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吴尚默以时父   订正

西吴陈干阳潜夫父   参订

宛陵戴天眷德苻父

天台林凤翔  父

括苍王硕辅缙卿父

黔中刘汝舟载卿父

玉融林士元则允父

螺川王万享景和父

孝乌后学丁承祖仲德父

同邑后学龚天定孔固父 同阅

赤岸裔孙朱文英    藏稿

咳逆痰嗽一附张论、李论、刘论、治法论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脉浮为风,为湿。此生于外邪之所搏。脉浮紧则虚寒,沉数则少血,洪滑则多痰。此皆生于内气之郁。又弦为饮,人壮〔1〕愈,沉者不可发汗。

〔1〕壮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逆痰饮》“欬而弦者,相其人强,吐之而愈”句,疑脱“吐之而”。

风寒为病,主乎肺,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清肃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饮食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内外相合邪,因而嗽之。

火盛炎烁肺金,遂成郁遏胀满,甚则干咳无痰,或吐血痰。好色肾虚,阴虚生火,肺津耗散,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则气滞,妨碍升降。

有论咳者,卫气之失;嗽者,荣血之失。外伤六气,随风寒暑湿燥火,感其部位,察而表之,内伤七情,皆胃受之,而关于肺。

伤风咳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宜麻黄汤。遗屎,赤石脂。

伤寒咳者,发热无汗恶寒,无渴。

伤暑咳者,烦热引饮;或吐沫、声嘶、咯血。

伤湿咳者,骨节烦疼,四肢重着,洒洒淅淅。

喜伤心,咳者喉中介介如肿状,甚则咽〔1〕肿喉痹,又自汗咽干,咯血,此劳伤心,小肠〔2〕受之〔3〕与气俱失,宜芍药甘草汤。

〔1〕状,甚则咽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2〕小肠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3〕之 此下《脉因证治·逆痰嗽》有“咳”字。

又。怒伤肝,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或〔4〕宜小柴胡汤;胆受之,呕苦汁,宜黄芩〔5〕草治之。

〔4〕或 疑作“侧”,《脉因证治·逆痰嗽》有“怒伤肝,咳而右胁下痛,不可转侧”句,可资参证。

〔5〕芩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逆痰嗽》有“胆呕苦汁,黄芩半夏汤”句,可资参证。

思伤脾,咳而两胁下痛,引肩背,又〔6〕痛不饮食,此饥饱之伤,宜升麻汤。胃受之,呕长虫,乌梅汤,又云人参主之。

〔6〕又 此下《脉因证治·逆痰嗽》有“腹胀心”三字。

忧伤肺,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吐血,或吐白沫,口燥声嘶,此叫呼伤肺;大肠受之,遗屎。治同气下条,又云枳壳治之。

恐伤肾,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或寒热喘满引腰背,此房劳伤肾,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膀胱受之,遗溺,宜茯苓甘草汤治之。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腹满不欲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令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宜异功白术散。

张论

有贫者外感之由,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又曰:岁火太过,肺金受邪,病嗽是也。有富贵者,多食味厚,热痰所成也,谓之涎嗽是也。

李论

皆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1〕,冲肺道而成嗽。

〔1〕积 此下《脉因证治·逆痰嗽》有“而成痰”三字。

刘论

皆脾虚而成痰,伤肺而成嗽。

有论痰嗽潮热四证:因痰嗽者潮热大体虽同,动〔2〕,作有异,或因虚伤冷,则先痰嗽,嗽久而不已,血形如线〔3〕,随痰而出,恶寒发热,右寸脉浮而数,外证日轻夜重〔4〕,面白痰清。

〔2〕潮热大体虽同,动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3〕而不已,血形如线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4〕日轻夜重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

因忧愁大怒则吐血,而后痰嗽,少寒多热,左寸脉沉小而数,外证心下噎塞,情思不乐,饮食不下。

或虫注相搏,或死魂相逐,则先呕血,不知来处,微有痰嗽,渐生寒热,两手脉弦细而数,外证食不为肌,烦乱动变不常,身体酸疼倦,久久嗽搐痰多,或喘,或泻,即死。

或先因伤寒伤湿,解利不尽,虽病退人起,饮食减少,不生肌肉,身倦无力,劳力则热,身体酸疼如劳状,但不吐血,不发潮热,经二三年,医无验,此是余毒伏于经络,其脉弦也,再发即愈。

治法论

咳嗽、痰嗽分而为二。

咳者,谓无痰而有声,乃肺气伤而不清,关于肺也。宜以辛润其肺,青陈皮以散三焦之气壅。

嗽者,谓有痰而无声,乃脾湿而为痰,而以嗽,皆积于肺也。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1〕也。盖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然寒暑燥湿风〔2〕火皆令人嗽,独湿病痰饮入胃,留〔3〕则为咳嗽也。宜以化痰为先,下气〔4〕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5〕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

〔1〕而为嗽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2〕然寒暑燥湿风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3〕留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逆痰嗽》作“之而不行,上入于肺”。

〔4〕气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逆痰嗽》有“有痰而嗽者,治痰为先,下气为上”句,并有“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句,可资参证。

〔5〕湿 此下原有脱字,存疑待考。

能食者下之,不能食者,厚朴汤主之。痰而热者,柴胡汤加石膏主之。痰而寒者,小青龙加杏仁主之。

张之治风痰,以通圣散加半夏。暑痰,以白虎、凉膈。火痰,以黄连解毒。湿痰,以五苓、白术。燥嗽,以木香葶苈散。寒嗽,以宁神宁肺散,更分吐、汗、下也。

又大热大饮,凝于胸中而成湿,故作痰矣,宜吐之。

方 南星 半夏 枳壳 陈皮

风痰脉弦,加通圣散;热痰脉洪,加小柴胡、青黛、黄连;湿痰脉缓,加苍术、防己;寒痰脉沉,加桂、杏仁、小青龙;气痰脉涩,加青皮、陈皮;气上逆,加苦葶苈;气促,加人参、桔梗;发热,加黄芩、桔梗;热上喘涌,加寒水石、石膏;痞加枳实,重加茯苓;浮肿,加郁李仁、杏仁、泽泻、茯苓;大便秘,加大黄;能食,加承气;不能食,加川朴。

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

木香 槟榔各一钱 枳壳麸炒,一两 厚朴三两 大黄酒制,一两 川归 人参各三钱

紫苏饮子

治脾肺受寒,痰涎嗽。

紫苏子 桑白皮 青皮 陈皮 杏仁 麻黄 半夏 五味炙甘草 人参

千缗汤

治痰。

半夏一两 皂角去皮弦子,半两 雄黄

上以水三升,姜八片,煎至半,以手揉洗之绢袋,取清汁服。

秘方

治风寒,行痰,开腠理。

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

治火嗽,黄芩、黄连、瓜蒌、海石。

治劳嗽,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治肺胀及火郁。

诃子 杏仁 半夏 瓜蒌 青黛 香附子

治痰积方

南星 半夏 瓜蒌 青黛 石碱

肝痛,疏肝气,加青皮。上半日嗽,多属胃火,加贝母、石膏。下半日嗽,多属阴虚,加知母、黄柏、川芎、川归;虚甚好色者,加人参膏、陈皮、生姜。

酒病嗽。

白矾研,一两 杏仁一升

上以水一升,煎干,摊瓦上,露一宿,炒干,夜饭后嚼杏仁十五个。

鹅管石散

治风入肺脘。

南星 雄黄 款冬花 鹅管石

上为末,入艾中,放姜置舌上灸,烟入咽内,以多为妙。

青礞石丸

化痰。

沉香丸

治痰。

痰嗽

南星 半夏 茯苓 陈皮 风化硝 贝母 滑石 白芥子

热加黄芩、青黛,风加皂角,湿加苍术,口加枳实,润加瓜蒌仁。

劳嗽

四君子 百合 款花 细辛 桂 五味 阿胶 天门冬 杏仁 半夏 黄芪 芍药

上水煎服。

逆 二附不治证

谓气上逆,肺壅而不下。

皂角丸

治上气逆。

竹茹,治气上逆因热者。

麦门冬汤

治大逆上气。

麻黄厚朴汤

治上气脉浮。

泽漆汤

治上气脉沉。

泽漆 桑白皮六钱 射干 茯苓 黄芩 术四钱

不治证

喘嗽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上气面浮,肩息,脉浮大者死。

久嗽数岁,脉弱者生;实大数者死。

暴嗽,脉散者死。

喘息脉滑,手足温生;脉涩,手〔1〕者死。

〔1〕手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逆痰嗽》有“脉涩,四肢寒者死”句,可资参证。

肌瘦下脱,热不去者死。

咳嗽形脱,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脉小沉伏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脉弦急欲绝者死。

喘 三

因虚 气虚,火入肺;阴虚,火起冲上;肺虚,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也;肾虚,先觉呼吸短气,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者是,治宜补肾。

因实 有痰、有水气乘肺,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气壅滞,右寸沉实者是。其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如塞,如呕状,自汗,治宜泻肺。

因邪 由肺感寒邪,伏于肺经,关窍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紧,亦有六部俱伏者,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

气虚,人参、黄柏蜜炙、麦门冬、地骨皮。

阴虚,四物加黄连。有痰加枳壳、半夏阴则血也。

痰,二陈汤加南星、枳壳、皂角。

神秘方

治水气逆上乘肺,肺浮而气不通,其〔1〕大,不卧者是,卧则喘也。

〔1〕其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喘》神秘汤证治中“脉沉大”句,疑作“沉”。

紫苏子 陈皮 桑白皮 生姜 茯苓 人参五钱 木香二钱

上咀,煎服。

泻白散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逆。

痰加半夏、桔梗。

劫喘,治喘甚不可用苦寒药者,以温劫之。

椒目,为末,姜汤下。

又萝卜子炒,皂角烧存性,姜汁丸,噙化。

又大黄,牵牛炒,蜜水下二钱。

猪丸

治喘,年深或作或止。

雄猪肚一个,如食法,入杏仁五两,线缝其口,醋三碗,煮干,先食肚,次以杏仁新瓦上焙干,捻去皮,旋食,永不作。

分论咳嗽喘息

咳者 无痰有声,喉中如痒,习习如梗,甚者续续不止〔2〕,连连不已,冲击膈间,外有心咳一切血证〔3〕,肺咳上逆者是。

〔2〕不止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3〕一切血证 原脱,据《脉因证治·逆痰嗽》补。

嗽者,有痰。外有劳瘵、喘促,嗽血者,是肺痿。

喘者,促促而气急,喝喝而气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外有脚气。

气逆者,但气上而奔急。外有肺中风、肺中寒、肺中暑、肺水、肺热、肝热、胆寒、心热、肠痹、痰水。

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外有脾中风、肺热、肾热虚、历节风、忧气、胸痞、痰饮、短气。

脉寸口沉,胸中短气;辟大而滑,中有短气;浮而绝者,气微弱者,少气。

宿食留饮四附宿食状、痰饮状、李论、张论

脉寸口浮大,按之反涩,尺寸亦微而涩,宿食也。脉寸口如转索而紧,宿食也。

脉滑而数者,宿食也,当下之。

又浮而滑者,宿食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当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宿食。

脉短而滑酒〔1〕病,脉浮而细滑者伤饮。

〔1〕酒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宿食状

《千金》云:胃中有辟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2〕食。

〔2〕物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则欲”。

大腹有宿食,则寒凛如疟发热状;小腹有宿食,即暮发热,明旦复止。

又有云:病宿食则头痛,恶风增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气腐气,或腹胀泄泻,及四肢浮肿。若胃实寒,食反留滞,其脉滑而数,宜下之愈。若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消之。

痰饮状

或咳,或喘,或呕,或泄,晕眩,烦,悸忪,,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颠。

悬饮者,饮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治法当下。

溢饮者,饮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法当汗

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随证汗下之。

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宜治湿从小便去之。

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

伏饮者,膈满喘咳,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1〕,振振然。

〔1〕痛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目泪恶寒”。

李 论

饮食自倍〔2〕,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3〕留饮。

〔2〕自倍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3〕故 此下脱字,《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宿食”。

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宜分寒热轻重而治之。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宜瓜蒂散吐之。轻则内消宿食,缩砂、神曲是也;重则除下,承气类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等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枳实、麦蘖等也。

饮者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轻者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醒汤、五苓、半夏、术、壳之类是也;重则三花神祐等也。

又一云:凡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川乌二钱,防己一钱,丁香、甘草各五分;凡伤羊肉、湿面湿热之物,白术、连一钱,大黄二钱,甘草。已上二证,腹痛白芍药一钱,心下痞加枳实,腹胀加厚朴,胸中不利加枳壳,胸中寒加陈皮,渴者加茯苓,腹中闷加苍术,及体沉重加〔4〕□术。大抵伤冷物巴豆为君,伤热物大黄为君。

〔4〕加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体肢沉重,苍术”句,疑作“苍”。

张 论

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1〕,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隔,酸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饮食粗,动作劳,酒食伤之,以致心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又重者,证太阳〔2〕伤寒,止脉沉,宜导饮丸主之。

〔1〕粱太过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2〕证太阳 《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病证同太阴”。

又论留饮,畜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濡,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乘困饮水,脾胃失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

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发燥,久则成痰。在左胁同肥气,在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喘,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水,在太阳为支饮,皆由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面浮目黄;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化〔3〕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如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3〕化 《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滞”。

刘用槟榔丸

治伤之轻,饮食不化,心腹膨胀。

槟榔 木香各一钱 陈皮八钱 牵牛头〔4〕

〔4〕头 此下《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有“末四钱”三字。

上醋糊丸,姜汤下二十丸。

雄黄丸

治伤之重,腹胁虚胀。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

丸治法同心痛条下。

瓜蒂散

吐心腹卒痛,闷乱急剂。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

上为末,每一钱,温水下。

枳术丸

治伤食。

枳实〔1〕半两 白术一两

〔1〕枳实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闷加曲糵,滞气加槟榔、木香、青皮,伤□加大黄、黄连、黄芩,湿加萝卜子,热加连,伏湿痞闷加茯苓、泽泻,病后食伤加栀子,粉湿面油腻加〔2〕□粉、半夏,伤冷硬加草豆蔻〔3〕、□术,伤水加干姜,心胃痛加缩砂、丁香〔4〕,□□加人参、半夏。

〔2〕加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半夏、豆粉,湿面油腻加之”句,疑作“豆”。

〔3〕蔻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棱莪,伤冷硬加之”句,疑作“莪”。

〔4〕香 此下脱字,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参,伤胃加之”句,疑作“伤胃”。

解酲汤〔5〕

治伤酒。

〔5〕解酲汤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痰饮》补。

草豆蔻 缩砂 生姜 葛花各一〔6〕 木〔7〕香五分 茯苓 陈皮去白 猪苓去皮 人〔8〕参 白术各钱半 青皮三钱 炒曲 泽〔9〕泻各三钱

〔6〕一 《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半两”。

〔7〕木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8〕人 原脱,考葛花解酲汤中有“人参”,据补。

〔9〕泽 原脱,考葛花解酲汤中有“泽泻”,据补。

白〔10〕汤下。

〔10〕白 此上《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有“右为末”三字。

秘方〔11〕

治胸〔12〕中有物,恶食。

〔11〕秘方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12〕胸 《脉因证治·宿食留饮》作“胃”。

白〔13〕术、山楂、川芎、苍术、神曲炒。

〔13〕白 此上《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有“二陈汤加”四字。

神祐丸〔14〕

〔14〕神祐丸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15〕,心下续筑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15〕利,难利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甘〔1〕草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1〕甘 此上脱字,《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有“茯苓桂术汤 治心下有痰饮……”句,可资参证。

大青龙〔2〕汤

治溢饮体疼,当发其汗。

〔2〕大青龙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麻〔3〕黄七钱半 桂枝 甘草各二钱 杏仁 石〔4〕膏鸡子大 半夏续加

〔3〕麻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4〕石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泽泻〔5〕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6〕葶苈、大枣。

〔5〕泽泻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6〕息,加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朴黄〔7〕汤

治支饮胸满。

〔7〕朴黄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原朴 大黄

二陈汤、小半夏〔8〕

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治先〔9〕渴却呕,水停心下,属饮也,加茯苓。

〔8〕二陈汤、小半夏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9〕治先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五苓散〔10〕

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11〕,停痰宿水。

〔10〕五苓散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11〕水也,亦治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破饮丸〔12〕

治五饮结为癥瘕,支饮,胸满吐逆,心痛,大能散〔13〕气。

〔12〕破饮丸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13〕能散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荜〔14〕拨 胡椒 丁香 缩砂 青皮 乌梅 木〔15〕香 蝎梢巴豆去油

〔14〕荜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15〕木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青皮同巴豆,浆水渍一宿,漉〔1〕,同炒,青皮焦,去豆〔2〕不用,清浆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3〕下五七丸。

〔1〕漉 此下《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有“出”字。

〔2〕去豆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3〕姜汤 原脱,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补。

控涎丹

治患〔4〕胸背、手脚、头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钩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

〔4〕患 原作“胃”,据《脉因证治·宿食留饮》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真者

糊为丸。

嗳气吞酸嘈杂五

因胃中有火、有痰。《三因》云: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痛。

二陈汤加南星、黄芩,治食郁有热吞酸。

曲术丸

治吞酸嘈杂。

缩砂 陈皮 炒曲 苍术

曲丸。

治吞酸湿热所郁。

黄连姜汁炒 茱萸炒 苍术 茯苓汤浸

吐清水,苍术陈壁土炒,茯苓一钱,活石炒,白术一钱半,陈皮五分,煎服。

燥饮丸

治痰饮心痛。

干螺壳墙土上者 苍术

曲为丸。

木香丸

治〔5〕气者,宿食也。

〔5〕原脱,据《脉因证治·论气》补。

木香 蓬术 胡椒 半夏 干漆炒烟尽,各五钱 缩砂 桂心 青皮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山棱醋炒 白姜一两

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治同前。

肉豆蔻 川姜 百草霜各二钱 木香一两 荜澄茄 山棱 油各一两 巴豆百粒,去皮 蜡四两 杏仁百粒,去皮

上除巴豆、杏仁外,为末,次下别研巴、杏,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在药内成剂,入舂内杵千余下,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温汤送下。

积聚六附不治证

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见,积在胸;尺中见,积〔1〕在气冲;关上见,积在脐傍。左积左,右积右,脉二出,积在中央处其部。

〔1〕积 原脱,据《脉因证治·积聚》补。

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重,名肝积。脉沉而急,若脊与背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脉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寸口沉,而横胁下及腹中,为横积。

脉小沉而实者,胸胃中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脉沉而紧,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

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微者为癥。迟而滑,中寒有癥结;驶而紧,积聚有击痛。脉沉重中散者,寒食成癥瘕;脉左转沉重者,病癥在胸;脉右转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

盖积者,系于脏,始终不移;聚者,系于腑,发痛转移随〔2〕气往来,如有坯块。癥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因外有寒,血脉凝涩,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矣。又因七情忧思伤心,重寒伤肺,愤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成积。又因食、酒、肉、水、涎、血、气入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又有息积者,及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荣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岁不已,名曰息积。

〔2〕移随 原脱,据《脉因证治·积聚》补。

有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杯,疟连岁,中有血色。有心积,名曰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有肺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寒热喘嗽。有脾积,名痞气,在胃脘,如盆,四肢不收,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其食冷物,阳气为湿畜。有肾积,名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状,上下喘逆,骨痿。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者〔1〕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而补之,随所〔2〕利而行之。

〔1〕者 原脱,据《脉因证治·积聚》补。

〔2〕随所 原脱,据《脉因证治·积聚》补。

五积丸

黄连肝、肾五钱,脾七钱,心、肺一两五钱 厚朴肝、心、脾五钱,肺、肾八钱 川乌肝、肺一钱,心、肾、脾五钱 干姜肝、心五分,肺、肾钱半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脾、肺、肝二钱,心五钱 巴豆霜五分

上为末,巴豆霜旋入,蜜炼为丸如桐子大,初二丸,加至微溏,又有虚人不宜攻,以蜡匮其药,且久留磨积。

肝积加柴胡二两,皂角二钱,川椒四钱,昆布、莪术各二钱半。心积加黄芩三钱,茯苓、桂、丹参、菖蒲各一钱。肺积加桔梗、天门冬、山棱、青皮、陈皮、白豆蔻各一钱,川椒、紫菀各一钱半。肾积加玄胡三钱,苦楝三钱,全蝎、附子一钱,泽泻二钱,独活一钱,菖蒲二钱,桂三分,丁香五分。脾积加吴茱萸、缩砂、茵陈、芩各二钱,泽泻一钱,椒五分。

秋冬加朴一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

肉积,硇砂、水银、阿魏。酒积,神曲、麦糵。水积,甘遂、芫花、牵牛。食积,巴豆、礞石。气积,槟榔、木香。血积,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涎积,雄黄、腻粉。癖积,山棱、莪术。

鱼腥,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

寒冷成积,附子、硫黄、朴。

消块丸

山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开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 牛膝活血 二陈汤开皮里膜外之痰 石碱破痰块 甘草 黄连吴茱萸炒,益智子炒 山楂破食块

上为末,醋糊为丸,用葵根、石碱、白术汤下。

千金消食丸

硝石六两 大黄半斤 甘草 人参三两

上为细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竹筒中,以竹片三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桐子大,每三十丸。可消块,不令人困。

经验丸

破块。

吴茱萸、黄连、木香、槟榔、桃仁、郁李仁,大承气加连、川芎,干葛煎汤下瓜蒌、贝母、半夏、黄连丸,极妙。

破痰块 苦参、瓜蒂、半夏,姜汁蜜丸。

破茶癖 石膏、黄芩、升麻,砂糖调末服。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腹满疼痛,呕吐酸水。

缩砂 桂心 木香 胡椒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 陈皮 莪术炮。各五钱 沉香一钱

上为末,生姜、紫苏、盐酒调下三钱。

散聚汤

治六聚,状若癥瘕,随气上下,心腹绞痛,攻刺腰胁,喘咳,满闷腹胀。

半夏 槟榔 归三钱 桂 杏仁二两 茯苓 附炮去皮脐 甘草 川芎 吴茱萸 朴枳壳各一两

大便秘加大黄。

三圣散

贴块。

石灰未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黄红,候稍减热下 大黄一两,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厚摊贴患处

又方

大黄、朴硝各一两,大蒜捣膏,和匀贴之,亦妙。

小儿奶癖,白芥子,研,摊纸上贴。

不治证

脉虚弱者死。弦而伏,腹中有癥不可转也死。不见脉也死。

消渴七

心脉滑为渴,阳气胜也。趺阳浮而数,浮为气〔1〕,数为消谷。心脉微小为消瘅。寸脉浮而迟。浮为虚,迟为劳,卫气亏,荣气竭。

〔1〕气 《脉因证治·消渴》作“风”。

脉轻散者,气实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脉数大者,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数甚者死。因津血不足而然也。盖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以白虎加参主之。火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善饮者,自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以调胃承气、三黄汤等治之。火甚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淋浊如膏油之状,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黄连末 天花粉 人乳 地黄汁 藕汁 姜汁 蜜

为膏,留舌上,以白汤送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食。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六钱 甘草三钱五分

上水煎,调服寒水石、滑石末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黄。

川椒一两 大黄四两 枳壳二钱 赤芍药

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子

上为末,酒下二钱。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

黄柏降火 真蛤粉咸补肾

上各等分,水丸,空心酒下。

生〔1〕津甘露饮

〔1〕生 原作“甘”,据《脉因证治·消渴》改。

石膏 甘草滋水 黄连 黄柏 栀子 杏仁 知母泻热补水 麦门冬 全蝎 连翘 白葵 白芷 归 兰香和血润燥 升麻 木香 柴胡行经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

上为末,舐之。

张法神芎丸

黄连入心 牵牛逐火 滑石入肾 大黄逐火 黄芩入肺 薄荷散热〔2〕

〔2〕热 原脱,据《脉因证治·消渴》补。

三黄丸

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 黄芩夏、秋六两,春四两,冬三两 黄连春四两,夏一两,秋、冬三两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 连五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知母四两 瓜蒌根四两

上四味入肚中,缝之,蒸烂,乘热于砂盆内杵,丸如坚加蜜,丸桐子大,服四五十丸。

葛粉丸

治肾消。

葛根 瓜蒌各三两 铅丹二两 附炮削,一两

上蜜丸,桐子大,服十丸。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3〕治肾消。

〔3〕又 原作“不”,据文义及医理改。

铅丹五钱 胡粉 赤白石脂各五钱 泽泻五钱 石膏五钱 瓜蒌根三两半 甘草炙,三两

上或丸或末,任意,腹痛减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 白术 川归 芍药 大黄 栀子 泽泻各五钱 连翘 瓜蒌根 茯苓各一两 桂一两 藿香 木香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 滑石 消石半斤 甘草三两 石膏四两

上姜煎,入蜜少许。

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痞八

因误下多将脾胃之阴亡矣。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治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有湿土乘心下,为虚满,若大便秘,能食,厚朴、枳实主之;若大便利,芍药、陈皮主之。有食积痰滞,痞膈胸中,宜消导之。

黄连泻心汤

治虚痞。

黄连泻心下之土邪 厚朴降气

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痞。

黄连炒,六钱 姜黄 白术 半夏各一两 黄芩三钱 甘草炙 神曲炒 人参二钱 缩砂一钱 木香 猪苓 泽泻一钱 生姜五钱 陈皮三钱 枳实炒

木香〔1〕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必。

〔1〕木香 原脱,据《脉因证治·痞》补。

利膈丸

治痰。

黄芩生一两,炒一两 黄连 南星 半夏五钱 枳壳 陈皮三钱 白矾五分 白术二钱 神曲炒 泽泻五钱

瓜蒌丸

治胸痞,胁下逆抢心。

瓜蒌 枳实 陈皮

取瓜蒌穰、皮末熬丸。

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附子炮,二两。

肿胀九附治法、又论治胕肿七证、不治证

脉弦而滑者胀,盛而紧者曰胀。阳中有阴也,可下之愈。脉浮而数。浮则虚,数则热。趺阳紧而浮。紧为痛则坚满,浮为虚则肠鸣。脉虚紧涩者胀。乃忧思结连,脾肺气凝,大肠与胃〔1〕不平而胀。脉浮为风水、皮水。脉弦而迟,必心下坚。乃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胃〔2〕则胀闭。脉沉为心下黄汗。脉沉而滑亦名风水。脉浮而迟浮热,迟湿,热湿相搏名曰沉,为水必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水走肠间。

〔1〕胃 原作“胸”,据《脉因证治·肿胀》改。

〔2〕胃 《脉因证治·肿胀》作“胸”。

盖水肿因脾虚不能制肾水,肾为胃关,胃关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其始起也,目窠上微肿,颈脉动,咳,阴股间寒,足胫胀大,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气短不得卧为心水。小肠急满为小肠水。大便溏泄为肺水。乍寒〔3〕乍实为大肠水。两胁满为肝水。口苦咽于为胆水。四肢重为脾水。小便涩为胃水。腰痛足冷为肾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

〔3〕寒 《脉因证治·肿胀》作“虚”。

风水,脉浮恶风,归之肝。皮水,脉浮不恶风,不喘,渴,按之没指,归之肺。石水,脉沉而恶风〔4〕,归之肾。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归之脾。

〔4〕恶风 据《脉因证治·肿胀》“石水,脉沉不恶风,归肾”句,当作“不恶风”。

盖胀满因脾土极虚,转输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精微,随道壅塞,清浊相混,湿郁为热;热又生湿,遂成胀满。又有寒湿抑遏于脾土之中,积而不散而胀。经云:脏寒生病满是也。又有五积痰饮,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胀满。烦心短气,卧不安,为心胀。虚满咳逆,为肺胀。胁痛引小腹,为肝胀。善哕,四肢脱,体重不胜衣,卧不安,为脾胀。腰髀痛引背,为肾胀。腹满胃脘痛,妨食,闻焦臭,大便难,胃胀。肠鸣痛,冬寒飧泄为大肠胀。小腹满引腰痛,为小肠胀。小腹满而气癃,为膀胱胀。气满于肤硁硁然,为三焦胀。胁痛口苦,善太息,为胆胀。寒气客于肤中,鼓空空不坚,腹身大,色不变,按之不起,为肤胀。

腹胀,身背大,色苍黄,腹筋起,为鼓胀。

治 法

治水肿,先使补,脾气实能健运。腰以上肿,汗之;腰以下肿,宜利小便。主以参术,佐以黄芩、麦门冬。制肝木腹胀加朴,气不运加沉木香,使其通利为两全矣。外则湿肿,脉则沉细,用附子。又有肿痛,乃中寒也,亦加附子。

治胀满,宜大补脾气,行湿散气,主以参术,佐以平胃、五苓,热加芩连,血虚加四物,有死血加桃仁。如风寒自表入里,变为热胀胃满,宜大承气下之。如积痰宿食胀满,宜消导之、下之。

又论治肿七证

有肺气膈膜外,运行不得,遍身浮肿,脉浮,宜调肺通气。

有男子脏虚,妇人血虚,伤于冷毒之物成积,凝滞气道不通,腹急气喘,亦有只腹胀者,脉弦,治宜化积。

有脾寒久年不愈,传为浮肿,且云内有伏热,因于泻利,及其热乘虚入脾,致胸腹急胀,脉数,治宜解热。

有肉如泥,按之不起,脾土湿病也,脉沉,治宜燥脾。

有脾虚不能制肾水,脾湿如泥,脉沉迟,治宜暖脾元,利水道。

有伤风湿、冷湿而肿,气血凝涩,脉浮缓,治宜发散风湿。有久病后浮,是气虚也。

有妇人产后,或经后,是血虚也,其脉虚弱。

消肿丸

活石 木通 黑丑 茯苓 半夏 瞿麦 陈皮 木香 丁香

上酒糊丸,麦门冬汤下。

小胃丸

治肿。

变水汤

治肿。

白术 茯苓 泽泻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煎,入姜汁,调四君子汤之类。

木香散

治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为末,三钱,以猪腰一只,批片掺末,煨熟,空服。更涂甘遂末于脐,饮甘草水。

五皮散

治皮水。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木香

海金砂丸

治肿。

牵牛生五钱,炒五钱 甘遂五钱 海金砂三钱 白术一两

中满分消丸

治热胀、气胀、鼓胀。

黄芩 黄连炒 姜黄 人参 白术 猪苓 甘草 厚朴各一两 茯苓 缩砂 陈皮各三钱 枳壳炒,五钱 半夏五钱 知母炒 青皮 泽泻 生姜各四钱

炊饼丸。

楮实子丸

治胀。

木香塌气丸

治胀。

萝卜子炒 青皮 陈皮各五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各三钱 胡椒 蝎稍二钱,去毒

广茂溃坚丸

治胀,有积块如石,上喘,浮肿。

厚朴 草豆蔻 归尾 黄芩 益智各五钱 甘草 莪术 柴胡 神曲 黄连 泽泻各三钱 吴茱萸 青皮 陈皮二钱 红花一钱 半夏七钱 桃仁 苏木 木香

十水丸

先服,次服尊重丸。

甜葶苈炒 泽泻去毛 大戟醋炒 芫花醋炒 桑白皮 汉椒茯苓 雄黄 甘遂

上为末三钱,用出丝水狗先去一边末,入五更水下,以肉压之,免恶心。

尊重丸

治肿胀喘乏,小便涩,大府闭,虚危甚效。

沉香 丁香 木香 青皮 陈皮 槟榔 枳实炒 白丑参 车前子 苦葶苈各四钱 青木香四钱 赤茯苓四钱 海金砂胡椒 蝎尾 白豆蔻 活石二钱五分 萝卜子炒,六钱 白丁香一钱半 郁李仁一两五钱

上姜汁糊丸。

不治证

脉微小者死,小疾者死,虚者死,四肢逆冷,脉长者死。荣卫俱绝,面目浮肿者死。腹满青筋起为肾败者死。手掌肿无纹为心败死。脐突出为脾胃败死。卒肿,面苍黑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口张足肿,脉绝者死。足趺肿膝〔1〕如斗死,面肿黑点肺败死。脚跟肿〔2〕肝败死。

〔1〕膝 《脉因证治·肿胀》作“胜”。

〔2〕肿 原脱,据《脉因证治·肿胀》补。

唇黑伤肝,背平伤心,足平伤胃,喘急伤肺。唇肿齿焦者死。

有肠覃,乃寒气客于肠外,与胃卫〔3〕相搏,气不得荣,因而所系,癖而内著。其始大也如鸡子,至其成如怀胎,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不以时下,为肠覃。有石瘕,乃寒气结于子门,子门闭塞不通,恶血当泻不去,血以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时,此生于胞中,为石瘕。此二证生于女子,治法可导而去。有腹胀而且泄,乃胃寒肠热也。故胃寒则气收不行为胀,肠热则水谷不聚为泄,宜木香、萸、连、大黄、厚朴、茯苓、青皮。有痛而且胀,乃胃热肠寒也。

〔3〕卫 原作“伤”,据《脉因证治·肿胀》改。

有气分者,病为涎结水饮所鬲,荣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而不仁。阴阳得其气乃行,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寸口脉迟则涩,迟则气不足,涩则血不足,气故涎结水饮所作,曰气分。有血分,妇人先经断,后病水,曰血分;既病水,后经断,曰水分。

有阳结者,肿四肢。夫热胜则肿,四肢为诸阳之本,大便闭涩是热也,非水也。犀角、玄参、连翘、升麻、木通、麦门冬、芒硝主之。

有胁支满,或腹满痛,或腹胀,亦有经气聚而不行,如胁肢满,少阳经不行。余仿此。

有头肿、膺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胀,有胃中风、脾中寒、中湿、脾伤、肝虚、心痹、饮聚、女疸。

小腹胀,有肾热、肠痈、三焦虚寒、女劳疸。

面肿,有肺中风、胸〔1〕中风、肺水、胃寒。

〔1〕胸 《脉因证治·肿胀》作“肾”。

呕吐哕十附李论、张论、治方、《三因》论六证、不治证

脉数故吐。汗令阳微,膈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殳〔2〕,胃中虚冷,故使吐也。关上脉数,故吐。阳紧阴数,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胜,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则呕故也。脉紧而滑者,吐之。关上浮大,风在胃中,食欲呕。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则不磨,朝食暮吐,名曰胃反。寸口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冷。脉小弱而涩者胃反。血不足也。寸口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脉大而弱,噎鬲。气不足也。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蚘虫。关上紧而滑者,蚘动。

〔2〕殳 据《伤寒论》第一百二十二条“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叶也”句,当作“谷”。

盖呕吐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亦有寒风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哕,吃逆也。因胃中虚,膈上热,亦有痰水满塞而哕者,必心下坚痞眩悸。

李论

三者皆因脾胃虚弱,客气寒之,加之饮食所伤,治宜二陈汤加丁香、藿香、姜汁主之。痰饮必下之、导之。火者,二陈汤加芩连降之。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皆从于气。脉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食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治宜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食从于积。脉浮而匿,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宜毒药行积,木香、槟榔去其气。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宜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

治方

安胃散

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茱萸 草豆蔻 人参 苍术各一两 甘草炙 黄芪二钱 川归一钱半 升麻七分 柴胡 丁香 陈皮五分 黄柏五分

呕吐,痰涎、痰饮为患,加二陈汤。

二陈汤加黄连、栀子炒、姜汁、香附,治痰呕吐。虚加苍术。

桔梗汤

治上焦热气所冲。

半夏曲二两 陈皮 茯苓 枳壳炒 厚朴制,各一两 白术桔梗一两五钱

上煎,调槟榔、木香末一钱。

荆黄汤

治前证甚者。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甘草炙 大黄三钱

上调下槟榔、木香末二钱。大腑燥结加承气。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半夏 甘草一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

姜汁炊饼丸。

紫沉丸

治中焦积气相假,故吐而哕。

半夏曲 代赭石 乌梅 缩砂各三钱 杏仁去皮壳 沉香一钱木青一钱 槟榔二钱 丁香二钱 陈皮五钱 术一钱 白豆蔻五分 巴豆霜五分,另入

醋糊丸米大,姜汤下五十丸。

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击强,宜和之。

木香一钱 白术五钱 半夏曲一两 槟榔二钱 茯苓五钱 甘草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砂五分另研

上黄蜡丸,桐子大,每二丸,以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三因》论六证

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物汤。又云:今吐先觉咽酸,然后吐食,脉滑小者,是伤寒汗下过多,食久反吐,亦属于冷也。

食入则吐,烦躁,脉数,柴胡汤下主之。又云: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关脉洪,亦属于热,宜凉药。

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汤。又云:痰食脉沉伏,宜吐之。

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吐不清,宜养胃汤。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

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满,呕吐却快,宜人参、茱萸。

哕,有二证,胃中虚甚,膈上热也,陈皮竹茹汤主之,陈皮、竹茹、人参、甘草。痰则半夏汤主之。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呕吐病在膈上,猪茯〔1〕苓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食已则吐者,大黄甘草汤。先吐却渴,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有伤寒差后呕者,当去余热。有酒呕者,当解酒。有脚弱脾疼而呕者,依脚气治。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有怀孕恶阻者,从痰治。

〔1〕茯 《脉因证治·呕吐哕》无此字。

有漏气,病则身背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生芦根、萎蕤、竹茹、陈皮、甘草、茯苓、参、术。

有走哺,病者下〔2〕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前方内去竹茹、麦门冬,加知母、石膏、黄芩、山栀。

〔2〕下 《脉因证治·呕吐哕》作“上”。

有人恶心吐虫数条后,乃屡作,服杀虫药,吐虫愈多,六脉皆细,此非虫也,乃脏寒而虫不安矣。

有人呕,饮食皆不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不治证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脉紧而涩者难治。趺阳脉浮,胃虚不食,恐怖,死;宽缓,生。

噎膈十一附《三因》有五噎五膈

脉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又脉同胃反。

盖因脉虚火起,气虚火炽,血液既耗,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隔,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令食而复出也。大概因津血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进,难尽入胃,良久复出,曰膈,即翻胃也。大便秘如羊屎,小便热,名虽不同,病则一也。三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必反而上。治宜润血降火解结。牛羊乳、韭汁、竹沥、童便、蜜润燥 姜汁去秽、甘蔗汁解酒毒,气虚以四君子为君,血虚四物汤为君,或加桃仁、红花、驴溺防其生虫。

《三因》有五噎五膈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忧噎者,遇天阴冷,手足厥冷不能自温。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攻背痛。思噎者,心怔忡,喜忘,目视。食噎者,食无多少,胃中苦寒痛,不得喘息。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思膈者,中脘逆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便〔1〕。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食少。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逆冷雷鸣,绕脐痛,不能食。

〔1〕便 《脉因证治·噎膈》作“快”,义胜。

有人血耗,便如羊屎,病胃反半年,脉涩不匀,先服六君子汤加甘蔗汁、附子、大黄、童便,便润,服牛乳愈。

跌坠十二附李论、张论

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李论

凡治恶血归内,归于肝经,胁痛自汗,宜破血行经。

张论

坠堕便生心,痰涎发于上也,治宜三圣散吐痰壅。

神应散

治瘀血大便不通。

大黄酒浸一两〔1〕 桃仁 红花 瓜蒌根 川山甲炮炙,二钱归三钱 柴胡引经 麝

〔1〕两 原作“日”,据人卫本改。

透热酒下。

紫金丹

治折伤骨节疼痛。

川乌炮,一两 草乌炮,一两 自然铜煅淬 禹余粮淬。各四两 威灵仙 骨碎补 金毛 狗脊 麝 没药 红娘子各二钱半 木鳖子去壳 五灵脂 黑丑 防己 地龙 乌药 青皮 陈皮 茴香各一钱半

上醋糊丸,桐子大,酒下十丸。

杖打闪肭痛,皆同血滞证,可下之,凡忍痛则伤血,余同上治。

中毒十三

脉微细者死。

续随子 五倍子 甘草

上茶清下一二碗,取吐,治中药毒。

板蓝根四两 贯众一两,去土 甘草 青黛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青黛为衣,治食毒物。

《局方》解毒丸

治中药甚者,大戟吐之。

有人用肉豆蔻、缩砂、甘草为末,入大戟、麝香、五倍,细茶服之,能大吐下。

癫狂十四附不治证

脉大坚疾者癫病。沉数为痰热。虚弦为惊。

盖因痰者,乃血气俱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视听言语皆有虚妄,宜吐之。因火者,乃火入于肺,气主鼓舞,火传于肝〔1〕,循衣撮空,胃中大热,治宜降火。因惊者,惊则心血不宁,心者神之本。积痰郁热随动而迷乱心神,有似邪鬼。治宜先吐之,而后以安神丸主之,佐以平肝之药,胆主惊故也。治法,痰则吐之,以三圣散;火则降之,承气汤;惊则平之,安神丸。

〔1〕肝《脉因证治·癫狂》作“肺”。

总治 黄连、辰砂降火、瓜蒌、南星、半夏行痰、川芎平肝、青黛、柴胡。

局方妙香丸

治洪、长、伏三脉诸痫狂者,令水浸服之。

李和南五生丸

治弦、细、缓三脉诸痫狂者。

不治证

脉沉小急实者死。虚而弦急者死。循衣缝者死。身热手足冷者死。

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脱阳见鬼,脱阴目盲。

惊悸十五

肝脉惊暴,有所惊骇。惊生病者,其脉止而复来,目睛不转,呼吸不能,气促。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

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是为悸。

趺阳微而浮,浮为胃虚,微则不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作也。

盖因血虚,肝生血,无血则木盛,易惊,心神忤乱,气与涎结,遂使惊悸。血虚,宜朱砂安神丸;气涎心郁在心胆经,宜温胆汤;忪悸在心脾经,因失志气郁涎聚,宜定志汤。

小儿惊搐涎潮如死,乃母胎时受怖,为腹中积热,宜坠涎镇火清心也。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虚惊悸,凡血虚则木火盛也。

朱砂一钱,另研 黄连一钱半 甘草 地黄 川归五钱

炊饼丸。

温胆汤

治心胆怯,易惊。

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寒水石散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

寒水石煅 滑石水飞。各一两 甘草一两〔1〕 龙脑少许

〔1〕一两 原脱,据《脉因证治·惊悸》补。

右热则水下,寒则姜汤下。

《三因》论悸,有悸然而心筑筑动,有惊悸忪悸,痰饮闭于中脘,其证短气,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外有肝痹、肺疟。心中虚寒亦似惊也。

治惊悸癫痫狂妄,大率痰宜吐之,火则下之,血虚宜补血,平木降火。

疝十六附张论有七疝、《三因》有四

脉寸口弦紧为寒疝,弦则卫气不行,不行则恶寒。寸口迟缓为寒疝,迟为寒,缓为气,气寒相搏故痛。脉沉紧豁大者为虚。脉滑为疝,急为疝,搏为疝,见于何部而知其脏所病。

盖病全在厥阴肝经,有因湿热在经,抑遏至久,又感外寒,湿热被郁而作痛。或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本经。凡火郁之甚,湿气便盛,浊气凝聚,并入血隧,流于肝经,为寒所束,宜其痛甚。

有因痰饮食积,流入厥阴,聚结成核。有因痰〔2〕血结于本经。有因本经虚或寒,然肝经与冲任督所会聚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缓挺不收,盖木性速急也。

〔2〕痰 《脉因证治·疝》作“瘀”。

丁香楝实丸

川归酒洗 附炮,去皮脐 川楝子 茴香各一两。以酒三升煮尽,焙干作末〔1〕入下药 丁香 木香五分 蝉〔2〕蝎十三个 玄胡五钱

〔1〕末 原脱,据《脉因证治·疝》补。

〔2〕蝉 《脉因证治·疝》无此字。

上同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百丸。

参术丸

治虚疝,脉豁大〔3〕者死〔4〕。

〔3〕大 原脱,据《脉因证治·疝》补。

〔4〕死 《脉因证治·疝》作“是”,义胜。

人参 白术 栀子 香附

秘方

治诸疝。

枳实止痛 山栀 茱萸 山楂 橘子已上去核积 桃仁去瘀血 川乌同栀劫痛 桂枝止痛不定用之 青皮 荔枝湿则加之

仓卒散

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小腹膀胱气绞,腹冷重如石,自汗。

山栀四十个,烧半过 附一个,炮

一方有乌无附,酒煎下二钱。

神应散

治诸疝,此方能散气开结。

玄胡 胡椒 或有茴香,酒煎二钱。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及血。

川乌炮,去皮尖 牡丹皮各四钱 桃仁炒,去皮尖 桂各五钱 青皮

俱为末,蜜丸,酒下。

桃仁汤

治疝。

桃仁如泥 茱萸 桂枝 青皮 枳壳 槟榔 木香 山棱莪术 蒺藜 海藻 茯苓

任意加减服。

治要药

苍术 南星 半夏 白芷散水 川芎 枳实 山楂

应痛丸

治败积〔5〕恶物不出,结成疝痛不忍。

〔5〕积 《脉因证治·疝》作“精”,义胜。

阿魏二两,醋和,乔麦面裹,火煨熟 槟榔大者两个,刮空,入滴乳香满盛,将刮下末和乔麦面裹,慢火煨

为末,入砂一钱、赤芍药一两,同为末,面糊和丸,梧子大,盐酒下。

雄黄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

矾一两 雄黄五钱 甘草二钱半

煎洗。

张论有七疝

寒疝,因寒水湿处使内过多,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1〕,宜温剂下之。

〔1〕痛 原脱,据《脉因证治·疝》补。

水疝,因醉使内汗出,遇风寒湿气,聚囊肿痛如水晶,搔出黄水,小腹按之作水声,宜逐水。

筋疝,因房劳及邪术所使,阴茎肿,或溃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挺不收,或白物如精,或茎痛,痛极则痒,宜降火下之。

血疝,因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结为痈脓,名便痈,宜和血。

气疝,因怒气而胀,怒罢败散,宜以散气药〔2〕下之。

〔2〕散气药 原作“疝气”,据《脉因证治·疝》改。

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出囊中,宜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疝,因湿得之,重〔3〕如升斗,不痒不痛,宜去湿之药下之。

〔3〕重 《脉因证治·疝》作“状”。

《三因》有四

气,因七情脏气下坠,阴肿胀急痛,易治。

水,同疝。

肠,因房劳过度,六脏虚冷,肠边〔4〕系不收,坠入囊中,上下无定,此难治。

〔4〕(liáo遼) 肠部的脂肪。

卵,因劳役坐马,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亦难治也。

茎挺长,湿热也。小柴胡加黄连,有块加青皮,外服用丝瓜汁调五倍子末服。

脚气十七附华佗论、《三因》论、不治证

脉浮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涩者寒,微滑者虚,牢坚者实。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盖因湿为之,南方之人,当风取凉,醉以入房,久坐湿地,或履风湿毒气,血气虚弱,邪气并行腠理,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脾虚,虚则弱,病发热。四肢疼烦闷者,暑月冷湿得之;四肢结持筋者,寒月冷湿得之。病胫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寒热,便溺不通,甚者攻心而势迫,治之不可后也。此壅之疾,壅未成,当宣通之,调以苍术、川柏湿类药也;壅既成,当砭恶血,而后治之。攻心脚气,乃血虚而有湿热也,治宜四物加柏。筋转疼者,乃血受湿热也,治加桃仁、芩、连;有痰积流注者,加姜汁、竹沥、南星也。北方之疾,因潼乳络〔1〕醇酒之湿热下注,积久而成肿满疼痛也,治宜下药泄越其邪。

〔1〕潼乳络 《脉因证治·脚气》作“酪”,义胜。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胁不利,身疼胻肿。

羌活 黄芩酒 甘草炙 茵陈酒炒 川归各五钱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 干葛 苍术各二两 知母酒洗 防风 泽泻各三钱猪苓 白术各一钱半

上煎服。

羌活导滞汤

治前证便溺阻隔,先以此〔2〕药导之,后食前方及治此方。

〔2〕此 《脉因证治·脚气》无此字。

羌活 独活各五钱 防己 川归各三钱 大黄酒煨,一两 枳实麸炒,三钱

秘方 治湿热。

生地 黄柏酒炒 白术 防己 川芎 槟榔 苍术盐炒 犀角 甘草 木通

热加芩连,痰加竹沥、姜汁,热时加石膏,便实加桃仁,溺涩加牛膝。

食积流注

苍术 黄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槟榔 犀角 牛膝 血虚加龟板

除湿丹

治诸湿。

陈皮二两 大戟炒,两半 黑丑炒,三钱 甘遂 槟榔 赤芍 灵仙 泽泻 葶苈各一两 乳香另研 没药各五钱

上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加至百丸,温水下。忌湿面。

华佗论

自内,忧思喜怒,寒热邪毒之气,注于脚膝,状类诸风,谓之脚气也。

自外,风寒暑湿皆有不正之气,中于脚膝,谓之脚气也。治法曰:实则利之,虚则益之,六淫随六法以发之,七情随六气以散之。

《三因》论

乃风寒暑湿毒气袭之也。风则脉浮,寒则脉紧,湿则脉细,暑则脉洪,表则脉浮,里则脉沉。风〔1〕则痛,湿则重,暑则烦,风则行。随其所中何经络而治,如头项腰脊痛,太阳也,宜麻黄、羌活类。余以类推。

〔1〕风 《脉因证治·脚气》作“寒”。

不治证

入心则谬妄,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左寸乍大乍小乍无者死。

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目额皆黑,冲胸而呕〔1〕,左尺脉绝者死。

〔1〕呕 《脉因证治·脚气》作“喘”。

虫十八

蚀阴肛,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尺脉沉滑,寸白虫。盖因湿热之生,脏府虚则侵蚀。

集效丸

木香 鹤虱 诃子煨 芜荑炒 乌梅 附炮,去皮脐 干姜一两 槟榔一钱 大黄二钱或加黄柏、川连

蜜丸,陈皮醋汤任下。

化虫丸

虫即化水。

硫黄一两 木香五钱 密陀僧三钱 附一个,炮去皮脐

将附为末,用醋一升煮膏入药,和匀,丸绿豆大,荆芥茶清下二十丸。

秘方

治吐虫。

黑铅炒成灰,槟榔为末,米饮下。

又鸡子炒蜡尘治寸白虫 又川椒治虫

上并酒糊丸。

痔漏十九

皆因风热燥归于大肠也。

秘方

凉血为主。

四物汤凉血 黄芩凉肠 枳壳宽肠 槐角凉血生血 升麻

秦艽白术丸

秦艽去芦 皂角仁烧存性去皮。各一两 归尾酒洗 桃仁 大黄各一两 白术 泽泻五钱,渗湿 枳实麸炒,五钱,泄胃 地榆三钱,止血

上面糊丸,梧子大,空心,汤下百丸,以饭压之。

气滞加槟榔、木香,湿热胜加黄柏。

又云: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

苍术泽泻丸

苍术四两 泽泻 枳子二两 皂角仁烧 地榆一两

饭丸。

脉痔,血自肛门另作窍出。

乌头炮,去皮尖 连各一两

丸服。

荆芥 槐花 石菖蒲各一两

丸服。

酒痔,黄连酒浸酒煮,酒丸饮下。

痔血不止,检根灰,空心下。又干丝瓜一枚,连皮子烧存性,酒下二钱。

又〔1〕耳接疑误 川归一两 黄柏二两 乌龟一个酒煮干为度,日干为末

〔1〕又 原无此字,按文义补。

蜜丸皂子大。

皂角散

治痔漏脱肛。

黄牛角腮不〔2〕切 蛇蜕一条 川山甲七片 皂角一枚

〔2〕不 《脉因证治·痔漏》作“一个”。

上并切,磁瓶泥固候干,先以小火烧烟出,方以大火煅红,出冷,研细,胡桃酒下,临睡分出虫,五更却以酒下二钱。

五倍子 朴硝 桑寄生 莲房 先薰后洗。

天仙子 荆芥 蔓荆子 小椒 煎洗。

木鳖子 五倍子 末敷肿处。

麝香 脑子 朱砂 研入生田螺内,待成水抹头,不拍遍〔3〕,以干收为度。

〔3〕不拍遍 《脉因证治·痔漏》作“不拘遍数”。

好蜡茶、细末,入脑子同研,津调纸花贴上。除根,后方贴之。白矾、枯二钱,生二钱。乳香、三钱。真香,俱同研为膏,纸花贴。如便秘,当归枳壳汤下三黄丸。

木槿花,阴干,或叶。专封痔口能干。

腐痔核,化为水。硼砂火煅。轻粉、芦干石,煅。或加信石,煅。以朴硝洗净,辰砂敷外四围,点核上。

肠风塞药 芦干石煅便淬 牡蛎粉

脱肛洗方,理省藤、桑白皮、白矾,煎汤洗。

疮疡二十附治法

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焮赤痛,其邪深在内,故先通,以绝其源。脉浮大数,焮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于内。脉不沉不浮,内外俱无证,知其在经,当和荣卫。浮者宜行经,黄芩、黄连、连翘、人参、木香、槟榔、泽泻、黄柏,在上半加枳壳。沉者,里。踈通脏腑,利后,用前药中加大黄;痛,当归、黄芪止之。缓者,身重,当除湿。大者,心脉〔1〕有热。弦者,眩运,当去肝风。涩者,气滞血虚。弦细,为膀胱寒水,小便溺多,宜泻寒水。

〔1〕脉 《脉因证治·疮疡》作“肺”。

盖疮疡诸症,皆营营运也气偏盛,助火邪而生,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故从虚而出经络也。如太阳虚从背而出,少阳虚从鬓而出,阳明虚从髭而出,督脉虚从胸而出。微湿〔2〕则痒,热甚则痛,又甚则痛〔3〕,血虚则痛甚。

〔2〕湿 《脉因证治·疮疡》作“热”。

〔3〕痛 《脉因证治·疮疡》作“肿甚”。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逆而不行,其原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营气之不行也,其在外盛则内行。膏梁之变,足生大丁。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原在里,发于表。

治 法

外者,宜辛凉发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内者,宜苦寒下之,三黄、玉烛是也;中者,宜调经凉血等是也。肿疡宜解毒下之,溃疡宜托里补之。如温〔1〕经宜加通经之药。

〔1〕温 原作“显”,据《脉因证治·疮疡》改。

夫邪气内搐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

疮家呕吐有二,凡肿疡年壮谓伏热在心,宜降其火,如溃疡年老谓虚,宜大补之。

内疏黄连汤

治呕吐啘,发热,脉沉而实,肿硬色不变,根深,脏腑秘涩。

黄连 芍药 川归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木香 槟榔 甘草 连翘

便秘加大黄。

复〔2〕煎散

治肿焮于外,根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宜托之。

〔2〕复 《脉因证治·疮疡》作“伤”。

地骨皮 四君子汤 桂 川归 芍药 黄芩 防风二两 甘草〔3〕 防己一两 热加黄连

〔3〕甘草 人卫本和《脉因证治·疮疡》均作“黄芪”。

上以苍术一斤,水五升,煎至半,去滓,入药煎服。便秘加大黄。

黄连消毒汤

治一切疮疽背脑。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 地黄 知母四钱 羌活一钱 独活 防风 藁本 归尾 桔梗 连翘四钱 黄芪 人参 甘草三分 苏木 泽泻二分 防己五分

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使气血实则脓如推出也。即前方加大黄、五加〔1〕子。

〔1〕加 《脉因证治·疮疡》作“味”。

验方

有人五十,形实,背生红肿,近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呕食,正冬月。又,有妇人七十,好酒形实,脑生疳,脉急切涩。

大黄 人参酒炒。各一钱 麻黄 桂枝冬月用之 附子脉紧用之 黄柏酒炒 瓜蒌 甘草节 羌活 青皮 半夏 人参 黄芪

姜煎。

初生一切疮疽发背服之而效,云能下死血。

大黄 甘草 辰砂 血竭

酒下。

解毒丹

治一切发背痈疽、金石毒,散肿消毒,轻者可服。

紫背车鳌大者,盐泥固制,煅红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汤下;外用寒水石煅红,入瓮沉井中,腊猪脂调敷。

一方以轻粉为佐,又方以灯心为佐。

三生散

治漫肿光色,附骨痈,如神。

露蜂房 蝉退 头发

上等分,烧存性,三钱,研细酒下。

清凉膏

治发背。

川归 白芷 木鳖肉 白及 黄柏 白蔹一两 乳香研 腻粉少许〔2〕 白胶少许 丹五两 麻油十两

〔2〕许 原作“粉”,据《脉因证治·疮疡》改。

煎如法,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恶肉腐以刀去之,却以绵蘸香油扭干覆之,待好肉如岩状,方可收口。收口用乳香、没药、龙骨、白蔹等。

丁疮刘方

乌头尖 附尖 蝎梢 雄黄一钱 硇砂 蜈蚣一双 粉霜轻粉 麝香 乳香五分 信二钱半

上俱为末,先破疮出血了,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

丁疮李方

归尾 没药 乳香 白及 藁本 杏仁 黄丹 萆麻 粉霜 巴霜 木鳖 麻油

桃柳条煎如法。

丁疮,毒气入腹,昏闷不食。

紫花地丁草 蝉退 贯众五钱 丁香 乳香

温酒下二钱。

疔状初发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呕则危。

乳香散

治疮口大痛。

寒水石煅 滑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五分 脑少许

末,掺口上。

雄黄散

治恶肉不去。

雄黄一钱 巴豆一个,去皮 乳香 没药少许

上另研极细,和匀上肉。

木香散

治久不收口。

木香 槟榔 川归一钱 黄连二钱

末掺之。

出剩骨,血竭草罨之自出。

青橘叶 地锦草

上二件杵成膏,先洗疮口净,用土牛膝内入孔中。

治漏疮剩骨,远志、金银花、甘草、黄芪,酒煮。

瘰疬二十一

因食味之厚,郁气之积,曰毒,曰风热。实者易治,虚者可虑。

夫初发于少阳,不守禁戒,延及阳明。盖胆经主决断,有相火而气多血少,治宜泻火散结。虚则补元气,千金散主之;实则泻阴火,玉烛散主之。

化坚汤

升麻一钱 葛根五分 漏芦足阳明 牡丹皮三钱,去留血〔1〕 生熟地黄各三分 连翘一钱 黄芪护皮毛,生血脉 芍药三分 桂散结,寒因热用 柴胡八分 黍粘消肿 羌活 独活 防风散结 昆布软坚 广术 三棱削坚 参

〔1〕血 原脱,据《脉因证治·瘰》补。

腹胀加朴,气不顺加木香、陈皮,便秘加大黄。

大黄汤

大黄煨 皂角刺 甘草

煎服。以麝香、瓜蒌仁敷之。周用火针刺核,即用追毒膏,点苎线头上内针孔。

又,杜牛膝粘傅其上,一日一易,脓将尽。又,用生玄参、地榆、活石、寒水石、大黄等末缚其疮。又,用白厄菜、墨斗草同敷其上。又,用寒水石、朴硝、大黄、木香、槟榔、龙骨末收口,后又用竹茹,亦长肉。白膏药收后,红不退,用蠮螉窠傅。如已溃入不收口,用铁烙,香油灯烧,烙其腐尽,依前治。

去瘰疬毒

皂角子五两 大黑豆一升 甘草一两 青叶汁一斤

煮汁,可常食,不过二料〔2〕。

〔2〕料 原作“斗”,据《脉因证治·瘰》改。

瘰疬,太阳经、少阳经;瘿,在隐僻处;结核,按之走痛;劳瘵结核,耳后连有数介,或聚或散。

耳后项上生块核,五倍子、香白芷,末,蜜调敷。

有人用雄黄、砒、乳香三味,入米粽内捻饼,疬瘤,自能开腐。

肺痿肺痈肠痈二十二附疡家不治证

脉数,应当发热而又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数而虚,咳唾涎沫,为肺痿。脉数而实,或滑,咳而胸隐隐痛,为肺痈。脉紧而数,脓为未成;紧去但数,脓为已成。

脉滑而数,小腹坚满,小便或涩,或汗或寒,为肠痈。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血则愈。设脉洪数,脓为已成。滑为实,数为热,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败浊,甚者腹胀转侧闻水声。

肺痿,热在上焦,其病多涎唾,小便反难而数,大便如豚脑,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气喘满,或燥而渴,寸口脉数而虚,按之涩。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人参一两 姜三片 枣三枚

同煎。

肺痈,乃风伤于卫,热过于荣,血为凝滞,蓄热痈肺,其病咳唾脓出,口燥胸中隐隐痛,喘满不渴,唾沫腥臭,时时振寒,吐出米粥,寸口数而实,按之滑。

小青龙汤

治肺痈,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肿疡之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喘不得卧也。

葶苈炒黄,研丸弹子大,水三升,入枣先煎二升,入葶苈煎至一升,顿服之。先进小青龙三服后,进此。

桔梗汤

治咳胸满,唾如米粥,当吐脓血。

甘草 桔梗

水煎。

苇叶汤

治咳有微热烦,胸心甲错,此治溃疡之法也。

苇叶二升,切 薏苡仁八两 瓜蒌仁八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煎服。

秘方

瓜蒌仁连穰一个,煎服。

肠痈,乃湿热所为也。

薏苡仁七分 附煨削 败酱各二分 散,治肠痈腹皮急,身甲错,如胀,本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是。水煎服之。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未成脓,可下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瓜子一升 桃仁五十个

水煎顿服。

云母膏

有一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腹皮急,脉当沉细,今反滑数,以此下之。

云母膏丸梧桐大,百丸,阿胶烊〔1〕入,酒下之,下脓血为度。

〔1〕烊 原作“洋”,据人卫本改。

囊痈,乃湿热下注也,浊气流入渗道,因阴道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

当归甘草防风汤李方 治便痈。

桃仁承气汤张方 治便痈。

便毒方

胡芦巴末服 又川楝灰亦好

乳痈奶房,因厚味,湿热之痰停蓄膈间,与滞乳相搏而成。又有怒气激其滞乳而成。又儿口吹嘘滞乳而成。

盖乳房为阳明所属,乳头为厥阴所经,凡病皆阳明经也,深者为岩,治宜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行瘀血,散肿结。

石膏煅,清阳明 青皮疏厥阴 桦皮烧 白芷 瓜蒌皮消肿甘草节行血 蜂房 气郁加台芎、香附、葛根引经

上姜酒饮。

又方

大黄 天花粉 川归 甘草节一两 瓜蒌子 穿山甲陈壁土炒。各一两半

酒丸。

骨疽,因厚味及酒后涉水后,寒攻,热邪深入髀枢穴左右,痰积于血相搏而成附骨疽。

苍术 川柏 青皮行 虚加牛膝、姜汁辛散、甘草,发不动加麻黄,冬加桂,夏加芩。

防风通圣去芒、黄,入生犀角末、浮萍末,治骨疽。

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似。

历节走注不定,白虎飞尸,按之亦能作脓,著骨而生附骨疽,痛按之无益。

内疽,因饮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郁而发,在腔子而向里,非干肠胃肓膜也,以其视之不见,故名之曰内,治宜四物加凉剂。

师云:有人性急味厚,左胁下一点痛,每服热燥之药,脉轻则弦,重则芤,知其痛处有脓,因作内疽治。

瘿状,多着肩项,如坚硬不可移,名石瘿;皮色不变,名内瘿;赤脉交络,名血瘿;筋脉露结,名筋瘿;随忧怒消长,名气瘿。

瘤状,随气凝结,有骨脂脓血肉。

口疮,焰硝、硼砂,含口不开,醋磨南星敷涌泉穴。

饮酒人口糜,导赤散、五苓散。

风寒结绝阳气,声不出,半夏一两,草乌、桂各一钱,煎服。

赤口疮,白矾飞、没药、乳香、铜绿,末掺。

白口疮,雄黄、没药、乳香各一钱,轻粉五分,巴豆,末掺。

唇紧燥裂生疮,青皮烧灰,猪脂调敷。夜卧头垢亦可。

口疮痛,五倍子一两、黄柏蜜炙、活石各五钱,铜绿,末掺。

又白蔷薇根汁嗽之。

有小儿口疮不食,以矾汤浸脚上半,顿宽。用蜜炙川黄柏炒、僵蚕同为末,敷之,立下乳而安。

脚足上生毒疮,密陀僧、黄连,俱末敷。

又杜牛膝盐敲。

又旱莲草即墨汁草也,以盐敲,以桑白皮打细作饼盖,干则易。

又无名异,又黄柏末、龙骨末敷。

阴疮,腊茶、五倍子等分,腻粉少许,同敷。

又雄黄敷。

手痴疮,皂角、轻粉、枯矾、黄连、黄柏。

沙疮,塌地藤烧灰敷。

恶疮,霜后凋残芭蕉叶干末,香油调敷,油纸掩。先洗,用忍冬藤、金丝草、葱、椒煎。

又松上白蚁、黄丹各烧黑,香油调敷,外有油纸掩上,日易,后用龙骨为末,掺口上收肉。

又黄丹、香油煎,入朴硝抹上。

金丝疮,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至心即死。可于疮头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安。

疡家不治证〔1〕

〔1〕疡家不治证 此节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斑疹〔2〕二十三附不治证

〔2〕斑疹 原无,据目录补。且此篇部分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川归 甘草 吴茱萸 陈皮 地黄

治痘不透,紫草、红花子、芍药、川归、胡荽子,煎服。

剪刀草汁调原蚕沙敷之。

又猪心血,调片脑成膏,以紫草茸汤化,无脑以辰砂代,敷之,治斑疮倒靥。

又论

自吐泻者为吉,谓邪出也,治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当微利之。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切忌热药。

又当分气血虚而补之。云恶血留于命门,待气虚、血虚、脾虚,相火生焉,其证呵欠嚏喷,足冷寒热,气虚四君子主之,血虚四物汤主之。吐泻少食为里虚,陷白倒靥灰白为表虚。不吐泻能食为实,宜解毒,芩、连是也。实而更补,必结痈疽。

解毒方

丝瓜仁单方亦可 升麻 芍药酒炒 甘草 棠球 黑豆 犀角 辰砂

不治证

黑陷耳尻热者死。斑痘疹喘者死。凡丹从四肢入腹者死。

金疮〔1〕二十四

〔1〕金疮 此篇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火烧〔2〕二十五

〔2〕火烧 此篇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癫狗〔3〕二十六

〔3〕癫狗 此篇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小儿科〔4〕二十七附不治证

〔4〕小儿科 此篇部分内容原脱,存疑待考。

脉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温者生,寒者难已。

小儿一十六岁前,纯阳,为热多也。肝只有余,肾尚不足,肠胃尚脆,饮〔5〕食难化,食则为痰为积。其病有四:曰惊,曰疳,曰吐、泻。其原因有二,曰饱、暖。

〔5〕饮 《脉因证治·小儿证》作“饱”。

张皆归之湿热,常以牵牛、大黄、木通,以治小儿诸病。

惊,热痰主急惊,当泻,降火下痰丸。养血药作汤下。脾虚主慢惊,用补,朱砂安神丸。参术汤下。生人〔6〕血研辰砂、蝉退,治急慢惊风。

〔6〕人 据《脉因证治·小儿证》“治急慢惊风,辰砂一颗、蝎一枚、生犬血,快研服”句,疑作“犬”。

疳,因土湿。或积或虫。

黄连炒,二钱 胡黄连去果子积,五钱 阿魏去肉积,醋煮 神曲各一钱五

丸如米大。

一方加芦荟、胡黄连、神曲、麦糵、使君子、肉果半两、木香、槟榔二钱,糊丸治虫热积、一切疳。

啼,因肝热。黄连姜汁炒、甘草、竹叶,煎服。

吐泻,因脾虚,食积痢。

炒神曲 苍术 滑石 芍药 黄芩 白术 甘草 陈皮 茯苓

右下保和丸。

胡黄连 黄连 芜荑 神曲炒 山楂 青皮 陈皮 芦荟

丸服。

血痢,三黄丸。

不治证

头发上逆者死。汗出不流者死。陷胸唇干,目直视者死。口气冷、掌冷者死。身强头低者死。便〔1〕门肿起作坑者死。鼻干黑燥者死。肚大青筋,爪甲黑,舌出咬牙,鱼口气急皆死。啼不作声,或作鸦声,或忽然大叫作声,皆死证。

〔1〕便 原作“信”,据人卫本改。

妇人胎产二十八附男女法、离经

脉平而虚者乳子。心脉洪大而滑,肺脉微而不浮,肝脉微横不绝,皆妊。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搏者,逼近于下。别者,别出于上。气和血调,阳施阴化,谓之有子。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少阴脉,心脉也。尺中按之不绝者,妊子。三部浮沉正等,按之无绝者妊。寸微关滑,尺数流利,往来如雀啄者妊。

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是三月也;重手按之不散,但实〔2〕不滑者五月也。

〔2〕实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作“疾”。

男女法

左沉、实、疾、大者,为男,纵者主双。右沉、实、疾、大者,为女,纵者主双。纵则横也。

离 经

脉一呼三至,曰离经;沉细而滑,曰离经;尺脉转急如切绳,曰离经。

脉浮,腹痛引腰脊,为欲生。妊三月而渴,脉反迟,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堕。妊五月、六月,脉数必坏,脉紧必胞漏,脉迟必腹满而喘,脉浮必水坏肿也。妊六七月,脉弦,发热恶寒,其胎逾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脏闭〔1〕故也,当温之附子。妊六七月,暴下水斗余,必倚而堕。妊七月、八月,脉实大牢强,弦者生,沉细者死。妊月足,身热脉乱者吉。

〔1〕闭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作“开”。

新产,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焱〔2〕疾不调者死。新产得热病,脉悬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新产因伤寒中风,脉实大浮〔3〕者生,小急者死。

〔2〕焱(biāo) 同。迅疾。

〔3〕浮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此下有“缓”字。

脉微涩为无子,弦大为无子,皆血虚气弱故也。

漏血下赤白,日下数升,脉急实者死,紧大者死,迟者生,虚小者生。寸关调如故,尺绝不至者,月水不利,引腰绞痛,气积聚,上抢胸胁也。脉得浮紧当身痛,不痛腹鸣者,必阴吹。寸口浮而弱,浮为虚浮短气,弱有热而无血。趺阳浮而涩,浮气满,涩有寒。少阴弱而微,微少血,弱生风。胃气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以发煎导之。少阴滑而数,阴中必疮。少阴脉弦,白肠必挺核。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堕伤,浮则亡血,绝产恶寒。少阴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痛。必脱下。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

胎堕,因虚而热。四物汤、四君子汤,加阿胶、乌梅、桑寄生、黄芩。治胎常转动无时,下血疼痛。

枳壳麸炒、川芎各一两、熟地二两、糯米二合,姜枣金银同煎,治伤胎。

转胎,因血虚有痰。

其状胎满〔1〕逼胞,致小便不利,尿出不知时。

〔1〕满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作“漏”。

胎满〔2〕逼胞者,盖因痰,胎避而下。又因血气不足,不能升举,四物加活石、贝母,有痰加二陈汤,甚者服药后探吐。

〔2〕满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作“漏”。

恶阻,因痰血相搏,二陈汤加减主之。

胎妇腹胀,因脾虚有热而气不利。枳壳炒、白术、黄芩。

治气急胎惊,两胁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宁,睡惊。四君子汤加茯苓、木香、川芎、川归、麦门冬。

胎水,即肿满,俗称子肿,因冷湿。川归、芍药、茯苓、白术、陈皮每四钱。

用鲤鱼修理水煮熟,去鱼,以汁盏半,姜入药同煎至七分,空心服。

胎妇寒热,小柴胡去半夏。

胎痛,因血少。四物加香附、紫苏,能安胎。

子悬,即胎凑上心腹,胀满而痛,因胎气不和也。大腹皮、紫苏、陈皮、白芍、川芎、川归酒洗,各一两,人参、甘草各半两,姜、葱白,煎服。又治临产惊恐气结,连日不下;心痛,因宿寒搏血,血凝其气,气与血并。玄胡、醋炒。川归、陈皮,酒糊丸。又方,加桂、赤芍药、蒲黄、木香、乳香、没药。又方,五灵脂、蒲黄醋炒,醋汤下,即失笑散。有寒加桂,有热加栀子,气加木香、枳壳,虚加川芎、川归。祖按上二方治心痛则可,有眙则忌,或可施之产后心痛者。

子烦,病若烦闷,因二火为之。麦门冬、黄芩、茯苓、竹叶,煎服。一方加人参、防风。

胎漏,胶艾汤治胎动不安下血,或胎奔上刺心短气,及治顿仆,四物加胶艾。无故下血,腹痛不甚,或下黄汁,用野苎根炒,一两,金银〔1〕各五钱,水酒各一盏煎。坠跌压触,胎动腹痛下血,用缩砂炒透,末之酒下。胞漏下血,用生地黄末,酒下。一方加白术、地黄、枳壳、芩,汤下,治血虚有热胎漏。胎漏下血,用芎、归,水酒煎服探之。若不损则痛止,或动已损则逐之。

〔1〕金银 此下疑脱“花”字。

宿有风冷,胎痿不长,动伤易致损坠。白术、川芎一两,川椒去目炒,七钱半,牡蛎煅,五钱,酒下。腹痛加芍药。心下痛加川芎〔2〕。

〔2〕芎 此下原有脱页,存疑待考。

川归、川芎、芍药、干姜,酒下。又方,治恶露不散,脐腹坚胀。川归、川芎、牡丹皮一两,玄胡、桂,蜜丸。阴脱,乃气血下溜。四物、黄芩一两,猬皮烧存性,五钱,牡蛎煅,二两,升麻,饮下。又硫黄、乌贼骨五钱,五味子一钱,末掺患处。又蛇床子炒,热布裹熨之。

阴肿,桃仁、枯矾、五倍子,等分,末敷上。

诸淋

白茅根一两 瞿麦穗 茯苓五钱 蒲黄 桃胶 滑石 甘草一钱 子目十个,烧 葵子 人参各二钱半 石首鱼脑骨二十个,烧

上姜、灯心、木通汤下。

虚烦

人参 川归 熟地 麦门冬 桂、芍药

论凡产间临月未诞者,凡有病,先以黄芩、白术安胎,然后方用治病药。发热及肌热者,芩、连、参、芪主之。腹痛者,宜白芍药、甘草。感冒者,依解利治之。

凡产后诸病,忌用白芍药、宜黄芩、柴胡。内恶物上冲胸胁者,宜大黄、桃仁。血刺痛者,宜当归。内伤发热者,宜黄连。渴者宜茯苓,忌半夏。喘嗽去参,腹胀去甘草。

产后身热血证,一同伤寒,若伤寒当有痛处,脉弦而迟,宜解伤寒;血虚者无痛,脉弱而涩,宜补其血。

酒煮当归丸

治一切虚证下脱,脉洪大无力,按之空虚不鼓,此中寒之证。

川归一两 茴香炒,五钱 附炮 良姜各七钱

上四味剉,以酒一升半,煮至酒尽,焙干。

黄盐炒 丁香 苦楝 甘草各五分 蝉蜕三钱 柴胡二钱 升麻 木香一钱 玄胡四钱

上九味,同前酒煮四味,俱末,酒煮面糊丸,空心,醋汤下。

固真丸

治带久不止,脐腹冷痛,目中溜火,此皆寒湿乘其胞内,肝经伏火也。

白石脂一钱,烧赤,水飞研 白龙骨二钱。此二味枯涩 干姜炮,泻寒水,四钱 黄柏五分,引用 柴胡一钱,本经 芍药 虚加人参黄芪

上末,面糊丸,空心下。血竭〔1〕将枯加葵花、郁李仁。

〔1〕竭 《脉因证治·妇人产胎》作“海”。

红葵丸

治白脓带下,此肠胃有脓也,脓去尽自安。

葵根一两 白芷五钱 赤芍 枯矾二钱半

上蜡丸,米饮下。

又黄荆子炒焦,米酒下,亦治白带白浊。

妇人室女搐搦二十九

凡妇人无病,一旦忽感手足搐搦,痰涎壅塞,精神昏愦,不省人事,似痫非痫也,此肝为病也。妇人乃血虚,七情感而生风;室女乃血实,七情感而生热。

带三十

因湿热结于带脉,津液泛溢,入小肠为赤,入大肠为白。

又云: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即为白淫。治宜同湿证,以十枣、禹功导水、降火、流湿之剂主之。

脉浮恶寒不治。

因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升宜吐,调以半夏、茯苓、陈皮、苍术、白术辈。

肥人多湿痰。海石、半夏、南星、治痰。黄柏、治湿热。苍术、燥湿。滑石、流湿热。川芎、升之。椿皮、湿之。香附。调气。风痛加牛膝。

瘦人多热。黄柏、黄连、活石、椿皮、川芎。滑者加龙骨、赤石脂。滞者加葵花,血虚四物汤。

小胃丸

治湿热带下,下之后,以苦楝丸调之。

苦楝酒浸 茴香炒 川归各一钱

酒糊丸,桐子大,酒下。

腰腿痛加四物、羌活、防风,虚甚加参、芪、甘草、白芍药。

经水三十一

血为气引而行,血未来而先有病,皆气之患也;血来而后有病者,皆血之虚也;有血之热者。

将来作疼,乃气实也。桃仁、红花、香附、连。不及期者,乃湿〔1〕热也,四物加连。过期有二,一者血少也,芎归参汤;紫黑成块乃有热也,加连。二者多痰,二陈汤加苍术、香附、川芎。肥人多痰也。闭而不行,乃虚而热。来而成块,乃气之滞。错经妄行,乃气之乱。

〔1〕湿 《脉因证治·经水》作“血”。

经脉不行有六

血生于心,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停结,故血闭不行,右寸沉结,宜调心气,通心经,使血生而自通。或因堕胎,或产多,其血先少,而后不通,此血枯也,脉两尺弱少,宜生血。

血为气滞,结而成块,日渐增长,宜攻之。

久盗汗,致血干枯而经不通,宜补血。是汗出于心,血生于心。

久患潮热则血枯燥,盖血为热所消,治热退则血自生。

脾胃不和,饮食少则血不生。血者,饮食所化。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

崩漏三十二

因热,因虚。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不迫,脉洪数而实,先见寒热往来,心烦不得眠卧,宜大补脾胃,升举气血。

由心气不足,其火大炽,旺于血脉之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四物汤加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

由肾水真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是气血俱脱,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实〔1〕,举手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亡,或渴,皆阴燥,宜温之、补之、升之。

〔1〕实 《脉因证治·崩漏》作“疾”。

方 防风 羌活 升麻 柴胡 川芎一钱,升阴散火 黄芩黄连 黄柏 知母五分,凉血泻相火 川归五钱 黄芪补血凉血

胃客寒心痛,加草豆蔻、神曲;气短,加参、芪、术;冬寒,加麻黄、桂枝;久不止,加胶艾;血气俱脱,大寒证,加附子、肉桂、干姜。

治本,四物。虚加参、术,热加芩、连,寒加姜、桂。香附行气。

治标,白芷汤调棕榈灰,五灵脂亦治,鹿角灰、蒲黄炒黑亦治,凌霄花、发灰,用荆芥四物汤下大妙。

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三十三

肝病,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戾,胁痛呕泄,令人善恐。

虚则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筋变节痛,爪甲枯青色,善恐,脉沉细而滑。实则胁下痛,寒热,心下坚满,气逆头晕,颈直背强〔1〕。

〔1〕强 此下原有脱页,存疑待考。

川芎臣,同上 五味子臣,温,同上 茯神君 益智臣,安心气人参君,定心 炒盐

心实,主脚手心热,脸赤,两目眵粘,睛痛,赤昏睡涎唾,睡中警惕,生疮,口臭唇焦。

黄芩臣,寒,退心热 白藓皮同上 羚羊□□上 生地黄臣,凉,同上 升麻臣,退心热 □□□凉心主 黄□□□□心 赤芍臣,寒,利心气 朱砂君,寒,解犀角君,寒,散心热及肝热 郁金臣,川归臣,平,泻心气 泽泻君,通心气 □□□□□使 熊胆君,寒,退热镇心 车前子□麦同上 天灵盖臣,寒,退心经寒〔2〕

〔2〕寒 此下原有脱页,存疑待考。

脾病,膊肿,骨节、腰脊、头顶痛,大便乱,飧泄肠鸣。虚则四肢不举,饮食下则呕吐,腹痛,肠鸣、溏泄,脉沉细弱闷口干心热,颊肿体重,腹胀善饥,喜口内生疮,眼见歌乐,四肢怠惰,脉紧〔3〕 泽泻君,平,凉泻脾 赤茯苓君,退脾热 青木香君,解脾胃余热 槟榔臣,转脾气热 桑白皮臣,去脾燥热 蒺藜臣,泻脾气 枳壳同上 黄芩臣,退胃热 黄连臣,解脾气 硼砂臣,退□气去热 牛蒡子臣,泻脾去热 川归君,压脾热 牵牛臣,泻脾胃燥热,降气 紫苏臣,泻气蕴热 连翘

〔3〕紧 此下原有脱页,存疑待考。

肺病,左胁痛,心胁满分〔4〕小腹,不可转反侧,寒清〔5〕于中,咳逆,鹜溏,嗌干,面尘脱色,丈夫疝,妇人小腹痛。

〔4〕分 《脉因证治·五脏证》作“引”。

〔5〕清 《脉因证治·五脏证》作“侵”。

虚则语嘶,用力掉颤,少气不足以息,耳聋咽干,咳喘,鼻清涕,恐怖,脉沉缓。

实则胸膈满,上气咳逆,咽不利,鼻口亦张,饮无度,痰粘,肩背痛,脉不上不下。

肺绝,口似鱼口,气出不快,唇反无纹,皮毛焦,三日死。

又鼻开而黑枯,足满,泄不觉,喘而目直,喘急短气,大肠绝,泄则无度,六日死。

悲伤肺,为气消,阴缩筋挛,肌痹脉痿,男为数溲,女为血崩,酸苦辛泣则臂麻。

肺虚,主面色白,咳嗽涎唾,瘦瘁,气促,口无味,怯寒,喉痹,唇反,无色,饮食胸痞不快。

钟乳粉君,补肺虚 紫石英温,补肺 白茯苓君,益肺气 丹砂臣,寒温补 白术臣,补肝 磁石君,同上 桑寄生臣,补 茯神臣,补 款冬花臣,补益气 人参末入 山棱末入

肺实,主面赤唇焦,头皮四肢痒,痰涎胶粘,咽喉痛,或颈肿皮肤热疮,或发作寒热。

当归臣,利肺气 升麻臣,寒,泻肺气 木香君,通同上 桔梗臣,同上 贝母臣,解同上 石膏臣,寒,利胃气 百合臣,退肺壅,下痰桑白皮臣,泻肺气 款冬花臣,利肺气 紫苏子臣,退肺气 紫菀君,降肺气 青皮臣,止肺气 枳实臣,通三焦热 牛蒡子臣,转肺气 荆芥穗臣,凉肺气热 赤芍药臣 诃子末入,止大府 黄芩末

大肠冷虚,肠鸣泻痢,呕逆,手足冷。

肉果君,温暖止大肠泄 白果君,温暖脾胃温大肠 诃子君,温止泻 人参君,寒,暖胃润肠 白术固元阳和气 扁豆臣,生气止泄 茯苓君,暖胃止泄 桂君,热,和脾胃,温大腑 良姜臣,热,暖胃和肠 附子君,热,壮胃暖肠胃气 吴茱萸臣,生气止吐〔1〕耳干下血,舌肿,足浮,齿肿,目盲,腰如折,汗如水,面黑发无泽。又阴缩,腿筋痛,两胁胀。恐伤肾,为气不行。

〔1〕吐 此下原有脱页,存疑待考。

肾虚,盗汗,梦齿脱落,余病同前虚条。

肉苁蓉君,壮阳道,益精 阳起石君,强肾 牛膝君,补肾壮阳石斛君,壮肾 磁石君,平,补虚益肾气 熟地君,平,同上 巴戟强阳益肾 菟丝子君,补肾冷 乌药君,益肾 天雄君,壮肾气 益智君,温,暖肾虚冷 青盐臣,补肾 附子少阴行经,暖壮阳道,末入 桑螵蛸臣,强壮阳道 猪肾君,温补益肾 海狗肾君,补暖益肾 雀卵臣,助阳道 蛇床子臣,温强阳 白茯苓君,补虚损添精 黄柏末入 知母末入

肾实,主耳痛,头皮肩项肿,及脚心痛,腿膝生疮,腰肿,或鲜血目热泪,小便涩痛。

郁李仁臣,寒,降肾气 蒺藜臣,转肾气 金铃子臣,退肾热 地骨皮臣,导肾气 槟榔臣,泻肾气 青木香同上 车前子臣,利小便,除肾绝,降肾气 防风臣,益肾,治皮肤痒 枳壳臣,降肾气 青皮臣,寒,同上 牵牛疏导肾气 桑白皮臣,利肾气 黄柏臣,降肾气 地龙臣,凉,益肾水

膀胱寒热,小便淋涩,或尿血。

石韦臣,平,利水道 瞿麦臣,退小便热 芍药臣,利水道 川归臣,平,疗便痛溺血 青皮臣,导水府 葱臣,清小便 木香臣,利小便血 车前子臣,寒,利小便溺 灯草臣,通小肠 京山棱臣,利小便 黄芩臣,寒,利小便血 油麻臣,寒,滑小府 冬葵子臣,治淋 萝卜子臣,通小府 白荠臣,同上 生地臣,冷,利小肠热 木通末入

祖按:

药性禀定之君臣,千古之经也;立方主治之君臣,一时之权也。学者自宜会心得之。

按:

旧本系国初时孝顺方处善浦阳戴原礼同集于洪武庚戍年三月初二日。戴原礼,丹溪先生之高弟也。今诠次成于天启辛酉年八月中秋日。

丁承祖谨识

音释三十四

暍音曷,中热也。

鼾希连音汗,平卧息也。

鼽音求,病寒寒也。

齄音查,壮加切,鼻上炮也。

音宽,音坤,尻也。

胠挈去区三音,腋下也。

胕音附,肺附也。

音嗔,充人切,引起也。

腨音时兖切,腓肚也。

胵音痴,充脂切,鸟胃也。

胗音轸,章忍切,唇疡也。疹同。

音灭,莫结反,眵也。

眄音面,目偏合也。

眴音悬,胡绢反,目摇也。

音闰,如伦切,目动也。

瞪音滕,如弓直耕二切,目直视。

瞀音茂,莫构亡角二切,目不明。

眊音毛,老眊目不明也。

睫音截,于叶切,目旁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