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吴尚默以时父 订正
西吴陈乾阳潜夫父 参订
宛陵戴天眷德苻父
天台林凤翔 父
括苍王硕辅晋卿父
黔中刘汝丹戴卿父
玉融林士元则允父
螺川王万亨景和父
孝乌后学丁承祖德父
同邑后学龚天定孔固父 同阅
赤岸裔孙朱文英 藏稿
伤寒方论一附李论、刘论
李论
太阳证,脉浮紧无汗,名伤寒,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名伤风,宜桂枝汤。
阳明证,不恶风寒,自汗,脉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少阳证,脉弦,宜柴胡汤。
太阴证同前脉沉细,宜四逆;浮宜桂枝汤。
少阴证,脉沉实,宜大承气;脉细沉迟,宜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汤;身热而烦躁,二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吐泻不渴,脉微弱,宜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脉沉发热当汗,宜麻黄细辛附子汤;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温之。
厥阴证,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宜下,无力宜温。
刘论
表证宜麻黄汤发之,内证之外者,麻黄细辛附子汤。渍形以为汗,里证依方加大黄下之。
肾外证,脉浮,前方加姜附。内证泄利,后方加同。
肝外证,面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内证便秘淋溲,沉弦,后方加同。
心外证,面赤,脉浮洪,前方加石膏、黄芩。内证烦心,心痛而哕,脉沉,后方加同。
肺外证,面白,嚏悲,脉浮而涩,前方加桂姜。内证喘咳,脉沉,后方加同。
脾外证,面黄,善噫,脉浮缓,前方加白术、防己。内证腹满,脉沉,后方加同。
羌活汤
治一切伤寒及两感。出刘。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地黄 黄芩各一两 白术二两细辛二钱五分
如身热加石膏四钱;腹满〔1〕加芍药三钱;寒热加柴胡一两,半夏五钱;心下痞加枳实一钱;里证加大黄三钱,邪尽止之。
〔1〕满 《脉因证治·伤寒·六经余证》作“痛”。
大羌活汤
治同上方。出李。
防风 羌活 川芎 甘草 黄芩 细辛 独活 苍术 防己 白术 黄连各一钱 知母 地黄三钱 白芷阳明加之
双解散
混治。出刘、张。
春夏不服麻黄 秋冬不服桂枝
夏不服青龙 冬不服白虎
桂枝汤
解肌和卫也,治太阳中风自汗脉浮。
桂枝君也,风湿于内,平以辛 芍药 甘草臣也,酸收甘缓 姜枣使也,辛散甘缓各三钱
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间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黄芩,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加芩二钱半、知母半两、石膏一两。若病人素虚寒,不必加减。
加芍药一两,治腹痛下后脉浮。
加大黄,治大实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风湿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干姜治已汗已下,又寒热往来。
加瓜蒌、葛根,治有汗柔痓。
加麻黄二钱、杏仁十二枚,治寒热往来,名桂麻各半汤。
加麻黄二分、石膏三钱,治寒热往来,脉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加厚朴、杏仁,治喘恶风无汗,表也。
去芍药,治下后,脉促胸满。
麻黄汤
治寒邪。
麻黄君也,三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解肌 甘草佐也,一钱,寒伤荣,荣主肝,肝苦急,以甘缓之 杏仁使也,利气,二十个
加知母一钱五分、石膏三钱,治夏至前后无汗热病。加杏仁五十枚、麻黄半两、甘草二钱、石膏八钱半,治喘。
加麻黄、薏苡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十枚,治风湿相搏身疼。
加麻黄细辛二钱、附子十枚,治少阳证脉沉。
加芍药、葛根、姜枣,治刚痓无汗,名葛根麻黄汤。
解肌汤
治春温,又治疫。
葛根二钱 麻黄三钱 桂枝 甘草一钱 芍药 黄芩二钱 枣同煎。
升麻葛根汤
治春冬时行。
升麻 葛根 甘草 芍药各等分
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葛根一两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二钱
汤,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误下协热利不止。
阳毒升麻
升麻二钱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大青龙汤
治风寒两伤,寒脉浮紧中风证;风脉浮缓伤寒证是也。
麻黄君也,六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祛风 甘草二钱 杏仁四十枚,甘苦助之佐麻黄也 姜枣辛甘合之佐桂枝也 石膏使也,使荣卫之气俱和而又专达肌表者也
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则亡阳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也。大青龙不可误服,误服则厥逆。
小青龙汤
治风寒两伤,加之心下有水气,乃除表里之邪耳。
麻黄君也,发散表之风寒 芍药 五味佐也,寒饮伤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 干姜 细辛 半夏辛热,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紧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渴者气燥也,瓜蒌根苦寒润燥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入肠间则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噎者水寒与虚,麻黄非宜,附热温气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泄逆气。
大承气汤
治邪结入胃,又治阳明少阴合病自利,治久利热利腹胀。
枳实君也,十枚,苦寒溃坚破结,为之主 大黄使 厚朴臣也,苦湿泄满除燥 芒硝佐以治热
桃仁承气汤
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 桂枝 芒硝 甘草六钱 大黄一两三钱
大柴胡汤
治春温。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芍药佐也,苦酸涌泄为阴 枳实佐也,苦寒泄实折热也 大黄使也 半夏 姜枣辛散甘缓
小柴胡汤
治春温热多呕,治曰〔1〕胎。
〔1〕曰 疑残字,据《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应作“白”。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人参 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气传里,里气则不治,甘以缓之,以扶正气而复之 半夏佐也,以辛散之
若胃中热而不呕,去半夏、参,加瓜蒌根。不呕无逆气,故去半夏;人参恐助热,亦去之;瓜蒌根苦寒,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参生津、瓜蒌根润也。
若痛,中痛寒也,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鞕,去枣,加牡蛎以咸软坚也。
若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以行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热,表也,去人参加桂治表也。
若咳者,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甘补。逆气,故去参、枣,五味酸收,干姜散寒也。
若热入血室,谵语,加生地黄。
四逆散
治少阴四肢厥逆。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嗽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
栀子豉汤
治心下懊,及吐汗下后,胸满虚烦不眠,又治白苔,又治劳复。
栀子 豆豉
若下之后热不去,加干姜。
下后腹胀,加厚朴、枳实。
若劳复,加枳壳。
若发黄外热,加柏皮、甘草。
若时行大热虚烦,加生地黄、石膏、柴胡、升麻,名栀子升麻汤。
瓜蒂散
吐胸满膈实。
瓜蒂苦寒 赤小豆酸苦,涌膈实 香豉苦寒,去热 亡血家忌。
大陷胸汤
治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得分解,壅于心下,鞕痛。
甘遂君也,一字,苦寒,泄热破结 芒硝臣也,八钱,咸寒,泄热软坚 大黄使也
大陷胸丸
大黄半两 葶苈 芒硝 杏仁七钱 甘遂丸如弹,不下再服 蜜水下一丸。
小陷胸丸
治前证按之痛。
黄连三钱 半夏八钱 瓜蒌仁二个
枳实理中丸
治无热证结胸。
本方加枳实、茯苓。
枳梗汤
治胸满不利。
桔梗 枳壳 水二钟,煎八分服。
泻心汤
治虚痞,邪留心下谓之痞,留于胸中谓之结胸。
大黄一两 黄芩 黄连二钱半
若满而软,加半夏。
若胸满恶寒自汗,加附子。
若胸满下之尤痞,加甘草、于姜、人参。
已上并去大黄。
旋复代赭汤
治吐汗下后痞而噫气不除。
旋复花 甘草一两 人参六钱 代赭石三钱 半夏八钱 姜枣
厚朴汤
治腹胀满。
厚朴四钱 半夏二钱 甘草 人参各五分
十枣汤
治痞硬引胁。
芫花 大戟 甘遂四钱 枣十个 同煎。
茵陈汤
治热极发黄。
茵陈君也,苦酸寒泄热主也 栀子臣也,苦寒入心 大黄使也
白虎汤
治热甚于外,又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 石膏臣也,助 甘草 粳米使也,以甘缓之
白虎为大寒之剂,立秋后不可服,服之则哕逆成虚损也。
治秋时行,加苍术。
治风湿自汗,亦加苍术。
治暍中暑、治暍、治白苔涩者,加人参。
五苓散
克伐肾邪。治发黄、霍乱,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 猪苓臣也 白术佐也,脾恶寒,水饮内畜,脾气不治,以甘助之 泽泻使下也,导溺 桂辛热,水畜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
〔1〕 治水结胸。
〔1〕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出《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组成。
茯苓甘草汤〔2〕
治水饮为悸。
〔2〕茯苓甘草汤 方出《伤寒论》,由茯苓、甘草、生姜、桂枝组成。
理中丸
治脾胃。
人参君也 白术臣也,脾恶湿,甘胜湿 甘草佐也,甘朴 干姜使也,辛热,胃恶寒
若脐下筑动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术甘滞气,桂辛散肾气。
若吐多,加生姜,去白术。术甘壅,姜散逆气。
若下多,加术,术胜湿。
若悸者,饮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术生津。
腹痛,加参补之。
寒多,加干姜。
腹满,去术,加附。术令人中满,附辛散满。
四逆汤
治阴寒脉沉。
甘草君也,六钱 干姜臣也,半两,逐寒 附使也,一钱,温经
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吴茱萸汤
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又治少阴烦躁,吐利四逆。
茱萸 生姜半两 人参一钱
真武汤
治停饮而欬,水饮内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
心下,外带表。
茯苓君也 白术臣也,脾有水则不治 芍药 生姜湿淫所胜,佐以酸辛 附子使也,散湿温经
若欬者,加五味、干姜、细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建中汤
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 甘草臣也 桂枝佐也,辛散也 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 姜枣使也,健脾胃
脾约丸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鞕。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 枳实散结也 芍药酸苦泄也 厚朴散脾也 麻仁 大黄使也
抵当汤
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胜血 虻虫臣也,苦寒,苦走血 桃仁佐也,血聚则肝气散 大黄使也 水煎一服。
小续命汤
麻黄 人参 黄芩各一两 芍药 桂 防己 甘草 川芎防风 附
金沸草汤
治咳嗽喘急。
前胡 旋复花各一两 半夏五钱 细辛 甘草各二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
萎蕤汤
治冬热病,咽痛,赤疹。又治风湿自汗。
萎蕤一钱 麻黄 白薇 羌活 杏仁 青木香 甘草各一钱半 石膏二钱半 葛根五钱 川芎一钱半
作三服。
甘桔汤
治咽痛。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汤
〔1〕 治腹满自利。
〔1〕射干半夏桂甘汤 方药组成待考。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利不止,各一两,作三服。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 芍药 甘草 枣
黄连汤
治下寒上热,腹痛呕吐者。
黄连二钱 陈皮 枳实 麻黄 杏仁 厚朴 甘草 葛各一钱半
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
黄连一两三钱 黄芩三钱 芍药六钱 阿胶一两 鸡子黄八分三个 先煎,后入黄柏。
右和匀,作三服。
猪肤汤
治少阴胸满而烦。
猪黑皮五两 煎至半,加蜜三、米粉二,分三。
酸枣仁丸
治吐下后虚烦不眠。
酸枣仁一升 甘草二钱 知母五钱 麦门冬三钱 茯苓
桃仁汤〔2〕
〔2〕桃仁汤 本书卷之下“疝十六”载有桃仁汤,治证与此似不相符,此方组成待考。
治狐惑。
黄连犀角汤
黄连五钱 乌梅七个 木香一钱 犀角一两,无,以升麻代
百合知母汤
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热不热,行不能,坐不
安也。
百合三个 知母半两
百合地黄汤〔3〕
〔3〕百合地黄汤 方出《金匮要略》,由百合、地黄组成。
坏证,谓伤寒,又感风、寒、暑、湿、火、燥,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宜知母麻黄汤、鳖甲散。
知母麻黄汤
知母三钱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枝半两
鳖甲散
鳖甲 升麻 前胡 黄芩 乌梅 犀角 枳实半两 地黄一两 甘草一钱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利水道分阴阳、涤虚烦止燥渴、退寒热交争、润心肺咳逆、破除结鞕而下血、收敛神气以镇惊、陷结胸痞气、泄水肿阴湿、断下利不止、除客噫不休、润经益血、撤热除黄、心烦不得眠、咽痛不能言、建中焦之虚、安蛔虫之厥
辛甘发散为阳
桂枝辛热,发散风寒,肥实腠理。
越婢汤发越脾气;葛根汤用为解肌;大青龙散寒;小青龙发表;甘草汤行阳;附子汤升阴;救逆汤解未尽表邪;牡蛎汤散经中火逆;桃核承气散血;炙甘草汤复脉;半夏散散客寒咽痛;四逆汤救阳气外虚。
凡三十七方同用。
麻黄苦温,泄卫气发表,通腠理解肌,疏伤寒头疼,消赤黑斑毒,治温疟瘴疫,开毛孔皮肤。
大青龙主营卫俱病;小青龙救寒邪在表;附子汤解少阴之寒;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升麻汤发甚热;甘草汤救表寒。
凡十三方同者。
葛根甘平,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
半夏汤但呕而不下利;黄连汤表未解而喘急。
凡四方同用。
升麻味甘苦平,主瘟疫时行热疾,止头痛寒热瘴疟。葱白为引,散太阳风寒;石膏为使,止阳明齿痛。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发浮热表实可以。
生姜辛温,主伤寒头痛鼻塞,治咳逆痰水,温中安和胃气,游行诸经,仲景诸汤以发散风寒而通神明。
凡二十三方同用。
葱白辛温,通上下阳气,散风寒表邪,入太阴阳明,引众药发散。少阴证,面色赤者,宜加白通汤。肾苦燥者可润。
酸苦涌泄为阴
瓜蒂苦寒有毒,吐心胸填塞,咽喉不得息,湿家头中风寒湿,内药鼻中即愈。
赤小豆甘酸,通气利小便,下水,止消渴。
瓜蒂散涌吐逆气、虚烦。
赤小豆汤,治黄从小便中出。
栀子苦寒有毒,主少阴虚满,时疾发黄,轻飘象肺,入太阴经,色赤象火,彻心中热。
栀子豉汤吐心中懊;厚朴汤吐心烦腹满。
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服。
凡六方同用。
香豉苦甘,通关节,出汗,吐胸中塞窒。治下后心热。与薤白同煎,治伤寒下利劳复发热,用苦以发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附子辛甘大热有大毒,为阳中之阳,故走而不守,入手太阳,浮中沉无所不至,非身表凉四肢厥,不可用。
四逆汤散阴寒;姜附汤复阴虚;附子汤补胃,加桂枝和表;白通汤温里;真武汤除湿。
凡十六方同用。
干姜辛温大热,其性止而不移,属阳,可升可降,补下焦虚寒,温手足厥冷,同附子温里,共甘草复阳。
桃花汤补不足;理中丸止吐利;人参汤解表;陷胸丸开结。
凡十七方同用。
吴茱萸辛温大热有小毒,入太阴厥阴之经,治阴毒下气最速,开腠理散寒通关节和胃,仲景主食谷欲呕,杂证治心腹绞痛。
细辛辛温,入少阴厥阴之经,主咳逆头痛下气,安五脏,破痰利水。
小青龙行水润燥;乌梅丸温脏散寒;四逆汤治内有久寒;附子汤温少阴之气。
凡四方同用。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大黄苦寒,名号将军,夺壅滞去陈垢荡涤。
大承气攻短气腹满而喘;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调胃承气治蒸蒸发热;桃核承气下小腹急结;陷胸汤下结热;抵当汤逐瘀血;泻心汤攻痞;麻仁丸润肠。
凡十四方同用。
芒硝咸寒,伐伤寒大热,治关节不通,利大小便,除肠胃垢,佐大黄攻实满,同甘草陷结胸。
枳实苦酸寒,有疏通决泄之功,破结消坚之效,解伤寒痞结,除胸胁痰癖。
大柴胡扶阴;四逆散散热和胃,汤中麸炒开结,散内生宜。
凡六方同用。
厚朴苦温,苦以泻满,温以补胃,主伤寒头痛,散积冷逆气。
人参汤泄腹满;麻仁丸下燥结;伤寒大满大实,非承气无以攻下,承气有芒硝之峻,非枳朴无以泄气而安胃。
凡六方同用。
利水道分阴阳
猪苓味甘苦平,入太阴少阴之经,主伤寒温疫大热。五苓散分利阴阳;猪苓汤通调水道。
泽泻甘咸性寒而沉,通小肠遗沥,逐三焦停水,利小便不通,宣膀胱胞垢。
凡三方同用。
白术甘平,利水道,有分渗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
甘草汤利津液;五苓散润虚燥;真武汤益脾;理中丸和胃。
凡七方同用。
茯苓甘平,开胃府止渴,伐肾水消痰,止小便多,分小便涩。
大枣汤伐肾;四逆汤益阴;甘草汤生津;猪苓汤利水;附子汤补阳;附子丸益脾。
凡九方同用。
滑石甘寒,主伤寒身热虚烦,通六腑九窍津液,同阿胶分渗大肠滑窍。
涤虚烦止燥渴
人参甘温微寒,主虚烦吐逆,益元气,生津液,补阳温寒退热。
白虎汤益气;竹叶汤扶羸;四逆汤滋阴;黄连汤益胃;小柴胡汤补表里不足;附子汤补阳弱阴胜;乌梅丸缓脾;理中汤断利。
凡十九方同用。
竹叶味苦大寒,主咳逆呕吐,胸中烦热,故石膏汤用以清经中余热。
石膏辛甘微寒,解肌发汗,彻热除烦,入少阳主三焦皮肤大热。入阳明疗身热、目痛、鼻干。
越婢汤发表;白虎汤除烦;大青龙解荣中寒;升麻汤清肺中热。
凡五方同用。
萎〔1〕蕤甘平,治时疾虚寒客热,润心肺止渴除烦。
〔1〕萎 此字原脱,据文义疑作“萎”。
升麻汤用以润肺;白虎汤加以治斑。
瓜蒌根苦寒,主烦渴身热,口燥舌干。
干姜汤生津液;小柴胡止烦渴。
退寒热交争
柴胡苦平微寒,专入少阴之经,引清气而行阳道,去内外脏腑俱乏。
小柴胡退寒热;四逆散发表热;大柴胡除里热;加芒硝退潮热,故干姜汤用之复津液而助阳。
凡六方同用。
黄芩苦寒,养阴退阳,滋源撤热,中枯而飘,入太阴泄肺中火;细实而坚,入少阴除心中热;佐柴胡除往来寒热;同半夏退表里之邪。
黄连汤主下利;泻心汤去痞热,以至宣泄五淋,通利关节者用之。
凡十方同用。
半夏辛平,生微寒,熟〔1〕温有毒,润无形有形则燥,同柴胡主表虚恶寒,共黄芩退里热发热,入足阳明止吐,行手太阴除痰,表里之中用此,故有半夏之称。
〔1〕熟 原作“热“,据文义改。
小青龙行水气;大柴胡散逆气,以至祛痰止咳,下气消食者用之。
凡十三方同用。
润心肺咳逆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总有咸,故云五味,强阴涤热,逐冷止嗽。
小青龙收逆气安肺;真武汤理咳逆散水。
杏仁甘苦性温有毒,润大肠风闭便难,解肌表时行头痛,利胸中气逆心下烦热。
麻黄汤散寒;陷胸丸泄满;大青龙发荣卫寒邪;麻仁丸润津液不足。
凡六方同用。
破除结鞕而下血
桃仁苦平,破瘀血血闭,逐瘀血血结。
桃核承气汤下小腹结鞕;抵当汤丸破下焦蓄血。
水蛭咸苦有毒,苦走血,咸胜血,破蓄血之证,逐恶血,消瘀血,通月经之闭。
虻虫苦平有毒,专破瘀血。抵当汤治下焦蓄血,其人如狂者用之,或小腹满因小便不利,而利者为有血也,以抵当丸小可药攻之。
收敛神气以镇惊
铅丹辛寒,收敛神气镇惊,除热下气止利。
龙骨甘平微寒,涩可去脱,固气,安定神志,涩肠。
牡蛎咸寒,入少阴肾经,主荣卫虚热,消胁下坚痞。伤寒阳气亡脱,非龙骨牡蛎之涩,无以固之。凡四方同用。
蜀漆苦平微温有小毒,吐胸中结气,咳逆寒热,故伤寒火邪错逆,惊狂亡阳者用之。
陷结胸痞气
甘遂苦甘寒有毒,其功决水,使气直达下十二水。大反甘草,散膀胱留热,胸腹坚满。
陷胸汤下结胸;十枣汤泄鞕满。
葶苈大寒性沉辛苦,属阳走泄行水,通小肠膀胱留热,抽肺经上气喘急。
陷胸丸泄满,泽泻散导湿。
巴豆性温有大毒,荡涤肠胃,宣通闭塞,破积聚留饮,下十种水气,故三物白散寒实结胸者用之。
栝蒌实苦寒,主胸痹,悦人面,润心肺,止血痰。
陷胸汤下结;小柴胡泄热。
贝母辛苦平,主伤寒烦热,心胸痞满,故曰散下结气,散实。
文蛤味咸,走肾可以胜水,软坚而能开结,故仲景散表中水寒之气。
泄水肿阴湿
芫花味辛苦,性温有小毒,主咳逆上气,胸中痰水,故十枣汤散饮逐水。
大戟味苦甘寒,通十二水,利大小肠,故十枣汤下热而泄水。
商陆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胀腹满,花白者可入药,花赤者见鬼神,故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
海藻咸寒性沉,属阴利水,通闭结,泄水消肿满,同商陆散水而导湿。
荛花酸苦微寒有小毒,主伤寒温疟水肿坚实,小青龙治利,谓水去利自止也。
断下利不止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温,涩可去脱以收敛,益神志五脏虚乏〔1〕,主腹痛肠澼下痢。
〔1〕乏 原作“之”,据文义改。
禹余粮汤止痢;桃花汤固肠。
禹余粮甘寒,仲景治痢,在下焦用重去怯以禁固。
白头翁苦寒,主赤毒下痢,仲景用散热厚肠。
秦皮苦寒,主身热风寒湿痹,仲景治热痢下重,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粳米味甘,益气止烦,止泄养脾,补胃补中,象西方色白入太阴脾经。
桃花汤养正气;石膏汤益不足。
白粉,米粉也,故猪肤汤用以益气断痢。此非定粉化铅所作,止可涂面,不堪入药。
猪肤甘温,猪,水畜,其气入肾,少阴客热,下痢咽痛者解之。
薤白辛苦性温,泄满气,入太阴经,性滑利,行阳明路,除寒热,去水散结气温中。四逆散治泄痢下重,三焦气滞,故以引用。
除客噫无休
代赭石苦甘性寒,重为镇固之剂,其气虚逆而上则噫,故仲景用重以镇虚逆。
旋覆花咸甘,冷利有小毒,开结气行痰水,逐留饮,消痰结。仲景治痞鞕则气坚,用咸以软之。
润经益血
生地黄甘苦大寒,手太阴益阴之剂,撤肾经虚热,导心膈虚烦,故炙甘草汤润经而复脉。
天门冬苦平,利小便泄而不收,通肾气冷而能补,保肺气止嗽、撤虚热、祛痰。故升麻汤润肺而除热。
麦门冬甘平微寒,阳中有阴之药,消肺中伏火伤金。治口干烦渴,虚劳客热。
炙甘草汤益阴血;石膏汤补不足。
麻子仁甘平,足太阴手阳明要药,汗多胃实便难,燥湿而亡津液,故脾约丸通肠润燥,复脉汤益气润经。
通草辛甘,通阴窍涩而不行,消水肿闭而不去,闭涩用之,故名通草。故当归四逆以缓阴血。
当归甘辛性温,属阳,可升可降,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除客血,补虚劳,滋养诸经。
四逆汤益血;升麻汤补虚。
凡四方同用。
撤热除黄
黄连苦寒,手少阴经撤心肺间热,厚肠胃止下利。
陷胸汤泄胸中实热;泻心汤导心下虚热;人参汤通寒格;白头翁汤坚下利;乌梅丸安蛔;黄连汤降阳。
凡十一方同用。
黄柏苦寒,入手少阴经,泄隐伏火,主五脏肠胃热结。
柏皮汤散热;白头翁汤坚利。
知母苦寒,主燥闷烦心,泻心火清肺。
白虎汤清消肺气;升麻汤除热凉心。
茵陈蒿苦寒,通关节,解肌热,除黄疸,利小便。故仲景治瘀血发黄,小便不利。
连轺即连翘根,味苦寒,故赤小豆汤除热而退黄。
生梓白皮苦寒,主目病,去三虫。仲景治黄,故赤小豆汤降热而散虚。
心烦不得眠
阿胶甘平微温,续气入手太阴经,补血行厥阴路。主阴气不足,泄利无休。
炙甘草汤润经益心血;猪苓汤滑窍利小便;故阿胶汤阴血不足以补之。
鸡子黄甘温,除烦热火疮。阿胶汤补阴血;苦酒汤缓咽痛。
咽痛不能言
桔梗辛苦微温有小毒,手太阴经分之药,行胸中至高之分,止咽痛除寒热,利咽膈定喘促。桔梗汤散寒,佐甘草除热,甘桔相合以调寒热咽痛。
苦酒即醋,味酸温,助诸药行经。
苦酒汤敛咽疮;猪胆汁汤润便鞕。
建中焦之虚
胶饴甘温,补虚止渴,健脾胃补中,故建中汤用以温中散寒而健脾。
甘草甘平,安和药石解诸药毒,调和脏腑神养脾胃。治五劳七伤,通九窍百脉,发散方解表,厥逆方温里,承气汤调胃,白虎汤清肺,柴胡汤缓中,泻心汤导热。中满相反不用,内外上下中无所不至。
凡四十九方同用。
大枣甘温,安中缓脾润经,益胃补养不足,调和百药。
桂枝汤发表;附子汤除湿;十枣汤益土胜水;小青龙滋荣和卫;柴胡汤调寒热;建中汤缓脾胃;复脉汤补不足;吴茱萸汤止呕逆,治客噫,能补胃弱。
凡二十九方同用。
芍药味苦酸,专入太阴经,除湿益津液,缓中通五脏,止腹痛,利膀胱,赤者泻,白者补。
越婢汤益津液;甘草汤益阴血;建中汤收正气;小青龙主气逆;黄芩汤固胃;麻仁丸敛津液;大柴胡挟阴;真武汤除湿。
下后胸满,当去。传经腹满宜加。
凡二十一方同用。
安蛔虫之厥
乌梅酸缓,主劳热虚烦,收肺气喘急,治下利不止,除口干好唾,故乌梅丸以安蛔厥。
蜀椒辛温大热,温中利关节,止利消宿食,开腠理发汗,逐寒湿通经,合和于乌梅丸中温脏寒安蛔。
祖按:伤寒方论一章,是据古方升降补泻以为主治之本,乃定局也。伤寒药性一章,是详品味阴阳良毒,以为佐治加减之用,乃活机也。学者熟读而深省焉,治伤寒无余蕴矣。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日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病;夜增日静,是阴血病,而气不病。
夜静日恶寒,是阴上溢于阳;夜静日热,是阳盛于本部;日静夜恶寒,是阴旺于本部;日夜并恶寒,是阴部太盛兼有其阳,当泻其寒,峻补其阳。
日安夜躁烦,是阳气下陷于阴中,当泻其阳,峻补其阴。
日恶寒,夜躁烦,为阴阳交,饮食不入死。
阴盛格阳,目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主之。又伤寒二三日,身冷额上汗,面赤心烦者亦是。
阳盛拒阴,表凉身痛,四肢冷,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
阳厥极深,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势困,脉附骨取之有,按之无,乃阳气拂郁不能运于四肢,故身冷。先凉膈,以待心胸微缓,可承气主之。
阴证
身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气冷,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刺。
阳证
身轻动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利,口鼻气热。
内伤
见于右关前气口,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并,但有间,晡时必减,潮作之时神倦。
外伤
见于左手关前人迎,无间,晡时必剧,潮作之时精神有余。
恶寒四附战栗、有热
有湿痰抑遏其阳气不得外泄,脉沉微,治宜江茶、香油、姜汁同服,吐其痰;以通圣去芒硝、大黄、麻黄四物汤。
伏脉有热甚而血虚,脉沉而涩、宜四物、四君子陪地黄、黄柏。
战 栗〔1〕
〔1〕栗 此下疑有脱文,存疑待考。
有 热〔2〕
〔2〕热 此下疑有脱文,存疑待考。
热烦五附劳
内热曰烦,外热曰热。
脉浮大而里虚为虚,细小而实为实。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肝肾;虚热不食,自汗,气短属脾虚;实热能食,渴,便难属胃实;火郁而热,五心热,乃心火陷于脾;血中伏火,心神烦乱不安,宜镇阴火,阴虚热,酒食肉热。
肺热
日西甚,喘欬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
日中甚,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肝热
寅卯时甚,脉弦,四肢困,热满、转筋,筋痿不起,以泻青丸、柴胡饮子。
脾热
夜甚,怠惰嗜卧,以泻黄散、谓胃承气治实热,补中治虚热。
肾热
如火,困热不任起床,以滋肾丸、六味地黄丸。
木香金铃子散
治暴热心肺上喘。
大黄五钱 金铃子三钱 木香三钱 轻粉一钱 朴硝一钱 柳白皮汤下三钱。
地黄丸
治肾热不能运动。
熟地八钱 茯苓 泽泻 牡丹皮各三钱 山茱萸 山药各四钱蜜丸酒下。
柴胡饮子
治肝热,两胁下肌热,脉浮弦,寅申候者。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一两 大黄 川归 芍药半两 活石三钱,又方三两
三黄丸
〔1〕 治胃实热。
〔1〕三黄丸 方见卷之中“吐衄二十一”。
四物四君子加升柴
治脾虚热。
补中益气汤
人参 白术 黄芪 陈皮 甘草 川归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水煎。
火郁汤
治四肢热,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抑遏阳气。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五钱 柴胡 甘草三钱 防风三钱
上葱白三寸煎。
朱砂安神丸
治血中伏火,心神烦乱,蒸蒸不安,兀兀欲吐。
朱砂一钱 黄连一钱半,酒炒 生地 甘草 川归半钱
心下痞除地黄加大黄并丸。
四物补阴丸
治阴虚。
四物汤 人参 白术 黄柏 龟板 青黛 瓜蒌 姜汁丸。治酒肉热。
凉膈散
退六经热。
连翘 栀子 薄荷 大黄 黄芩半两 朴硝二钱半 甘草两半
上酒下八钱。咽不利,肿痛并涎嗽,加桔梗、荆芥;欬而呕,加半夏;鼻衄呕血,加归芍;淋闭,加滑石茯苓;痛秘,加木香、沉香。
六一加辰砂薄荷丸
治表里热。
活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共为末。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有气如烟上。
黄连 栀子一两 人参 茯苓五钱 脑五钱 朱砂三钱蜜丸。
黄连清膈丸
治心肺间热及经中热。
麦门冬 黄芩 黄连
当归承气汤
治狂热甚。
四顺饮子
治血热日晡热者。
桃仁承气汤
治血热夜热者。
潮热者,芩连甘草汤;平旦发,阳分也,白虎加芩;日晡潮,阴分也,肾主之,用滋肾丸;辰戌时,加羌活;午间,加黄连;未时石膏;申时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有寒加四君子。平旦热属肺,日晡热肾主之。
五蒸汤
治蒸劳。
人参 知母 黄芩□钱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地黄 竹叶 葛根 茯苓钱半 粳米以小麦煮水煎,随虚实加减。
实热加芩、连、柏、大黄;虚热加秦艽、柴胡、乌梅、蛤蚧、青蒿、牡丹皮、鳖甲、小麦。
肺,鼻干,乌梅、天门冬、麦门冬、柴胡、紫菀。
大肠,右鼻孔干痛,大黄、芒硝。
舌白唾血,石膏、桑白皮。
气身热喘促鼻干,人参、栀子、黄芩、石膏。
昏昧嗜卧,牡丹皮。
心,舌干,黄连、地黄。
小肠,下唇焦,地黄、赤茯苓、木通。
脉,唾白脉不调,归、生地黄。血,发焦、地黄、当归、桂、童便。
脾,唇焦,芍药、木瓜、苦参。
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黄、芒硝、葛根。
内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芍药。
肝,眼黑,川芎、川归、前胡。
胆,眼白,柴胡、瓜蒌。
筋,甲焦,川芎、当归。
三焦,乍寒乍热,石膏、竹叶。
肾,二耳焦,石膏、知母、地黄、寒水石。
膀胱,左耳焦,泽泻、茯苓、滑石。
脑,头眩热闷,地黄、防风、羌活。
髓,骨中热,地黄、当归、天门冬。
骨,齿黑腰痛足逆,当归、地骨皮、牡丹皮、鳖甲、地黄。
肉,肢细趺肿,脏腑俱热,石膏、黄柏。
胞,小便赤黄,泽泻、茯苓、滑石、沉香、生地黄。
参归散
治骨蒸劳。
人参 柴胡同川归炒 鳖甲麦芽汤浸七日 秦艽 川归同柴胡炒 川常山酒浸三日 甘草 前胡半两 茯苓七钱半 地骨皮 北知母炒 乌梅二个 煎服。
牛膝丸
治肾肝损,骨痿筋缓不能收持。亦治腰痛。
萆薢炒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 牛膝酒浸,治肾 杜仲炒蒺藜治肝。等分 桂一钱半
上以酒煮猪腰子丸,酒下。
脾胃虚,四君子主之。
肝乘之胁痛,口苦,寒热而呕,四肢满,淋溲,便难,转筋,腹痛,宜用柴胡、防风、川芎、独活、羌活、芍药、白术、桂。
心乘之宜黄芩、黄连、黄柏、芍药、地黄、石膏、知母。
肺受病,咳嗽寒热,懒语嗜卧短气,宜补中益气。
水浸侮,作涎清涕,冷泄,肩甲腰脊痛,宜姜、附、桂。
诸病能发热,风寒、水湿、火燥、七情,皆能热也。
五心烦热 小肠热、心虚热、日晡热、女疸。胸中烦热、肝中寒、足下热。酒疸。
疸 六附不治证
疸有酒疸、女劳疸、女疸,日晡热、足下热,皆湿热为之。有谷疸、酒疸、黄汗,前治相同,宜五苓散、茵陈汤下。
不治证
女疸其症额黑,日哺热,小腹急,足下热,便黑时溏,此大热交接入水,肾虚流湿于脾也。脉寸口无脉,口鼻气冷者死。
疟七
疟脉弦数者多热,又风痰也。弦迟者多寒。风宜汗之;寒宜温之;痰宜吐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数者可汗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
太阳经谓之风,宜汗。阳明经谓之热,宜下。少阳谓之风热,宜和解之。三阳经谓之温疟,宜从太阴论之。
不可早截,寒之不久,肾之虚,热之不久,心之虚,截之早,其邪不尽,正气愈胜矣,当先服小柴胡一二贴,扶正散邪,方可截。夜间发者属阴,加升麻、桔梗开提之,至于阳分截。
补发丹
治久疟痰邪相合者带虚。
小柴胡 二陈汤 苍术 葛根 常山
虚加人参 白术
老疟丹
治风水入阴在脏用气血,间日发。
川芎 台芎 白芷 苍术 桃仁 红花 川归 白术 黄柏 甘草 露星月饮
常山饮
黎芦散
中暑八附不治证
中暑脉虚身热,头痛恶热,躁热大渴,自汗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弱,烦躁,状如伤寒。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白虎加参主之;安佚〔1〕之人,静而湿胜,头痛恶寒,拘急支节疼,大热无汗,火胜金位,脉沉而实,白虎加苍术主之。
〔1〕佚 通“逸”。
阴胜阳之极,甚则传肾肝,为痿厥,清暑益气汤主之,虚也。
黄连香薷饮
治暑身热。
挟痰加半夏,虚加参、芪。
清暑益气汤
治暑伤金虚甚。五苓散。
不治证
四日之外,谵语、口干、潮热、失视失溲者死。
厥九
脉沉微而不数,谓之寒厥,乃纵欲于秋冬,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阳衰阴气独行。
脉沉数,谓之热厥,乃醉饱入房,阴气虚,阳气入,肾气衰,阳独胜。
气虚,四君子主之。
血虚,四物主之。
热,用承气下之。
痰,用白术、竹沥。
痿十
由肾衰水不能制火,火削肺金则生痿不能用,因色欲之过,宜降火补虚。
清暑益气汤
治肺被火烁成痿。
黄芪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三分。已上补气虚 白术 苍术泽泻除湿 升麻 黄芩 葛根解肌热,风胜湿也 五味 麦冬救被金侮 川归 陈皮 知母补水 青皮 黄柏
建步丸
治湿热成痿。
羌活 防风 柴胡 滑石 甘草 蒌根 泽泻半两 防己一两,酒制 苦参酒 川乌 桂一钱 愈风汤下。
气虚 四君子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
有痰加竹沥。
血虚,四物汤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湿痰,二陈汤加四君子下。
痹十一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寒气胜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痛而夜甚;湿气胜者为着痹,着于肌肉不去;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走经而且甚。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附子汤
治风寒痹。
附子去皮脐,炮 桂枝 芍药 甘草 茯苓 人参三分 白术一两
上,行痹加升麻桂枝汤;痛痹加附子茯苓干姜汤。
忍冬藤膏
治五痹拘挛。
麻木十二
麻木 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
人参 芍药 甘草 升麻 黄芪助阳道 苍术 黄柏 白术 柴胡 茯苓除湿热 川归行阴 痰加二陈汤。
痛风十三
痛风 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
四物汤 桃仁 牛膝 陈皮 甘草 白芷 黄芩又本是茯苓 草龙胆
在上属风,加羌活、威灵仙二倍,桂枝一倍。在下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二倍。血虚加芎、归,佐以桃仁、红花。气虚加参、术、败龟板。有痰加南星。
破伤风十四
破伤风 风则生热也。
风袭于疮,传播经络,病如疟状,治同伤寒。
脉浮无力,表之太阳也,汗之而愈。
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
脉浮而弦,少阳也,和解之愈。
大便秘,小便赤,汗不止,病在里,可速下之。脉沉在里,承气下之。
背后搐者,羌活、独活、防风、甘草。
向前搐者,升麻、白芷、独活、防风、甘草。
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右搐者加白芷。
厉风十五
厉风 血热凝结,其气不清,上体先见多者,气受之,下体先见多者,血受之。宜醉仙散、再造散、桦皮散、七圣、七宣辈大下之。
醉仙散
治在上。
瓜蒌根 苦参 蔓荆子 胡麻子 牛蒡子 防风 枸杞子白蒺藜
上末一钱半〔1〕,轻粉二钱,空心临卧茶下,如醉,下恶臭物为度。
〔1〕一钱半 《丹溪心法·疠风六十四》醉仙散方作“一两半”。
再造散
治在下。
大黄钱半 皂角一钱 生者烧灰冷酒下,以虫尽为度。
大风方
任意加减。
威灵仙 凌霄花 防风 白芷 荆芥 何首乌 川芎 羌活 皂角 石菖蒲 苦参 川归 乌蛇 白花蛇
僵蚕 全蝎 雄黄 大黄 苏木 桃仁 苍耳子 梧桐泪虻虫 水蛭 红花
冷丹十六
冷丹 血风也,血热也,痰血相搏也。
通圣散
消风散 治血风血热。
蝉蜕 僵蚕 荆芥
南星散
治痰血相搏。又用吐法。
肺风十七
肺风皮燥开折,血出大痛,乃肺热生风也。
苦参 皂角 蛇肉 荆芥 黄芩 沙参
中风十八附不治证
中风涎壅,口目斜,语言謇涩。热甚生风,血虚有痰。
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着四肢,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先以小续命汤加减,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
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耳聋而眼盲,鼻不闻香臭,便秘,宜三化汤通其滞,调以十全、四物。
血虚有痰,半身不遂,涎潮昏塞,宜以四物、四君子,随气虚血虚加二陈汤用之,调以凉剂导痰行气也,或权宜吐之。
中经者,内无便溺之阻,外无留结之患,宜大秦艽调之。
手足拳挛,筋脉抽掣,中于风冷者也,脉应弦急,治宜缓风之药。
手足弹曳,四肢痈缓,中于风热者也,脉应浮缓,治宜凉热消风之剂。
口目斜,乃风贼阳明胃土者也。有寒则急引颊移,有热则筋缓不收,偏于左则左寒而右热,偏于右则右寒而左热也。
小续命汤
治表。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人参 黄芩 防己 川芎 杏仁一两 防风半两 附子半两
无汗恶寒加麻黄、杏仁、防风。
无汗身热加白虎。
无汗身凉加姜附。有汗恶寒加桂枝、杏仁、芍药。有汗身热加葛根、黄芩、桂。有汗无热加桂、附。
三化汤
朴硝厚朴是 大黄 枳实
大秦艽汤
养血荣筋。
四物汤 秦艽三两 独活 羌活 白茯苓一两 防风 甘草 白芷 白术一两 石膏二两 细辛半两
独圣散
吐痰潮。
瓜蒂一两炒黄,为末 茶末三钱 齑汁调下则吐。
如风痫加全蝎,有虫加狗油、雄黄、芫花,立吐,后须降火安神。
泻青丸
治风热,泻肝安神。
川芎 川归 防风 羌活 栀子 龙胆 大黄 蜜丸,竹叶汤下。
通圣散
泻青丸去羌活、龙胆,加麻黄、薄荷、荆芥、芍药、芒硝、连翘、白术半两,桔梗、黄芩、石膏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二两,姜煎服。
二陈汤加竹沥、姜汁治痰,气虚加四君子,血虚加四物汤。
中风有急中不省,口角流涎,喉中作声,脉浮缓者。先去其痰,后治风热,又次养血益阳,其证有不同者,皆风热涎潮,随其何脏有虚而袭之。
如肝虚中风,脉应左关,面色青,诊在目,左胁偏痛,筋急,头目。
如心虚中风,脉应左寸,面色赤,诊在舌,不能言,不可转侧,呼怒叫。
如脾虚中风,脉应右关,面色黄,诊在唇,怠惰不能饮食,嗜卧如醉。
如肺虚中风,脉应右寸,面色白,诊在鼻,喘逆面肿。
如肾虚中风,脉应左尺,面色黑,诊在耳,面庞然浮肿,腰脊痛。
胃虚中气,脉应人迎两关,并浮而大。饮食不下,腹胀,食寒则泄,斜不随。
邪中心肺,涎潮逼塞。
四肢纵缓,以风散涎注于关节,气不能行,故四肢不遂。
舌强不能言,风入心脾涎中之,口噤不能言,以风冷客滞心肺,涎塞也。
四肢拘挛,以风冷邪气中肝脏,使筋挛也。
风柔,以风热中肝藏,使筋缓也。
不治证
脉急数而大数者死。
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死。
汗出不流如珠与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
口如鱼口,气粗面红者死。
口开目开,手撒,声如鼾者死。
发直口吐沫,膈满,咽如锯,喘急摇头者死。
昼恶寒,夜烦躁者死。
中风寒一如中风证,止牙车紧不动为异。
中风湿一如中风证,止兼腹满身重,便利不禁。
中寒手足挛急疼痛,四肢冷,口噤失音,吐沫,挟风则晕眩,兼湿则肿疼也。
中湿胀满,四肢关节疼痛,久则浮肿,挟风眩晕呕吐,兼寒则挛拳掣痛,脉沉而细微缓。
中风暑,如一中风证,止四肢缓弱。
中寒湿,湿寒二证相兼。
中暑湿,一如中风手足亸〔1〕曳,入浴晕倒骨解。
〔1〕亸(duǒ朵) 亦作“亸”。下垂的意思。
中气,一如中风于七情中发,宜顺其气,脉沉伏,大法风浮而气沉也。
中痰,素有蓄痰,随气上厥。
中尸口开目直,手撒形脱者死,脉紧而急者死,坚而细者死,弦而数者死。
中恶如醉如狂,乃心气虚有恐,治宜镇心神以降火。
唇青身冷脉小者死。
筋急者,肝中虚、肝中寒、筋实热、筋虚。
转筋者,筋虚、关节痛、筋寒、肝寒。
脚心痛,筋实、十指甲痛、筋虚。
曲蜷不伸,肝中虚、舌卷囊缩、肝中寒、筋虚。
瘖不言,心中虚、中风湿、痹痓。
头目动,肝中虚、皮肉动、脾中虚。
四肢头节痛,有中风、中寒、中湿、肝虚、有留饮、历节。
脚气十九
身体疼。有溢饮,虚寒搏之,有湿伤血也。
亦有血虚而痛者。
历节风二十
历节风,疼痛不可屈伸,体魁瘰肿如脱,痛掣流注骨节,自汗短气,头眩欲吐,由风湿寒相搏而成。痛者寒多,肿者湿多,汗出历节者风多。
历节风痛走注不定;痛风有定,夜甚;鹤膝风膝大,或痹,或痛不痛,筋动难,或仁不仁,饮痹往来如历节风;白虎飞尸痛浅按之便;附骨疽痛深按之无益。
吐衄二十一
吐衄 脉涩濡弱,细弦而涩,按之虚皆为亡血。沉弦,面无血色,无寒热者,必衄。沉为在里,荣卫内结,胸满必吐血。
因热则淖溢妄行,有劳则血不归经,大怒则气逆血莞〔1〕于上。
〔1〕莞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句,据此,疑作“菀”。
肾病则咳唾而有血。
衄者出于肺,呕吐者出于胃。
膈上伏热,寸脉洪数;荣血妄行,左手洪大;阳毒伤寒,脉洪数;虚劳吐血出于肺,脉洪。
饱食大饮,屈身劳力而吐血,出胃〔2〕,肺〔3〕洪,怒伤肝,气逆也。
〔2〕胃 原书字迹欠清,似属“胃”字,按文义亦应作“胃”。
〔3〕肺 按文义、医理疑作“脉”。
传尸注病吐血,两尺弦细。
治衄,凉血行血。
犀角地黄汤加郁金、黄芩、柴胡、人参、丹参,治呕血咯血。因血上错经火载而呕,因血虚痰盛而欬,四物汤、栀子、郁金、童便、姜汁、韭汁、山茶花;痰加竹沥;喉中痛是气虚,加参、术、芪、柏。
咯血血虚痰盛,加青黛、瓜蒌仁。嗽加诃子、海石、杏仁。
咯唾血出于肾。天门冬、麦门冬、黄柏、熟地、桔梗、知母、贝母、远志,有寒加姜、桂。
呕吐血出于胃。犀角一钱、地黄三钱、牡丹皮二钱、芍药三钱,名犀角地黄汤,治胃实及有瘀血。
人参饮子
治脾胃虚弱衄血。又治吐血久不愈。
人参三钱 黄芪一钱 芍药一钱 川归三钱 五味子五个 甘草 麦门冬二钱
救肺散
治血,六脉大,按之虚,心脉也,此气盛而亡血,以泻心补气以坠气。
四物汤 人参 黄芪 升麻 柴胡 牡丹皮 陈皮 甘草多加地黄,又名三黄泻血汤。
益阴散
治阳浮阴翳,咯血衄血。
黄柏 黄芩 黄连并以蜜水浸炒 芍药一两 人参 白术 干姜三钱 甘草六钱 茶一两 谷一两,香油釜炒 米饮下五钱。
三黄丸
治衄不止,大便急燥者下之。
栀子 黄芩 黄连 地黄 大黄 朴硝
上蜜丸。
清心莲子饮
治咯痰血。
下血二十二
下血脉浮弱,按之绝者,下血。因荣卫之气妄行,在春夏为溢上,在秋冬为泄下,左脉洪大伏毒下血;脉虚而数,毒者暑也。
内热下血,关后沉数。
肺受风热,传下大肠,名肠风。
先因便结而后下血,右尺脉浮,食毒物积于畅中,血随粪下,遇食则发,名脏毒下血,脉见积脉。
四物汤 升麻 秦艽 阿胶 白芷
热加黄连酒煮温散 栀子炒
虚加干姜炮 五倍子
如寒药用加辛升温散,一行一止。
胃风汤
治风毒客肠胃,动则下血。
四物去地黄,加人参、白术、桂枝、茯苓等分。
凉血地黄汤
治肠澼下血,水谷与血另作一派。
知母炒 黄柏一钱,炒 熟地 川归各五分 槐子炒 青皮各五钱
越桃散
治下血与血利。
栀子仁 槐花 枣 干姜
上各烧存性,米饮下三钱。
伏龙肝散
治便血因内外有感,停凝在胃,随气下通妄行。
伏龙肝一两 白术 阿胶 黄芩 地黄 甘草三钱
阴结 夫邪入五脏则阴脉不和,血留之渗入肠间,脉虚涩也。
生地黄汁 小蓟汁各一斤 沙糖熬膏 地榆 阿胶 侧柏叶 赤小豆五两,浸芽出,日干 川归一两 为末下。
治先血后便,谓之近血,水下前末。
治下血,五灵脂炒末,芎归汤下。
溺血二十三附不治证
溺血,热也,又因房劳过度,忧思气结,心肾不交。
生地黄 小蓟根 淡竹叶 栀子仁炒 藕节 甘草 滑石通草 蒲黄炒 川归
血虚加四物汤、牛膝膏。
发灰能消瘀血、通关,醋汤二钱
棕榈灰亦治,烧灰,米饮下。
赤脚马兰汁、老鸦饭、水杨柳脑并治。
不治证
吐衄、唾血、下血,脉浮大而数者死。
吐血脉紧弦者死。
中恶吐血,脉沉细数者死。
藏血,脉俱弦者死。
下脓血,脉绝者死;血温身热,脉躁者死。
霍乱二十四
霍乱,脉滑者霍乱,弦滑者宿食。洪者热,细者死,微迟者死,弦甚者死。
其气有三,火、风、湿。承胃之虚,吐为热也,泻为湿也。风胜则动,故转筋也,甚则转筋入腹者死。
干霍乱,则心腹胀满绞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须臾则死。急以盐汤大吐之。
热则五苓散;寒则理中汤,转筋霍乱,则二陈汤加白术、甘草、桂枝。
干霍乱者,系内有积,外有邪气,和解散治之,二陈汤。和解散,即川芎、防风、白芷、苍术也。
下利二十五附不治证
下利,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
寸脉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数者自止。迟而滑者实也,可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脉迟,或肠鸣,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温。由风湿热也,轻则飧泄,重则下利脓血。
在表者发之,表者身热也,柴胡去参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积也。在上者涌之,或痰气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
后重则宜下之,乃热物薮也,脉洪者是。又气不通,宜加槟榔、木香。腹痛则宜和胃气,以川归、厚朴、桂、芍药、茯苓和之。
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大柴胡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身冷自汗,下无声,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
鹜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有厥阴动利不止,脉沉细,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黄芩芍药汤
治泻利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痛甚加桂少许,下利脓血加归连五钱,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前证重者,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黄连当归汤
治下血腹不痛,谓之湿毒。痛,热毒也。
连归半两 热毒加大黄一两 芍药二钱半
腹痛加桂
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是大势来,宜宣和也。
白术 芍药 甘草
腹痛甚,加黄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痒与下血,加苍术、地榆;心下痞,加枳实。
凡痢疾腹痛,以芍药、甘草为君,归术为佐。见血前后,以三焦热论。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加朴,渴加茯苓;冬月减芍药一半,夏月加芩。见脓血在大便前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脓血在大便后者,制芩、归梢。脓血相杂下者;制大黄。腹不痛,白芍药半之。
身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
木香 黄连 甘草 诃子皮。
术芍汤下。
桃花汤
治冷利腹痛,下鱼脑白。
赤石脂煅 干姜炮
饼丸饮下。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自汗。
半夏一两 附子炮 干姜五钱 良姜三钱 桂三钱
甘草为末,浆水煎,和滓服。
小续命汤
治风邪内缩。方见前。
椿皮丸
治酒积利、久利湿也。
黄连茱萸粟壳丸
止利。
小柴胡去参汤
治身热挟外感者。
保和丸
治食积利。
乳香没药桃仁活石丸
治瘀血利,木香槟榔汤下。
茯苓汤
治伤冷饮水,变成白利,腹痛减食。
茯苓 猪苓 泽泻一钱 川归 桂五分 苍术五分 甘草 芍药二钱 升麻 柴胡 黄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汤
治肠澼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热毒也。
生地 熟地五分 甘草生五分,炙五分 芍药一钱半 黄芪一钱 升麻一钱 牡丹皮五分 苍术 秦艽 桂 当归 陈皮三钱
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谓之湿毒下血,加羌活、独活、防风、葛根、槐花各三钱
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内寒明矣。
升庥 芍药钱半 川归 黄芪 甘草一钱 葛根 柴胡 牡丹皮 肉桂 半夏 干姜 益智一钱五分
噤口利,谓下利而呕不纳食,是谓噤口。痢止,口不纳食,下便又不利。
人参,姜汁煮,焙干,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又缩砂蜜调,抹口上。呕不纳食,谓之噤口。
又人参、黄连浓煎,细呷之。
凡利下,外有滞下,疳利、劳瘵利、湿食〔1〕疮利。
〔1〕食 《脉因证治·下痢》作“蚀”。
血利则有瘀血、血枯、肺痿、风。
不治证
脉浮大者死,及数者死。
身热,脉数者死。
肠澼下白沫,脉浮者死。如屋漏色者死,尘腐色者死,如鱼脑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血热者死。
泄泻二十六附不治证
泄泻,脉沉而细疾或微,欲食不下,目睛不了了,又腹满,泄鹜溏,此阴寒也。脉数疾,声亮,暴注下迫,渴烦,小便赤涩,水谷消化,此阳热也。虚则无力,不禁固也,温之。实则圊不便,虚坐努积〔1〕,下之。
〔1〕积 《脉因证治·泄》作“责”,义胜。
积泄,脾部脉沉弦,宜逐积。
痰积,在太阴分,宜萝卜子吐之。
水恣泄,及大引饮,热在其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不胜,宜五苓。
风泄,久风为飧泄,水谷不化而完出也。肝病传脾,宜泻肝补脾。
脾泄,腹胀满,肠鸣,食不化,呕吐,宜理中汤。一云肠鸣,食不化,脾虚。
气泻,躁怒不常,伤动气,肺气胜脾,脉弦而逆,宜调气。
惊泄者,心受惊则气乱,心气不通,水入。
理中丸
治冷泻、脾泻、虚泄。
白术土炒 干姜炮焦 甘草炙 人参
为末粥丸。
胃风丸
治气虚。
四君子 升麻 芍药
胃补丸
治气虚下溜。
四君子 芍药炒 升麻
平胃五苓散
治湿泄、水恣泄、热泄。此方治一切阳证。
平胃散 五苓散 白术 芍药 甘草
热加芩、木通
流积丸
治瘀积下流,甚则吐之。
青黛 黄芩 神曲 海石
椒术丸
治湿。
川椒 苍术 肉豆蔻
脾泄丸
白术二两,炒 神曲一两半,炒 山楂 半夏两半 芍药酒炒,一两 黄芩一两半,炒 苍术五钱
虚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荷叶煨饭丸。
止泄丸
肉豆蔻五钱 滑石春一钱,夏二钱,秋一钱半
寒加炒曲、茱萸,热加连、茯苓,滑加诃子皮。
温六丸 青龙丸
俱可治。
不治证
脉大而滑带紧或浮皆死。
脉急而食不下者死。
四肢冷困,不能转侧,下泄亡阳,喘者死。
小便淋闭二十七
脉细而数,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关格头汗者死。
淋沥赤涩,皆内热也,宜解热利小便。
闭则气不利,有气虚则气不行,血虚则气不升,有痰多则气不运。
治法,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多导痰,先服本药,后皆用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加以五苓散。
清肺饮子
治热在上焦气分,小便不利,热而渴者是也。
泽泻五钱 猪苓三钱 茯苓二钱 通草 木通三钱 灯心一钱 车前子一钱 扁蓄 瞿麦 琥珀三钱
滋肾丸
治热在下焦气分,小便不利,不渴者是也。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一钱 桂少许
血涩致气不通,或死血作淋,加滑石、茯苓、泽泻。
牛膝膏
治死血作淋。
李先生治法:热在上焦,栀子、黄芩主之;中焦,加连、芍;下焦,加黄柏。淋热利之,山栀子之类;气虚,参、术加木通。
小便不通利,气虚,参、术加升麻,后吐;血虚,以四物,后吐;痰气,二陈加木通、香附,后吐。
《三因》淋用:
五苓散:牛膝、葵子、滑石、瞿麦,冷加附子,热加黄芩,血加栀子、石膏、石苇,气少腹满闭,加木香、沉香。
发灰散
治走马、房劳、饮食,忍小便以致转胞不通,脐下急满,醋下二合。
甘遂和蒜捣饼,安脐孔,合实,着艾灸三十壮,治小便不通。或加葵子。
小便不禁二十八
膀胱不约为遗溺。
小便不禁韭子丸
出《三因方》,治肾冷。
韭子六两 苁蓉 鹿茸 牛膝 菟丝子 巴戟 石斛 杜仲 川归 地黄 桂
上随分酌用为丸。
阿胶散
治失禁。
阿胶炒,二两 牡蛎煅 鹿茸酥炙,四两,任下
茯苓丸
治心肾虚淋沥。
赤白茯苓各二两 地黄汁
好酒熬成膏丸,盐酒任下。
大小便闭者,外有骨热不同。
关格者,外有肝实热、心实热。
便利不禁,外有中风湿、肝脾不同。
结燥便闭二十九附肾脏风
结燥便闭,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夫肾主大便为津液,津液润则大便润,热燥,脾脉沉数,下连于尺,脏中有热,亦有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者,宜承气下之。
又大便秘,小便数者,谓之脾约。脾血耗燥,肺金受邪,无所摄脾,津液枯竭,治宜养血润燥。
风燥,肺受风邪入肠中,右尺脉浮,宜麻仁丸。
阴结,阴燥欲坐井中,两尺脉按之虚,或沉细而迟者是。
如有阴证,脉坚实,汤〔1〕药中亦少加苦寒,以去燥热,宜黄柏、知母、附子。
〔1〕汤 《脉因证治·结燥》作“阳”。
气躁,尺脉伏也,宜温补之。
老人产妇,气弱,津液不足而结者,并宜地黄丸。
治法,肾恶燥,以辛润之。脾结燥,以苦泻之,如食伤腹满,腹响是也。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如能食,小便赤,为实,有物秘也,宜麻仁丸、七宣等主之。如不能食者,小便清,为虚,乃气秘也,宜用厚朴汤主之。
润肠丸
麻仁 桃仁一两 羌活 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上蜜丸梧子大。
如大便全秘,加酒制大黄;如血燥,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黄;如风结,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湿〔2〕加皂角仁、秦艽、大黄;如脉涩,身觉气短,加郁李仁、大黄;如阴结,加姜附。
〔2〕湿 《脉因证治·结燥》作“涩”。
厚朴汤
治气。
厚朴 半夏 甘草三两 白术五两 枳实 陈皮一两
外有脚气虚寒,气实,亦大便不通。
肾脏风,湿也,阴茎痒痛不忍。
苦参、大黄、荆芥、皂角、洗薰。海螵蛸末敷。
阴包痒虫蚀。
狗脊、黄连、黄柏、水银、光粉、赤石脂,为末敷,又加黄丹。
头痛三十
太阳头痛,兼项与攒竹,脉浮紧,或关前紧数,恶风寒,宜羌、芎、活主之。
阳明头痛,自汗发热,胃热上攻,脉浮缓长,或关洪数,石膏、葛、芷主之。
少阳头痛,额角偏疼,往来寒热,脉弦细,黄芩、柴胡主之。
太阴头痛,有湿痰,体重腹痛,脉沉缓,半夏、南星、苍术主之。
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细辛、麻黄、附子主之。
厥阴头痛,顶痛,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气虚头痛,耳鸣,九窍不和,尺脉虚浮,参、芪主之。
血虚头痛,鱼尾上攻,芎、归主之。
风涎冷痰在膈上,或呕吐,脉弦细出寸口,为痰厥,宜吐。
火作痛,痛甚,清之,散之。
湿热头痛,证则心烦。
伤风头痛,半边偏痛,皆因冷气所吹,遇风冷则发,寸浮。
食积头痛,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冲,右寸紧盛、左属风,浮为风;右属痰,滑为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痰厥头痛。
半夏二钱 白术一钱 天麻一钱半 人参一钱 黄芪 苍术陈皮 黄柏 茯苓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 干姜二钱
清空膏
治风湿热诸般头痛,惟血虚不治。
黄芩二钱 羌活 川芎 黄连 防风 甘草钱 柴胡七分
上为末,白汤下。
玉壶丸
治风湿痰头痛。
雄黄 白术 天麻 南星 半夏
茶调散
吐痰头痛。
家珍方
治偏头痛连睛。
石膏 黍粘子炒
香芎散
治一切头风。
香附二两,炒 甘草 川芎一两 石膏五钱 细茶 荆芥
点服二钱。
细辛 防风 川乌 草乌 白芷 荆芥 羌活
煎服。
目痛三十一
皆血太过与不及也。太过者,血得大热而溢于上,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者,血虚无所养而拈目痛。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血多气少;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惟足厥阴连于目系而已。
治法,血实者决之,血虚者补之,佐以辛散之,以凉清之、汗之、吐之。
脑痛三十二
因风热乘虚而入于脑,宜以辛凉散之、行之。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宜以辛凉散之、行之。
羌活汤
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
羌活 防风 黄芩酒 黄连一两,酒 柴胡七钱 瓜蒌根酒茯苓一钱 甘草
羌附汤
治冬天寒气犯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麻黄 附子 防风 羌活 白芷 升麻 僵蚕 黄柏 甘草三钱 苍术 黄芪一钱
藿香散
治脑风头痛。
藿香 川芎 天麻 蔓荆子 白芷
上槐花酒汤下。
又谷精草、铜绿另研,各三钱,硝石另研,一钱,为末,吹鼻中。
又细辛、瓜蒂、良姜一钱,硝五钱,含水满口,以药搐鼻。
又荆芥 薄荷 木贼 僵蚕 蝎梢
上为末,茶清下二钱。
眉眶骨痛三十三附不治证
因风痰。
羌活 防风 甘草 黄芩酒 白术 半夏 南星 细辛
又方
加川乌、乌头,童便浸,炒去毒,二味为君。
不治证
头目痛,脉反短涩者死。
脑痛,脉弦大者死。
卒视无所见者死。
目泣泪目黄三十四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泣泄,名风成寒中,宜辛温之。不得外泄,目黄,名风成热中而郁也,宜辛凉发之。
眩晕三十五
因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或七情郁而生涎,亦同呕吐,眉目疼痛,目不欲开。
因血虚眩晕,眼花屋转,起则晕倒。
因外感,风在三阳经,头重项强,有汗。
因虚〔1〕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着,皆令吐逆晕倒。
〔1〕虚 《脉因证治·眩运》作“寒”。
散风行湿汤
治痰火眩晕。
二陈汤 黄芩 苍术 滑石
瓜蒂散
治痰厥眩晕,吐之。
芎归汤
治血虚眩晕。
参苓汤
治气虚挟火。
人参 白术 黄芩 黄连
心腹痛三十六
脉细小迟者生,坚大实者死。
腹痛,反浮大而长者死。腹痛而喘,滑利数而紧者死。
滑而紧者痛,阳微阴弦者虚,短数心痛。
由中气虚,寒邪乘虚客之,治宜温之、散之。
或久不散郁而生热,宜开郁治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郁胃脘而痛。或有食积痰饮,或气而食相郁,停结胃口作痛。
热厥心痛,身热足冷,痛甚则烦躁而吐,额汗,脉洪,宜刺太溪、昆仑。
寒厥心痛,手足逆,冷汗,不渴,便利,溺清,脉微,乃寒客心包络也,宜温之。良姜、菖蒲,辛热也。
大实心痛,卒然发痛,便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痛,不能饮食,可下之。
胃病者,腹胀胸满,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刺大都、大白。
脾病者,腹胀,食则吐呕,善噫,胃脘痛也。心下急痛如锥刺,刺太溪。
又中胃痛,太阴也,理中、建中、草豆蔻丸等主之。
胃〔1〕心痛,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刺束骨、合谷、昆仑。
〔1〕胃 《脉因证治·心腹痛》作“肾”。
脾〔2〕心痛,状若死,终日不得休息,取行间、太冲。
〔2〕脾 《脉因证治·心腹痛》作“肝”。
肺心痛,卧若起居动作益痛甚,刺鱼际、太渊。
草豆蔻丸
治脾胃虚损客寒,及一切虚证,心腹大痛。
草豆蔻面煨去皮,四两 吴茱萸八钱 益智仁二钱 陈皮八钱青皮三分 泽泻三分 人参八分 甘草炙,三分;生,六分
麦糵一钱 黄芪八分 姜黄四分 川归八分 柴胡四分 桃仁去皮 僵蚕六分 半夏一钱 神曲一钱半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
金铃子 玄胡各一钱
热加黄连;散〔1〕气加荔枝核,酒下三钱。
〔1〕散 《脉因证治·心腹痛》作“疝”。
术附汤
治寒厥心痛,脉微虚弱,暴痛。
白术四两 附子一两 甘草二两
治心痛久成郁。
川芎 栀子 苍术 香附已上四味俱开郁。石碱 干姜炒,反治 火毒加黄连、甘草
有因酒、牛乳,心痛十八年,时以一物拄之,脉三至,弦弱而涩,吞酸,用二陈汤、白术、黄芩、黄连、泽泻、桃仁、郁李仁。
痰水停饮,留结不散,名胸痹。
瓜蒌 枳实 香附 苍术 台芎
死血留于胃口作痛。
承气汤 栀子 韭汁 桔梗能开提气血 麻黄重者须此发之
木香散
治心脾卒痛。
木香 蓬术一两 干漆炒烟尽,二钱
上醋汤下一钱。
煮雄黄〔2〕
〔2〕黄 《脉因证治·心腹痛》作“丸”。
治大实心痛、痃癖,如神。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分,研,入雄黄末 白面三两,再研匀
上水丸梧桐子大,每服时先煎井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五丸,煮二十沸,捞入冷浆水浸冰冷,一时一丸,一日二十四时,加至微利为度,用前浸水下。
治吞酸作痛,饮水为病也,可燥之。
干蚬壳丸 苍术半夏丸。
胃脘当心痛,有垢积者。
斑蝥 乌梅肉
丸如豆大,泔下一丸。
皂树上蕈,汤泡肥珠起,饮之泄效。
腹痛三十七
因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死血,有食积,有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故痛当分部分治。
小腹痛,厥阴也,正阳、回阳、四逆加归主之。
杂癥而痛,苦楝丸、丁香楝实丸、酒煮当归丸主之。
腹中不和而痛者,甘草芍药汤主之。或误下而痛加桂,痛甚加大黄。
夏月肌热恶寒〔1〕脉洪实而痛,黄芩芍药汤主之。
〔1〕寒 《脉因证治·心腹痛》作“热”。
中气虚而痛,饥而痛者是,理中汤主之。
诸虫痛者,如腹痛肿聚,往来无有休止,涎出吐清水。
痰积腹痛隐隐然,得热汤、辛物则暂止者是。
理中、建中,治寒腹痛及虚证。
调胃承气加木香、槟榔,治热腹痛及实证。或血加桂、桃仁,温加附。
温中加减丸
治食积腹痛,脉滑者是。
二陈芎术丸
治清痰腹痛,脉滑者是。
二陈汤 台芎 苍术 香附 白芷 姜汁
心痛有心胞客寒、心胞热、虚、宿食留饮。
脾积胸痹,胸痛有积实,腹痛同前条。
外有脚气,小腹痛者有肝痹、胞痹、疝、筋虚、肠痈。
腰痛三十八附腰软
脉大者肾虚,涩者瘀血,尺脉粗者热。
由肾虚而起于内,盖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心伤脾,皆致腰痛也。故使气结而不行,血停不散,遂成虚损,气血羸乏。
又房劳太过、失志者,虚羸不足而黑,远行久立身不能任。
郁怒者,腹急,胁胀,目魂。
忧思者,肌肉濡渍,痹而不仁,饮食不化,肠胃胀满。
房劳者,精血不足,转摇不得。
有湿热为病,亦因肾虚而生,肾虚水涸,相火而炽,无所荣制,故湿热相搏而成。
亦有虚劳外感湿气,内热不行而成党痼。湿热者,四肢缓,足寒腰冷如水汗〔1〕精滑,扇痛。
〔1〕水汗 《脉因证治·腰痛》作“冰,冷汗”。
有瘀血用力过多,坠堕折胸,瘀血不行。
有外感因虚袭之,如太阳腰痛,引项尻重。
阳明腰痛,不可以顾,善悲。
少阳如刺其皮,不可侻〔2〕仰。
〔2〕侻 《脉因证治·腰痛》作“俯”,义胜。
太阴烦热,如横木在中,遗溺。
少阴引脊内。
厥阴如张弩弦。
大抵太阳、少阴多中寒,阳明、太阴多燥湿,少阳、厥阴多风热。
腰软者,肾肝伏热,治宜黄柏、防己。
羌活汤
治腰痛。
羌活 独活 柴胡 防风 肉桂 当归
如卧寒湿之地,是太阳、少阴络中有凝血,加归尾、桃仁、苍术、防己。
如湿热,加黄柏、苍术、杜仲、川芎。
如虚,加杜仲、黄柏、知母、五味、龟板、当归。
如坠堕瘀血,加桃仁、苏木、麝香、水蛭。
肾气丸
治房劳腰痛,补阳乏不足。即八味丸。
茴香丸 鹿茸丸
治同前。
六味地黄丸
治膏梁之人腰痛,补阴之不足。
封髓丸
治同前。
煨肾丸
治肾虚。
杜仲炒去丝,断为末三钱,以猪腰一个,批五七片,以盐淹去腥水,掺末入内,包以荷叶,外用重重湿纸包定煨,酒下。
立效散
玄胡 桂 川归
酒下。
挫气腰痛。
山楂一两 北茴香炒,一钱半
酒下。
肩背痛三十九
脉促上紧者,肩背痛。沉而滑者,肩膂痛。洪而大者,风热。
由风热乘肺,手太阴经郁甚不行也,病则颊额〔1〕肿,颈肩臑肘臂外后臁痛,小便数而少,如小便遗失者,肺虚也。
〔1〕额 《脉因证治·肩背痛》作“颔”。
治宜通经血,益元气,散风热,通气散主之。
羌活 独活 防风 藁本已上通经气 黄芩 黄连降火 虚加人参、黄芪
背胛节痛四十
由小肠经气不行。
腰胯肿痛四十一
由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痛,治宜流湿散风寒。
又痰积,趁逐经络流注,搏于血内亦然,治宜逐痰积。
除湿丹
槟榔 甘遂 赤芍药 威灵仙 泽泻 葶苈各二钱 乳香研 没药一两 大戟炒,三两 陈皮四两
上面糊丸,加牵牛末。
煨肾散
甘遂掺猪腰,煨,末之。
禹功散
胁痛四十二
脉弦,由肝木气实火盛,或因怒气大逆,肝郁木盛,或因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盛生火,火盛肝急而作痛。治宜辛散之,以苦泻之,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等。
有瘀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病则自汗,痛甚,按之益甚,治宜破血为主,活血为佐,复元活血丹、导滞当归丸等。
有痰积流注厥阴之经,胁下痛,病则咳嗽,急引胁痛,治宜行气去痰,二陈汤加南星、青黛、香附、青皮等。
龙荟丸
治食积发〔1〕,木盛胁痛。
〔1〕发 《脉因证治·胁痛》此下有“热”字。
柴胡 甘草 青皮 黄连 当归 大黄 木香 芦荟 川芎 草龙胆
左金丸
治肝火。
黄连六钱 茱萸一钱
活血丹
治死血。
导痰汤
治痰积流注。
外有肝中风、左胁偏痛。肝中寒、胁下挛急。肝积、左胁痛。肝实、肝虚、筋实、悬饮、食积、肉虚、左胁因嗽而痛。胆实热,胁下满硬。饮水胁下鸣逐。
又有血枯证,胁满支满,经气不行。妨于食,肝伤脾。病至先闻腥臊臭,出清液,肝病肺叶伤之,四肢清,目眩,前后血。此得之少年脱血,房事,肝伤气竭致之。胁满面黑,不能反侧者死。
身体痛四十三
伤寒太阳经表证,六脉俱紧。
阴毒伤寒,身如被打,脉沉紧。
伤寒发汗后痛,气血未和,脉弦迟。
伤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风湿相搏,肢体重痛,不可转侧,脉缓。
虚劳之人痛,气血虚少,脉弦小。
诸痛皆生于气。
台乌一两 香附四两 陈皮 苏叶 干姜五钱 槟榔 名正气天香丸。
贴痛,芥叶研水敷。
熨痛,醋炒灰,布里热熨。葱艾炒、韭炒亦可,茱萸醋研水敷亦可。
治膝痛,脚骨热痛,或赤肿行步难。
苍术米泔浸一日夜 盐炒柏酒浸一日夜
上煎服。
痨瘵四十四
俗声传尸,虽多种不同,其病与前人相似,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1〕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核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血嗽痰,或腹下痢。羸瘦困乏,不自胜持。虽不同证,其根多有虫啮心肺一也,盖因阴虚,或痰与血病。
〔1〕发 《脉因证治·劳瘵》此下有“干”字。
方 青蒿二钱 童便四升
文武火熬至七分,去蒿再熬至一升半,入猪胆汁十个,槟榔末、辰砂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
方 治虚劳痰。
四物汤加竹沥、姜汁、童便,或加参、术。
传尸痨
李法三拗汤
治传尸一切诸证,先服此方,后服莲心散,万不失一。
麻黄 甘草 杏仁
姜、枣煎服,痰清则止。
莲心散
川芎一两 川归 黄芪 前胡 鳖甲醋炒 甘草 独活 羌活防风 麻黄去节 防己 赤芍 桂 杏仁去皮尖 莲肉去心 阿胶南星 陈皮 芫花醋炒黑干 枳壳麸炒 半夏 茯苓 黄芩
上除芫花,每服二钱半,水小二盏半,姜三片,枣一个,芫花一抄,煎至八分服。须吐有异物,渐减芫花,盖反甘草,杀虫少之。
调鼎方
治传尸劳有神效。
混沌皮一具,醋煮一宿,焙干 鳖甲炙 黄连 桔梗 芍药 大黄 甘草 豉心 苦参 贝母 秋石另 知母 草龙胆 黄柏蜜炙 芒硝飞 蓬术一个 犀角
上炼蜜为丸,温酒下二十丸。肠热食前,膈热食后,一月平安。
白蜡尘 治瘵虫。
喉痹四十五
盖因痰热内结,虽有蛾闭、木舌、子舌、缠喉、走马八〔1〕名,火则一也。
〔1〕八 《脉因证治·喉痹》作“之”。
夫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并络于喉,气热则结,甚则肿胀,甚则痹,痹甚不通则死。惟喉痹急速,相火之为也。至如嗌干痛、咽颔肿、舌木强,皆君火之为也。
治法,微以咸软之,甚以辛散之;痰结则吐之,甚则砭出血之;人火以凉平之,龙火以火逐之,凉剂热服是也,宜刺少商出血。
方
朴硝 牙硝各另研
青鱼胆放硝上干,方研为末,以竹管吹入喉中,痰出即愈。
秘方
桐油脚鹅翎刷,取吐痰为妙。又皂角取吐。
又僵蚕同姜研服解毒。
又生艾汁亦解。
玉匙散
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朴硝一两 硼砂五钱 脑子五钱 僵蚕
以竹管吹入喉中。
神效散
治热肿,语声不出。
荆芥穗另 蓖麻去皮,另。各一两
上蜜丸皂子大,嚼含化。
蜜附子
治府寒咽门闭,不能咽。
大附子生,去皮脐,切片,蜜涂,炙黄,含之咽津。
雄黄解毒丸
治缠喉风及喉痹,倒仆失音,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一钱,飞 郁金 巴豆十四个,去油
上醋糊丸,绿豆大,热茶清下丸子九丸,取吐即止。
又方 胆矾一钱,以乌梅肉裹之,外以绵裹含。
龙火拔毒散
治缠喉急证,先以针出血,后以此丹,用新水扫之。
阳起石煅 伏龙肝等分,水敷
又白瑞香花根,研水灌之。
咽物〔1〕状,咽者,咽物久〔2〕也 咽肿不能吞,干则不能咽,或因多饮咳热,或呕吐咯伤,皆致咽系干枯之所为也。
〔1〕物 按下文“喉病状”,此字应作“病”。
〔2〕久 《脉因证治·喉痹》作“处”。
喉病状,喉者,声音出入处也。藏热则暴肿闭塞。
悬壅俗云蛾也,在上腭。
欬而声嘶喉破也,俗云声散。
虾蟆瘟四十六
风热也,宜服车前叶汁,又宜解毒丸下之
附方
侧柏叶汁调蚯蚓粪敷,烧灰大妙。
又
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磨敷。
又
五叶藤汁敷妙。
口甘苦四十七
口甘,脾热也,三黄丸治之。
口苦,胆热也,乃谋虑不决,柴胡汤主之。柴胡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
舌四十八
心脉系舌根,脾脉络系舌傍,肝脉络系舌本。因风寒所中,则舌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则舌肿满而不得息;肝壅则血上涌;心热则裂而疮;脾热则苔滑;脾热则舌强;脾闭则白苔如雪。
金沸草散
治风寒伤心脾,令人寒热,齿浮舌肿。
荆芥四钱 旋覆花 前胡 麻黄各三钱 半夏 甘草一钱
升麻柴胡汤
治心脾虚热上攻,舌上疮,舌本强,两颊肿痛。
石膏煅,二钱 升麻 芍药 栀子 木通一钱 杏子 大青黄芩三分 柴胡一钱
敷舌肿,破锅底黑,醋盐调敷。
出血如泉,白胶香、五倍子、牡蛎糁。
白苔语涩,薄荷汁、白蜜姜汁揩敷。
目四十九
因风热,血少,神劳,肾虚。
病在腑,则为表,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
如暴失明,昏涩,翳膜,眵泪,班入眼,皆表也,宜发表以去之。
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散,皆虚也,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神。
拨云汤
羌活 防风钱半 蒿本 川芎 荆芥一钱 葛根 细辛 柴胡 升麻五分 川归 知母 黄柏 黄芪 甘草一钱
内障是〔1〕虚火盛,加四君子汤、五味、茯苓。
〔1〕是 《脉因证治·目》此下有“脾”字,义胜。
湿热加黄芩、黄连、生地。
睛痛加四物汤。
胸中不利加槐子。
水〔2〕翳加羚羊角,大府秘加大黄。
〔2〕水 《脉因证治·目》作“赤”。
凡目暴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黄连、当归为佐以养血,使以羌活、升麻、柴胡、白芷、甘草。
白睛红加白豆蔻少许。
凡目久病昏暗,以熟地、川归为君,以羌活、防风、干菊之类为佐。
退云丸
治一切翳晕,内外障昏无睛,屡效。
川归酒洗 川芎两半 犀角 楮实 蝉退 黄连 薄荷各五两 干地黄酒浸,一两 瓜蒌根一两 羌活一两 川木贼一两半,童便浸一宿,去节,火干用之
上炼蜜丸,米饮下,妇人川归汤下,有气木香汤下。
泻青丸
治风热。
熟地黄丸
治血少。
驻景丸
补肾水。
车前子三两 熟地三两 菟丝子五两
槐子散
治体肥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
槐子 黄芩 木贼 苍术
末之,茶点服之。
桔梗丸
治太阳卫虚血盛,瞳入肿痛,眼黑肝风盛。
桔梗一斤 牵牛头末,三两
蜜丸水下。
羊肝丸
治一切目病,不问盲障。
白乳羊肝一具,以竹刀去膜 黄连一两 川归 于菊 防风薄荷 荆芥 羌活 川芎三钱
上为末,羊肝捣丸,浆水下。
地芝丸
治不能远视,能近视,此除风热。
地黄 天门冬四两 枳壳炒 干菊二两
上蜜丸,茶酒任下。
定志丸
治不能近视,能远视。
人参 远志 菖蒲 茯苓
蜜为丸下。
治瞳子散大,此辛热之为也。
黄芩 黄连除风热 归身 地黄养血凉血 地骨皮 五味收散 天门冬泻热补气
点方
百点膏
黄连二钱,水大碗,以火熬至一半 加川归六分 防风三分 蕤仁去皮尖,三分
上熬水中不散,加蜜少许点之。蔓荆子、椒根、地黄、甘草、荆芥、麻黄、升麻,随所长加之。
金丝膏 七宝膏
真珠 珊瑚 炉甘石二味俱煅七次,以连水浸七次 辰砂 脑麝 蕤仁去壳
上研末点。
眼稍赤。
白矾飞过三钱 铜绿五分 密陀僧一钱
轻粉少许,末贴之。
豆后上翳。
谷精草 蛇壳 绿豆粉 天花粉
上等分,粟米泔浸煮蜜服。
烂翳,茜藤灰、灯草,点须臾,大痛,百节草刮去。柿干为度,食之。
春雪膏
朴硝,置豆腐上蒸,待流下,用瓦器承之,点赤眼。又黄丹、白矾点赤眼。
耳五十
因风热、气虚火胜,风耳痛,全蝎一两,生姜三两,切作方块,同炒熟去姜,末之,汤点。
聤耳出脓,桑螵蛸一介,火炙 麝一字,另研掺之 又加染坯枯矾吹之。
虫入耳中,麻油灌耳中,虫出。
耳痛甚,茱萸、乌附尖、大黄、同为末,涌泉,即脚底心也。
鼻五十一
肺窍也,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有寒,有热。
寒则表之,羌活、独活、防风、升麻、干葛、白芷、黄芪、苍术、甘草、川椒。
热则清之,黄芩、黄连。
酒鼻乃血热入肺,四物加酒芩、酒红花,煎服。
敷,乳香、硫黄酥调敷。 萝卜内煨乌尖。又鸭嘴,胆矾敷。
齆鼻乃肺气盛也,枯矾研为面,脂绵裹塞自消。
瓜蒂末,绵裹塞亦可。
又木通、细辛、附子炮,蜜和绵裹,塞鼻亦可。
服用防风通圣散,加好山棱、茱萸、海藻,并酒浸,炒干为末,每一钱五分,任汤下。
鼻渊乃胆移热于脑,通圣散加薄荷、黄芩、黄连、辛夷。又孩儿茶服妙。
齿五十二
夫齿,肾之标,骨之余。上龈,胃络贯也,喜热恶寒;下龈,大肠络也,恶热喜寒。
盖因肾衰则豁。
大肠壅,齿为之浮;大肠虚,齿为之宣露。热甚则齿动龈脱,作痛不已;寒邪气〔1〕邪客脑则脑痛,祖露疼痛。
〔1〕气 《脉因证治·齿》作“风”,义胜。
羌活散
麻黄去根节 羌活一钱 防风三钱 细辛 升麻 柴胡 当归 苍术一钱五分 白芷三钱 黄连 骨灰二钱 桂枝
上为末,先以汤嗽口净,擦之嗽之。
又 蒺藜五钱,青盐三钱,浆水二碗,煎半,热漱。
又乌豆、熟艾、葱、川椒,浓煎漱,有浓痰出则安。
治虫散气,荜拨、木鳖,同研搐鼻。
因气走注,藁本、煎草、细辛,热漱。
治骨槽风,皂角,不蛀者去子,入杏仁在子位上。
上烧存性,每两入青盐一钱,揩用。
治风蛀牙,北枣一个去核,入巴豆一枚,合成,文武火上炙焦成灰样,放地上良久,研细,以纸捻入蛀孔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