强,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见九候,举按轻重。
三部浮沉,各候五动。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弦长。
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内因之浮,虚风所为。
沉气迟冷,数热何疑?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
既得提纲,引申触类。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虚甚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有力为牢,实大弦长。
牢甚则实,愊愊而强。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 于迟,缓不及四。二损一败,病不可治。
两息夺精,脉已无气。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则来缓,止不能回。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有力为紧,弹如转索。
数见寸口,有止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短则气病,不能满部。
不见于关,惟尺寸候。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沉脉主里,主寒主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痛,沉滑宿食。
沉伏吐利,阴毒聚积。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滑脉主痰,或伤于食。
下为畜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热。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沉弦悬痛。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脉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宿食。
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濡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凶吉可推。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风伤于卫,浮缓有汗。
寒伤于营,浮紧无汗。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大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迟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畜,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
遗精白浊,微涩而弱。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涩小无血,数大何妨?
大便燥结,须分气血。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浮阳沉阴,滑痰数热。
喉痹之脉,数热迟寒。缠喉 [11] 走马 [12] ,微伏则难。诸风眩运 [13] ,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热洪湿细,缓滑厥痰。
气虚弦软,血虚微涩。肾厥弦坚,直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著 [14] 。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或涩或紧,或细或濡。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涩微属虚,切忌发渴。
脉得诸沉,责其有水。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湿热数洪,阴寒迟弱。
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脉若浮大,邪气已深。
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
微涩而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妇人之脉,以血为本。
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产之脉,甚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实,有证则逆。小儿之脉,七至为平。
更察色证,与虎口文。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尺左右弹,阴跷可别。
关左右弹,带脉当决,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 [15] 瘕坚 [16]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带主带下,脐痛精失。阳维寒热,目眩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癫痫 [17] 瘈疭 [18] ,寒热恍惚。
八脉脉证,各有所属。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肝绝之脉,循刀责责。
心绝之脉,转豆躁急。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肾脉将绝,至如省客。
来如弹石,去如解索。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手检图 此图得之心悟,与原图迥别
手检图二十一部说
愚按:经言:气口独为五脏主。又云:肺朝百脉。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故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分为九道。又阴跷阳跷,阴维阳维,阴结阳结,及带脉,又为七部,共成二十一部,统十二经脉,并奇经八脉,此乃岐伯所授黄帝之秘诀也。向来但传三部,而不明九道,故奇经之脉,世无知者。宋·林亿始以手检图补在《脉经》之末,然直存旧目,无从考证。至我明李濒湖,杜撰为图,分左右两手各为九道,殊为牵合附会。且其图全无义理,览之益令人瞆瞆。余反覆玩味,至穷岁月。一旦恍若有悟,质之异人,撰为此图,并将《脉经》原文,稍为诠次,以附阴阳诸论之后。俾明心人便于参证,以阐千古之秘藏也。
黄帝问曰: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岐伯对曰: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以上九道。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者。
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
来大时小者,阴结也。来小时大者,阳结也。以上七部。
足太阳主病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足阳明主病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足少阳主病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痛。浮为气涩。涩为风血。急为转筋,为劳。
足厥阴主病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
足太阴主病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胃中痛,腹满,上脘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咳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坐水中。沉涩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足胫痛,苦寒,时咳血,泄利黄。
足少阴主病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尻内,便血里急。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拘急,股里急也。
手少阴主病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动,苦心痛,微坚,腹胁急实,坚者为感忤,纯虚者为下利肠鸣。滑者为有娠,女子阴中痒痛,痛出玉门上一分前。
手心主主病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手太阴主病
中央直前者,手太阴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内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阳跷主病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癫痫风恶,偏枯 [19] 僵仆 [20] ,羊鸣 [21] , 痹皮肤,身体强。微涩为风。
带脉主病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脉经》云: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
阴跷主病
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阳维主病
从少阳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癫疾,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
《脉经》云: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苦肩膝洒洒如寒。
阴维主病
从少阳斜至厥阴者,阴维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失音,肌肉淫痒,汗出恶风。
《脉经》云: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阴络主病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结也。动,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阳络主病
脉来暂小暂大者,是阳结也。动,苦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愚按:以上俱出手检图,余采《脉经》,以足奇经八脉,附载于后。
冲督二脉
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
冲脉:脉来中央坚实,尺寸俱牢,直上直下者,此为冲脉。动,苦少腹痛,上抢心,胸中有寒疝瘕,绝孕遗溺,胁支烦满也。
督脉: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此为督脉。动,苦腰背僵痛,不得俯仰,膝寒,大人癫病,小儿风痫疾。
任脉
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拘急不得俯仰。一又云: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者,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1] 毫:原作“毛”,据《三因方》卷一改。
[2] 刘立之:南宋医家,为崔嘉彦弟子,又为宋名医严用和(严用生)之师。
[3] 尽:截止;停止。俞樾《诸子平议·列子》:“尽者,止也……尽其终者,止之使不终也。”
[4] 丸丸:意为一团团。《晋书·艺术传·戴洋》:“地赤如丹血丸丸。”
[5] 襜(chān掺)襜:摇动貌。《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注:“襜襜,摇貌。”
[6] 遁尸:指突然发作心腹胀满刺痛气喘的病症。《太平圣惠方》五十六卷:“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犯触即发动,令心腹胀满刺痛,喘息急,偏攻两胁,上冲心胸。”
[7] 鬼疰:又称流注,即流窜无定、随处可生的多发性深部脓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榧实》:“常食,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
[8] 曰:原作“中”,据文义改。
[9] 卢扁:即古代名医扁鹊。因家于卢国,故又名“卢扁”。
[10] 鬼击:又名鬼排。指疫疠之气感染于人,突然感觉如有人以刀矛刺状,胸胁腹急痛,不可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11] 缠喉:又名缠喉风、喉痹。《喉白阐微》:“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疑为今之白喉。
[12] 走马:指走马疳,即坏疽性口炎,又称口颊坏疽,可见牙缝出血,牙齿松动欲脱,肉烂漏落。
[13] 眩运:病证名。即眩晕。“运”通“晕”。《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
[14] 肾著:又名肾着,以腰冷重痛为主要见症,因于寒湿外侵,痹着于腰部所致,腰为肾之外府,故以“肾著”名之。肾著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15] 七疝:病名。出《素问·骨空论》。为冲疝、狐疝、疝、厥疝、瘕疝、疝、癃疝。
[16] 瘕坚:指腹部肿块,无形的气聚,部位不定的叫瘕;有形的血聚,部位固定的叫坚积。
[17] 癫痫:指突然跌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喉中有声,或如羊如猪叫声。
[18] 瘈疭(chìzòng翅纵):又作瘈疭。瘛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伸动而不止,名曰瘛疭,俗谓之抽搐,抽筋,抽风。
[19] 偏枯:指半身不遂。
[20] 僵仆:跌倒。
[21] 羊鸣:指羊痫风,突然跌倒,牙关紧闭,喉中有声,如羊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