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4g,桂枝、生姜、大枣各3g,人参、阿胶各2g,生地黄12g,麦门冬9g,麻仁6g。
按:本方又名复脉汤。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甘草缓急迫,麦冬、地黄、人参为滋养、强壮、强心药,桂枝主上冲,桂、姜合用以振奋血行,大枣、阿胶为缓和营养药,麻仁为润肠缓和镇静药。以上配合为滋养性缓和强壮剂,主治贫血神经性心脏病,脉结代,心动悸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
又云:《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按:本方治心脏病、肺结核、贫血、神经衰弱等。
【运用范围】 本方适用于心脏瓣膜病,脉结代,神经性心脏病,心悸亢进,肺结核,衰弱者,产后及大病后汗多心弱者,萎缩性脚气等。
【诸家治验】 搏正街壁匠宗助之妻,消渴数日不解。一医以为胃热,屡下之,而消渴不止,舌上亦烂,糜烂至齿龈,不能饮食,脉虚数,浊唾有腥臭。余以为肺痿之一证,与炙甘草汤加桔梗而愈。(《橘窗书影》)
又后藤吉次郎母,年四十余。伤寒后,心中动悸甚,时时上迫咽喉而少气,咽喉之外,肉壅脉而如肉瘤(按此殆扁桃体肥大),脉虚数,身体羸瘦如枯柴,腹内虚软,饮食不进。余与炙甘草汤加桔梗,连服数旬,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肿瘤亦自然减,气息宽快,可得徐徐闲步矣。(同上)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组成】 薏苡仁10g,附子2g,败酱草6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150mL,煎至6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服。
【方意解说】 败酱草与薏苡仁合剂,为肠痈专治剂。附子大量,虽含有麻醉毒,但制用则毒性大减,今且用其少量,故有振起身体内细胞机能的作用,中医每用于慢性衰弱无热性疾患。本方为专供慢性阑尾炎之适剂。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肠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运用范围】 慢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炎、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以及皮肤肌肉之慢性脓疮等。
【诸家治验】 塚林平学,年六十余。少腹凝结,觉微痛,小便不快通,步行则小腹挛急,出苦汗,身无寒热,饮食如故。村医以为寒疝,或以为淋毒,医治数旬无效。余诊之曰:肠间有一种累累而凝固之物,然非疝块,非积聚,按之濡,似为肠痈,宜先温和,以观其进退,因与归芪建中汤,兼以温罨脐下。阅四五日,脐中忽突出成赤色,是夜脐中喷出白脓一合余,即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投之,二三日而脓尽,小腹之肿块若失。(《橘窗书影》)
按:此系脐部腹膜间脓疡,故知本方可主治一切慢性化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