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产,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乾坤,两卦名。乾为天,坤为地;乾属阳,坤属阴。两卦乃是易道的门户。易,一日一月也。故云:日月交光谓之易。又云:阖户为坤,辟户为乾。能阖能辟,所以称门户。盖单扇者为户,双扇者为门。门字即两个户字相合而成。户,为奇为阳,属乾家;门,为偶为阴,属坤家。

众卦。包括六十四卦,除去乾坤两卦为父母不算。父母者,乾生三男:震、坎、艮:坤生三女:巽、离、兑。于是阴阳相交,生子生孙,变成六十二卦,皆以乾坤为本,故曰众卦之父母。

坎离,亦是两卦名词,坎是水是月,离是火是日。坎离两卦,阳包阴,阴包阳,如匡廓然。盖水和月,均是外阴而内阳;火和日,均是外阳而内阴,如匡廓。匡廓者,匡与筐同,廓与郭同。坎,外阴而内藏阳;离,外阳而内藏阴。如筐中藏物,郭中藏城之义。又,门框之框字,古时亦作匡,亦如城之有郭。故《契》云:坎离匡廓。

又如运动车毂者,必先置正毂中的车轴。车轮中心小圆孔,曰毂;横木作杆,两端穿人毂中者,曰轴。此处毂譬犹身,轴譬犹心,谓要运用人身之水火、阴阳、日月,必须安正人心,不得稍存邪念。

又仇注谓:“毂轴二字与门户、橐钥例看,亦取牝牡之意。”盖车上轴头正固,方能运毂,犹人身剑峰刚健,方能御鼎。轴指下峰昆仑,不指中心主宰,下文“处中制外”方言及正心。

牝牡四卦,以为橐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

乾坤,鼎器也,在人即为人之身体也;坎离,药物也,在人则为神气也;橐钥,喻阴阳之门户。上阳子曰:橐象坤门,钥象乾户。

覆冒,即包括也。又云:盖于上面曰覆冒。《中庸》云: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覆冒之义,与覆帱同。阴阳之道者,《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程子曰:离了阴阳便无道。阴阳,气也。所以阴阳者,道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犹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辔,又作:犹御者之执御辔,有准绳。御者,马口铁也;辔者,马缰也;准者,验平之器也;绳者,验直之器也;规者,为圆之器也;矩者,为方之器也;轨者,两车轮中间之距离也;辙者,两轮行地之迹也

中者,即规中。规中不单指清净言,南派丹法在阴阳接触,小往大来时,亦须知雄守雌,存无守有,恍惚杳冥,念念规中,使真人潜深渊,自优游而舒适。

一牝一牡,一阴一阳,四个卦象,作彼此相通、往来不穷的橐钥,用以包括一切。凡合于阴阳之道者,犹之乎御马者执着御辔,有一定的准绳,正一定的规矩随着所行的轨辙,处其中以制其外。这是譬喻修道的人,只要一心不乱,念念规中,结果自有神妙不测之变化,不必去注意功夫的效验而效验自来。亦犹御马,不必去细看马的走法,只要执御辔、准绳,正着规矩,随着轨辙,则马之行也,自会达到目的地。《庄子》云:“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亦是此意。

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

律者,十二律也。律有十二,黄帝时伶伦所造。截竹为筒,阴阳各六。筒有长短。则声音有清浊高下之分。阳律者六,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亦六,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修丹之道,与天运循环、阴阳往复之例是相同的,所以它的气数在律正合十二管,在历正合十二月。而每月的节令以五日为一候,正是六候。六候之中,前三候为金,后三候为水,用以调合营卫补气补血,为之经。而一日之中,朝进阳火,暮退阴符,自屯蒙需讼以至既未,为之纬。如此逢月逢日,有经有纬,好象每日奉着值符使者的命令。

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终则复更始。

六十者,谓行火候,除去鼎器药物四卦,故只算六十卦。

屯直事者,震下坎上䷂,为屯卦。震为长男,而能复坎中之阳,以行温养之功。施生育之德故谓屯直事。

蒙当受者,艮上坎下䷃为蒙卦。艮为少男,而能聚坎中之阳,以行温养之功,故谓蒙当受。

昧爽,一作晦爽,即次月之初也。

一月三十日,一日一夜共两卦,兼并共计六十卦。刚是阳,柔是阴;刚是金,柔是水;刚是铅,柔是汞;刚是气,柔是神;刚是命,柔是性;刚为表卫,柔为里卫,所以刚柔有表里。而自初一之旦辰始则进阳火,为屯卦直事,到暮晚时退阴符,则蒙卦当受。至明日(初二日)之旦辰,进阳火则需卦直事,暮晚退阴符则讼卦当受。如此依次挨排,计日用卦,朝师暮比,昼夜各用一卦,直到月晦日,则正值朝既济暮未济,以至次月之朔,再复朝屯暮蒙,所以说终则复更始。然这不过《易经》上的卦名如此,其实没有什么深意。所以张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漫役情。”又说:“卦中设象本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后世迷途惟泯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

辰,一作月;期度,即规则及法度也。春夏内体,秋冬外用者,朱夫子云“春夏为朝,秋冬为暮”;内体谓前卦,外用谓后卦。彭真一子云:阳火自子进符,至巳纯阳用事,乃内阴求外阳也。阴符自午退火,至亥纯阴用事,乃外阳附内阴也。由内至外谓之内体,由外至内谓之外用。

此是申言修炼的火候。一日、一辰、一月、一年,其阴阳、进退、消息、升降的道理,完全是相同的。一日一辰有四时可以用子、午、卯、酉等地支相计算,而一月一年亦有四时可以用子、午、卯、酉等地支相计算,所以可用日辰作为期度,而年月可以类推。动属阳,是早;静属阴,是晚。

春夏则由内阴而求外阳,进阳火也,是以从子到辰巳,谓之据内体;秋冬则由外阳而附内阴,退阴符也,是以自午讫亥戌,谓之当外用。一年如此,一月如此,一日、一辰亦无不如此。

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赏应春,罚应秋;昏顺寒,明顺暑。细玩爻辞,有仁有义。爻有奇偶,奇爻为⚊,属阳,阳为仁;偶爻为⚋,属阴,阴为义。仁为赏,义为罚,功夫亦准此。随其时候发喜发怒,这都是合乎一阴一阳的性质。理,一作序。

陆注云:“此乃总结,明丹道与天道、易道,无不相准,盖赏罚喜怒者,火候文武惨舒之用也。”天道,春一嘘而万物以生,秋一吸而万物以肃。《易》书卦爻,喜而扶阳,怒而抑阴,莫非消息自然之理。丹法进火退符,一准是道。故昏则宜寒,为罚,为怒;明则宜暑,为赏,为喜。一日之中而四时之气俱备,皆要顺其自然,非有所矫柔造作于其间者。如是则身内之五行各得其序,而丹道可冀其成矣。

乾坤二用章第二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上天下地,既定其阴阳之位,而日月即往复回环,运行乎其中。天地,即是乾鼎坤炉的大象。乾鼎为阳,坤炉为阴,故乾坤亦列有阴阳配合之位。日月为易,易为坎离者,盖坎离为人身之日月,而日月为天地之坎离。又日月为天地之易,坎离为人身之易;日月为天地之二用,坎离为人身之二用(即指乾鼎坤炉)。日月二用,在天地间,固无定位,而周流行乎六虚之间;坎离二用,在乾鼎坤炉之中,恍惚杳冥,亦无一定爻位,而周流乎人身之六虚,以补气补血。然坎离二气之运用,但觉融快乎身心,而其往来则不定,是以上下亦无常。此盖形容离家之汞与坎家之铅,一交之后,先天之炁即源源而人我身中,自有周流六虚、往来不定、上下无常之景象。

幽潜沦匿,变化子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先天一炁。幽玄而深潜;杳冥恍惚,没藏而不得见。然及其时至机动,一阳爻生,则自然变化于中,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生仙,皆赖此一炁。故云包裹万物,而为道纪纲。

然此先天一炁,若有心求之,则必不能得,必须以无心求之,藉象罔而得玄珠,非离朱吃诟之所能求也。故云以无制有,器用者空。盖谓器若实者,则不能得其用,惟中空者,乃能受物而得用。此无论清静、阴阳皆如此。

清净功夫,若不能虚极静笃,则一阳不生;阴阳功夫,若离器不空,则坎宫之气。安能默运过来?然空之与气本不相离。关尹子云:衣摇空得风,气嘘物得水。摇空得风,则鼓物可以生气;嘘物得水,则积炁可以化精。是气水炁精,盖本是一物之变化,可分可合者也。

消息者,诸家皆云进火为息,退符为消,一消一息,其阴阳升降进退之时。自有一种融和温熏之景象,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尚安知有坎离二爻存乎其间哉!

又一说:息则朔旦至望。震兑乾为阳火;消则望后至晦,巽艮坤为阴符。一日两卦,始自屯蒙,终则既未,皆六十卦爻之妙用,并无坎离可见,是坎离没亡也。亦通。

中宫土德章第三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征。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魏公,真人也,真实而无妄,所以言语不肯苟造,议论不肯虚生,况且引验而能见效,测量合乎神明。又推类古圣作字之意,即原其理以为征。彼坎家之戊土,实含月之精;我离家之己土,实藏日之光。彼之坎月,我之离日,互为交易,方得铅汞之刚柔相当,阴阳之情性和合。然所以能如此者,必须用土。

观乎五行之土,分旺四季,而罗络乎终始,万物生成,皆不能外之,则知作丹之道。亦同此理。

丹家之土谓何?即真意也。彼之金水,我之木火,若无真意去融会贯通,而混一之,则木魂之青,火神之赤,金魄之白,水精之黑,各居一方,分离散失,永无成丹之望。若欲成丹,必须坎离两家,都用中宫的真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自然两而化者,变一而神,岂非坎戊离己二土妙用之功哉?《悟真篇》云:“坎离若也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引验见效,谓引证事实和经验,以见其功效;推类结字,谓古人作字之意,合日月而为明,而成易,而成丹者,皆是。

日月神化章第四

易有象也,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易,即日月。日月者,象也。悬象于太空,最为显著,而明白者莫大乎日月。

穷者,推也。推日月交易生养万物之神,以知化理;亦即可推离己日光与坎戊月精彼此相射交易而生人生仙之神,以知化理。盖均不外阳往则阴来,此往则彼来,小往则大来,如辐之辏毂,轮转不停之理耳。

出入更卷舒者,知几子所说“炼己纯熟,温养火符,出入有度,操纵由己”是也。然此但就阴阳派而言,范围似乎狭小。存存子云:日月行于黄道之上,一出一入,迭为盈亏,互为卷舒。则其理包罗万象矣。

朔受震符章第五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铢有三百八十四,亦应卦爻之数。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时,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雄阳播玄施,雌阴统黄化,浑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谓易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合三百八十四爻,正合药重一斤,三百八十四铢。知几子云:大药重一斤,计三百八十四铢。易有三百八十四爻,其数适相当也。

除去牝牡四卦,四六二十四爻,则三百六十爻。据其爻象而摘采其符,则以一爻当一时,一日十二时,一月则三百六十时,则三百六十爻。尽矣!

符指六十四卦爻中之符。抱一子云:“符即爻画也,非别有符也。”据易言之,谓之卦;据丹言之,谓之符。故曰:符谓六十四卦也。惟存存子则云:“一卦有六爻,一爻有三符。”此则与抱说不同。

(按:一爻三符之说,本上阳子。上阳子云:一爻有三符,一日两卦,两卦共有三十六符)

由三十日晦至初一日朔旦,乃阴极生阳之时,故震卦来受符。震卦,一阳生于二阴之下。故当此之时,正天地媾精、日月掸持之候。

雄阳之虎,播其玄施;雌阴之龙,统其黄化。混沌交接,权舆树根。经营以养其命蒂,凝神以成其圣躯。此论仙家作丹之道也。然而生人生物之道,亦由乎此,不过顺逆、动静之异耳。所以凡众之夫亦蹈此以出,而蠕动之物亦莫不由之。

天地媾精者,《易系辞.下传》日: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今按:“男女”二字可作雌雄解,不必限定于人类之男女。若专指人类之男女,则下文当曰人乃化生,不能曰万物化生)

日月掸持者,掸与探同。探者,自远处而取之也。日月二体在天空中相距甚远,而月能感受日之阳光而生明。又能遮蔽日体而为日蚀。并且,日光复能将月球之形体隐藏而不使人见。此即所谓日月相掸持也。

权舆者,万物始生之义。

玄施、黄化者,《易•坤卦》文言传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鄞鄂。此处谓边际也。

(按:本节之“符”字,颇难解,亦大堪研究。今将本书中所有的“符”字汇集一处,比较而观之。第五章:据爻摘符、震来受符;第六章:上现显天符、天符有进退;第十一章:元精妙难睹,推度效符征;第十七章:金本从日生,朔旦受日符;第二十二章:写情着竹帛,又恐泄天符;第二十八章:晦朔之间,合符行中;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第四十章:得其节符;第四十二章:各得其和,俱吐证符。照以上各句所用符字,并无定义,看其用在何处,即作何解释。据“爻摘符”之“符”字,可以做时候解,盖谓依据卦爻以定时候也;“显天符”之“符”字,可做天象或天运解。盖谓天象之运动也;“效符征”之“符”字,可以作效验与信征解,盖谓元精虽不可见。而其效验与信征则可推度也;“震来受符”及“朔旦受符”之“符”字,可以作阳气解,盖谓受日之阳气也;“泄天符”可以作泄天机解;“合符行中”,谓合两方之符而行乎中道也;古人用圆竹一段剖为两半,各执其半边,临有事时则取而合之,以为凭信。此物即名为符;“亏折神符”,谓十五月圆之后,盛极必衰,须防亏损神光;“得其节符”,谓得其节制,自然合拍之意;“俱吐证符”.谓彼此俱吐露其证据与符信也)

天心建始章第六

于是仲尼赞鸿蒙,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冠婚相纽,元年乃芽滋。

赞乾坤,德洞虚,此《易》也,无极也;稽古元皇者,此《书》也,无极生太极也;《关雎》者,《诗》也,太极生阴阳也;冠婚者,《礼》也,阴阳相交也;芽滋者,《春秋》也,阴阳交而生万物也。

因此之故,孔夫子所以称赞乾坤,以形容鸿蒙之德,洞然而虚空;稽古则思元皇之至治,关雎遂咏夫妇之始。初冠婚,后其自相纽结;元年届,则事物均得芽滋。 (按:五经原非炼丹之用,魏公盖借此以发明丹道,犹之借纳甲之象以显示火候,同为比喻而已。《参同契》将此五项连串成文,借喻阴阳造化之神妙也)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

易即日月,日月一交,天心即现,故易统天心。

复こ䷗即月与日交,阴与阳交,晦复之朔,坤中之震,以六爻之剥极,则谓之复。此中有先天一炁,谓之天心,生人、生物、生仙,莫不由之。故云:“复卦建始初”。

长子继父体,即震卦代乾;因母立兆基,谓由坤得体。存存子云:以丹法言震为龙,龙即长子,即《悟真》所言“家臣继者代”也。长子代父之体。乘其活子时至,投入母怀(按:母怀即指坤鼎而言),气精交感,先天真铅之兆基,于此而立,即丹经所谓太阳移在月明中也。

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诎信以应时。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天符,即天机也。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今夫天地之阴阳升降,日月之晦朔盈亏,岁序之寒暑往来,日辰之昏明早晚,莫非天符之显然者。陶云:月行于天,一夜一夜与日交合,谓之天符。

进退者,自朔至望,进也;自望至晦,退也。诎信,即屈伸也。

钟律者,十二律是以黄钟为首,故谓之钟律,亦即十二律是也。阴阳各六,六阳律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也;六阴律为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也。

圣人不是虚生者,故上观显然之天符,则天符有进有退,自当顺其诎信,以应其时。而作丹之道,其火候消息,当应阴阳钟律之数,其火候升降当据北斗之枢机。 (按:钟六阳六阴,一进一退,故象火候之消息。)

而斗枢者,即北辰,亦即天心也。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盖谓其能端拱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作丹之斗枢,盖谓人身之斗柄亦当端居不动,守雌不雄,专其气而致柔,则火候之升降,自然合度矣。

附注:黄钟律吕,每月换一管,一岁换尽十二管;北斗枢机,每时移一位,一日移遍十二辰。   

日月始终章第七

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原始要终,存亡之绪。

日乃太阳元精,中含五彩五行之精,所化万物得之而成五色,以丹道言之,则火是也。

月乃太阴,其体白而无光,必借光于日,晦、朔、弦、望皆以去日之远近为标准。月晦之日,与日合璧,一年之中十二月,与日会者十二度。圣人以六律、六吕纪之。以丹道言,则药也。

日则含五行之精,月则受六律之纪。五行与六律相乘,正合三十度数,度竟则日月合璧,晦也;更始则合璧之后,月光复苏也。终而复始,始而复终,存而复亡,亡而复存,故原始要终为存亡之绪。

药生象月章第八

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

盖月自三十日晦后,至初三日生明,新月阳光出而为爽,见于西方庚位,象一阳起于二阴之下,故云:“震庚受西方”。

西方者,庚金也。初八日象兑卦☱,由一阳进为二阳,兑卦纳丁为南方火位,正值上弦,月光其平如绳。  

至十五则三阳盛满,乾体就矣。乾纳申,申属木,在五行之方位为东方。盖蟾蜍月精与兔魄月体,必待望日,日月之气双对而始明。故阴阳必须合而离坎必须交也。   

至蟾蜍之所以生,惟视乎卦节下之阳渐长,则蟾蜍之精渐生,然后兔魄者吐之,以至光明。  

(按:此节诸家皆谓象鼎中药生之候也。盖以一月而论,则当由初三以至十五。然一候之中、一日之中、一时之中、一刻之中,皆有初三至十五之象。所谓簇月于日、簇日于时、簇时于片刻。此则在临炉时善于体会与运用耳,不能以笔墨宣也。先哲云:月之圆存乎口诀,时之妙在乎心传,即指此一时半刻之火候也。七者少阳之数,八者少阴之数,七八即十五之代表。月之十五为望,阳气盛极,盛极必衰,以比丹道之阳火,既极必换阴符,此一定之理。故云:七八道已讫,屈折下降。讫者,终也,至也)

仇注:“此由前章朔旦震符释经文震出为征,阳气造端一章之意”。此一节言上半月之三候,乃昏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