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 陈景元 | 道德真经藏室慕微篇。宋陈景元编撰。十卷。据杨仲庚序,是书朴理宗宝佑六年(公元一二五八年)刊行。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景元摭拾诸家注疏精华,参以其师韩知止、张无梦之说,取严君平、孙登之说为多,大旨以重玄为宗。引文多不注明出处。 |
| 玄经原旨发挥 | 杜道坚 | 玄经原旨发挥。元杜道坚撰。二卷。是书以《皇极 疏《老子》,凡十二章。前有作者自序。复有其弟子任士林序。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坚以邵雍《皇极经世》疏《老子》,不外理气象数,道教神话。 |
| 道德玄经原旨 | 杜道坚 | 道德玄经原旨。亦称道德经原旨、老子原旨、玄经原旨。元杜道坚撰。四卷。前有黎立武、账与材、牟巘、徐天佑等人序官。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玄经原旨序元杜道坚注。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其注折衷儒老,杂以道教。 |
| 道德会元 | 李道纯 |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
| 冲虚至德真经义解 | 赵佶 | 宋徽宗撰。本书鲜见其它传本。仅存《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4篇,其余4篇阙,可与《道藏》中金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所收宋徽宗《义解》互证。宋徽宗释道家哲理和养生之学。 |
|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 林希逸 | 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说发挥道家旨意直白易辨。 |
| 正一指教斋仪 | 佚名 | 正一指教斋仪。全称《正一指教齐宿启仪》。相传汉末天师道有指教斋法,徒改编为指教齐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正一指教斋宿启仪,主斋仪者自称系天师阳平治左平酆都功臣,仪中包括威仪十二法。 |
|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 | 佚名 | 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斋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所祭神与《正一指教斋仪》同,仪中包括读词、四方朝等。 |
| 正一威仪经 | 佚名 | 一卷。收录正一派讲经受职诸法仪则一百三十二条。凡法服、入靖、启奏、读经、讲经、事师、奉斋、受戒、忏悔、礼拜、烧香、燃灯、鸣钟、鸣磬、章奏、醮请、法具、食器、器用、居处、卧具、屨履、井泉、用水、饮食、动止、遊行、住观、死亡,共二十九事。对正一道士入道受戒以及生活起居诸事均订立规范,依科奉行。收入《道藏》第564册。 |
| 正一醮宅仪 | 佚名 | 正一醮宅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祭五方宅神、五土将军,求居宅安宁去灾。 |
| 正一醮墓仪 | 佚名 | 正一醮墓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祭山川土地神祇,以安亡人,求子孙昌福。 |
| 正一出官章仪 | 佚名 | 正一出官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醮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出身中五体真官诸神,收录、斩杀恶人,追捕叛逃,拘鬼打入地狱,并有其他禁厌法。 |
| 正一敕坛仪 | 佚名 | 正一敕坛仪。撰人不详,似出於南北期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以剑水咒诀召诸神来坛之科仪。 |
| 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 | 佚名 | 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乃元始天尊告妙行真人云:常念众生处于三毒十恶之世,被六天魔王、五府瘟曹等妖邪伤害。天尊乃命北方真武神将巡察诸天,录善伐恶,辅正除邪。天尊又垂示消灾免厄之法,谓众生常以三元八节、甲子庚申等日,烧香持斋,志心归命朝礼北方四十九位灵应天尊,谢过忏悔,即可消诸罪戾,免受厄难。本篇部分内容文字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相同。 |
| 玄门十事威仪 | 佚名 | 玄门十事威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此书乃太上老君为无相真人讲说,内载玄门道士日常修行及生活起居所应遵奉之十种规章仪范。书分十品,共计一百四十四条威仪。依次为:第一执坐坛品,威仪八条 第二礼谒品,威仪十六条 第三出入品,威仪十四条 第四坐起品,威仪十四条 第五执瓶品,威仪十一条 第六洗漱品,威仪十二条 第七巾器品,威仪十条 第八斋食品,威仪三十三条 第九请法品,威仪九条 第十护持品,威仪十七条据称能奉行以上威仪者,可修成大顺真士,违犯者则入地狱。 |
|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 | 佚名 | 天心正法修真道场设醮仪,撰人不详。内称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讲述道上举行天心正法时,修建道场之设醮仪式。有宣咒、奏章、请圣、上香酒茶等程序。按天心正法为宋代天心派道士所行法事,详见《上清天心正法》、《上清北极天心正法》二书。 |
| 太上正一阅箓仪 | 杜光庭 |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 |
|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 佚名 |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撰人不详。内有元成宗加封天师张陵之尊号,应成书于元明之际。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称正一派弟子虽专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转轮回,受诸业报。如欲使形神合道,障累顿消,法依三八谢罪之仪,志心皈命三清上圣、玉皇上帝等神灵,忏悔杀生、偷盗、邪淫等三业十恶之罪,断恶修善。勉而行之,当可渐人仙宗,升于天路。书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忏悔之启词数篇。 |
|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 | 佚名 | 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列举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位真人尊号。谓志心归命敬礼诸天尊及真人,即可护身去厄,长生久视。
|
| 太上消灾祈福醮仪 | 佚名 | 太上消灾祈福醮仪,撰人不详。内称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叙正一道士为人祈福消灾之醮仪。有禁坛、存念、宣咒、出官、发炉等仪式程式。 |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 | 杜光庭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唐末杜光庭删定,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出身中上仙上灵即“阅箓”之科仪。 |
|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 | 佚名 | 太上三五傍救醮五帝断殟仪,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篇内叙道士为人醮祭五帝,断除疫鬼之仪。谓凡人家遭逢天灾厄难,家口瘿疔,皆因宅合前后五帝神祗不卫于人,以及疫鬼作祟所致。可择良日准备法物,请道士醮祭五帝。醮祭之法,有入坛解秽、发炉、宣咒、上香酒茶、吟赞等仪式。 |
|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 | 杜光庭 | 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录拜表仪。唐末杜光庭编集。官传授太玄部经戒法录之仪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授经传法拜表科仪,包括通玄赞8首。 |
|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 | 佚名 |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祭上仙上灵、三师门下诸神,求去凶兆,保护婴儿。 |
|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 | 高守元 | 冲虚至德真经四解。金人高守元纂集,约成书於大定乙酉。二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其集张湛、卢重玄、宋徽宗、范致虚4家《列子》注,存张湛注原貌,卢重玄、范致虚二注赖该书流传,宋徽宗注赖该书存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