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之道甚多,以辛温挥发之品,鼓荡外出,此是显而易见的。然内因气结,则散其结而汗出;内因血闭,则开其闭而汗出;内因水停,则化其水而汗出;内因热壅,则清其热而汗出。以及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郁者宣之,陷者举之,吸摄者开之行之,燥熯者润之沃之,等等,凡所以深层求其汗出。本汗剂内只列发汗方,此法度规矩然耳。不表之表,不汗之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作汗方解。

一、麻黄汤方(《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法。

按,此方出《伤寒论》“太阳篇”,主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查此方麻黄主成分为麻黄碱(一种植物赝碱),其作用类似副肾素,能刺激交感神经,增加血中氧化酵素,加速血液循环,发汗功能,优越确实,为中外学者所共认,仲景用为太阳病发汗专剂麻黄汤之主药。佐以桂枝,桂枝温煦暖营,促助氧化,所含桂皮挥发油,善于挥发,鼓荡外出,使内之血管收缩,而外之血管扩张,助麻黄外出,不啻为麻黄增加鼓荡发汗之原动力。加杏仁以利其气,里气化则外气化。且杏仁冷利,可杜其寒闭热迫,肺脏过劳所引起之胸满喘促,及咳逆烦热,化热化水之渐,缓冲麻黄在生理上所引起剧烈之作用。再加甘草,调诸药以和中气,虽发表而不遗安中,矩森森。

窃赝碱难溶于水,而易溶于稀酸溶液。以含赝碱之麻黄作水溶剂,似有商榷必要。本方杏仁含氰酸,又含酵素,二者作用,则流离氰酸,故有溶解麻黄碱之功能。古人麻黄多与杏仁同用,不知何以体会到此。这是古人事实阅历,与近代科学实验,两两暗合,足征古人经验,未可忽视。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伤寒论》)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此方出《伤寒论》“太阳篇”,主治条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

查此方乃治伤寒郁热较重,而表犹未全罢之方。原书上大青龙汤,郁热尚轻,表证尚急。此方郁热已重,表证渐解,故以清里为急。其不脱麻黄汤范围者,表未全解缘故。盖汗后似无须用麻黄,现汗仍自出,更不必再用麻黄,而此方仍用麻黄为主药者,方成无药,其意并非侧重在发汗。所以然者,麻黄中所含植物赝碱,能刺激神经末梢,增高血压,使血中水分外出,经汗腺则为汗;下出,经玛氏囊则为尿;故麻黄能发汗,能利小便。桂枝助其挥发外出,则发汗;石膏引其清降下泄,则利小便。肺为水之上源,清热利小便,即是清肺治喘,亦即是平太阳内郁已重之热化。方中杏仁较大青龙加十枚,盖杏仁清热,不及石膏力大,而利肺定喘,实可补石膏之不及。

浅释之,此方清热以透表;深释之,则引麻黄内行下达,俾内之血管扩张,而外之血管收缩,汗自止而热自解。以发汗者止汗,以治里者治表。且杏仁含氰酸,能制止氧化酵素,减低体温,尤为热郁汗喘之的剂。前贤释作辛凉重剂,谓为温病开手之主方,犹嫌为中人以下知识。

三、麻黄附子甘草汤方(《伤寒论》)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伤寒论》“少阴篇”,主治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汤主之。”

查少阴病本不当发汗,而仍从麻黄汤之例,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者,系着眼在“得之二三日”,“无里证”数字。盖二三日为日尚浅,少阴寒化、热化之证均未构成,病未离表,尚在太阳,少阴不可发汗,而太阳不能不发汗,故加附子以鼓荡足少阴之真阳,疗其二三日,即显少阴证之越传。

附子促助麻黄原动力,俾由太阳陷入少阴者,仍由少阴出之太阳,此与麻黄汤之桂枝同义。但彼则宣中焦之营气,此则启下焦之生气,直接从太阳标本中见,体会而出。于麻黄汤之常例外,开一变例;于少阴病不可发汗外,开一微发汗特例。

本方系由麻黄汤化出,桂枝原可助附子温暖水脏,而必去之者,盖桂枝温散易走,附子温摄能固,虽是太阳微发汗之方,仍是少阴不发汗之旨。原书上文尚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制略同,亦用细辛,不用桂枝。细辛温通,桂枝温宣,温通则承接于内,温宣则鼓荡于外,颇有分寸。学者须潜心玩索,深领其旨趣。

四、麻黄芍药人参甘草汤方(李东垣)

麻黄 芍药 黄芪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人参 麦冬各三分 桂枝五分 五味子五粒

上九味,以水三盏,先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临卧只一服而愈,更不再作。按,此方,李东垣《兰室秘藏》用治久虚,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寒邪遏闭,里热郁火,不得伸舒,因而吐血,虚人夹外感之证。查东垣学力,生平善治内伤,故用麻黄表剂,而以人参、当归、黄芪、芍药益卫实表,对虚人外感之证,颇有可取。惟此方所举案例,系一士人久虚,内热外寒,吐血,而所据学理,系引《伤寒论》“太阳篇”,当与麻黄汤发其汗而不与,遂成衄,设早用麻黄,必不如是病变。但既已致衄,则不当再服麻黄,衄乃解斯已;不解,当视其进退消息,以法治疗。若再与麻黄,岂不犯亡血家不可发汗之戒。况某士人又居久病虚甚之亡血,是此方治夹虚感寒则可,治久虚感寒而已至吐血则不可,毫厘千里,不可不察。要之此方与仲景桂枝人参新加汤同义,彼在邪已解,此在邪未解。又与局方参苏饮同义,彼侧重在表,而兼顾里;此侧重在里,而兼顾表。此可补仲景用麻黄桂枝未尽之义,亦可补唐宋以来表剂用人参未尽之义。

五、葳蕤汤方(《小品》)

葳蕤二两 石膏二两,末,绵裹 白薇

麻黄去节 独活 杏仁去皮尖 川芎

青木香 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一分,大黄三两下之。

按,此方出陈延之《小品方》,用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寒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痛,心胸痞结满,腰背强等症。

查本方仍由麻黄汤脱化而出,乃麻杏石甘汤之变相,前贤谓为麻黄升麻汤之变相者,似欠体会。方中原有麻杏石甘四药,加白薇以清上,加独活以启下,皆所以助麻黄解表。葳蕤合石膏,则清而能润,川芎伍木香,则疏而能清。是本方比之麻杏石甘汤,又多一层润液醒气,散结透络。

芳香则化浊,柔润则益阴,故寒温夹杂,热壅气郁,近人所谓寒中包火,火中伏寒者,统可治之。故原本条文,统治伤寒中风温病。且温而独系之冬,风寒而独系之春,词意颇耐探索。其清凉已开后人银翘、桑菊之渐;其芳香已开后人香苏、神芎之渐;其方注一寒一热,加朴硝、大黄,已开后人败毒、双解之渐。可知古人学术,均有渊源,或作或述,继继承承,并非截然戛戛独造,自我作古。

《小品》书早亡,其分论方药,多见《外台秘要》。迩时寒温疗法,尚未划清,陈氏解说,较诸家颇高一格,学者所当注意。

六、愈风散方(华佗)

荆芥穗

上一味,微焙,研细末,每服三五钱,豆淋酒下,或童便下。

按,此方,华佗用治一切失血,筋脉紧急,汗后搐搦,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瘛疭,角弓反张;或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心眼倒筑,吐泻欲死等症。

查本方所叙主治,多为血虚,风邪深入犯脑,属感冒性痉挛。盖荆芥色赤,中含血素,其臭芳香,能由血分透出气分,为血中气药。近人分析化验,本品挥发油中,含薄荷精,功能醒脑回甦。但薄荷油中所含为左旋性,荆芥油中所含为右旋性,平面相似,立体则异,而其能镇静宁脑则一。观此,则所以治感冒性痉挛者可知。

荆芥能导滞而不攻,能行瘀而不破,能疏里达外,和表和里,而不刚峻。不仅以一药而兼麻桂二药之长,且以一药而济麻桂二药之偏。故本方直截了当,单用一味。大抵用以发表出汗,则宜以豆淋酒下;用以治血证通里,则宜童便下。一升一降,一出阳分,一入阴分,服法颇关重要。

查宋林灵素传有去风丹,系用浮萍一味,方制与此同,而有一清一温之对峙。二方均精简,含义颇深,在学者择别善用。

七、香汗散方(《摘要》)

杜蘅一两

上一味,制为散,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杯,催之,汗出即愈。

按,此方出《杏林摘要》,用治风寒头痛,发热初觉等证。

查此方乃清芳醒豁,解秽逐邪,以和法为汗法之方。风寒重证,自以麻桂为正治。即病温伤暑,亦以银翘、桑菊、香薷各方为正治。本方为解表轻剂,与葱豉汤相似,二方均以气胜,但有一清一浊之别。

《本经》只有杜若,杜若别名杜蘅。至《别录》乃另出杜蘅一条。《山海经》:“杜蘅臭如蘼芜。”《楚辞》:“采芳洲兮杜若。”是杜蘅、杜若,无论为一物,为二物,均属芳草,均香臭浓郁。《别录》载作浴汤,香人衣体。陶弘景谓服之令人身衣香。本方为散酒服,挥发窜透力大,能醒豁神经,解化秽浊,促助血液循环迅速,搜剔幽隐,故能发汗。汗中犹有余香,故曰香汗。轻可去实,香能解秽,在用之者恰如分际。药市或以及己混充,性较燥烈,不可不辨。凡外证所感本轻,中杂秽浊,或体素虚弱,不宜过表,及产后正虚邪实,秽浊互结,均有恰当适应之处,较葱豉汤尤有进一步的义蕴。

《神农本经》杜若主治风入脑户。《别录》并治眩倒、目。近来流感有夹嗜脑性病毒者,而方剂遗此孤芳,殊少引用,此亦学者所当注意的。

八、香苏散方(《局方》)

苏叶 香附各四两 陈皮二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暖覆取微汗。一本加生姜三片、葱白五茎。

按,此方,《和剂局方》用治四时瘟疫、伤寒等证。

查此方后贤用以疗四时感冒及妇人妊娠伤寒,乃普通借用,以代替麻桂之方。方制香附与苏叶并重,分量相同;又用二药标名,特宜注意。

窃香附、苏叶、陈皮三药,香臭均浓。香为天地正气,醒脑逐秽,疏利宣通,以治山岚瘴气,阴霾浊邪及时感之夹气闭气滞者,颇为相宜。与藿香正气散、来苏散类似,故古人认为可治流行瘟疫。苏叶类似荆芥,而色素香臭,浓厚过之,昼挺暮垂,生理特异,疏通气血,流畅经隧,洵属解外良品。香附乃莎草之根,莎草似韮叶,有剑脊,类似菖蒲,其气清芳劲拔,而不燥烈。附根之子名曰香附子,质重性温,直走下焦,似非解外主药所宜。濒湖《纲目》谓古人用苗叶,今人用根子,苗叶性寒,根子性温。愚意此方用根子之香附,不如用苗叶之莎草。两叶合剂,轻清外达,一寒一温,萃为中和平解,乃合四时普泛适用。后人改散为饮,原无不可,但须知《准绳》有香苏饮,系本方加白芷、川芎,性较温烈,虽各适其用,究之未可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