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圣济总录 | 佚名 | 中医方书类著作。全书200卷。载方两万余首。宋徽宗赵佶组织医官撰写而成。约成书于宋徽宗在位的末期。宋徽宗赵佶曾留意医学,于1118年(重和元年)撰有《圣济经》10卷,其后,又召集全国名医,收集民间经验良方,选辑“内府”所藏秘方,汇编成此书。该书几乎把汉以后的方书收罗殆遍,并经剔选后搜集成书,载方两万余首。是一部大型医方书著作。该书以病分门,门各有论,先论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后列方药和治法。卷一至卷二为运气,卷三至卷四为叙例、补遗和治法,卷五至卷四十为风、痹、寒、渴、疟等外感诸病,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四为脏腑诸病,卷五十五至卷一百零一为内科杂病,卷一百零二至一百二十四为五官及咽喉诸病。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四十九为外科诸病,卷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六为妇人妊产诸病,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八十二为小儿诸病,卷一百八十三至一百九十为乳石、补益及食治,卷一百九十一至一百九十四为针灸,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为符禁,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为神仙、服饵。 |
太平圣惠方 | 王怀隐 | 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978)始,到淳化三年 (992)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1046)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
胎产心法 | 阎纯玺 | 二卷。清阎纯玺(生卒年不详)撰。阎纯玺字诚斋,上谷 (今河北宜化)人。雍正中期,官广西左江道。阎氏专攻女科,学验俱富,博采众家,撰成此书。此书以胎前、临产、产后,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脉法、逐月养胎辨、三禁、胎前疾病三十余种,列方十八门;中卷为脉诀、保产论、难产五因、催生论等,列方五门;下卷为产后疾病四十余种。书中资料丰富,对胎产、临产、产后各种疾病均有论述,并述及优生、胎教、逐月养胎等。文字通俗,论病简约,多为作者经验之谈。所集方论,以多为贵,旧传良方善法,多收其中。然亦不免有不经之说,如产前受胎试验法,试男女胎法,临产之胎杀方位,游神方位,安产藏衣方向及诸般禁忌等,均收集书中。普通丸、散,催生峻烈之品,亦收其中。有雍正八年(1730)刻本,道光四年(1824)庄氏延庆堂重镌本,1911年江苏书局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另有沈棪增订的五卷本,名《增订胎产心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陈师文 | 十卷。附指南总论三卷。宋陈师文 (生卒年不详)等撰。陈师文,北宋末临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任库部郎中,提辖措置药局,大观中(1107—1110)奉敕与裴宗元等人校订官药局所藏医方,辑成 《和剂局方》五卷。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官药局改称 “太平惠民局”,此书遂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并增补为十卷。此书历经增补,后附《指南总论》三卷,不知加于何时。书中收入七百八十八方,分十四门: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 (附积聚脾胃)、治痰饮 (附咳嗽)、治诸虚 (附骨蒸)、治痼冷(附消渴)、治积热、治泻痢 (附秘涩)、治眼目疾、治咽喉口齿、治杂病、治疮肿伤折、治妇人诸疾、治小儿诸疾。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方药皆经名医精选,每方必详述主治范围、配伍、数量并制剂方法等。此书盛行于宋元之间,对后世影响很大,至今尚有许多成药沿用其方。书中亦有不少差讹之处,系因流传误写而致。书后所附《指南总论》三卷皆从《图经本草》中抄撮而来。其卷上总论处方、合和、服饵、用药诸法原则,并论及药性畏恶相反、服药禁忌及炮炙类例等;卷中阐述了中风、伤寒、瘴症等证治方法;卷下也是阐述诸种证治方法的内容。有元建安高氏日新堂刊本,元留畊畊书堂刊本,明刊本,清道光十年(1830)渤海高氏续知不足斋刊本,日本刊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王士雄 | 2卷。清·王士雄撰于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订,改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上卷论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医及王氏个人有关霍乱的临床医案,并介绍霍乱常用药物的药性和若干治疗方剂的适应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专著。建国后有排印本。另收入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温病分册中。1987年4月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 | 佚名 | 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原不题撰人。据篇内文字,应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所发诏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按真武大帝原称玄武,古已有之,为北方护卫之神,唐宋以后演变为道教崇奉之神。北宋真宗时因避圣祖赵玄朗之讳而改称「真武灵应真君」,徽宗时又增上「佑圣」尊号。本篇即增上尊号之敕文。文中称真武真君保佑国家海宁静谧,妖孽不作,嘉祥荐臻,太平熙盛,故命吏部尚书余深「奉册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 |
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 佚名 | 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出于北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称太一救苦天尊与诸神同坐,有妙行真人出班说血湖地狱苦状。谓此地狱中「一切血死之众遍体腥膻,形骸臭秽」;凡世间产死、血伤亡魂,皆堕入此狱,苦楚难禁,永无出期。尔时救苦天尊乃说「飞玄灵章」,颁行诸狱,普放光明,使血湖狱中罪魂皆脱离苦趣,得睹阳光。天尊又令众人归礼三清四御等一百三十九位神真,并劝诫众人忏悔前世今生诸多罪咎,信礼酆都二十一位灵官冥官。忏文以血湖地狱苦报,告诫世人勿杀婴、堕胎、溺女,值得注意。《正统道藏》洞真部另有《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与本书内容相似。 |
诸师圣诞冲举酌献仪 | 佚名 | 诸师圣诞冲举酌献仪,原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盖为明成祖时武当山道士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书中纂集五种酌献科仪和献文。即: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酌献仪、正月十五日祖天师张陵诞辰酌献仪、二月十五日道祖太上老君降诞献文、三月三日玄天上帝降诞献文、九月九日高真祖师张陵及玄天上帝冲举献文。其酌献仪式有宣意、宣疏、三献、唪经、回向等节次。献文内容为称颂诸师圣德神功,表达归命献敬之诚意。 |
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 | 佚名 | 《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撰人不详。内容文字与《洞玄灵宝道要经》类同,盖系隋唐间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经乃元始天尊告诫三真孝王(又号至孝真王),以宣扬孝道为宗旨。内称「孝道至大,与元并生,治于三光,照耀幽夜」。修持孝道者,可离生死、暗障、饥寒等怖畏,即身成道,升入无形;而不守孝道,则沦下地狱,轮回不已,永无出期。又称下世明王以孝治天下,可使家国太平,八表归一。乃至于百病不生,众毒不害,草木不枯,风雨以时。田蚕丰收,诸瑞呈祥。 |
孙子遗说 | 佚名 | 孙子遗说,宋人郑友贤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此书作者自设问答,摘录《孙子》书中若干论述,加以阐发诠释,自以为能补充十一家注《孙子》之遗漏,故称「孙子遗说」。 |
金液大丹口诀 | 佚名 | 金液大丹口诀,原题「冲虚妙静甯真子郑德安序」。约成书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据卷首郑德安序称:从其师白衣道者得授金丹口诀,遂撰此书。其书有内丹口诀《太一含真火符直指》、七言诗《一称金》十七首、《西江月》词六首,以及《安乐歇》、《归真篇示后学》、《抽添诗》等。其丹诀及诗词论述内丹下手功夫、玄关一窍、药物川源,火候秘旨、进退抽添、沐浴温养、脱胎神化之要旨。丹法属南宗先命后性之法,以坎离中铅汞二物归于土釜,黄婆媒合团圆而成丹。又重视心性修炼,认为修真须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仙佛圣人皆由此心而得道,此心悟之者圣,迷之者凡。 |
玄帝灯仪 | 佚名 | 玄帝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真君」及诸神仙灵官,礼拜赞颂,启告发愿,即可「求祈百福、殄灭千灾」,除罪延生。 |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 | 佚名 | 玉皇十七慈光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祈福求愿。行道者依次在玉皇天尊神座前点燃宝灯,供奉十七慈光,礼拜赞颂,念诵《高上玉皇心印经》,并启告发愿,祈求玉皇天尊赐福,「有求斯应,无愿不从」。忏文所谓十七慈光,指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舍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脱光、大皈依光、大功德光、大圆满光、大无碍光、无能胜光等。 |
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 | 佚名 | 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供奉五方瘟神,即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内称凡人遭遇瘟疫,皆因其作恶自召。若能燃灯供奉五方行瘟使者,礼赞启告,即可收瘟摄毒,保佑全家。 |
太上大通经注 | 李道纯 |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
三洞赞颂灵章 | 佚名 | 三洞赞颂灵章,撰人不详。书中提及宋末元初道士冲妙先生(蒋宗暎),当系元代上清道士编集。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此书辑录道门法事所用各种赞颂,凡九十八条。皆为韵语诗偈,四言、五言或七言不等。其中卷上收录二十九条,主要赞颂元始天尊、五方五老、四方玉晨君等神灵。卷中题曰〈应用赞颂〉,有启坛、解坛、请师、送师、请真、送真、明灯、燃香、投简、焚词等赞颂,共五十六条。卷下收入赞颂十三条。有三契颂、大洞经赞、元皇天帝赞、血湖真经颂、拔罪心印妙经偈颂等,以赞颂经文为主。全书赞颂之内容,或颂扬神真,或宣演道要,或劝善戒恶,或劝诵道经。 |
养生类要 | 吴正伦 | 明代吴正伦辑,吴敖校正。初刊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书分前、后二集。前集以养生预防为主,包括逍遥子导引诀、孙真人卫生歌、陶真人卫生歌、邹朴庵玉轴六字气诀、阴阳烹炼秋石服饵决法四则、三丰张真人进红铅方五则、制玄明粉方二则、养生叙略二则,解饮食诸毒并补益等方四十七则。后集以养生保健方药为主,包括春、夏、秋、冬四时诸症宜忌并合用方药一百七十九则,济阴类方药二十九则,慈幼类方药三十则,养老类方药十六则,均可有选择地应用。惟其中秋石、红铅系童便及室女月经制剂,辑者袭用传说,认为“红铅真阳”,“秋石真阴”,“以阴阳真一之气滋补元气”,“元气凝,寿命延长立可必矣”,其说尚待研究。今存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 吴氏木石山房家刻重刊本。 |
素问要旨论 | 马宗素 | 医经类著作。金马宗素撰。八卷。宗素,平阳 (今山西临汾) 人。从师于刘完素,另著有 《伤寒医鉴》、《伤寒钤法》。是书约成书于大定二十六年 (1186)。卷一为彰释元机,卷二为五行司化,卷三为六化变用,卷四为抑怫郁发、元机胜复,卷五为六步气候,卷六为通明形气,卷七为法明标本,卷八为守正防危。主要论述五运六气在医学中的运用,并绘有五运客图、五气经天天图、天符岁会图等三十四图,以图配论,进一步阐发运气之理。所论皆宗《素问》七篇大论,从概念到原理、推演方法、变化规律、与疾病关系等,条分缕析,明了易懂,为阐发 《内经》运气学说佳作。《素问要旨论》原为刘完素之作,早无传本。有人认为是书即本于刘氏之书经宗素重编而成,此说可信。有清抄本。 |
素问玄机原病式 | 刘完素 | 医经类著作。金刘完素(约1120—1200) 撰。一卷。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 (今属河北) 人。人称刘河间。金承安间,章宗征召,不就,又赐号高尚先生。为河间学派开山鼻祖,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长期行医于民间,颇负盛名。研究 《内经·素问》十载,对运气学说造诣尤深。因其擅用寒凉药物,后世又称之为寒凉派。另撰有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宣明论方》 、《三消论》 、《伤寒直格》 、《伤寒标本心法荟萃》 等。传其学者有荆山浮屠、穆大黄、马宗素等。是书约成于天德四年(1152)。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病机十九条,将病症归纳整理为“五运本病”和“六气本病”十一条病机,凡二百二十七字,逐条逐证注释阐发,并提出相应治疗原则。尤其增列燥气为病一则,提出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并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的十七种病症扩大为五十余种。提出“六气所伤皆热”、“六气皆能化火”观点,对后世医家如张子和、朱丹溪及清季温病学家均有较深影响。此书不仅为刘氏“火热论”代表著作,更是研究《内经》病机理论、医论方法及临床辨证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刘河间伤寒三(六)书》本,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汪昂 | 简称《素灵类纂约注》。医经类著作。清汪昂撰。三卷。昂字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专攻医学。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汪氏认为《内经》理全渊深,包举弘传,为医家必遵之经典,然全书浩繁,不便观览。故将《内经》原文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九篇。详加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鹤皋、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所述平正,于医林中颇有影响。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望诊遵经 | 汪宏 | 诊法著作。清汪宏撰。二卷。宏字广庵,新安人。汪氏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故以《内经》、《难经》之旨为宗,兼采张仲景、杨士瀛、李梴等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光绪元年(1875)撰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上卷为诊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纲等三十九论,阐述望诊的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关系。下卷为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纲、望舌诊法等六十二论,系统论述望眼、口、唇、齿、鼻、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望诊,对诊断的意义。文字简练,纲目分明,是一部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为重要的望诊专著。有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一九五九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素问经注节解 | 姚止庵 | 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刘完素 | 三卷,旧题金河间刘完素撰,实为金张元素撰。此书初罕传播,金末杨威得其本刊行,误题刘完素撰;明初宁王朱权重刻,又伪撰完素序文置于卷首,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始正其谬误,辨明出于元素之手。其书上卷九篇,论述养生、诊法、伤寒、本草等及风、暑、燥、湿、寒之类病邪、病机、运气;中、下卷则考详内科杂症及妇科儿科诸常见病之病原、证候与施治方略,共二十三篇,于医理精蕴可谓阐发备至,极富参考价值。有刘河间《伤寒三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苏沈良方 | 佚名 | 《苏沈良方》系医方书。15卷。本书是南宋时人(约12世纪初)将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卷数不详)二书合编而成。但15卷本(见《通志》)早佚,南宋时又有10卷本(见《书录解题》)传世,内容以收罗各种医疗验方为主,间杂以医话、随笔等资料。其中卷1有脉说、苍耳说、记菊等38论,及唐·崔知悌的《灸二十二种骨蒸法》佚文;卷2论风病,治风气四神丹等18则方论;卷3论圣散子方等16则方论;卷4为服茯苓说等25则方论;卷5为与翟东玉求地黄等18则方论;卷6为问养生等20则方论;卷7为治眼齿等10则方论;卷8为治水气肿法等19则方论;卷9为治疮疡久不合等34则方论;卷10为治妇人产乳百疾泽兰散等29则方论,并附引多种笔记小说家言,其中不少方论均经原作者耳闻目睹后所辑,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最早的刊本为明·嘉靖刊本,此后又有18世纪程永培校刊的《六醴斋医书》(丛书)本,题名:《苏沈内翰良方》及1782年的《四库全书》辑本(共8卷)等。近人胡道静曾将该书中的苏、沈两家所记内容区别开来。 |
松崖医径 | 程玠 | 二卷。明程玠(生卒年不详)撰。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通九流医卜之学,著述较多,除此书外,另有《八门遁甲》、《眼科秘方》、《医论集粹》等书。此书卷上首先论述伤寒诸证,认为杂病治法均应以此为准绳。然后以脏腑分六经,论二十四脉。每经列图,并据脉象浮、中、沉分三种证候,浮脉又分迟、数、平,以定虚实寒热。以图为纲,以方为目,每证之下,必列方药,首列引经之剂,次为虚实寒热之药,共一百六十五方。卷下按杂病分四十四门,每门先有总论,次列方药,简便有效,变通实用。此书虽无高论新说,但平实无偏,为入门参考,颇可借鉴。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初刊本,天启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