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节要十三篇)

悟生死 第一

一昼一夜,大道之自然:一生一死,人道之自然。神圣知昼夜生死皆幻妄,而非真常,故黜聪明,去私欲,忘昼夜,外生死,超常见之自然,法大道之自然。故能宇宙在手,万化生身,德合天地,明并日月,无量劫中,不生不灭也。

因欲开示后学,故说经遗教,使人知大道惟有一门,舍此一门,余皆旁门外道。此一门为何?即《道德经》云:“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此十三者,乃生我之门,死我之户,出生入死,皆由此门。但百姓随流顺化,是以动入死户,不知回头便是生门。

夫十三者何?一切万有,咸借水、火、土而生化,三者归一,则既济而为生门;三者异途,则未济而为死户。水数一,火数二,合而为三。水火不能自合,借坎离中先天戊己真土,擒真铅而制真汞,则水火方既济而生。阳土五,阴土五,合为十数,与水(一)、火(二)共合为十三也。一生—死,在此十三,一顺一逆之间耳。

普通群众,已生更求生,则三者分离,即死户也;大修行人,未死先学死,则三者集合,即生门也。求生则心火外炎,不能内温肾水,水寒不能化气,火上炎则水下漏,故名曰未济,此“死之徒十有三”也。是以太上立此十三生死之门,使知水、火,土归一之元,反身而诚。

撄宁按:“反身而诚”见《论语》中,则三者互济于中,此“生之徒十有三”也。嗟乎!世人惟如图名利,恣情欲,迷而不悟,水火两分,动入死地而不知,故曰“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也。

撄宁按:此解虽不是老子的本意,若专就丹道而论,亦可算是上乘。

《阴符经》曰: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同此义也。

故钟离祖曰: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来铁汉细思量,长生不死山人做。此诗重在“铁汉”二字,若非铁汉,焉能下死功夫而实证长生之道耶?

下根劣见之流,每指妇女下窍为生死之门户,不啻毁谤圣道,余因画既济、未济、生门、死户之图,以俟智者由之耳。

未济死户人心之图

联曰:

不思万劫轮回苦,枉用千般牛马心。

诗云:

莫谓人生有百年,谁知生死刹那间;

无情阎罗来相请,难说妻儿债未还。

(撄宁按云:“此二图亦不好,若把人头像除掉,只画中间一段,就容易画好。”)

后有生门,前有死户,寻死路,纵意向前;求活计,休心退步。即此地狱天堂,由你从心做去。

既济生门道心之图

联曰:

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满洞天。

(撄宁按:此二句是邱祖所作的《青天歌》中语,《青天歌》共三十二句此是末尾二句。)

词云:

心经本来绝字,大道自古无文,

六根解脱一真归,如鸡抱卵常听。

能于死中求活,自然害里生恩,

方知无我亦无人,祖祖口传心印。

(撄宁按:这首词我在别种道书上已见过,最要紧的是第四句。)

盖以人之形体,本因父母情动,精血交媾而成。胎在母腹中,如果在树,借树之气而长育;及乎十月气足胎完,如果熟自落;一出母腹,方接天地之气而呼吸,如果离树而入土,则自本自根,得天地之气而自生者也。

再论寿夭之理。果在树时,受气有余者,久而不腐;不足者,不久即腐。婴儿在胎中亦然。受母气不足者,出腹即死,或生后数岁而夭;受气足者,则健康而寿。然苟不知修,虽有寿亦终归于尽耳。

人生之初,天命乃乾阳,形色乃坤阴。形与性初合(撄宁按:《中庸》所谓天命,即老子所谓道;《中庸》所谓性,即老子所谓德。道为宇宙万物所共由之路,德乃个人所独得),阴阳未判,意识未生,犹然一太极,此道生一也。及旧(撄宁按:旧,音卧,婴儿初出胎时之哭声)地一声,一即分而为二,一气寄于肾而为坎属水,一灵寓于心而为离属火,此一生二也;二者之中,即生一意,哭罢便能转头求乳,此二生三也:由此一意,渐渐幻成千知万识,此三生万物也。

(撄宁按: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是如此解,此乃借题发挥。)

自此愈长,而心君为群识所诱,迷不知返,故有生必有死。倘能穷生死之根,明反复之用,返本还元,则一身无极真机自见,而能自造自化,更能三归二,二归一,一归无,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立大志 第二

成大事者,宜先定大志。志不立定,而欲图成,难矣。欲超凡入圣,成仙作佛,古今事莫大于斯。

试观虞舜之孝,比干之忠,苟无大志,焉能外忘形体,内忘私欲,而成古今大孝大忠之领袖欤?故真君(撄宁按:真君,即许旌阳,后世奉许真君之教者,皆称龙沙派,此派以“净明忠孝”四字立教)遗教,以净明忠孝为先,使学道者必发大忠大孝之志而入门。

奋志如秋,而情乃绝;灰心如冬,而神乃全。死中求活,而无涯之业识冰消;绝后重苏,而万劫之轮回永息。功圆行满,足报亲恩,讵非孝之至大者乎?匡扶国运,普渡群迷,讵非忠之至大者乎?然非天下第一等丈夫,焉能立此大志以成大事哉!

事明师 第三

道即心也(撄宁按:此心是道心,不是人心),有明师而心体方明。故学道者,必择明师而事之,庶不被旁门诱入火坑也。

又当知三教本同,而经文各别。中国之经,言简而意赅;佛之经文,则一经各立一义,种种经有种种义,故学者必普会诸经,方能圆通佛义。学者固宜多看经书,但不宜执着语言文字。若能明此一心,则诸佛妙义悉明。故六祖虽不识字,独能传五祖心印,当时一般老僧宿学,咸得六祖开示,而获顿悟。

释典中常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不即不离之义深矣。

愚不惜饶舌,略陈佛经差别先后之义,使学佛者知何经为入门之首要,何经为解脱之极果。佛义穷,而三教悉穷矣(撄宁按:此“穷”字,是通达之意,不是理屈辞穷,勿误会)。

当知一入楞严之门,便发金刚坚固之志,则四相空而心无所住,二障除而智慧圆觉,此《金刚》、《圆觉》二经之名所由来也。志刚觉圆,则自性即佛,如莲从泥水中透出,而不沾泥水,故经名《妙法莲华》。莲华既从妙法而生,不假庄严,而自然庄严,故经名《华严》。《维摩》一经,乃果熟解脱之义,能穷其义,则即境离境,不被万缘之染;居尘出尘,不怕六贼之魔。虽历酒肆淫房,而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常乐我净,无人而不自得也。

然经义虽分先后,而心体实无始终。故心体犹醍醐也,经义犹糟粕也。醍醐既得,则糟粕当弃。

(海牙按:原书此处尚有“醍醐未就之先,必须炊米作饭,饭熟而后下缸,而后有醍醐也,既得醍醐,而米成糟粕矣。故经乃糟粕也,米乃经义也,心乃醍醐也”云云。撄师按云:醍醐是牛乳做成,不是米饭做成,此说弄错。故今整理时,将此错误之处删去。)

此心一明,则经义皆剩物耳。

但三教经书,粗浅者易知,精微者莫测,若不逢出世明师,则心体终不能明,而经中奥义,亦无从索解。所以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可慨也夫!

辨真伪 第四

道无形相,真伪何以辨耶?如或有搬运呼吸者;或咽息纳气而息息归脐者;或闭息者;或辟谷者;或运气过尾闾,升夹脊,至泥丸,复降重楼,过绛宫,入丹田,谓之肘后飞金精者;或以舌下为“华池神水”频吞咽者;或以口鼻为玄牝者;或以心肾为坎离者;或朝守顶门,暮守脐轮,为双修性命者;或执脐后肾前之中为守中者;或认脐上一窍、脐下一窍为坎离,复以二窍之气合为金木并者;或以两目为左龙右虎者;或守眉心一窍者;或观鼻端白者;或坐向天罡前一位,而欲夺天地造化者;或以阳举为活子时而返精补脑者;或以夜半为阳生而采先天者;或以初三月出庚方,为采药之时者;或执符定爻,而行卦候者。旁门三千六百门,数之不尽。

又有一种邪师,谓男子外阳而内阴,为离;女子外阴而内阳,为坎。若不采彼阴中之阳,填我离中之阴,必难成道。或强兵战胜而形交者;或上中下三进而气交者;或彼此对视而神交者;或用乳加红铅作服食者。呜呼!迷自己一性一命之真同类,而妄以女鼎为同类。故《悟真篇》云:“贫人衣中珠,本是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数他宝,嗟何益?只是教君空费力。”白祖云:“薄福痴人不断淫,尾闾闭了采他阴,元精摇动无墙壁,错把黄泥认作金。”此二真人,力破邪妄,最为明恳。

(撄宁按:以上列举各种旁门,若行之得法,亦可却病延年,但不能大成耳。惟女鼎是造业之事,万不可行,未见有好结果者。世间尚有迷信此事的人,都是自讨苦吃。等到业报临头时,后悔已来不及。)

然则何为不生不灭之真心耶?曰:水火既济之元,即真心发现之玄牝也。问:从何门而入,方得既济耶?曰:从闻思门修入,则真心立见,而水火立济矣。水火交而永不老矣!

此心一明,则三教经文无不贯通,故曰:“得诀归来好看书也”。方知我心即圣心,圣心即经,经即吾心。以心证师,则真伪立判矣。

然师有四不参:检藏师、讲法师、坐关师、化主师。此四者,参之无益也。

知下手 第五

夫下手者,当知性汞好飞,命铅好走,故古仙有“左手擒住青龙头,右手提住白虎尾”之说。以心喻朱砂,以性喻砂中之汞,认得真朱砂,砂中即有汞。故下手之先,要明心为本。

然砂中之汞,若非铅中之金制伏,终好飞扬而不死,又必须先识得真铅。故曰:“养砂先要识真铅,汞见真铅两意坚;得类自然情性合,还须真土为良缘。”

(撄宁按:此四句本是外丹黄白术中之要旨,因内外丹法之理相通,故不妨借用于此。)

汞必配铅而不飞,铅因土制而会汞,则铅情见于土釜,汞性伏于黄房,此之谓“三家相见结婴儿”也。

当知,外丹朱砂不死,汞不干;内丹人心不死,命不立。须知三家相见,则真土自然擒真铅而归于中,真铅自然制真汞而归于中,此之谓真下手也。勿谓今年姑待来年,今日还有明日。人命无常一息间,下手速修犹太迟也。

明三宝 第六

《玉皇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道有先天三宝,人有后天三宝《心印经》乃言先天三宝也,是以恍惚杳冥而不可测,非言日用之识神、呼吸之空气、交感之浊清之后天三宝也。

然后天非先天不生,先天非后天不存,清依浊,浊赖清,两相依赖而不离者也。

先天本来无修证,有修证者,后天也。故曰:“说到先天一字无,后天须要着功夫。”盖精气以神为主,但能妙合虚无,顺其自然,则精气自然服从神用。四大三宝,纯乎其神,而神自然莫测矣,故名为神仙。世上岂有精仙、气仙哉?何必错用功夫于炼精炼气,以致徒劳而无功耶?

(撄宁按:精满则气足,气足则神全;精亏则气虚,气虚则神散。年轻人可依此法做去,不必多费功夫,年老者又当别论。)

贵精专 第七

纯一不杂谓之精,须臾不离谓之专;必无人无我、无私无欲、无纤毫念虑,方谓之精,必无年无月、无日无时、无一刻间断,方谓之专。如天地日月星辰,无一刻不健行,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类君子,当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必须奋志专精,勿贪睡眠,以致间断。间断则无成矣。故白真人云:“若不如此修行,即是无此福分。”虚静真人曰:“纵然悟了不专行。”是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勉之哉!

(撄宁按:此专指坐功而言,睡功另是一事)

决顿渐 第八

道本一途,教有顿渐者,何也?盖本来无我,因执身为我,故幻成种种私情业识,障蔽性大。既能知身为幻,悟识为妄,当如快刀斩乱丝,一断一切断。从前私识,无一丝牵挂,则性体立全,非顿而何?

然性一而已,而又有性命之分者。缘天命,乾阳也:形色,坤阴也。天命陷入有情坤体之中,则坤实而成坎,乾虚而成离,故曰:“同出而异名”。今欲使后天坎离返还先天纯乾,而复归于一炁,必假圣师所直指所迷之元炁,渐次进修,方获圆证。所谓“功夫不到不方圆”,非渐而何?

此命赖师传谓之渐,性由自悟谓之顿也。故《文始经》曰:“道虽虎变,事若鳖行。”虎变非顿乎?鳖行非渐乎?

(撄宁按:鳖行甚慢,故曰渐。)

先炼己 第九

吕祖曰:“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

(撄宁按:此二句见于吕祖所作《沁园春》词,有人读为六字一句,如“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是读错了。照词的句法,应当第一句为四个字,第二句为八个字。)

《悟真》云:“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海牙按:原抄本“持心”为“待时”,撄师按曰:《悟真》原文是“炼己持心”,不是“待时”。)故炼己乃七返九还大丹之首要。

夫炼己者,即是克己复礼,亦即是修西方净土。己即是土,复即是“坤复见天心”之“复”,礼即是真心。故心属火,礼亦属火。一切有知有识之私欲心,乃未济之人心;黜聪明,去私欲,方复既济之道心。因未济则违天背元,故曰非礼;既济则人心复合天心,故曰复礼。

性天止水,本来清静无尘,因六根幻出六尘,则性被尘蒙,故曰迷也。由是而克己炼己,遂有净土之名。土乃离宫中所含之先天己土,因六根幻己土为尘,故净土化为飞扬秽浊之尘。当知一切妄识皆尘也,必须先克去私欲之尘根,根息则复还净土矣。土既净,则能生金,故曰“真土擒真铅”。汞见铅,则汞立死,故曰“真铅制真汞”。盖以先天乾阳之金,陷于坎,先天坎卦位居西,故喻为修西方净土,亦指先天而说。释家以先天名佛,常人不谙此义,遂误解为死后生西见佛。

(撄宁按:此说不合净土宗的本旨,佛教徒一定要反对。即如柳华阳的《慧命经》,亦同样犯了这种错误。世间道书,如此者甚多,张平叔的《悟真篇》为始作俑者,皆不足信。)

须知,所谓克己者,为欲复得坎中先天之乾金;取坎填离,返还最初纯乾之体,即是复礼,亦即是到了西方。六祖所谓“教诸人目前就见西方”,乃炼己功成之候也。

审药物 第十

药物者,先天乾中之气也。乾与坤交,中气入于坤而成坎。因世人迷此先天,不知求复,乃有生有死。若能舍身家,事明师,指出所迷之因,勤而修之,反而复之,则坤雷一震,寒谷回春,自能度生老病死一切苦厄,故名药;因其无中生有,故名物。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盖谓此也。此药物人人俱备,藏在坎宫,其名为铅。学者先当穷“用铅不用铅”之妙义,更当知“须向铅中作”之权宜。

(撄宁按:古外丹经云:“用铅不用铅,须向铅中作;及至用铅时,用铅还是措。”后世道书将“铅”字改写作“鈆”,盖取铅为金公之义。若汞,别称为木母。)

执着铅而搬弄之固非,离了铅而别寻药物,亦不可得。玄之又玄,正是此诀耳。

《庄子·人间世》篇,孔子告颜回曰:“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此说即是“用铅不用铅,须向铅中作”之真实下手功夫,古今注《庄子》者皆未能体会到此。

(海牙按:此段后原有二百余字,乃作者引证赤脚真人《性天底蕴》中一段论得药早迟与仙鬼之分的文字,以劝勉学人及早修行。撄师按曰:此段大意,乃劝人及早修行,但理论不圆满。虽然加以删改,仍觉不妥。假使巳时已经得药,午时决不会死;若巳时人就死了,更谈不到午时方能得药。这个譬喻,实在欠通,最好把此段取消,免得许多疑问。”故今不录。)

明火候 第十一

火候乃自本自根之心密,时文时武之要机也。有入门、下手、升堂、入室次第之玄微,有后天、先天、尽性、至命始终之妙旨。故曰:“莫将火候为儿戏,须共神仙仔细论。”

(撄宁按:此句不对,要改正。《悟真篇》云:“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明火候之始终,则炼己有绳墨,采取知昏晓,丹可结而骨可仙矣。)

要知火候虽有种种之殊,咸不外身心性命自然之效验,非有作有为者也。性天中本具此造化,若非明师抉破,则遇阳生而不知采取之候,闻雷震而反起恐怖之心。时至疑生,药产复耗矣。修炼家火候一到,聪明立成懵懂,气与神合,神与虚合,虚极静笃,而身心、性命、魂魄、意识,总归于无何有之乡。一夺混沌,人我俱空,不辨是非,不知美恶,有若木鸡然(撄宁按:“木鸡”二字,见于《庄子》)。如是七日来复,忽然夜半三更,木鸡报晓,自然海底龙吟,山头虎啸。

(撄宁按:《悟真篇》云:华岳山头雄虎啸,扶桑海底牝龙吟;黄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

那时“婴儿跨虎中宵去,姹女乘龙向晓归;丁公引入黄婆舍,混沌神房永唱随”(撄宁按:婴儿,即金铅;姹女,即木汞:丁公,火也;黄婆,土也),修炼家前半段之大事了矣。

(海牙按:原抄本此章结尾,作者谓“莲华会上亲闻佛旨之徒,言及一大事因缘.尚有五千退席,况其碌碌者乎?若非铁汉,难退这红炉”云云。撄师按曰:“佛经上所谓一大事因缘,未必就是这件事,不可附会其说。”是以先师更为“修炼家前半段大事了矣”。)

养道胎 第十二

《黄庭经》曰“仙胎”;《楞严经》曰“道胎”;白玉蟾祖师曰“男儿今日也怀胎”。

(撄宁按:《白紫清真人全集》云: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日也怀胎;自家精血自交媾,身内夫妻真妙哉。)

道胎、凡胎,同而异,异而同。凡胎因父母情动性迷而有,故有形有相;仙胎因自己情忘性寂而凝,故非色非空。至于一时播种,十月养胎,二者均无异也。故《金丹四百字·序》云:“三百日内,日日要施工;三万刻中(撄宁按:三万刻,即是三百日),刻刻要用事。若有一刻差违,则药材消耗。故毫发差殊不作丹。”此即“道不可须臾离”之义也。

师曰:三百日内,只是一个呼吸到底不离之妙。

(撄宁按:一个呼吸到底,就是心息相依,一直到底,如此做去,中间不可停止,非只许一个呼吸,不许两个、三个、千个、万个呼吸。)

丹经云“火记六百篇,篇篇相似”者,亦喻一个呼吸到底也。文虽别而义则同。胡可执文泥卦,以辞害意,因一日两卦之说,乃执卦行道;因一个呼吸之说,乃着意行气;种种偏执,以致昧于身心合一,无修无证之自然妙化?但若不洞明以上十二篇之密义,而遽言“道本自然,无修无证”者,则又堕于自然外道矣(撄宁按:佛家有“自然外道”之名)。

证圆通 第十三

证者,躬行心得之实验也;性全命立,造道之极,谓之圆;形神俱妙,千百亿化,谓之通。从有修至于无修,自凡夫至于圣位,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神化不测,斯谓证圆通也。但君子之道,则暗然潜修而不露,故能造圆通之域而日彰也;小人之道,则的然好露而自炫,故卒堕群魔之境而日亡也。

(撄宁按:儒书云:“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是故《阴符经》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盖谓群生自无始习染种种业根,惟色根、利根、名根最为难断,若有一根不断,必堕一业之魔,焉得实证圆通而真符妙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