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長卿易上

卦氣圖説

孟氏卦氣圖,以坎離震兑爲四正卦,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之數。内辟卦十二,謂之消息卦。乾盈[1]爲息,坤虚爲消,其實乾坤十二畫也。繫辭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夫以二卦之策當一期之數,則知二卦之爻周一歲之用矣。四卦主四時,爻主二十四氣;十二卦主十二辰,爻主七十二候;六十卦主六日七分,爻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2]辟卦爲君,雜卦爲臣,四正爲方伯。二至二分,寒温風雨,總以應卦爲節。是以周易參同契曰:「君子居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謹候日辰,審察消息。纎芥不正,悔吝爲賊。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横,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此言卦氣不效,則分至寒温皆失其度也。春秋命歷序曰:「元氣正則天地八卦孳也。」[3]漢書谷永對策曰:「王者躬行道德,則卦氣理效,五徵時[4]序。兼洪範五行言。失道妄行,則卦氣悖亂,咎徵著郵[5]。」後漢張衡上疏亦言:「律歷卦候,數有徵效。」郎顗七事云:「今春當旱夏必有水,以六日七分候之可知。」樊毅修華嶽碑云:「風雨應卦,瀸潤萬物。」[6]是漢儒皆用卦氣爲占驗。宋元以來,漢學日就滅亡,幾不知卦氣爲何物矣。余既列二圖於後,兼采先儒諸説,以爲左證焉。

六日七分圖

魏正光曆推四正卦術曰:「十一月:未濟、蹇、頤、中孚、復;十二月:屯、謙、睽、升、臨;正月:小過、蒙、益、漸、泰;二月:需、隨、晋、解、大壯;三月:豫、訟、蠱、革、夬;四月:旅、師、比、小畜、乾;五月:大有、家人、井、咸、姤;六月:鼎、豐、涣、履、遯;七月:恒、節、同人、損、否;八月:巽、萃、大畜、賁、觀;九月:歸妹、无妄、明夷、困、剥;十月:艮、既濟、噬嗑、大過、坤。」又云:「四正爲方伯,中孚爲三公,復爲天子,屯爲諸侯,謙爲大夫,睽爲九卿,升還從三公,周而復始。」

易緯稽覽圖曰:「甲子卦氣起中孚,六日八十分日之七。」鄭康成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爲一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7]

易緯是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8]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共主二十四氣。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歲有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六十而一周。」[9]

唐一行 六卦議[10]曰:「十二月卦,出於孟氏章句。其説易本於氣,易乾鑿度曰:「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康成注云:「太易之始,漠然無氣。可見者,太初之[11]氣,寒温始生也。」乾鑿度又云:「易變而爲一。」注云:「一主北方,氣漸生之始。此則太初之氣所生也。」[12]而後以人事明之。京氏又以卦爻配期,坎離震兑其用事自分至之首,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晋、井、大畜四卦皆在分至之首,皆五日十四分四卦共少二百九十二分,餘皆六日七分。[13]自乾象曆以降,皆因京氏。惟天保曆依易通統軌圖,自八[14]十有二節,五卦初爻相次用事,及上爻,與中氣皆終。非京氏本旨[15]。及七略所傳,按郎顗所傳,皆六日七分,不以初爻相次用事,齊歷謬矣。易爻當日十有二中直全卦之初,十有二節直全卦之中。齊歷又以節在貞氣在悔,非是。」

復卦經云:「七日來復。」康成注曰:「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孔頴達曰:「按易緯云:『卦氣起中孚。』故離坎震兑各主其一方,其餘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餘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爲八十分,五日分爲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分爲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六日七分也。」李鼎祚曰:「案易軌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離震兑四方正卦,卦别六[16]爻,爻生[17]一氣,其餘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當周天之數。餘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18]閏餘者。剥卦陽氣盡於九月之終。至十月末,純坤用事,坤卦將盡,則復陽來。隔坤之一卦六爻,爲六日。復來成震,一陽爻生,爲七日。故言『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是其義也。」

繫辭上曰:「旁行而不流。」九家易曰:「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歲既周而復始。」[19]

卦氣七十二候圖

右李溉所傳卦氣圖也。其説原於易緯。[20]素問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乾鑿度曰:「天氣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康成注云:「五日爲一微,十五日爲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康成又云:「每一卦生三氣,則各得十五日。」十二卦,卦各六爻,爻主一候,而一歲之運周焉。案御覽載易緯通卦驗九百六十七卷,九百四十四卷曰[21]:「驚蟄,大壯初九,候桃始華。不華,倉庫多火。」今圖與之合。又曰:「姤上九候蟬始鳴,不鳴,國多妖言。」案圖,姤九五「蜩始鳴」蜩、蟬同,上九「半夏生」,遲一候者,朱子發震云:「易通卦驗,易家傳先師之言,所記氣候,比之時訓晚者二十有四,早者三。今圖依時訓,故異也。困學紀聞曰:「月令仲冬虎始交,通卦驗云小寒。季冬,鵲始巢。詩推災[22]云復之日雉雊雞乳,通卦驗云立春,皆以節有早晚也。

消息

[23]左傳正義:「易曰:『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24]

繫辭上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荀爽曰:「春夏爲變,秋冬爲化。息卦爲進,消卦爲退也。」

説卦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仲翔曰:「坤消,從午至亥,上下,故順也。乾息,從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九家易注泰卦曰:「陽息而升,陰消而降。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

易緯 [25]乾鑿度曰:「聖人因陰陽,起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又云:「消息卦,純者爲帝,不純者爲王。」

史記曆書太史公曰:「黄[26]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注:「皇侃曰:乾者陽生爲息,坤者陰死爲消也。」

漢書京房上封事曰:「辛酉以來,少陰倍[27]力而乘消息。」孟康曰:「房以消息卦爲辟。辟,君也。消卦曰太陰,息卦曰太陽。其餘卦曰少陰、少陽,爲臣[28]也。」

後漢書陳忠上疏曰:「頃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協,寒氣錯時,水漏爲變,天之降異,必有其故。所舉有道之士,可策問國典所務、王事過差,令處煖氣不效之意,庶有讜言,以承天誡。」[29]

四正

説卦曰:「震,東方也。離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

案震離兑坎陰陽各六爻,荀爽以爲乾六爻皆陽,陽爻九,四九三十六,合四時;坤六爻皆陰,陰爻六,四六二十四,合二十四氣。蓋四正者,乾坤之用。翟玄注文言云:「乾坤有消息,從四時來也。」

繫辭上曰:「兩儀生四象。」仲翔曰:「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30]。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兩儀生四象。」

孟氏章句曰:「坎離震兑,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凅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爲主於内,則群陰化而從之。極於南正,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於地下,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仲秋陰形於兑,始循[31]萬物之末,爲主於内,群陽降而承之,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兑功究焉。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九之動始於震,陰八之静始於離,陰六之動始於兑。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32]一行 六卦議。

易緯是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

康成注通卦驗曰:「冬至坎始用事,而主六氣,初六爻也,小寒於坎直九二,大寒於坎直六三,立春於坎直六四,雨水於坎直九五,驚蟄於坎直上六;春分於震直初九,清明於震直六二,穀雨於震直六三,立夏於震直九四,小滿於震直六五,芒種於震直上六,夏至於離直初九,小暑於離直六二,大暑於離直九三,立秋於離直九四,處暑於離直六五,白露於離直上九;秋分於兑直初九,寒露於兑直九二,霜降於兑直六三,立冬於兑直九四,小雪於兑直九五,大雪於兑直上六[33]。」

孟康漢書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爲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兑坎爲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各卦主時,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

魏正光曆曰:「四正爲方伯。」薛瓚注漢書曰:「京房謂方伯卦,震兑坎離也。」京氏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馬生子亡。」

易緯乾鑿度曰:「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康成云:「四維正四時之紀,則坎離爲經,震兑爲緯,此四正之卦,爲四仲之次序也。」

京氏易傳曰:「賦斂不理,兹爲[34]禍,厥風絶經緯。」四時不正也。又云:「大經在辟而易臣,兹爲[35]陰動。」坎離爲經,位方伯,故云大經。辟,辟卦也。大經在辟,謂方伯擬君,易其臣道也。[36]又云:「大經摇政,兹謂不陰。不陰,不臣也。」

漢書魏相奏曰:「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興兑治則饑,秋興震治則華。冬興离治則泄,夏興坎治則雹。」[37]

十二消息

易繫辭曰:「變通配四時。」仲翔曰:「變通趣時,謂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觀、剥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月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也。」

又云:「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仲翔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荀爽曰:「謂一冬一夏,陰陽相變易也。十二月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

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仲翔曰:「乾爲寒,坤爲暑,謂陰息陽消,從姤至復,故寒往暑來也。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

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九家易曰:「範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是也。諏訾以下,謂自寅至丑,自泰至臨也。」

干寶注乾六爻曰:「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乾納甲,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在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四月於消息爲乾。」又注坤六爻曰:「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剥來也。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十月於消息爲坤。」

康成注乾鑿度曰:「消息於雜卦爲尊,每月者譬一卦,而位屬焉,各有所。」案每月譬一卦者,如乾之初九屬復,坤之初六屬姤是也。臨觀以下倣此。

春秋緯、樂緯曰:「夏以十三月爲正,息卦受泰,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爲朔。殷以十二月爲正,息卦受臨,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雞鳴爲朔。周以十一月爲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爲朔。」

此後漢陳寵所謂「三微成著,以通三統也」。康成謂:「十日爲微,一月爲著。三微成著,一爻也。三著成體,乃泰卦也。」

易緯 [38]乾鑿度曰:「孔子曰:復,表日角;臨,表龍顔;泰,表載與戴同干;大壯,表握訴,龍角大辰古蜃字;夬,表升骨履文;姤,表耳參漏,足履王,知多權;遯,表日角連理;否,表二好文坤爲文,故好文;觀,表出凖虎[39];剥,表重童與瞳同明曆元。」

案十二消息皆辟卦,故舉帝王之表以明之。

周易參同契曰:「朔旦爲復初九晦至朔旦震來受符,陽氣始通,出入无疾,仲翔云:『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爲疾[40],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无疾。』立表微剛。黄鐘建子,韋昭曰:『十一月黄鐘,乾初九也。』康成曰:『黄鐘,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兆乃滋長。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九二,開路正光。光耀漸近,日以益長。丑之大吕,康成曰:『大吕,丑之氣也。十二月建[41]。』結正低昂。仰以成泰九三,剛柔並隆,陰陽交接,小往大來仲翔曰:『坤陰詘外爲小往,乾陽信内爲大來。』輻輳於寅,運而趣時。漸歷大壯九四,俠列卯門春分爲卯,卯爲開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二月榆落,魁臨於卯。翼奉風角曰『木落歸本』[42]。刑德相負建緯卯,卯刑德並會,相見歡喜,晝夜始分。夬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九五飛龍,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隣。陽終於巳上巳[43],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初六,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巽初六與乾初九爲飛伏[44],乾爲冰[45]也,午爲蕤賓,康成曰:『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賓服於陰,陰爲主人。遯去世位六二遯,乾二世,收斂其精,懷德俟時。陸績曰『遯俟時也。』栖遲昧冥。否塞不通六三,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没陽姓名。觀其權量六四,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復榮。薺麥芽蘖,因冒以生。八月麥生,天罡據酉。詩緯推度災曰:『陽本爲雄,陰本爲雌,物本爲魂。雄生八月仲節,號曰太初,行三節。』宋均注云:『本即原也。變陰陽爲雌雄魂也。節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據此時麥薺生以爲驗也。陽生物行三節者,須雌俱行,物口也。』剥爛肢體,六五。雜卦曰:『剥,爛也。』初足,二辯[46],四膚。指間稱辯,辯上稱膚,皆屬肢體。消滅其形消艮入坤。化氣既竭秋冬爲化,亡失至神乾爲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凝坤之元,出乾初子,故云坤元[47]。」

月令孟春曰:「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正義[48]曰:「天地之氣,謂之陰陽,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聖人作象,各分爲六爻,以象十二月陽氣之升,從十一月爲始。至四月,六陽皆升,六陰皆伏。至五月,一陰初升。至十月,六陰盡升,六陽盡伏。今正月云『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者,陽氣五月之時,爲陰從下起,上嚮排陽。至十月之時,六陽退盡,皆伏於下。至十一月,陽之一爻始動地中。至十二月,陽漸升,陽尚微,未能生物之極。正月三陽既上,成爲乾卦,乾體在下;三陰爲坤,坤體在上。是陽氣五月初降,至正月爲天體而在坤下也。十一月一陽初生,而上排陰。至四月陰爻伏盡,六陽在上。五月一陰生,六月二陰生,陰氣尚微,成物未具。七月三陰生而成坤體,坤體在下;三陽爲乾,而體在上,所以十月云 『地氣下降,天氣上騰』。劉洽、氾閣、皇侃之徒,既不審知其理,又不能[49]定其旨趣,諠諠撓撓[50],亦無取焉。」

辟卦雜卦

易緯乾鑿度曰:「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卦用事,一卦六爻,爻一日,凡六日七分歸閏。初用事一日,天王諸侯也;二日,大夫也;三日,卿也;四日,三公也;五日,辟也;六日,宗廟。爻辭善則善,凶則凶。」康成注云:「辟,天子也。」天王諸侯者,言「諸侯受其吉凶者唯天子而已。」[51]

案易緯此説與齊天保曆合。所謂「五卦初爻,相次用事」也。其云「六日宗廟」未詳,豈一卦六爻備有此六者耶?卦氣五位以公、辟、侯、大夫、卿周還用事。此始侯者,從月數也。[52]

魏正光曆卦曰[53]:「四正爲方伯,中孚爲三公,復爲天子,屯爲諸侯,謙爲大夫,睽爲九卿,升還從三公,周而復始。」

京房上封事曰:「迺辛巳,蒙氣復[54]乘卦,太陽侵色。」張晏曰:「晋卦、解卦也。太陽侵色,謂大壯也。」

案:大壯,辟卦也。乾九四用事,故云太陽。晋[55]、解,雜卦也,皆主二月。[56]

又曰:「辛酉以來,少陰倍力而乘消息。」孟康曰:「房以消息卦爲辟。辟,君也。消卦曰太陰姤遯否觀剥坤,息卦曰太陽復臨泰大壯夬乾,其餘卦曰少陰、少陽,爲臣下也。并力雜卦氣干消息也。」

後漢書朱穆奏記梁冀曰:「今年九月,天氣鬱冒,五位四候,連失正氣。」

案五位,謂公、辟、侯、大夫、卿。四候,四正也。

易緯稽覽圖曰:「非太平而雜卦,以其度放[57]□辰,則□□□[58]。原註:雜卦九三、上六决温,九三、上九微温,六三、上九决寒,六三、上六微寒。日七分中□辰效則可□□□。□[59]消息及四時卦當盡其日盡六日七分日時七十二分也。太平□□□[60],太陰用事謂從否至臨,而少陽卦當效。時至□□□□□[61]一時,非太平,以其卦分效則可六日□□□分數□。□□□□□[62]至立效也。太陽用事謂從泰至遯,少陰卦效六□□□□□[63]乾位北□□□。然消[64]息之卦當勝雜卦也。六日八十分日之七[65]從八十分爲一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從得一卦。四時卦□□□□□□[66]謂四正卦。坎離震兑,四夷方伯之卦也。七十三分而從得一卦。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復生坎七日消息及雜卦傳[67]相去各如中孚卦上有陰,百二十日爲雨,剥陰氣上達,霣霜以降。乾元序制記:「坎初六冬至廣莫風云云。」玉海。[68]

* * *

[1] 「盈」:四庫本誤作「益」。

[2] 吾先民於戰國已用四分曆。漢初用顓頊曆,亦四分曆之一種。後修太初曆,與之有别,而太史公曆術甲子篇仍用四分曆。所謂四分曆,即以日爲歲實。孟喜、京房以六十四卦配一歲,所據即此。孟氏以坎離震兑四正卦不入配,餘六十卦當一歲,則以60除日,得日。此即所謂六日七分也。六爲大餘,七爲小餘。京房以坎離震兑入配,則頤、晋、井、大畜,各分日,與坎、震、離、兑,頤、晋、井、大畜遂各值日。必以日者,坎之日加其後中孚之日,適七日而至復卦,合於經文「七日來復」(詳後注引錢大昕説)。

[3] 四庫本無此小注。

[4] 「時」:四庫本誤作「特」。

[5] 郵,過也。

[6] 洪适隸釋所載作「風雨應時,瀸潤品物」,黄丕烈刊誤以爲「時」當作「卦」。不知惠氏所據爲何書何版本。瀸,通漸。

[7] 此處稽覽圖及鄭注,乃據後漢書卷三十下郎顗傳章懷注所引。易緯之稽覽圖久佚,乾隆間始自永樂大典中輯出,惠棟未得見。此書所引稽覽圖,皆惠氏自後漢書、玉海等録出。

[8] 此前所闕三頁,其内容及行款當同於續經解本。第二b頁當是六日七分圖上半圖,第三a頁當是六日七分圖下半圖,第三b頁即自「魏正光歷」至「在離秋分日」。

[9] 見周易本義啟蒙翼傳外篇所引。

[10] 一行曆議有十二篇,卦議屬第六。見新唐書卷二十七上曆志載。

[11] 「之」:武英殿本、四庫本周易乾鑿度同,范欽本、雅雨堂本作「者」。

[12]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多出以下小注:「孟喜弟子趙賓説易『箕子之明夷』謂:『陰陽氣无,箕子當作荄滋。』」

[13] 日,説見前注。按,頤、晋、井、大畜較之六日七分,各少七十三分,四卦共少73×4=292分。

張惠言易緯略義卷一「六日七分」條下曰:「唐一行卦議謂京房氏以卦爻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皆得八十分日之七十三,頤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餘皆六日七分者也。其原蓋出此文(稽覽圖鄭注)云『四時卦每七十三分』。然四正卦既爻主一氣,無緣又自侵七十三分。而冬至既以中孚爲坎初六,又上損頤之七十三分,是爲卦氣不起中孚,其法殆非也。原緯文無上損頤、晋、井、大畜之説。是後人求七十三分,不得不[繼明按:「不」字疑衍]減中孚,遂上損頤耳。今詳文義,以爲『六日八十分之七而從』者,此六十卦各主六日七分之通例。四時卦雖爻主一氣,然其候之當于分至之日首,入中孚七十三分,是坎卦始效之候,故又曰『四時卦十一辰餘而從』。坎常以冬至日始效,復生坎七日,自以中孚一卦六日七分而爲七日,非益以坎之七十三分。案京房傳云:『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孟康云:『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一爻主一日舉大概言之,稽覽圖正如此。)六十四卦爲三百六十日,略其五日四分日之一也。餘四卦震离坎兑,爲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离坎兑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其言雖未詳密,然云四卦用事,二至二分之日,則起中孚,不損頤之七十三分可知。疑一行所謂京氏法者,傳京氏者失之也。」

[14] 「八」:諸本同。據新唐書卷二十七上曆志,當作「入」。十二節,即立春、驚蟄之類也。其法詳下注。

[15] 張惠言易緯略義卷一「六日七分」條末引易緯稽覽圖末圖曰:「此圖初爻一日而二當六,則立春一日小過初,二日蒙初,三日益初,四日漸初,五日泰初,六日小過二,正是相次用事之法。則此圖即易統軌。蓋此圖後世雜家所附益,非中孚傳本文。」

[16] 「六」:四庫本誤作「一」。

[17] 「生」: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主」,是也。

[18] 自此以下,至段末「周而復始」,四庫本不載,小字注曰「缺」。其實誤入於卷一第二b頁下。

[19]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尚另有一段正文:[周易折中啟蒙附論曰:「日月之法不同,而其餘分皆七,故漢儒卦氣每卦直六日,尚餘七分。古今曆法一章之内有七閏月者,法由兹起也。」又曰:「每卦直六日七分者,日以八十分爲法也。盖歲數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四乘而三除之,爲四百八十七。故四百八十七者,歲策也。每卦直六日,六八四十八,得四百八十分又餘七分,歲策之根也。積六十卦,直三百六十日;餘分之積,共四百二十分。以日法除之,爲五日四分日之一。」]

[20] 此圖見漢上易傳卦圖卷中第一圖。四庫本漢上易傳原圖與此稍異:

[21] 四庫本無「曰」字。

[22] 「詩推災」:四庫本、續經解本皆作「詩推度災」。

[23]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于此段前尚有三段:[剥彖傳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豐彖傳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臨彖傳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24] 定公四年左傳正義引「易曰」。朱震漢上易傳亦引,謂「鄭康成曰」,而多「無文字謂之易」一句(漢上易傳卷八 繫辭下傳第一段注)。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一謂:「朱子發以爲鄭康成之語。愚謂『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見於易緯通卦驗。漢儒皆謂之易,則此所謂『易云』者,盖緯書也。」漢上所引,蓋康成據易緯而説者。

[25] 四庫本脱「緯」字。

[26] 「黄」: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誤作「皇」。

[27] 「倍」:四庫本作「並」。

[28] 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臣」後有「下」字。

[29] 後漢書卷四十六陳寵傳附陳忠傳。

[30] 四庫本「震兑」後有「四卦」二字。

[31] 「循」:四庫本作「形」。

[32] 詳前六日七分圖。

[33] 「六」:四庫本誤作「九」。

[34] 「爲」: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謂」。

[35] 「爲」:四庫本作「謂」。

[36] 四庫本衍「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艮執繩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時也」一段,蓋館臣據漢書補入。

[37] 漢書卷七十四魏相傳。

[38] 四庫本脱「緯」字。

[39] 四庫本「虎」後多「眉」字。

[40] 四庫本、經訓堂本「爲疾」上有「坎」字,是也。

[41] 四庫本「建」後衍「焉」字。

[42] 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上方之情樂也,樂行奸邪。」顔注載孟康注引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樂也。水窮則無隙不入,木上出窮則旁行,故爲姦邪。」

[43] 「巳」:四庫本作「九」。按作「九」是。

[44] 「伏」:四庫本誤作「龍」。

[45] 「冰」:四庫本誤作「水」。

[46] 「辯」:四庫本作「辨」。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釆」。下句二「辯」字放此。

[47] 「凝坤之元」以下十二字小注,四庫本脱。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坤元即乾元」。

[48] 「義」: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誤作「氣」。

[49] 四庫本脱「能」字。

[50] 「撓撓」:四庫本作「嘵嘵」。

[51] 張惠言易緯略義曰:「此别起一術以察叐生,非卦氣常法。」

[52] 按松崖先生説非也。此説與天保曆不同。天保曆所謂「五卦初爻,相次用事」已見前,如屯初爻主正月一日,二爻主正月六日。此乾鑿度則順次以爻配日。

[53] 按復旦抄本此行前誤抄「京房上封事曰」一段,故裁去而黏貼。

[54] 「復」:四庫本作「履」。

[55] 四庫本「晋」後衍「辟」字。

[56]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文末多小注:「晋,九卿也。解,三公也。皆雜卦。太陽侵色,雜卦干消息也。」

[57] 「放」: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效」,是也。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所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明遞修本玉海作「放」,後白匡作「一」。而中國基本古籍庫所收元明遞修本書影之墨丁與此處所録之白匡一致。蓋因補版情况有差别。以下校注但列再造善本之異文。(玉海卷三十五,第36b頁)

[58] 三白匡,再造善本玉海爲「可矣」二字。下小注,再造善本玉海無「原」字。

[59] 「□辰效則可□□□。□」:再造善本玉海作「一辰效則可也(小注)。唯(正文)」。

[60] 三白匡,再造善本玉海作「之時」二字。

[61] 五白匡,再造善本玉海作「則於効分上」五字。

[62] 「六日□□□分數□。□□□□□」:再造善本玉海墨條小注作「六日七分一分效」,而後大字正文「未可責時」。

[63] 「六□□□□□」:再造善本玉海大字作「亦如之」,而後小字「小畜」。

[64] 再造善本玉海無「消」字。

[65] 再造善本玉海「從」前有「而」字。

[66] 六白匡,再造善本玉海作「十一辰餘而從」。

[67]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無「傳」字。按消息卦與雜卦相對,不應有「傳」字。再造善本玉海有「傳」字。

[68] 四庫本無「易緯稽覽圖」以下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