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所传《周易》,有异文,有异解。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列举《子夏传》及汉魏注解者十五家,两晋南朝四十一家。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虞翻为主,并及其他,也有与《释文》不同的。我曾据《释文》、《集解》所录,及宋明清以至今人所说,编《周易校释》。校者,校其异同;释者,明其异同之故,定其是非,间下己见,不取旧说。共列二百条,作为《周易通义》附录。因为《通义》只能说正解,不能列举旧说,辨析是非,以免繁琐,但异文异说既多,不加辨析,难免令人疑惑,故有《校释》之作。今重加修订,删其繁芜,有不必列举的便不举,如:舆或作车,舆车同义,古多混用,不必说。蒙的“童蒙求我”,有作“来求我”的。《易》文尚简,“来”字实多余。乾九三“夕惕若。厉,无咎”,汉代多读作“夕惕若厉”,句读有异,可以不论。清惠栋作“夕惕若夤”,增夤字,引《说文》夤字下引《易》为证。段玉裁、王引之已指出夤字之误。贞兆词,有的本子或多或少,在刘向校书时,用各种本子校对过,已有这种现象。如果对理解卦爻辞意义没什么关系,可以不论。但如离九三,王弼本有“凶”字,而古文本、郑玄本无。有无“凶“字,关系到爻辞内容很大,有“凶”字是错误的,就不能不辨。如此之类,不必要的,尽量删汰。以《释文》为主,称引各家之说。不说明引书的,即《释文》之文。引用时尽量简省,不照录原文,只说某家作某。《集解》等所引,则说明书名。《释文》所引,称姓不称名,马即马融,郑即郑玄,荀即荀爽,刘即刘表,干即干宝,陆即陆绩等,兹照原文,不一一说明。《释文》附有各家姓名及所著之书。
校勘之学有各种方法:有对校,但《周易》祖本已不可见,汉碑凡乾坤之坤作 ,当出于祖本。有他校,《释文》、《集解》所录各家本子及《说文》引《易》,可作参考。惜各家多喜以己说改动,纷杂难据,其中以郑玄、孟喜(《说文》引)二家较胜。如,“曰闲舆卫”,曰,郑作“日”。“旅琐琐”,琐,孟作“惢”。有本校,我所用本校法,与一般的不同。我比较分析,得出《周易》的组织体例,据以校释。如需为行旅卦,“需于沙”,沙应作“沚”;“莧陆”,莧,孟作“萈”。应作萈,因是象占辞。有理校,在我,即是用历史唯物论观点校读《易》文。如“豐”,孟作“寷”,大屋。依理应作寷,古代大房子。“衹既平”,郑本衹为祗,借为坻,训小丘。平丘为田,应作坻,因为是农业事。
坤
坤——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池按:《说卦》“坤以藏之”,熹平石经残字,坤作 。汉碑,凡乾坤字皆作 ,盖《易》原文,汉儒照写,不作巛。《说文》作坤,不作 ,也不作巛。《玉篇》坤也不作巛。有巛部,注:“读曰川也。”但又说:“古为坤字。”是汉以后有以巛为坤的。 ,篆文;巛,隶书。改篆为隶。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按借川为坤,虽或可能,如乾借为斡,北斗,以斡为天,但《易》常占涉大川,川不作巛或 ,可见 当是坤的本字,与巛不同。巛是水字,如“昔”从巛日,意为洪水的日子。以巛为川,可以;以巛为坤,似混 、巛、川、坤为一了。甲文无坤字,以土为地。古鉥坤作 ,从 ,申声。 ,人立于地上。《易》坤当作 ,故汉人沿用不改。疑 为周人从古特造之字,与甲文不同,亦不见他书,形象水流之回旋,义为地,声读为坤。以其象水流,隶字为巛,作川,又溯其源,故说“古为坤字”。“巛,今字也”,即说明为隶变。这是 为坤又为川之故。
履霜——“郑读履为礼。”池按:汉儒训诂有时极不通。“履霜,坚冰至”,明明是踏霜而行,到坚冰才至。履为动词,如《诗》“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文辞写商人行程的时间长,也表示艰苦,由季秋走到季冬,冒着霜雪严寒走。商人为利,不怕艰苦;同时,联系上下文,他们东北西南都去到,因而对地理有一定的认识。这怎能读履为礼?“礼霜”,不通。
屯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说文》:“驙,駗驙也。”引《易》“乘马驙如”。许慎用孟喜本,屯邅作駗驙,班又作驙,殊谬。班固《幽通赋》:“纷屯邅与蹇连兮,何艰多而智寡!”《汉书·叙传》作屯亶,《文选》作屯邅。盖《易》有三种本子,故所据有异。《文选》所据即王弼本,以班固所据本为当。屯亶,连词。屯亶、蹇连,均训艰难。孟喜作駗驙,因“乘马”而加马旁, 、屯,相通。班误作驙,不对。班是旋的假借。爻辞是说,有人乘马回旋逡巡着,他是去求婚的。“匪寇,婚媾”,是对偶婚。对偶婚向氏族外求,颇为艰难。屯卦写的是各种艰难事,屯者难也。卦以难义为组织,有行旅难,有田猎难,有对偶婚和劫夺婚之难,还有生育之难。班,郑玄作般。般、班,声通,均为旋的假借。
即鹿无虞——鹿,“王肃作麓,云:山足”。按:鹿是借字,王肃作麓,对。下文“惟入于林中”,即山林。
君子几——“徐音祈,辞也。又音机,近也,速也。郑作机,云:弩牙也。”池按:作机,训弩牙、近、速,均误。机是机智之机,几借为机。言猎者机智,不敢轻易进山林去,因为没熟悉山林的虞人。虞,掌山林者。
蒙
匪我求童蒙——“童,如字,字书作僮。郑云:未冠之称。”池按:作僮,训未冠,错。《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也未全对。《易》称童仆,是奴隶,不是犯罪的。
以往吝——《说文》辵部遴下引《易》曰:“以往遴。”口部吝下引《易》仍作吝。文既不同,说解亦异,遴训行难,吝为恨惜。《易》的吝兼有两义,汉代则分为遴与吝。京房和班固,吝多作遴。熹平石经残字作 ,即吝字之或体。许慎用孟喜本,又兼采京房说。甲文有吝无遴,遴字后出,《易》只作吝。
包蒙——《释文》包作苞(宋本),“郑云:苞当作彪。彪,文也”。王引之据《艺文类聚》引汉碑用蒙卦之辞均作彪。池按:有艸无艸之字,古多混同。如仓作苍,巟作荒,汒作茫,臧作藏,刍作 ,介作芥,余余作荼荼是。包作苞,正是此类,不足怪。但汉儒训包为彪文,就不对了。蒙有二义:本义是冢土高地草木丛生,引申义为蒙昧。蒙卦用二义为组织。“包蒙”、“困(捆)蒙”为类,指割草,把草包捆起来。下文“童(撞)蒙”、“擊蒙”为一类,指斩树。汉儒用包、彪声通作解,无论怎样也解不通。马融、郑玄解擊为繫,也不对。宋翔凤《周易考异》说汉隶擊、繫字并省作毄,古文经但作毄,故或作繫,或作擊。但擊与撞为类,跟包与困为类一样,故作擊对,作繫不对。
需
需——《释文》:“需音须,字从两重‘而’者,非饮食之道也。训养。郑读为秀。”池按:陆德明驳《序卦》“需”为“饮食之道”之说,很对,但解为“字从两重‘而’”,“训养”,则误。需从雨,而声。“而”或为“天”之形讹,而、天,篆文形近。需是濡的本字。郑玄读为秀,盖以需为繻。《说文》:“繻,绘采色。”训养,读为秀,均误。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引《归藏》,需作溽。李富孙《易经异文释》:“溽转平声读若儒,与需音相近。”引杨用修《古易》云:“溽字同濡。”池按:以需为濡是对的。《归藏》改需为溽,知需即濡湿本字。训需为须待,误;解为“饮食之道”,更谬。《易传》的胡说,非只一端。“需”,行旅商旅卦,用爻辞中多见词作形式联系并标题。爻辞写旅人在路上为雨为水所湿,为泥污湿;有晚上投宿,被人打伤,一身血污的;有主人用酒食款待,喝得醉醺醺,酒淋湿了衣服的。这是卦的组织。“需于酒食”只是需卦其中一爻,决不能因这一爻就说“需”是“饮食之道”。
有孚——“孚,徐音敷,信也。”池按:前人说《易》,均训孚为信。《易传》以下,无一不误,不只徐爰。《易》中“孚”字凡四十多见,除“中孚”卦名可训信外,其他都不能解为信。孚是俘本字,从爪从子。子有二义,一是人,孚是俘虏,或作名词,或作动词,即俘获俘虏,或被俘。内动词与外动词,同。又引申为俘获,田猎获兽为有孚,商人获利也是有孚。另一义,子象鸟卵形,孚也作 或 ,八即卵,鸡抱卵为孚,抱、孚,声通。后作孵,古作孚。鸡孚卵有一定时间,不早不晚,故孚由此引申为信。信,定期也。动物育子以后要哺乳,乳从孚,故孚又训为哺乳。又借为呼,“孚号”即呼,声通。这是《易》中孚字的各义。孚字决不能都训信。训为信的《易》注,几乎全误。需卦的“有孚”,指商人获利。
需于沙——沙,“郑作沚”。惠栋《周易述》据《说文》沙重文 ,说沙是讹字。池按:因沙作 , 、沚形近而讹。郑玄作沚,确。这是说旅人不小心(“小有言”,言借为愆),误落洲沚中,为水所湿。
讼
窒惕——窒,“马作咥。云:读为躓,犹止也。郑云:咥,觉悔貌”。池按:马融训窒为止,误。郑玄作咥,训为觉悔,意为警觉。损卦《象传》“惩忿窒欲”,窒,郑、刘作懫,孟(喜)作恎。窒、咥、懫、恎、躓,通假。窒应借为恎,《广雅·释诂》:“恎,惧也。”恎惕,连词,戒惧警惕之意。“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对俘虏要惧惕。可是由于警惕不够,虽一段时间无事,而终于发生事故。《释文》读作“有孚窒”句,“惕中吉”句,误。《易》有写情况变化之例,如“初吉,终乱”(既济)、“贞厉,终吉”(讼六三)、“吉,悔亡”(兑九二)、“吝,终吉”(贲六五)、“厉,终吉”(蛊初六)等是。
鞶带——马融、《说文》均解为大带。鞶从革,段玉裁解为革带,对。《礼记·内则》:“男鞶革,女鞶丝。”以鞶为带名。池按:此鞶带固应训革带,实际还不只说革带,而是用带子代表官职,用借代法,因各种官职有不同的带子,表示等级之别。见下。
终朝三褫之——褫,王肃训解,谓解除。郑玄作拕,夺也。各家多作拕。池按:这说明革带实即官职。“或锡之鞶带”,为什么贵族(“或”)赐给人一条带子?带子又值多少钱,而短期间要争来夺去?实际情况是:某贵族给自己人升官,而敌对派反对,把官革了,改任自己的人;而那个当权者不服,又把那个官革掉。这就是“终朝三褫之”,屡次争夺。争夺的是革带所代表的官,而不是一条带子的问题。作者写的是贵族任用私人,派系之争。《易》有不少地方写贵族内部的矛盾斗争。“讼”写贵族的无能和内讧,又写两个阶级的斗争。
师
贞丈人吉——《释文》:“丈人,严庄之称。郑云:能以法度长于人。”《集解》引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并王者之师也。”加案语,引《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认为作大人是,大人即王者。又引《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等语,说明大人之义,而认为这“大人”是王者,且是儒家所说的理想帝王、圣人。池按:从《子夏传》、郑玄到崔憬、李鼎祚,所说均误,尤其以丈人为大人更穿凿。《易》无王者之师思想,大人也只是贵族之称,并非王者,更非圣人。《易传》及以后各家,均用儒家思想附会《周易》。甲文,丈作 ,手执杖者。这杖还不是老年人的拐棍,而是原始部落的酋长拿来指挥群众、领导群众的指挥棒。后来作为官长之称的尹、君,字从尹,尹又从丈来。“师”,师旅军事卦,丈人是军中最高的首长、司令员。爻辞的“长子”是作战的指挥员,“弟子”是副官,管运输,抢救伤病员,等于后勤部长官。“师”说到三种军官。故各家所说,完全不明古代军队组织,而以后代思想附会。
田有禽——徐爰本禽作擒。池按:禽固可解为擒,但这里说的是田猎。田猎习武,属军事范围,禽是禽兽。
比
邑人不诫——《集解》诫作戒。戒、诫通。唐石经初刻作戒,后改为诫。池按:戒或诫,都不是戒备之戒。戒借为骇,戒、亥声通。俞樾《群经平议》引《周礼》太仆职“始崩戒鼓”,郑注:“故书戒为骇。”谓诫当读为骇,对。比卦,作者提出上下亲比的政治思想。爻辞说,国王出猎,大队人马,而邑人见了不惊骇,显得是上下亲比的现象。当然这只是幻想。
小畜
小畜——“畜,本又作蓄。”池按:畜,前人多训积蓄,也有训畜止的,均误。古今说《易》者无人能解,因畜义久灭。幸《说文》保存了畜的重文 ,引《鲁郊礼》“从田从兹。兹,益也”。又艸部“兹,草木多益也”。草木多益,即田里滋生草木,即谷物。畜, 的简体字。小畜、大畜,农业专卦,故以 标题。从内容标题,与乾、坤、大有、中孚等卦同。说《易》者不知畜为 ,故完全解错了。但同时要知卦以事类为组织,才能知道这是农业之卦。前人是不明《易》的组织体例的,故说解几乎全误。
尚德载——德,《集解》作得。晁说之《古易》谓京房、虞翻、《子夏传》皆作得。池按:《易》中德、得,通用。德皆应训得,没有作道德解的。各家有作“得”的,犹存本字。德通得,而载借为栽,从得声,通借。爻辞是说,雨下过了,可以栽种。是农业生产事。阮元《校勘记》:“古本载上有积字。”即《象传》所谓“德积载也”,谬。所谓“古本”,因《象传》而妄加积字。
月几望——几,历代各家有作近的,有训近的,有作既或训既的。“月几望”语凡数见,均有此两解。池按:近在望前,既在望后,没说明相差多少天。晁说之《古易》于中孚的“月几望”引孟喜说,独指明十六日。此孟氏训几为既而妄定的。据王国维《生霸死霸考》(《观堂集林·艺林一》)谓:“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这是据金文为说的。疑《易》所谓“几望”即既望,十五六日至二十二三日,不是近望,也不限于十六日。
泰
拔茅茹以其彙——异说颇多。茅,各家均作茅草;茹,郑训牵引,虞翻训茅根,《说文》训饲马。彙,郑训类,又训勤;傅氏训伟美之伟,董遇作夤,训出。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则从,若茅茹也。”池按:各家不得其解而推测,难通。王弼以茅茹为比喻词,彙为同类,三阳爻举则往外,茅茹相从。附会到爻画,又与“征吉”连说。不知“征吉”占行旅,与上文不连。《易》例多此类,王弼往往强为牵连,不通。我以为“泰”、“否”初爻同辞而异义,因二卦相反,意为拔茅茹者要知其类,知类则泰,不知类则否。拔到拔不到,要看有没有知识经验。茅茹是植物,当是茅蒐、茹藘的别名或合名。《说文》:“蒐,茅蒐,茹芦(徐铉本作藘。芦、藘一声之转)。人血所生,可以染绛。”《尔雅·释草》:“茹藘,茅蒐。”郭注:“今之蒨也,可以染绛。”《诗·东门之 》:“茹藘在阪。”这是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红色染料,故有“人血所生”的传说。名目很多,各地异称,郭璞说蒨,即茜,又名蒐、地血、牛蔓、驴馓子(或即《说文》饲马的茹)。《蜀本草图经》说:“染绯草也。叶似枣,叶头锐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郝懿行《尔雅义疏》引)郝说:“茅蒐所染谓之韎韐,而韎即茅蒐之合声。”(据《诗·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传、笺)这种用作染料的植物根块,疑即今染坊所用,我家乡(广东开平)叫薯莨的,似红薯,皮粗,褐色。肉,红色。莨、藘,声转。染坊过去只染两色,用莨染为赭色,用蓝靛染为青色。古代有黄、绿、赭几种衣服,《诗》“绿衣黄里”,“韎韐有奭(《韩诗》作赩)”。黄裳、绿衣,比较贵重,用茅蒐染为赭衣当较普通。后代把赭衣给囚犯穿,衣褐则是一般人。用茅茹为染料,当早已发现。这句爻辞当是人们过采集生活时的一句谚语,作者引来作为泰否的分别。因为茅茹是不易找的,知类可以拔,不知类则拔不到。作者喜欢引用民歌,还仿效民歌创作。这爻辞当引自民谚或民歌首句(这不是前人说《易》者所能了解,虽则他们读《诗》很熟,读了千遍万遍。古人读《易》,一下就被冒称孔子作的《易传》的索子所束缚。他们读书实在可怜,重重枷锁,根本没有思想自由)。
包荒——荒,郑玄“读为康,云:虚也”。池按:包借为匏,即姤的“以杞包瓜”之匏瓜。荒训虚空,即挖空的匏瓜。“用冯河,不遐遗”,用匏瓜绑在身上涉河,就不致坠溺。冯河,徒涉。不遐,不至于。遗借为 ,陨坠也。
翩翩——翩,假借字,古文作偏,《释文》作篇,也是借字。向秀训轻举貌,从翩字解,误。正字是谝,谝言也。《说文》:“谝,便,巧言也。”便,也是借字。《论语·季氏》“友便辟,友便佞”,以便为谝。谝,巧言善辩之意。巧言、谝言,是夸夸其谈,空言不切实际的话。爻辞是说,有人空谈,讲大话,以致大家失了警惕,疏于戒备,结果被敌人侵袭,遭了殃。
否
包承——毛奇龄《仲氏易》引朱升《易注》,以承为脀,牛牲也。谓苞苴馈遗之事。池按:训承为脀,对的,但非“苞苴馈遗之事”。包不是苞苴。下文“包羞”,羞,从手持羊,珍馐本字,美食。承借为脀,与羞同为肉类。包借为庖。庖承、庖羞,即孟子所谓“庖有肥肉,野有饿殍”之意。
畴离祉——畴,“郑作古寿字”。池按:《说文》:“寿,古文畴。”是寿、畴,古通。寿,《说文》有两解:“寿,词也。”“寿,谁也。”这里不能训为词,应训谁,主语。离与罗同。爻辞“有命,无咎。畴离祉”,有命即“大君有命”,谓有赏赐,好事。但谁能得到福祉呢?犹言没福享受。泰、否,对立和对立转变之卦。这里是说由泰变否。
大有
公用亨于天子——亨,京房训献,干宝训享宴,姚信训享祀。池按:《易》亨有三义:贞兆之亨为亨通;也有作为宴享,为享祀的,无作献义的。这以干宝说为当。“大有”,讲农业丰收之卦。古以丰年为“有”,大有,大丰收也。丰收了,最大的地主天子宴会庆祝,以公为首的群臣参加了这个庆功大会。可是,“小人弗克”,耕田的农民却没份儿享受。
匪其彭——彭,借字,子夏作旁,干宝作“彭亨,骄满貌”,王肃训壮,均误。旁亦借字。独虞翻作尪,《集解》作尪,是正字。尪,跛足者,即巫尪,以祈雨事神为职。匪,今人高亨谓昲之借字,非、弗,声通。昲,曝也。古俗天旱曝巫焚尪以祈雨(《周易古经今注》)。这是确解。爻辞是说,大有(大丰收)是经过天旱祈雨然后获得的。
谦
㧑谦——㧑,《释文》:“指㧑也,又与麾同。马云:㧑犹离也。郑读为宣。”晁说之《古易》引京房作挥。池按:㧑、麾、挥,相通。郑读为宣,即揎,义同㧑。《说文》解㧑为裂,即马融所谓离。又说“一曰手指㧑也”。训麾为“旌旗所以指麾也”。这都与《易》义无当。但解挥为“奋也”,却对了。按谦是讨论谦德的卦,作者不满意于一般片面讲谦,提出“鸣(明)谦”、“劳谦”、“㧑谦”三者结合的新谦德论,用防御战为论证。就是说,对敌人的侵略就不能讲谦,而要明智,认识抗战自卫是正当的;对敌抗战,既要有勤劳刻苦的精神,又要有奋勇杀敌的精神,故㧑应训为挥奋。
利用侵伐——侵,王廙作寝。池按:作寝,非。寝为息,寝兵不战,与原文刚好相反。上文说的是敌人侵略,故要抗击。侵伐是对敌反击战。
利用行师征邑国——《释文》作“征国”,说:“本或作征邑国者,非。”池按:陆德明不明古代邑与国有时作同义词用。《尚书》中,《康诰》说“大国殷”,《多士》说“天邑商”。《易》“开国承家”(师上六),开国是封邑,贵族以采邑为家。国、家,实际指邑说。此“邑国”是同义连词。《象传》、《集解》和引虞翻、《九家易》均有邑字。胡煦《周易函书约注》谓马融、荀爽、郑玄等本无邑字。这当有两种本子,但不能说有邑字的错。邑国,同义连词,有邑字文气更顺。疑作“征国”者正因不明“邑国”连词而删改的。
豫
介于石——旧解有几种:1.《释文》解介为纤介。2.“古文作砎。郑云:‘谓磨砎也。’”3.“马作扴,云:触小石声。”4.《白虎通·谏诤篇》引作“介如石”,介训坚。《荀子·修身篇》杨倞注:“介然,坚固貌。”后一说较多。池按:下文“不终日”,各家说法都不大可通。即使最好的一说,坚如石,但怎样“不终日”呢?按豫卦谈对事物问题的考虑。前半说,游移不决,不会思考,不好;后半说,深思熟虑,没思想负担,好。本爻应这样解:采石工人在采石时,没想到上面的石头滚下来,把人夹在石头中间,或封堵在石缝里,出不来。好在没被压死。后来有人发现,没等一天就把大石推开,救了他。介,本义象人夹在两物之间。如说,介乎大国之间,是小国介于大国之间,为大国夹住。古代多用石器,采石时有大石滚下,当是常有事,故要预先考察,预防意外。举这事,说明不会预先考虑,便会发生事故。
朋盍簪——簪字异文异义,说解纷纭,终无一通者。《子夏传》训疾,郑训速,京作撍,马作减,荀作宗,虞作戬,训丛合。古文作贷。这些或用音通改,或因形讹。清儒也搞不清楚,惠士奇《易说》、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说三代以前或先秦诸子皆无簪字,言笄不言簪。俞樾《艮宦易说》则举李斯《上始皇书》已云“宛珠之簪”,证明先秦书已有簪名。但他解“盍簪犹言聚首”,亦欠通。因为他以朋为朋友,而不知《易》言朋是朋贝,是货币,也作为装饰品。《诗·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閟宫》“公徒三万,贝胄朱綅”,是用贝为饰之证。三万军队用贝作胄饰,其多可观,故说“三寿作朋,如冈如陵”,用贝饰胄,然则用朋饰簪,并不奇怪。上文“大有得”,得字,甲文金文作 ,手持贝形。大有得, 朋贝,因而用朋合于簪为饰。
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而不荐,王肃本作‘而观荐’”,无“不”字。王弼则把卦名连下读,引孔子“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话,说“故观盥而不观荐也”,又增一“观”字。池按:前人说《易》,往往以意增减。“观”是卦名,即标题,不连下读。这是《易》例。王弼既不明,而于“有孚颙若”也没弄清楚,滑过去,不了了之。实则全不是二王所解的意思。观卦讲的是在政治上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卦辞先讲观察要按具体情况而处理问题,即损卦说“酌损之”之意。一是事实,一是理论。祭祀,先灌酒降神然后荐牲。周人常用俘虏做人牲。这一次,这个俘虏在捕捉时被打伤,鼻青脸肿(颙,《说文》:“大头也”)。祭祀不能用有伤的牺牲来祭的,如春秋时牛角伤损就不用。这个俘虏头肿,故临时不荐牲。宁可减去,不能对神不敬。这是看具体情况处理问题。旧说训孚为信,于是四十几个孚字,有孚字的句子,都误解曲解,连中孚应训信的也没有说对。中孚讲五礼,而礼又是他们最喜欢讲的,可是他们不明《易》卦以事类为组织,因而也没读通。二千年来才智之士读《易》,只是礼教的囚徒。
童观——“马云:童犹独也。郑云:稚也。”马融训童为独,臆解。郑玄训稚,盖当童子解。池按:童是奴隶,即“童蒙”之童。贵族把奴隶看做愚昧的,这是说蒙昧的观察。在政治上,君子们观察蒙昧是不成的。这有批评当时的贵族之意。
噬嗑
屦校灭趾——李富孙《易经异文释》:“屦,古本作履。”池按:这所谓“古本”,不知何据?《释文》“屦,纪具反”,没有异文。阮元《校勘记》也没有什么本子作履的。李富孙盖因上九“何校灭耳”而臆造的。何借为荷;荷校,担枷。荷是动词,故以为屦也是动词之履。屦是名词,鞋子。鞋校,不辞。孔氏《正义》“屦谓著而履践也”,也不通。屦可著,“屦校”难道是穿了鞋子而践履在校上?又何以说“灭趾”呢?李说履校,即沿孔疏而假造“古本”的。不知这样一改,于文于理都不通。枷在肩上,可说“荷校灭耳”,如作履校,则足在校上,怎样“灭趾”?屦从娄,用娄义。正如井“亦未繘井”,繘从矞,用矞穿义,不用繘绠之义。娄,拖曳也。《诗·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传》:“娄,曳也。”娄、曳,同义。这是说,足上拖着个枷,枷遮住脚丫子。屦,名词变动词,屦、娄声通。
贲
贲——“傅氏云:贲,古班字,文章貌。郑云:变也。文饰之貌。王肃云:有文饰,黄白色。”池按:贲、班、变,声通。训文章、文饰,可通。贲从贝,古用贝为装饰,如“朋盍簪”、“贝锦”、“贝胄”。解黄白色也有据,《吕氏春秋·壹行篇》载孔子卜得贲卦说:“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是以贲为斑驳杂色。但是,《易》例有用一词多义为组织的,并不是一词一义。如“蒙”有草木丛生的本义,有蒙昧的引申义,“比”有亲比和阿比二义,“豫”有犹豫、豫虑二义,“无妄”有无乱想乱行和意料之外二义,“姤”有婚媾和遘遇二义,“大壮”之壮有戕伤和壮力二义,而“明夷”二字的意义更多。前人不明《周易》的组织体例,往往用一词一义解释,因而扞格不通。贲从贝,装饰是本义;从 声,借为奔,又借为豮。豮,贲声。“贲”有三义,先用装饰义,次用奔跑义,末用豮义。光训为文饰是解不通的。装饰、奔跑,动词;豮,名词。“贲其趾”,装饰了两条腿准备走路。“贲如濡如”,奔跑得一身汗。“白贲”,白豮猪。
贲如皤如——皤,《释文》引《说文》:“老人貌。”董遇音槃,“马作足横行曰皤”。荀爽作波。《释文》音白波反。池按:这都是误解。皤,番声。番有两音,一音波,播、鄱字取波音。荀作波者即训播。一音烦,董音槃,取蹯义,故训横行。“郑、陆作燔,音烦”。郑玄、陆绩的说解,确当。皤借为燔,与“白马翰如”协韵。这说的是人奔跑很热,象火烧一样。从句义和协韵说,皤应读燔。《易》多用假借字。
白马翰如——“翰,董、黄(颖)云:‘马举头高卬也。’马、荀云:‘高也。’郑云:‘白也。’”池按:郑玄说,非。马融、荀爽说,不够明确。董遇、黄颖说,确当。马举头高昂者,言飞驰之貌。《诗·常武》:“如飞如翰。”飞、翰,同义。鸟飞为翰,翰从羽,也作鶾,作雗。马飞驰也说翰。这说的是马,同时也是说人,用马的飞驰,衬托骑马者的英俊。是用物写人的文艺手法。
“贲如燔如,白马翰如”,这说的是什么事呢?“匪寇,婚媾”,不是抢劫,而是婚姻,是对偶婚。《易》三次写对偶婚,另见屯六二、睽上九,均用“匪寇,婚媾”语,而“贲”更特别有意义,全卦写对偶婚的亲迎过程故事。前二爻,行前准备;中二爻,途中情况;后二爻,到了女家送上礼物。对偶婚,文献少见,当然不是过去说《易》者所知。对一般的卦都解不通,对这样特殊的卦就更只会胡说了。
束帛戋戋——“戋戋,马云:‘委积貌。’薛虞云:‘礼之多也。’黄云:‘猥积貌。’一云:‘显见貌。’《子夏传》作残残。”池按:戋戋,有相反两义。戋训小,故《子夏传》作残。但相反,训多,故训委积,礼(物)之多。训多为当。这说对偶婚亲迎者到了女家,送上很多的布帛,一匹一匹的。还有白肥猪(白贲,贲借为豮)。
剥
蔑贞凶——《释文》:“蔑,犹削也,楚俗有削蔑之言。马云:‘无也。’郑云:‘轻慢。’荀作灭。”池按:这些说法都不可通,只要连起来读就不成话,即使旧说训贞为正也难说通。高亨引《穀梁传》昭公二十年经“曹公孙会自夢出奔宋”,《释文》:“夢,本或作蔑。”说蔑贞即夢贞。又说,夢、蒙、蔑三字相通,蒙鸠,《荀子·劝学篇》杨注“蒙当为蔑”,即《方言》的蔑雀。蔑贞犹言夢占。我分析《易》筮辞有“象占辞”一类,如乾是星占,坤有蛇斗之占,履有梦占。而剥则说“蔑贞”,夢占是象占之一。此《易》自言象占之证。
剥床以膚——“膚,京作簋,谓祭器。”池按:京房说,非是。上文“剥床以辨”,旧说训辨为床足之上,王引之《经义述闻》读辨为蹁,即膝。俞樾《群经平议》引《说文》臚的重文膚,谓臚、膚一字。《释名》“腹前曰臚”,说膚即腹前部。王、俞之说,确。剥卦写贵族征调农民给他造车子,床是车厢,即车子。农民造车时击(剥)床连(以犹与)足、连膝、连腹部也打伤了。这是事实,但又是梦,因农民担惊害怕,在梦里也梦到这些受伤的事,故作梦占。
复
朋来——“京作崩。”《汉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即作“复,崩来,无咎。自上下者为崩”。崩即蹦跳。池按:《易》说朋均为朋贝,货币,而复是商旅专卦,朋来犹得朋。坤说得朋、丧朋。此言商人获利。
无妄
无妄——《史记·春申君传》引作“毋望”,《释文》:“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池按:妄有二义:一训乱,卦辞“其匪正,有眚”,匪正,即说明妄为不正当,即乱行乱想,就有灾殃。爻辞“无妄行”、“无妄往”,妄行、妄往,即乱行。一借为望,妄、望,声通。但无望不是“无所希望”,而是非想望所及,即意外。“无妄之灾”,意外的灾祸。“无妄之疾”,想不到的病。如说无所希望之灾,是什么灾呢?无所希望的病,又怎会“勿药有喜”?如果是医生,把“勿药有喜”的病说成没希望,是十足的庸医。无妄卦诫人不要为非作歹,胡思乱想。“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者,言意外生了病,如不胡思乱想,既来之则安之,乐观,病是易好的,甚至可以不用药。这样浅显的话,前人还是解不通。《象传》“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无妄之行,穷之灾也”,荒谬。
大畜
良马逐——郑玄、姚信均作逐逐,解为“两马走”,“疾并驱”。《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颜氏家训·书证篇》并引作“良马逐逐”。池按:“良马逐”与“舆说 ”协韵,三字为句,似不应作“逐逐”。而逐也不训“并驱”。大畜是农业卦,“良马逐”者,用良种马交配,繁殖马群。逐,交配。马交配则追逐,故逐为交配。牧畜事,属农业范围。下文“童(犝)牛之牿”、“豮豕之牙”,是驯养牲畜,均属农业。
曰闲舆卫——《释文》:“曰音越,刘(表)云:‘曰犹言也。’郑(玄)人实反,云:‘日习车徒。’”《集解》作日,引虞翻注,也作日。池按:作“日”,确,盖曰乃日之形讹。所以“日习车徒”者,《易》的农业之卦均提到防备或防御敌人抢掠。敌人抢掠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大患,故要天天闲习车马徒卒的保卫战术。敌人来,就抗击他。
童牛之牿——《释文》:“童牛,无角牛也。《广苍》作犝。刘云:‘童,妾也。’牿,刘云:‘角也。’陆云:‘牿当作角。’九家作告,《说文》同,云:‘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集解》引虞翻曰:“告,谓以木楅其角。”池按:童,以《广苍》所说为当。童借为犝,公牛。牿,本或作告,故《说文》有“告人”的强解。但说“角著横木”和虞说“以木楅其角”是对的,余说均误。牿是木架。刑枷有梏,架于牛角的则说牿。以木架架牛角,防其触人,应读为犝牛则牿。驯养野性触人的牛的一种方法。
豮豕之牙——“刘云:‘豕去势曰豮。’”虞翻说:“剧豕称豮。”牙,“郑读为互”。池按:刘表解豮为去势之豕,误。虞翻训剧豕。剧义为甚,为疾。剧豕,犹言性猛好跑,跑得快。豮从贲,贲义为奔,豮豕,好奔突的猪。奔豕,坏物甚至伤人,故用木架架着它的头或嘴。豮豕则牙,其用意和作用同于童牛则牿。牙,郑读为互,对。《周礼·牛人》“共其牛牲之互”,郑注:“若今屠家悬肉格。”牙、互,同象木格子形,相通。《汉书·刘向传》“宗族磐牙”、《谷永传》“百官磐互”,颜注:“互,字或作牙。”
颐
观我朵颐——《释文》:“朵,动也。郑同。京作椯。”池按:王弼训朵为动,非。《说文》:“朵,树木垂朵朵也。从木,象形。”又“椯,垂也”。朵,骨朵,树上果子圆圆的,一嘟噜一嘟噜垂着。朵颐,用果子形容人的腮颔丰满,圆鼓鼓的。这是粮食足、营养好的表现。故颐训养,也指粮食、粮食之道。
拂经于丘——拂,《子夏传》作弗,云:“辅弼也。”《玉篇》口部引作咈,“违也”。《集解》:“经,常也。”池按:拂,从弗。不少本字作弗,作拂的训违;作弗的,或训弼。弗、弼,声通。但均不得其解。《说文》:“拂,过击也。”段注:“刀部曰:‘刜,击也。’与拂义同。”我以为拂是击除之意。段认为与刜同。《广雅·释诂》:“刜,击也。”又“除也”。《释言》:“刜,斫也。”拂与刜同。或借为刜。击、斫、除,意近。经,《尔雅》、《广雅》训为径。经,古多通作径。径,道路之小者,可行人不走车马。这说的是,在丘陵地斫除草木,开辟道路,即田间阡陌,也就是垦荒开田。颐是农业专卦,卦辞“观颐,自求口实”,研究粮食问题,要自己解决口粮。怎么样解决?“拂(刜)径于丘”,在丘陵地带开垦田来种植,就是自己解决粮食的唯一办法。作者反对抢人粮食,主张自己开荒垦植。这是周人长期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不利为寇,利御寇”的一贯思想,是很宝贵的思想。
习坎
习坎——杨万里《诚斋易传》:“习坎上疑脱坎字。盖八卦无复名。”池按:八卦无复名,出于推测,没根据。《彖》、《象》二传均称“习坎”,直到西汉末的《易纬稽览图》,称坎又称习坎,可见原作“习坎”。称坎者,为便于称谓,省习字。《释文》:“坎,本亦作埳。京、刘作欿,险也,陷也。”池按:这异文和说解不对。坎,名词,不训欿、险。《易传》训险,已误。习坎,重坎,坎中又有坎,故爻辞:“习坎,入于坎窞。”“坎险且枕(沈),入于坎窞。”窞,象人在两坎之中,上穴,下臼。穴、臼,都是坎。重坎,险而且深(枕借为沈,深也)。古人对于词性的区别是不清楚的。《释文》引《说文》“坎中更有坎”,得习坎之义。“坎险且枕”,险,郑、向本作检,郑云:“木在手曰检,木在首曰枕。”陆绩解枕:“闲碍险害之貌。”九家作玷。《集解》:“虞翻曰:‘枕,止也。’”均妄解。干宝注《象传》更穿凿,干说:“枕,安也。险且枕者,言安忍以暴政加民而无哀矜之心,淫刑滥罚,百姓无所措手足。”意思是好的,但非《易》义。而且训枕为安,又引申为安忍,妄解。惟古文本枕作沈,确。《易》用借字,古文本得其正字。汉《易》,古文行于民间,有时比今文本和今文经师说得还好一点。郑玄博通今古文,有时也说得对。为今文经师排挤的孟喜,即许慎《说文》所采的,也有独到之处。我觉得立于学官做了博士的今文家,最没出息。主要原因,当由于他们既做了官,一心为封建统治者宣教。也正因为这样,才为统治者赏识,给他官做。他们又讲什么师法、家法,派系之见极严。抱残守缺,不许有独立见解,这怎能有什么研究?说的不过是一师一家之谈。孟喜对《易》是有些创见的,但就因“不守师法”而被排斥。
就坎卦,还要讲讲有关重要问题。一、对卦爻辞的解释,说得对不对,并不在文字的深浅,而在这些话所表达的内容意义,它的历史社会背景。卦爻辞文字并不艰深,除了“枕”字用假借外,没什么难解的。可是,坎是坑穴,从《彖传》起就训为险,又用卦象,说坎是水。“求小得”三字,初入学的小孩也认得,但这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象传》:“求小得,未失中也。”王注:“坎而有险,未能出险之中也。处中而与初、三相得,故可以求小得也。初、三未足以为援,故曰小得也。”这是《易》学权威的胡说。《象》和王注,对头三爻都是胡说。“来之坎,坎险且枕”,《象》甚至连句读也没弄通而乱说,读为“来之坎坎,终无功也”。其实,三爻说的是古代打鱼生活的艰险。“求小得”者,打鱼也。田猎获兽是大得,打鱼所得的小,故说“小得”。坎,鱼塘,鱼塘深,而且塘底还有坎穴,故“入于坎窞”,很危险。但为了生活,有时明知危险,也要下水去打鱼的。这是渔猎时代的生活。由于危险,故后来不下水捉而用箭射。《易》也不再说下水打鱼的事。这种生活、这个时代,经师们是不了解的,故“求小得”,只是三个极浅显的字,从来没人能理解。二、卦的组织和作者对卦爻辞的编排,作者有他的体例和用意的,这更不是《易传》和经师以及古今来说《易》者所能理解的了。先说卦的组织。多数卦讲一类事,有农业、战争等;另一种,如“坎”,不是一类事,而是把与坎有关的事归在一起。次说卦爻辞编排。它是按社会发展变迁编排的,首说渔猎时代,次说农业时代,末了说奴隶缺乏。这绝不是博士官以及封建社会的学者所能懂的。
纳约自牖——牖,陆绩训诱。池按:陆用通借义。《诗·板》“天之牖民”,即诱民。《礼记·乐记》、《韩诗外传》引《诗》,牖并作诱。但这是窗牖之牖,是坎穴的上口。地室竖穴,上口即是它的窗牖。爻辞说把俘虏关在这坎穴里,用酒食款待,等他归顺为奴隶,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祗既平——祗,京房、《说文》、虞翻、《集解》均作禔,训安。王弼作衹,注:“衹,辞也。”王以为没意义。郑玄:“祗当为坻,小丘也。”池按:郑玄本盖作祗,借为坻,其说确当,各家并误。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从王弼作衹,谓:“衹当读为疧,病也。疧既平者,病已平复也。”并引《说卦》坎为心病,证疾病之义。亦非。训安的,于辞义不顺。“安既平”是什么意思呢?王弼作助词,更不通。训安、训辞,王引之已指出其错误,说:“经凡言‘丧乱既平’、‘原隰既平’,上二字皆实指其事。此云‘衹既平’,衹字亦当实有所指。”王引之是文字学家,通文法,驳训安训辞之非,很对。祗,名词。但他过信王弼本作衹,说:“衹从氏声,古音在支部;坻从氐声,古音在脂部,二部绝不相通。”故他不取郑说。实则他不明古代社会,也不明坎卦的内容组织。郑玄作祗,读祗为坻,正因他所据的本子作祗。而王弼所据的作衹,所以他解不通,强解为“辞”。祗与衹,一点之差,传抄易讹。如“曰闲舆卫”,曰为日的形讹,郑玄作日,虞翻也作日。又“莧陆夬夬中行”(夬九五),各家作莧,草头,是讹字,因而不得其解,乱说。独孟喜作 ,是卝头,非艸头,形近易讹。《说文》据以有 字。是各家误而孟喜独得其正。王引之据王弼之误字为说而驳郑玄,是不对的。他只知假借而不知社会发展,不能决疑。坻既平者,把丘陵地区尽量锄平,开辟田亩来耕种。跟颐六二的“拂经于丘”意义相近,是农业生产事。上句“坎不盈”,坎,捕兽的阱。到了农业时代,过去渔猎时代所挖的阱,没有那么需要,填一些,留一些,没都填盈,因为还有捕兽的必要,为肉食,为皮毛,还为防野兽毁坏庄稼,故坎阱不必全填。爻辞写农业生产,二句意义贯连。此写生产,上爻写生产劳动力。这就是作者从渔猎时代讲到农业时代的编排法。
离
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鼓,郑本作击。耋,马云:‘七十曰耋。’王肃云:‘八十曰耋。’京作絰。蜀才作咥。嗟,荀作差。”《释文》:“古文及郑无‘凶’字。”王注:“嗟,忧叹之辞也。明在将终,若不委之于人,养老无为,则至于耋老有嗟凶矣。”《象传》:“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池按:这是一条非常精彩有意义的爻辞。注者不懂,说得乱七八糟。大耋,大岁数的人,用不着在七十、八十上纠缠。京房作絰,则解为穿丧服了。丧服就是了,何以“大絰”?又何只“嗟”?怎不大哭?蜀才更谬,作咥。咥可训笑,又可训咬,“履虎尾,咥人”,咬人,吃人。如说大笑之嗟,不象话;大咬之嗟,更不象话。王弼说要“养老无为”,否则“耋老有嗟凶矣”,变成道家思想了。他的本子有“凶”字,而古文及郑玄本无“凶”字,这是他所据的本子的错误,也是今文家的错误,比古文本差远了。疑这个本今文家误解“嗟”字之义,即王弼所谓“忧叹之辞”,因而妄加“凶”字。刚好相反,“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鼓缶而歌是喜乐的表现。“不……则……”的句法构造,“大耋之嗟”与上文同样的心情,不是相反的意义。嗟,不训忧叹。孤立的嗟可训忧叹,承上“鼓缶而歌”,就不能解为忧叹。怎样说呢?这得从头说,从全卦说,从全爻说。古人不会从全卦全爻读卦爻辞,擅长的是从爻位上拉拉扯扯,牵强附会。试看《象传》“日昃之离,何可久也”,就是只读头一句,以为黄昏的离别,不会长久的。下文呢,他不管;全卦呢,他不懂。九四写敌人用“三光”政策残暴的侵略罪行,《象》竟说“无所容也”,真是荒谬。离是战争的卦。离与罗、罹通,如离骚是罗愁之意。“离”是遭到战争或罹祸。头二爻写对敌戒备,中二爻写敌人突然袭击。九四写罹祸,损失惨重。九三虽写敌人袭击,但又承上文,即有了戒备。黄昏时遭到敌人侵袭,有了准备,青壮男子拒敌去了。后二句写后方情况,男女老少,激昂热烈,反映前方的英勇杀敌。“鼓缶而歌”者,妇孺奏乐唱歌(缶是周秦陕西境的乐器)。这是同仇敌忾的情绪和气氛。“大耋之嗟”者,大岁数的老头儿,叹惜自己年纪太老了,不能跟青年人一起上前线杀敌。“嗟”者,叹惜年老比不上年青人,没能去杀敌之意。其意义是积极的,情绪是激昂的,思想是健康的。“不……则……”的文法构造,意思是一贯的。作者这样描写,用后方反映前方,既说明对敌有了准备,又表现出全族抗敌的意义。所以王弼本有“凶”字,是很大的错误。古文本无“凶”,很正确。郑玄博通今古,他很会抉择。虽则他不一定能认识作者的思想和表现,但他能采古文本之长。还正如他读祗为坻,是他的卓识。从本子说,今文不如古文;从注解说,郑玄胜于王弼。可惜唐朝经疏,舍郑用王。
突如——《说文》:“ ,不顺忽出也。从倒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 即《易》突字也。”重文 。池按:《说文》以突为倒子,误,既不明字义,更不明《易》义。从倒子之 和重文 ,是育字,生育之育, 象头发,甲文从女从倒子,或从人从倒子,下有水点象羊水,又或画女阴和子,即生育义。许慎不识,附会为“不孝子突出”,以为突字,非。突是犬从穴窜出,突然跑出来。“突如其来如”,是敌人突然来袭击,与倒子之育绝不相同,更非“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育字上半即倒子的隶变,月,当是女阴的形讹。许慎混育、突为一字,对《易》文全不了解。“焚如”,烧光;“死如”,杀光;“弃如”,可解为抢光,毁光。但照甲文、金文说(《易》当是用金文写的),弃字象手举倒子扔到箕里之形。隶变的棄字,上仍象倒子,下为两手,只是世乃箕的形讹。这是说敌人残杀小孩的暴行。这又不是许慎和《易》学家所能了解的。《象》说“无所容”,不知是谁无所容?王注更可笑,“其明始进,其炎始盛,故曰‘焚如’;逼近至尊,履非其位,欲进其盛以炎其上,命必不终,故曰‘死如’;违离之义,无应无承,众所不容,故曰‘弃如’也”,用卦象、爻位附会,脑子里就只有个“至尊”。
恒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就是孔子引来讲恒德之重要的话。他把“德”作道德,“羞”训为羞耻。他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引这爻辞作证。巫医连言,古医字从巫。而巫多数是女子的职业,孔子轻视女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他认为,无恒,连愚妇人干的职业也干不成。《象传》对这话,也说“无所容也”。离卦被敌人侵略,惨遭战祸,他说“无所容”,这里又说“无所容”,大概是说无所容身。王注:“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池按:这是穿凿附会之谈。说《易》者就是这样。恒卦写的是较早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田猎。三、四、五爻“不恒其德”、“田无禽”、“恒其德”,都是田猎。三、四爻,就是恩格斯说的“靠打猎所得的东西以维持生活是极其靠不住的”。德应作得,不训道德。德、得,虽同见,实际德训得。《易》没有道德之义,道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田无禽”,即“不恒其德(得)”。当然,原始社会,集体打猎,有集体主义精神。你猎不到,别人会分给你,甚至还送给最好的,所以会“或承之羞”。羞是肉,馐的本字,不是羞耻。这是原始社会的优良高尚的品质。这不是后代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社会所能明白的。孔子就不了解。去古日远,越往后越不了解。作者根据旧筮作了反映,虽则他生活的社会早已是奴隶社会了。从《易》所记载,有些古远社会的现实还可以见到,例如劫夺婚与对偶婚就是例子。《周易》所载的田猎生活和婚姻风俗,当然不是作者当时的事。《易》的价值,就是在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象,有的在文献上找不到的,非常珍贵。对偶婚是其一,集体精神、高尚品质,又是其一。这比孔子所说的有恒还有意义。有恒只是个人修养,而集体精神则是社会的道德。
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礼记·缁衣》引《易》作“恒其德侦”。《象传》:“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池按:《礼记》郑注:“侦,问也。”郑仍训贞问。《说文》:“贞,卜问也。”侦、贞虽异而义则一。问题是:一、“恒其德”,断句,贞连下读,故《象》作贞吉。但“恒其德”占田猎事,而“贞妇人吉,夫子凶”另是两占,在此为附载,与“恒”义无关。《易》有附载之例,即于卦的总义外有时附一二与总义无关之辞。故贞既不连上读,也与田猎和恒义无关。二、《象传》及其他说《易》者都训贞为正,这是误解。《易》辞贞是卜问,与卜辞同。训贞为正,则“贞厉”、“贞凶”、“贞吝”等没法说通。没有正而反凶、厉的。这是沿鲁穆姜解“元亨利贞”一词一义,而《文言》又说是“乾”的四德,训贞为正,故《象传》又作“从一而终”的纲常伦理之说。从一而终是封建社会男性统治给妇女的一个枷锁,在《易》反映的奴隶社会还没有这种贞操思想。寡妇可以再嫁,妇女在男子不在时,她会逃出这个家庭牢狱。
振恒——《说文》引作榰恒,“榰,柱底也”。即柱础。许慎据孟喜本,孟氏盖以恒为久,柱底久则坏,有倒塌危险。池按:恒训常,不训久。常、久义近,但不相同。振、榰声近,孟用通借字。马融训振为动。郑玄训摇落。张璠作震,《集解》也作震,当据张璠本。按:当以作震为是。振、震,声通。震者雷雨也。震卦写有一种迷信,认为震雷打死人,这被打死者还被认为是有罪的。这就有两种害怕:一怕被雷打死,二怕常常雷雨。雷雨对生活很不利,故说“振恒,凶”。
大壮
丧羊于易——《释文》:“易,以豉反。”作容易之易解,用王弼说,王注:“羊,壮也。丧壮于易,不于险艰,故得无悔。”容易与险艰对。池按:这说解最不通。郑玄音亦,“谓佼易也”。交易丧羊,较通一点。陆绩作埸,谓疆埸,在疆埸边境丧羊,又较通。王国维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山海经》、《楚辞·天问》,说是殷先王王亥仆牛为有易所杀的故事。这又比旧说好。但我认为也不对。因为:一则《易》为周人占书,他们自己的远祖没说,无缘去讲不同族的远祖事。二则王亥丧牛于有易的有易,在今河北境,古易水流域,与在陕西的周人距离很远。三则《易》说到异族的人,必定与周人有关才说,如“高宗伐鬼方”,因为是殷周联盟征伐共同的敌人。这是《易》所载最早的故事了。四则《易》载异族或诸侯的事,称名;他们自己的事,不称名。如果说的是王亥,不会不称名的。故“丧羊于易”和“丧牛于易”(旅上九)一定是周人自己的事,而且是大事。《易》讲故事一定是大事,王亥与他们无关,对周人来说,不当一回事。那这是什么事呢?我认为是周太王被狄(易)人侵迫,举族迁于岐山的大事(见《孟子·梁惠王篇》)。迁岐后,周人从此发展,到第四世灭商,故说“无悔”。丧羊于易的大事,所以在大壮卦说者,因卦写饲羊,从羊联系。这是“连类插叙”法。一些大事,《易》用插叙法。这是《易》的组织法之一。“丧牛于易”之见于旅卦,也用此法。因为他们被迫迁徙,举族成了“旅人”。
晋
晋如摧如——摧,《释文》:“退也。郑读如‘南山崔崔’之崔。”池按:两说都不确。读晋为齐的,以崔崔为高大之意。齐、高意近,作为形容词。不知晋训进(《彖传》训进是对的)。尤其晋是军事卦,讲进攻战。作者对军事学有相当高的知识,有几个专卦写战争。战争进攻,取得主动,军事家所着重。《孙子》有《谋攻篇》。《说文》:“推,排也。摧,挤也。一曰折也。”摧是摧枯拉朽之摧。这是说,进攻,摧毁敌人的力量,战胜他。
罔孚裕——《说文》引《易》作“有孚裕”,“裕,衣物饶也”。许慎据孟喜本。有孚裕,谓获得大量物资。池按:作“有孚裕”不如作“罔孚裕”好。言进攻敌人是为了摧毁其力量,战胜他,目的不在抢掠物资。这更合于军事学的战略意义。假如为抢掠物资而战,敌人可能用饵兵之计,抛置衣物粮食等,容易中了敌人之计。作“有孚裕”,盖从“摧如”说,也通。
晋如愁如——愁,郑玄读“子小反,云:变色貌”。池按:郑玄读愁为愀。愁、愀,同从心,秋声,而义略有别。《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郑注:“变动貌。”变动即变色。司马相如《上林赋》:“二子愀然改容。”改容,变色,忧形于色。《荀子·修身篇》:“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杨倞注:“愀然,忧惧貌。”《广雅·释诂》:“愀,悲也。”变色、悲、惧,与“晋如愁如”对不上。进攻则勇往直前,决不悲惧。愁盖借为揫。《说文》:“揫,束也。”引《诗》:“百禄是揫。”《长发》作“百禄是遒”。《传》:“遒,聚也。”束、聚意近。《说文》:“揂,聚也。”是揫同于揂。又“遒,迫也”。揫、揂、遒,声近义通。爻辞言进而围束之,迫敌人投降。《孙子》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又说:“不战而屈人者,善之善者也。”“摧如”是破国、破军,而“揫如”则是全国、全军,是最善的战略。
悔亡,失得勿恤——失得,孟、马、郑、虞、王肃各家失均作矢,马、王云:“离为矢。”虞云:“矢,古誓字。”《集解》作矢,引荀爽注也作矢得。池按:各家作“矢得”的多。但作矢,不能因为晋上卦为离而说“离为矢”。喜讲卦象的虞翻独于此训矢为誓。誓得,志在必得,战胜敌人。进攻战有这决战决胜的信心,很好。但王弼本独作“失得”,丁寿昌《读易会通》:“汉魏《易》皆作‘矢得’,自辅嗣讹为‘失得’,后儒皆沿其误。”我以为王弼本更合于《易》义。因为必须通读全爻才得确解,不能单从一词一语孤立训释。此爻“失得”之上为“悔亡”。“悔亡”即六三“众允,悔亡”之悔亡,用奴隶兵进攻则打败仗。悔亡,战败也。战败怎样办呢?“失得勿恤”。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担忧灰心,即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勿骄,败勿馁之意。如作“矢得”,则与“勿恤”不大贯通,尤与“悔亡”更难解通。
明夷
明夷——《彖》、《象》二传均说“明入地中,明夷”。这是据卦象“坤上离下”说解,坤为地,离为日,日在地下,故说“明入地中”。孔氏《正义》:“夷者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也。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象也。”池按:《易》卦用多义词组织的不少,这是作者编排卦爻辞的一种组织法。不明这个体例,就无从读通。其中或两义,或三义,而以明夷卦歧义最多。旧说只取卦象作解,因而多说不通。明入地中,只明夷的一义,又因这一说难以解通,就又训夷为伤,夷借为痍,也是一义。但明夷连起来,就不能解夷为伤。可以说“明入地中”,如说“明伤”就不通了。太阳何时伤了?不明《易》例,解释尽成胡说。试问,“明夷于飞”,明入地中怎样飞呢?“获明夷之心”,怎样获明入地中之心呢?“箕子之明夷”,箕子怎样之明入地中呢?这是昏话。
明夷于飞,垂其翼——王注:“处卦之始,最远于难,远难过甚,明夷远遁,绝迹匿形,不由轨路,故曰明夷于飞。怀惧而行,行不敢显,故曰垂其翼也。”池按:王弼知明入地中解不通了,故从他的玄学思想作另解。他认为这是比喻,又用爻位附会。他说上爻为至晦,为闇主,初则远难,即远遁,高飞而去,明夷变为夷明。不知“明夷”是行旅和狩猎卦(狩猎也是出外,故为同类),而初爻头四句是一首起兴式民歌。《诗》用“于飞”为起兴的有几首。明夷借为鸣鴺,是鸟飞而非人遁。“君子于行”,可见是行旅。他不管这些,硬往政治上穿凿。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夷于,子夏作睇,郑、陆同。云:旁视曰睇。京作眱。左股,马、王肃作般,云:旋也,日随天旋也。姚作右槃,云:自辰右旋入丑。”池按:睇同于眱,但不知旁视什么。马、王则说是日随天旋,姚信则从时间说,擅改左为右。这都是混说。这明夷正是明入地中,即日落。“夷于”之夷借为痍,伤也。这是说,快天黑了,行人赶快拍马回去,谁知跌伤了。“用拯马壮”,说明是骑马跌伤的。拯借为乘,壮借为戕,伤也。这很浅显,而各家却不解。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池按:这明夷借为鸣弓,即射猎。夷本义为大弓。在南狩区射猎,获得大首兽,即猛兽,虎兕之类。甲文,虎兕字画大首为特征。不可疾贞,占行旅。行旅最怕有病。爻辞说两事。王注最谬,说:“南狩者,发其明也。既诛其主,将正其民。民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化宜以渐,不可速正。”又说:“去闇主也。”把大首解作闇主,训夷为诛。疾贞解为速正,说民迷已久,当正之,大胆起而诛闇主。起先“绝迹匿形”,现在却出来诛主正民?汤武革命,只是顺乎天而应乎民而已,王弼则“既诛其主”,又“将正其民”,岂不是比汤武还伟大的圣之圣者也!
箕子之明夷——《释文》:“蜀才箕作其。刘向云:‘今《易》,箕子作荄滋。’邹湛云:‘训箕为荄,诂子为滋,漫衍无经,不可致诘。’以讥荀爽。”池按:据《汉书·儒林传》:“蜀人赵宾为《易》,饰《易》文,谓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是汉代作“荄兹”的就有蜀才、赵宾、荀爽三人,故刘向说“今《易》”。这当然是今文家的说法。他们肯定文王作《易》,不会有箕子之名出现,于是硬说是万物荄兹。但万物滋生,又怎样“之明夷”呢?清儒焦循解《易》用“旁通”说,认为箕子即“中孚”那首民歌(当然他不知是民歌)的“其子和之”的“其子”,把鹤鸣解为箕子。又是一种胡说。其实,“箕子之明夷”,是箕子到明夷国去。明夷,东方国名,日出之地。之,往也。这是远适异国的行旅。“明夷”写行旅,故记此一事,是周灭商后封箕子于明夷的事。《易》记它,表明周克商的大事,不单为箕子的行旅而写。这又是大事的“连类插叙”法。这是《易》例,古今说《易》者是不懂的。在此,“明夷”是国名,又是一义。明夷二字有鸣鴺、日落、弓名、鸣弓、明夷国五个意义。卦爻辞用多义词作为形式联系,这是《易》的一种组织法。以明夷卦歧义最多。说者只知其中一义,当然解不通。更怪的,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正是“明入地中”,而《象传》反而不明,说为:“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太阳一天由升到降,自然规律,规则得很,怎能说“失则”?
家人
家人嗃嗃——《释文》:“嗃嗃,马云:‘悦乐自得貌。’郑云:‘苦热之意。’荀作‘確確’,刘云:‘熇熇。’”池按:马融解为“悦乐自得貌”,盖以嗃为嚣。《孟子·尽心篇》“人知之亦嚣嚣”,注:“自得无欲之貌。”但嚣有相反两义,《汉书·王莽传》:“嚣然丧其乐生之心。”注:“众口愁貌。”嚣同于嗷,《说文》:“嗷,众口愁也。”《左传》的楚莫敖,《淮南·修务篇》敖作嚣。敖、嚣声通。爻辞嗃,即嚣、嗷,“众口愁也”。马融取悦乐自得义,不对。郑训苦热,即刘表作熇,《说文》:“熇,火热也。”荀爽作確確,盖即 ,《说文》:“ ,灼也。”郑、刘、荀三说同,但均误解。嗃嗃实应作嗷嗷,高、敖,声通。从敖之字,训高,如 ,《说文》:“ 高也。”《广雅·释诂》:“ ,高也。”傲,骄傲自大,高傲。獒,高大的狗。骜,高大的马。骜也借为高傲之傲,《吕氏春秋·下贤》:“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从高之字,如豪即 。《书·旅獒》马注训獒为酋豪,是獒即豪。熇即熬。骄傲,也作骄骜。乔从高声,义同。一从高声,一从敖声。是嗃嗃应训嗷嗷,众口愁也。爻辞以两种家庭对言,“家人嗃嗃”,贫穷之家;“妇子嘻嘻”,富贵家庭。嘻嘻,马融只解为笑声,不如郑玄解为“骄佚喜笑之意”更得作者的意旨。《象传》:“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王注:“以阳处阳,刚严者也。处下体之极,为一家之长者也。家与其渎,宁过乎严。”卦建家长统治要严,王弼为礼教伦理宣传而已。他解“富家”为“明于家道,以近至尊,能富其家也”。他想“近至尊”,做大官,发大财,是官迷财迷,不知富借为福,是作者提出一种理想的幸福家庭,即渐卦所说的。作者在此先提一下,以与上面的贫穷之家、富贵之家并列,然后用一个专卦详说,因为福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必须细谈。这是一种“前简后详”的写法,《易》有几个卦用此法,如:屯六二之“匪寇,婚媾”,后用贲来详写对偶婚;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后用井来详写阶级斗争;比六四“外比之”,而后用兑来详写邦交问题。如此之类,当然又不是古今说《易》者所能理解的了。贲、井的内容,当然非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所能理解,即如恒的“振恒”,后有震卦的详写。震为雷,《易传》常说,成为大家所共知的常识,可是注《易》者对于震卦就是读不通。
睽
其牛掣——掣,《释文》作觢。郑玄作㸷,云:“牛角皆踊曰㸷。”《说文》作觢,云:“角一俯一仰。”子夏作 ,传曰:“一角仰也。”荀爽作觭。刘表本从《说文》,解依郑。池按:从制,从㓞(契),声同。“牛掣”,以作㸷或觢为正,《易》用借字。《说文》有觢无掣,用孟喜本。训“一角仰也”,也即“角一俯一仰”。子夏作 ,从两手。荀爽作觭,与觢同。《说文》:“觭,一俯一仰也。”但郑玄训㸷为“牛角皆踊”。盖㸷有二义,“皆踊”,两角向上,《尔雅·释畜》:“角皆踊,觢。”两角皆仰。当以“角一俯一仰”为正解。爻辞“其牛掣”,是写牛拉车拉得很费劲,头低着,角一俯一仰。如解为牛角皆踊,寻常态度,显不出牛的用力。王注:“其牛掣者,滞隔所在,不获进也。”非是。
其人天且劓——《释文》:“天,剠也。马云:‘剠凿其额曰天。’劓,截鼻也。王肃作臲。”丁寿昌《读易会通》引胡瑗说:“天当作而字,古文相类,后人传写之误也。谓而者,在汉法,有罪髡其髩发曰而。”俞樾《群经平议》:“天,疑兀字之误,盖即 之省也。古文天作 ,见《玉篇》,故兀误为天矣。”池按:天、劓,应作剠额、截鼻解。王肃以劓为臲,盖劓与臲声近。困九五“劓刖”,王肃也作臲 。《说文》:“㓷,刑鼻也。”引《易》“天且臬”,重文作劓。是许慎以㓷为劓。古文“自”是鼻,臬从自声。但臲不同于劓。胡瑗以天为而,援汉法为解,误。俞樾以天为兀,亦误。天与颠声通。颠为头顶,头。天,甲文金文指人的头。大是人,人头上加□或●,指事形符。故天为剠额,劓为割鼻。奴隶社会,奴隶主防奴隶逃亡,施加烙额割鼻之刑。“其人”之人即奴隶。初爻的“恶人”,貌丑者,也即被刑的奴隶。蒙卦的“刑人”,即受刑之人。
遇元夫——元夫,无人能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才作了确解。他说:“元读为兀。《说文》髡重文作髨,又‘䡇,车辕耑持衡者’。经传皆作軏。是元兀古同字。元夫犹兀者,断足之人也。”池按:闻说很对。元夫、兀夫,与“恶人”、“其人天且劓”同一类人,被加刑的奴隶。这个兀夫,被敲断一条腿,但他逃亡。旅人路上碰见,跟他边谈边走。谁知追来几个人,把他逮住。见旅人跟他一起,也把旅人一起带走(“交孚”)。但经过审问,见旅人不是同谋者,才放了他(“厉,无咎”)。《象传》:“交孚,无咎,志行也。”王注:“同志相得而无疑焉,故曰交孚也。”被俘了,还说“志行”,“同志相得”,可笑。
又按:元、兀,一声之转。兀,古音当属元部。中古音,元,平声;兀,入声。兀与从兀之字,如軏、卼、杌、扤、矹、屼等,月韵。兀同于刖、 。刖,月声。元读yuan,兀读为yuet。平入之变,n、t收声之异。这是从元声之字所以又作从兀声之故。
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池按:张弧、说弧,说借为脱,如“舆说 ”是。张弧,要射;脱弧,放下弓矢,没射。一先一后,应该训弧为弓矢,可是《释文》说:“下弧,本亦作壶。京、马、郑、王肃、翟子玄作壶。”《集解》虞翻注也是先弧后壶。吕祖谦《音训》据晁说之说,陆希声也主张“作壶是”。为什么文同而异训呢?惠士奇《易说》的解释是:“昏礼设尊,是为壶尊。说、设通。扬子《太玄》曰:‘家无壶,妇承之……’然则设壶者,妇承姑之礼与?始以为寇也,故先张之弧;匪寇,乃婚媾也,故后说之壶。始则拒之如外寇,终则礼之若内宾,言始睽而终合也。”惠氏并说:“睽之上九,疑极而惑盛。”“见豕,非豕也,似豕者;见鬼,非鬼也,似鬼者;见寇,非寇也,似寇者。”惠栋《九经古义》也谓:“诸家皆作壶,今作弧者,声之误也。”池按:据惠士奇之说,是不但弧作壶,而说也作设了。以弧为壶,当然以说为设才解得通。《集解》引虞翻注:“说犹置也。”即以说为设置。今传京房《易传》和《象传》解本爻说:“群疑亡也。”京房本于《象传》,故惠士奇据之作解。其说颇得旧说之旨。然而旧说是错的:一、睽卦是行旅专卦,写旅人出门所见所遇,爻辞有三“见”字,三“遇”字。作者描写精巧,像一篇旅人日记,刻画旅人喜惧心理颇入微。有五爻协韵,为《易》中艺术之作。应通读全卦,才得其义。二、本爻写旅人一“见”一“遇”,上半所见的是对偶婚事,下半遇雨。“匪寇,婚媾”语,上见屯六二及贲卦,说的均为对偶婚。这当然不是前人所能理解。“睽孤”者,旅人孤单一人走路,路上“见”到这样“婚媾”的事。在路上见的,不是在家“设壶”款待“内宾”。旅人吃了一场虚惊,并非“群疑”。豕是婚姻礼物。鬼是氏族图腾打扮。对偶婚为族外婚,扮本氏族图腾以示族别。图腾多是动物,扮为图腾,别人见其奇形怪状,故说“鬼”。《书·尧典》的“朱虎熊罴”,“百兽率舞”,不是真兽,闻乐而舞者,各族人扮了图腾而舞。张弧者,对偶婚与劫夺婚同源,形式相同,带着武器,张弓而行,旅人以为要射他,但没射,“后说之弧”。张弧、说弧,同为弧矢,并非先张弓而后设壶。对偶婚因非前人所得知,但如明“睽孤”之义,也不会说“设壶”之礼。“匪寇,婚媾”,说明不是劫夺婚,而是对偶婚。两种原始婚俗,《易》均有写。睽卦爻辞,浅显莫如“遇主于巷”(睽九二)、“往遇雨则吉”(睽上九),而《象传》一则说“未失道也”,一则说“群疑亡也”。王注:“处睽失位,将无所安,然五亦失位,俱求其党,出门同趣,不期而遇,故曰遇主于巷也。”“往不失时,群疑亡也。贵于遇雨,和阴阳也。”主,招待客人者。遇主于巷,巧遇,幸遇,怎见得是“无所安”,“出门同趣”?遇雨而吉,只是说被淋而没病,何以“贵”?如此浅显之句还不懂,无怪乎他说“见豕负涂,甚可秽也。见鬼盈车,吁可怪也。先张之弧,将攻害也。后说之弧,睽怪通也”。不怪于《易》,怪王弼无知。
损
巳事遄往——《释文》:“巳音以,本亦作以。虞作祀。”池按:《说文》:“遄,来往数也。《易》曰:‘ 事遄往。’” 同于以。是许慎所据孟喜本“巳”也作“以”,言因事速往。遄训速。但“巳”应依虞作祭祀解,作“以”者非。巳借为祀。革卦的“巳日乃孚”,“巳日乃革之”,均应训祀。古言“事”也指祀事。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使也指祭祀。卜辞说“使于河”、“使于某地”,即祭于河等地,使也训事,祭祀事。
夬
惕号莫夜有戎——惕,荀、翟作锡,训赐。莫,郑云:“无也。无夜,非一夜。”池按:《易》说“夕惕若”、“有孚,窒(恎)惕”,均应训惊惧。如“同人先号咷而后笑”、“旅人先笑而后号咷”、“涣汗其大号”之号,均应训呼喊。本卦“孚号,有厉”,孚号即呼号。有厉同于有戎。荀爽、翟子玄读惕为锡,乖谬。莫,即暮本字,从日在草中。后代借莫为无,才另造暮字。莫夜为暮夜,义极明了。而且敌人偷袭,多在黄昏时候,如“日昃之离(罹)”。这里很清楚,人们惊呼,因暮夜有敌人侵袭。郑玄解为“无夜”,不对。
莧陸夬夬中行——《释文》:“莧,一本作莞。郑云:莧陸,商陸也。宋衷云:‘莧,莧菜也。陸,商陸也。’虞云:‘莧,蒉也。陸,商也。’蜀才作睦。睦,亲也,通也。”王注:“莧陸,草之柔脆者也。”《集解》:“虞翻曰:‘莧,说也。莧,读‘夫子莧尔而笑’之莧。陸,和睦也。”池按:莧是一个错字,陸是一个借字,故各家不得其解而胡猜。莧,或说是草,或说莧菜,或读为莞。陸,或连莧读,或训说,训和睦。只有孟喜本不误。《路史》卷五载黄帝问于柏高事,罗苹于莧字注:“莧,胡官切,细角山羊。《易》言‘莧陸’。”引孟喜云:“兽名。夬有兑,兑为羊也。”这即《说文》的 ,从羊角兔足,解为“山羊细角者”。盖许慎用孟氏《易》,故为 特作一部。善读书的王夫之,知莧乃 之误,《周易稗疏》说, 从卝不从艸,解本爻为细角山羊行于平陸之上。夬夬是舒缓之意。他解 从《说文》,很对。可惜他还不知陸字之义,以为是平陸,故增“行于”为解。实则陸是踛的借字,《庄子·马蹄篇》“翘足而陸”,司马彪注:“陸,跳也。”《文选》郭璞《江赋》“夔㸸翘踛于夕阳”,李善注引《庄子》陸作踛。“ 陸夬夬”与“虎视眈眈”语法相同。夬是快本字,快有快速、快乐二义。这里是说,山羊跳得很快很欢。还有,中行犹言路中。行是路。山羊应在山上,而在路上跳,怪事。古人见怪现象要占吉凶的,这是羊占,象占之一。《易》有象占辞。乾有星占,坤有蛇占,离有鸟占,履、剥有梦占,均为象占。《易》有象占,用来与蓍筮参验的。
姤
以杞包瓜——杞,“张云:‘苟杞。’马云:‘大木也。’郑云:‘柳也。’包,子夏作苞”。池按:杞是杞柳之杞。包借为匏,包瓜即匏瓜。以、与,通。与训从,训寄。与杞匏瓜,是匏瓜依附于杞树而长。下文“含章,有陨自天”,匏瓜很美,忽然有瓜从上面掉下来。
萃
一握为笑——握,“傅氏作渥。郑云:‘握当读为“夫三为屋”之屋’”。池按:郑玄作屋,是说一屋皆笑。傅氏作渥,当作优渥、富裕解。但这与上下文连起来就解不通。上下文:“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萃借为悴。萃卦,《说文》引作悴,据孟氏。悴,正字。别家作萃聚解,从《易传》,错。爻辞是说:有俘虏,后来俘虏跑了,人们乱了,又忧愁又呼喊。后来把俘虏逮回,人们又一握一握地笑起来,不愁了。一握,笑声。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有确解。他说,一握同于呝喔、嗌喔、咿喔,笑声,很对。
困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朱绂,《周礼·士冠礼》贾疏引作朱韍。李富孙《易经异文释》:“《说文》:‘巿,韠也。天子朱巿,诸侯赤。从巾、一,象连带之形。’篆文从韋作韍。则巿为古文。《诗》多作芾,‘朱芾斯皇’,《释文》作茀。皆通假字。绂,俗字。”池按:犮、巿、弗,声通。异文可通,但义则有别。既济六二“妇丧其茀”,茀,多训首饰,或训蔽膝,实为袆,妇女头巾。巿、韍,《说文》解为祭服。朱巿(天子服),诸侯赤,与此朱绂方不同。方,邦国。朱绂方谓穿红色衣服之邦。下文的“赤绂”,指同一方国的人。绝不能用天子诸侯之服作解。不明方国之义,则说来可笑。试问“困于酒食”与天子、诸侯如何连的起来?王注虽说“朱绂,南方之物也”,但说“处困以斯,能招异方者也”,还是不知方为邦国。《说文》:“袚,蛮夷之衣也。”袚即绂。不知敌人何名,因以其服色名之。今少数民族有用服色为名的,可能就是这红衣国之类。有人喝醉酒,红衣国来袭击,把他俘虏了。
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劓刖,荀爽、王肃本作臲 ,云:“不安貌。”陆绩同。郑玄云:“劓刖当为倪㐳。”京房作劓刽。《说文》:“刽,断也。”池按:劓刖是割鼻、刖足者。即被红衣国俘了去,加以奴隶的刑,防其逃亡,但他终于找到机会逃回来了。故劓刖不是臲 ,而臲 也不训不安。见下。解臲 为不安是旧说。劓刖也不是倪㐳,倪㐳之义为危。倪㐳即《书·秦誓》的“邦之杌陧”。刖,京房作刽,训断,也即断足,不过没刖字明确。
困于葛藟,于臲卼——《释文》:“藟,似葛之草木。又作虆。《毛诗草木疏》云:‘一名巨荒,似葽薁,连蔓而生,幽州人谓之蓷虆。’臲,《说文》作㓷。卼,又音刖,《说文》作 ,云:‘ ,不安也。’薛又作杌。向云:‘言其无不然。’”池按:葛藟,《诗·樛木》“葛藟纍之”,又“萦之”。这是蔓性植物,有刺,叫葛针。《墨子·节葬》说葛缄,缄即针。古代牢狱外种上葛藟,跟荆棘、蒺藜一样,防犯人越狱。初六的幽谷、六三的蒺藜,是牢狱的代名。坎上六的丛棘也是。故葛藟也即牢狱的代名。臲卼,《说文》引作槷 ,槷与臬声同,古今字。臲、 ,从臬,取义于臬;卼、 ,声通。杜甫诗作臬兀[1] 。他所见本,臲作臬,兀即卼。危,后增。《周礼·考工记》匠人“置槷以县(悬)”,郑注:“槷,古文臬。”臬是木桩。《说文》:“臬,射准的也。”立木作为射的为臬,立在门中的小木桩叫闑。在狱外打上木桩,也为防人越狱,故臲卼也是牢狱的代辞。又是葛藟,又是臬兀,双重障碍物。“困”,写刑狱的卦,其中有几种刑和几个牢狱的代名。
内容写刑狱,字面上全不见刑狱。卦辞“闻言不信”(问罪不伸)是导论,爻辞受刑则实写,入狱则全用代名,且用换辞法,毫不重复。六爻协韵,可见作者艺术的精巧。还写两种特殊的狱和囚徒,一是奴隶,一是家庭和妇女。这两种囚人终于伺机逃出来,可见其他所有被关禁者也无时不想越狱。这里反映了统治者用尽方法使用这个强制机器,而被统治者无时不在想法从压迫下逃脱出来。故困卦艺术精巧而内容极有意义。
* * *
[1] 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生涯临臬兀,死地脱斯须。”臬兀即臲卼。
井
井。改邑不改井——井,《杂卦》:“通也。”《彖传》:“养而不穷。”《广雅》:“井,深也。”郑玄:“井,法也。”周弘正:“井以不变更为义。”《释文》:“师说:‘井以清洁为义。’”池按:前人解井,总从井的含义去推求,什么通、养、法、不变更、清洁等,而不从卦爻辞去分析。说清洁,就井水说;说通、养,就较远了;说法、不变更,只从“改邑不改井”句去讲究。其实这些都不合卦爻辞的真义。井有三义:一为井田,二为水井,三借为阱,均为名词。“井”的内容写阶级斗争,写邑主与邑人之间的压迫与反抗。“井”的三义只是形式联系,而非内容所说的事。《易》有以多义词为组织而标题的,这多义词取自爻辞中的多见词。用多义词、多见词标题,是《易》的两种组织法。其他还有从内容标题、两卦对立等组织法。
“改邑不改井”者,邑人把邑主赶走,国王把邑主调到另一个邑去,给他以相等的井田、同大的邑,故说“改邑不改井”。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汔,徐爰:“几也。”繘,郑玄云:“绠也。”羸,蜀才作累,郑读曰累。王注:“已来至而未出井也。井道以已出为功也,几至而覆,与未汲同也。”训汔为已为几,训羸为覆。池按:《说文》:“汔,水涸也。”至,借为窒,塞也。繘,从矞。矞,穿也。挖井叫穿井。这是说,井涸了,塞了,没有再挖好它。羸,闻一多谓当读为儡,《说文》:“儡,相败也。”瓶儡,犹九二“瓮敝”。这说的是什么呢?从“汔至”到二爻,是追叙邑主怎样压迫邑人的情况:搞得邑人喝没喝的,吃没吃的,活不下去。这就是邑人所以起来反抗赶走邑主的缘故。邑人是人民,包括农民和奴隶,是被统治者。
井谷射鲋。瓮敝漏——射,郑玄、王肃皆音亦,云:“厌也。”荀作耶。“鲋,鱼名也。《子夏传》谓虾蟇。”瓮,郑云:“停水器也。”《说文》作 ,“汲缾也”。池按:井谷,井崩坏变成深坑。谷同壑。射,用矢射,不训厌。鲋,小鱼,不是虾蟇。这是说,井崩塌太大太久,变成深坑,长了小鱼。要想射鱼来吃,可是小鱼又射不到的。下水打鱼,水深又不敢下去。意为没得吃的。上文说“旧井无禽”,井借为阱,捕兽的阱,太旧了,太坏了,装不了兽,也就是没得吃的。瓮应训停水器,不是汲瓶。上已说汲瓶败坏。瓮是家里装水的缸。但缸也敝漏,说明喝的条件极坏。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渫,黄颖云:“治也。”王注:“不停污之谓也。”孔疏:“治去秽污之名也。井被渫治则清洁可食。”恻,《说文》云:“痛也。”池按:渫,旧训治,治去秽污,不停污,即清洁。荀爽也解“渫去秽浊,清洁之意”。向秀注:“渫者,浚治去泥浊也。”但初六“井泥不食”,是井水泥泞不能喝。为什么“不食”又变为“可食”呢?清洁可食。为什么又使(王弼训“为”为使)我心痛?糊涂。其实渫应训污浊,与治去秽污刚好相反。与“井泥不食”语同。《汉书·王褒传》“去卑辱奥渫”,注:“狎也,污也。”《匈奴传》“今闻渫恶民”,渫恶连词,污恶也。井渫,井水污浊,故不能喝。“为我心恻”,闻一多有确解:“心读为沁。《韩昌黎集·同宿联句》‘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旧注曰:‘北人以物探水曰沁。’字一作深。《尔雅·释言》曰:‘深,测也。’恻读为测。此言井水污渫,为我沁测之,尚可以汲。”按:爻辞是新邑主来了后对邑人说的话。他承认井水的确污浊不能喝,他说:“给我淘深就可汲来喝了。”“我”,贵族自称,《易》例如此。此是新邑主语。旧邑主压迫,新邑主不能不给邑人改善生活条件,先把井挖好,淘深,解决饮水问题。下文还说“井甃”,砌好井壁。这当是邑人进一步要求彻底治理。
井收,勿幕。有孚——收,马云:“汲也。”陆云:“井干也。”荀作甃。幕,覆也。干本勿作网。王注:“水已出井,井功大成,故曰井收也。幕犹覆也。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则物归之,往无穷矣,故曰勿幕有孚,元吉也。”池按:收,不训汲。汲水井为什么勿覆呢?井干也非。作甃更误,上面已说井甃,不会重复。井收者,把崩坏的阱或不用的塌了的水井口修好,收小其崩坏的地方,改为新阱。因为不是用作水井,故不必加盖。用来捕兽,就可获得野兽(“有孚”),解决吃的问题。关于喝与吃,后半与前半对写。前人不知,因而胡猜。王注尤谬。至于阶级斗争,邑人反抗邑主,就更不知了。《易》的井卦非常宝贵。作者同情邑人,认为这样斗争是好事,国王处理这个问题是明智的,大胆地揭露邑主压迫邑人,邑人一再反抗并取得胜利这个现实。这是他思想的进步之处。
革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汉熹平石经残字变作辩。扬雄《法言》引作“大人虎别”。池按:作辩者,盖以辩变相通。《广雅·释言》:“辩,变也。”《庄子·逍遥游》“御六气之辩”,《释文》:“变也。”作别者,以变为辨。辩、辨、变,声通。但这里以变为正,作辩、辨易于误解。革之义为改变,故爻说改,说变。《象传》“大人虎变,其文炳也”,作彪炳。这就错了。“虎变”、“豹变”,意为像虎豹一样咆吼,发威发火。发火不行,战争会失败。王注:“未占有孚,合时心也。”胡说。至于“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象传》:“君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就更荒谬。小人革面,革面犹变脸,反抗君子发火。这样,征战就凶。《象》作者最怕小人变脸,故曲解为顺以从君。革卦谈事物应不应变、可不可变的问题。前部说应变可变,末二爻则说大人君发威发火的变却不成,盖有意讽谕贵族,而《象》恰好相反,要小人顺从。《易》赞同人民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象》则要人做奴才。《周易》有民主性的精华,《易传》是封建糟粕。
鼎
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颠,倒也。否,恶也。以,以为之为。”王注:“弃秽以纳新也。”孔疏:“否者不美善之物。鼎之倒趾,失其所利。”池按:鼎,陶制饮食器。颠趾犹折足。因鼎折足而占利不利于出行,鼎足与人足为比。这是象占。事实是,得到一妾以及她的儿子。以犹与。这是商人高利贷之事。穷人还不起高利贷,就要出卖妻及子女为奴隶来还债,有时连他本人也要出卖。这是古代奴隶来源之一。《易》写奴隶来源于战争俘虏及商人贩卖的较多,关于高利贷的只有此爻,但史料是宝贵的。这样的珍贵史料,说《易》者是不了解的。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餗,虞云:‘八珍之具也。’马云:‘ 也。’郑云:‘菜也。’渥,沾也。郑作剭。”《象传》:“覆公餗,信如何也。”王注:“既覆公餗,体为渥沾。知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及其身。”形,《集解》作刑。引虞翻曰:“兑为刑。渥,大刑也。”《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罪重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饘于是,鬻于是”,说马融训 为当,不是菜。池按:餗即粥,形渥借为刑剭,大刑也。郑玄、虞翻之说,确。这是家庭奴隶偶不小心把陶鼎的足弄断了,倒洒了贵族公的粥。公大怒,施加奴隶以大刑。贵族们是容易虎变、豹变的,而奴隶主操生杀之权,奴隶的命运,小错也受大刑。噬嗑卦写饮食事,又说“利用狱”、“屦校”、“荷校”,也就是奴隶在饮食上偶犯小错而受刑入狱,并不是王弼说的什么“知小谋大,不堪其任”,罪有应得。按:《周礼·司烜》“邦若屋刑”,《汉书·叙传》“底剭鼎”,服虔引《司烜》文及此爻辞为注。《唐书·元载传赞》作刑剭。晁说之《古易》说:“诸本皆作刑。”均确。独王弼作沾濡解。他的注,类多谬说,唐代选为官书,可谓无识。《易》注虽多不明《易》义,郑玄比王弼为优。弃郑取王,盖有南北学的门户之见。从此王注行而郑学失,实为《易》学之厄。
震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释文》:“震,动也,象雷。马云:‘恐惧貌。’郑同。荀作愬愬。哑哑,马云:‘笑声。’郑云:‘乐也。’”王注:“震之为义,威至而后乃惧也,故曰震来。震者,惊骇怠惰以肃解慢者也。故‘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彖传》语)。”池按:震为雷,《说卦》以后,均用卦象。而《序卦》训动,《杂卦》训起,是汉儒异说。王弼又训威,盖从虩虩而附会。震实为雷电,异解皆误。虩虩作愬愬,声通。“履虎尾,愬愬”,同训恐惧。“震来虩虩”,《彖》解为“恐致福也”,乃《彖》因“震亨”而误解。《彖》有一个大错,把标题(即卦名)和贞兆词连读,如:“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大壮利贞,大者正也。”“小过,小者过而亨也。”“既济亨,小者亨也。”不知《易》例标题独立,不连下文读。而亨是贞兆词,是占筮亨而不是“震亨”。《彖》既误连“震。亨”为一句读,又用“震亨”解“震来虩虩”,更误。明明闻雷恐惧,怎样“致福”?王弼又从而附会说:“震者,惊骇怠惰以肃解(懈)慢者也。”雷电乃自然现象,而俗人迷信,以为有雷公打死人,故闻雷恐惧,王弼则说,雷是为了“惊骇怠惰以肃解慢者”而来,是天施“威”,这跟俗人迷信一样无知。哑哑,笑声,马融说,确。郑玄训乐,未对。“笑言哑哑”者,据下文的描写,乃商人闻雷不惧,谈笑自如。《彖》说“后有则也”,是它误读了初九的“后,笑言哑哑”,混而为一。不知卦辞这两句说的是两种人,一怕一不怕,而初九爻辞有“后”字,是先怕而后不怕的。卦辞和初九,作者分析人们对雷电有四种不同的看法:有闻雷恐惧的迷信者,有不怕雷的商人,有态度镇定的天文家,有从经验提高认识,先怕后不怕的觉悟者。首先总叙,下文再逐一描述。这在《易》是相当特别的组织,可惜古今说《易》者没人理解。
億丧贝,跻于九陵——億有二音,《释文》:“億本又作噫,同,于其反。辞也。六五同。郑于力反,云‘十万曰億’。”王本六五“意无丧有事”作意。阮元《校勘记》:“毛本意作億。”“贝,荀音败。跻,本又作 ,升也。”石经残字跻下无于字。——池按:億、意,声通,一声之转。王本作億,而训为“辞也”,是仍作噫。郑玄作億,而解为“十万”,误。億应读臆度之臆,即《论语·先进》“億则屡中”之億。这是商人在雷雨时臆度他的货物会不会受损失,会不会失利。贝,货币。他不放心,冒着艰险,往九陵山爬登。九陵,山名,即市场所在。古代城市建于高地。《汉书·地理志》记左冯翊谷口有九嵕山,当即九陵之类。陕西用陵为地名的不少。商人唯利是图,雷雨时还爬山越岭,当然闻雷不惧,谈笑自如。这即“笑言哑哑”者。
震苏苏,震行,无眚——“苏苏,疑惧貌。王肃云:‘躁动貌。’郑云:‘不安也。’马云:‘尸禄素餐貌。’”《象传》:“位不当也。”池按:苏苏当训疑惧不安。躁动近于疑惧。解为“尸禄素餐”,是从“位不当”推演。不过《象》是从爻位说,马融则另有体会。但也是误解。这即先怕后不怕的新认识者,第四种人。起先他是怕雷的,后来他小心行走(“行”,慢走),在雷雨中没发生事故。没有其事,他也就不怕了。
震遂泥——“荀本遂作隊。”《象传》:“未光也。”王注:“为众阴之主,宜勇其身以安于众。若其震也,遂困难矣。”孔疏:“若自怀震惧,则遂滞溺而困难矣。”池按:遂、隊,声通。隊,古墜字。家人的“无攸遂”即无墜失。泥,有音乃计反的,即泥滞、迟泥之意,故王注训困难,孔疏训滞溺。但是误解。泥即泥途。雷雨地湿,泥即地。这是天电通到地里去,好像震坠到泥上一样。这是自然现象,最危险,毙人畜,毁屋树的,就是这种雷电。人最怕它,故有“震来虩虩”的惊惧。《象》说“未光也”,错。王注“遂困难矣”,当然不对。
震索索,视矍矍——“索索,惧也。马云:‘内不安貌。’郑云:‘犹缩缩,足不正也。’矍矍,郑云:‘中未得之貌。’郑云:‘目不正。’”《象传》:“中未得也。”王注:“居震之极,求中未得,故惧而索索,视而矍矍,无所安亲也。”池按: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没有对的。郑云“索索犹缩缩”,即《论语·乡党》的“足蹜蹜如有循”。但他解为“足不正也”,却又没说对。足蹜蹜,言行走谨慎小心,按一定规矩走。矍,从瞿,《说文》:“隼之视也。”鹰隼之视,看得远,看得准。这形容态度谨慎而又有眼光。这就是第三种人——镇定的天文家,对雷电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有认识。比其他三种人都高,是作者所最赞许的。而《象》却说“中未得也”,王注“无所安亲也”,相差多远。至于第一种人,闻雷而惧的迷信者,作者的描写更曲折。古今说《易》者所以误解,因为他们根本不认为“震”是自然雷电知识的卦,对作者分析人们对雷电的看法也毫不理解。
艮
艮其背,不獲其身——《释文》:“艮,止也。郑云:‘艮之言,很也。’背,徐(邈):‘甫载反,相背之背,音佩。’”池按:艮,篆文从匕(比)目。作艮者,隶变字。比目,言集中视力,即注视、注意之义。训止者,借为限,非。郑玄训很,谓很视,与比目义近,今作狠。从艮之恨,也有很(狠)义。背,背部;身,全身。背与身对文,不训相背。在此背指局部,身指整体。獲乃護字之讹,獲与護,形近易讹。这是说,只注意背部局部,而不知保护全身整体,是错误的。下文“行其庭不见其人”,是比喻语,比喻只有一栋房子却没人住,这样的房子是没用的。比喻人只注意身体的一部分,不知保护全身是错误的。艮卦讲卫生知识。艮与震相连,一讲天文,一讲医学。天文、医学,是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两种科学,故作者采以入《易》。卫生道理、医学知识,首先要有整体观。作者先提全身,然后在六爻分说各部。这是作者深明医学的精神,也是卦辞和爻辞组织的联系。注者不明艮说医理,故而对卦爻辞全不了解。王注:“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无见之物,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也。”训艮为止,为相背,皆误。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限,马云:‘限,要也。’郑、荀、虞同。夤,马云:‘夹脊肉也。’郑本作 。荀作肾,云:‘互体有坎,坎为肾。’薰,荀作勳,云:‘互体有震,震为动。’”《集解》列作裂,薰作阍。虞翻曰:“艮为阍。阍,守门人。坎盗动门,故厉阍心。古阍作薰字。”马云:“薰灼其心。”王注:“止加其身,中体而分,故列其夤而忧危薰心也。危亡之忧,乃薰灼其心也。”池按:限,腰部。夤即 ,夹脊肉,即两肋。列,古裂字。裂削言瘦削。厉,病痛。薰心,烧灼其心,极感痛苦。这是说,要注意保护腰部。如果两胁瘦削,是病态,不健康,会感到痛苦,心像烧灼一样。马、郑说确。荀、虞用互体卦象解,谬。王弼训艮为止,列为中分,亦谬。
艮其辅,言有序——《集解》作“言有孚”。据虞翻说“动得正,故言有孚”,盖以孚为正,据《象传》“以中正也”,故改序为孚。池按:辅借为 ,腮部。由腮联系到口,故说“言有序”,说话要讲得有伦有次。虞改序为孚,妄。孚也不训正。《象》以五为中爻,谓凡中爻多说正,已谬,从而改序为孚,更谬。乱解已可笑,擅改原文,尤妄。
渐
渐——《彖》:“渐,之进也。”《释文》:“渐,以之前为义,即阶渐之道。”王注:“渐者,渐进之卦也。”孔疏:“渐者,不速之名也。”王于初爻“鸿渐于干”注:“适进之义,始于下而升者也,故以鸿为喻。六爻皆以进而履之为义焉。”池按:渐训进,朱骏声说即 字。王弼觉得渐与进不大对头,故解为“渐进”而又加以附会,解为“进而履之”。鸿渐由低到高,这是“阶渐”、“渐进”说所本。但这些说法均非《易》义。从内容说,渐是家庭之卦,即家人的“富家”,幸福家庭。福家不易说,故先简提,而此用专卦来详写。“前简后详”,是《易》的一种组织法。从形式说,渐卦是特殊的标题法。其他卦的标题,或从内容,或用形式,或形式与内容统一,用爻辞中的多见词标题,这多见词和爻辞意义连贯。而“鸿渐于△”却与下文无关。试问“鸿渐于磐”与“饮食衎衎”何关?“鸿渐于陆”,又与“夫征不复,妇孕不育”何关?王弼说“以鸿为喻”,怎样喻?除了牵附爻位外,王注没说出喻什么。其实除上九外,六爻首句与下文全无关系。那这是什么呢?原来是作者仿效民歌起兴式创作,而截取“渐”字作为标题的。这种方式即后来《诗经》及一些古书截取首句或一二字作篇目的办法,而为《易》所首创。《易》作者喜好民歌,故也仿效民歌来创作。起兴式民歌有两式,一种和下文全无关系,一种和下文略有关联。这两式在渐卦全用上了,作者实为得民歌艺术的哺育者。一些协韵的和精致地描写的卦爻辞,也是从民歌学的。但这一切,说《易》者却不理解,虽则他们读《诗经》读得烂熟。
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集解》引虞翻说:“胜,陵也。”池按:胜与陵韵,胜也训陵。虞独得其解,远胜各家,虽则他仍从爻位说。王注:“进以正邦,三年有成,成则道济。”乃是胡扯。作者所理想的幸福家庭,是妇女长期不孕也没人欺凌。古代陋俗,妇女不孕的就被休弃。作者同情妇女,不孕而无人欺侮,就是幸福家庭。屯六二:“女子贞不字,十字乃字。”字,妊娠。说十年乃字,长期等待,也有不要休弃之意。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顾炎武《易音》:“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先儒并读如字,范谔昌改为逵,朱子《本义》从之,谓合韵,非也。古人读仪为俄,不与逵为韵。”《日知录》又说:“《诗》仪字凡十见,皆音牛何反,不得与逵为叶。而云路亦非可翔之地。”他明知陆与仪不协韵,但仍而不改。池按:陆字与九三重复,又不协韵,讹字无疑。李光地编《周易折中》,改陆为阿。江永《群经补义》、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艮宦易说》,均认为陆是阿之讹。从音韵说,可确定是阿字。从文义说,《说文》:“阿,大陵也。”阿比陵大。六爻用阶升式,鸿渐由干(涧)而磐(涯),而陆,而木,而陵,由低到高,后于陵的,当为阿。《诗·皇矣》“我陵我阿”,也是阿在陵后。“其羽可用为仪”,仪为舞,用鸿羽为舞具。这是说,幸福家庭还应该有文舞之娱。
归妹
归妹以须——须,郑云:“有才智之称。”荀、陆作嬬,陆云:“妾也。”王弼训待。池按:郑、王均误。荀、陆作嬬,训为妾,较近,但还不确。郑训才智,盖以须为胥。《诗·桑扈》“君子乐胥”,郑笺:“胥,有才智之名。”虽不对,但仍作名词解。王训待,最谬。归妹,嫁女,婚姻卦。但这种婚姻是原始社会姊妹共夫的遗俗。“归妹以(与)娣”,娣,女弟,即姊妹同嫁。帝尧二女同嫁于舜,当即是。春秋时的媵制,诸侯娶一国,同姓国以姪娣陪嫁,是此俗的变种。归妹与须,须借为媭。媭、娣,同义换辞。《汉书·樊哙传》载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吕媭即吕后女弟之意。荀、陆作嬬者,盖从地位说。姊为正妻,妹则为妾。但原始的姊妹共夫,如尧之二女,却没有妻妾之分。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王注:“归妹之中,独处贵位,故谓之帝乙归妹也。其君之袂,谓帝乙所宠也,即五也。为帝乙所崇饰,故谓之其君之袂也。兑少震长,以长从少,不若以少从长之为美也,故曰不若其姊之袂良也。”池按:王弼总是用爻位卦象作解,实不可通。何以见得“以少从长”?卦象兑下震上,兑为少女,震为长男(《说卦》)。“归妹”为姊妹同嫁,并非少女从长男。袂,衣袂,犹言嫁妆,又怎能用嫁妆说到少女长男去?“帝乙归妹”另见泰卦。彼说“以祉”,有福。《诗·大明》歌咏其事,殷帝乙以女嫁给周文王。文王父王季娶的也是殷女。盖其时周已强大,故殷周联婚,有邦交的政治意义。其嫁妆之所以姊不如妹之良者,盖为古俗。《诗·韩奕》写韩侯娶妇,“诸娣从之,祁祁如云”,也说嫁妆的美盛。其君、其娣,对文,即姊妹。君,邦君之妻之称,并不是“帝乙所宠”,也不是“五”爻。说“为帝乙所崇饰,故谓之其君之袂也”,是以君为帝乙了。爻位卦象说之不通,类多如此。
丰
豐。亨。王假之——《释文》:“豐,依字作豐。今并三直画,犹是变体。若曲下作者,禮字耳。非也。世人乱之久矣。《彖》及《序卦》皆云:‘大也。’案豐是腆厚光大之义。郑云:‘豐之言腆,充满意也。’”孔疏:“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义。财多德大,故谓之为豐。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池按:豐,有作豊的。豊乃禮字,陆德明驳之,是。但训豐为大,为腆厚,沿《易传》之误。《杂卦》:“豐,多故也。”韩注:“豐大者多忧故。”是汉儒另一解,从多字引申。这些均误。独《说文》据孟喜本引作寷,“大屋也”,正确。亨,读为享祀之享。“王假之”,之,代名词,指大屋,即宗庙。萃、涣二卦作“亨,王假有庙”,与此同义。豐为大屋,故用“之”代。爻辞的“豐其(而)蔀”、“豐其沛”、“豐其屋”,豐均为大屋。本来是说,屋是大屋,屋内也粉饰得很美。但《彖》既误解,各家又从之学舌。最可笑的,则是《象传》所说:“豐其屋,天际翔也。”是屋被炸飞了还是人坐飞机?
遇其配主,虽旬无咎——配,郑作妃,云:“嘉耦曰妃。”旬,均也。荀作均,刘昞作钧。或音唇。《象》:“过旬,灾也。”王注:“过均则争,交斯叛也。”池按:配、妃相通。“豐”,商旅专卦。遇其妃主,商人旅寓于女主人家。旬,不是十日之旬,也不训均平之均。钧又是均的通借。旬音唇,实即姰字,声通。《说文》:“姰,钧适也;男女并也。”姰有二义,说《易》者读为均平、钧适。实应训为“男女并”。许慎的第二解,得《易》义之旨。商人旅寓于女主人家,而与女主人结为夫妇。这家有女无男,她是个寡妇,再嫁给商人。古代寡妇再嫁,为舆论所许可,甚至鼓励。故说“无咎”,好事。“无咎”,作者用来说明事理的。《易》例如此。豐是商旅卦,但《象传》、王注以至各家都不明,故不得其解。
豐其蔀,日中见斗——“蔀,《略例》云:‘大暗之谓蔀。’马云:‘小也。’郑、薛作菩,云:‘小席。’见斗,孟作‘见主’。”《集解》:“虞翻曰:‘日蔽云中称蔀。蔀小,谓四也。’”斗,北斗,各家作斗,孟喜作主。张惠言《易义别录》:“盖斗字古通音主,因讹耳。《诗》‘酌以大斗’,《释文》云‘徐音主’。”池按:蔀有三解:马融训小,王弼训大暗,虞翻兼用二解。郑玄、薛虞作菩,训小席。盖蔀即菩,蒲草,可织小席。《穆天子传》“蒲茅、萯帘”,郭注:“萯,今菩字。”菩是蒲茅之类。《说文》有菩无蔀,“菩,草也”。爻辞是说,大屋,屋顶则用蒲草或蒲席盖的。考古家在陕西发现一些房子的遗迹,用草泥土盖顶,即“豐其蔀”。草顶疏漏,白天当浮云蔽日时,可以见到大星、小星。斗表大星,下文沬,指小星。这是星占,同于乾的“潜龙”、“见龙”,象占之一。
旅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郑云:‘琐琐,小也。’马云:‘疲弊貌。’王肃云:‘细小貌。’”《集解》引虞翻曰“琐琐,最蔽之貌也”,乃据《象》“志穷灾也”为解。池按:一般来说,琐琐训小。《诗·节南山》“琐琐姻亚”,训小。《说文》:“琐,玉声也。”玉声小。但此与《易》义不符,旅小,无义。训疲弊,盖以琐琐为委惰,声近。行旅疲弊,较通。王弼解为“寄旅不得所安,为斯卑贱之役”,盖取《诗·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琐尾,卑微之意。又以斯为厮,樵薪贱役。但这些都不大通,商旅何以“为斯卑贱之役”?《说文》:“惢,从三心,心疑也。读若《易》‘旅琐琐’。”是许慎以琐为惢,用孟喜本。三心二意,多疑。商人多疑,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赚了钱反而不快,就因多疑惧,怕这怕那。因多疑惧,离开旅所,结果得到灾难。斯,离也。所,旅馆。毛奇龄《仲氏易》解“斯其所”为离其所,引证不少《易》文,谓“其”下之字皆有实指,有实义。本卦就有“怀其资”、“旅焚其次”,其他还有(但他引“豐其蔀”等则误。“其蔀”等,其犹而,与“其所”、“其资”等不同)。斯训析离,“斯其所”句,与“旅即次”、“旅于处”语法同,所、次、处,旅馆或市场、商店。离开旅所,由于心疑。斯不训“为斯卑贱之役”。
得其资斧——《释文》:“资斧,《子夏传》及众家并作齐斧。张轨云:‘齐斧,盖黄钺斧也。’张晏云:‘整齐也。’应劭云:‘利也。’虞喜《志林》云:‘齐当作斋,斋戒入庙而受斧。’”《集解》:“虞翻曰:‘巽为处。四焚弃恶人,失位远应,故旅于处,言无所从也。离为资斧。’”王注:“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池按:这通通是穿凿附会之谈。他们不知“旅”是商旅卦。商人带了钱做买卖,贩卖奴隶。资,从贝,最早的国际货币用朋贝,资财从贝取义。后来改铸铜币。考古家在周初商墓发现一种形制轻小的铲子,绝不是用做耕田的工具,而是仿农业工具制造的铜币,后来叫做布的。斧、布,声韵同,当即同是一种铜币。商墓中的小铲子,盖用做陪葬的明器。西周中晚期,不用朋贝而用铜币资斧。“得其资斧”,赚了钱之意。《易》说朋贝的多,是早期商业史料;说“资斧”的少,是后期商业史料。同时,说朋贝,跟“主”连说,早期商人出门借住人家;说资斧的,则与“所”、“次”连,因商业发展,有旅馆了。
巽
巽——《释文》:“巽,入也。《广雅》:‘顺也。’象风,象木。”《彖》:“重巽以申命令。”陆绩曰:“巽为命令。重命令者,欲丁宁也。”池按:巽是八卦之一,《说卦》讲巽的卦象、卦德很不少。《彖》、《象》训命令,《序卦》训入,《杂卦》训伏,说者多取卑顺、逊顺或命令之义,其实以训伏者为确。“巽在床下”,伏在床下;“频巽”,嚬蹙皱眉地伏着。巽字象二人伏跪在几子形,甲文 ,当即巽的初文。孟喜本作顨,乃把人跪形变为伏地叩头(頁)形。《彖》说“命令”者,因有伏跪者,便有命令人伏跪者。“进退,利武人之贞”,即武人命令人进退。《彖》从命令人一面说,而不从伏于人一面说。《杂卦》训伏,才得巽字意义。
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释文》引《广雅》云:“‘纷,众也,喜也。’一云盛也。”《集解》引荀爽曰:“史以书勋,巫以告庙,纷,变;若,顺也。谓二以阳应阳,君所不臣,军帅之象。征伐既毕,书勋告庙。”王注:“能以居中而施至卑于神祇,而不用之于威势,则乃至于纷若之吉,而亡其过矣。”池按:古书常以祝史、史巫连言,他们的职务是祭神,祈福禳灾。古代虽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职,但《周礼》各官都有史,由一人到十多人,史的职司不一。此“史巫”为连词,是同一类人,干同一件事,不能分为书勋、告庙两事;而且“巽在床下”,决不是军帅之象、征伐之事。伏在床下而“用史巫纷若”者,当是旅馆中发生事故,如随的“官(馆)有渝”、旅的“旅焚其次”之类,甚至是旅馆闹鬼而用史禳灾,好像后代请法师道士赶鬼一样。纷为纷乱,不训喜、盛,因为是伏在床下之后的事。王注“施至卑于神祇,而不用之于威势”,“乃至于纷若之吉”,连“吉,无咎”贞兆于上,不明贞兆之义,也不知说的是什么事。解他爻如“巽在床下,丧其资斧”,是商人被抢,而王注谓:“处巽之极,极巽过甚。斧,所以断者也。过巽失正,丧所以断。”远非《易》义。
兑
孚兑。吉,悔亡——《象传》:“孚兑之吉,信志也。”王注:“说不失中,有孚者也。失位而说,孚吉乃悔亡也。”孔疏:“说而有信,则吉从之,故曰孚兑吉也。然履失其位,有信而吉,乃得亡悔。”池按:自《易传》以后,均训孚为信。说《易》而全非《易》义。于此一爻,尤显其谬。如“吉,悔亡”,《易》例凡吉凶相反的贞兆相连的,意为情况转变。又,作者常用贞兆词说明事理,评论是非。“吉,悔亡”者,由好变极坏之意。而《象》把重要的话“悔亡”删去,王注则说,失位的人要说话,虽信吉也是悔亡的,孔疏更把“悔亡”倒为“亡悔”,成了“没有不好的”,愈谬。《象》说“信志”,谓伸其志愿目的,王解为“其志信也”,言志信诚,既非《象》意,也是谬说。要知“兑”是讲邦交之卦。兑是悦的本字,《释文》训悦,是对的。王弼作说话之说,误。作者首先提出“和兑”作为邦交联盟的目的。和兑者,和平共悦也。其次,分析国际之间有破坏邦交的两种国家,一是“孚兑”,以俘人为悦的。这近于现在说战争主义、侵略主义者。孚,俘虏、俘人,决不能训信。奴隶社会,俘人为奴是常事。作者反对这种战争,认为这是破坏邦交的罪魁。“吉,悔亡”者,指这种“孚兑”的国家,虽或一时得意,而终归失败的。“悔亡”,除了作为贞兆外,有时用作失败解。如晋卦两个“悔亡”,是战败之意。六三“来兑。凶”,是另一种野心家,强人来悦己者,近于现在说威慑主义者。这种破坏邦交的罪魁也必然失败的(“凶”)。“凶”与“悔亡”,是作者判断“孚兑”、“来兑”两种野心家的结果只有惨败。《象传》误解“孚”为信,就不能解“悔亡”之义,只好删去不说。王注、孔疏当然也不明。孔把“悔亡”倒为“亡悔”,刚好说反了。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释文》:“商,商量也。郑云:‘隐度也。’介,隔也。马云:‘大也。’”《象传》:“九四之喜,有庆也。”王注:“商,商量裁制之谓也。介,隔也。三为佞说,将近至尊,故四以刚德裁而隔之。匡内制外,是以未宁也。处于几近,闲邪介疾,宜其有喜也。”《集解》:“虞翻曰:巽为近利市三倍,故称商兑。变之坎,水性流。震为行,谓二已变,体‘比’象,故未宁,与比‘不宁方来’同义也。坎为疾,故介疾。得位承五,故有喜。”池按:商为商量,但商量什么?郑训隐度,非。虞解为商人,更谬。王解为商量制裁,附会。他是从爻位四隔五(所谓至尊)而附会,于是训介为隔,于是又作“匡内制外”、“闲邪介疾”之说。虞更可笑,既从兑牵拉到巽的“近利市三倍”,训商为商人,又用互体说到坎、震,又用卦变牵拉到比,说“未宁”即“不宁方来”。这些爻位、互体、卦变说,和从《说卦》摘取可作为附会的话,就是《易》学家玩的把戏,与《易》文之义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爻辞“商兑未宁”,是国际会议商谈邦交问题,由于有“孚兑”、“来兑”两种野心家的破坏,故商谈没有结果。国际存在着纠纷,以至发生战争(“孚于剥”)。“介疾有喜”,小病易好。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衬托语。作者有时用一种相反的话衬托出他要说的真意,如遯的“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脱)”,用马衬托人。马可以用黄牛革縶(执)系住,但王官不是马,他要隐遁,是系不住的。又“畜臣妾吉”,用家庭奴隶衬托王官。臣妾可以畜养,但王官不是奴隶,他有自由,要走就走。这种衬托语,过去的说《易》者不明白。这里用小病易医,衬托出大病难医。什么是大病?指“孚兑”、“来兑”那些野心家说。野心家总是侵略人、威迫人的,至死不变的,是大病,是死症。作者分析认识到国际邦交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两种野心家的破坏“和兑”,还认识到这些野心家的本性是至死不变的。
涣
涣——《释文》:“涣,散也。《序卦》云:‘离也。’”虞翻曰:“涣,舟楫象。”孔疏:“涣者散释之名,又离散之号。涣之为义,小人遭难,离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于此时建功立德,散难释险,故谓之为涣。”王注:“涣之为义,内险而外安者也。”池按:涣从奂。奂,美盛也。焕、涣,训美。又,《说文》:“涣,水流散也。”水流散由于水多。水多为患,故涣又为水灾。卦用奂美和水患二义为组织。写水灾为主,也说涣美之事。单训散,不明确。说小人遭难而逃避,附会,实际是逃避水患。虞翻、王弼之说更误。
用拯马壮——《释文》:“拯,拯救之拯。马云:‘举也。’伏曼容云:‘济也。’王肃云:‘拔也。’子夏作抍。抍,取也。”《象传》:“初六之吉,顺也。”王注:“观难而行,不与险争,故曰顺也。”池按:各说均误。拯借为乘,声通。壮借为戕,伤也。明夷六二:“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夷借为痍,伤也。因乘马而跌伤了左股。与此同义。这是因为大水淹来,赶快骑马逃避,仓促间跌伤了。幸而逃出水灾,故吉。
涣奔其机——“机音几。”惠士奇《易说》:“机当作丌,丌犹居也。《说文》曰:‘丌,下基也。所以荐物。’亦居之义。”这是说,大水淹到民居来了。俞樾《群经平议》:“《说文》夭部:‘奔,走也。从夭贲省声。’故与奔古通用。奔其机,当作贲其机。《射义》‘贲军之将’,郑注:‘贲读为偾,偾犹覆败也。’贲其机者,犹言败其机也。”池按:惠、俞二说可取。水势来得猛烈,偾败民居。六四“涣有(于)丘”,九五“涣王居”,水淹得越来越高。丘,高地;而王居、王宫建于更高的地方。
涣其血去逖出——孔疏:“血,伤也。”王注:“逖,远也。”虞翻曰:“逖,忧也。”池按:小畜六四“有孚,血其惕出”,血借为恤,逖同于惕。狄、易,声通。言水灾的忧患虽然过去,还要警惕将来。
节
节——《彖》:“节以制度。”《杂卦》:“节,止也。”《释文》:“明礼有制度之名。一云:分段支节之义。”《象》用制度义,《序卦》取节止义。《易传》训节有二义,而节止又从制度引申。池按:《易传》虽分节为二义,而同出一源。制度即节度,但制度已成为规章制度,而节度则为社会共同遵守的一种规范,约定俗成,还没成为一定的制度法则。社会人群是集体生活,故要有一些规范,人人遵守之。由这些无形规范然后进而定出制度。“节”有二义:一,节度;二,节约。卦爻辞由二义组成,卦辞和初、二爻讲节度,三爻以上讲节约。有两句“苦节”而义不同:前者,以遵守节度为苦的,放任自由,则“不利贞”,社会舆论不许可。后者,以过节约生活为苦,享乐腐化,则“贞凶,悔亡”,毁灭自己,也为害社会。说者只知制度一义,尊信《彖》、《象》,同时不知《易》以一词多义作组织,所解多误。实则“节”讲的是生活问题,一是社会生活,一是个人生活。
中孚
中孚。豚鱼,吉——《彖》:“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释文》:“豚,黄作遯。”虞翻也以豚鱼为遯鱼(《集解》)。说《易》者均训孚为信,独焦循《易通释》以孚为符甲,谓:“孚、符古字通。《律书》部符甲,《索隐》云:‘符甲即孚甲也。’”说中孚通于小过,“《聘义》云:‘孚尹旁达,信也。’旁达犹言旁通。符即两片相合,两卦旁通似之,故名孚”。池按:《易》四十多个孚字,只有“中孚”之孚可训信,其余都不是。这个训信的孚,偏偏称为清儒对《易》最精通的焦循,却解为符甲。他好像从《易传》“旁通情也”找到异宝,用“旁通”说《易》,认为一定要用“旁通”读《易》才能通其义。可怜这位博学的学者,坠入魔道,把卦爻辞左捋右扯,四分五裂,好像小孩玩积木凑七色板游戏一样,弄得支离破碎,句不成句,理不成理。古今说《易》最空费精神的,要数他第一。“中孚”是讲五礼之卦,作者由社会节度转到讲贵族阶级的礼。行礼以诚信为主,故以“中孚”标题。这是从内容标题的卦之一。豚和鱼,是各礼常用的东西,故说“豚鱼,吉”。作者注意到礼制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彖》往往把标题跟卦辞连说,故说“信及豚鱼”,不通。说豚鱼为遯鱼的,也错。王引之《经义述闻》解得好。他引礼书和《国语》,说明士庶人的祭礼、丧礼、婚礼等用豚鱼。他所引的是战国或更后的书,可能士庶人逐渐也用豚鱼了。《周易》所说,则是春秋以前上级贵族的事。关于祭礼,除这条卦辞,用六畜为祭品的,有牛羊鸡,以及鱼,而鱼又是珍贵的,不易射到。无论如何,礼用豚、鱼,可以肯定。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孟云:‘好,小也。’靡,本又作縻,散也。《韩诗》云:‘共也。’孟同。《埤苍》作縻,云:‘散也。’陆作䌕。京作劘。”《象》:“其子和之,中心愿也。”王注解首二句为:“立诚笃志,虽在闇昧,物亦应焉。”虞翻曰:“靡,共也。震为鸣,讼离为鹤,坎为阴夜。鹤知夜半,故鸣鹤在阴。离为爵,爵,位也。坤为邦国。五在艮,阍寺庭阙之象。”池按:这些均是胡说,尤以虞、王为谬。这是一首婚礼民歌,作者引来代表婚礼。头二句是起兴语,并不是什么卦象。好酒,美酒;靡,共也。用鹤的和鸣,兴起男女同欢共饮。说《易》者既不知为民歌,也不知以民歌代表婚礼。其他虞(丧)、燕(宾)、军、祭四礼也完全不明。历代经师儒生士大夫均喜说礼,但讲礼的卦偏偏不懂,可谓叶公好龙了。
小过
小过——《彖》:“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象》:“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释文》:“义与‘大过’同。”孔疏:“王于大过卦下注云:‘音相过之过。’恐人作罪过之义,故以音之。然则不过之义亦与彼同也。过之小事谓之小过,即‘行过乎恭,丧过乎哀’之例是也。褚氏云:谓小人之行,小有过差,君子为过厚之行以矫之也。《彖》:‘小过,小者过而亨。’言过得亨,明非罪过。而周氏等不悟此理,兼以罪过释卦名,失之远矣。”池按:旧说对“小过”完全不明。说义与“大过”同,不知“大过”是太过,大、太,古代一字。“栋桡”、“栋隆”,压得过重,栋就弯曲,甚至折断。老夫女(年轻女子)妻,老妇士(年轻男子)夫,年龄不登对。小过之过,不是过当之意。旧说又在过差、罪过上争论,不知大过、小过,都不是罪过或过差。解为罪过的固误,说“行过乎恭,丧过乎哀”或“过之小事”,“小人之行小有过差,君子为过厚之行矫之”,也错。小过卦用经过和过责二义为组织:卦辞与初六,鸟飞过,是鸟占;六五,云过而不雨,农业占旱;“取彼在穴”,猎者路过,田猎事。两者是关于生产之占。二、三、四、上爻讲过责。《广韵》:“过,责也。”《吕氏春秋·适威》“烦为教而过不识”,高注:“过,责也。”《诗·殷武》“勿予祸适”,《毛传》:“适,过也。”祸适,即过谪之借,谴责之意。爻辞过与遇对文。遇,礼遇,优礼相待(不是王注“过而得之谓之遇”),近于现在说表扬;过,责备,近于现在说批评。小过卦重在讲批评的方法态度。古有司直之官,《易》作者的这种思想,可能是从司直官得来的。作者对于批评,有精辟的思想,并针对当时的贵族当权派专攻击人,禁压舆论而发。作者提出批评的标准,提倡批评,又指出攻击不是批评,是错误的。其错误会导致灾祸,为害国家。这种思想,不是奴才相的封建士大夫所能理解的了。连经过一义,他们也不懂。
既济
既济亨小利贞——《释文》:“‘亨小’,绝句。以‘小’连‘利贞’者,非。”《彖》:“既济亨,小者亨也。”朱熹《本义》:“亨小当为小亨。济下疑脱小字。”孔疏:“既万事皆济,若小者不通,则有所未济,故曰‘既济,亨小’也。”程颐《易传》:“虽既济之时,不能无小未亨也。小字在下,语当然也。若言小亨,则为亨之小也。”池按:这些争论,皆因《彖》作“小者亨也”而起,以为既说“小者亨”,必是“亨小”为句,不知“亨”独立为辞,常见。又有元亨、光亨。光亨犹大亨,同于元亨。犹吉有元吉、大吉,亨也有大小,但此不作“亨小”。凡形容词元、大等,必在上,没有在下的。说“小亨”的有旅、巽。如训小者亨,应为小亨,不能说亨小。“利贞”,利于贞问,贞兆词,与亨、吉义同。亨、吉既有大小,利贞也可有大小。“利永贞”,是利贞之大的,“小利贞”,与利贞、利永贞,即大小之别。遯也说“亨,小利贞”,与既济正同。小与利贞连读。《彖》既误解,说者又不明语法,不知比较,全误。还有一处根本错误,他们训贞为正,以为正则大利,不会小利。训贞为正,和训孚为信,一样错误。
妇丧其茀——“茀,首饰也。马同。干云:‘马髴也。’郑云:‘车蔽也。’子夏作髴,荀作绂,董作髢。”《集解》:“虞翻曰:‘髴发谓鬒发也,一名妇人之首饰。坎为玄云,故称髴。《诗》曰:“鬒发如云。”髴或作弗。俗说以为髴为妇人蔽膝之茀,非也。’”他用卦变为根据,说:“乾为首,坎为美,五取乾二之坤为坎,坎为盗,故妇丧其髴。”池按:虞翻之说,泄露了各家解《易》之所以异说分歧的秘密。原来他们根据了这些互体、卦变、爻位和卦象的把戏,改窜经文,各自解释。在这一点上,王弼还算老实,虽然他不明《易》义,多依《象》作附会。《象》于《易传》中最劣,他从而附会之,当然错谬。但他不擅改《易》文,别人可以不信他的谬解而从原文得到确解。若虞翻之流,乱改乱解,那就糟透了。《易》变为虞翻之流窜改之《易》,而真《易》便无从得见。又在这一点,陆德明列举各家异文,不像李鼎祚多以虞翻为主,是《释文》又胜于《集解》。本爻王注:“称妇者,以明自有夫而它人侵之也。茀,首饰也。夫以中道执乎贞正而侵者,众之所助也。”这当然是谬说,而以茀为首饰,还未全误,不过不知是什么首饰而已。比从头发去作髴、髢(假发、假髻)的为胜。解为车蔽者,以茀为韍,亦误。朱骏声说,茀“即《尔雅》之袆也”。引《释器》:“妇人之袆谓之缡。缡,绥也。”《方言》四:“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袚。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膝,齐鲁之郊谓之袡。”袡,“即《尔雅》‘衣蔽前谓之襜’之襜。郭璞注:‘今蔽膝也’”(《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朱说很对。按:茀即袆,弗、韦声通。即妇女的大头巾,首饰之一。袆的两边有带子,用来结于颔下,叫缡,《诗·东山》“亲结其缡”,女子出嫁,母亲给她结好头巾。这种头巾是大巾,在劳动时结在腰间,下垂过膝,故又叫蔽膝,也即“衣蔽前谓之襜(袡)”的襜。一物二用而异称,这就是又说首饰、又称蔽膝之故。爻辞之意,写有妇人偶不小心丢失头巾。既济、未济二卦,对立而又对立转变的。“妇丧其茀”,是未济;而“勿逐,七日得”,是未济可变既济。前人不知二卦的组织,又不知茀究竟是什么。
繻有衣袽——“繻,子夏作襦,古文作繻。袽,丝袽也。《说文》作絮,云:缊也。”《集解》:“虞翻曰:‘袽,败衣也。’卢氏曰:‘繻者,布帛端末之识也。袽者,残幣帛可拂试器物也。’”池按:《说文》分繻与襦为二:“繻,繒采色也。……读若《易》‘繻有衣’。”“襦,短衣也。一曰㬮衣。”袽,《说文》引作䋈,也有二解:“䋈,絜(洁)缊也;一曰敝絮也。……《易》曰‘需有衣䋈’。”㬮衣,温暖衣。繻、襦,古今字。袽从衣,繻也应作襦。繻,借字。袽,以乱麻或芦花做的败衣。“襦有衣袽”,是对立地说,有穿温暖衣服的富人,也有穿败絮衣服的穷人。有犹或。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王注:“牛,祭之盛者;礿,祭之薄者。祭祀之盛,莫盛修德。”《集解》引崔憬曰:“居中当位于既济之时,则当是周受命之日也。五坎为月,月出西方,西邻之谓也。离为日,日出东方,东邻之谓也。案《尚书》:‘克商之岁,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丁未,祀于周庙。’四月,殷之三月,春也。则明西邻之礿祭得其时而受祉福也。”池按:分牛盛礿薄,出于王弼的附会。萃、升说“孚(俘)乃利用礿”,周用人牲祭,比殷杀牛尤厚。这不是说盛薄,乃是以杀牛代殷,即东邻;以礿代周,即西邻。崔憬虽仍从爻位卦象说,但他是唯一能知这是殷亡周兴,克商献祭的爻义者。这的确是写周克商的历史大事。他还未明的是卦的组织法。东邻、西邻,殷周对立;殷衰周兴,是对立转化。上文“高宗伐鬼方”,殷高宗时,殷强周弱,周依附于殷,称殷为“大国”。殷周联军同伐鬼方,胜利后,殷赏周以胜利品。但到了后来,周克商,转变为周强而殷弱了。对立和对立转变是二卦的组织法,而以史实作说明。
未济
有孚于(而)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王注:“苟不忧于事之废而耽于乐之甚,则至于失节矣。由于有孚,失于是矣。”虞翻曰:“乾为首。五动,首在酒中,失位,故濡其首矣。孚,信;是,正也。六位失正,故‘有孚失是’,谓若殷纣沉湎于酒以失天下也。”池按:王据《象》“亦不知节也”解“濡其首”为“失节”,失于节制。但“由于有孚失于是矣”,语不明确。他们训孚为信。有信失于是,孔疏:“言所以濡首之难及之者,良由信任得人,不忧事废,故失于是矣。”以“是”为濡首。濡首,喝醉了,湿了头,还不是“难”,而“信任得人”,又怎会“事废”?虞说“首在酒中,失位”,用卦变说,可笑。又说“是,正也。六位失正”,同样可笑。他这次引殷纣失天下作解,用史事,少见。但纣沉湎于酒,却不是“有孚”信啊,凑不上套。其实,完全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有孚(俘虏)而饮酒,战争胜利而庆功狂欢。喝醉了,头淋湿了,醉得一塌糊涂。俘虏乘机砍了他的头。“是”借为题,题,是声,头也。用换辞法,题即首。这是由既济变未济。对立转变,是二卦的组织的本旨。《易》有三对对立的组卦,上面的泰、否,损、益同。凡组卦,都是说对立和对立转化之理的。泰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即对立转化的理论语。这种道理,历代说《易》者都是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