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定於孔子,燬於秦,傳於漢。漢學之亡久矣,獨詩、禮、公羊猶存毛、鄭、何三家[2]。春秋爲杜氏所亂,尚書爲僞孔氏所亂,易經爲王氏所亂。杜氏雖有更定,大較同於賈、服;僞孔氏則襍采馬、王之説,漢學雖亡而未盡亡也。[3]惟王輔嗣以假象説易,根本黄老,而漢經師之義蕩然無復有存者矣[4]。故宋人趙紫芝有詩云:「輔嗣易行無漢學,玄暉詩變有唐風。」[5]蓋實録也。棟曾王父樸葊先生嘗閔漢易之不存也,取李氏易解所載者,參衆説而爲之傳。天、崇之際,遭亂散佚,以其説口授王父,王父授之先君。先君於是成易説六卷,又嘗欲别撰漢經師説易之源流,而未暇也。[6]棟趨庭之際,習聞餘論,左右采獲,成書七卷。自孟長卿以下五家之易,異流同源,其説略備。嗚呼,先君子[7]即世三年矣。以棟之不才,何敢輒議著述。然以四世之學,上承先漢[8],存什一於千百,庶後之思漢學者猶知取證,且使吾子孫無忘舊業云。是爲序[9]。

* * *

[1] 四庫本作「易漢學原序」。

[2] 「獨詩、禮、公羊猶存毛、鄭、何三家」:四庫本作「獨詩、禮二經猶存毛、鄭兩家」。

[3] 杜預注左傳多本賈逵、服虔,參見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左傳舊注疏證。

[4] 「假象」,即輔嗣以象爲筌蹄也。周易略例明象邢注:「乾能變化,龍是變物,欲明乾象,假龍以明乾。欲明龍者,假言以象龍。龍則象之意也。」

[5] 趙師秀,字紫芝,永嘉人,宋太祖八世孫,光宗進士。此句即其秋夜偶書詩。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暮夜類載全詩云:「此生謾與蠧魚同,白髮難收紙上功。輔嗣易行無漢學,玄暉詩變有唐風。夜長燈燼挑頻落,秋老蟲聲聽不窮。多少故人天禄貴,猶將寂寞嘆揚雄。」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八引此二句,蓋惠氏所本。

[6]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載:「惠周惕,字元龍,一字研溪,吴縣人。……有聲生周惕。有聲字樸庵,與同里徐枋友善,以九經教授鄉里,尤精於詩。研溪先生少傳家學,又從徐枋、汪琬游,工詩古文詞。康熙辛未成進士,選庶吉士。著有易傳、春秋問、三禮問、詩説及研溪詩文集。子士奇,字天牧,晚年自號半農人。戊子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先生邃深經術,撰易説六卷、禮説十四卷、春秋説十五卷。」又詳見漆永祥國朝漢學師承記箋釋相關部分。

[7] 「先君子」:四庫本作「先君無禄」。

[8] 惠氏以自家四世傳漢易,比於虞仲翔世傳孟氏易也。後文小注謂「非傳五世之學及蒙先師之説,不能注易」。

[9] 「是爲序」:四庫本作「長洲惠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