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1] 下因知性甘大热,附子乌雄可回阳而逐冷,祛风湿而建中。

附子,团圆平坐、重 [2] 一两以上者佳。主心腹冷痛,攻咳逆,破癥结,堕胎,止痢,除风寒湿痹,强阴道。

乌头,与附子同种,以原种之母为乌头。破积,除寒湿及中风邪、恶风,堕胎,攻腹痛,消积饮。

天雄似 [3] 附子但广,身长三四寸许,有须,性烈一如乌、附。逐痹,除风,助阳。

附子、乌、雄,味并辛甘大热,有毒。出建平 [4] ,故名三建。

半夏止吐去痰,有毒必须姜制。大黄通肠涤热,快骏因号将军。

半夏,味辛平,生微寒,熟温,并有毒。五月夏至生,故名半夏。健脾止呕,去痰涎。熟令人下,生令人吐。须用,合生姜和煎,方制其毒。

大黄,味苦寒,无毒。黄芩为之使,无所畏。宣气消痈,除结热,通瘀血,荡燥屎,推旧致新,性至快。

木贼、青葙开眼翳,羊蹄、鹤虱杀三虫。

木贼,味甘微苦,无毒。攻积块、肠风下血,止女人赤白带下。

青葙子,味苦,微寒,无毒。即白鸡冠花子。主皮肤热,泻肝热,去风,除瘙痒,杀虫。

羊蹄,俗呼为秃菜根。味苦寒,无毒。攻疥癣,治女人阴蚀疮,疗痔杀虫。

鹤虱,味苦平,有毒,即坎杴 [5] 草。主蛔虫咬、心痛。

与甘草相刑,甘遂能消肿破癥,大戟通利水道,兼除虫毒。与乌头相反,白蔹治肠风痈肿,白及破痈疽,并合跟皲。

甘遂、大戟,味并苦甘寒,有毒。治病之功,不相上下,故并反甘草。

白蔹、白及,味并苦辛甘平,无毒。同反乌头,疗疾大同小异。

风攻皮肤羊踯躅,热止咳嗽马兜铃。

羊踯躅,味辛,有毒。羊误食其苗叶,则踯躅而死,故名之。消虫毒,攻诸痹、贼风。

马兜铃,味苦寒,无毒。治肺热咳嗽喘促,兼瘘疮、血痔。其根名土木香,又曰青木香。结子如铃状,故名。

刘寄奴破血行经,金疮最妙。续随消癥荡滞,虫毒尤攻。

刘寄奴,味苦温,治汤火伤及金疮最妙。因刘裕小名寄奴,取此草以疗金疮,得刘裕名寄奴。

续随子,即联步。味辛温,有毒。最治蛇伤。

祛风逐痰白附子,刮磨肠垢白头翁。

白附子,味甘平温,无毒,能行药势,主心疼腹痛。

白头翁,处处有之,谓之老公须。根有白茸,故名之。仲景以此专治温疟,又治金疮、衄血。

何首乌久服延年,可消疮肿。骨碎补折伤克效,及耳鸣聋。

首乌,味苦涩,微温,无毒。昔有老人姓何,见藤夜交,遂采根食之,白发变黑,因此名之。

骨碎补 [6] ,味温,苦,无毒。一名猴孙姜。根生绿树上,能补骨碎折伤,因名之。

泻肺消痰、下水去浮葶苈子;通经散肿、开喉明目射干功。

葶苈子,味辛苦寒,无毒。处处有之,生道旁。有甜、苦二种。

射干,味苦平,微温,无毒。一名乌扇,俗曰仙人掌。

恒山 [7] 吐涎截疟,莨菪止搐拦风。莨菪,音浪荡。

恒山,味苦辛,有毒。形如鸡骨者良。苗名蜀漆。

莨菪子,处处有之,味苦辛,有毒。一名天仙子。虽云有毒,得甘草、升麻即解。

连翘除心热,破瘿瘤,堪行月水。桔梗泻肺痈,清喉痛,止嗽宽胸。

连翘,味苦平,无毒。分大、小二种。利小便,专治痈疽、发背。

桔梗,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又有一种名苦梗,药性相同。

海金沙用日中收,攻伤寒热病。谷精草从田中采,破翳膜遮睛 [8] 。温,无毒。治咽喉痹,止齿痛。

海金沙,俗名竹园荽,处处有之。收金法:以纸衬之,日中晒,以杖击之,其枝叶自然有砂落纸上,旋收之。专利小便。得蓬砂、栀子、马牙硝 [9] 最良。

谷精草,一名鼓槌草,又曰戴星草。生田中,味辛

紫河车即蚤休,痈疮至圣;商陆根名樟柳,退肿之宗。

紫河车,名金线重楼。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癫痫惊热。

商陆,味辛酸平,有毒。种分赤、白。白者消水肿,根如人形者有神。赤者不入药 [10] 。

藜芦为疮疥之药,贯众杀寸白诸虫。

藜芦,味辛苦寒,有 [11] 毒,俗名山椶 [12] 。反细辛、芍药。可吐风痰,不入药汤。专主疥虫疮疡。

贯众,味苦微寒,有毒。治金疮,破癥结,止鼻红。

草蒿一本作青蒿,灭骨蒸劳热。旋覆花草名金沸,钝痰嗽之锋。

草蒿,味苦寒,无毒。处处有之。根、苗、子、叶皆入药,各自使用。用子勿用叶,用根勿用苗 [13] ,四者若同用,则成病。得童子小便浸之用,良。亦可煎水洗疮,除疥虱 [14] 。

旋覆花,味咸甘温,微冷,利痰,有小毒。通膀胱水,去风湿,止呕。

蓖麻子善主催生,捣膏敷脚板。威灵仙能消骨骾 [15] ,熬汁灌喉咙。

蓖麻子,味甘辛,有小毒。疮痒:研,榨油,搽敷。水癥 [16] :研服良。

威灵仙,味苦温,无毒。主宣气去冷,消痰,疗折伤,治诸风。

马鞭草能通月水不行,破癥瘕之癖。胡芦巴 [17] 好补元阳肾冷,蠲疝气之癃。

马鞭草,味甘苦寒,有小毒。其草穗类鞭梢,因名之。俗谓之铁扫帚,治湿慝 [18] 阴疮。

胡芦巴,得茴香、桃仁同用,逐膀胱疝气;得硫黄、附子同用,专补肾经。

萱草治淋,孕带其花生男子。灯心去尿,烧灰善止夜啼童。

萱草,一名鹿葱,味甘性凉而无毒。处处有之。孕妇佩带其花,即生男子,因名宜男草。

灯心,处处有之。破伤处捣敷最良。

山豆根疗咽病头疮五痔 [19] ,金星草 [20] 治丹毒发背诸痈。

山豆根,味甘寒,无毒。消肿毒,治热咳。

金星草,至冬时则背有黄星点成行,味苦寒,无毒。解硫黄毒。

狼毒驱九种心痛,豨莶扫除风湿痹。

狼毒,味辛平,有大毒。陆而沉水者良 [21] 。主咳逆,治虫毒、虫疽、瘰疬。

豨莶,即火杴 [22] 草,味苦寒,有小毒。形 [23] 似鹤虱。昔有知州张咏尝经进此方治诸风。

夏枯草最治头疮,瘰疬瘿瘤同可觅。天南星专能下气,风痰脑痛止怔忡。

夏枯草,至夏即枯,故名之。味辛寒,无毒。

天南星,处处有之。味苦辛,有毒。散血,堕胎,消痈肿。

退肿消风,牵牛子第一。诸风解毒,山慈菰最良。

牵牛子,用炒过,味苦寒,有毒。处处有之。下气通肠,利大小便,堕胎,专治腰疼脚痛。

山慈菰名鬼灯花 [24] ,一名金灯花。疮肿、痈疽、瘰疬消毒良。

仙茅伸风者之脚挛,补虚坚骨。苎根凉小儿之丹毒,安护胎宫。

仙茅,味辛温,无毒。治虚劳,逐冷气,益阳坚骨,生长精神。

苎根补血安胎,止渴,兼治小儿丹毒。

茵芋理寒热似疟,屋游断齿衄之纵 [25] 。

茵芋,味苦温,有毒。止心腹痛,通关节,主风寒湿痹。

屋游,即瓦上青苔,味苦寒,无毒。逐膀胱水,止皮肤寒热。

木部类

岂不以劳伤须肉桂,敛汗用桂枝,俱可行经破癖。炒过免堕胎儿。

桂,味甘辛,大热,有小毒。得人参、熟地黄、紫石英良。畏生葱。

五痔肠风称槐角,疮疡杀疥羡松脂 [26] 。

槐角实,味酸咸寒,无毒。今处处有之。除热气,主火烧疮。皮,灌漱风疳齿。

松脂,味苦甘温,无毒。处处有之。道家服饵,轻身延年。松实,味甘温,无毒。可供果品。叶与根白皮,味苦温 [27] ,无毒。主辟谷不饥。松节,温渍酒,治历节风。

柏叶止吐衄崩;要安脏 [28] 镇惊,去壳取仁于柏子。枸杞益阳明目;退虚劳寒热,须用其根地骨皮。

柏叶,味苦微温,无毒。四时各依方面 [29] 采,阴干用。柏白皮,主火烧烂疮。

枸杞子,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处处有。惟陕西、四川出者最佳 [30] 。

茯苓有赤、白二种,赤者通利小便,白者可补虚定悸。干漆有生、熟两般,生则损人肠胃,炒熟通月水愆期。

茯苓,味甘平,无毒。多年松根之气薰所生。有赤、白二种,并除寒热,止渴,消痰。而赤专主利小便,分水谷;白者专补虚定悸。

干漆,味辛温,有毒。须炒熟用,则无毒。去癥,续骨,杀虫,除心气血痛。

茯神则健志收惊,开心益智。琥珀则镇心定魄,淋病偏宜。

茯神,即茯苓抱根所生者,用须去心中木。味甘平,无毒。多益心脾,主风虚。

琥珀,味苦平,无毒。是松脂入地中多年则化成。

职掌虚烦,敛汗必须酸枣。性行通利,消浮当用榆皮。

酸枣仁,味酸平,无毒。安五脏,除风气 [31] 痹,能坚骨,补中,宁心志 [32] 。

榆皮,味甘平,无毒。性滑,通行大、小便,消浮肿,治小儿白秃,下妇人胎衣 [33] 。

攻目赤,清头风,坚齿轻身蔓荆子。敛金疮,除腰痛,治风桑上寄生枝。

蔓荆子,味苦辛,微寒,平,温,无毒。通关窍,去寸白虫,除筋骨中寒热。

桑寄生,一名寓木,味苦甘平,无毒。并治崩中,补内伤,胎前、产后皆宜用。

泻痢有功,诃黎勒同名诃子。头眩鼻塞,木笔花乃是辛夷。

诃子,味苦温,无毒。开胃进食,消痰,治崩漏及肠风下血,兼主奔豚冷气。

辛夷,味辛温,无毒,处处有之。南人谓之迎春木,久服轻身柰 [34] 老。二月开花,色白带紫,花落无子,至夏复开花 [35] ,初出如笔,故北人呼为木笔花。主头眩、鼻塞。

乌药止宽膨顺气,没药主折跌金疮,血气相攻,诸疼共理。秦椒能明目通喉,蜀椒 [36] 涩精疗癖,温中下气,风痹同医。

乌药,味辛温,无毒,处处有之,惟天台产者为胜,俗名旁箕。主心腹痛,补中益气,攻翻胃,利小便。

没药,味苦平,无毒。按徐表《南州记》,生波斯国,是彼处松脂也。破血止痛,为产后最宜。推陈致新,理内伤良。

秦椒,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攻腹痛,治风邪,温中除痹,醋煎灌漱口疼。

蜀椒,去闭口者,味辛,温,大热,有毒。出成都。逐冷风。核名椒目,利水道。

牙痛乳痈求莽草,肠风崩带索棕榈。

莽草为臣,性有毒,味辛温。善开喉痹,理诸疮、瘰疬。

棕榈,性平,无毒。止痢,养血,消鼻洪。用,烧存性,入药。

巴豆破结宣肠,理心膨水胀。芫花消浮逐水,系瘤痔当知。

巴豆,味辛温。生温,熟寒。有毒。生巴郡,故名巴豆。性急通利,因名江子。用,去皮、心、膜及油,然后用。畏大黄、黄连。

芫花,味辛苦温,有小毒。治咳逆、喉鸣、痰唾、腰腹心痛。

木鳖治疮疡腰痛有准,雷丸杀三虫寸白无疑。

木鳖子,生 [37] 形似鳖,故名之。味甘温,无毒。治乳痈、肛门肿及折伤。

雷丸,味苦咸寒,有小毒。白者良;赤者有毒,能杀人。

养肾除风石楠叶,漱牙洗目海桐皮。

石楠叶,味辛苦平,有毒。利皮毛、筋骨病。

海桐皮,味苦平,无毒。主痢,除疥虱,治痹 [38] 痛风。

牡荆子酒擂敷乳肿,郁李仁荡浮肿四肢。

牡荆子,味苦温,无毒,即黄荆。今官司作笞杖行刑者。处处有之。主头风目眩。

郁李仁,味酸平,无毒。俗名唐棣。通关格,去浮肿。根皮治齿痛、风蛀。

密蒙花总皆眼科之要领,苏方木专调产后之血迷。

密蒙花,味甘平,微寒,无毒。

苏方木 [39] ,味甘咸平,无毒。专能破血、消痈及扑损。

楮实补虚明眼目,叶洗疹 [40] 风,树汁 [41] 涂癣疥。竹皮刮下止呕吐,叶解烦躁,烧沥御风痰。

楮实,味甘寒,无毒。主涂水肿及阴痿不起。

竹皮多种。取皮止呕吐者,南人呼为江南竹。味辛平甘寒,无毒。肉薄。今人取作竹沥者,又谓之淡竹,其叶解烦除咳逆。今方中用淡竹叶,又是一种,丛小,叶微柔有毛,其根生子如麦门冬。

樗白皮止痢断疳,叶汁洗疮除疥虱。胡桐泪杀风牙蛀,膨脝 [42] 胀满吐堪施。苦,有毒。樗木根、叶俱良,南北皆有之。两木最为无用 [43] ,俗呼作虎目树。

樗白皮,与椿白皮性同良,但樗木臭,椿木香,味

胡桐泪,味咸,无毒。形似黄矾,得水便消,如硝石也。

结胸散痞宽膨,逐水调风宜枳壳。烦闷通淋解热,赤眸黄疸用山栀。

枳壳,以小、紧实、少穣 [44] 者为枳实,味苦酸,微寒,无毒。能攻痔瘘,消癥癖。

山栀子,味苦寒,无毒。生于山间者为山栀,人家园囿种莳者为黄栀,形肥壮,可染物。用方中,用山栀形紧小者入药。

槟榔攻脚气,杀三虫,宣通脏腑。厚朴乃温中,除霍乱,膨胀堪治。

槟榔,味辛温,无毒。生海南。向日曰槟榔,形尖如鸡心者良;向阴曰大腹子,平坐如馒头。槟榔下气除风,宣利脏腑,攻逐水,消痰破结。

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过。味苦温,无毒。川中厚有紫油者佳。通经行 [45] 气,厚肠胃,消谷食,安腹中长虫。

猪苓消渴利漩 [46] ,治伤寒中暑。龙脑清头明目,主惊搐小儿。

猪苓,味苦甘平,无毒。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名之。治痰疟,消肿,利水,止遗精。

龙脑,味辛苦,微寒,一云温平。无毒。其香透脑,攻耳聋,消肿气,通九窍,即梅 [47] 花片脑。若服饵过多至一两许,则身冷如醉,气绝,而非中毒,盖性寒故也。

明目凉肝解热,毋遗黄柏。磨癥下乳行经,休缺紫葳。

黄柏,《图经》名黄蘗,味苦寒,无毒。除血痢,去黄疸,治痈疮,祛脾胃热,治女人热崩。

紫葳花,一名凌霄花,味咸微寒,无毒。处处有之。治风热痛及痫症。

杜仲坚筋补损伤,兼主 [48] 肾虚腰脊痛。卫矛杀鬼决经闭,阴人崩带也能医。

杜仲,味辛甘平,无毒。折断如银丝,用姜汁和炒去丝用。除风冷,强心志。

卫矛即鬼箭羽,味苦寒,无毒。攻腹痛,破癥结。

痈肿癥瘤凭虎杖,杀虫砥 [49] 痔问芜荑。

虎杖,俗名班 [50] 杖根,微温,味甘平,无毒。治损伤,消疮毒。

芜荑,味辛平,无毒。逐冷,除心痛,兼治皮肤骨节风,杀疥虫,治癣,攻肠风。

蕤仁捣膏点眼科,最除热赤。皂荚为末搐鼻嚏,应释妖迷。

蕤仁核,味甘温,微寒,无毒。通结气鼻洪。

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亦有数种,长一尺半尺者,惟如猪牙者良。消痰除嗽,散肿,去头风。

没食子主痢生肌,染乌髭黑发。益智子涩精益气,止小便多遗。

没食子,即无食子,味苦温,无毒。出西番,用有窍者良。治阴疮、阴汗。

益智子,味辛温,无毒。定神定志,故谓之益智。

川楝子号金铃子,冷气膀胱能作主。五倍子名文蛤,肠风五痔效 [51] 端殊。

川楝子,味苦寒,有小毒。今处处有之,但蜀川者为良。根皮最杀蛇虫。

五倍子,味酸平,无毒。除齿 及疮脓,亦可洗眼,去风热。

吴茱萸下气消痰,提转筋霍乱。山茱萸添精补肾,治风痹无疑。

吴茱萸,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今处处有之。除呕 [52] 逆,逐邪风,主脚气攻心。

山茱萸,一名石枣,味酸平微温,无毒。疗耳聋,调女人月水。

桑白皮泻肺补虚益气,大腹皮通肠健胃开脾。

桑白皮,味甘寒,无毒,即桑树根皮。利水道,消浮肿,杀寸白虫。

大腹皮,即槟榔、大腹子之皮,微温,无毒。专下气分冷热攻心痛 [53] 。

金樱子、冬青子养精益肾轻身,调和五脏。苏合香、安息香辟恶去虫杀鬼,蛊毒消除。

金樱子,味酸涩,平、温,无毒。采实捣汁熬膏,久服轻身耐老。

冬青子,是名女贞实,味苦平,无毒。治病与金樱子同功。

苏合香,味甘温,无毒。油能辟恶,除温疟,久服令人不生梦。

安息香,味辛苦,平,无毒。辟邪,暖肾,止遗泄。

秦皮洗眼除昏,男子添精,妇人收带下。黄药通喉豁痹,蛇伤取效,医马是神枢。

秦皮,味苦寒,无毒。治风寒湿痹。

黄药,味苦平,无毒。治恶肿。

苦菜主头疼、痢生腹痛,同姜煎服。钩藤蠲瘛疭、儿生客忤,胜祷神祗。

苦菜,即茶茗 [54] ,味甘、苦,微寒,无毒。除痰下气,消宿食。

钩藤,味甘平,微寒,无毒。有钩形如钩,故得名 [55] 。舒筋活血。

止痛生肌麒麟竭 [56] ,舒筋展痹五加皮。

麒麟竭一名血竭,味咸平,无毒。除血晕。

五加皮,味辛苦,温,微寒,无毒。治风寒湿痹,止心痛,益精神,通疝气,治阴疮。小儿幼小不能行,服之良。

丁香下气温中,能益脾止吐。沉香调中顺气,疗痛绞心岐 [57] 。

丁香,味辛温,无毒。散肿,除风毒,更治齿痛风牙。

沉香,味辛温,无毒。疗肿,除风去水,止霍乱转筋,壮元阳,辟恶气。

檀香、藿香止霍乱吐呕,痛连心腹。乳香、枫香专消风止痛,疮毒流离。

檀香,热,无毒。消风肿、肾气攻心。

藿香,味辛微温。去恶消肿,治吐逆。

乳香,味辛热,微毒。辟恶除邪,补精益肾,治诸疮,攻血气。

枫香即白胶香,是枫脂也,治瘾疹风搔齿痛,去虚浮水气。味辛平,微有毒。

竺黄理天吊 [58] ,止惊风,更会清心明目。胡椒能下气,逐风冷,兼除霍乱昏迷。

天竺黄,味甘寒,无毒。生天竺国 [59] ,故名。

胡椒,味辛微温,无毒。去痰,止痢,卒 [60] 患心腹痛。

此木部之药性,为后学之绳规。

绳规为方圆之器也。

人部类

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草木之性既陈,人物尤宜立诀 [61] 。

律,法度也,齐之以刑。用药犹将兵,谓医者乃人之司命。

天灵盖最主传尸,久病虚劳,热蒸在骨。

天灵盖,乃死人顶骨十字解者。此骨是天生天赐,盖压一身之骨节。阳人用阴,阴人用阳。味咸平,无毒。主传尸、鬼疰人。

热病乃阳毒发狂,当求人粪汁。打扑损伤并新产,快索男童溺。

人粪,一名人中黄,性寒,无毒。专治天行大热,劳气骨蒸,烧末水调服;解诸毒,为末汤调;治热病发狂,绞粪汁饮之。

男童溺,童子小便也,女子者不宜用,主寒热虚劳,头疼湿气。

乳汁有点眼之功,裩 [62] 裆救阴阳之易。人病用男子裩裆,以水调服。

妇人乳汁,味甘平,无毒。能安五脏,悦皮肤。昔张仓尝服,享寿百余岁。《衍义》云:乳汁治眼之功何多,盖人心主血,肝藏血 [63] ,肝脏受血则能视。妇人之血,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用以治目,不亦宜乎?

裩裆,即裩之当阴处。取方圆六七寸许,烧为末用,男子病新瘥 [64] ,而妇人与之交,则男病阴易;女人病新瘥,而男子与之交,则女病阳易。小腹绞痛挛手足,目中生花,头重不能举,若不急治则死。男子病用妇人裩裆,女

调诸淋,破瘀血,乱发原来即血余。止唾衄,理肺痿,漩垢便是人中白。

血余,乃常人乱发烧灰。味苦,微温,无毒。治痈疽 [65] 及转胞。

便溺人中白,即尿桶中澄 [66] 底垢积之结白者。火上烧灰,最治紧唇 [67] 及劳热传尸。

《图经》《衍义》 [68] 无虚,医者可知端的 [69] 。

虫鱼部类

抑又闻蠢者为虫,潜者为鱼,堪行入药,贵贱何拘。

蠢,动也;潜,澄 [70] 藏也。

全蝎有毒须当去,能透耳聋,调诸风惊搐。斑蝥不宜生,通淋堕孕,宣瘰疬之疵。

全蝎,宜紧小者佳。味甘辛,须去毒方可用。

斑蝥,去足翅,以米同炒,至米黄色,去米。生用即令人吐泻。味辛寒,有大毒。

消水气,去瘿瘤,无如海蛤。安心志,磨翳障,大喜珍珠。

海蛤,味苦咸平,无毒。治浮肿,除咳逆,定喘消烦。

珍珠,味寒,无毒。出廉州 [71] 。主润泽皮肤,悦人颜色。绵包塞耳可治聋。

水蛭吮痈疽,通经破血。田螺去目热,反胃堪除。

水蛭,即蚂蝗蜞。生水中名水蛭,生草中名草蛭,生泥中名泥蛭,并能着人及牛马股胫间咂血。用之当用水蛭,小者佳。此物极难死,加火炙经年,得水犹可活。若用之,须火炒令黄极熟。不尔,入人腹,生子为害。

田螺,性大寒,无毒。不可多食。其肉敷热疮,壳主翻胃,汁能醒酒、止渴。须用田中取者为佳。

鼠妇通月闭,利便癃,仲景将来医久疟。䗪 [72] 虫破坚癥,磨血积,《伤寒》方内不曾无。

鼠妇,味酸温,无毒。生人家地上,处处有之。

䗪虫,名土鳖,味咸寒,有毒。处处有之。

搜瘛疭惊风、明目催生称蛇蜕。正斜口眼、堕胎点翳捉衣鱼。书卷中。小儿淋闭,以摩脐及小腹即溺通,仍可磨疮。

蛇蜕,味咸苦平,无毒。主缠喉风,攻头疮、瘰疬。

衣鱼,味咸温,无毒。今处处有之,衣中乃少,多在

出箭头入肉,医附骨鼠瘘 [73] ,蜣螂便是推车客。补打扑损伤,疗儿疳昏眼,虾蟇 [74] 本草即蟾蜍 [75] 。

蜣螂,味咸寒,有毒。疗儿惊、瘛疭、风痫。临用当炙过,勿置水中,令人吐。入药去足翅。

虾蟇肉,味辛寒,有毒。主邪气坚瘕、恶疮鼠疬 [76] 。

杀伏尸鬼疰三虫,地龙俗名蚯蚓。止风贼斜肛脱 [77] ,蜗牛本是蛞蝓 [78] 。

地龙,味苦,无毒。须用白颈者良。伤寒狂热须咽汁,治痢、消丹毒用粪。

蜗牛,俗名蜞螺。处处有之,生砂石垣墙下湿处。亦治背疽,用涎涂抹。

蛴螬点眼翳杂科,割金疮,出肉中刺。蛤蚧传尸堪止嗽,兼补肺,邪鬼咸驱。

蛴螬,味咸甘,有毒,处处有之。以背行反駃 [79] 于脚。即诸朽木中蠹虫,但洁白矣。

蛤蚧,一名守宫。功力在尾梢,人捕之即自咬断其尾。用,以法取之。行常一雌一 [80] 雄,入药亦当用雌雄相随者则良。

牡蛎固漏血遗精,补虚止汗。虻虫破癥瘕 [81] 血积,经闭通渠。

牡蛎,味咸平,微寒,无毒。主疟疾寒热,除惊恐。

虻虫,味苦,微寒,有毒。咂牛马背血出。用,炒,除足翅,方可入药。

鳗鲡鱼退劳热骨蒸,杀虫愈痔。石龙子除热淋止血,蜥蜴殊途。

鳗鲡鱼,味甘,有毒。处处有之。虽 [82] 毒而能补五脏虚损,消项腮白驳风 [83] 热。肉 [84] 薰蚊则灭。

石龙子,与蜥蜴、蝘蜓、螈螈 [85] 、守宫五种相形。

乌贼鱼是海螵蛸,退翳杀虫,治崩攻痢。鲮鲤 [86] 鳞为穿山甲,堪医疥癣,鬼魅遭锄。

乌贼鱼骨,味咸微温,无毒。疗阴疮,治耳聋。其血于墨 [87] ,能吸波噀 [88] 墨以溷 [89] 水,所以自卫。有八足,聚生口旁,浮泛于水面。乌见谓其必死,欲啄之,则聚足抱乌,拖入水中食之,故曰贼鱼。

穿山甲,性凉,有毒。主邪惊,治痹。

劳热骨蒸尊鳖甲,脱肛狐臭尚蜘蛛。

鳖甲,味咸平,无毒。处处有之。治崩,疗疟,主癥瘕痃 [90] 癖。不可与鸡子同食,合苋菜食伤人。

蜘蛛,性冷,无毒。处处有之。然多种,身有毛刺及五色并薄小者,不可用。瘰疬、背疮、蛀 [91] 牙,兼治口斜僻。喜忘者取网着衣领中。

蝉蜕消风,断小儿夜哭之鬼。蝟 [92] 皮主痔,捷肠风下血之徒。

蝉蜕,味咸甘寒,无毒。亦治妇人产难,小儿惊痫。

蝟皮,味苦甘,无 [93] 毒。治 [94] 疝气、阴蚀疮。

鲤鱼宽胎胀 [95] ,骨止赤白之崩,胆抹青盲、赤目。蟹主热结胸,黄能化漆为水,血烧集鼠招鼩 [96] 。

鲤鱼,味苦甘寒,无毒。止渴消 [97] 肿。腹有癥瘕之人不可服。

蟹,味咸寒,有毒。爪能破血堕胎。

鲫治肠风下血,宜作脍又宜作羹,治痢无分赤白。蛙能补损祛劳,一种水鸡为羹 [98] 馔,专补产妇之虚。

鲫,味甘温,无毒。烧灰治诸疮,补胃和中。

蛙,味甘寒,无毒。杀疰邪。

蜈蚣开小儿口噤,堕孕妇之胎,制诸蛇毒。土狗催产难之生,罨 [99] 肉中之刺,退肿须臾。

蜈蚣,味辛温,有毒。不堪入药汤。杀三虫,入药当熟 [100] 炒,生则令人吐泻。

土狗,即蝼蛄,味咸,无毒。处处有之。下肿,利大小便,解毒溃痈。

石决明泻肝,黑障青盲终可决。桑螵蛸补肾,泄精遗溺竟无虞。

石决明,味咸平凉,无毒。除肺经风热。

桑螵蛸,味咸甘平,无毒,即螳螂子也。用,炒黄色。不尔,令人泄泻。

原蚕蛾主泄精,好强阴道。白僵蚕治诸风,口噤难呼。

蚕蛾,雄者有小毒。炒,去翅足,补肾。疗血风、痹风、瘾疹,用蚕沙。

僵蚕,炒,去丝嘴,味咸平辛,无毒。疗惊痫、崩漏病,又除口噤及喉风。

白花蛇主诸风,湿痹拘挛兼疥癞。五灵脂行经闭,昏迷产妇早来沽。

白花蛇与乌梢蛇,味甘咸温,有毒。主诸风 [101] 斜口眼,并治大风疮。

五灵脂,即寒号虫粪也。治肠风并冷气。炒之治崩。

着意要行斯道,潜心细下功夫。

禽兽部

[102] 盖言走者属兽,飞者属禽。

禽属阳,身轻,故能飞而上。兽属阴,身重,惟能走,不能上飞。

鹿角煎胶补瘦羸,又安胎止痛。麝香辟邪而 [103] 通窍,安客忤惊痫。

鹿角,味苦辛,依法煎炼成胶及霜,入药用。止泄精、遗尿。

麝香,味辛温,无毒。攻风产 [104] 、堕胎,救产难。

定魄安魂 [105] ,牛黄治风痫惊热;生肌止汗,龙 [106] 骨攻泄痢遗精。

牛黄,味苦平,有小毒。除狂躁,治天行 [107] 。

龙骨,味甘平,微温,无毒。治女子崩,止小便遗沥 [108] ,疗阴疮。龙齿镇惊,治癫痫。

牛乳补诸虚,益气通肠,须求羊酪;獭肝开热胀,传尸劳嗽,有验堪应。

牛乳,味微寒,性平,无毒,止渴。

獭肝为君,味辛温,有毒。凡人素有冷气虚膨者,此二味皆不宜服。

象牙治肉中之刺,熊胆医痔痢之灵。

象牙,味甘平,无毒。生煮汁饮之,利小便;烧末,止遗精;磨屑,敷肉中刺;凡骨鲠者,磨水服即下,更祛劳热,止风痫。

熊胆,味苦寒,无毒。难分真伪,取一粟许滴水中,一道如线不散者为真。治天行热症 [109] 、诸疳。恶防风、地黄。

羚羊角明目祛风,可保惊狂心错乱。腽肭脐温中补肾,何忧梦与鬼交情。

羚羊角,味咸苦寒 [110] ,无毒,主惊痫,消宿血,除玄辟 [111] 气。

阿胶止血安胎,兼除嗽痢。犀角凉心解毒,杀鬼闻名。

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出阿县城北井水煮取乌驴皮,以阿井水煎成为真。须用一片鹿角同煎方成胶,不尔不成也。养肝虚劳热,止四肢酸疼。

犀角,味苦酸咸寒,无毒。祛风明目,除心热狂言,又治时行 [112] 疫疠麻疹。

鹿茸益气补虚,男伐泄精,女征崩漏。虎骨祛邪辟恶,男安风毒,女保胎惊。

鹿茸,用茄形连顶骨者。味甘酸温,无毒,一云味苦辛。

虎骨,性平味辛,微热,无毒。治恶疮及风痹拘挛。

兔头骨治头疼,和髓烧灰催产难。牛角腮 [113] 治崩带,烧灰入药效如神。

兔头骨,味甘平寒,无毒,治头昏痛。兔骨治热中消渴。肉不可多食,损人阳气。孕妇食兔肉,生子缺唇。不可合鸡肉、生姜同食。

牛角腮,味甘苦,无毒。消血闭便血 [114] ,攻冷痢。

瓦雀肉则益气,卵则强阴;白丁香可溃痈疗目疾。雄鸡乌者补中,赤者止血;黄胵 [115] 止遗尿及难禁。

瓦雀肉,味甘温,无毒。雀粪直立者,名白丁香。

雄鸡肉,味温,无毒。乌者补中止痛,赤者治血止崩。诸雄鸡胆 [116] 微寒,主目不明;心主五邪;血主损伤;肪 [117] 主耳聋;肠主小便数、不禁;肝及左翅毛主阴痿不起;冠血能行乳汁。

蝙蝠经名伏翼,能开黑暗青瞑 [118] 。

蝙蝠,经名伏翼,味咸,无毒,主淋、目昏,久服则忘忧。粪名夜明砂,可治疳。

药是伐病之斤 [119] ,医乃人之司命。

果品部

且如果品数端,亦分优劣。

以果品言之,如柿有数种。红者只可生啖,乌者可焙干入药用。其蒂功力且优,白者力薄而功亦劣。

入药当知刑反忌宜,性情要辨苦甘冷热。

大枣与生葱相刑,不宜合食。乌梅与黄精相反,常食黄精者不可食梅实。如桃仁、杏仁,忌用双仁者,有毒杀人。安 [120] 石榴味酸者,宜入药用,苦甘者不宜多食,损人齿,伤人肺。又如橘味辛温、柚味苦冷、枣味甘热、柿味甘寒之类。

橘皮则下气宽中,消痰止嗽,更可止呕定吐。大枣则养脾扶胃,助药成功,又可补气调脉。

陈皮,味辛温,无毒,主温脾。青皮破积聚。

大枣,味甘平,无毒。

鸡头实名为芡实,轻身长志,好止腰疼。覆盆子即是蓬虆 [121] ,益气强阴,养精最烈。

芡实,味甘平,无毒。补中治痹,煎和金樱子,最益人。

覆盆子,味酸平咸,处处有之。补中,调和脏腑,治虚损风。

柿干止痢涩肠,生宜解酒渴,止哕须教用蒂良。梨实除烦引饮,浆可疗风痰,乳妇金疮如仇贼。

柿干,味甘寒,无毒。最润喉,通耳鼻。

梨,味甘微酸,寒,无毒。可止嗽,不宜多食,成 [122] 冷痢。乳妇及金疮犹不可食。

橄榄止渴生津,口唇干燥,研敷核中仁。石榴舒筋止痢,去腹中虫,根皮煎汁啜。

橄榄,味酸甘温,无毒,消酒毒。

石榴,味甘酸,无毒。壳入药,治筋挛脚酸痛,攻痢良。

藕实 [123] 止痢、补心垣;节除呕衄;叶堪止渴安胎 [124] 。桃仁通经、破癥结,乃辍腰疼;花主下痢脓血。

藕实,味甘平寒,无毒,处处有之。

桃仁,去皮尖,味苦甘平,无毒。其花通利大 [125] 小便更捷。

杏仁不用双仁,通肠润肺,治咳清音。乌梅即是梅实,止嗽化痰,痢中莫缺。

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味酸甘,无毒。治惊痫、腹痹及产乳金疮。

乌梅,味酸平,无毒。下气调中止渴,治骨蒸劳热,咳嗽痰涎。

宣木瓜治霍乱转筋,调理脚气,湿痹伸舒 [126] 。枇杷叶能止呕和胃,专扫肺气,功全 [127] 口渴。

木瓜,味酸温,无毒。消肿,强筋骨,止渴并脚气攻心。

枇杷叶,用布拭去毛,炙用。味苦平,无毒,主肺风。

胡桃肉肥肌润肉,扑伤和酒研来尝。草果仁益气温中,好伴恒山 [128] 攻疟发。

胡桃肉,味甘平,无毒。去痔疮,消瘰疬。

草果仁,味辛温,无毒。温脾胃,消食,解酒毒,攻冷气。

若能熟此作筌蹄 [129] ,可洗下工 [130] 之漏拙。

米谷部

精明米谷,豆麦粟麻。虽民生之日用,充药料于医家。

谷入脾,豆入肾,麦肝,粟肺,麻入心。

粳米温中和胃,秫米能解漆疮,止渴除烦,须陈仓米 [131] 。黄豆杀鬼辟邪,黑豆乃堪入药,若问黄卷,便是豆芽。

粳米,味甘温,无毒,即常人所食之米。其种数多,不可尽识,主除烦断痢。

豆,黑、白二种。惟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味甘平,无毒,炒熟入药。

祛胃热,养肾虚,通利小肠粟米。可长生,填精髓,巨胜子即胡麻。

粟,味咸微寒,无毒,治消中。,,,,

巨胜子久服之可长生不老利大小肠坚筋快产,主心惊。味甘平,无毒。处处有之,即黑麻子。

赤小豆消水肿虚浮,研涂痈疽消热毒。白扁豆治筋转霍乱,叶敷蛇虫咬最佳。

赤小豆,炒过用,味甘酸平,无毒。治消渴,攻脚气。

白扁豆,味甘微寒,无毒。消暑解毒,下气和中。

小麦止汗养肝,堪除燥热。大麦主肌消渴,长胃荣华。

大、小麦,味甘微寒,无毒。麦糵 [132] 入药汤,真个温中,可知消食。麦麸若调醋,敷扑损处,愈后无瑕。

麦糵,即麦芽也。麸,皮也。

去风丹 [133] ,解一切之毒,霍乱吐翻,取粉于绿豆。除浮疸,吐一切痰涎,闭胸膈病 [134] ,摘蒂于甜瓜。

绿豆,味甘寒 [135] ,无毒。除热气,治头疼目暗。

甜瓜,味苦寒,有毒。处处有之。蒂入药,瓜有赤白二种,入药当用赤者。

言之有准,用之无差。

蔬菜部

既已言之五谷,又当取用蔬菜。

葱主头疼堪发散,通大小肠;白可安胎止痛。韭专补肾益元阳,温中下气;子收梦里遗精。

葱,味辛温,无毒。

韭,味辛,微酸温,无毒。葱、韭皆不可多食,昏人精神,又不可与蜜同食。

捣汁止头疼,喘嗽风痰莱菔子。酒煎喷痘体,自然红润说胡荽。

莱菔,即萝卜也。味辛甘,无毒。根、脑及嫩叶常人作菜食之。熟啖,消食和中下气,去痰癖,肥健人。

胡荽,味辛温,无毒。消谷,通心窍,补五脏不足,利大、小便,辟邪秽。

白冬瓜劫躁烦止渴,白芥子宽胸膈痰拘。

冬瓜,味甘微寒,无毒。治淋,利小便,体热散痈。除小肠热 [136] ,醒脾,用子中仁尤良。

白芥,味辛温,无毒。青、白、紫数种,惟白芥子粗 [137] 大、色白者入药。除冷气,攻反胃,治上气。

妇人产难好催生,滑脏利泄冬葵子。霍乱转筋心腹痛,减烦却暑羡香薷。

冬葵子,味甘寒,无毒。处处有之。其子是秋种,覆养经冬,至春作子,故谓之冬葵子。除寒热。治疳,用根。

香薷,味辛微温,无毒。下气,除烦热,消肿止渴。

发病生虫又败阳,便是芸薹 [138] 菜。生疮长痼损精神,少吃水茄儿。

芸薹菜,味辛温,有毒。不宜多食,败损阳气,生腹中长虫。主破癥瘕,通血,除丹毒,消乳痈。

茄子,有紫 [139] 、白二种,味甘寒,性冷,不宜多食。茄根煎汤,渍冻疮;蒂烧灰,治肠风。

妇人恶血能令下,湿痹筋挛,取豆芽黄卷。疮疥伤寒最得宜,血风血晕,向荆芥假苏。

大豆黄卷以 [140] 黑豆大者为芽糵,生便晒干名黄卷。入药用,味甘平,无毒。

荆芥即假苏,味辛温,无毒。下气除劳,兼治头痛。

马齿苋散血敷疮傅火丹,杀虫磨翳。草繁缕发背疮疡丹风起,烂捣堪涂。

马齿苋,处处有之,味酸寒,无毒。止渴,攻血痢,磨眼翳,利便难。

草繁缕,味酸平,无毒,名鸡肠菜。

消痰定喘宽膨,当求苏叶。风气头疼发散,切要薄荷。

苏味辛温,无毒,叶下紫色而气香者佳。消痰下气开胃用叶,风气头疼发散用茎,宽喘急、治咳嗽用子。

薄荷,味辛苦温 [141] ,无毒。发汗,消食宽胀,除霍乱、伤寒,可发散。

饴糖敛汗建中,补虚羸不小。神曲养脾进食,使胃气有余。

饴糖,味甘微温,无毒。以糯米煮粥,候冷,入麦糵,澄清,再熬成饴糖,以净器盛贮。夏天澄沉井中,免令酸。诸米可作饴,惟糯米者入药,止渴,消痰治嗽。

神曲,味甘,大暖,消宿食,下气。

调理产人 [142] ,去瘀生新犹用醋。通行血脉,助添药势酒同途。

醋,一名苦酒,治痈除癥,消痈 [143] 退肿。

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辟恶除邪,破癥结。

香豉本食中之物,医伤寒切不可无。

淡豆豉,味苦寒,无毒。治头疼发汗,止痛痢,解烦热,以酒浸烂捣,患脚人敷之良效。

不揣愚衷而作赋,是为药性之斤铢 [144] 。

揣,量度也。

制方君臣佐使法

[145]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主上、中、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用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兼见何症,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也。

用药各定分两

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症所主同者,则等分均。

汤液煎造

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先取药罐,汰除油垢、腥秽。用新净甜水为上,多寡斟酌,以漫 [146] 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粗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 [147] 而少,在下不厌顿 [148] 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

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者,药宜饥食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药宜饱服而在夜 [149] 。

[1]部:底本其后有“类”,据医方泰和堂本删。

[2]重:原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3]似:原作“以”,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4]建平:底本、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并作“三建”。《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中“天雄”条:此与乌头、附子三种,本并出建平,谓为三建。据此而改。

[5]坎杴: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作“坎杴”,钱珠囊本作“火杴”,医方经纶堂本作“炊坎”。各本不一。杴(xiān先),同“锨”。

[6]补:原作“骨”,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7]恒山: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常山”。

[8]睛:原作“精”,据钱珠囊本改。

[9]马牙硝:即芒硝,《本草纲目·石部》提到芒消:“煎炼入盆,凝结。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有牙者为马牙消”,“朴消即是芒消、马牙消,一物有精粗之异尔”。

[10]赤者不入药:《新修本草·草部下品》:(谨案)此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甚有毒,但贴肿外用,若服之伤人,乃至痢血不已而死也。《中华本草·商陆科》认为:“按商陆之茎、枝、花色等确有赤、白之分,花色通常初白而后红,但在植物分类上均属同种,现时入药亦不分红、白,其根均同作商陆应用。”

[11]有: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无”。

[12]椶(zōng宗):底本不清,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豆”,钱珠囊本作“稯”,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作“椶”。椶,同“棕”。《本草图经·草部下品》云藜芦: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故据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补。

[13]用根勿用苗:底本作“用根勿用根”,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钱珠囊本作“用根勿用苗”,胡药性本作“用枝勿用根”,医方泰和堂本作“用根勿用首”。《本草图经·草部下品》云:凡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者若同,反以成疾。故据钱珠囊本等改。

[14]虱:底本、钱珠囊本作“虱”,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均作“風”。

[15]骾(gěng哽):同“鲠”,鱼骨、鱼刺。

[16]水癥:常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致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在两胁间,膨胀痞满,遍身虚肿。

[17]巴:原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18]湿慝(tè特):钱珠囊本作“温 ”。慝,瘴气蛊毒。

[19]五痔:病名,肛门痔五种类型之合称。《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论:诸痔者,谓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痔证治》论五痔:方书分出五种,曰牡,曰牝,曰脉,曰肠,曰气。

[20]金星草: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均作“金沸草”,钱珠囊本、胡药性本作“金星草”。《嘉祐本草·草部下品》云:“金星草,味苦,寒,无毒。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及丹石毒,发背痈肿结核……此草惟单生一叶,色青,长一、二尺。至冬大寒,叶背生黄星点子,两行相对如金色,因得金星之名。”故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21]陆而沉水者良:《名医别录·下品》论狼毒云“陈而沉水者良”,存疑。

[22]杴: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作“炊”,钱珠囊本、医门三让堂本作“杴”。《本草纲目·草部》论豨莶:“猪膏、虎膏、狗膏,皆因其气,以及治虎狗伤也。火杴当作虎莶,俗音讹尔,近人复讹豨莶为希仙矣。”故从钱珠囊本等改。

[23]形: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均作“颇”。

[24]花:底本、胡药性本作“檠”,据钱珠囊本、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25]纵:钱珠囊本作“踪”。

[26]脂: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均作“枝”,钱珠囊本作“脂”。《新修本草》卷第十二“松脂”条: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其赤者主恶风痹,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联系下段之文义,据钱珠囊本改。下同。

[27]温: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均作“寒”。钱珠囊本作“温”。《新修本草》卷第十二“松脂”条论及松叶,味为苦,温。故据钱珠囊本改。

[28]脏: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前衍“五”,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删。

[29]方面:钱珠囊本、医门三让堂本作“方向”。

[30]惟陕西……最佳: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惟泉州出者佳”。

[31]气:钱珠囊本无“气”,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去”。

[32]志: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智”,钱珠囊本此前有“定”。

[33]衣: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元”。

[34]柰:同“奈”,“奈”用如“耐”。《广韵·泰韵》:“奈本亦作柰。”

[35]花落……复开花:《蜀本草·木部上品》“辛夷”条提到辛夷有的能见结实,有的花落无子,认为“树种经二十余载方结实。以此推之,即是年岁浅者无子,非有二种也”。另外,辛夷每年正月、二月开花一次,夏末植株即萌发下一年的花芽,初生出时形如小笔,经冬至下一年始育为饱满花蕾开放,并非一年开花两次。

[36]蜀椒:《中华本草·芸香科》“花椒”条品种考证结果认为,秦椒和蜀椒的原植物均系花椒,只是因产地不同而形态、品质各有差异。

[37]生:医门三让堂本、钱珠囊本作“其”。

[38]痹:原作“脾”,据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改。

[39]苏方木:即苏木。《中华本草·豆科》“苏木”条提到:“《新修本草》名苏方木……《植物名实图考》曰:《唐本草》始著录。广西亦有之,染绛用极广,亦为行血要药……以上所述,均指豆科苏木而言。”

[40]疹:原作 ”。 ,疿病。疹的俗字。

[41]树汁:底本、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树生”,医方经纶堂本作“树汁”,医门三让堂本作“树浆”。《名医别录·上品》提到楮实“其皮间白汁疗癣”。故据医方经纶堂本改。

[42]膨脝(hēng哼):腹部胀满。底本、胡药性本、医方泰和堂本并作“膨停”,据钱珠囊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43]无用:底本、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无鬼”,医门三让堂本作“无异”。《本草图经·木部下品》论及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抵相类……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其木最为无用。《庄子》所谓吾有大木,人谓之樗,其本拥肿不中绳墨,小枝曲拳不中规矩,立于途,匠者不顾是也。”据此改“无鬼”为“无用”。

[44]穣:古同“穰”,瓜果等内部包着种子的部分。

[45]行: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下”。

[46]利漩:即利小便。漩,回转的水流,喻为小便。

[47]梅:原作“杨”,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48]主: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作“理”。

[49]砥:平定。

[50]班:古同“斑”,杂色。此指虎杖茎的表皮散生紫红色斑点。

[51]效:原作“号”,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52]呕: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作“咳”。

[53]专下……攻心痛:即《开宝本草·木部中品》“大腹”条所言“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

[54]茶茗:底本作“茶名”,医门三让堂本作“茶草”,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55]名:底本、医方泰和堂本作“血”,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医方经纶堂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56]竭: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并作“蝎”,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57]心岐:指心歧骨,即胸前剑突骨。

[58]天吊:又名天钓,是急惊风的一种,发为惊搐,眼目翻腾,壮热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状若神祟,俗谓之天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视,故取意名之。

[59]天竺国:印度之古称。

[60]卒:同“猝”。

[61]诀:底本作“缺”,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改。

[62]裩(kūn坤):古同“裈”,即短裤,内裤。

[63]肝藏血:原无,据钱珠囊本补。

[64]瘥(chài差):病愈。

[65]疽:底本、医方泰和堂本作“痘”,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66]澄:原作“汀”,据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胡药性本改。

[67]紧唇:病名。《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渖唇。

[68]衍义:原作“演义”,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69]端的:原委,底细。

[70]澄:原作“汀”,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71]廉州:汉代合浦郡,唐贞观八年改为廉州,治所在今广西合浦。

[72]䗪:诸本并作“虻”,据下文“土鳖”之名改为“䗪”。

[73]瘘: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均作“蝼”,据钱珠囊本改。

[74]虾蟇(má麻):或谓蛤蟆。蟇,古同“蟆”。

[75]本草即蟾蜍:或谓虾蟆与蟾蜍为两物。《<本草拾遗>辑释·解纷(二)》论道:“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弘景)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

[76]鼠疬:钱珠囊本作“鼠漏”。鼠疬,病名,属于瘰疬的一种。

[77]肛脱: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作“肚脱”,《名医别录·下品》提及蜗牛主治“……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故据钱珠囊本、医门三让堂本改。

[78]蛞蝓(kuòyú阔鱼):又呼鼻涕虫。蜗牛、蛞蝓因形似而常有混淆。《本草衍义》卷之十七“蛞蝓、蜗牛”条:“蛞蝓、蜗牛,二物矣。蛞蝓,其身肉止—段。蜗牛,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显然异矣。若为一物,经中焉得分为二条也。其治疗亦大同小异,故知别类。又谓蛞蝓是蜗牛之老者,甚无谓。蛞蝓有二角,蜗牛四角,兼背有附壳肉,岂得为一物也?”

[79]駃(kuài快):古通“快”,迅疾。《说文·马部》“駃”,徐铉曰:“今俗与快同用。”

[80]一:原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81]瘕:原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82]虽:医方泰和堂本作“性”。

[83]白驳风:相当于白癜风。

[84]肉:钱珠囊本作“煨骨”,医门三让堂本作“烧骨”。

[85]螈螈:疑为“蝾螈”。

[86]鲮(líng灵)鲤:穿山甲之别名。

[87]其血于墨:钱珠囊本作“其血似墨”。

[88]噀(xùn训):含在口中而喷出。

[89]溷(hùn混):使浑浊。

[90]痃:原作“玄”,据钱珠囊本改。

[91]炷:通“蛀”。

[92]蝟(wèi为):同“猬”。

[93]无:原作“血”,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医方泰和堂本改。

[94]治:底本其后衍“治”,删除。

[95]胀:底本前有“治”,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删。

[96]鼩(qú渠):形极似鼠,但吻部细而尖,穿穴地中。亦称“鼱鼩”。

[97]消: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无,据钱珠囊本、医门三让堂本补。

[98]羹:钱珠囊本、胡药性本作“美”。

[99]罨(yǎn眼):通“揜”,捕取。

[100]熟:原作“热”,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01]:原作“嚼”,据医方泰和堂本改。

[102]禽兽部:此部分及其后“果品部”“米谷部”“蔬菜部”内容均由原书上栏之上卷调整至此处。

[103]而:原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104]风产: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并作“风产”,医方经纶堂本、钱珠囊本并作“风疰”。《医方集宜·胎前子痫》论风产即妊娠中风,角弓反张,口噤言涩。《经效产宝·产后心惊中风方论》论风疰为产后心闷气绝,眼张口噤,通身强直,是宿有风毒,因产心气虚弱,风因产发成风疰。

[105]定魄安魂:原作“琥珀安魂”,与下文不合,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06]龙:原脱,据医方泰和堂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107]天行:医方泰和堂本其后有“时气”。

[108]沥:原作“涩”,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09]症:钱珠囊本、胡药性本作“疸”。

[110]苦寒:底本、医方泰和堂本作“性热”,钱珠囊本、胡药性本作“苦寒”。羚羊角现多认为性寒,故改之。

[111]辟:通“癖”。癖,病名,亦称癖气。指痞块生于两胁,平时寻摸不见,痛时则可触及者。

[112]行: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均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补。

[113]牛角腮:即牛角中的骨质角髓。腮,通“䚡”。《本草纲目·兽部》:“牛角䚡,释名:角胎。时珍曰:此即角尖中坚骨也。牛之有䚡,如鱼之有鳃,故名。胎者,言在角内也。”

[114]血: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均无,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115] 胵:同“膍胵”(píchī皮吃),胃囊。

[116]胆:原作“胋”,医方泰和堂本蚀缺,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改。

[117]肪:原作“肋”,医方经纶堂本作“筋”,胡药性本、钱珠囊本作“肪”。《神农本草经辑注·卷二》论丹雄鸡“肪,治耳聋”,故据胡药性本、钱珠囊本改。

[118]青瞑:眼盲。

[119]斤:原作“苗”,据钱珠囊本改。

[120]安:原作“按”,据胡药性本、钱珠囊本改。安石榴,《本草纲目·果部》引《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西亚古国名,亦作“安息”。

[121]覆盆子即是蓬虆(léi雷):《本草纲目·草部》提到覆盆子与蓬虆是两药,“覆盆、蓬虆,功用大抵相近,虽是二物,其实一类而二种也。一早熟,一晚熟,兼用无妨,其补益与桑椹同功。若树莓则不可混采者也”。虆,藤蔓。

[122]成:底本无,钱珠囊本作“主成”,据胡药性本补。

[123]藕实:即莲子。

[124]胎:底本不清,据医方泰和堂本补。

[125]大:底本、医方泰和堂本、胡药性本均无,钱珠囊本作“大”。《本草经集注·卷第七果菜米谷有名无实》论桃花“利大小便,下三虫,悦泽人面”,故从钱珠囊本补。

[126]舒: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筋”。

[127]全:通“痊”,病愈之意。

[128]恒山:胡药性本、钱珠囊本均作“常山”。

[129]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筌,捕鱼竹器;蹄,捕兔网。

[130]下工:技能低的工匠。此指庸医。

[131]米:原无,据胡药性本、钱珠囊本补。

[132]糵(niè聂):发芽的米。

[133]风丹:风疹、丹毒之类。

[134]病: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均无。据钱珠囊本补。

[135]寒: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温”,钱珠囊本、胡药性本作“寒”,其下言可“除热气”,故改为“寒”。

[136]热:底本、钱珠囊本、胡药性本均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137]粗:原作“稍”,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38]薹(tái台):油菜、蒜、韭等长出的花莛。芸薹即油菜。

[139]紫:原作“青”,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40]以:底本、医方泰和堂本、医门三让堂本并作“似”,据钱珠囊本、胡药性本改。

[141]薄荷味辛苦温:薄荷药性历来说法不一。此处认为薄荷性温,本书“诸品药性主治指掌”又论道“薄荷叶,味辛,性凉”。现一般认为薄荷药性偏凉。

[142]产人: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产妇”。

[143]痈: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作“疽”。

[144]斤铢:旧时市制重量单位。十六两为一斤。二十四铢为一两。此为轻重之意。

[145]附制方君……在夜:此段内容底本均无,据医方泰和堂本、医方经纶堂本补。

[146]漫:同“慢”。

[147]频:医方泰和堂本作“顿”,据文义,从医方经纶堂本改。

[148]顿:医方泰和堂本作“频”,据文义,从医方经纶堂本改。

[149]而在夜:医方泰和堂本无,据医方经纶堂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