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焦湿热

陈男 廿余岁 发热已六日,体温三十九度二,口干而渴,大便不下已八日,神倦嗜眠,头痛,苔垢,舌尖脱褪呈三角形,是为伤寒症。

鲜苇根 鲜茅根[各两] 生石膏[五钱] 竹叶[二钱] 山栀衣[二钱] 条黄芩[三钱] 天花粉[四钱] 桑叶[二钱] 桑枝[六钱] 炒香豉[四钱] 薄荷梗[钱半] 赤茯苓 [三钱] 赤芍药[三钱] 知母[二钱,米炒] 青连翘[三钱] 真川连[钱半]

二诊 前方服二剂,晨间热退,入暮增高,此为伤寒病应有之现象,口仍干渴,大便未通,小便赤黄,头痛已止。原方加紫雪丹二钱( 冲服) ,再服二剂。

三诊 加紫雪丹后,热少降,但能安枕,大便一次,口渴少止。

鲜茅根 鲜生地[各五钱] 赤茯苓[三钱] 赤芍药[二钱] 生石膏[五钱] 肥知母[二钱,米炒] 真川连[二钱] 条黄芩[二钱] 淡竹叶[二钱] 天花粉[四钱] 佩兰叶[三钱] 山栀衣[二钱] 甘草梢[钱] 局方至宝丹[一丸,白开水化服]

四诊 体温降至三十八度一,舌苔渐退,大便通畅色黑。再服局方至宝丹二丸,分两日服。

五诊 体温晨间三十七度四,入暮三十八度,大便微溏,咽痒欲咳,现已入于痂皮脱落期,更宜注意。

鲜茅根 鲜生地[各五钱] 赤茯苓 赤芍药[各三钱] 粉丹皮[二钱] 真川连[二钱] 条黄芩[二钱] 炙前胡 炙白前[各钱半] 白薏仁[四钱] 白杏仁[二钱] 炒紫菀[二钱] 广皮炭[三钱] 苦桔梗[钱半] 海浮石[三钱] 旋覆花[二钱。同布包] 佩兰叶[三钱] 生谷芽 生麦芽[各三钱]

六诊 前方服二剂,体温最高至三十七度六,仍咳有痰,气弱心跳。

炙前胡 炙白前[各钱半] 海浮石[三钱] 半夏曲[二钱。同布包] 黛蛤散[三钱] 旋覆花[二钱。同布包] 苦桔梗[钱半] 白杏仁[二钱,去皮尖炒] 白茅根[四钱] 赤芍药[二钱] 焦远志[三钱] 花旗参[钱半] 佩兰叶[三钱] 玫瑰花 代代花[各钱半] 生谷芽 生麦芽[各三钱] 炙紫菀 炙广皮[各钱半] 真川连[钱半] 条黄芩[二钱]

七诊 体温已正常,咳亦减少,略进饮食,身弱气短,拟用治咳,去痰,开胃,善后方。

川贝母 浙贝母[各二钱] 南沙参 北沙参[各二钱] 炙紫菀 炙白前[各钱半] 化橘红[钱] 焦远志[三钱] 花旗参[二钱] 佩兰叶[三钱] 玫瑰花 代代花[各钱半] 苦桔梗[钱半] 生谷芽 生麦芽[各三钱] 半夏曲[二钱] 枇杷叶[二钱。去毛同布包] 白杏仁[二钱]

(二) 湿温肠热

翟男 七岁 三年前有感冒症状,不以为意,旋即参加学校秋季旅行,时在9月中旬。旅行归来,当夜病情加重,体温三十八度,头痛、恶寒、恶心,由中医治疗,认为感冒,服药二剂,病势未减,热度继续增高,上午三十八度五,下午四十度,即往某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肠伤寒,注射并服西药后,症状有增无已,转而神昏谵语(夜间尤甚) ,小便短赤,大便干燥,呕吐黄水,两眼朦胧,于清醒时则诉四肢麻木,腹痛口干。于是中西药并进,有云流感者,有云秋温者,有云停食受凉者。患儿已八日未大便,神昏谵语更形加重,家人惶惶,乃来求诊,舌苔黄厚垢腻,舌尖红,六脉劲而有力,略见徐缓。

鲜佩兰[三钱] 鲜苇根[两] 淡豆豉[四钱] 鲜生地[六钱 ] 鲜茅根[六钱] 山栀衣[二钱] 白杏仁[二钱] 条黄芩[二钱] 霜桑叶[二钱] 苦桔梗[钱半] 川雅连[钱] 嫩桑枝[七钱] 生内金[三钱] 黑芥穗[二钱] 赤芍药[二钱] 炒枳壳[钱] 鲜薄荷[二钱] 紫雪散[钱,分二次冲服]

二诊 药服三剂,体温降至三十七度七至三十八度之间,神识已清,大便已通,头痛呕吐均亦停止,惟诉疲倦无力,自觉饥饿求食,家人遵嘱,只给流质饮食及鲜果汁,面情目神灵活,脉象无大改变,舌苔减退变薄,恙势已有渐退之象,正气似有恢复之兆,原方去紫雪散、薄荷,苇根改为六钱,茅根改为四钱,加原皮洋参钱半(另炖浓汁兑服) ,局方至宝丹二丸,每服半丸,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