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  厚朴10g,甘草、大黄各4g,枳实、生姜各7g,桂枝4g,大枣5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厚朴三物汤合桂枝去芍药汤,加重生姜之量。厚朴、枳实为健胃整肠药,主治腹胀满,大黄主健胃与泻下,桂枝去芍药治桂枝汤证而胸满者,生姜止呕、驱水毒,用于发热脉浮之桂枝汤证兼腹满、呕吐、胸满等上冲症状,最为适宜。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按:本方以腹满、发热、上冲、呕逆、胸满、大便不通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肠炎、腹膜炎、肠梗阻、肠充气、鼓肠、痢疾。

【诸家治验】  一农家子,年可二十许。礼石尊佛归,寒热如劳,颜色苍瘦,腹满少气,胸前有青络脉,自乳下至中腕,状如丝瓜络,常居暗室,不欲见客,脉微数。心知难治,实告其父。其父擅言辞,曰:固知非小病,故远乞枉驾,倘不蒙援手,遍国中谁复可托者,但愿赐药足矣。余以其非急死之证,与厚物七物汤而走。复数日,又来乞药,云服药后颇轻快,因仍与前剂。又经数日,请再诊,云病已大愈,余疑其妄,谢曰:疾不可为,再诊无益也。使者固请,强命驾而行,则见病者施施然出迎于堂上,异而诊之,腹满已消,寒热已止,元气清爽,言笑如常人矣。病愈之速,至今莫知其所必然。(《丛桂亭医事小言》)

橘泉于1935年秋,诊治一肠闭塞吐粪证。患者为双林郑氏友农之妻妹,时适怀孕五月,忽患腹剧痛,发热呕吐,大便不通。曾经诸医诊治,或谓胎攻不安,或谓痧疫霍乱,杂治无效。余诊之,腹痛在脐左侧上方,痛时可见攻起有形,呕吐剧烈,吐出粪臭黄色液状物,患者右侧卧,而不能转动,脉弦紧而沉,舌苔黄腻,痛苦呻吟,厥状堪怜,大便欲下不能下,小便短少。余断为肠部闭塞,拟厚朴七物汤加蜀椒、当归,嘱轻煎而以少量频频与之,因略多饮即呕吐,故另以生姜汁,时时沾舌上,勉强进药半剂。腹中微鸣动,而得矢气数下,得竟全剂。翌晨,大便下,腹痛轻减,复诊守原法。呕吐止,而进药亦易矣,只三数剂而痊愈。此病吐粪,当系肠闭塞,但不知究系纽结性闭塞欤?抑为套叠性闭塞?固无从测知。而厚朴七物汤之能奏效,殆闭塞之原因于肠机能弛缓而来耶?

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

(1)厚朴三物汤

厚朴10g,枳实、大黄各5g。

(2)厚朴大黄汤

厚朴6g,枳实4g,大黄9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200mL,先煎厚朴、枳实至15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1)厚朴三物汤

本方药味与小承气汤同,但本方重用厚朴之量,以厚朴为君。厚朴为行气治腹胀之主药,枳实治痰饮结实,大黄下宿便,故小承气汤主在泻实,本方主在行气。凡肠间气闭而腹胀痛者,用之甚合。

(2)厚朴大黄汤

本方与厚朴三物汤只分量不同,与小承气汤亦然,治效因而稍异。仲景方之法度准绳,于此可见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按:本方以腹满、心下痛,或腹痛呕吐,大便不通为标的。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云: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按:本方以心下支急,胸满结实,便秘,心下痛,或吐水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肠病、腹膜炎、肠梗阻、肠充气、食物发酵性肠炎、下利后重、腹胀等。

【诸家治验】  本方治痢疾腹满甚,里急后重等,有著效。(《类聚方广义》)

胸满而心下有支饮,结实而大便硬,或秘结,时时心下痛,或吐水者,为厚朴大黄汤证。枳实主胸胁间痰饮结实,厚朴开痞满,和之以大黄利宿便硬便,疏涤肠胃。此方与小承气汤同药味,但分量差耳。厚朴大黄汤君厚朴,臣枳实,佐大黄,故主治胸满,而不主疏涤;小承气汤君大黄,臣枳实,佐厚朴,故主治大便硬,苦不通,而腹证但为腹微满,心下硬耳。此古方之所以详于分量也。(《腹证奇览》)

橘泉按:以上所论系本方与小承气汤之辨别,若与厚朴三物汤则仍含混不清,此盖日本汉医尝以本方与厚朴三物为一方也。陆渊雷先生曰:东医多以本方与厚朴三物汤为一方,然本方大黄用六两(古分量),枳实四枚;“三物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则本方之大黄最多,枳实差少。又“三物汤”厚朴八两,本方一尺,考《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云: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陶氏所谓桂当是桂枝,若肉桂,则同一尺度之桂,当重于甘草,不当反轻四倍。今以甘草之重推测厚朴,则一尺当重四五两。是本方之大黄最重,厚朴尤轻,故知本方与“三物”之不同。此必有故,今未易推究耳。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5g,枳实、芒硝、厚朴各10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500mL,先煮枳实、厚朴至半量,再入大黄,煎至150mL,去渣,冲入芒硝溶化,一次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厚朴、枳实治腹满,大黄、芒硝泻下而消炎,用于热性病之腹满燥实坚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又云:阳明病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又云: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云: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濈濈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又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又云: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又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少阴病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宜大承气汤。

又云: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又云: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宜大承气汤。

按:本方以腹膨满充实,潮热,便秘,谵语,脉沉实有力,舌干燥苔焦黄或黑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诸般急性热病之病程中有前述之证候者。肥满型体质、高血压症、精神病、冲心型脚气、消化不良性胃肠炎。

【诸家治验】  痢疾大热,腹满痛如锥刺,口舌干燥或破裂,大便日数十行,或便脓血者,本方有效。(《类聚方广义》)

又脚气证,其人胸中跳动,心下硬,短气,腹满,便秘,脉数者,其状虽似缓症,决不可轻视,必有不测之变,早用此方,逐除郁毒,则不致大患。(《类聚方广义》)

浅田氏云:亡友尾台良作屡称,治脚气肿满冲心,莫若大承气汤。余壮年时,未然其说。其后,中桥大锯街一商夫,年二十四五许,患脚气,两脚麻痹微肿,服药四五日,脚疾如失。其人大喜,漫于食禁,动作五六日,忽腹满如鼓,大小便不利,气急促迫,两脚满肿,脉洪数。余见而惊骇,以为冲心在瞬息间也,欲与降气利水之剂。继思此人适恣饮啖,或当有停滞胃实之证,须先去宿滞,而后治冲心。乃急令服大承气汤,二贴而小便稍利,腹满稍减。连服五六贴,大便渐通,诸症皆安。十余贴大患霍然而愈。据是,余始服良作之说。

橘泉按:冲心型脚气之用泻下疗法,殆甚合理。现代医学所知之脚气病由缺乏维生素乙制剂而引起,供给大量维生素乙。虽能治脚气,但冲心型脚气急剧者,注射强力维生素乙制剂,事实上不如鸡鸣散奏效之速。但鸡鸣散中药物绝无维生素乙制剂,亦以其泻下作用而奏效也。用鸡鸣散冷服,往往奏泻下作用而病愈,故病急时,径用大承气汤下之,亦奏良效耳。据此,脚气本系一种自身中毒,虽由缺乏维生素乙而诱起神经中毒性的脚气症状,而用泻下剂以排除毒素,亦与现代疗法有异曲同工之效用也。

橘又按:大承气汤原为效力准确之泻下剂,运用范围殊广泛,凡急性胃肠炎、肺炎、猩红热、疟疾、痢疾、麻疹、天花等,不拘何种急性热病,而有痞满躁实坚、脉沉实、舌苔干燥者,均可选用。余每于伤寒(真性肠热症)初起一周内,如患者体壮实而现便秘、腹满、舌苔厚腻者,用本方一二剂,以清除其肠中积滞,虽不能缩短病程,然此而转归、预后益为良好。此盖肠内容肃清后,患者舌苔亦减少,食欲较易增生。以伤寒病原在小肠,病灶之炎症溃疡,非经三四周不易收敛,肠内容肃清而食欲增进,则营养物始能接受,故肠出血等并发症竟可免,而预后亦佳也。然初起即便溏而体力衰弱者不得妄用本方,此亦不可不知。其他实例甚多,不及备载。

小承气汤(《伤寒论》)

三化神佑汤

【组成】

(1)小承气汤

大黄、枳实各5g,厚朴7g。

(2)三化神佑汤

大黄、枳实各5g,厚朴、羌活各7g。

【调剂及用法】

(1)前方三味,以水200mL,先煎厚朴、枳实至150mL,去渣,浸大黄数分钟,去渣,一日分二回温服。

(2)后方四味,煎服同前。

【方意解说】  本方大黄之分量较轻,且不用芒硝,而泻下之力缓,故名小承气汤,用于大承气汤证之较轻一等者。又,本方加羌活名三化神佑汤,羌活为镇痛药,古称祛风、活血,用于高血压血管硬化、卒中后半身不遂或风湿病等之便秘等症。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又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又云:下利谵语者,有燥矢也,宜小承气汤。

按:本方以腹满、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腹中有燥屎为标的,虽与大承气汤证相同,而症状较轻。或有大承气汤疑似证,而未能下确断时,先以本方作试探性质之投与,投药后若腹中转矢气(放屁)者,即可证明肠中有燥屎也。故临床经验未深之医者,若遇承气汤证,宜先用小承气汤,投药后得矢气而未下时,再与大承气汤可也。

【运用范围】  同前。

【诸家治验】  治痢疾初发,精神甚盛,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通,窘迫甚者,本方甚效。(《入门良方》)

治腹满大便不通,汗多,大便硬,谵语,发潮热。或大便初头硬后溏者。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下利或哕而谵语者。均宜本方。(《方机》)

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黏腻结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唯存宿结,而有郁热者,宜调胃承气汤也。(吴又可)

橘泉按:小承气汤泻下之力甚缓,余尝用于急性胃肠炎(俗称伤食)。因食物不适,过食而致痞闷,腹痛,下利不畅,舌黄,口渴,脉数实,身热有汗,夜寐不安者,与本方加消化剂,若神曲、山楂等,颇著效果。又,血压过高、血管硬化症之慢性便秘,常用三化神佑汤合桃仁承气汤等,每每获效。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甘草、芒硝各7g,大黄10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200mL,先煎甘草、大黄,后冲入芒硝溶化,去渣,一回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大承气汤方去枳实、厚朴,加甘草。以硝黄泻下胃肠中之宿便,佐以甘草之缓和,成为缓下之方剂。用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或老人、小儿等之便秘、发热、口干、头疼、齿痛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又云: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又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又云: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又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又云: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又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又云: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按:本方以腹中实而不满,有燥屎,不大便,谵语,发潮热,烦躁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同上。

【诸家治验】  本方治膏粱太过之辈,其毒酿于胃肠,升降失政,潮热寐汗,微咳,脉数,大便或秘,或作下利状者。形似虚劳,心气迫塞,悲笑无时,胸动而行步难,其腹微满,或里急拘挛者。凡胃府酿成食毒,发诸症,或下流而郁结于肠中,小腹微满,大便不快,月事为之失政者,视其的证施之,则有万全之效。(《用方经权》)

痘疮、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大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者,宜本方。又牙齿疼痛、龈肿胀痛、龋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平日多大便秘结而冲逆,宜调胃承气汤。又反胃、膈噎、胸腹痛或胀满,腹中有块,咽喉燥者,郁热便秘者,消渴,五心烦热,肌肉燥瘠,腹凝闭而二便不利者,皆宜本方。(《类聚方广义》)

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桃仁10g,甘草3g,芒硝5g,大黄6g,桂枝8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先煎四味至200mL,去渣,冲入芒硝溶化,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调胃承气汤方内加桂枝、桃仁二味。调胃承气肠以泻下为目的,而桂枝调血行,主治上冲,桃仁则去局部之凝血,桂枝与桃仁协同作用,疏通血行之障碍,故上部(或局部)充血之诸症,本方为最合理想之处方。

【适用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

按:本方以下腹部急结、少腹两侧有索状物,患者有他觉的触痛,并上冲、瘀血、充血等证为标的。

【运用范围】  脑充血,精神异常兴奋,发狂,头痛,脑涨,眼结膜充血炎症,齿龈充血性炎症。妇人月经困难,月经不顺,胎盘残留之下血不止,胎死腹中。吐血,鼻衄,齿龈出血,痔肿出血,肛门周围炎。

【诸家治验】  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为瘕为沉,本方主之。(《儒门事亲》)

按:此以本方为通经剂。

吐血势不可遏,胸中气塞,上吐紫黑血,此瘀血内热盛也。(《证治大还》)

按:此以本方为降血剂。

龋齿数年不愈者,作阳明蓄血治,好饮者多,以桃仁承气汤研末蜜丸,屡服效。(《张氏医通》)

按:此为充血性齿龈炎,以本方为降血剂。

治女子月事不调,先期作痛,与经闭不行者。(《柯氏方论》)

按:此亦以本方作通经剂。

龋齿龈疽,骨槽,诸种齿痛难堪者,余用之屡屡效,盖此多属血气冲逆也。(《芳翁医谈》)

按:此亦血上冲疾患。

妇人久患头疼,诸药不效者,以本方则愈。(《青州医谭》)

按:此亦为充血性头疼。

《樱宁生传》:马万户妻,体肥而气盛,自以无子,尝多服暖子宫药,积久火甚,迫血上行为衄,衄必数升,头面赤,脉躁疾,神怳怳如痴,医者犹以治上盛下虚丹剂镇坠之。滑伯仁曰:经云上则下之,今气血俱盛,溢而上行,法当下道,奈何实实耶,即与桃仁承气汤三四下而愈……

按:体肥气盛其素禀为多血质,“头面赤,脉躁痰,神怳怳如痴”。活现一派脑充血症状。其不致脑出血而成卒中者,当系年事尚轻,脑部血管未硬变,故上冲之血,走向鼻膜血管而出也。

又云:一妇人每好饮酒。一日大醉,忽妄语如狂,后卒倒直视,四肢不动……手足温,脉滑疾,不大便十余日,额上微汗出,面部赤,自胸中至少腹硬满,不能食,与桃仁承气汤服之。五六日,瞳子少动,手足得屈伸。至七八日,大便通,呻吟十余日,诸症渐退。

按:脑充血因酗酒醉饱等而起者颇多。本例症状“卒倒直视”“四肢不动”“手足温”“脉滑疾”“大便不行”“额汗”“面赤”“胸腹硬满”等,为醉饱后肠中结积压血上冲,而起脑充血。

一人走来叩门,谓先生曰:急事请速来。仓皇未告其故而去。至则堂上堂下男女狂躁,一妇毙放旁。先生怪问之,则曰有无赖少年,屡来求货财,不知餍足,我今骂之,无赖狂怒,奋起将殴我,拙荆惊避之,无赖搤其喉立毙,遂骇走。今事急矣,幸先生来,愿即救治。先生命人汲冷水一盈盘枕之,以水灌头半时许,而后刺之,即苏。更令安卧,别以巾浸冷水围其颈,觉温则易之。与桃仁承气汤加五灵脂而返。明日复往诊,妇人喜谢曰:幸蒙神术,得免于死。(《生生堂医谈》)

按:脑充血往往有因惊怖愤怒而起者。本例以冷水枕脑,冷湿巾罨颈,针刺以激起反射。以本方降血,为明显合理的疗法也。

古代记载例不胜举,兹将橘泉所治数例,录之于后。

韩君,住苏州太子码头,年五十许,体健硕,营南货业,平素嗜酒,且患慢性便秘。日寇盘踞时,一日夜半,敌宪率伪警突叩门检查户口,其势汹汹,韩系善良商人,胆素懦弱,且其时陷区人民望敌宪如魔影,闻之不寒而栗,其时韩手足无措,瞠目不知答。敌去后,韩忽头晕欲倒,手足麻木,舌蹇而语言不清。次晨邀余诊,脉充实有力,心悸亢进,颜面潮红,足冷,右手足捉摸无力,举动不灵,大便二日不行,即与桃仁承气汤加重其剂(照原方分量加五成),并加牛膝、川芎。一剂大便下,而能入寐。后以原方分量续服五剂,诸症悉退。因嘱戒酒,注意便通,而复健康。

王太太,住山塘街,年四十五岁,形瘦身长,素患慢性支气管喘息性炎症,咳嗽气逆,每年秋冬常发作,发则不能平卧,特于夜间更甚,有时剧咳咯血,动辄气逆。今年春旧病未瘥,复增头痛,两眼赤烂羞明,目胞肿,发热,体温为38℃,大便不行。经西医注射麻黄碱及静脉滴注葡萄糖和维生素乙、丙等,并内服青霉素片剂,医治三日,非特不见减轻,反陷入迷糊状态中。及邀予往诊时,患者目赤肿,阖不能视,神识知觉虽存,但不知时之昼夜,嗜卧不欲言,询之往往不答,舌苔则黄厚垢浊,腹部虽凹陷如舟,但小腹急结,脐动脉搏动显著,心悸亢进,遗尿竟不自觉,脉搏强大而紧张充实,因瘦极而触知更显明,且重按弹力甚强实。余断为因喘咳宿病而动脉硬变,血压过高,与桃仁承气汤加远志、牛膝、川芎。一剂即松,三剂后诸症悉退,起坐索食矣。

王君务本,南通籍,肄业苏高中。一日来诊,见其左侧颊车肿大如含胡桃,牙关拘紧,言语不利,同时左侧头痛,左耳内掣痛,形寒怕风,体温为38.3℃,口腻痰多,舌胖大,因颊车拘紧,几不能伸展,大便每日自下,只略感不畅,脉搏充实紧张。据称病起已七八日,经某西医治以磺胺类并含漱药水等,无效,谓须切开排脓,他无别法云云。彼因畏开刀而转向余处。与桃仁承气汤,一服肿减,三服全消。

乔司空巷某姓(因时间已久而遗忘,此八九年前之事)少女,年约十八九岁,体材瘦小,未婚。患神经错乱,狂妄不宁,吵骂不休,歌哭无常,夜则通宵不寐,如是者已十多日。时余亦寓是巷,因邀余诊,至则见患者目炯炯发光,眼结膜发赤,其势凶狠欲扑人,挥臂有力,高声狂叫,几不可接近。勉强乘机摸得其脉,鼓指而坚强,见其鼻孔有血渍,其家人疑系撞伤所致。询其月事及大便,其母谓大便不知,月经则有二三月不觉其来潮,因处大剂桃核承气汤(照原方分量加五成),设法灌服。次日大便行,狂势较减。续服一剂,得安眠。后减轻其剂,再服二三剂而愈。

按:其余上部充血性病例,以本方治愈者甚多,例不胜举,但大都因诊务匆忙,事繁不及记录,时过境迁,遗忘者多,上述数例为其中印象之较深者。

又本方不仅奏著效于上部诸症,而对于胎盘残留、子宫出血不止,亦有卓效,并可免去子宫内之手术,产妇科专家不妨一试。查胎盘残留大都发于流产后,因妊妇早期流产后,胎盘往往不能整个剥离而下。若残留一部分在内,则不拘或大或小,均属所谓子宫异物,其子宫势必依然起收缩运动,以图排除此异物。子宫收缩运动愈盛,出血愈多,残留的胎盘,一日不下,子宫的运动一日不停,流血亦一日不止。此在西医产妇科的唯一疗法为手术,在子宫内以器械刮除此残留胎盘,则血自止,否则任何昂贵的止血针或内服药剂,均不相干,服中药阿胶等亦属无济。于此可知医学无论中西,对于疾病诊断正确而施用疗法恰当之重要也。

吴兴沈联芳先生之内弟郑君,住苏州护龙街(今改人民路)。其夫人妊娠四五月时流产后,流血涓涓不绝,延至月余后,血愈出愈多。因高度贫血而时时头晕眼花、胸闷泛呕、小腹攻痛,产科医某谓胎盘残留,非刮子宫不可,劝令速送博习医院,否则有生命之险。郑君素畏手术,迟疑不决,由联芳先生介绍,邀余往诊。患者出血过多,颜面苍白,脉细而弱,舌淡白,唇色亦白,心脏搏动尚正常,大便三四日不行,视其神气已十分疲惫。时余以桃仁承气汤可适应,但以其衰弱颇甚,踌躇不决,嗣再三考量,毅然处以本方(原方分量),加当归四钱、黄芪三钱、别直参二钱与之。翌日再诊,精神较好,而流血著减,唯小腹尚感不适。原方略减轻分量。三诊时血全停,易方为当归芍药散,嘱服两剂,至第四日于小便后(其时流血早止)落下如鱼肠状物一片,于搪瓷便斗内,长约二寸许,赫然残存之胎盘得以剥离而自下也。后以归芍散方加减调理,旬余而痊。

抵当汤(《伤寒论》)

抵当丸(《伤寒论》)

【组成】

(1)抵当汤

水蛭、虻虫、桃仁各5g,大黄10g。

(2)抵当丸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等分。

【调剂及用法】

(1)前方四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分三回服,不下再服。

(2)四味研细,分四丸蜜丸,每次一丸,绢包,以水100mL,煎至60mL,顿服,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中水蛭、虻虫二味,均为吸血虫类,有溶解凝血之作用。凡非生理的血液,古称瘀血。此类去瘀血药物,对陈久性的血郁血栓塞等,有疏通及排除之功。且伍以桃仁、大黄之协力作用,不单化瘀血,而且泻下、消炎,排除凝结性之废物,故用于小骨盆腔内之滞血、血肿、血块、血栓塞等疾患,为有效之驱瘀剂也。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又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又云: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又云: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又云: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按:本方以患者下腹部膨满感,按之有抵抗而压痛,小便畅通,大便色黑,或伴有种种神经症状而善忘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月经闭止、子宫筋肿的轻症、脱疽、精神病之治症用,狂犬病之预防用。

【诸家治验】  抵当汤、抵当丸治瘀血者。凡有瘀血者也,少腹硬满,小便快利者,一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者,二也。急则以汤,缓则以丸。(《方极》)

抵当汤治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脉浮数而善饥,大便不通者,经水不利者。(《方机》)

此方云蓄血,云少腹硬满,此之桃核承气汤证其病沉结,根已深,蒂已固,至此非以水蛭、虻虫之类,则不能攻破之。(方舆 )

跌扑坠伤,瘀血凝滞,心腹胀满,二便不通者经闭,少腹硬满,或眼目赤肿疼痛,不能瞻视者。经水闭滞,腹底有癥,腹皮见青筋者。并宜本方。若不能煮服之,为丸以酒送下为佳。(《类聚方广义》)

橘泉按:抵当丸服法,宜以黄酒煎,连滓服之,效果方著。若不能饮酒者,可以酒少水多,盖酒能助药力之发挥也。又酒经煎煮后,酒精大部分已挥发,则不易醉人。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附子各7g,细辛4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附子、细辛为兴奋性逐寒镇痛药,对于贫血虚寒性神经痛挛痛等有卓效,伍以大黄之疏导肠管,协助附子、细辛之温运疏通,则有相得益彰之效。用于寒凝气滞之腹胁挛痛而兼大便不下者殊合。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本方以腹痛恶寒或胸胁、腰胯偏痛,发热,恶寒甚,大便不通,痛甚身体不可转侧,坐卧不安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肠疝痛、胸肋腰间肌神经痛、慢性盲肠痛、偻麻质斯等而兼便秘者。

【诸家治验】  胁下偏痛,固大黄附子汤所主,然痛引胸中,且咳者,虽恶寒脚冷,脉微,亦与十枣汤。痛连脐旁,或牵少腹者,宜乌头汤,又有宜当归四逆兼吴茱萸汤者。盖或宜攻繁,或宜调和,或宜和攻并施,诸病皆然。治疗固非一途,须审明病情,以处其治,举措一失,则可治者转为剧。(《榕堂翁疗难指示录》)

此方主偏痛,不拘左右,凡胸下自胸胁至腰痛者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主腹中央痛,而及于胸腹。此方则主胁下痛而牵引他处者也。盖大黄与附子伍者皆然,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之积,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附与石膏伍者亦然。(《方函口诀》)

走马汤(《外台秘要》)

【组成】  巴豆、杏仁各一枚。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消毒纱布或绢袋包,锤烂,用沸开水约30mL泡浸之,须臾绞去渣,取乳白色汁,一次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巴豆为强力之峻下剂,伍以杏仁。《续药征》云:巴豆与杏仁同用则能驱心胸之毒,盖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本方用于食物中毒性心胸脘腹大痛,大便不通时,直有斩关夺门之效,唯心脏不健全患者须审慎,以勿用为宜。

【适应标的】  中毒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按:本方治咽喉食道胃囊间之卒然壅塞不通,而窒塞闷闭大痛。有顷刻闷绝之危险时,作急救用之,为气管切开术或胃灌洗术等不及施行时之代替法。

【运用范围】  气管白喉及声门水肿等之窒息时,食物中毒性胃炎之胃壅塞不通(即俗称干霍乱,欲吐不吐欲下不下)。

【诸家治验】  走马汤治胸腹有毒,或心痛,或腹痛。(《方极》)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者。又治喘鸣息迫,如小儿马脾风之类,吼喘息迫者。(《方机》)

马脾风胸腹暴胀、喘急、大便不通者,宜此汤。(吉益献)

橘泉按:古所谓马脾风者,殆系气管白喉之窒息性症状也。

凡卒中风、急惊风、脚气冲心、痘疮内陷、疥癣内攻、干霍乱诸般卒病,其势险惫,迫于胸喉,不得息者,皆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此方为紫圆之原方,同类之药也。凡中恶卒倒诸急证,牙关紧急,人事不省者,灌此药汁二三沥,即奏效,又用于打扑下绝倒口噤者。(《方函口诀》)

一小儿不足两龄,患气管白喉,初则喘咳如犬吠声,旋即呼吸迫促,几濒窒息,面色惨白,似非急施气管切开术,不足以挽救。因往诊在乡间,急切不及送入病院,无已,径于药囊内取巴豆一粒,杏仁一粒,于研杯中,加水少许,研汁,以注射针筒吸取1mL,射入患儿喉间,立即挣扎如濒死者。须臾颜面红涨,剧烈呕恶,挣扎一阵,呕出痰涎水沫甚多,中有管状物形似蚕蜕衣者一条,此盖气管内之白喉翳膜也。于是呼吸得展,得救后,再为之注射白喉血清而告痊。(矢数有道)

紫圆(《千金方》)

【组成】  巴豆霜2g,杏仁8g,赤石脂、代赭石各4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先研代赭石、赤石脂为细末,后入杏仁、巴豆合研,以米糊适宜为丸,如黍米大,每回1~2g,温水送服,以大便下为度。

【方意解说】  本方巴豆、杏仁二味,即走马汤方,以不用汤而制为圆(古方丸剂称圆)剂,取其缓行。赤石脂、代赭石二味,不仅作为赋形药,且有保护肠黏膜的作用,故虽下而不伤人也。

【适应标的】  《千金方》云:主小儿变蒸发热,及伤寒壮热汗后热不歇,腹中有痰澼,哺乳不进,吐乳食痫,先寒后热。又小儿夏热,多发疹,二三十日令一服佳。紫圆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按:本方以小儿食积、便秘、吐乳食或下不消化物、发热、惊搐等为标的。不拘男女长幼,凡因肠中积滞而起之诸症,均可作本方之适应标的。

【运用范围】  小儿乳食积结、急慢性胃肠炎、肠寄生虫。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引《千金方》)

【组成】  大黄、干姜各14g,巴豆7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共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回1~2g,顿服,以暖水或酒灌下,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撬齿灌之。

【方意解说】  本方与紫圆不同者,彼有赭石、石脂之与巴豆、杏仁起拮抗作用,而药力较和。此方巴豆与干姜、大黄合用,取干姜之健胃、镇痛,大黄之健胃、泻下,故用于心腹卒痛、寒凝、宿食停积诸症,药力迅烈,因名“备急”也,然较走马汤为缓耳。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杂疗方》云:备急丸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

按:本方以急救寒食交阻,卒暴,胸腹痛吐泻不得之体壮实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急性胃炎、肠炎、胃癌、食物中毒性腹痛、呕吐、大便不通。

【诸家治验】  治霍乱心腹疰痛,冷气筑心。又治干霍乱。心腹疼痛,气短急,四体闷,不吐利,烦冤难忍,此名干霍乱,斯须不救,急治方(以本方加吴茱萸)。(《太平圣惠方》)

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脝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积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反乱,宜备急圆。(《全生指迷论》)

曾有妇人热而大便秘,脉实,子死腹中,已致昏不知人,医用备急圆,胎下人活。(《澹寮集验方》)

独行丸(即本方)治中食至甚,胸高满闷,吐法不效,须用此药攻之。若昏晕不醒,四肢僵硬,但心头温者,抉齿灌之(每服五七丸,用姜汤化下,若服后泻不止者,用冷粥汤饮之即止)。(《医学心悟》)

大吕丸(即本方)治毒迫心下,心腹卒痛气急者。后世多用于食毒,其实不限于食毒,凡毒迫心下急痛者,皆可用之。若不大便,或因腹满急痛,致四肢微冷,或中暑毒,迫于心下急而痛,用理中香薷饮等难效者,皆可用此方。(《春林轩丸散便览》)

橘泉按:本方为食物障碍性胃肠病,心腹急剧大痛之效方。余曾用治一胃病,患者男性,年约四十余,宿患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大便素不畅。因食冷面后,又复贪凉露宿(时在夏季),睡醒后忽发胃痛,干呕大作,欲吐不得吐,四肢冰冷,胸闷懊 ,气急欲绝,脉沉细,大便不下,胸脘胀满,按之,该处皮肤痞肿而失弹力,留有指痕。患者反复颠倒,闷乱欲死,汤饮点滴不能入,饮即呕出,无已,以备急丸十粒,用生姜汤化之,每用少许,频频灌下。初则随灌随呕,继则呕出胶状黏物如痰者半杯许,于是胃中微动,渐至腹中鸣响,得吐下而愈。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  麻仁170g,芍药、枳实、厚朴、杏仁各7g,大黄130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研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一日三回,渐加,至大便下为度。

【方意解说】  本方之杏仁、麻仁协力大黄,有润肠、通便之功,枳实伍厚朴,以治急气腹胀,芍药主治挛急,故为比较缓和之下剂。用于老人之慢性便秘或痔疾患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运用范围】  老人衰弱体质之慢性便秘,肠弛缓。

【诸家治验】  尾台氏云:禀质脆薄之人,或久病虚弱及老人血液枯燥等之大便不下者,宜本方。

白散(《伤寒论》)

【组成】  桔梗、川贝母各3g,巴豆1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共研细末,每服0.5g,米汤送下,以吐下为度。

【方意解说】  桔梗、贝母为祛痰剂,与巴豆并用,发挥其协同作用,能排除咽喉及食道、气管或胃囊之黏液窒碍,故用于喉头、胸脘诸结滞之毒。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寒食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按:本方以胸咽窒塞,心下部充实,脉滑数有力且身体壮实者为标的,若羸瘦衰弱之人禁用。

【运用范围】  肺坏疽之初期、白喉翳膜不能剥离时、急性无热性胃黏膜炎、急性喉头炎、声门水肿。

【诸家治验】  汤本氏云:白喉性呼吸困难,此方之适例也,余治一小儿,用本病血清无效,将窒息,与本方得救。

一男子咽喉肿痛,不能言语,汤水不下,有痰咳,痛不可忍。余饮以白散一撮,吐稠痰数杯,痛遂减,后用排脓汤而痊愈。(《古方便览》)

橘泉治一小儿肺炎,该儿年约四五岁,住阀门外杨安浜,其父以泊船为业。邀余往诊时,见患儿面色白 ,目瞪不稍瞬,体无热,呼吸紧促,诊脉沉滑,牙关拘急。询之,据称病起已三日,初则高热、气急、鼻扇,咳且呕,经西医两人诊断为肺炎,经用注射药及强心针等,并外敷消炎膏多次,热始退,但变成此状,西医已谢绝。其父母亦以为无救,故抱离床褥,而放置于木质浴盆中,以待气绝。因其戚介绍,邀余作最后之一决。余诊其脉尚有力,心脏循环无碍,呼吸虽较促,并无窒息现象,目虽呆瞪少瞬,但又无其他痉搐等脑症状,肛门检验其体温,恰得常温(37℃)。余对是病竟不得要领,一时几无从下手,于是将患儿反复检诊,听取心音及肺部,左肺略有捻发音,腹诊上亦无特殊征,胸院间则有膨满状,以较重之按压,则见患儿微蹙其颜貌,大便已二日不下,小便亦极少。余因详询初病时情形,据谓三日前患儿很健强,饮啖如常,是日下午先呕吐,继腹泻两次,遂发高热惊抽,以急救故,即请洪姓西医,因不见效,又请李姓西医云云。余乃恍然而知其为急性胃肠炎并发肺炎者,肺炎球菌经注射用药后虽被克服,而原始病之胃炎及其黏液病毒尚未化去,而至于斯。乃书三物白散三分,嘱以少许多次频频灌服,以激起吐下为度。翌日又邀余诊,见该儿眼珠稍灵活,面色神情均较好。据称灌服白散后初尚无动静,至晚忽大呕,面色涨红挣扎,几似欲死之状,约数分钟后,得吐出胶痰约半杯许,随即发出太息,至天明又得泻下痰沫(黏液),乃渐见活动,但仍不哭不啼,呆若木鸡。再检体温反下降至36℃。脉较细弱,舌苔白腻,胸闷似较减,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并再灌下白散一分,此次不呕,而下黏腻宿垢不少。唯依然喑不发声约经两星期之久,其时虽神情活动,饮食睡眠渐趋正常,而仍不哭不语,嗣后时以紫圆攻之,约经二十余日始告痊愈。

按:是病为胃肠炎并发肺炎,经注射治疗后,肺炎虽瘥而热退,但胃肠内黏腻物胶塞(此黏滞物系炎症产生)形成是证。设无白散以涤除胃肠之黏滞物,则肺炎纵已治愈,此小生命恐仍难保。故现代医学对于原因之治疗虽然进步,但我们对促进身体反射的古方,似仍不可偏废也。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7g,芒硝、甘遂各10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研细末,以水300mL,先煮大黄至100mL,去渣,冲入芒硝,溶化后,再调入甘遂末,一回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大黄、芒硝之泻下,伍以甘遂之峻烈逐水,则为逐坚癖、逐留饮之大方,故名大陷胸汤。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又云: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按:本方以心下痛,按之不硬,短气烦躁,舌上燥渴,发潮热,不大便,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为标的。

【运用范围】  冲心型脚气、急性胃炎、水肿痢疾初起等等体壮实者。

【诸家治验】  笠间侯臣泽内右内尝患腹痛。一日大发,腹坚满,自心下至少腹刺痛不可近,舌上黄苔,大小便不利,医以为寒疝,投药反生呕逆,昼夜苦闷不堪。余诊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为有呕气,不能下利,因以唧筒灌蜜水于谷道,大便快利数行,呕止,腹满痛顿减,后与建中汤而痊愈。(《橘窗书影》)

又通四丁目松屋源兵卫男,年十一。腹满而痛,呕吐甚,不能纳药。医以为疝,疗之增剧,胸腹胀痛,烦躁不忍见。余作大陷胸汤令淡煎冷服。须臾吐利如倾,腹痛、烦躁顿减。后与建中汤,时时兼用大陷胸丸而平复。(同上)

橘泉曾治门人徐同江之姊,时适怀孕六月。却值夏令,食物不慎,一日忽发胸腹大痛,转辗床褥,呼号叫喊,烦躁不宁,发热口渴,大便不行,舌白厚腻,诸医均谓胎动攻冲,势必流产,议论纷纷,不敢处方。余诊得胸脘胀实,按之更痛,断为结胸,用大陷胸汤加柴、芩、知母等,众医互视以目,咸皆腹非,其夫亦持方不敢购药,徐生以侍诊之故,深信经方,力主购服。进药后大便畅下,酣然入睡(因已两昼夜不得安睡故)。醒后诸症悉退,以理中汤调治,二三日而痊。

大陷胸丸(《伤寒论》)

【组成】  大黄、葶苈、芒硝、杏仁、甘遂。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等分,共研为细末,蜜和为丸,每用如龙眼大一丸,再加白蜜一匙同煎,顿服,取下为度。

【方意解说】  本方即大陷胸汤加葶苈、杏仁二味,亦为逐水药,协力甘遂,以治水毒结滞诸症。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又云: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宜大陷胸丸。

【运用范围】  胸肋膜炎、脚气冲心、水肿及喘息等之壮实者。

【诸家治验】  东洞先生晚年以大陷胸汤为丸,用之犹如“理中”“抵当”二丸之例,泻下之力颇峻。然至如毒聚胸背,喘鸣咳嗽,项背俱痛者,此方为胜。(《类聚方广义》)

又治痰饮疝瘕,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臂膊者,用此方。(同上)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黄柏各6g,栀子10g,硝石14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400mL,先煎三味,至150mL,去渣,入硝石,再煎至100mL,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黄柏、栀子之消炎、利尿,伍以大黄之泻下而兼消炎,硝石有解凝利尿之功,故用于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者。此方之硝石与硝石矾石散之用硝石意同,日医有以为芒硝者,实误也。

【适用标的】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按:本方以黄疸腹满,大便秘,小便不利,无表证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炎性黄疸、胆石、胆管炎、胃及十二指肠炎。

【诸家治验】  大黄硝石汤治嘈杂,胸中煎熬,腹满有块,二便不利。或口中觉苦、辛、酸、咸等味者,此症后必成噎膈,与用此方可防之。(《类聚方广义》)

此方是荡涤瘀热之剂,治疸诸方,无有峻于此者,余假以治血淋,脉数者。常加甘草或去芒硝。按崔氏用大黄、芒硝二味,疗尿血,见《外台》,意旨相似。凡热淋、暴淋,虽不见血,用此方亦得效。(方舆 )

橘泉按:硝石有卓效于利尿,热淋、血淋均可用之。

荻原辨藏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中黄。色如金色,小便短少,色黄如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求治于余。乃以指头按胸肋上,黄气不散,此疸症之尤重者也,乃合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作大剂,日服三四帖,至三十日黄色才散去,小便清利而痊愈。(《静俭堂治验》)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0g,甘遂、阿胶各7g。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大黄伍甘遂,则有消炎、利尿、逐水作用,伍阿胶之黏滑,以缓和尿道之刺激,而促尿利之通顺。仲景方凡尿道涩痛而排尿不利者用阿胶,观猪苓汤可知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按:本方以小便不利、膀胱胀满为标的,不拘男妇或胎前、产后,有此证者,均适用之。

【运用范围】  膀胱炎、尿道炎或因子宫膀胱及其邻接脏器之炎肿而致尿闭等。

【诸家治验】  此方不特产后,凡经水不调,男女癃闭,小腹满痛者,淋毒沉滞,梅淋小腹满痛。不可忍,溺脓血者,皆能治之。(《类聚方广义》)

此方主去水血二物,然水气为重,血为客也,云微难者,明非一向不通。此证世多有之,然妇人忽然小腹满急,小便不利者有速效;又男子疝,小便闭塞,小腹满痛者,此方最验。(《方函口诀》)

一妇人产后,忽烦闷,二便秘闭,少腹硬满,按之则痛,手不可近,两足洪肿,不能屈伸,干呕短气,命迫旦夕,典“八味”兼大黄甘遂汤,两便快利,小便昼夜六七行,恶露续下,少腹满大减,按之不痛。经口浮肿不去,乃与木防己汤兼用夷则丸,诸症痊愈。(《续建殊录》)

一僧年二十八,患淋沥数年,时出脓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或又秘闭,下利时淋沥稍安,秘闭则甚。余诊之,少腹满如敦状,按之痛引茎中,乃作本方与之,大下利,病顿退,数日而痊愈。(《古方便览》)

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10g,甘草4g。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二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大黄之泻下,伍甘草以缓和,用于胃病呕吐而大便秘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按:本方以便秘、反胃、呕吐而急迫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炎、肠炎。

【诸家治验】  吐食或因大便秘结,故用大黄治,心腹虫痛,加鹧鸪菜益奇。(雉间焕)

病人食后,则不得不吐,故自探吐以求稍安,或时腹痛,或时下利者,全属反胃,宜大黄甘草丸(即本方为丸)。(《芳翁医谈》)

本方治胃反噎膈,心胸痛,大便难者,倍加鹧鸪菜,名鹧鸪菜汤,治蛔虫心腹痛,忍心唾沫者,小儿蛔症及胳毒腹痛、夜啼、头疮、疳眼。(《类聚方广义》)

此方治呕吐,即所谓欲求南风,先开北牖之意,导壅闭之大便,以止上逆之呕吐。妊娠呕吐大便不通者,亦有效,其他一切呕吐属胃肠之热者,皆可用。大便秘结,或食已即吐,或手足心热,或目黄色,或上气头痛者,以上冲证为目的而用之。或以本方为丸,能治吐水病,皆同意也。(《方函口诀》)

大黄䗪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20g,黄芩16g,甘草24g,桃仁、杏仁各65g,芍药32g,地黄80g,干漆8g,虻虫70g,芒硝、蛴螬各147g,水蛭166g,䗪虫71g。

【调剂及用法】  上十二味,研细末,炼蜜和为丸,如小豆大,每回服4g,黄酒送下,一日三回。

【方意解说】  本方汇合桃仁、干漆、虻虫、蛴螬、水蛭、䗪虫等大队溶血驱瘀药,合大黄、黄芩之消炎,地黄亦血分药也。地黄与芍药为四物汤中之养血药。甘草合芍药,为芍药甘草汤,主治拘挛急迫。凡因慢性瘀血肿瘤,而呈恶液质者,其新陈代谢循环排泄等机能障碍时,用本方消瘀血,以促代谢机能,养血健胃缓和之剂不无裨助耳。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运用范围】  内脏肿瘤、子宫筋肿及肉肿、癌肿初起、月经闭止、慢性久病而呈恶液质时、视网膜病。

【诸家治验】  程氏云:妇人虚劳,大半内有干血,男子亦间有之,审其可攻而攻之,则厥疾可愈。

魏氏云:此在妇人女子、寡妇女尼,因不月渐成虚劳者,尤所宜也。

和久田氏云:本方证似小建中汤证而虚羸甚,肌肤干,腹满挛急,按之坚痛者,为干血,是本方证也。移于治鼓胀、血瘕、产后血肿、水肿、瘰疬、小儿癖瘕等,累试而效。

妇人经水不利,渐为心腹胀满,烦热,咳嗽,面色煤黄,肌肤干皮细起,状如麸片,目中昙暗,或赤涩羞明怕光者,本方佳。(《类聚方广义》)

一妇人年二十余,去春以来,绝食谷肉之类,虽食一口,即心下满痛或胸痛,必吐出而后止。常好饮,然过饮则必腹痛,吐水甚多,腰以下羸瘦甚,胸以上如平人,行步如常。按其腹,脐旁少腹坚如石,大便秘结。若用下剂,徒令水泻,月水不来。其人自言苦腹满,然按之不满,则与茯苓泽泻汤兼用猪苓汤。服五十余日,渴少减,微食糖果,腹痛如故,有微咳吐咯血。后投当归芍药散兼用䗪虫丸,诸症渐愈。(《续建殊录》)

下瘀血丸(《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20g,䗪虫30g,桃仁10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研细末,炼蜜为四丸,每回用一丸,黄酒煎,顿服,一日一至二回。

【方意解说】  本方以大黄伍桃仁,有消炎、泻下、消瘀作用,䗪虫又名地鳖虫,为散瘀止痛之效药。二物协同作用,用于瘀血疼痛,如跌打伤及瘀血腹痛等,至合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云: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肠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按:本方以瘀血腹痛,跌打伤疼痛,经水不利为标的。

【运用范围】  月经困难、月经闭止、跌扑伤、狂犬病。

【诸家治验】  脐下有瘀血,小腹急痛不可忍,甚则不可近手者,本方所主也。此证诊脐下时,触指觉有坚硬物,病人急痛者,此方之正证也。(《腹证奇览》)

一妇人月经过多,或月再见,肩背强,腹中挛急或硬满,饮食能进,大便秘结。阴门时痒。患之者数年,未得治效,先生与当归芍药散兼用下瘀血丸,宿疴遂全治。(《成绩录》)

被瘈狗咬后,郎以本方丸剂黄酒煎,连渣服之,每日二三丸。服后大便下,有如鱼肠瘀物者,为验,连服数日,直至大便下,只微溏,色黄者,为一巡疗期。暂停六七日,再服再验。看所下物,以无瘀物如鱼肠杂者为止。若非瘈狗,则服药后决无瘀物,若有瘀物者是狂犬毒之证也。(《巳戌良方》)

橘按:此方曾试用多例果验,其理为何,待学者研究证明之。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冬瓜子仁各9.5g,牡丹皮7g,桃仁6g,芒硝2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加入芒硝溶化,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牡丹皮为净血、通经、镇痛药,古称散恶血、顺新血,与桃仁之活血变质剂配伍,能治痈肿瘀凝,更合以冬瓜仁之消炎利尿剂,与大黄芒硝之通导作用,用于肠痈,确有不可思议的妙效。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末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按:古人已有明确见地,特举小便自调以鉴别非膀胱肿满,并以脓未成可下之,脓已成,不可下,明确规定本方主治亚急性盲肠炎早期以及慢性盲肠炎之尚未化脓者。

【运用范围】  亚急性盲肠周围炎、慢性盲肠炎、局限性腹膜炎、大便秘结者;睾丸及副睾丸炎、急性尿道炎、摄护腺炎、肛门周围炎等,疼痛甚而大便秘、小便不利者;妇女子宫及子宫附属器炎症,便闭而壮实之患者,或非妊娠之月经闭止、子宫血肿等。

【诸家治验】  浪华幸叮贾人,池田屋妻,患鼓胀者三年,百药无效,谒先生求治。见其腹肿大,青筋暴绽,不能行步,乃令服大黄牡丹皮汤旬余,小便快利。经一月许而旧疴如洗。(《成绩录》)

又一女子腹胀八九日,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色如柏汁。先生诊之,认为瘀血,与本方,约十日,下赤白秽物而愈。(同上)

又一妇女,年十九,八月以来经水不下,大便不通,小便自调,饮食如故,腹有时痛。先生诊之,小腹突兀如有物,按之痛,乃与大黄牡丹皮汤,服一月许,诸症悉治。(同上)

湘雅医院医学博士杨海钟曾有阑尾炎之内科治疗研究报告,用大黄牡丹皮汤作煎剂,治疗盲肠炎,选非手术治疗之盲肠炎14例,分组作对照实验。结果服大黄牡丹皮汤之病例,平均服药12小时后,临床症状即开始改善,24小时后,外症完全消失48小时后,自觉症状全消失,或减去大半,14例中无死亡,无反见加重。其特别惹人注意者,为对此病泻药向来被视为禁忌者,而此方虽有大黄、芒硝之药品,亦未曾发生危险。该院所用的剂量为大黄、冬瓜子各10g,牡丹皮7g,桃仁6g,芒硝11g,以水250mL,先煎四味,至120mL,去渣,再加芒硝使之溶解,滤清备用。每回服40mL,一日三回(为成人一日设)。但有时去芒硝,另加薏苡仁9g。

该14例患者中,24小时内就诊者1例,36小时内就诊者4例,48小时内者2例,60小时内者2例,72小时内者1例,84小时内者2例,96小时内者1例,160小时内者1例,共14例,均奏速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