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根

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葛根,又名鹿藿,属豆科植物野生葛藤的肥大块根。富含淀粉,可磨葛粉,供食用。根、花均作药用。

[性味]甘、辛、平,无毒。

[成分]根含淀粉。药用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黄酮苷,葛根素和7-木糖-葛根素等。近来研究证明,葛根黄酮的主要成分为葛根素和大豆黄酮苷。叶含洋槐苷。种子含油及γ-谷氨酰基苯丙氨酸。

[药理]葛根总黄酮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脑血管有一定的扩张作用,对垂体后叶激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且对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均有扩张作用,此可能是葛根缓解高血压和肢麻的原因之一。动物试验证实有解痉、降血糖、解热等作用。

[功用]主治头痛,发热,项背拘急,可解酒、除烦、压丹石毒(古丹石毒,是误服丹石引起的中毒,似高血压之类)。

[便方]

1.高血压,伴有兴奋、烦躁、头痛、口渴、肩背拘急等症状者:生葛根15~18克,钩藤6~10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2.冠心病,心区闷痛、放射至肩背痛:生葛根15~18克,丹参18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3.慢性鼻窦炎,前额痛、鼻塞:粉葛根12克,辛夷3克,桂枝3克,桔梗6克,白芷6克,水煎服。

4.急性肠炎,下痢,烦热口渴:煨葛根12克,黄连3克,黄芩6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5.突发性耳聋:葛根10~15克,甘草3克,水煎分服。

生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生姜,属姜科植物。有嫩生姜与老生姜,做酱菜都用嫩姜,药用以老姜为佳。

[性味]辛、微温。

[成分]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萜、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黏液等。

[功用]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便方]

1.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或淋雨,寒冷腹痛等:生姜30克切细,加红糖,以开水冲泡,或煮一沸,趁热饮后盖被卧床,出汗即愈(如加葱白效果更佳)。

2.支气管哮喘:生姜30克切细,捣烂绞汁,同白芥子10克,加烧酒研和如糊,以纱布包裹棉球蘸药糊,擦拭肺俞,大椎、膻中三个穴位,每穴擦拭10分钟,以局部灼热觉痛为度。或以纱布二层,剪似棋子大小,沾药液贴于这三个穴位1小时左右,痛则取去,以不起泡为度。

3.食物中毒,如吃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呕吐、下痢等:生姜、紫苏叶各3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一日2次分服。

4.慢性胃炎、胃痛、呕吐黏液或吐清水:生姜、橘子皮各12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有止痛止呕之效。

5.跌打伤,扭伤,腰肌劳损,腰痛,肢体关节痛,慢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局限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腹痛等:生姜、芋头等量,芋头削皮切碎,捣烂如泥,生姜捣烂绞汁,同搅拌,再加入适量面粉,搅如糊状,依患部大小摊于布上贴患部(如在冬季,宜加温后贴),一日更换2次。此药效果很好,屡获著效。注意此药须临时配,当天使用。我们称之“姜芋糊”,有人叫“盲肠糊”。据说,贴于急性阑尾炎患部,还能退热,对血象也有改变,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6.骨结核未溃时:多量生姜(或干姜)切碎,加水煮沸,用毛巾浸入其中,绞至半干,趁热熨患部,冷即换,可以两块毛巾交换热熨,至局部发赤为度,一日1次。有坚持持续熨治,因而治愈之例。

7.风寒骨痛,关节疼痛,患部冷感:生姜、葱白等量切细,共捣烂,炒热,以布包之熨敷患处,冷则更换,一日3次。

8.误食生半夏或生南星、生野芋、魔芋等发生中毒,口舌发麻时:急速嚼食生姜,可缓解。

9.老人慢性咳嗽:生姜捣汁半匙,饴糖1匙,沸开水冲服,一日2~3次。

菊芋 洋生姜

Helianthus tuberosus L.

菊芋,俗称洋生姜,属菊科的多年生草本,原产于美渊。现我国各地农村均有栽培,其地下根茎成块状,肥厚,形如生姜,故俗称洋生姜。此块根可制酱菜,或制淀粉,亦可酿酒,嫩叶可作猪饲料。茎高至丈许,叶略呈心形,边有锯齿,质刚,上面粗糙,下面有细毛,秋季开黄花如菊,结实为瘦果,表面有毛茸。(见附图)

[性味]块根,甘、平,无毒。

[成分]根茎含菊糖、淀粉、多缩戊糖。

[功用]利水去湿,和中益胃,为利尿药,有清热解毒作用。菊芋根对糖尿病有效。

[便方]

1.浮肿,小便不利:菊芋块根30克(鲜根90克),水煎服。

2.无名肿毒,痄腮:鲜嫩叶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部。或用鲜根捣烂外敷亦好。

3.糖尿病:菊芋块根15克(鲜根30~60克),水煎服。

百 合

Lilium brownii F.E.Brown

var.colchesteri Wilson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有家种、野生,红花、白花等品种,性能大致相近,入药以野生、白花百合为佳。鳞茎并供食用。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百合鳞茎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并富含淀粉及少量钙、磷、铁等。

[药理]动物试验:百合煎剂有止咳、止喘作用。

[功用]补中益气,温肺止咳。干品作粉煮食有滋补营养之功,鲜品有镇静止咳作用。适用于体虚肺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咳嗽咯血等。亦用于急性热病后期,神志恍惚,以及妇女更年期神经官能症,癔病等。

[便方]

1.肺病咳嗽咯血,或老人慢性支气管炎伴有肺气肿:鲜百合2~3个,洗净,捣汁,以温开水和服,一日2次。

2.肺痈:鲜白花百合30~60克,白酒(米酒、甜酒)适量,捣研绞汁1杯,温水和服。

3.疮痈红肿,无名肿毒:鲜百合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如糊,敷于患处,一日更换2次,以消退为度。

4.病后神经症,坐卧不安或妇女癔病(歇斯底里):百合7个,用水浸一夜,明旦更以泉水煮取1碗,去渣,冲入生鸡蛋黄1个,每次服半碗,一日2次(《金匮要略》)。

5.小儿头面湿疮,天疱疮等:干野百合研成细粉,以麻油或菜油调涂。

6.神经衰弱,睡眠不宁,惊惕易醒:生百合60~90克,蜂蜜1~2匙,拌和蒸熟,临睡前适量食之(注意不要吃太饱,同时应少吃晚饭)。

7.支气管扩张:百合、白及、百部、蛤粉等分,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3克,饭后服。

番 薯

Ipomoea batatas L.

番薯,一名甘薯。属旋花科植物。因是明朝年间,福建旅外华侨自吕宋引种而来,故名番薯。有白皮、红皮两种,红者肉黄味甜,白者味稍淡。苗、叶、块根均作药用。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块根含淀粉、糖类、黏液质、维生素A原等。红皮黄心薯所含维生素A原较多,治疗夜盲症,黄心番薯更好。

[功用]健脾胃,补虚乏,益气力。适用于维生素A缺乏症。嫩苗叶:解毒,外用消疮肿。

[便方]

1.霍乱吐泻,痧气腹痛(包括急性胃肠炎):番薯藤30克(鲜藤60~90克),辣蓼头30克(鲜品60克),水煎服。

2.绞肠痧,肚子痛、腹泻:番薯藤60~90克,加少许食盐炒黄,冲水后煎服。或用番薯藤、川木瓜各30~60克,水煎服。

3.水臌腹胀,肝硬化腹水:番薯嫩叶苗,蕹菜嫩叶,红糖适量,同捣烂敷于脐部,经1~2小时后泻下,泻尽腹水可愈。

4.糖尿病:鲜叶60克,鲜冬瓜适量,水煎服。或用干藤30克,干冬瓜皮12克,水煎服。

5.疟疾(不论间日疟、三日疟):番薯250克,常山12克,同煮熟,去常山,于疟发前喝汤吃番薯。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6.夜盲症:番薯嫩叶6~90克,羊肝120克,同煮食,连服2~3次见效(选用红黄种更好)。

7.手指疔(瘭疽):鲜番薯叶,加白糖适量,同捣烂敷贴患处。

8.乳痈:白番薯洗净去皮,切碎捣烂,敷于患处,2~3小时即换,连敷数天可愈。

9.对口疮,项疽,搭背:生番薯洗净切细,鲜鱼腥草等量一同捣烂,敷于患部。

10.缠腰蛇(带状疱疹):鲜番薯叶适量,冰片少许,一同研细捣烂,敷于患处。

11.痈、疮溃烂疼痛出血:生番薯洗净、切碎,捣烂敷于患部,有止血、止痛、防腐、消炎之功。

12.马蹄疽(生于足底的脓疡):鲜叶加食盐少许,捣烂敷于患部,早晚更换1次。

13.阴囊湿疹:鲜嫩叶一握洗净切碎,加食盐适量,一同捣烂,水煎后趁温洗涤患部,洗后用滑石粉或松花粉撒布。

14.面疔:番薯嫩头,蜘蛛1只,红糖少许,同捣烂敷于患处。

注意:生了黑斑病的红薯有毒,不可食。

马 铃 薯

Solanum tuberosum L.

马铃薯,又名土豆。属茄科植物。我国各地都有栽培。地下茎块状,外皮白色、黄色、淡红色或紫色,除供食用外,又为淀粉工业的主要原料。(注意:马铃薯如发芽,皮色变绿、变紫的有毒,不能吃)

[性味]甘、平。

[成分]含大量淀粉、蛋白质、胶质、维生素B、维生素C、柠檬酸、乳酸、各种盐类(尤以钾盐为多)及龙葵素。(据研究测定:每100克马铃薯约含龙葵素1.7~19.7毫克,阳光曝晒后可增至30~50毫克,发芽时更多)

[药理]适量的龙葵素有缓解痉挛作用,能减少胃液分泌。大量的龙葵素对人体有毒害,中毒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腹泻,严重的还会造成死亡,故发芽的马铃薯,应禁止食用。

[功用]和胃,调中,健脾,益气。

[便方]

1.皮肤湿疹:马铃薯洗净、切细,捣烂如泥,敷患处,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4~6次,1~2次后患部即呈明显好转,2~3天后大都消退。

2.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新鲜(未发芽的)马铃薯,洗净(不去皮)切碎,捣烂,用纱布包挤汁,每日早晨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适量,连服2~3星期。服药期间,禁忌刺激性食物。

3.习惯性便秘:服用方法同上。

豆 薯

Pachyrhizus erosus(L.)Urban

豆薯,通称地瓜或凉瓜。属豆科植物。原产热带、亚热带,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为蔓生草本,地下块根似番薯状,生熟均可吃,生吃味甜,可当水果,煮炒可作菜,亦可用来制淀粉。但种子及叶有剧毒,不可食,可作杀虫药,能杀灭烟叶和甘蔗上的蚜虫。(见附图)

[性味]块根:甘、平。

[成分]根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叶含豆薯苷。

[功用]止渴生津,解酒毒,降血压。

[便方]

1.伤暑烦热口渴:地瓜去皮生吃,有清暑解渴功效。

2.感冒发热,头痛、烦渴,下痢:地瓜水煮服,每日10~15克(鲜品60~120克)。或配葛根等量,水煎服更佳。

3.高血压,头昏目赤,颜面潮红,大便干结:地瓜去皮捣烂绞汁,以凉开水和服,每服1酒杯,一日2~3次。

4.种子研粉浸水,作成20%杀虫液,喷洒植物叶上可杀蚜虫。但须注意,其毒性甚强,不可喷洒在菜上,切勿误入口中。

荸 荠

E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荸荠,又名地栗,或称乌芋。属莎草科植物。苗称通天草,均入药用。

[性味]通天草:苦,平;荸荠:甘,寒。

[成分]含粗蛋白、脂肪、淀粉、钙、磷、铁、维生素C。

[药理]据报道,荸荠中含一种抗菌物质,命名为“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有效,不耐热,在pH3~8时稳定,在有机溶剂中不溶。

[功用]解丹石热毒,除胸中实热,为清热、利尿、降血压药。并有抑制绿脓杆菌作用,苗有利尿通淋之功。

[便方]

1.预防流行性脑膜炎:鲜荸荠,生石膏适量,煮汤代茶饮。

2.高血压,慢性咳嗽,吐浓痰:荸荠、海蜇头(洗去盐分)各60~120克,煮汤,一日2~3次分服。此即清代名医王士雄之“雪羹汤”,可用作降血压与化痰剂。近人用治原发性高血压,加海藻、海带同煎,亦取得较好疗效。

3.风火赤眼:鲜荸荠,洗净去皮,捣烂,以纱布绞汁加食盐少许洗眼。

4.全身浮肿,小便不利:通天草30克(鲜草60~90克),鲜芦根30克,水煎服。

5.麻疹透发不快:荸荠90克,柽柳15克(鲜枝叶30克),水煎服。

6.误吞铜钱或铜物,硫酸铜中毒等:荸荠捣烂绞汁灌服。民间经验认为,荸荠有解铜毒之功,仓猝间可以试用。

大 头 菜

Brassica napobrassica Mill.

大头菜,一名芜菁或蔓菁,亦称大头芥。属十字花科植物。根如圆萝卜,一般都腌藏作咸菜,华东一带通称香大头。

[性味]辛、甘、苦、温,无毒。

[成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

[药理]叶、根的水提取物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块根中含黄色油状物,在1∶100000浓度时,有抑制细菌、真菌、酵母及人的某些寄生虫的作用。

[功用]消食下气,治嗽止渴,去心腹冷痛,热毒风肿。

[便方]

1.疮肿,乳痈,各种无名肿毒:鲜根(或用鲜菜茎叶亦可)加食盐少许,捣烂涂之,一日3次。

2.小儿头疮,秃疮:大头菜叶烧存性,用猪油调和,在患处用浓茶汁洗净后涂之,每日1次。或用大头菜子炒后研成细末,以醋调涂,一日2次。

3.虚劳,肝虚目暗,风邪攻目,青盲眼障(包括夜盲、疳眼、角膜翳等):大头菜子1升,以烧酒浸一夜,取出蒸20分钟,然后晒干,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6克,用米粥汤送下,一日2次。

4.黄疸,便秘、小便色赤、皮色如金:生大头菜子研末,以开水调服,每服6~10克,大便泻下则愈。

5.骨疽不愈,碎骨从疮孔中穿出(包括骨结核、骨坏死、骨髓炎等):大头菜子捣研成细末,以纱布包裹,敷患处,每日更换1次。

6.大、小便秘结,腹胀:大头菜子1合(约60~100克),捣研成细末,以开水一杯冲入,布包绞汁,空腹服,少时当泻下,便通即愈。

何 首 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何首乌,块根称首乌,茎称夜交藤。属蓼科植物。有肥大而不整齐的块根,含有丰富的淀粉,可食用。藤和根茎均供药用。

[性味]苦、涩、微温,无毒。

[成分]根和根茎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多种蒽醌类,粗脂肪,淀粉,卵磷脂。

[药理]动物试验证明,由何首乌根中提出的大黄根酸,与何首乌浸膏作动物试验比较,二者皆能促进肠管运动。认为何首乌的作用至少一部分为大黄根酸的作用,因其能给肠管以轻度刺激,因而扫净肠管内容物,消化与吸收随之增强。并有降血脂、降血糖作用。试管试验有抗菌作用。

[功用]补精髓,益血气,乌须发,消瘰疬,散痈肿。

[便方]

1.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生何首乌或夜交藤适量,切细,以60%白酒浸泡于瓶中,密封,隔水炖3~5小时,随时适量饮酒。

2.高血压,血管硬化:何首乌(蒸制)每日15克,水煎去渣,分2次服。

3.皮肤病,热疖,肿痛:夜交藤叶,捣烂贴患处一日2次。

4.皮肤病,疥癣:夜交藤90~120克,水煎去渣,作洗涤剂,一日2次。

地 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

地笋,一名地瓜儿苗,属唇形科植物。中药材名泽兰。其地下根茎肥嫩、白色,节间生须根,又名别脚藕。《大明本草》说:“产妇可作蔬菜食,并作药用。”

[性味]甘、温,无毒。

[成分]含泽兰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等。

[功用]通血脉,利九窍,排脓活血。

[便方]

1.吐血、鼻衄:地笋鲜根30~60克,捣烂绞汁服。

2.产妇心腹痛:地笋15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白 首 乌

Cynanchum bungei Decne.

白首乌,属萝藦科植物。又名牛皮消、飞来鹤、隔山消。供食用并作药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见附图)

[性味]甘、苦、涩、微温。

[成分]根含白薇素,有强心苷反应。

[功用]滋养强壮,利尿,外用治创伤。

[便方]

1.脚气水肿:白首乌6克,车前子6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2.跌打伤肿痛,痈疮初起红肿:鲜白首乌捣烂外敷,一日2次。

3.兽医用于牛、马交配期,给予内服,有强壮精力之效。

珊 瑚 菜

Glehnia littoralis F.Schmidt.

珊瑚菜,根即北沙参,又名莱阳参,属伞形科植物。根圆柱形,长尺余,开白色五瓣花。产于山东烟台一带,多为栽培,亦有野生。嫩草可作野菜食,根入药。(见附图)

[性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成分]根含淀粉、生物碱、沙参素(香豆精类)。果实含珊瑚菜素。

[药理]根:祛痰,有溶血作用,外用能抗真菌。

[功用]养阴清肺,祛痰止嗽。

[便方]

1.肺结核咳嗽:北沙参10克,麦冬6克,甘草3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服。

2.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北沙参、车前子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慈 菇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var.sinensis Sims.

慈菇,又名燕尾草。属泽泻科植物。李时珍说:“慈菇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菇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性味]甘、苦、微寒,无毒。

[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胆碱、甜菜碱等。

[功用]主解百毒和恶疮丹毒,治毒蛇咬伤。

[便方]

1.无名肿毒,红肿热痛:鲜慈菇捣烂加入生姜汁少许搅和,敷于患部,一日更换2次。

2.痱疹瘙痒:鲜慈菇全草捣烂榨汁,以蛤粉调涂。

3.难产及产后胞衣不下:鲜慈菇或茎叶洗净、切碎捣烂绞汁一小杯,以温黄酒半杯和服。

萍 蓬 草

Nuphar pumilum DC.

萍蓬草,名见陈藏器《本草拾遗》,一名水粟。为睡莲科植物。生于我国南方湖沼池泽水中,结实如角黍,内有种子一包,可采取蒸晒舂取其米煮粥食,故名水粟。根茎如藕而瘦小,亦可食,并入药。(见附图)

[性味]甘、平、涩,无毒。

[成分]根茎含萍蓬草碱。

[功用]补虚止血,调经安胎。

[便方]

1.月经不调,经水过多:萍蓬草根15克,当归、川芎各6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分服。

2.妇女癔病:萍蓬草根、香附各18克,沉香、甘草、白豇豆各6克,黄酒适量,放于陶器中浸一夜,隔汤炖半日,去渣,一日3次,于饭后适量饮服。

芋 艿

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

芋艿,一名毛芋,或称芋头。属天南星科植物。我国大部分农村有栽培。块茎通常卵圆形,富含淀粉,煮熟后可作副食品,入药都用生芋。

[性味)辛、平、滑,生芋有小毒。

[成分]块茎含蛋白质、脂肪、糖、淀粉、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C,黏液、皂素。

[功用]益脾胃、调中气,生芋内服能治淋巴结肿大,外用可消炎、消肿、镇痛。

[便方]

1.淋巴结肿大,瘰疬:白梗芋艿,生切薄片,晒干,研成细末,水泛为丸,温水服下,每服3~6克,一日2~3次。

2.淋巴结核:生芋艿头3公斤,研细,另用陈海蜇300克(洗去盐),荸荠300克,二味加水煮烂去渣,和入芋艿粉制成丸,如绿豆大,以温水送服,每服3~6克,一日2~3次。此即古方“芋艿丸”,又名“蹲鸱丸”。

3.胸、腹膜炎,阑尾炎,腰痛,坐骨神经痛,乳腺炎:生姜芋艿糊(参阅生姜条)外用。

4.赘疣,鸡眼:生芋艿切片,摩擦患部,一日3次,每次擦10分钟(注意不要擦健康皮肤)。

5.筋骨痛,无名肿毒,指头疔(瘭疽):生芋艿头加食盐少许,捣烂敷于患部)一日更换2次。

6.蛇、虫、蜂螫:生芋梗擦伤处,或捣烂贴敷。如为大黄蜂所螫,速嚼食生芋艿,直至感到芋味有生腥气及麻舌感为度。

7.小儿头上热疖:鲜芋捣烂,加食盐少许,再捣烂如泥,敷于患部,早晚更换。

8.黄水疮:芋茎梗叶烧存性,研末,撒布或以麻油调涂患部。

9.急性脑膜炎初起:急令嚼食生芋艿,患者必觉味甜,至有麻口感者为度。本方不但可作诊断鉴别,且有治疗作用,仓促间,可试用,并速送医院。

附注:凡单独用生鲜芋艿外敷或搽擦,而引起皮肤炎肿反应者,即以生姜捣汁,轻轻擦拭可解。

Allium chinense G.Don

薤,一名野蒜。属百合科植物。李时珍说:“其根煮食、糟藏、醋浸皆宜。”根色白,作药用,名薤白。(见附图)

[性味]辛、苦、温、滑,无毒。

[成分]根含大蒜糖。

[功用]温中,散结气。

[便方]

1.胸痹心痛(包括心绞痛):薤白10克,瓜蒌仁10克,制半夏5克,水煎去渣,一日2次以少许黄酒冲入温服。

2.赤白痢疾(包括急性肠炎):薤白30~60克,糯米一盏煮粥食。

3.小儿疳痢(包括慢性肠炎):鲜薤白洗净,捣如泥,以米粉和蜜糖适量拌和做饼,炊熟食。

山 药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山药,属薯蓣科缠绕性草本植物。原名薯蓣。据《本草纲目》记述,因唐朝代宗名“预”,封建时代为了避讳,改为薯药,后来又因宋朝英宗名“署”,再改为山药。山药有野生、家种,山地生、平地生等。药用多以山地生及野生者为佳。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块茎含皂苷、黏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和自由氨基酸,还含止杈素、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3,4-二羟基苯乙胺等。

[功用]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治消渴及夜尿、尿频、妇女带下等。

[便方]

1.脾虚腹泻(包括慢性肠炎,消化及吸收不良):山药250克,莲子、芡实各120克,共研细粉。每次以2~3调羹,加白糖适量,蒸熟作点心吃,每日1~2次,连续服用,有效。

2.糖尿病,口渴,尿多,善饥:山药15克,黄连6克,水煎服。或山药、天花粉等量,每日30克,水煎分服。

3.冻疮,丹毒,痈疽肿毒初起:鲜山药捣烂涂敷于患部,干即更换,数次即消。或加蓖麻子仁数粒,一同捣烂外敷更好。

4.咳嗽痰喘(包括慢性气管炎、老人慢性支气管炎):鲜山药捣烂,与甘蔗汁半杯和匀,炖热服之,一日2次。

5.项后结块,赤肿硬痛(包括淋巴结炎肿、项背痈疽等):鲜山药一段(去皮),蓖麻子2~3粒(去壳),同捣烂研细和匀,贴于患部,一日更换2次。

6.肾虚梦遗,脾虚便溏,老年阳虚,小便频数:山药零余子(山药藤上所结的珠芽)30~60克,煮熟去皮,加白糖少许,临睡前服之,胜如山药。

7.肺病发热咳喘,自汗,心悸,便溏:山药60~120克,煮汁饮服,或每日适量煮食之。

萝 卜

Raphanus sativus L.

萝卜,又名莱菔。属十字花科植物。有白皮、红皮、青皮红心以及长形、圆形等不同品种,性能大致相近。药用以红皮白肉辣萝卜为佳。其根、茎、叶、种子均作药用。叶叫莱菔英或莱菔秧,种子名莱菔子,老的根茎叫地骷髅,中药店均有供应。

[性味]甘、辛、平、微凉。

[成分]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含甲硫醇、维生素C、钙、锰、硼以及莱菔苷。叶含挥发油及维生素A等。种子含脂肪油,油中有芥酸等甘油酯、微量挥发油,以及抗菌物质“莱菔素”。

[药理]块根的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较为敏感。据报道,根捣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胆石形成而应用于胆石症。莱菔子含抗菌物质“莱菔素”,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功能]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

[便方]

1.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萝卜(红皮辣萝卜更好)洗净不去皮,切成薄片,放于碗中,上面放饴糖(麦芽糖)2~3匙,搁置一夜,即有溶成的萝卜糖水,频频饮服,有止咳化痰功效。

2.久嗽痰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莱菔子、紫苏子各60克,白芥子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送下,每服3~6克,一日2次,此古方名“三子养亲汤”。

3.防治喉痛、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白喉等:吃生萝卜,或萝卜同适量青橄榄,炖水代茶。

4.矽肺:每日大量吃鲜萝卜、鲜荸荠,经一段时期后,黑色痰减少,胸闷咳嗽渐次减轻,坚持连服半年至一年,症状可渐次消失。(湖北省资料)

5.中暑发痧,肚痛腹泻(包括急性胃肠炎):莱菔英(鲜)捣汁服,或莱菔英(干)90~120克,煎浓汤服。

6.偏头痛:萝卜(辣者佳)捣汁,加冰片少许,令患者仰卧,缓缓注入鼻孔,左痛注右、右痛注左。

胡 萝 卜

Daucus carota L.var.sativa.DC.

胡萝卜,俗称黄萝卜,或叫丁香萝卜。属伞形科植物。有野生,亦有栽培,野生者称野胡萝卜。种子药用叫南鹤虱,用以驱蛔虫。胡萝卜(根有黄、赤两种),长5~6寸,生熟皆可食。野生者根较小,味较甜,性能大致相近。

[性味]甘、辛、微温,无毒。

[成分]根含多种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 、维生素B2 和花色素。还含糖、脂肪油、挥发油、伞形花内酯等。叶含多量胡萝卜素。花含花色素、槲皮素和山柰酚。

[药理]干胡萝卜石油醚提取部分,分离出的无定形黄色成分,溶于杏仁油,注射于人、兔、狗均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功用]根富有营养,健胃助消化,常食能防止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疾病。种子为驱蛔虫药,并用为肾脏病的利尿剂。

[便方]

1.防治夜盲症,小儿疳眼:胡萝卜根,经常生吃或煮食。(注意:生吃时必须洗净)

2.驱蛔虫:野胡萝卜子(家种的也可用)微炒香,研末,和川椒末等分,水泛为丸,空腹服。每服3克,一日2次。

3.小儿麻疹:胡萝卜根或菜60克,芫荽菜30克,荸荠60克,水煎,代茶饮服。

4.水痘:胡萝卜菜90克,芫荽60克,水煎代茶。

5.小儿百日咳:胡萝卜120克,红枣10个,水3碗,煎至1碗,随意饮服。

明 党 参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明党参,南京郊区俗称“山萝卜”,句容、江浦等县民间叫“山花根”,为江苏、安徽特产。属伞形科植物。根有两种,一种长索形,一种为短纺锤形,质厚而短,用作滋补食品,亦供药用。

[性味]甘、淡、微寒。

[成分]含少量挥发油,多量淀粉。

[功用]补气生津,润肺化痰,强壮筋骨。

[便方]

1.风湿痹痛:明党参切成片,泡白酒适量饮服。(江苏苏州枫桥民间经验)

2.脱力劳伤,贫血头晕:明党参30克切细,鸡蛋2个,打碎搅和,饭锅上蒸熟食用。(江苏吴县藏书公社民间经验)

3.高血压:明党参15克,怀牛膝15克,水煎服。

芦 苇

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

芦苇,一名苇,属禾本科植物。杆高如小竹,叶片长大,线状披针形。芦根即芦苇之地下茎,古称苇茎。嫩芽如竹笋,故又称芦笋,可食,并作药用。

[性味]甘、寒,无毒。

[成分]芦根含薏苡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天门冬酰胺。芦苇含纤维素、木质素、木聚糖。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另含多量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C,以及苜蓿素。

[功用]和胃止呕,利尿解毒,适用于一切热病之口渴及小便赤涩。芦根能溶解胆凝石,适用于胆结石、黄疸及尿酸性疾患及痛风等,大量服能解河豚及其他鱼、蟹毒。

[便方]

1.肺痈,肺脓疡

(1)活水芦根(鲜品)60克,冬瓜子15克,瓜蒌仁12克,鱼腥草15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2)芦根30克,薏米仁12克,桃仁10克,冬瓜子12克,煎汤,一日2次分服。此即古方“苇茎汤”,为治肺痈的名方。

2.热病呕吐或呃逆不止:鲜芦根30~60克,竹茹30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3.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芦根30克,金银花、连翘、甘草各6克,水煎,每日1剂,连服3~5剂。

4.预防白喉,流感:芦根30克,鲜萝卜120克,葱白7个,青橄榄7个,煮汤代茶(亦适用于防治小儿麻疹,能使麻疹早透)。

5.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发热期):芦根30克,忍冬藤叶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12克,水煎服。

6.河豚或其他鱼、蟹中毒,腹痛吐泻:鲜活芦根100~150克,生姜15克,紫苏叶15克,水煎服。

黄 精

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

黄精,属百合科植物。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李时珍视为服食要药,故有仙人余粮等别名。(见附图)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东北黄精根含有烟酸,黏液质,醌类成分,淀粉及糖类。多花黄精含有强心苷。

[药理]抑制尿糖和血糖(对于盐酸肾上腺索引起的血糖过高症,有显著下降作用),降低血压,能抑制皮肤真菌,滋养强壮。

[功用]适用于病后体弱,贫血,神经衰弱,高血压,糖尿病。此外还适用于皮肤病。

[便方]

1.高血压,神经衰弱、头昏失眠:黄精10克,罗布麻叶5克,水煎代茶,持续常服有效。

2.病后虚弱,贫血,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目暗,足膝痿软无力:黄精、枸杞子各12克,水煎或泡酒服。

3.体癣或足癣:黄精制成浸膏,搽抹患部,每日2次。

4.糖尿病:黄精15克,淮山药15克,楤木根皮12克,水煎服,一日2次分服。

玉 竹

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

玉竹,原名萎蕤。属百合科植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之药。李时珍说。“其叶光莹象竹,其根长而多节,故有玉竹,地节诸名”。(见附图)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含生物碱、强心苷(为铃兰苷、铃兰苦苷等)、黏液质,经水解后产生果糖、葡萄糖及阿拉伯胶糖。此外还含有白屈菜酸、烟酸、维生素A类物质,并有显著的生物碱反应。

[药理]玉竹的铃兰苷有强心作用,小剂量可使心搏增速和加强,大剂量则相反。玉竹煎剂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与文献报告中玉竹苷的作用相符合。另外。还有降血糖作用。

[功用]主治时疾寒热,内补不足,止消渴,润心肺。

[便方]

1.风湿性心脏病:玉竹、秦艽、当归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持续服用,可改善症状。

2.白喉初愈,预防心肌炎及末梢神经麻痹:玉竹、麦冬、百合、石斛各15克,连服1周。

3.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每日用玉竹12克,水煎代茶频饮。

4.肺结核,低热不退,咳嗽:玉竹、地骨皮、葎草各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5.热病后体虚不复,口燥咽干:玉竹、麦冬、沙参、生地各12克,水煎服。

茭 白

Zizania caduciflora(Turcz.)Hand.-Mazz.

茭白,原名菰,属禾本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肥厚的嫩茎,叶片扁平线状披针形,收载于《名医别录》。陶弘景说:“菰笋一名茭白。”菰米收载于《本草纲目》,即茭白子。古时菰米为六谷、九谷之一,并称:合粟米为粥,食之能充饥。亦作药用。

[性味]甘、冷、滑,无毒。

[成分]茭白含脂肪、蛋白质、可溶性无氮物质。茭白子含蛋白质、脂肪油、糖、灰分。

[功用]茭白:利尿,止消渴,解酒毒,压丹石毒(包括高血压)。茭白子:调肠胃,解烦热。

[便方]

1.高血压,大便秘结,心胸烦热:鲜茭白30~60克,旱芹菜30克,水煎服。

2.酒皶,鼻赤:生茭白捣烂,每晚敷于患部,翌日洗去。另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

3.小儿赤游丹:茭白烧存性,研细末,撒布患部,或以麻油调涂。

4.小儿烦渴,泻痢,小便不利

(1)茭白子、大麦芽各15克,炒焦,水煎去渣,一日分2~3次饮服。

(2)茭白鲜根、芦茅根各30克,水煎服。

5.夏季伤暑腹泻:菱白子炒焦,每日30克,水煎服。

6.产后乳汁不下:茭白30~60克,草棉子30克,猪蹄爪1只,煮烂吃肉喝汤,1次服完,连服3日。

7.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鲜茭白根30~60克,水煎服。

甘 蔗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甘蔗,一名竿蔗,属禾本科植物。因其茎如竹竿,故又名竿蔗。有青皮、紫皮等品种,茎汁食用并可制糖。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蔗汁中含多种氨基酸。

[功用]下气和中,助脾健胃,利大小肠,止渴消痰,除烦解酒。蔗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反而甘温,多吃助热。这是经验之谈,可能因糖能增加体温之故。

[便方]

1.咳嗽痰喘:方见山药条。

2.虚热咳嗽(包括虚弱者病后气管炎,肺结核等):甘蔗汁、萝卜汁各半杯,野百合60克,在百合煮烂后和入两汁,于临睡前服食,每日1次,常服甚佳。

3.干呕不止,或呕吐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随食随吐者(包括慢性胃病,神经性呕吐,胃癌初期等):甘蔗浆(甘蔗榨汁)半杯,生姜汁一调匙,和匀,炖温饮服。

4.头疮白秃(包括头癣),小儿口疳(包括齿龈炎、口腔炎等):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撒布或以麻油调涂,一日2次。

5.对口疮,背疽,疔疮,坐板疮:紫甘蔗皮烧存性,研细末,香油调涂,有生肌收口之效。

6.皮肤病,瘙痒湿烂,小儿胎毒:方同上。

7.气淋,小腹急满、小便不利、或溺后点滴余沥者:甘蔗梢30克,酒煮服。

8.粪毒(钩虫性皮炎):甘蔗皮煎水洗患处,一日2次,连用2~3天。

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

竹,为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种类很多。地下茎通称竹鞭,其芽出土名笋,《本草纲目》引陆佃说:“旬内为笋,旬外为竹,故笋字从旬。”形容其生长之快速也。笋的种类亦多,有冬笋、春笋、鞭笋,都可作食品。江浙民间以虫蛀之笋供药用,名“虫笋”。嫩竹叶、竹茹、竹沥均作药用。

[性味]甘、微寒,无毒。

[成分]笋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C。箬竹叶含多糖体。

[功用]治消渴,利水道,清肺化痰。虫笋为有效之利尿药,适用于浮肿、腹水、脚气足肿、急性肾炎浮肿,喘咳,糖尿病、消渴烦热等。箬竹嫩叶,有抗癌作用。

[便方]

1.浮肿腹水(包括肾炎,心脏病,肝脏病以及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腹水症):虫笋、陈葫芦各60克,水煎服。如加冬瓜皮30克则更好。

2.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发热口渴,小便不利:鲜竹笋同鲫鱼炖汤令小儿饮服,有促使速透早愈之功。

3.久泻久痢,脱肛:鲜竹笋煮粥吃有效。

4.虚烦不眠:嫩竹叶卷心30克,灯心草3克,水煎,睡前饮服。

5.产后虚热心烦,手足心热:鲜竹茹、竹叶心各30克,水煎服。

6.高血压,头痛、面红、烦渴、夜不安眠:鲜竹叶心30~60克,夏枯草15克,槐花10克,水煎服。

7.小儿头疮,天疱疮,黄水疮:新竹箨(笋壳)烧存性,研细,以麻油调涂(先用浓茶汁将患处拭洗干净后再涂药)。

8.各种癌症:箬竹嫩叶15克,煎水服。

宝 塔 菜

Stachys sieboldi Miq.

宝塔菜,或称甘露子,原名草石蚕。属唇形科植物。地下根茎呈螺旋形,脆嫩无纤维,可制酱菜。为我国原产,分布于各地,栽培于低湿地。茎、叶及根均入药。(见附图)

[性味]甘、平,无毒。

[成分]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根茎含蛋白质、脂肪、水苏糖、氨基酸、水苏碱、胡芦巴碱。

[功用]活血祛风,散瘀止痛,解毒。

[便方]

1.跌打损伤:宝塔菜干根6克,杜衡根末1.5克,共研和,以黄酒送服。

2.黄疸:宝塔菜根30克,积雪草30克,黄栀子6克,茵陈蒿10克,水煎服。

3.游走性关节风湿痛:宝塔菜干草15克(鲜草60克),黄酒和水等量煎服。

糯 稻

Oryza sativa L.

糯稻,是稻的一种,属禾本科植物。本草之稻米即今之糯米,一名江米,可酿酒或作糕团,糯稻秆及根作药用。

[性味]糯米性寒,作酒则性热。

[成分]糯米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 、维生素B2 。

[功用]补中益气,暖脾胃。糯稻根止虚汗。糯米和胃、缓中。糯米的可溶性淀粉,易为人体所吸收,对胃病及虚弱者较适宜。糙糯米或半捣糯米煮稀饭,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弱病人。

[便方]

1.迁延性肝炎:糯稻稻草,剪成寸段,每次60~90克,水煎服。(四川资料)

2.虚汗,盗汗,多汗症:糯稻根30~60克,红枣4~6枚,水煎服。

3.血丝虫,乳糜尿:糯稻根60~120克,水煎服。

4.肺结核,神经衰弱,贫血,各种慢性虚弱病:常食糙糯米(半捣米)稀饭,其营养最丰富。或加薏米仁30克,红枣8枚,同煮食则更佳。

5.跌打损伤:糯稻草烧灰淋汁,热黄酒等量,和在一起洗涤患部,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6.痔核肿痛:糯稻秸灰淋汁,洗涤患部,一日2~3次。

7.烦渴不止(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糯米爆成“米花”和桑根白皮各30克,一日分2次,水煎服。

8.消化不良,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糯稻芽、大麦芽各30克,水煎服。

9.胃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糯米稀饭,煮至极烂,日常饮食极好。或加红枣7~8个同煮更好。

10.夜尿频数:纯糯米糍,一手大,炙令软熟,啖之,以温酒送下(不饮酒,温汤下),行坐良久,待心间空,便睡,一夜十余行者,当夜即止,其效如神。(《苏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