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戴元礼录
心痛
即胃脘痛。
心痛,虽日数多,不吃饮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方可吃物。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以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热则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丹〔1〕温散,宁无助火添病耶?由是古方中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伏而病易退,正易复而病易安。虽然,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复作时,必难治之也。
〔1〕丹 周氏本作“行”,庚子本作“单”,义胜。
山栀炒,去皮,每十五个,浓煎汤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服,或入芎一钱尤妙。山栀大者,用七个或九个。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非山栀子不可,佐以姜汁。或半夏、橘红各五,黄芩三,甘草一。
用二陈汤加苍、芎,倍加炒栀,痛甚者加炒干姜从之,反治之法。心痛轻者散之,麻黄、桂枝,重者加石碱、川芎、苍术。栀子必炒去皮用,作丸服之。
凡治病,必须先问平日起居如何,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血流于胃口作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切记。轻者用韭汁、桔梗,能开提气血,药中兼用之。
以物柱按痛则止者,挟虚也,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有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属虫,治苦楝根、锡灰之类,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
痛甚者,脉必伏,多用温药,不用参、术,可用附子。
诸痛不可用补气药。
客寒犯胃,草豆蔻丸用之,热亦可用,止用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裹烧热去皮 吴茱萸汤泡,洗去梗,焙科〔1〕 益智仁 白僵蚕 橘皮 人参 黄芪以上各八分 生甘草 归身 炙甘草 桂皮各六分 曲末 姜黄各四分 桃仁七个,去皮 半夏洗,一钱 麦糵一钱半,炒黄 泽泻一钱,小便多减半用之 柴胡四分 详膈下痛,多为用之。
〔1〕科 庚子本无此字,周氏本作“秤”,疑衍。
上一十八味,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余极细末,同桃仁研匀,用汤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用热白汤送,旋斟酌多少用之。
又方
用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调服,亦治白带。
又方
脾痛,用海蛤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栀、生姜煎,辣汤调服为佳。
又方
单用牡粉,酒调下一二钱。气实不可用。
腰疼
湿热,肾虚,瘀血。
湿热腰疼者,遇天阴或坐久而发者是。肾虚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轻夜重者是也。
脉大者肾虚,用杜仲、龟板、黄柏、知母、枸杞、五味之类,用猪脊髓丸。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中加桃仁、红花。湿热者,用苍术、杜仲、黄柏、川芎。痰者,用南星。
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诸痛不可用人参,盖人参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矣。
脐下忽大痛者,人中如黑色者,多死,难治也。人面上忽有红点者,多死。
胁痛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气实,川芎、苍术、青皮、当归。
龙荟丸,泻火要药。死血,桃仁、红花、川芎。痰流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胁痛甚者,用姜汁下龙荟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胁痛,二陈汤加南星、炒〔1〕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1〕炒 原作“多”,据庚子本改。
腹痛
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
戴云:寒痛者,绵绵痛而无增减者是。时痛时止者,是热也。死血痛者,每痛有处,不行移者是也。食积者,甚欲大便,利后〔2〕痛减者是。湿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2〕后 原作“彼”,据正脉本改。
脉弦强者食,脉滑者痰。
滑痰多作腹痛,用苔芎、苍术、香附、白芷,生姜汁入汤服。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汤加黄芩、黄连、栀子。
凡心腹痛,必用温散,此是郁结不散,阻气不运,故病在下者多属食,宜温散之。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苍术、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
痛风
四肢百节走痛,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大法主方
苍术 南星 川芎 白芷 当归 酒黄芩
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血虚者,多用川芎、当归,佐以桃仁、红花。
薄桂治痛风,无味而薄者,独此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等治之。
上中下痛风方
威灵〔1〕三钱 南星一〔2〕两 苔芎一两 桃仁五钱 白芷五钱 桂枝三钱 防己半钱 苍术二两 黄柏酒浸,炒,二两 红花一钱半 羌活三钱 神曲一两,炒 草龙胆五分
〔1〕灵 庚子本此下有“仙”字。
〔2〕一 正脉本作“二”。
张子元气血虚,有痰浊,阴火痛风。
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黄柏二两,炒黑色 山药一两 海石一两 锁阳五钱 干姜五钱,烧灰 南星一两 败龟板二两,酒炙 熟地黄二两
粥为丸。
治臂痛。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茯苓五分 苍术一钱半 酒芩一钱 威灵仙三分 白术一钱 甘草少许,炒 南星一钱 香附一钱
劳瘵
其主在乎阴虚、痰与血病。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约童便减二斗,去蒿,熬至一斗,入猪胆汁七个,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
虚劳身瘦属火,因火烧烁。
劳病,四物汤加人尿、姜汁。
咳血
痰盛,身热多是血虚。
戴云: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呕血者,呕全血者是。咯血者,每咯出血皆是血疙瘩。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溺血,小便出血也。下血者,大便出血也。虽有名色分六,俱是热证,但有虚实新旧之不同,或妄言为寒者误也。
青黛 诃子 山栀 海石 瓜蒌仁
上为末,姜汁蜜调,噙化。嗽甚者加杏仁。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身热多是血虚,四物汤加减。
呕血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气虚,用人参、黄芪蜜炙,黄柏、荆芥,并当归、生地黄用之。
呕血,用韭汁、童便、姜汁磨郁金同饮之,其血自清。
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四物汤加炒栀子、童便、姜汁。山茶花,童便、姜汁,酒调。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
痰带血丝出者,童便、姜汁、竹沥。
又方
用韭汁、童便二物相合,用郁金细研,入在二物之内同饮,其血自消。
又方
治衄血,以郁金,如无郁金以茶、姜汁、童便和好酒调服,即止之。
咯血
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之,加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
衄血
凉血行血为主,犀角地黄汤入郁金同用。
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唾血、吐血,用韭叶汁,立效。
溺血
属热。
山栀子炒,水煎服。或用小蓟、琥珀。
有血虚者,四物汤加牛膝膏。
下血
不可纯用寒凉药,必于寒凉药中用辛味并温,如酒浸炒凉药,酒煮黄连之类。有热,四物汤加炒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下血属虚,当归散、四物汤加炮干姜、升麻。又方,用白芷五倍子丸。
凡用血药,不可单行单止。
有风邪下陷,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生血故也。有湿伤血,宜行湿消热可也。
《内经》谓身热即死,寒则生,此亦是大概言之,必兼证详之则可。今岂无身热生、寒而死者?
脉沉小流连或微者,易治。脉浮大洪数者,难愈,宜滑不宜弦。
仲景治痢,可温者五法,可清者十法,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区分易治难治极密,但与泻同,立法不分,学者当辨之。
大孔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久病身冷,自汗,脉沉小者,宜温。暴病身热,脉浮洪者,宜清。
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有可汗者。
初得时,原气未虚,必推荡之,此〔1〕通用之法,稍久气虚则不可。
〔1〕此 庚子本此下有“通因”二字。
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泄,此肾传脾,微邪易愈。
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五色之相杂。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如虚者亦宜审之。
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亦宜谨之。
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却宜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肠风
独在胃与大肠出。
黄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梦遗
专主热,脱精。
戴云:因梦交而出精者,谓之梦遗;不因梦而自泄精者,谓之精滑。皆相火所动,久则有虚而无寒者也。
带下与梦遗同法治。
青黛 海石 黄柏 即〔2〕椿树根丸
〔2〕即 庚子本作“加”。
内伤气血,不能固守,当补以八物汤加减,吞椿树根丸。思想成病,其病在心,安神带补,热则流通。
知母 黄柏 蛤粉
精滑
专主湿热。
戴云:滑者,小便精滑下也。俱是膀胱湿热,虽有赤白之异,终无寒热之别。河间云:天气热则水浑浊,寒则澄彻清冷。由此观之,浊之为病,湿热明矣。
黄柏 知母 牡蛎 蛤粉
又方
良姜三钱 芍药二〔1〕钱 黄柏二钱,烧灰存性 樗树皮白皮,一两半
上为末,糊为丸,每服三十丸。
〔1〕二 庚子本、周氏本均作“三”。
浊
湿热,有痰,有虚。赤浊属血,白浊属气,寒则坚凝,热则流通。
大率皆是湿热流注,宜燥中宫之湿,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燥去湿。赤者乃是湿伤血,加白芍药。仍用珍珠粉丸加椿树根皮、滑石、青黛等作丸。
虚劳者,用补阴药,大概不利热药。
肥白人必多痰,以二陈汤去其热,胃弱者兼用人参,以柴胡、升麻升胃中之气。丸药用:青黛、黄柏炒褐色,干姜炒微黑色,海石、蛤粉。
胃中浊气下流为赤白浊者,用柴胡、升麻、苍术、白术、二陈汤,丸药用樗末、蛤粉、炒姜、炒黄柏。
专主胃中之浊气下流,渗入膀胱,用青黛、蛤粉。肝脉弦者,用青黛以泻肝。
又方
黄柏一两,炒黑 生柏二钱半,一作三两 海石二两 神曲五钱
为末,水丸。
有热者,黄柏、滑石、青黛之类。
燥湿痰,南星、半夏、蛤粉。
上神曲为丸,青黛为衣,或用海石代曲。
张子元气血两虚,有痰,痛风时作,阴火间起,小便白浊,或带下赤白。方在前痛风中。
一人便浊,常有半年,或时梦遗,形瘦,作心虚主治,珍珠粉丸、和匀定志丸服。
一妇人年近六十,形肥,奉养膏梁,饮食肥美,中焦不清,浊气流入膀胱,下注白浊,白浊即是湿痰也。
戴云:断用二陈汤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气,加苍术去湿,白术补胃,全在活法。服四贴后,浊减大半,觉胸满,因柴胡、升麻升动其气,痰阻满闭,用二陈汤加炒曲、白术。素无痰者,升动胃气不满。
丸药方
青黛 椿皮 蛤粉 滑石 干姜炒 黄柏炒
上为末,炒神曲糊丸,仍用前燥湿痰丸。亦能治带。
又方
滑石利窍,黄柏治湿热,青黛解郁结,蛤粉咸寒入肾,炒干姜味苦,敛肺气下降,使阴血生。干姜盐制〔1〕之。
〔1〕制 庚子本、周氏本此下均有“用”字。
淋
皆属于痰热。
淋者,小便淋沥,欲去不去,不去又来,皆属于热也。
解热利小便,山栀子之类,用苦杖〔1〕、甘草煎服,诸药中皆加牛膝。
〔1〕杖 原脱,据庚子本补。
老人亦有气虚者,人参、白术中带木通、山栀。
亦有死血作淋者,以牛膝作膏。此证亦能损胃不食。
小便不通
气虚,血虚,痰,风闭,实热。
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之,盖气承载其水也。
气虚,用人参、黄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芎归汤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皆用探吐。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香、香附探吐。实热利之。
一妇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气滞于下焦,二陈汤加木通,初吃后,柤再煎服,吐之。
关格
戴云: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为气之横格也。
必用吐,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
有痰,以二陈汤吐之,吐中便有降。有中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
小便不禁
属热,属虚。
戴云:小便不禁,出而不觉,赤者有热,白者为气虚也。热者,五苓散加解毒散;虚者,五苓散加四物汤。
痫
惊痰,宜吐。
戴云:痫〔1〕者,俗曰猪癫风者是也。
〔1〕痫 原作“痰”,据庚子本、周氏本改。
大率行痰为主。
黄连 南星 瓜蒌 半夏
寻痰寻火,分多少治,无不愈。分痰分热,有热者,以凉药清其心;有痰者,又用吐药,吐〔2〕用东垣安神丸。
〔2〕吐 周氏本此下有“后”字。
此证必用吐,吐后用平肝之药,青黛、柴胡、川芎之类。
健忘
戴云: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以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顽,不知世事者。
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怔忡
大段属血虚。
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将捕者是也。
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
真觉心跳者,是血少,用四物、安神之类。
惊悸
血虚,用朱砂安神丸。
痓
大率与痫病相似。
多是血虚,有火兼痰,人参、竹沥之类,不用兼风药。
血块
一名积瘕。
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醋煮海石、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
白术汤吞下瓦垄子,能消血块,次消痰。
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
行死血,块去须大补。石碱一物,有痰积、有血块可用,洗涤垢腻,又消食积。
吐虫
以黑锡炒〔1〕成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1〕炒 庚子本、周氏本均作“烧”。
癥瘕
戴云:积聚癥瘕,有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是癥;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用蜀葵根煎汤,煎人参、白术、陈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汤,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一服,可见块下。
病重,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消块丸
即《千金》大硝石丸,止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虚实而用可也。
硝石六两 大黄八两 人参 甘草各三两
上为末,以三年苦酒三斗,置铜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柱器中熬,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则取丸如鸡子中黄大,每服一丸,米饮下。如不能大丸,则作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后下如鸡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忌风冷,淡软粥将理。
又三圣膏
未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外,候热少减,次下大黄末 大黄一两,为末,就炉炒,伺热减,入下桂心末 桂心半两,为末,略炒,入米醋熬成膏药,厚摊贴患处
贴积聚块。
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上为末,用大蒜捣膏,和匀贴之。
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加补气药,先须断厚味。
茶癖
石膏 黄芩 升麻
上为末,砂糖水调服。
瘿气
先须断厚味。
海藻一两 黄药二两
上为末,以少许置于掌中,时时舔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须止后药服。
食积一方,乃在妇人食积条下。
疝
湿热痰积,流下作痛,大概因寒郁而作也,即是痰饮、食积并死血。
戴云:疝本属厥阴肝之一经,余尝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
子和云:疝本肝经,宜通勿塞,只此见治之法,专主肝经,与肾绝无干,不宜下。,湿多。疝气,灸大敦穴。
食积与瘀血成痛者。
栀子 桃仁 山楂 枳实 吴茱萸
上为末,生姜汁、顺流水作汤调服。
按之不定,必用桂枝,属虚。
桂枝 山栀炒 乌头细切,炒
上为末,姜汁为丸,每服三十丸,劫痛。
治疝方
定痛速效。湿胜者加荔枝。
枳壳十五个 山栀炒 糖球炒 茱萸炒
又方守〔1〕丸
治要药,不疼者。
〔1〕守 庚子本作“效”。周氏本此下有“效”字。
苍术 南星 白芷 山楂 川芎 半夏 枳实
为末,神曲作丸。
治阳明受湿热,传入大肠,恶寒发热,小腹连毛际结核,闷痛不可忍。
山栀炒 枳壳炒 桃仁炒 山楂等分
上研细,砂钵内入生姜汁,用水一盏,煎令沸,热服之。
治诸疝发时,用海石、香附二味为末,以生姜汁汤调服,亦能治心痛。
治疝方
栀子 桃仁 橘核 茱萸 川乌
上碾,煎服。劫药,用乌头细切,炒栀子、橘核散,单止痛。
脚气
苍术盐炒 白术 防己 槟榔 川芎 犀角 甘草 木通 黄连 生地黄酒炒 黄柏
有热加黄芩、黄连。有痰〔1〕加竹沥、姜汁。
〔1〕痰 原作“热”,据周氏本改。
大热及时令热加石膏,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加牛膝。
有食积、流注。
苍术 黄柏 防己 南星 川芎 白芷 犀角 槟榔
血虚加牛膝、龟板。
如常肿者,专主乎湿热,朱先生有方,肥人加痰药。
戴云:有脚气冲心,宜四物加炒柏,再宜涌泉穴用附子津拌贴,以艾灸,泄引其热。
健步丸
归尾 芍药 陈皮 苍术各一两 生地黄一两半 大腹子三个 牛膝 茱萸各半两 黄芩半两 桂枝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每服百丸,白术、通草煎汤,食前下。
一妇人足肿,黄柏、苍术、南星、红花酒洗、草龙胆、川芎、牛膝酒洗、生地黄。
筋动于足大指,动上来至大腿,近腰结,奉养厚,因风寒作,四物汤加酒芩、红花、苍术、南星。
筋转皆属乎血热,四物汤加酒芩、红花。
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生故也。不可用附子,可用参多服。
痿
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湿热,痰,无血而虚,气弱、瘀血。
湿热,东垣健步方中加燥湿降阴火药,芩、柏、苍术之类。湿痰,二陈汤中加苍术、黄芩、黄柏、白术之类,入竹沥。气虚,四君子汤加苍术、黄芩、黄柏之类。血虚,四物汤中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亦有食积妨碍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
健步丸方
羌活 柴胡 滑石 甘草炙 天花粉酒制。各半两 防己 防风 泽泻各三钱 肉桂半钱 川乌 苦参酒制。各一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风汤,以空心下。
发热
阴虚难治。
戴云:凡脉数而无力者,便是阴虚也。阴虚发热,用四物汤加黄柏,兼气虚加参、芪、白术。盖四物汤加黄柏,是降火补阴之妙药。又云:阴虚发热,用四物汤,甚者加龟板、炒黄柏。吃酒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之人,若因酒而发热者,亦难治。
一男子年三十岁,因酒发热,用青黛、瓜蒌仁、姜汁,每日以数匙入口中,三日而愈。
阳虚恶寒
戴云:凡背恶寒甚者,脉浮大而无力者,是阳虚也。用人参、黄芪之类,甚者加附子少许,以行参、芪之气。
一女子恶寒,用苦参一钱,赤小豆一钱,为末,水吐,用川芎、苍术、南星、黄芩,酒曲丸。
手心热
栀子 香附 苍术 白芷 川芎 半夏生用
为末,曲糊丸。
手麻
此是气虚也。
手木
东垣云:麻木,气不行也,补肺中之气。是湿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
厥
因痰,用白术、竹沥。
厥者,手足冷也。热厥逆也,非寒证。因气虚、血虚。
热,承气汤;外感,双〔1〕解散加姜汁、酒。
〔1〕双 原无,据《丹溪心法·厥》补。
面寒面热
火起,寒郁热,面寒,退胃热。
喉痹
大概多是痰热也,只以桐油吐之,或用射干,逆流水吐。又方,用李实根皮一片,噙口内,更用李实根碾水傅项上,一遭立效。新采园中者。
缠喉风
戴云:属痰热缠喉风者,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用桐油,以鹅翎探吐。
又法,用灯油脚探吐之。
又方,用远志去心,水调傅项上,一遭立功。
喉咽生疮并痛
多属虚,血热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人参蜜炙、黄柏、荆芥。
虚,人参、竹沥,无实火。热,黄连、荆芥、薄荷、硝石。
上为细末,用蜜、姜汁调噙。
血虚,四物汤中加竹沥。
口疮
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理中汤,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可。
又方
用西瓜浆水,口痛甚者,以此徐徐饮之。冬月,紫榴皮烧灰,噙之。
酒渣鼻
血热入肺。
四物汤加陈皮、红花、酒炒黄芩煎,入好酒数滴,就炒五灵脂末服效。又用桐油入黄连,以天吊藤烧油,热敷之。
肺痈
已破入风者不治,搜风汤吐之。出《医垒元戎》。
收敛疮口,止有合欢树皮、白敛煎汤饮之。
肺痿
专主养肺养血,养气清金。
天疱疮
通圣散及蚯蚓泥略炒,蜜调敷之,妙。
从肚皮上起者,里热发外,还服通圣散可也。
漏疮
须先服补药,以生气血,即参、芪、术、归、芎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饼,如钱厚,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干研为末,再和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如前法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前气血药作膏药贴之。
痔漏
用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煎汤,先薰后洗。肿者用木鳖子、五倍子,研细末调敷。
漏,专以凉药为主。
痔漏方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升麻 枳壳 条芩 槐角〔1〕
〔1〕角 周氏本此下有“生地”一味。
肠痈
作湿热、食积治,入风难治。
治漏外塞药,芦甘石小便煅,牡蛎粉。
结核
或在颈在项,在身在臂,如肿毒者,多痰注作核不散,治耳后、顶门各一块。
僵蚕炒 青黛 胆星 酒大黄
上为末,蜜丸,噙化之。
颈颊下生痰核,二陈汤加炒大黄、连翘、桔梗、柴胡。
治臂核作痛,连翘、防风、川芎、酒芩、苍术、皂角刺。
治环跳穴痛,防生附骨痈方,以苍术佐黄柏,行以青皮之辛,冬月加桂枝,夏月加条子黄芩,体虚者加土牛膝,以生甘草为使,大料煎入生姜汁,带辣,食前饮之。病甚者,加黄柏、桂枝十数贴,发不动,少加大黄一两贴,又不动者,恐痈将成矣。急撅地成坑,以火煅红,沃以小便,赤身坐其上,以被席围抱下体,伏〔1〕热气薰蒸,腠理开,血气畅而愈。
〔1〕伏 庚子本、周氏本均作“使”。
脱肛
血〔2〕热、气虚〔3〕。
〔2〕血 原作“气”,据庚子本改。
〔3〕虚 庚子本此下有“血虚”二字。
气虚补气,用人参、当归、黄芪、川芎、升麻。血虚者,四物汤。血热者凉血,四物汤加黄柏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