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疔肿第一
痈疽第二毒肿 石痈附
发背第三
丹毒第四小儿丹附
隐疹第五
瘭疽第六恶肉 赤脉 恶核病 附骨疽 贼风 风热毒 洪烛疮 肥疮 浸淫疮 瘑疮疮 骨疽 风疽 石疽 疮因风致肿 恶露疮 反花疮 代指 指疽 逆胪 瘃 尸脚 割甲侵肉附
疔肿第一论一首 证十五条 方二十九首 灸法一首
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此之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必有。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①拥隔,荣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泻,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若著讫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②矣。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矣。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佳。若不达疮里,疗不得力。又其肿好著口中颊边舌上,看之赤黑如珠子,碜痛①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光,心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① 腠理 “腠”原作“凑”,今改。按“凑”,通“腠”。《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凑理以密。”“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结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② 入木 装殓入棺,指死亡。按“木”,棺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礼记•檀弓下》郑玄注:“木,椁材也。”
① 碜(chěn 趁上)痛 剧痛。按“碜”,很,表示程度加深。《宝剑记》第五十一出:“师父,你看那壁厢离梅轩颇远,有几竿竹子,比梅花又瘦的碜。”
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布②并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三曰雄疔,其状疱头黑黡,四畔仰,疮疱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事。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畔疱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事。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黡,四边有疱浆,又如赤粟米,忌火炙烁③。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至三日生三乃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积愁恨。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人看之,并嫉妒人见及毒药。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边④皆赤,有黑粟粒起,忌咸食。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黡,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镰疔,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刀镰切割,铁刃所伤,可以药治。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十三曰牛拘疔,其状肉疱起,掐不破。
② 衣麻布 “麻”字原脱,据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
③ 忌火炙烁 此下《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有“食炙等物”五字。
④ 四边 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并作“遍疮”。
上十三种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所录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沤疔牛拘疔两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犯之状也。
治十三种疔方
用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枝叶子根等四味,并曝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和,大良。如不得依法采者,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鸡子大,牛黄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末,赤小豆七粒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发上,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之令沸,沸定后自干。即刮取捣作末,绢筛,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分,早朝空腹酒服一分,日三。
治凡是疔肿皆用之,此名齐州荣姥方
白姜石一斤,软黄者 牡蛎九两,烂者 枸杞根皮二两 钟乳二两 白石英一两 桔梗一两半
上六味各捣,绢筛之,合和令调,先取伏龙肝九升末之,以清酒一斗二升搅令浑浑然,澄取清二升,和药捻作饼子,大六分厚二分,其浊滓仍置盆中,布饼子于笼上,以一张纸藉盆上,以泥酒气蒸之,仍数搅令气散发,经半日药饼子干,乃纳瓦坩中,一重纸一重药遍布,勿令相著,密以泥封三七日,干以纸袋贮之,干处举之。用法:以针刺疮中心,深至疮根,并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药如大豆许,纳疮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著。其轻者一二度著,重者二日根始烂出,轻者半日一日烂出。当看疮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烂者,勿停药仍著之。药甚安稳,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肿异相也。寒热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饮或清水和药如二杏仁许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烂,或以物剔吐①,根出即瘥,若根不出亦瘥,当看精神自觉醒悟。合药以五月五日为上时,七月七日次,九月九日、腊月腊日并可合。若急须药,他日亦得,要不及良日也。合药时须清净烧香,不得触秽,毋令孝子不具足人产妇六畜鸡犬等见之②。凡有此病,忌房室猪鸡鱼牛生韭蒜葱芸薹胡荽酒醋面葵等。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汤和药服,并如后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评论以后方③最是真本。
① 剔吐 吐法之一。以手指或筷子、鹅毛、鸭毛等刺激咽喉以引起呕吐的方法。
② 毋令孝子……等见之 “毋令”二字原脱,据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
③ 后方 “方”字原脱,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
赵娆方
姜石④二十五两 牡蛎十两,崔氏七两 枸杞根皮四两 茯苓三两
④ 姜石 药名,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钟乳石由于形状不同,在《本草》中有不同的名称。当碳酸钙液从洞顶下滴,逐渐凝结下垂而成冰檐状物,其附于石上的粗大根盘,称为殷孽。其状盘结如姜,故名姜石。性味辛温,主治烂伤瘀血,癥瘕结气,腰脚冷痹,筋骨弱,泄痢,鼠瘘痔瘘等。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纳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搅令调,澄取清和前药,熟捣,捻作饼子,阴干。病者以两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出针,刮取药末塞疮孔中,拔针出即纳药,勿令歇气,并遍封疮头上,即胀起,针挑根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烂,挑根不出亦自差,勿忧之。其病在内者,外当有肿相应,并皆恶寒发热。疑有疮者,以水半盏,刮取药如桐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度服,即自消也。若须根出,服药经一日,以鸡羽剔吐,即随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烂。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药,根出后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滓,研药末一钱匕,和枸杞汁一盏服之,日二三服,并单饮枸杞汁两盏弥佳。又以枸杞汁搅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讫即用,不必待干。所言白狗屎,是狗食骨,其屎色如石灰,直言狗白屎也。如预造,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腊月腊日造者尤良,神验。或有人急患喉中痛,乍寒乍热者,即是其病,当急以此药疗之。无故而痛①,恶寒发热者,亦是此病,但依前服之,立瘥。前后二方同是一法,用一同,亦主痈疽,甚效。
① 无故而痛 此上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丁肿方并有“腹中”二字。
治疔肿病,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方
胡麻 烛烬② 针沙各等分
② 烛烬 药名,烛心的灰烬。古人用烛烬配合其他药物,外敷以治疗疔肿、九漏(狼漏、鼠漏、脓漏、蝼蛄漏、蜂漏、蜈蚣漏、蛴螬漏、瘰疬漏、转脉漏)。
上三味末之,以醋和敷之。
又方 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立可愈,神验。一云涂黄土。
又方 马齿菜二分 石灰三分
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
又方 鼠新坌土和小儿尿敷之。
又方 铁衣末和人乳汁,敷之,立可。
又方 以小豆花为末敷之瘥。
又方 以人屎尖敷之立瘥。
又方 以四神丹一枚当头上安,经宿即根出矣。方在第十二卷中。
治一切疔肿方
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之,不过十度,即拔根出,神良。余以贞观四年忽口角上生疔肿,造甘子振母为帖药,经十日不瘥,余以此药涂之得愈。以后常作此药以救人,无有不瘥者,故特论之以传后嗣也。疔肿方殆有千首,皆不及此方,齐州荣姥方亦不胜此物造次易得也。
又方 取铁浆①每饮一升,立瘥。
① 铁浆 药名,为生铁浸于水中生锈后所成的一种溶液。性味甘涩平,能镇心定痫,解毒敛疮,主治癫痫狂乱,疔疮肿毒等。
又方 面和腊月猪脂封上,立瘥。
又方 蒺藜子一升烧为灰,酽醋和封上,经宿便瘥,或针破头封上更佳。
又方 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五日内瘥。
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治疗肿人玉山韩光方 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验。贞观中治得三十余人瘥,故录之。
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色,可针刺之,若不大痛即杀人,治之方 以腊月鱼头灰和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敷上。此疮见之甚可②而能杀人。《外台》不用发灰,以鸡子清和涂。
② 见之甚可 《外台秘要》卷三十•鱼脐疮方作“见不足言”。
又方 以寒食汤敷之良,又硬者烧灰涂帖即瘥。
治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方 先以针刺疮上四畔作孔,捣白苣③取汁,滴著疮孔内。
③ 白苣 药名,为菊科植物白莴笋的茎叶。性味苦寒,主治热毒,疮肿,燥渴等。又,《外台秘要》卷三十•鱼脐疮方作“白芷”。
又方 敷水獭屎,大良。
治赤根疔方
熬白粉令黑,蜜和敷之良。
又方 以新坌鼠壤④水和涂之,热则易之。
④ 新坌(bèn 笨)鼠壤 老鼠新刨的壤土。按“坌”,吴方言指刨(地),翻(土)。如坌土,坌地。古人用水或小儿尿和鼠壤外涂以治疗疔肿。鼠壤袋盛,蒸热,热熨患部以治中风筋骨不随,冷痹骨节痛,手足拘急疼痛,偏枯肌肉萎弱。
又方 捣马牙齿末,腊月猪脂和敷之,拔根出,亦烧灰用。
犯丁疮方
芜菁根 铁生衣⑤
⑤ 铁生衣 药名,为铁露置空气中氧化后生成的褐色锈衣。性味辛苦寒,能清热解毒,镇心清肝,主治疔疮肿毒,门疮重舌,疥癣烫伤,毒虫螫伤,痫病等。
上二味各等分和捣,以大针刺作孔,复削芜菁根如针大,以前铁生衣涂上刺孔中,又涂所捣者封上,仍以方寸匕,绯帛涂帖上,有脓出易之,须臾拔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醋滑五辛陈臭粘食。
又方 刺疮头及四畔令汁极出,捣生栗黄敷上,以敷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拔出矣。
又方 以面围疮如前法,以针乱刺疮,铜器煮醋令沸,泻著面围中令容一盏,冷则易之,三度即拔根出。
又方 取蛇蜕皮如鸡子大,以水四升煮三四沸,去滓,顿服立瘥。
又方 烧蛇蜕皮灰,以鸡子清和涂之,瘥。
又方 取苍耳苗捣,取汁一二升饮之,滓敷上,立瘥。
疔肿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
痈疽第二毒肿 石痈附①脉七条 论一首 方八十七首 禁法二首灸法三首
① 毒肿石痈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脉数,身无热,即内有痈。
诸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洗洗恶寒,若有痛处,当结为痈。
脉微而迟,必发热,脉弱而数,此为振寒,当发痈肿。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处,其人当发痈肿。
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即为荣,数即为卫,荣卫相逢,即结为痈,热之所过,即为痈脓,身体有痛处,时时苦有疮。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②,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当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器所伤,亡血故也。
② 脉微而涩 《金匮要略》卷中•疮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脉”下有“浮”字。
趺阳脉滑而数,法当下重,少阴脉滑而数,妇人阴中生疮。
论曰:夫痈疽初发至微,人皆不以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治。若疗稍迟,乃即病成,以此致祸者不一。但发背,外皮薄为痈,外皮厚为疽,宜急治之。
凡痈疽始发,或似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如米粒大白脓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见有小异,即须大惊忙,急须攻之及断口味,速服诸汤,下去热毒。若无医药处,即灸当头百壮。其大重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壮,数灸不必多①也,复薄冷药。种种救疗,必速瘥也。
① 数灸不必多 《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作“壮数不虑多”。
凡用药帖,法皆当疮头处,其药开孔令泄热气,亦当头以火针针入四分,即瘥。
凡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也。
凡痈无问大小,亦觉即取胶如手掌大,暖水浸令软纳纳然,称大小当头上开一孔如钱孔大,帖肿上令相当,须臾干急。若未有脓者,即定不长。已作脓者,当自出。若以锋针当孔上刺至脓,大好,至瘥乃洗去胶。
凡肿,根广一寸以下名疖,一寸以上名小痈,如豆粒大者名疱子。皆始作,急服五香连翘汤下之,数剂取瘥乃止。
凡痈,高而光大者,不大热,其肉正平无尖而紫者,不须攻之,但以竹叶黄芪汤申其气耳。肉正平为无脓也。痈卒痛,以八味黄芪散敷之,大痈七日,小痈五日。其自有坚强者,宁生破。发背及发乳②若热,手不可得近者,先内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若背生破无苦,在乳宜令极熟,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疮熟也。须针之,针法要得著脓,以意消息,胸背不过一寸。斟量不得脓,即与蚀肉膏散①,著锐头②,纳痈口中。如体气热歇,即服木占斯散。五日后痈欲著痂者,即服排脓内塞散。
② 发背及发乳 “发背及”三字原脱,据孙本补。按“发背”,病名。背部痈疽的统称。参见本书卷七•膏第五•“发背”条注释。“发乳”,乳痈的别名。
① 蚀肉膏散 “蚀”原作“食”,今改。按“食”,通“蚀”。亏蚀,腐蚀。《易•丰》:“月盈则食。”《左传•隐公三年》:“日有食之。”《经典释文》:“食本或作蚀。”“蚀肉膏”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五,组成为松脂雄黄雌黄野葛皮猪脂漆头芦茹巴豆。“蚀肉散”,即本节所述之“蚀恶肉散”。
② 著锐头 谓以食肉膏或食肉散涂着于痈疮之尖端。“锐”原作“兑”,今改。按“兑”,通“锐”。《荀子•议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杨倞注:“《新序》作锐则若莫邪之利锋也。”“锐头”,物体的尖端。
凡痈,破之后便绵惙欲死,内寒外热文阙。肿自有似痈而非者,当以手按肿上,无所连,乃是风毒耳,勿针之,宜服升麻汤,外摩膏。破痈口,当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针之,务极令热,热便不痛。破后败坏不瘥者,作猪蹄汤洗之,日二,夏用二日,冬用六七日,用汤半剂亦可。夫痈坏后有恶肉者,宜猪蹄汤洗去秽,次敷蚀肉膏散。恶肉尽后,敷生肉膏散及摩四边,令好肉速生。当断绝房室,忌风冷,勿自劳烦,待筋脉平复,乃可任意耳。缘新肉易伤,伤则里溃,溃则重发,发即难救也。慎之慎之,白痂最忌。
凡诸暴肿,一一不同,无问近远,皆服五香连翘汤,刺去血,小豆末敷之,其间数数以针刺去血。若失疗已溃烂者,犹服五香汤及漏芦汤下之,随热多少依方用之,外以升麻汤搨洗熨之,方在丹毒篇。摩升麻膏。方在丹毒篇。若生瘜肉者,以白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尽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如肌不生,敷一物黄芪散。若敷白茹,青黑恶肉不尽者,可以漆头茹散半钱,和三钱白茹散,稍稍敷之。其散各取当色,单捣筛之,直尔成散用之。此数法,《集验》用治缓疽。
或身中忽有痛处,如似打扑之状,名曰气痛。痛不可忍,游走不住,发作有时,痛则小热,痛定则寒。此皆由冬时受温气,至春暴寒,风来折之,不成温病,乃作气痛。宜先服五香连翘汤,摩丹参膏,又以白酒煎杨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气点点者,即刺出血也。其五香连翘汤及小竹沥汤可服数剂,勿以一剂未瘥便住,以谓无效,即祸至矣。中间将白薇散佳。又有气肿痛,其状如痈,肿无头,虚肿色不变,但皮急痛不得手近①,亦须服此五香汤,次白针泻之,次与蒺藜散敷之。
① 不得手近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气肿候作“手才著便即痛”六字。
胸中痛短气者,当入暗室中,以手中指捺左眼,视若见光者,胸中有结痈。若不见光者,是瘭疽内发出也。
经云:寒气宿于经络中②,血气俱涩不行,拥结为痈疽也。不言热之所作,其后成痈。又阳气凑集,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也。由人体有热,被寒冷搏之而脉凝结不行,热气拥结成痈疽。方有灸法,亦有温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热之时。其用冷药帖薄之,治热已成,以消热令不成脓也。赤色肿有尖头者,藜芦膏敷之。一云醋和蚌蛤灰涂,干则易之。
② 寒气宿于经络中 “寒”字原脱,据《灵枢经•痈疽》补。
余平生数病痈疽,得效者皆即记之。考其病源,多是药气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孙多有此疾。食中尤不宜食面及酒蒜,又慎温床厚被。能慎之者,可得终身无它。此皆躬自验之,故特论之也。
五香连翘汤
凡一切恶核瘰疬,痈疽恶肿患皆主之方。
青木香 沉香 薰陆香 丁香 麝香 射干 升麻 独活 寄生 连翘 通草各二两 大黄三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纳竹沥二升,更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肘后方》有紫葛甘草,无通草。治恶肉,恶脉,恶核,风结肿气痛。《要籍喻义》有黄芪甘草芒消各六分。《千金翼》云:未瘥中间常服佳。与小儿篇方相重,小有异处。
治痈疽发背,黄芪竹叶汤方
黄芪 甘草 麦门冬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当归 人参 石膏 芎 半夏各二两 生姜五两 生地黄八两 大枣三十枚 淡竹叶一握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一斗,去滓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三十里间食,日三夜一。
八味黄芪散
敷之方。
黄芪 芎 大黄 黄连 芍药 莽草 黄芩 栀子仁各等分
上治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故帛上,随肿大小敷之,干则易之。若已开口,封疮上,须开头令歇气。
王不留行散
治痈肿不能溃,困苦无聊赖方。
王不留行子三合,《千金翼》作一升 龙骨二两 野葛皮半分 当归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 栝楼根六分
上七味治下筛,食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习习为度,不知稍加之,令人安稳,不觉脓自溃,即著疮痂平复,神良。此浩仲堪方,隋济阇黎①所名为神散。痈肿即消,极安稳。《千金翼》云:治痈疽及诸杂肿已溃皆服之。
① 阇(shé 舌)黎 梵语。高僧,也泛指和尚。《字汇补•门部》:“阇,《释典》:僧曰阇黎。”
内补散
治痈疽发背,妇人乳痈诸疖,未溃者便消,不消者令速溃疾愈方。
木占斯② 人参 干姜一云干地黄 桂心 细辛 厚朴 败酱 防风 桔梗 栝楼根 甘草各一两
② 木占斯 药名。性味苦温,主治痈疽,血癥,痿躄,湿痹,腹痛,经闭不孕等。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药入咽觉流入疮中。若痈疽灸之不能发坏者,可服之。疮未坏者去败酱,已发脓者纳败酱。服药日七八服,夜二三服,以多为善。若病在下,当脓血出,此为肠痈也。诸病在里,惟服此药,即觉其力,痛者即不痛。长服治诸疮及疽痔。疮已溃便早愈,医人不知用此药。发背无有治者惟服此耳。若始觉背上有不好而渴者,即勤服之,若药力行,觉渴止,便消散。若虽已坏,但日夜服之勿住也。服之肿自消散,不觉去时。欲长服者,当去败酱。妇人乳痈,宜速服之。一方无桂心,一名木占斯散,主痈肿坚结,若已坏者速愈,未坏者使不成痈便消。张文仲无桂心。刘涓子云:此是华佗方。
治大疮热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排脓内塞散方
防风 茯苓 白芷 桔梗 远志 甘草 人参 芎 当归 黄芪各一两 桂心二分 附子二枚 厚朴二两 赤小豆五合,酒浸熬之
上十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痈疽发背,猪蹄汤方
① 狼牙根 药名。性味苦寒,有毒,主治痈疽发背,恶疮疥疮,痔疮,风隐疹,金疮出血,溺血,赤白痢,聤耳,妇女阴痒阴蚀,毒蛇螫伤等。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 黄芪 黄连 芍药各三两 黄芩二两 蔷薇根 狼牙根①各八两
上七味咀,以水三斗煮猪蹄令熟,澄清取二斗,下诸药,煮取一斗,去滓,洗疮一食顷,以帛拭干,帖生肉膏,日二。如痛,加当归甘草各二两。
治痈疽发十指,或起膀胱,及发背后生恶肉者方
猪蹄一具,治如食法 当归 大黄 芎 芍药 黄芩 独活 莽草各一两
上八味咀,以水三斗煮猪蹄,取八升,去之,纳诸药煮取四升,去滓,以渍疮两食顷,洗之,拭令干,敷麝香膏。
治痈疽及发背诸恶疮,去恶肉,麝香膏方
麝香 雄黄 矾石茹各一两,一作真朱
上四味治下筛,以猪膏调如泥涂之,恶肉尽止,却敷生肉膏。
蚀恶肉膏方
大黄 芎 莽草 真朱 雌黄 附子生用,各一两 白敛 矾石 黄芩茹各二两 雄黄半两
上十一味咀,以猪脂一升半煎六沸,去滓,纳茹矾石②末,搅调敷疮中,恶肉尽乃止。
② 矾石 “矾”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治痈肿恶肉不尽者方
蒴藋灰一作藋灰 石灰《肘后》作白炭灰
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敷之①,蚀②恶肉,亦去黑子③,此药过十日后不中用。
① 膏成敷之 “敷之”二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② 蚀 原作“食”,今改。按“食”,同“蚀”。《洪武正韵•陌韵》:“食,与蚀同。”
③ 黑子 即黡子,黑痣。《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张守节正义:“黑子者,许北人呼为黡黑子,吴楚谓之。”“”,与“痣”通。
又方 生地黄汁煎如胶,作饼子帖之,日四五度。
蚀恶肉散方
流黄④ 马齿矾 漆头茹 丹砂 麝香 雄黄 雌黄 白矾各二分
④ 流黄 药名。为天然硫黄矿的提炼加工品。味性酸温,有毒,能壮阳,杀虫,主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等;外用治疥癣,湿疡,癞疮。
上八味治下筛,以粉之,吮蚀恶肉。《千金翼》薄帖篇无白矾雌黄,有藜芦,云亦膏和敷之。又《千金翼》处疗痈疽篇无丹砂。《广济方》疗痈肿脓溃,疮中有紫肉破不消,以此散锐头内蚀之。
又方茹 矾石 雄黄 流黄各二分
上四味治下筛,纳疮中,恶肉尽即止,不得过好肉也。
治痈疽发背坏后,生肉膏方
生地黄一斤 辛夷二两 独活 当归 大黄 黄芪 芎 白芷 芍药 黄芩 续断各一两 薤白五两
上十二味咀,以腊月猪脂四升煎,取白芷黄下之,去滓敷之,立瘥。
生肉膏
治痈疽发背,溃后令生肉方。
甘草 当归 白芷 苁蓉 蜀椒 细辛各二两 乌喙六分,生用 蛇衔一两 薤白二十茎 干地黄三两
上十味咀,以醋半升渍一宿,猪膏二斤煎令沸,三上三下,膏成涂之,立瘥。
蛇衔生肉膏
主痈疽金疮败坏方。
蛇衔 当归各六分 干地黄三两 黄连 黄芪 黄芩 大黄续断 蜀椒 芍药 白及 芎 莽草 白芷 附子 甘草 细辛各一两 薤白一把
上十八味咀,醋渍再宿,腊月猪脂七升煎,三上三下,醋尽下之,去滓敷之,日三夜一。崔氏有大戟独活各一两,无地黄黄连黄芪续断白及芎白芷甘草。
五香汤
主热毒气卒肿痛结作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寒热气急者,数日不除杀人方。
青木香 藿香 沉香 丁香 薰陆香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服之,并以滓薄肿上。《千金翼》以麝香代藿香。
漏芦汤方
漏芦 白及① 黄芩 麻黄 白薇 枳实 升麻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黄二两
① 白及 孙本、《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瘭疽方并作“白敛”。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快下之。无药处,单用大黄下之,良。《肘后》云:治痈疽丹疹,毒肿恶肉。《千金翼》无白薇。刘涓子无芍药,有连翘,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毒肿,及眼赤痛生瘴翳。若热盛者,可加芒消二两。《经心录》无白薇,有知母犀角芒消各二两。此方与小儿篇方相重,分两服法异。
丹参膏方
丹参 蒴藋 莽草 蜀椒 踯躅各二两 秦艽 独活 白及 牛膝 菊花 乌头 防己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醋二升浸一宿,夏半日,如急要便煎之,猪脂四升煎令醋气歇,慢火煎之,去滓,用敷患上,日五六度。《肘后》用防风,不用防己,治恶肉,恶核,瘰疬,风结诸肿。云此膏亦可服。
治气痛,小竹沥汤方
淡竹沥一升 射干 杏仁 独活 枳实 白术 防己 防风 秦艽 芍药 甘草 茵芋 茯苓 黄芩 麻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半,下沥煮取三升,分四服。
白薇散方
白薇 防风 射干 白术各六分 当归 防己 青木香 天 门冬 乌头 枳实 独活 山茱萸 萎蕤各四分 麻黄五分 柴胡 白芷各三分 莽草 蜀椒各一分 秦艽五分
上十九味治下筛,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治气肿痛,蒺藜散方 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帖之。无蒺藜用小豆末和鸡子如前,干易之,甚妙。
治赤色肿有尖头者,藜芦膏方
藜芦二分 黄连 矾石 雄黄 松脂 黄芩各八分
上六味末之,猪脂二升二合煎令烊,调和以敷上,瘑癣头疮极效,又治浅疮经年,抓搔成痒孔者。
瞿麦散
治痈排脓,止痛,利小便方。
瞿麦一两 芍药 桂心 赤小豆酒浸,熬 芎 黄芪 当归 白敛 麦门冬各二两
上九味治下筛,先食酒方寸匕,日三。《千金翼》用细辛薏苡仁白芷,不用桂心麦门冬白敛,治诸痈溃及未溃,疮中疼痛,脓血不绝,不可忍者。
薏苡仁散
治痈肿令自溃长肉方。
薏苡仁 桂心 白敛 当归 苁蓉 干姜各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痈疽溃后脓太多,虚热,黄芪茯苓汤方
黄芪 麦门冬各三两 芎 茯苓 桂心各二两 生姜四两 五味子四合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四升,分六服。《千金翼》有远志当归人参各二两、甘草六两。
内消散
治凡是痈疽皆宜服此方。
赤小豆一升,醋浸,熬 人参 甘草 瞿麦 当归 猪苓 黄芩各二两 白敛 黄芪 薏苡仁各三两 防风一两 升麻四两
上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长服取瘥。
治痈疽脓血内漏,诸漏坏败,男发背女乳房,及五痔,猬皮散方
猬皮一具 蜂房一具 地榆 附子 桂心 当归 续断各五分 干姜 蜀椒 藁本各四分 厚朴六分
上十一味治下筛,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取瘥。加斑猫七枚,益良。
凡患肿皆因宿热所致,须服冷药,瘥后有患冷利不止者方赤石脂 人参 龙骨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每服八合。
栀子汤
主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及发痈疖,大小便不利方。
栀子仁二七枚 芒消二两 黄芩 甘草 知母各三两 大黄四两
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减半,下大黄,取一升八合,去滓纳芒消,分三服。
五利汤
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发痈疽无定处,大小便不通方。
大黄三两 栀子仁五两 升麻 黄芩各二两 芒消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消,分四服,快利即止。刘涓子名大黄汤。
干地黄丸
壮热人长将服之,终身不患痈疽,令人肥悦耐劳苦方。
干地黄五两 芍药 甘草 桂心 黄芪 黄芩 远志各二两 石斛 当归 大黄各三两 人参 巴戟天 栝楼根各一两 苁蓉 天门冬各四两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干地黄丸
主虚热,消疮疖方。
干地黄四两 大黄六分 芍药 茯苓 王不留行 甘草 远志 麦门冬 人参 升麻 黄芩各三两 桂心六两
右十二味末之,蜜和。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长服令人肥健。一方有枳实三两。《外台》无甘草远志麦门冬人参升麻黄芩。
干地黄丸
主虚劳客热,数发痈肿疮疖,经年不除方。
干地黄四两 天门冬五两 黄芪 黄芩① 大黄 黄连 泽泻 细辛各三两 甘草 桂心 芍药 茯苓 干漆各二两 人参一两
① 黄芩 孙本无此药,为十三味。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久服延年,终身不发痈疽。凡方中用大黄,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干用之,热多倍大黄。《要籍喻义》无泽泻。
地黄煎
补虚除热,散乳石去痈疖痔疾,悉宜服之方。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勿加之,百日痈疽永不发。
枸杞煎
主虚劳,轻身益气,令人有力,一切痈疽永不发方。枸杞三十斤剉,叶生至未落可用茎叶,落至未生可用根,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淀,将滓更入釜,与水依前煮取五斗,并前为一斛,澄之去淀,釜中煎之取二斗许,更入小铜锅子煎,令连连如饧止②,或器盛,重汤煮更好。每日早朝服一合半,日再,初服一合,渐渐加之。
② 令连连如饧止 “止”原作“去”,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主风湿体痛,不能饮食,兼痈疽后补虚羸方
蔷薇根 枸杞根各一百斤 生地黄 食蜜各十斤
上四味咀,以水煮二根令味浓,取二斛去淀,纳地黄煮令烂,绞去滓,微火煎令如粥,纳蜜耗令相得,每食后服如弹丸许。
搨肿方
大黄 黄芩 白敛 芒消各三分
上四味咀③,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汁,故帛四重纳汁中,以搨肿上,干即易之,无度数,昼夜为之。
③咀 “”字原脱,据道藏本、四库本补。
治痈疽始作,肿赤焮热,长甚速方
青木香 犀角 大黄 升麻 黄芩 栀子仁 黄连 甘草 芒消 射干 黄檗 紫檀香 羚羊角 白敛各二分 地黄汁五合 麝香二分,研入
上十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小冷,故帛两重纳汤中,搨肿上,干易之,日夜数百度。
治颈项及胸背有大肿赤发,即封令不成脓方
生干地黄半斤 香豉半斤 朴消五两
上三味合捣,令地黄烂熟,敷肿上,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此兼治一切肿。
治痈肿痛烦闷方
生楸叶十重帖之,以帛包令缓急得所,日二易,止痛兼消肿,蚀脓甚良,胜于众物。如冬月先收干者,用时盐汤沃润之①,亦可薄削楸皮用之。
① 盐汤沃润之 “汤沃”二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痈疽方补。又,《医心方》卷十五•治痈发背方“汤沃”作“汤泼”。
治痈始觉肿令消方
大黄 通草 葶苈 莽草各等分
上四味为末,以水和敷上,干则易之。
又方 以莨菪末三指撮,水和服之,日三,神良。
治痈方
芫花为末,胶和如粥敷之。
治痈疽发腹背阴匿处,通身有数十痈者方 取干牛粪烧灰下筛,以鸡子白调涂之②,干复易。
② 以鸡子白调涂之 “调”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若已结脓,使聚长者方 栝楼根末之,苦酒和敷上,燥复易。赤小豆亦佳。
治大人小儿痈肿方
生猪脑敷纸上帖之,干则易,日三四度。
又方 芥子末汤和敷纸上帖之。《千金翼》以猪胆和涂之。
又方 白姜石末蒜和捣,敷上瘥。
又方 马鞭草捣,敷上即头出。
大人小儿痈肿
灸两足大拇指奇中,立瘥,仍随病左右。
治疖子方
凡疖无头者,吞葵子一枚,不得多服。
又方 烧葛蔓灰封上自消,牛粪灰封之亦佳。
又方 鼠粘根叶①帖之。
① 鼠粘根叶 药名,即牛蒡茎叶,为菊科植物牛蒡的茎叶。性味甘凉,主治头风痛,烦闷,金疮乳痈,皮肤风痒等。
又方 水和雀屎敷之。
又方 生椒末 釜下土
上二味等分,醋和涂之。《千金翼》有曲末,为三味。
又方 狗头骨 云薹子
上二味等分末之,醋和敷上。
治痈有脓令溃方
鸡羽三七枚烧末,服之即溃。
又方 人乳和面敷上,比晓脓血出并尽,不用近手。
又方 箔经绳②烧末,腊月猪脂和,敷下畔,即溃,不须针灸。
② 箔经绳 编织门帘用过的经线绳子。《玉篇•竹部》:“箔,帘也。”
治痈肿发背初作,及经十日以上,肿赤焮热毒气盛,日夜疼痛,百药不效方
毈鸡子一枚 新出狗屎如鸡子大
上二味搅调和,微火熬令稀稠得所,捻作饼子,可肿头坚处帖之,以纸帖上,以帛抹之,时时看之,觉饼子热即易,勿令转动及歇气,经一宿定。如多日患者,三日帖之,一日一易,瘥止。此方秽恶,不可施之贵胜。然其愈疾,一切诸方皆不可及。自外诸方还复备员设仪注而已③,学者④当晓斯方,亦备诸急尔。
③ 备员设仪注而已 谓其他诸方只不过是虚有其方,而实无疗效。按“备员”,虚在其位,聊以充数。《史记•秦始皇本纪》:“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仪注”,礼仪制度。《南史•孔奂传》:“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笺书表翰,皆出于奂。”
④ 学者 “学”原作“觉”,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乌麻膏
主诸漏恶疮,一十三般疔肿,五色游肿,痈疖毒热,狐刺蛇毒,狂犬虫狼六畜所伤不可识者,二十年漏,金疮中风,皆以此膏帖之,恶脓尽即瘥,止痛生肌,一帖不换药,惟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脓,再帖之,以至瘥乃止方。
生乌麻油一斤 黄丹四两 蜡四分,皆大两大斤①
① 大两大斤 “斤”原作“升”,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上三味,以腊日前一日从午,纳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药成,至午时下之。惟男子合之,小儿女人六畜不得见之。
治诸肿紫葛帖方
紫葛十分 大黄五分 白敛 玄参 黄芩 黄连 升麻 榆 白皮 由跋各三分 赤小豆一合 青木香一分
上十一味治下筛,以生地黄汁和如泥,敷肿上,干易之。无地黄汁与米醋和之。
又帖膏方
松脂一斤 大黄一两 猪脂半斤 细辛 防风 黄芩 芎 白敛 当归 白芷 芍药 莽草 黄檗 黄连各半两 白蜡四两
右十五味咀,先煎脂蜡令烊,乃纳诸药,三上三下,绞以绵及布,以著水中为饼,取少许火炙之,油纸上敷之,贴疮上。《千金翼》有黄芪一两。
青龙五生膏
治痈疽,痔漏,恶疮脓血出,皆以导之方。
生梧桐白皮 生龙胆 生桑白皮 生青竹茹 生柏白皮各五两 蜂房 猬皮 蛇蜕皮各一具 雄黄 雌黄各一两 蜀椒 附子 芎各五分
上十三味咀,以三年苦酒二斗浸药一宿,于炭火上炙干,捣,下细筛,以猪脂二升半于微火上煎,搅令相得如饴,著新未中水白瓷器中盛。稍稍随病深浅敷之,并以清酒服如枣核,日一。
治痈疽,痔漏,恶疮,妇人妬乳②,漆疮方
② 妬乳 病名,即乳痈。《释名•释疾病》:“乳痈曰妬。妬,褚也。气积褚不通至肿溃也。”
野葛 芍药 薤白 当归 通草各二分 附子一分
上六味咀,醋浸半日,先煎猪脂八合令烟出,纳乱发二分令消尽,下之待冷,又纳松脂八分、蜡二分,更著火上令和,即纳诸药煎令沸,三上三下,去滓,故帛敷药帖肿上,干即易之。如春,去附子。其发须洗去垢,不尔令人疮痛。
治痈肿,松脂膏方
黄芩 当归 黄芪① 黄连 芍药 大黄 蜡 芎各一两
① 黄芪 孙本无此药,为七味。
上八味咀,合松脂一斤半、猪脂一合半,微火煎之三上三下,绵布绞去滓,火炙敷纸上,随肿大小帖之,日三易之,即瘥。
治诸色痈肿恶疮瘥后有瘢,灭瘢膏方
矾石 安息香一作女萎 狼毒 乌头 羊踯躅 附子 野葛 白芷 乌贼骨 赤石脂 皂荚 干地黄 天雄 芍药 芎 大黄 当归 莽草 石膏 地榆 白术 续断 鬼臼 蜀椒 巴豆 细辛各一两
上二十六味捣末,以成煎猪脂四斤和药,以此为准,煎之三上三下,以好盐一大匙下之,膏成须服者与服之,须摩者与摩之,摩之忌近眼,服之忌妊娠人。若灭瘢者,以布揩令伤敷之;鼻中瘜肉,取如大豆纳鼻中;如瘀血,酒服如枣核大;痔漏,以绵裹如梅子纳下部;若中风,摩患上取瘥;崩中,亦纳;若灭瘢,取少许和鹰屎白敷之。取腊日合之,神效。《千金翼》有礜石一两。
治脓溃后疮不合方
烧鼠皮一枚作末,敷疮孔中。
又方 熟嚼大豆以敷之。
又方 炒乌麻令黑,熟捣以敷之。
又方 以牛屎敷之,干即易之。
又方 烧破蒲席灰,腊月猪脂和,纳孔中。
治痈久不瘥方
马齿菜纳汁,煎以敷之。
治痈疖溃后脓不断,及诸物刺伤,疮不瘥方
石硫黄粉二分 箸一片,磓头碎
上二味,少湿箸,纳流黄中,以刺疮孔,疮瘥为度。
治痈肉中如眼,诸药所不效者方 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肿上,以唾帖之,乃炙之令附子欲焦,复唾湿之,乃重炙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热气彻内,即瘥。此法极妙。
治诸疮著白痂复发方
大蒜 鼠屎 书墨
上三味等分为末,敷之,日三。
禁肿法 凡春初雷始发声时,急以两手指雷声,声止乃止,后七日勿洗手,于后有一切肿及蝎螫恶注肿疮,摩之寻手瘥。
书肿方
太乙甲乙不生 未乙一不成,壬癸死
上以丹书闭气书肿上,立瘥。
治恶毒肿或著阴卵,或著一边,疼痛挛急,引入小腹不可忍,一宿杀人方 取茴香草捣取汁,饮一升,日三四服,滓薄肿上。冬中根亦可用。此是外国神方,从永嘉①年末用之,起死人,神验。
治风劳毒肿,疼痛挛急,或牵引小腹及腰髀痛方 桃仁一升研如常法,以酒三升搅和,顿服之,厚衣盖令汗,不过三剂。
若从脚肿向上至腹者即杀人,治之方 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令烂,出豆,以汁浸脚至膝,每日一度,瘥止。若已入腹不须浸,但煮豆食之。忌盐菜米面等。渴饮汁,瘥乃止。
① 永嘉 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公元307—312年。
麻子小豆汤
治毒肿无定处,或赤色恶寒②,或心腹刺痛烦闷者,此是毒气深重方。
② 赤色恶寒 《外台秘要》卷三十•疔肿方“赤色”作“啬啬”。
麻子 赤小豆各五升 生商陆二升 升麻四两 附子二两 射干三两
上六味咀,以水四斗先煮四味,取二斗半,去滓,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滤去滓,取汁煮豆烂,取汁,每一服五合,日二夜一,当利小便为度,肿退即瘥,并食豆。
治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萆麻子捣敷之,即瘥。
治痈有坚如石核者,复大色不变,或作石痈,练石散方
粗理黄石一斤 鹿角八两,烧 白敛三两
上三味,以醋五升,先烧石令赤,纳醋中不限数,醋半止,总捣末,以余醋和如泥,厚敷之,干则易,取消止,尽更合。诸漏及瘰疬,其药悉皆用之,仍火针针头破,敷药。又单磨鹿角,半夏末和,敷之,不如前方佳也。
治石痈①坚如石,不作脓者方 生商陆根捣敷之,干即易之,取软为度。又治湿漏诸痈疖。
又方 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药敷肿,即拔出根。
又方 醋和莨菪子末,敷疮头上②,即拔出根矣。
② 敷疮头上 “疮”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又方 蛇蜕皮帖之,经宿便瘥。
又方 栎子③一枚以醋于青石上磨之,以涂肿上,干更涂,不过十度即愈。
③ 栎子 药名,为壳斗科植物麻栎的果实。性味苦涩,微温,能涩肠固脱,主治泻痢脱肛,痔血,石痈等。
又方 梁上尘 葵根茎灰等分
上二味醋和敷之,即瘥。
凡发肿至坚有根者,名曰石痈,治之法 当上灸之百壮,石子当碎出。如不出,益壮乃佳。
① 石痈 病名。因寒邪入侵肌肉,阻滞气血而致,症见肌肤肿结,坚实有根,肿核与皮肉相粘连,寒多热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候。
发背第三论一首 方十五首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④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①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④ 服食 道家养生法。指服食丹药。《文选•古诗》之十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① 灸七七饼炷 《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发背方“七七”作“二七”。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遗欲②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② 遗欲 孙本、《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发背方“遗”并作“违”。
凡肿起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
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肿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瘥。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肿,即服此方。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栀子三七枚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便止,不通更进。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诸毒肿方
栝楼根 榆白皮 胡燕窠 鼠坌土
上四味等分末之,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肿上,干易,溃者四面封之,亦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
内补散
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人参 芎 厚朴 防风 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外台秘要》无防风甘草白芷。
内补散
治痈疮发背方。
蜀椒① 干姜各二分 白敛一两 黄芩 人参各二分 桂心一分 甘草一两 小豆一合半 附子 防风各一两 芎二两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① 蜀椒 《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发背方作“蜀升麻”三字。
治痈疽发背及小小瘰疬,李根皮散方
李根皮一升 通草 白敛 桔梗 厚朴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葛根三两 半夏五两 桂心 芍药各四两 芎 六两 栝楼根五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得瘥。
治发背痈肿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大内塞排脓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一分 当归 石韦 芎各四分 附子二分 苁蓉 巴戟天 远志 麦门冬 干地黄各八分 桂心 芍药各三分 地胆② 菟丝子各三分 石斛 人参 甘草各五分
② 地胆 孙本作“地脉草”三字,《外台秘要》卷二十四•发背方作“瞿麦”。
上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治发背方
乱发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 饮铁浆二升,取利。
又方 三年醋滓三字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日一易。又方 猪狗牙烧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之。
又方 猪脂敷上,日四五,亦治发乳。《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帖上,暖易之,五六十片差。若初帖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 蛇头灰醋和敷之,日三易。
又方 烧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
又方 烧古蚌灰,鸡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丹毒第四小儿丹附① 论一首 方三十八首
① 小儿丹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其定色。有血丹②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隐疹起也。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治之皆用升麻膏也。
② 血丹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丹毒方并作“白丹”。
升麻膏方
升麻 白薇《肘后》作白敛 漏芦 连翘 芒消 黄芩各二两 蛇衔 枳实各三两 栀子四十枚 蒴藋四两
上十味微捣之,水三升浸半日,以猪膏五升,煎令水气尽,去滓,膏成敷,诸丹皆用之,日三,及热疮肿上。《经心录》无枳实,以治诸毒肿。
治丹毒,升麻搨汤方
升麻 漏芦 芒消各三两 栀子二十枚 黄芩三两 蒴藋五两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搨诸丹毒上,常令湿,搨后须服饮子并漏芦汤。方并在前痈肿条中,但服之立瘥。《小品》用治丹疹,赤毒肿。
治丹毒单用药方
水苔③ 生蛇衔 生地黄 生菘菜④ 蒴藋叶 慎火草 五 叶藤① 豆叶② 浮萍 大黄 栀子 黄芩 芒消
③ 水苔 药名,一种蕨类植物的全草。性味甘大温,主治丹毒,赤游风,脘腹中寒,胃虚纳差,泄痢等。
④ 菘菜 药名,即白菜,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的幼株。性味甘平,能解热除烦,通利肠胃,主治肺热咳嗽,便秘,丹毒漆疮等。
① 五叶藤 药名,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性味苦酸寒,主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黄疸,痢疾,尿血白浊等。
② 豆叶 《外台秘要》卷三十•丹毒方作“豆豉”。
上十三味,但以一味单捣,涂之,立瘥。大黄以下水和用。
又方 凡天下极冷无过藻菜最冷,但有患热毒肿并丹等,取渠中藻菜细切熟捣,敷丹上,厚三分,干易之。
治诸丹神验方
以芸薹菜③熟捣厚封之,随手即消。如余热气未愈,但三日内封之,使醒醒好瘥止④,纵干亦封之勿歇,以绝本。余以贞观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多,至夜睡中觉四体骨肉疼痛,比至晓头痛目眩,额左角上如弹丸大肿,痛不得手近,至午时至于右角,至夜诸处皆到,其眼遂闭合不得开,几至殒毙。县令周公以种种药治不瘥,经七日,余自处此方,其验如神,故疏之以传来世云耳。
③ 芸薹菜 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嫩茎叶。性味辛凉,能散血消肿,主治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等。又,《外台秘要》卷三十•丹毒方有茱萸,为二味。
④ 使醒醒好瘥止 “使”原作“陵”,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五色油丹,俗名油肿,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轻之方 缚母猪,枕头卧之,甚良。
又方 牛屎涂之,干易。
赤流肿丹毒方 取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翼》又用鸡子白和蒲席灰敷。
又方 捣大麻子,水和敷之。
又方 以羊脂煎了摩之,得青羊脂最良。《集验方》云:治人面目身体卒赤黑,丹起如疥状,不治日剧,遍身即杀人。
治小儿丹毒方
捣马齿苋一握,取汁饮之,以滓薄之。
又方 捣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饮之一合良,滓涂五心。
又方 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
又方 腊月猪脂和釜下土敷之,干则易。
治小儿五色丹方
捣蒴藋叶敷之。
又方 猪槽下烂泥敷之,干则易。《集验》治卒赤黑丹。
又方 服黄龙汤①二合,并敷患上。
① 黄龙汤 药名,即人粪清。性味苦寒,古人用以治疗温病发狂,痈肿发背,五色游丹,诸毒,骨蒸劳热,痘疮不起,鼻衄呕血。
治小儿白丹方
烧猪屎灰,鸡子白和敷之,良。
治小儿赤丹方
芸薹叶汁服三合,滓敷上良。《千金翼》云:末芸薹以鸡子白和涂之。
治小儿赤丹斑驳②方
唾和胡粉,从外向内敷之。
② 斑驳 “斑”原作“班”,今改。按“班”,通“斑”。《说文解字注•文部》:“斑者……又或假班为之。”“驳”原作“”,今改。按“”通“驳”。《说文假借义证•马部》:“驳、声同,形尤近,故可为驳之假借。”“斑驳”,色彩相杂貌。
又方 锻铁屎③以猪脂和敷之。
又方 屋尘和腊月猪脂敷之。
治小儿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 以醋和豉研敷之。
又方 鲤鱼血敷之,良。
又方 捣荏子④傅之,良。
又方 猪屎水和绞取汁,服少许,良。
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方 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便瘥。一切丹并用此方,皆瘥。
又方 生麻油涂之。
治小儿骨火丹,其疮见骨方 捣大小蒜厚封之,著足踝者是。
治小儿殃火丹,毒著两胁及腋下者方 伏龙肝末和油敷之,干则易。若入腹及阴,以慎火草取汁服之。
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方 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良。
③ 锻铁屎 “锻”原作“铜”,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④ 荏子 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性味辛温,能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小儿火丹等。
又方 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良。
治小儿朱游火丹①,病一日一夜即成疮,先从背起渐至遍身,如枣大正赤色者方 浓煮棘根汁洗之。已成疮者,赤小豆末敷之。未成疮者,鸡子白和小豆末敷之。凡方中用鸡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无力。
治小儿天灶火丹②,病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血出方 伏龙肝捣末,鸡子白和敷之,日三,良。
又方 鲫鱼肉剉,五合 赤小豆末五合
上二味和捣,少水和敷之,良。
治小儿野火丹,病遍身皆赤者方 用油涂之。
治小儿茱萸丹,病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③,一宿成疮者方赤小豆作末,以粉之。如未成疮者,鸡子白和敷之。
治小儿废灶火丹,初从足趺起,正赤色者方 以枣根煮汁,沐浴五六度。
① 朱游火丹 “游”原作“田”,据孙本改。
② 天灶火丹 丹毒之发于肛门之下,两股之间者。按“天灶”,山谷之出口处。《吴子•治兵》:“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因病发于肛门之下,两股之间,部位形似谷口,故名。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天灶火丹候。
③ 细缬(xié 协) 织物上的印染花纹。《集韵•屑韵》:“缬,系也。谓系缯染为文也。”此喻茱萸丹病发早期,遍身皮肤呈花纹状。
隐疹④第五论一首 方二十九首 灸法一首
④ 隐疹 “疹”原作“轸”,今改。按“轸”,通“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隐疹”,病名,又名风搔瘾疹、风疹块。因内蕴湿热,复感风寒,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症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小如麻粒,大如豆瓣,甚则成块成片,剧烈瘙痒,时隐时现。
论曰: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搔痒,皆由于此。又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剧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亦如此。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白疹天阴冷即发。白疹宜煮矾石汁拭之,或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或水煮鸡屎汁,或煮枳实汁拭之良。余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
石南汤
治六十四种风,淫液走人皮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面目肿起,手不得上头,口噤不得言。方出第八卷中。此方但是隐疹宜服之瘥。
治风瘙隐疹,心迷闷乱方。
天雄 牛膝 桂心 知母各四分 防风六分 干姜 细辛各三分 人参二分 栝楼根 白术各五分
上十味治下筛,酒服半钱匕,加至一匕为度。
治搔痒皮中风虚方
枳实①三升 独活 苁蓉 黄芪 秦艽各四两 丹参 蒴藋各五两 松叶切,一升
① 枳实 孙本作“枳壳”。
上八味咀,以酒二斗浸六宿,每服二合,日二,稍稍加之。
治风瘙隐疹方
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每服一盏,日三。
又方 牛膝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并治骨疽癞病及癗。
又方 芥子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白术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白术三两 戎盐 矾石各半两 黄连 黄芩 细辛 芎 茵芋各一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良,日五。
又方 马蔺子 蒴藋 茺蔚子 矾石 蒺藜子 茵芋 羊桃 萹竹各二两
上八味咀,以浆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纳矾石洗之,日三。
又方 蒴藋 防风 羊桃 石南 茵芋 芫花 蒺藜 矾石
上八味各一两咀,以浆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矾石,令小沸,温浴之。
治隐疹痒痛方
大黄 升麻 黄檗 当归 防风 芍药 黄芩 青木香 甘草各二两 枫香五两 芒消一两 地黄汁一升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芒消令消,帛染搨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度。
治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方
蒺藜子三升 蛇床子 茺蔚子各二升 防风五两 大戟一斤 大黄二两 矾石三两
上七味咀,酒四升、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矾石,帛染拭之。
治风瘙肿疮痒在头面,大黄搨洗方
大黄 芒消各四分 莽草二分,一作甘草三两 黄连六分 黄芩八分 蒺藜子五合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消,以帛染搨之,日一度,勿近目。
治风瘙隐疹方
蛇床子二升 防风二两 生蒺藜二斤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病上,日三五遍。
治身体赤隐疹而痒,搔之随手肿起方
莽草二分 当归 芎 大戟 细辛 芍药 芫花 蜀椒 附子 踯躅各四分 猪膏二升半
上十一味咀,以酒渍药一宿,猪膏煎之,候附子色黄膏成,去滓,以敷病上,日三。
青羊脂膏
主风热赤疹,搔之逐手作疮方。
青羊脂四两 甘草 芍药各三两 白芷 寒水石 防风 黄芩 白及 黄耆 升麻各四分 石膏一升 竹叶切,一升
上十二味咀,先以水八升煮石膏竹叶,取四升,去滓,浸诸药,以不中水猪脂二升合煎,膏成敷病上良。
治风搔隐疹方
石灰淋取汁,洗之良。
又方 白芷根叶煮汁洗之。
又方 酪和盐熟煮摩之,手下即消,良妙。
治隐疹百疗不瘥者方
景天一斤,一名慎火草,细捣取汁敷上,热炙手摩之,再三度瘥。
又方 芒消八两水一斗煮取四升,适寒温,绵拭。
又方 黄连切 芒消各五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半,去滓洗之,日四五。
治风搔隐疹,心迷闷乱方 巴豆二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故帛染汁拭之,大人小儿加减之。
又方 矾石二两末,酒三升渍令消,帛染拭病上。
又方 吴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帛染拭病上。
治暴气在表,攻皮上,隐疹作疮方 煮槐枝叶洗之。
治小儿患隐疹入腹,体肿强而舌干方 芜菁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车前子作末,粉之良。
又方 蚕沙二升、水二升煮,去滓,洗之良。
又方 盐汤洗了,以蓼子挼敷之。
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 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瘭疽第六恶肉 赤脉 恶核病 附骨疽 贼风 风热毒 洪烛疮 肥疮 漫淫疮 瘑疮疮 骨疽 风疽 石疽 疮因风致肿 恶露疮 反花疮 代指 指疽 逆胪 瘃 尸脚 割甲侵肉附① 论一首 证十五条 方九十四首
① 恶肉……割甲侵肉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瘭疽者,肉中忽生点子如豆粒,小者如黍粟,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或青或白,其状不定,有根不浮肿,痛伤之应心,根深至肌,经久便四面悉肿,疱黯熟紫黑色,能烂坏筋骨。若毒散,逐脉入脏杀人。南人名为搨著毒。厚肉处即割去之,亦烧铁烙之,令焦如炭,或灸百壮,或饮葵根汁,或饮蓝青汁,若犀角汁,及升麻汁竹沥黄龙汤等诸单方治,专去其热取瘥。其病喜著十指,故与代指相似,人不识之,呼作代指。不急治之,亦逐脉上入脏杀人。南方人得之,皆斩去其指。初指头先作黯疱,后始肿赤黑黯,瘆痛①入心是也。
① 瘆(shēn 胂)痛 剧痛。
代指者,先肿脪②热痛,色不黯,缘爪甲边结脓,剧者爪皆脱落,此谓之代指病也。但得一物冷药汁搨渍之佳。若热盛,服漏芦汤及搨渍之,敷升麻膏亦可,针去血不妨洗渍涂膏也。复有恶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赤豆粒,突出便长,推出如牛马乳,上如鸡冠状,不治,自长出不止,亦不痛痒。此由春冬时受恶风入肌脉中,变成此疾。治之宜服漏芦汤,外烧铁烙之,日日为之令焦尽,即以升麻膏敷之,积日乃瘥。
② 脪 原作“”,今改。按“”,同“脪”。《集韵•焮韵》:“脪,《说文》:创肉反出。一曰脪,热气著肤中。或作。”此谓红肿。
又有赤脉病③,身上忽有赤脉络起,陇耸如死蚯蚓之状,看之如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脉所处。此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连翘汤,及竹沥等治之,刺去其血,仍敷丹参膏,亦用白鸡屎涂之良。
③ 赤脉病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恶脉候“赤”并作“恶”。
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瘆痛,壮热索恶寒是也。与诸疮根瘰疬结筋相似。其疮根瘰疬因疮而生,是缓无毒。恶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皆由冬月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但服五香汤主之,又以小豆末敷之,亦煮汤渍时时洗之,消后以丹参膏敷之,令余核总消尽。凡恶核,初似被射工毒,无常定处,多恻恻然痛,或时不痛。人不痛者便不忧,不忧则救迟,迟治即杀人,是以宜早防之。尤忌牛肉鸡猪鱼马驴等肉。其疾初如粟米,或似麻子,在肉里而坚似疱,长甚速,初得多恶寒,须臾即短气。取吴茱萸五合作末,水一升和之,绞取汁顿服之,以滓敷上,须臾服此汁,令毒散止,即不入腹也。入腹则致祸矣,切慎之。
凡病,喜发四肢,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壮热。其发于脚,喜从腨起至踝,亦如编绳,故云病也。发于臂①,喜著腋下。皆由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气结筋中成此病也。若不即治,其久溃脓,亦令人筋挛缩也。若不消溃,其热气不散,多作病②,漏芦汤主之。泻后,锋针数针去恶血气,针泻其根,核上敷小豆末,取消为度。又用治丹法治之,亦用治痈三味甘草散敷之。若溃,敷膏散如痈法。
① 发于臂 “臂”原作“肾”,据《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病候改。
② 病 本书考异:“即肤字,与胕同,谓浮肿也。足肿之症故从足作耳。”《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病候“病”二字作“尰”一字。《广韵•肿韵》:“尰,足肿病。”
恶核病瘭疽等多起岭表,中土鲜有。南方人所食杂类繁多,感病亦复不一。仕人往彼,深须预防之,防之无法,必遭其毒,惟须五香汤小豆散吴茱萸,皆是其要药。
凡附骨疽者,以其无破,《外台》作故。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喜著大节解中,丈夫产妇喜著中,小儿亦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觉痛不得动摇,按之应骨痛,经日便觉皮肉渐急,洪肿如肥状是也。小儿才手近便大啼呼,即是肢节有痛候也。大人缓著者③,先觉肌烘烘然,经日便觉痛痹不随。小儿四肢不能动摇,亦如不随状。看肢节解中,若有肌烘烘处,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肿不至溃,体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别,呼为贼风风肿,不知是疽也。凡人身体患热,当风取凉,风入骨解中,风热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鸣。又秋夏露卧,为冷所折,风热伏结,而作此疾。急者热多风少,缓者风多热少,小儿未知取风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为风折之,即使凝结故也。凡初得附骨疽,即须急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连翘汤。方在痈疽条中。
③ 缓著者 “著”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凡贼风,其人体卒无热,中暴风冷,即骨解深痛不废转动,按之应骨痛也。久即结痛或结瘰疬。其附骨疽,久即肿而结脓,以此为异耳。若治附骨作贼风,则增益病深脓多。若治贼风作附骨,即加风冷,遂成瘰疬偏枯挛曲之疾也。疗之为效,都在其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若候附骨与贼风为异者,附骨之始,未肿但痛而已,其贼风但痛不热。附骨则其上壮热,四体乍寒乍热,小便赤,大便涩,而无汗。若得下却热并开发腠理,便得消也。纵不消尽,亦得浮浅近外。凡贼风,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亦不乍寒乍热,多觉身体索索然冷,欲得热熨痛处即小宽,时复有汗出,此为贼风证也。宜针灸熨煿,诸服治风药即愈,方在风条中。
又有风热毒相搏为肿,其状先肿上生瘭浆如火灼处,名曰风热毒,治之一如丹法。
又有洪烛疮,身上忽生瘭浆①如沸汤洒,剧者遍头面,亦有胸胁腰腹肿缓②,通体如火汤灼熛起③者是也。治之法,急服漏芦汤下之,外以升麻膏敷之。其间敷升麻膏,若无效,一依敷丹方。
① 瘭(biāo 标)浆 毒肿顶部含有之黄白色浆液,溃破后流出,可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
② 剧者遍头面,亦有胸胁腰腹肿缓 孙本“亦”作“赤”,从上句读。
③ 熛(biāo 彪)起 “熛”原作“瘭”,据孙本改。“熛起”,喻病发迅疾。《文选•成公绥•啸赋》:“气冲郁而熛起。”李善注:“熛起,言疾。”
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
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著是也。
瘑疮者,初作亦如肥疮,喜著手足,常相对生,随月生死,痛痒圻裂,春夏秋冬随瘥剧者是也。
有久痈余疮败为深疽者,在腨胫间喜生,疮中水恶露寒冻不瘥,经年成骨疽,亦名疮。深烂青黑,四边坚强,中央脓血汁出,百药不瘥,汁溃,好肉处皆虚肿,亦有碎骨出者,可温赤龙皮汤渍,方见下卷肠痈篇。夏月日日洗,冬天四日一洗。青肉多,可敷白茹散,蚀却恶肉,可三日敷之止,后长敷家猪屎散,得瘥止。取猪屎烧作灰,末如粉,致疮中令满,白汁出吮去,随更敷之,瘥止。若更青肉,复著白茹散如前法,家猪屎散①取平复。凡骨疽百疗不瘥者,可疮上以次灸之,三日三夜便瘥。如疮不瘥,瘥而复发,骨从孔中出者,名为骨疽。取先死乌雌鸡一只,去肉取骨,熬焦如炭,取三家牛棓木刮取屑,三家甑箅各一两,皆烧成炭,合导疮中,碎骨当出数片,瘥。
① 家猪屎散 “屎”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治瘭疽秘方
世所不传,神良无比方。
射干 甘草 枳实 干地黄 升麻 黄芩各二两 大黄十分 麝香二分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黄一沸,去滓纳麝香,分三服,瘥止,不限剂数。《外台》无黄芩,云《翼》同,深师加黄芩麻黄白薇枳实升麻松叶。
治瘭疽诸疽,十指头焮赤痛而痒方
白芷 大黄 芎 黄芩 黄连 甘草 细辛 藁本 当归 藜芦 莽草各一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猪蹄一具,取一斗,煮药取五升,浸疮即瘥。《千金翼》名猪蹄汤。
治瘭疽浸淫多汁,日渐大方
胡粉 甘草茹各二分 黄连二两
上四味治下筛,以粉疮上,日三四。
凡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瘥后复发方
黄芪六分 款冬花二分 升麻四分 附子 苦参 赤小豆各一分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之,日三。范汪无苦参。
又方 虎屎白者以马屎②和之,曝干,烧为灰,粉之,良。
② 马屎 《外台秘要》卷二十四•瘭疽方作“马尿”。
又方 胡粉一两 青木香 滑石 龙骨③各三两 米粉一升
③ 龙骨 孙本无此药,为四味。
上五味为末,稍以粉病上,日三。
又方 灶屋尘 灶突墨 釜下土各一升
上三味合研令匀,以水一斗煮三沸,取汁洗疮,日三四度。
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方 芜菁子熬捣,帛裹展转敷上良。
又方 以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又方 酒和面敷之。
又方 鲫鱼长三寸者 乱发鸡子大 猪脂一升
右三味煎为膏,敷之。
又方 剥去疮痂,温醋泔清洗之,以胡燕窠和百日男儿屎如膏,敷之。
又方 乱发灰服方寸匕,日三。亦治发背。
又方 煮芸薹菜,取汁一升服之,并食干熟芸薹数顿,少与盐酱,冬月研其子,水和服之。
又方 以猪胆敷之,良。
又方 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糖,服之随意。
又方 腊月糖昼夜浸之,数日乃愈。
治疽溃后方
以盐汤洗拭了,烧皂荚灰粉上,良。
又方 梁上尘和车中脂敷之。
又方 以牛耳中垢敷之良。
又方 以生麻油滓,绵裹布疮上,虫出。
又方 以沸汤灌疮中三四遍。汤一作锡。
凡疽似痈而小有异,今日去脓了,明日还满,脓如小豆汁者方 芸薹熟捣,湿布袋盛之,埋热灰中更互熨之,即快得安,不过再三即瘥,冬用干者。
又方 皂荚煎汤洗疮拭干,以檗皮末敷,勿令作痂。
凡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 灸踝骨中央数十壮,或至百壮。
治浸淫疮,苦瓠散方
苦瓠一两 蛇蜕皮 蜂房各半两 梁上尘一合 大豆半合
上五味治下筛,以粉为粥和敷纸上帖之,日三。《古今录验》无大豆。
又方 以煎饼乘热①搨之。亦治细癣。
① 乘热 “乘”原作“承”,今改。按“承”,通“乘”。《说文通训定声•声部》:“承,假借为乘。”“乘”,趁。《字汇》:“乘,趁也。”“乘热”,趁热。
疮表里相当,名浸淫疮方 猪牙车骨年久者,椎破烧令脂出,热涂之。
又方 取苦楝皮若枝,烧作灰敷,干者猪膏和涂。并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
治瘑疮方
醋一升温令沸,以生薤②一把纳中,封疮上,瘥为度。
② 生薤 《外台秘要》卷三十•瘑疮方作“生韭”。
又方 捣桃叶和鲤鱼鲊糁③封之,亦可以鲊薄之。
③ 鲊(zhǎ 眨)糁(shēn 身) 鱼肉经过加工制成的碎粒状食品。
又方 炒腊月糖薄之。
又方 烧故履系末敷之。
又方 烧松根取脂涂之。
治燥瘑方
醋和灰涂之。
又方 热牛屎涂之。
治湿瘑方
烧干虾蟆,猪脂和敷之。
治瘑疥百疗不瘥方
楝实一升 地榆根 桃皮④ 苦参各五两
④ 桃皮 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去掉栓皮的树皮。性味苦辛平,无毒,主治水肿,痧气腹痛,肺热喘闷,痈疽瘰疬湿疮等。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稍温洗之,日一。
治久瘑疥湿疮,浸淫日广,痒不可堪,搔之黄汁出,瘥后复发方 羊蹄根净去土,细切,熟熬,以醋和熟捣,净洗疮,敷上一时间,以冷水洗之,日一。又阴干作末,痒时搔汁出,以粉之。又以生葱根揩之。《千金翼》无葱字。
一切瘑疮 灸足大指奇间二七壮,灸大指头亦佳。
治脚腨及曲①中痒,搔之黄汁出,是风疽方 以青竹筒一枚,径一寸半,长三尺,当中著大豆一升,以糠马屎二物烧为火,当竹筒中烧之,以器承两头取汁,先以泔清和盐热洗疮了,即涂豆汁,不过三度,极效。
①(qiū 秋) 膝盖弯。《集韵•尤韵》:“,股胫间。”
又方 嚼胡麻敷,以绵裹之,日一易之,神良。
治石疽,状如痤疖而皮厚方 捣榖子敷之。亦治金疮。
治久痈疮败坏成骨疽方
末龙骨粉疮,四面厚二分,以膏著疮中,日二易之,虫出如发,尽愈。膏方如下。
大虾蟆一枚,自死者 乱发一块,鸡子大 猪脂一斤
上三味纳脂中煎之,二物略消尽,下待冷,更纳盐一合搅和之,充前用。
治疮久不瘥,瘥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方 以猪胆和楸叶捣封之。
又方 捣白杨叶末敷之。
又方 芜菁子捣敷之,帛裹,一日一易。
又方 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二尺,取干鸡屎二升,以艾及荆叶捣碎,和鸡屎令可然火,坑中烧之令烟出,纳疽于坑中熏之,以衣拥坑口勿泄气。半日当有虫出,甚效。
治久疽方
鲫鱼破腹勿损,纳白盐于腹中,以针缝之,于铜器中火上煎之令干,作末敷疽疮中。无脓者,以猪脂和敷之,小疼痛无怪也,十日瘥。
治附骨疽方
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
又方 新剥鼠皮如钱孔大,帖肿上,即脓出。已溃者取猪脊上脂帖之,则脓出。
附骨疽 灸间使后一寸,随年壮,立瘥。
治诸疮因风致肿方
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瘥。
又方 栎根皮三十斤剉,水三斛煮令热,下盐一把,令的的然热以浸疮,当出脓血,日日为之,瘥止。
治恶露疮方
捣薤菜敷疮口,以大艾炷灸药上,令热入内即瘥。
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方
取牛蒡根熟捣,和腊月猪脂封上,瘥止。并治久不瘥诸肿恶疮漏疮等,皆瘥。
又方 取马齿菜捣封,瘥止。
又方 取蜘蛛膜帖疮上,数易之,瘥止。
治恶疮方
矾石 蜡 松脂 乱发各二分 猪膏四两
上五味煎发消,纳矾石,次纳松脂,次纳蜡,去滓,先刮洗疮以涂之,日再三,不痛久疮、时愈新疮、迟愈瘑疥①痒疮、头秃,皆即愈生发,胜飞黄膏。
① 瘑疥 原作“蜗蚧”,据道藏本、四库本及本卷•治瘑疥百疗不瘥方本文改。
又方 烧萹竹灰和楮白汁涂之。
又方 羊屎麻根烧烟断,膏和封,有汁者干敷之。
又方 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炙上令热,汁出尽瘥。
治恶疮似火烂洗汤方
白马屎曝干,以河水和煮十沸,绞取汁洗之。
治恶疮名曰马疥,其大如钱方 以水渍自死蛇一头,令烂去骨,以汁涂之,手下瘥。
治身疮及头疮不止方
菖蒲末敷上,日三夜二。
治疮久不瘥方
芜荑 藜芦各一两 姜黄 青矾 雄黄各一分 苦参 沙参各三分 附子一枚
上八味治下筛,先以蓝汁洗疮去痂,干拭敷之,小儿一炊久剥去之,大人半日剥之,再敷,不过三四度愈。
治恶疮十年不瘥似癞者方
蛇蜕皮一枚烧之,末下筛,猪脂和敷之,醋和亦得。
又方 苦瓠一枚咀,煮取汁洗疮,日三。又煎以涂癣,甚良。皆先以泔净洗乃涂,三日瘥。
又方 盐汤洗,捣地黄叶帖之。
又方 烧豭猪屎①敷之。
① 豭(jiā 佳)猪屎 药名,即猪苓。
又方 烧莨菪子末敷之。
又方 烧鲫鱼灰和酱清敷之。
治诸疮久不瘥,并治六畜方 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
乌膏②
② 乌膏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湿热疮作“乌头膏”三字,“及己”作“防己”,无竹灰水银蜡,为十三味。按“及己”,药名,为金粟兰科植物及己的根。性味苦平,有毒,能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疮疥疖肿,月经闭止等。
主恶疮方。
雄黄 雌黄 芎 升麻 乌头 及己 竹灰 黄连 黄檗 水银各二分 杏仁三十枚 胡粉一分 巴豆二十枚 松脂 乱发各一鸡子大 蜡三两
上十六味咀,以猪膏三升急煎令发消,去滓,停小冷,以真朱二钱匕投,搅令相得以敷之。凡用膏先净疮,拭干乃敷之,敷讫以赤石脂黄连散粉之。《千金翼》无竹灰水银蜡。
乌膏
治种种诸疮不愈者方。
水银一两 黄连二两 经墨③三分
③ 经墨 药名,为松烟和入胶汁、香料等制成的墨。性味辛平,能止血,消肿,主治吐血衄血,崩中漏下,血痢,痈肿发背等。
上三味治下筛,以不中水猪膏和之敷上,不过再三愈,神良。若欲多作任人。惟不治金疮,水银大须熟研。
治代指方
甘草二两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④渍之。若无,用芒消代之。
④ 煮取一升半 “升”原作“分”,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又方 以唾和白硇砂,搜面作碗子盛唾,着硇砂如枣许,以爪指着中,一日瘥。
又方 以毛杂黄土作泥泥指上,令厚五分,纳煻灰中煨之,令热可忍,泥干易,不过数度瘥。
又方 刺指热饭中二七遍。
又方 以麻沸汤渍之,即愈。
又方 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
又方 先刺去脓血,炙鱼鲊皮令温,以缠裹周匝,痛止便愈。
又方 以蜀椒四合、水一升煮三沸,以渍之。
又方 取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治指痛欲脱方
猪脂和盐煮令消,热纳指中,食久住。《千金翼》和干姜。
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方
酱清和蜜温涂之。
又 灸指端①七壮,立瘥。
① 指端 《外台秘要》卷二十九•代指方作“指头痛处”四字。
治手足指逆胪②方
此缘厕上搔头,还坐厕上,以指倒捋二七下,即瘥。
② 逆胪(lú 卢) 枯燥剥裂倒卷之表皮。《说文解字•肉部》:“胪,皮也。”
又方 青珠③一分 干姜二分
③ 青珠 药名,石类,多产山崖间,其状如笋,其质似玉,亦有生成如树,若海中之珊瑚者。性味甘平。主治手足逆胪,火疮痈疡,疥疮秃疮,浸淫疮,石淋等。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九•手足逆胪及瘃坏方作“真珠”。
上二味捣,以粉疮上,日三。
治冻指瘃④欲堕方
④ 冻指瘃(zhú 竹) 手足冻疮。按“指”,手指,足趾。《说文解字•手部》:“指,手指也。”《左传•定公十四年》:“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履。”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履,姑浮取之。”“瘃”,冻疮。《字汇•疒部》:“瘃,手足冻疮。”
马屎三升以水煮令沸,渍半日愈。
治手足皴裂,逆胪代指方 酒搦猪胰洗之,慎风冷。
治手足皴劈⑤破裂,血出疼痛方 猪脂著热酒中洗之。
⑤ 手足皴(cūn 村)劈 手足肌肤因受冻而坼裂。《唐诗纪事•雪》:“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
治冬月冒涉冻凌,面目手足皴瘃,及始热痛欲瘃者方 取麦窠煮令浓,热洗之。
治手足皴痛方
煮茄子根洗之。
又方 芎三分 蜀椒二分 白芷 防风 盐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煎浓涂之,猪脂煎更良。
治人脚无冬夏常拆裂,名曰尸脚方 鸡屎一升、水二升煮数沸,停小冷,渍半日,瘥止。亦用马屎。
又方 烊胶,胶干帛帖上。
割甲侵肉不瘥方 硇砂矾石末裹之,以瘥为候。
又方 捣鬼针草苗汁、鼠粘草根,和腊月猪脂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