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山人序
玄元道祖,为无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启化。函关初度之年,紫气来东,青牛寄迹,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书推本于声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变,体用本末,盖綦详焉。秦汉而还,代有著述,惜多狃于肤见,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为惝恍,句读之不明,岂细故哉?予叨逢道化,证位清虚,深悼末学游谈,各分门户,仍讹踵谬致误来。兹不惮亲为厘订,以祛千载之疑,虽无上妙奥非文字所能毕宣,而精一渊源,即此书堪为典要,得其义而大其传,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纯阳山人谨序
乾坤未剖,氤氲混融,浑浑沦沦,莫名其始,是天地万物之原,即无极太极之妙也。迨夫相摩相荡,乃奠两仪。于斯时也,混元一气,诞瑞钟灵,厥惟太上道祖,缘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随时变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旨,常阐教而分真,住世留踪,隐显莫测,所以历代以来,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呜呼!尽之矣。《道德经》五千言,总贯天人万物之理,直抉于穆清宁之机,秦汉以来,识者甚鲜,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会之辈,谬解虚无,妄相诟病,讵知言各有当,道无二端,清净自然,乃纯一不已之极致。《中庸》渊渊浩浩,无臭无声,词异旨同,均言性体。世儒谈理,或专倚于寂,言事则偏执于形,乌睹夫一本万殊,异用同原?
太上德合无疆,不可以寻常肤见窥测也。沅幼从庭训,即受此经,每苦扪烛测蠡,未宣窍要。丙辰下第西归,道出留侯庙下,邂逅静一老人,谭次,畀以《道德经解》,予受而读之,如启瑯環而遗身世也。独念儒服缁流,各是己见,黄老六经,自昔分门,安得胥天下而悉读纯阳此书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诸梨枣,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废人纪,可以廓清谈伪讬,诸说之谬,若夫玄功妙典,即是存养微言;符录丹章,用驱阴阳灾沴,苟属解人,必能辨其真伪,又无俟沅之喋喋也。
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广都刘沅谨识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说所能尽也。名,称也。道以名显,故可指名,然非常称所可泥也。无名,即无极。有名,即太极。物所自来,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欲,主静之时。有欲,动察之机。观,内视也。妙,以虚灵之用而言。同出于先天,因事而异名。玄,幽微之意。玄之又玄,《中庸》所谓“隐”也。众妙之门,《易》所谓“乾坤其易之门”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恶,质之成于天者。善不善,事之成于人者。已,止也。知美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也。有无,以生化言。难易,以事功言。长短,以器用言。高下,以地势言。六者,自然之理势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作,兴起也。不离,不离道也。生,生成。有,有迹。为,振作。恃,矜夸也。弗居,功成身退,如尧舜是也。不去,长保其美善也。盖惟圣人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是以恭己无为,不言而信。万物风动,咸协于中,被生成而无其迹,勤化导而化其矜。迨夫功成身泰,可以弃天下如敝屣。而天德之在我者,故无加损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尚,相夸也。难得之货,谓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可欲,声色臭味之属。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夫”、“知”俱去声。虚,虚静。实,诚实。心者,神之舍。腹者,气之府也。弱,专气致柔。强,刚健中正。无知,不自恃其知。无欲,能克其欲。不敢为,不敢妄有所作为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无不治。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主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冲虚,而用之或不能穷其量。其渊深而有本,则万物之宗也。似想象之词,此言道之体如是。体道者,挫其锐气,以直养而无害。解其纷纭,惟抱一而守中。由是而盛德之光辉,发迩而见远,善世而宜民。湛然之体,拟诸形容,若有所存,而实无所存,虚明之至也。帝,上帝。先,谓无声无臭之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仁者,生生之意。天地所以含育万物,而圣人体之以治世者也。刍狗,束草为之。言使天地圣人而不仁,则万物百姓,皆以刍狗视之,何以包含偏覆于无己乎?下二句,乃正言之。无底曰橐,有孔曰龠。言气机之鼓荡,阖辟者似之。其流通运行而不患者,则所谓仁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龠之意,而申言之。虚,则含宏而能翕受。动,则变化而用不穷。数穷,功效竭也。中,天下之大本。圣人之仁,即天地之所以生万物者也。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人身虚灵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诚无息也。玄阴而牝阳,太极之枢,造化之本,故谓天地根,绵绵不绝也。勤,急切也。道本自然,故用之以不勤为妙。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资始而不穷,故曰长。地道无成而有终,故曰久。不自生,无心而生化也。后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违也。外其身,不以嗜欲为身累。身存,不随死而亡也。无私则与天地合撰。成其私,谓能成德于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机活泼。不争,无成心也。众人,庸众无识之人。众人狃于一偏,故违道而争。上善之人,居则择地而蹈,心则深藏若虚。慎所与之人,复近义之信,施之于政,惟求可以适治。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所谓不争者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持,偏持。已,止也。揣,妄揣。锐,躁进也。偏持己见而自满,不如止足之安。妄为揣测而躁率,难保慎终如始。二者皆由意气之盛,而道德莫能守也。金玉满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天道恶盈而好谦,君子遁世而不悔,故富贵而骄者,自贻其咎。功成,名遂,身退,法乎天行也。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营,魂也。一,不二。致柔,直养而无害。婴儿,赤子也。玄,黑色,幽暗之意。览,观也。蔽于闻见,曰玄览。心为君主,七情六贼,譬曰民。五官百骸,有如国,无为从容中道。天门,元神所栖。雌,阴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涵养曰畜。生而不有,神为之生也。为而不恃,气为之为也。长而不宰,为一身之长,而不假于制伏之劳也。盖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于魂魄,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惟内不能保其神气,外不能祛乎物诱,斯无以复性而成德。抱一者,其神存。致柔者,其气固。而又涤除障碍,检束形骸。俾元神依于祖窍,而化厥阴柔,性体极于空明,而绝乎私虑。则营魄之生养无穷,而体乎自然之极致。德之幽微,至是乃为无加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言至无而含至有也。车有三十辐,以象日月居轮之中心者,为毂车之所恃以运转也。当其无,谓居空隙之处。埏埴,以水黏土而为器也。器非埏埴不成,及其成也,埏埴仍归无用,故曰“当其无”也。户牖,非若栋梁之重系于室,而非此,则室为无用。故若无关而实有用也。盖道不外于动静,动而为有,根于至静。故凡涉于有者,以为推行之利;居于无者,即裕推行之机,要亦互为其根,阖辟变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敝于外,则乱其真。五者,皆逐于嗜欲之蔽。腹,深藏。目,外炫。言圣人静深而有主,不随物而思迁。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为吾、为天下之“为”,去声。惊,危惧意。贵,重也。大患,祸害之难堪者。若身,视如身受也。宠辱下,非良贵也。言常人之情,营营于得失,故宠辱若惊。困于身之嗜欲,惟恐有害于身,故视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为天下者,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于大道也。贵以慎重言,爱以关切言。可寄于天下,宠辱不惊也。可以托于天下,不以一身之患为患也。此为徒爱其身而不知以道济天下者发。
视之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体本无形声,故不可以见闻求。以手圜而聚之曰抟。致诘,穷究也。混,混合。一,不二,《中庸》所谓诚也。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
承上文而极言其妙。皎,明也。昧,暗也。绳绳,犹绵绵,相续不绝也。无物,犹言无有。状,以彼喻此之名。上则皎,而下则昧者,凡物皆然,混而为一,则无是也。绳绳不可名,以生机之不息言;归于无物,以气化之返始言也。
无象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无象之中求象,原为恍惚,岂可参以迎随之念乎?无首无后,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执,专主也。御,调摄也。古道,先天。今有后天,执古御今,一以贯之之意也。古始,无始之始。道纪,道之统纪。
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容,形容。豫,备豫。冬涉川,喻其严。犹,夷犹。畏四邻,喻其慎。俨兮、涣兮,庄敬而和畅也。朴,无雕琢。谷,能虚受。浑,全之至。反若浊者,不为皎皎之行也。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人德之事。浊者不易澄。静存,则心体自澈。安者,贵于久。洞察则神志不穷。满招损,故不欲盈也。敝,坏也。新成,犹言速成。新成者,其敝必速。能敝不新成,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虚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致,委致。委致其心,若无著者然,则有以极乎虚之妙矣。守,存守其心,而不杂于物,则有以极乎静之真矣。万物,道之散殊,故皆涉于有作。观其复,见天心也。下文乃详言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芸芸,生生不息。根者,物之所从生。命者,理之所启出。公,无私也。万物之长,故曰王。天也,道也,推极其致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万物虽纷,无不归根复命者,此乃造化不易之理,阴阳消长之常。修道者,必知此而后可无妄作之凶。盖至常者,天下之大本,变化所从始。故知常者,可以无所不容,而无私之至,物莫能加。与天合德,道体长存,尚何危殆之有哉?《中庸》首章,言慎独而极于中和位育,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此言化民之道。太上圣人之治,入人者深。下知皆有圣人在其意中。其次,亲誉之,则涉于迹也。畏者,惕于威。侮者,凌其上。其故皆由信不足也。夫信者,人所同具。何以上下不能相孚?岂非文告烦而躬修薄欤?故必优游感化,慎重其言。然后民观法而自从,日迁善而不知。迄乎功成事遂,恭己无为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者,道之实也。世衰道微,非仁义无以正之。是大道之废,赖有仁义也。乃人不察乎此,不本道以为治,而专尚智慧,不知智慧不由仁义,无以烛奸,而反启大伪。是故体道者必崇仁义。孝慈者,仁之实。忠臣,义之表也。六亲不和,赖有孝慈化之。国家昏乱,广恃有忠臣扶之。此正大道废有仁义之证也。
绝圣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复,反也。以为,太上自决之词。文,文告也。不足,言不足禁之。绝弃圣智,主昏于上矣,故民趋利者百倍。绝弃仁义,主残于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利者,与圣智仁义相悖者也。能绝弃之,盗贼何有?此三者,皆非文诰所能感,非谓治民不必以令也。但命令必本于躬行,所系属者为要焉。见素,则识定。抱朴,则神全。少私寡欲,则有天下而不与。此恭己无为之化,非圣智之资、居仁由义者不能也。
绝学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谓,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去声。绝学,大道不明之时。唯,有应答而无问难也。阿,阿比。荒,辽远意。未央,无穷也。言学术不明之时,无他忧,惟是非得失之难辩为可惧耳。唯者未必即阿,而相去正自不远。善恶本自分途,而辨别介于几希。此人之所宜戒惧者,不可不知畏也。知其不可不畏,则无忧而有忧。戒慎恐惧,亦安有穷期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饫其泽也。登春台,畅其天也。盖民化于至德,日用而不知为之者也。未孩,未离母腹之时。保慎不容不至。乘乘,任天而动貌。归,倚著也。满假故有馀,纯一故若遗。沌沌,虚静之貌。若昏,则非果昏。闷闷,喻其神全。澹,谓无欲于外。漂,谓不泥于形。有以者,有所挟也。顽且鄙者,绝机谋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为受气成形之原,是吾身之母也。食,养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通也。恍,光之闭。惚,几之微。道虽恍惚,而其中有象。下文恍惚,又以离珠之流动言也。盖离中真阴,是为恍惚中之物。坎中之阳是为窈明中之精。二者,性命之宅,道义之根。孔德之容者,此也。二五之精,别于凡精,故曰甚真。信,阴阳递运,不失其候。名,体物而在,不易其称。阅,观也。甫,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知万物之始,则道岂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曲则全,《中庸》所谓曲能有成也。此句为下五句之纲领,文同而义别。枉,屈也。洼,卑湿之处。得,自得也。枉与直,洼与盈,敝与新,极于此,则伸于彼。物理之循环不穷者,类如斯。守约,则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贪多,则反多疑,恶其杂糅也。惟圣人以一贯万,故可为天下式。其次,则必致曲以求全,戒多而取少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此复解上文“曲”字之义。见,以所知而言;是,以所行而言。所谓曲则全者如此。期于道得诸己,全而归也。岂委蛇迁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夫道不贵多言,为言有尽而道无穷也。飘风骤雨,喻其不久。道,统万物而言。德则人之体道于身者也。失,谓失意。三者,忧乐同人,故人亦信之。结二句,反言以明之。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穷者也。
跂者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跂,举踵而望。跨,垂足而坐。以喻为其事而无其具也。馀食,馀弃之食。赘行,赘疣之行。自满假者视道为无用,徒见恶于物。有道者,岂为之乎?此与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浑成,无偏缺也。寂,虚静。寥,空阔。独立,其尊无对。不改,悠久无疆。周行于万类,而足以给之,故不殆。母,字育之也。机一往而不留,曰逝。境辽邈而无尽,曰远。反者,其所归宿也。此极言道之所以为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广言之。道之大不可见,天地实布昭之。王者,参赞天地,体道施化。以四大并言之,见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则道无不济矣。地承天而时行,天本道为运化。道体无为,故极乎自然之致。此又承上四大之说,而推论之,以明凡人皆可崇效,卑法而体道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燕、乘俱去声。此示人以持重守静之功也。根,本。君,主也。辎重,行者载资重之车,借以为迟重之喻也。以身轻天下,谓危其身,而忘乎天下。失臣,无以驭气;失君,无以镇心。志以帅气,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无辙迹,不拘成迹,而合于时中。不用筹策,不逆不抑而自然先觉。善闭,谓凝神养气,不驰其闲。善结,谓抱一守中,绵绵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实功,圣人之能事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重也。《易》曰“重明以丽乎天下”是也。圣人尽人性以尽物性,明乎五者之义而已。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资,取资。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诸人,以为善也。虽智亦迷,自用则小也。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而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见之明。守,存之固。雄为阳精,雌为阴魄。溪,山水自上下注之所。常应常静,为不离。婴儿,先天一气所生,谓圣胎也。金之色白,黑者神气入于幽静之意。式,法也。忒,差也。炼神还虚,则归于无极。知荣,明其无与于己。谷,汇川之名也。德足者,无所不容。物质纯固曰朴,道体如是。散而为器,一本之所以万殊。官长,君师之职。大制不割,本道以为宰制,而无所矫揉割裂于其间也。
将欲取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为,纷更妄作。不得已,可已而不已也。神器,言其至重。妄为,则反以扰民。拘执,则无所变通。二者皆未适中,盖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随,从人。嘘缓而吹急,物之以息相扇者也。强、羸,以形质言。载、堕,以才能言。甚,太甚。奢,华侈。泰,矜肆。物情不一,圣人权其轻重缓急。去此三者,是以能理万物之宜,而与天下相安于无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好,去声。其事,谓兵事。好还,杀戮必有报也。荆棘生,则井里萧条可知。必有凶年,伤天地之和气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早已。
善,善于为治。果,自强不息。取强,兵力争也。不得已,柔弱之意。太上恐人误以勇力为果,故详言五者以明之。物壮则老,正强力不能久之征也。不道,不以道。早已,敝之速也。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此与上章皆一时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纲领。佳兵,犹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丧处之。
居,平居。恬淡,镇静而不扰。左为阳,右为阴。兵,凶器。故尚右同于丧礼。杀人过多,非禁乱之本心。虽胜必戚,见仁慈之无己。此承上文,反复申明之。欲人惩不祥而广好生,贱武勇而崇仁义。其丁宁(叮咛)之意至深切矣。而后世且以申韩刻薄之学,归咎于道德,不亦谬哉?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朴”字解见二十八章。不敢臣,无有加乎其上者。侯王守朴,则可以恭己而理,故万物宾服。天地相合以下,推无名之道所由来,言天地以一气而均万物。氤氲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万殊一本,物各有当止之处,惟知止于至善,则以一贯万,所以不殆。江海为川谷之王,大道为万物之本。侯王舍是,将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胜人,外骛者也。自知自胜,内省者也。知足,则常觉其有余。强行,则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兮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滥而满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泛之实也。不辞,能容受。不名有,无迹象。衣被,以衣被人,借以言覆冒之意。不为主者,万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实无为也。以其常清常静而言,其小无内;以其翕辟万物而言,其大无外。盖无微不入,是以能无物不包也。惟圣人为能体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道本无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执之以驭天下,则天下归往。万姓时雍,共安于泰运之天。彼务缘饰以快目前者,如乐与饵。非不悦于口耳,然移时辄忘,如过客之去而不留。大道不然,所以视听不可穷,而取携无有尽也。
将欲噏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张噏强弱,废兴与夺,往复相因。有自然之理势,烛其几于未萌,而贞其守于勿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胜刚强,所谓不战而屈人也。利器,国之事权。示人,与人。太上此言,为竞意气而昧知己者发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以欲静,天下自正。
道体无为,而其用至广,《中庸》所谓“费而隐”也。侯王能守之,则全体大用具矣,物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谓太平久而燕乐兴。镇以无名之朴,而民果返朴还淳,则欲作者,亦将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强民,而天下自正也。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见为德。无为为之,以主治者言。无以为,有以为,以在下者言。攘臂,忿争之状。仍,执固。乱,治也,《书》曰:“乱臣十人。”道该全体大用,德则有浅深分量之不同。仁义礼,专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无为,而民无由测其所为,荡荡难名者也。下德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为,形格势禁者也。仁义礼,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于慈爱,故尚仁,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义主于断制,故尚义,则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礼,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严密。故礼之至者,民莫之应,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见,盖世运递降,人心因之。仁义礼,今古不易,而其播为政教,则详略损益之分,理势所趋,不能强齐。由太古逮于今,政教有加,而风气未必古,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气数之适然,非谓仁义礼之可以偏任也。礼以忠信为本,故忠信薄而礼教尤先。前知亦道之发皇而偏尚,则反陷于愚诬。宁厚毋薄,宁实毋华,去取之间,必务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胜,而反复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义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极也,不二之意。谷,江海之属。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发,决坼。蹶,危踬也。言天地万物,无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贵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致,与“致之”之“致”同,言推极其至也。数车,玑轮,天之所以旋运也。无车,无车之真形。碌碌,圭角;落落,不同群也。承上文言致一之道,非可泥象滞形。夫致一者莫如天,天运旋枢,数度无忒,然究其所以然,实惟一气运行,非实有车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纯一,是以执贵贱之形。自高,则碌碌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致一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复也。人知以动为动,而不知返本还原,正道之所以动而无动也。弱,致柔也。人知以强为用,而不知专气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穷也。有者,道之迹;无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若存、若亡,犹言可有可无。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章。若退,敛抑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诗》曰“有夷之行”。若类,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纳污。本广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厉在神明,不务外以求知也。质直,忠信也。若渝,变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士所能知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六句,又推广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随时处中,而无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发之中言。参诸物情,稽诸道体,隐微不可见者,实充周不可穷。隐于无名,本无可名也。善贷,给万物而不匮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自虚无生一气,又从一气产阴阳。三元剖而万物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恶”、“父”俱去声。冲气,冲虚无朕之气,即上文所谓一也。和,调畅之意。王公贵谦下,体冲和以宜民也。损益无常,要归于冲和为尚。人之所以教人者,太上自言:“我亦犹人,惟不失冲和为难耳。”强梁与冲和相戾,故凶。教父,言教人必以此为先,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于谦卦三致意焉。而金人欹器之类,示训谆谆,其不以此欤?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间”去声。道不倚于形气,故天下之至柔。驰骋,操纵由之也。无有,道之体。无为者,自然之用。希及,民鲜能之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徇名殖货,自忘其身。贪得无已,自蹈于亡,皆由不知权度其轻重也。大费,谓自耗其所有。厚亡,谓徒甚其悖出。知足,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缺,亏欠意。冲,虚也,范万物而无迹,纳万有而若虚,盖德盛化神者然也。求伸者反折,炫长者必败,多言者易穷。圣贤以理胜气,以拙晦才,以默屈人,皆反身修慝之实功。躁胜寒,温以解冻也。静胜热,定以除蒸也。二者,阴阳之义。修道者,体此以审乎寒暖燥湿之宜,动静交养。俾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无稍差谬。而清净之道心,其亦庶几矣。不然,而小成易盈,纷纷于直与巧辩以正天下,何惑乎烦劳而无成功哉?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子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粪,粪田。郊,近郊也。可欲,以功利益人。欲得,必欲其得也。惟有道者能知足。常足,无求而自得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万物皆备,故不出户而知天下。造化由心,故不窥牖而见天道。反是而驰骛以求周知,则见闻有穷,心思易涸。是以圣人养其本真,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岂必历九州而数名象,任智力以要近功哉?《中庸》言“至诚之妙,曰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即此意也。
为学章第四十八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博文,则日知其所未知。约礼,则日去其所本无。用万殊以归于一本,此损之又损之道也。无为,谓浑然天理,而不假强为,千变万化皆从此出,故可以无不为。无事,恭己而治,若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也。反是者败。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然,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无常心,犹言无成心。善之信之,与其善而孚以诚,亦善亦信之,化不善而去其伪。德指民而言。惵惵,诚切貌。浑其心,使归于诚朴。注耳目,则诚服而无他念也。孩之,以赤子育之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入指日月言。生者,气之至而伸;死者,气之往而寂也。乾坤无为,以日月为功,东西出入,而五行布、四时成焉。徒,犹类也。水之成数六,火之成数七,合为十三。日月者,水火之精。人得其真气,而不能守,故其由生而之死也易。动对静而言。生生之厚,秉阴阳之气以生者,厚于物也。太上将勉人以摄生之道,而先言生者,不能无死。如此。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摄,卫养也。兕虎、甲兵,无道则或罹其凶。善摄生者,合阴阳之撰,通神明之德。命由我立,而何死地之有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统名;德,则其真实无妄者也。生,以资始言;畜,以含煦言。品物咸章,则有形矣。畅茂条达,则势成矣。万物莫不由此,是以道德至为尊贵。莫之命,无命令也。此言道德之在天地者,本于自然如此。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复解上文道生德畜之义,而极赞其至也。长,生机引而伸育,气化充而盛。成,器质成。熟,品味熟。养者,涵濡而葆其真。覆者,丕冒而卫其至。不有、不恃、不宰,无心而成,化泯乎生,与为宰之迹也。详见第十章。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所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者是也。神是母,气是子;神气相抱,终身不殆。兑,金之窍。门,六神出入之所。勤,劳扰也。济其事,事事而求其济,徒为自苦,故不救。察于几微,则无所蔽矣。守其柔顺,则无所折矣。光,性体之光。明,金精是也。归明者,收视返听之意。道备于己,无恶于时,殃之所以免也。袭常,犹言守常也。
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倏忽之倾。施,见诸施。行,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偶然一隙之明,何尝非知,但验诸实行,恐穷于推施。甚言大道之不易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赊,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道夸。道夸非道也哉!
夷,平易也。赊,同奢。《汉书》:“楚楚衣服,戒穷赊(奢)。”道夸,以夸张为道也。末俗厌中庸之道,而矜饰以为是。太上深非,叹之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建德则有不拔之基,抱一则无离道之时,是以长子孙而保世。下文乃推广言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历言修己之功效如此。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观,示法也。德备于身,随在皆可以为人观法。此谓大道。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朘,藏回切。号,平声。含德之厚,谓至人葆其真而全其形也。不螫,不知其螫也。朘,赤子阴也。嗌,咽;嗄,声索而变也。赤子,无知而神全。故其现于外者如此,含德之厚者亦然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承上文“和”字之义而申言之。常,不贰不息也。益生,生生不穷。祥,善也。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则健运不息,故曰常。知常,则洞达阴阳,同符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夺造化生杀之权,炼气归神,得长生不坏之道,人中之瑞,祥莫大焉。久而不朽,强斯至矣。末三句,又反言以明之。解见第三十章。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道非言说所能尽,多言者妄也。孔子曰“予欲无言”,即是此意。塞兑、闭门,解见五十二章。锐,志之强。纷,虑之扰。和其光者,谦尊而光。同尘者,与世无忤。盛德之至,无不可同群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推言玄同之意。道足于身,其他无所加损,故为天下贵。《中庸》历言“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与此同义。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章与上章,盖一时之言。此,指大道而言,所谓为天下贵者也。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贪;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忌讳,犹言猜嫌。利器,凡才智权谋,可以起争夺者皆是也。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居敬行简,为好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为无事。有天下而不与,为无欲。盖圣人恭己之治如此。与上文正相反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
闷闷,浑朴意。淳淳,犹皞皞。察察,以察为明。缺缺,疏忽也。无,无为,言为政者,民所观效,当慎于所施,况一人之智,不能穷天下之情伪。彼祸福之倚伏,孰则能知其归极而持之?其惟不任智力,以无为正天下者乎?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此承上祸福倚伏之意而申言之。复,反也。善,犹祥也。正与奇、善与妖,极而必反,乃理势之自然,而人往往迷焉。则以无圣人之德故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截正。刿,伤也。肆,径行。耀,炫耀也。四者之弊,人之所以迷也。圣人方而达权,廉而不戾于俗,不肆不耀,所以葆无为之德,而善世宜民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重,平声。啬,德反于渊微,《中庸》所谓“不显”也。服,谓人天早感其诚。重积德,克明峻德。克,能也。莫知其极,量之所函者远也。可以有国,治人事天之实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凡物之根本,曰母。末二句乃质言之。深根固蒂,神息与性命相依。长生久视,内元共乾坤并寿。此修道之极功,而致治之本原,啬于德者然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鲜,平声。治国者,和民而已,故譬之烹鲜。小鲜,极言其易也。无道之国,德薄而珍重。鬼或能神,以侵害于人。圣人以道莅天下,阴阳和而万民育,各不相害。故幽明交格,德甚神也。
大国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下流,水之所归。交,比附。牝,柔服。下,下人也。以取,我取人。而取,人取我。欲入事人,欲人纳其请也。此为恃强大以凌弱小者发。而反复推下人之功效,乃太上救时之论也。从来大国,以力相服,往往不胜,不知柔可以制刚。理足以夺势,大国权重而势尊,可以容民畜众,人咸欲归焉,如下流然。第天下之所欲附,必天下之至柔者也。譬诸牝牡,以静胜动。所谓静者,偃武修交,相安无事。以此下人,则无论国之大小,皆可相制。盖大国欲畜小国,而小国亦不过欲售其事人之谋。两者各思得其所欲,则以势相争,必不甘为所屈。故大国宜为下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生万物,无所不在。故善,人宝之;不善,人亦赖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承上“不善,人之所保”而言。市,售。加人,上人也。人虽不善,然闻美言者心折,尊德行者咸钦。盖秉彝之好,不可得而泯没,岂可弃不善而不教也哉?故天降下民,作之君师。天子三公之设,皆所以化不善而使善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坐,跪也。求以得,求而得也。拱璧先驷马,仪至礼矣。然不如以道诱人。古人所以贵此者,以道在吾身。求则得之,自新无以加乎此也。老子既恐人以不善弃人,又恐人以不善自弃,故反复推言道贵如斯,其忧世至深远矣。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炼虚合道,为其无为,顺应自然,事其无事,味无味之味,淡而不厌也。怨,专谓一己之私忿,无关伦纪者也。大小多少,称物平施意。不以怨报即为德,非加厚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上文成德之旨,此则为希圣者言入德之方。作,起也。《书》曰“思其难以图其易”,又曰“细行不矜”,意亦如此。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不为大,不自以为大。犹难,慎之至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示人以审机之学,而下文复推广言之。欲人以自然者,恒其德也。脆,柔薄,细弱。未兆易谋,故为之于未有。其安易持,故治之于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事莫不由微至著,惟当顺其自然而因应之。妄为则败,执滞则失。圣人天理浑然,故泛应曲当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情不欲道,而欲难得之货,不务学而安于过举,所以功败垂成,而事无终始。惟圣人贱货而贵德,成己以成人,是以复众人于无过,而未尝逞其私智也。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智愚以在上者言。愚,诚朴意。道者,治民之具,然必毋以智自居而后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自炫于民,将以诚朴化之。故民之难治者,以在上之智术多而去道远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
贼,伤害。福,祥和。知恃智不恃智之得失,而道之楷式在是矣,故称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反,复本也。大顺,至治也。承上文言玄德,极于深远,处乎万物之先。以此治国,乃至大顺。《中庸》言笃恭天下平,而称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即此义也。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百谷,百川。善下,虚而善受也。上民,作民父母;以言下之,询于刍荛。先民,为天下法;以身后之,谦退不敢先人也。此为以力服人者发。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下相制,震慑之曰重;前后相犯,畏忌之曰害。推,推尊之也。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不肖,不肖乎道。德犹如毛,毛犹有伦,故谓我为大,则犹未化乎道之迹。若求其肖,必也其无声臭乎。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大。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慈仁,则心无私曲,见义必为,故能勇。守约,则敬慎不败,推行尽利,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谦尊而光也。专恃其勇,务广而上人,则易以贾祸而亡身。舍,犹去也。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卫之”之“之”,指民而言。申言慈之美如此,盖不忍人之心,道之本,而天之所福。战则无敌于天下,守则众志之成城,天将救其危而保其国,所以然者,以慈之德,可以谓民生而普祥和也。三宝之中,以慈为本。惟慈然后可以体道,而不以自大为肖也。
不武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恃力,曰武。恃气,曰怒。两相攻击曰争。为之下,屈己下贤也。力,材也。有此四者,则不动声色,而万物无不效其能,是谓不争之德。用人之材,亦如天之不言而五行顺布,古之立极者然也。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此示人以用兵之道,主御敌客,侵伐人者也。无行,无义之行。仍,因也,恃也,言用兵危事。如有言其好为贪兵,勇往直前者,是谓行无义之行。若攘而无臂,恃一往之气;若执而无兵,盖先自失其用兵之具也。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承上文言,易谈兵者轻敌,轻敌则有亡国丧身之祸。宝,谓仁义。仁义者,治世之宝。轻敌,则有好杀之心。故两兵相遇,强弱未分,而有哀怜无辜之心者必胜,所谓仁者无敌也。
吾言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圣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老子深叹之。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宗,主也。君,纲领也。道具于圣人之心,不得测其妙也。宣诸言,见诸事,不能即委穷源,安能知之?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褐,贱者之服。被褐怀玉,喻外陋而内美。此一节又推言知希之无损,以为有德而不见知者勖。盖圣人忘名,乃能退世不见,知而不悔,其次则不免以知希为戚。故太上言此以勉人,非自谓其知希之贵也。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人之所不知者,义精仁熟,故为上。不知而自以为知,妄作聪明,人之大患也。夫惟患以不知为知,则能逊让以求知,是以可免于此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所谓病,以忧患而言。病病,忧勤惕厉也。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盖述此意。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威,理势之防难犯者,皆是也。书曰,天命明威。无狭其所居,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厌,厌倦。所生,所以生之理也。全其所生之理,则尽性立命,与天合德。是以不可厌绝也。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自知,得失自课。自见,炫耀求知。自爱,守身重道。自贵,矜己尚人。去彼取此,是以能畏天命而保真常也。
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恶,去声。勇,犹果断。敢、不敢,以刚柔进退言。杀,害;活,成全也。事故之来,往而有害,静而无失。两者,其大较也。然以为杀而未必杀,以为活而未必活,则或利或害,有不尽系乎勇于敢与不敢者,此其中有天焉。天者何?理势之微,而数之不可知者也。利害定于天,而天之所恶,难知其故。是以圣人酌经权而用其中,忘利钝而守其正,不敢以为易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人情有为必欲其胜,而希报惟恐其迟。不知天道至神,迟速美恶之应,毫无差忒。恢恢,疏阔也。此申上文“所恶”二句之意,而勉人恒其德以承天。
民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不畏死,衰世之极矣,奈何更以刑罚惧之?若使民常有怀刑之心,则教化明。而民已知所趋避,乃有为奇邪以诱民者,从而杀之,民孰敢不畏死乎?太上此言为末世以杀禁乱,而不务本者发也。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司杀者,孟子所谓天吏也。代天理物,能好能恶,故可以杀。非其人而以杀禁民,若代斫之。伤手,无益而有害。此承上文而言,欲人尽化民之道,非教之杀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有为,若刑名法术,张皇补苴之属皆是。民不自爱其生,以其殖货利,而徇嗜欲也。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以生为者,营营于衣食嗜好,而惟恐伤其生,自以为贵生矣。不知多欲多累,反无以葆其天而全其性。夫惟顺性命之理,以养二气之和,无所矫揉,而贤于贵生也。
人之生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之得气也厚,聚则和融,散则骨立。物之得气也薄,生则易折,死则朽敝。盖道生于卑退,而祸生于刚狠。故太上即形质之易晓者,以示人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结言柔弱之为贵也。兵恃力而无仁智信三者,则适足以取败。木气不疏达而坚确,则仅于一拱,不成美材。是以凡事皆戒强大而尚谦和也。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张弓者,必欲其平。天道,璇玑运而七政齐,四序布而五行代。调变纲维,莫名其妙,要归于至均而已,道祖即张弓之易见者而譬之。高下有余不足,又复虚拟其名,以况其理也。
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亏盈而益谦,人则不然,是以在己常欲有馀,在人常苦不足。能以有馀奉天下,是欲万物各得其所者也。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也。
举圣人以为承天者法。不欲见贤,不欲自著其贤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言柔弱之道,易知而难行。以起下文也。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容一国之垢,所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者也。能以一国之不祥为己忧,所谓“一夫不获,时予之辜”者也。此皆用柔之道。反,委曲。言,一言之间,亦有柔弱之道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此言为善者,必忘人我,而贵反躬也。怨之成也,常由责人而不责己。故积小以至大,苟不知自责,则虽解大怨,必有馀怨。未能惩忿窒欲,安可以为善?契,约也。交易者一约而两分之,执以为信。以己度人,心理无二。反己而无怨于人,圣人之宏也。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司,主也。彻,通也。有圣人之德,则称物平施,权衡在我,故司契。无其德,则恩怨必求其分明,斤斤以明通为尚。天道无私,为善者其知勉矣。
小国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示小国以自强之道,而欲其返朴还淳也。器多而不用,则糜费节矣。重死而不徙,则民志坚矣。舟车所以致远,甲兵所以禁乱,不乘不陈,言民瞻依而诚服,无所用此耳,非谓可尽废也。结绳而用,返乎太古,是以裕大丰亨,风俗淳美,而不患于民寡也。
信言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此章勉人约德而广业也。信,诚实无伪。美,悦人听闻。善者,纳言敏行。辩者,易言多咎。知者,达于事理。博则驰骛,闻见以为奇而已。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人”之“为”去声。积,滞于私也。圣人之心,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夫何积?为人,以善及人。与人,以惠加人。愈有愈多,德业无损于己,而性量益增也。天以利万物为心,而圣人体天之心以为心,故其无心而成化,与天同。不害不争,尽人性物性者,无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