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生次
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乾鑿度曰:「孔子曰:易始於太極。鄭註云:『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太極分而爲二,七九八六。故生天地。輕清者上爲天,重濁者下爲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萬物是八卦之象,定其位則不遷其性,不淫其德矣。故各得自成者也。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
三統曆曰:「經:『元』一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春秋』二以目歲,春,陽中;秋,陰中。易兩儀之中也。即天地之中。於春每月書『王』,易三極之統也。於四時雖亡事,必書時月,易四象之節也。時月以建分至啓閉之分,即四正四維。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敗,易吉凶之效也。朝聘會盟,易大業之本也。故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傳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爲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餘四十九,所當用也。」
虞氏註曰:「太極,太一也。分爲天地,故『生兩儀』也。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震春,兑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乾坤生於春,艮兑生於夏,震巽生於秋,坎離生於冬,故『四象生八卦』。」
禮記禮運曰:「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爲天地,轉而爲陰陽,變而爲四時,列而爲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正義曰:「必本於太一者,謂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也。極大曰太,未分曰一。其氣既極大而未分,故云太一也。」 [1]未分曰一,故謂之太一。未發爲中,故謂之太極。其理一也。
吕覽大樂曰:「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高註:『兩儀,天地也。出,生也。』兩儀出陰陽。」棟謂:春夏爲陽,秋冬爲陰。則陰陽即四時也。
太易
乾鑿度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爲太易。太初者,氣之始也。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無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太始者,形之始也。形見也。天象,形見之所本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地質之所本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雖含此三始,而猶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言萬物莫不資此三者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老子道經曰:「道常無名。」 禮記曲禮正義引河上公註云:「能生天地人,則當大易之氣也。」
易
八卦由納甲而生,故繫辭曰「在天成象」,「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古只名「象」。皋陶謨「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是也。至周始有三易之名。然春秋傳曰「見易象」,則象之名猶未亡也。夏建寅,象首艮,故謂之連山;商建丑,象首坤,故謂之坤乾,坤以藏之,又謂之歸藏。夏、商占七八;文王演易,始用九六,以變者爲占,故謂之易。
説文據秘書曰:「日月爲易。」參同契曰:「日月爲易,剛柔相當。」虞仲翔註曰:「字从日下月。」坎爲月,離爲日,故仲翔註繫辭曰:「易謂坎離。」[2]蓋坎上離下,成既濟定,六爻得位,利貞之義。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象」之名「易」,其取諸此乎。
荀慈明註易,以乾在二者當居坤五,在四者當居坤初,在上者當居坤三。坤在初者當居乾四,在三者當居乾上,在五者當居乾二。如此則六爻得位,所謂「日月爲易,剛柔相當」,合于坎離之義。此説最爲名通,當本諸漢經師。故當時兗、豫言易者,皆宗荀氏;而九家易以荀爲主,謂之荀九家。惜其書已亡,李氏集傳所載者,僅三之一耳。
祭義曰:「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爲易。易抱龜南,而天子卷冕北面。雖有明知之心,必進斷其志焉。元[3]不敢專,以尊天也。」鄭註:「『立以爲易』,謂作易。『易抱龜』,易,官名,周禮曰太卜。」
論語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而知天命,正指學易時。
易者,贊化育之書也,其次爲寡過。夫子以易贊化育,其義詳於中庸。而言「無大過」者,謙辭。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 易序卦、彖、、象、説卦、文言,不書雜卦。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漢書儒林傳曰:「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爲之傳。」
淮南泰族曰:「易之失鬼。」註云:「易以氣定吉凶,故鬼。」
莊子曰:「易以道陰陽。」
漢書儒林傳曰:「蜀人趙賓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兹也。」
蜀才本作「其子」,讀爲「荄兹」。荀爽亦主此説。劉向曰:「今易『箕子』作『荄兹』。」古音其、亥,子、兹同物。明夷體坤,坤終亥出子,故云「其子之明夷」。班固不通易,反以賓言爲非,非實録也。
參同契曰:「日月爲易。」虞翻註云:「字从日下月。」 説文曰:「秘書説:日月爲易,象陰陽也。」秘書在參同契之先,魏伯陽蓋有所受之也。[4]
漢書儒林傳曰:「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商瞿,姓也。以授魯橋庇子庸。姓橋,名庇,字子庸。子庸授江東馯韓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椉。子椉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爲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絶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寛、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爲大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姓即墨,名成。廣川孟但,爲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班固曰:「詩、書、禮、樂、春秋,五者五常之道,易爲之原。」
阮籍曰:「文王其辭,於是歸藏逝而周與[5]興。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惟變所適,故謂之易。」
紀瞻曰:「昔庖犧畫八卦,陰陽之理盡矣。文王、仲尼係其遺業,三聖相承,共同一致,稱易準天,無復其餘也。」[6]
褚澄曰:「易彌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情。雖有」[7]
「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
顔延之曰:「淳象始于三畫,兼卦終于六爻。」[8]
伏羲作易大義
伏羲用蓍而作八卦,而筮法亦由之而始。後人專謂筮法者,非也。作八卦者,所以贊化育。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贊化育之本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五爲虚。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爲十,故有地十。太玄經:「五五爲土。」月令:「中央土,其數五。」亦是成數。故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畢舉于此矣,故以作八卦。三才者,京房章句曰:「日十也,月十二也,星二十八也,合之爲五十。」三統曆曰:「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斗合于人統。」乾天也,坤地也,艮人也。艮爲星,星主斗,故斗合于人統。後世三統之説本此。其德圓而神,故四十九。七七,故圓而神。其一,天之主氣也。即昊天上帝,道之本也。馬融以爲北辰。分而爲二以象兩,乾坤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挂一以象三,六子也。天地人並生于太初。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舉兩儀,而三才在其中矣。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明堂之本也;歸奇于扐以象閏,定朔之始也。象兩、象三、象四時、象閏,是爲四象。四象由分二而生,故云兩儀生四象。四營而成易,太初之氣寒温始生,故云易也。三氣相承。十有八變,乾坤各三畫,故成卦。六子三索而成,故八卦而小成。所謂四象生八卦也。引信三才,觸類而長之,以成六十四卦。聖人成能,故天下之能事畢矣。大衍之數有三才,故分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卦亦有三才,有兼才。大衍之數有五行,播五行于四時,故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時爲明堂之位,故説卦「帝出乎震」三節,皆陳明堂之法。明堂以聽朔爲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而合朔之法正。故歸奇于扐以象閏。王者坐明堂聽朔行政,明堂月令由是出焉,所以贊化育也。伏羲用蓍作八卦以贊化育,其道如此。始于幽贊,終于嚮明。「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言明堂之法取諸離。蔡邕引説卦謂「雖有總章以下五名,而總謂之明堂」。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繫辭所謂「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是也。
伏羲作八卦之法
聖人之作易也,以至誠能盡其性,立天下之大本,故「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所謂「蓍之德圓而神」也。分二則有陰陽,所謂「觀變于陰陽而立卦」也。挂一則有三才,所謂「參天」也。揲四歸奇則「發揮于剛柔而生爻」,所謂「兩地」也。「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則人道立而三才具。兼三才而兩之,立六畫之數,所謂「參天兩地而倚數」也。六畫而有六十四,八八之數,所謂「卦之德方以知也」。
下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一君而二民,陰二君而一民。」揲卦之時,尚未有畫,故仲翔曰「不道乾坤」者也。
乾六爻,二四上爲陰,則坤之位也;坤六爻,初三五爲陽,則乾之位也。故用九、用六之法,乾二居坤五,坤五降乾二。乾四居坤初,坤初居乾四。乾上居坤三,坤三居乾上。坤稱用,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立地之道,故稱用也。
大衍 太極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虚五而可衍。大衍之數五十,虚一而可用。一與五,皆道之本也。一者,大也。五者,極也。故謂之太極。洪範五「皇極」,鄭注云:「極,中也。」楊子曰:「中和莫尚于五。」
元亨利貞大義
易道晦蝕且二千年矣。元亨利貞,乃二篇之綱領。魏、晋已後註易者,皆不得其解。案革彖辭曰:「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虞翻註云:「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爲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巳日乃孚。已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與乾彖同義。」又乾文言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爽注云:「乾升于坤爲雲行,坤降于乾爲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也』。」是漢已前解四德者,皆以既濟爲言。莊三年穀梁傳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玄注云:「否卦是也。」又曰:「陰陽失位,皆爲不正。」注云:「初六陰不正,九二陽不正。」故虞翻注下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蓋乾必交坤而後亨,爻必得位而後正。若四德專謂純乾,獨陽不生,不可言亨,二四上爻不可言貞。既非化育之常,又失用九之義。原其所以,因漢末術士魏伯陽參同契用坎離爲金丹之訣,後之學者徵剙異説,諱言坎離,于是造皮膚之語以釋聖經。微言既絶,大義尤乖。殊不知聖人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爲坎離,何嫌何疑而諱言之乎。今幸東漢之易猶存,荀、虞之説具在。用申師法,以明大義,以溯微言。二千年絶學庶幾未墜,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利貞
虞仲翔注易,以易之「利貞」皆謂變之正,及剛柔相易、乾升坤降之類。案荀子臣道篇曰:「上下易位,然後貞。」此説與易合。但荀子專指湯、武,則有不盡合耳。
天地之始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注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于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余謂:聖人言太極、太一,禮運。言元,言一,即天地之先也。但不言元 [9]與言先天圖耳。
象五帝時書名
象者,五帝時書名也。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此曆書也;「象以典刑」,皋陶謨俗稱益稷曰「方施象刑惟明」,此刑書也;「予欲觀古人之象」,此易書也。易曰「在天成 [10]象」,「法象莫大乎天地」。聖人因天,故治天下之書,皆名象。周禮六官稱六象,懸于象魏,故春秋傳「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也』」,「韓宣子聘魯,見易象」,猶沿五帝之名。則象爲書名無疑也。
八卦
伏羲時止有八卦,參天兩地而有六畫,故有六十四。其六十四卦之名,則後人所加也。
兼三才
兼才之説:乾稱天行;坤稱地勢;坎稱習,習,襲也;離稱兩,兩地之義;震稱薦,薦,再也;巽稱重;艮稱兼,兼三才之義;兑稱麗,麗澤兑,君子以朋友講習,習亦習也。皆有重義。繫下所謂「因而重之」也。
易初爻
乾初爻曰「潜龍勿用」,坤初爻曰「履霜堅冰至」,虞仲翔以乾初爲積善,坤初爲積惡,故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史記太史公自叙曰:「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其漸久矣。』」仲翔注易云:「坤消至遯,艮子弑父;至否,坤臣弑君。」是其義也。易甲子卦氣起中孚,甲子即初九也。繫辭論中孚九二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即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也。故曰「正其始,萬物理」,始即初爻。此當是易傳之闕文,而易緯引之。非易緯之本文也。「正其始」,一作「正其本」。本與始皆爲初也。初最微,故曰「毫釐」,即詩之「德輶如毛」也。初九積善成名,初六積惡滅身,故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介謂纎介,初之類也。參同契曰:「纎介不正,悔吝爲賊。」
虞氏之卦大義
之卦之説,本諸彖傳,而雜見于荀慈明、姚元直、范長生、侯果、盧氏諸人之註。惟虞仲翔之説尤備,而當今從考之。乾坤者,諸卦之祖。乾二五之坤成震坎艮,坤二五之乾成巽離兑,所謂「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復、臨、泰、大壯、夬,陽息之卦,皆自坤來;遘、遁、否、觀、剥,陰消之卦,皆自乾來。而臨、觀二陽四陰,大壯、遁四陽二陰,泰、否三陽三陰,又以例諸卦。自臨來者四卦,明夷、解、升、震也。自遁來者五卦,訟、无妄、家人、革、巽也。自泰來者九卦,蠱、賁、恒、損、井、歸妹、豐、節、既濟也。自否來者九卦,隨、噬嗑、咸、益、困、漸、旅、涣、未濟也。自大壯來者五卦,需、大畜、暌、鼎、兑也。自觀來者四卦,晋、蹇、萃、艮也。自乾坤來而再見者,從爻例也。卦无剥復夬遘之例,故師、同人、大有、謙,從六子例,亦自乾坤來。小畜,需上變也;履,訟初變也。豫自復來,乃兩象易,非乾坤往來之謂也。頣、小過,晋四之初、上之二也;大過、中孚,訟上之三、四之初也。此四卦與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不從臨觀之例。師二升五成比,噬嗑上之三折獄成豐,賁初之四進退无恒而成旅,皆據傳爲説,故亦從兩象易之例。屯、蒙從坎、艮來,屯剛柔始交,蒙以亨行時中,亦據傳爲説,不從臨觀之例。因繫辭、彖傳而復出者二:暌自无妄來,蹇自升來,皆二之五。其後李挺之作六十四卦相生圖,用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之説,至于三而極。朱子又推廣之,而用王弼之説,名曰「卦變」,且以己意增益,視李圖而加倍。至作本義,又以二爻相比者而相易,不與卦例相符。論者謂不如漢儒之有家法也。[11]
占卦
易林補遺:「京房占法:『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12]若然,一爻變,爲九六;二爻以上變,爲七八也。愚謂左傳所占卦,如云「其卦遇蠱」、「其卦遇復」,穆天子傳「其卦遇訟」,皆六爻不動也;其云「遇艮之八」,及晋語「遇泰之八」,皆二爻以上變,仍爲七八而不變也。
左氏所占皆一爻動者居多
左氏所占云云。案易林補遺論京房變法:「第六爻爲宗廟,縱動不變;其餘一爻動,則變;亂動則不變也。」[13]此言甚有理。穆姜筮往東宫,遇艮之隨,則云艮之八。是亂動不變。
陰爻居中稱黄
文言曰:「天玄而地黄。」故爻辭稱黄中者,皆謂陰爻居中。坤六五「黄裳」。離六二「黄離」。遯六二「黄牛」。革初九「黄牛」指二。鼎六五「黄耳」。
扶陽抑陰
公羊「日食伐鼓」義曰:「求乎陰之道也。」注云:「求,責也。」[14]此抑陰之義。又曰:「充陽也。」[15]充,崇也。此扶陽之義。
董子繁露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爲,陰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怒焉者何?曰:大旱者,陽滅陰也。陽滅陰者,尊壓卑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無敢有加也。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脅之,爲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爲 [16]强禦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
陽道不絶陰道絶義
剥上九曰:「碩果不食。」
乾鑿度曰:「陰消陽言剥。當九日之時,陽氣衰消,而陰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决君子也。謂之剥,言不安而已。」
復彖曰:「朋來无咎。」
坤彖曰:「東北喪朋。」
泰九二曰:「朋亡。」
白虎通曰:「諸侯世位,大夫不世,安法?所以諸侯南面之君,體陽而行,陽道不絶;大夫人臣,北面,體陰而行,陰道絶。以男生内嚮,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嚮,有從夫之義。此陽不絶、陰有絶之效也。」
陽无死義
乾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荀註云:「存,謂五爲陽位。」
豫六五曰:「貞疾,恒不死。」象曰:「恒不死,中未亡也。」 案荀註文言曰:「存,謂五爲陽位。亡,謂上爲陰位。」五中陽位,故中未亡。是陽无死義。
論語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包咸註云:「天生德者,謂授我以聖,惟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是時夫子研極易理知命之學,故有是語。
韓非子解老曰:「天地之道,理也。體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荀子儒效篇曰:「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中和
易二五爲中和。坎上離下爲既濟,天地位,萬物育,中和之效也。三統曆曰:「陽陰雖交,不得中不生。」故易尚中和,二五爲中,相應爲和。説文曰:「咊,相譍也。」咊即和也,譍即應也。
師九二曰:「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乾鑿度曰:「師者衆也。言有盛德,行中和,順民心,天下歸往之,莫不美命爲王也。行師以除民害,錫命以長世,德之盛。」
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荀註云:「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群陰,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泰九二曰:「朋亡,得尚于中行。」荀註云:「中,謂五。朋,謂坤。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六五曰:「知臨,大君之宜,吉。」乾鑿度曰:「臨者大也。陽氣在内,中和之盛應於盛位,浸大之化行于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爲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
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述曰:「易尚中和,故曰『和[17]貞者情性』。情和而性中也。聖人體中和,贊化育,以天地萬物爲坎離也。」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鄭註云:「忠言以中心和,不剛不柔。」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不誠則不能獨。獨者,中也,故未發爲中,已發爲和。張湛列子註云:『禀性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朱子曰:『大本者,天命之性。達道者,循性之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至誠之事,所謂贊化育,與天地參者也。中和於易爲二五。上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故言「天地位」。
又曰:「仲尼曰:君子中庸。」又曰:「仲尼祖述堯、舜。」仲尼,孔子字。漢安昌侯張禹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此篇論中和之義,故篇中兩舉仲尼。以至誠屬之,以致中和之事歸之。中和者,既濟也。孔子論定六經,以立中和之本而贊化育。下篇所云「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是也。孔子無位而當既濟,故子思兩舉表德之字以明之。
又論强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爲道本。」馬融傳云:「德行,内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至德者,中德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失中庸,則無以至道,故曰以爲道本。」[18]鄭註云:「至德,中和之德。覆幬持載含容者也。」
孟子曰:「中也養不中。」趙岐註云:「中者,履中和之氣所生謂之賢。」
禮器曰:「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鄭註:『大明,日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鄭註:『象日出東方而西行,月出西方而東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鄭註:「言 [19]交乃和。」 案:禮,中也;樂,和也。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上下相應,故云和之至也。
揚子太玄曰:「五爲中和。」又曰:「中和莫尚於五。」
法言曰:「立政鼓衆,莫尚於中和。」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潜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於中乎。」惕躍近中,猶忠恕近道。
莊子消摇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揀 [20]補注云:「天地之正,猶天地之中。易之九五、六二即天地之正也。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
詩尚中和
荀子勸學篇曰:「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樂尚中和
周禮大司徒曰:「以五禮防萬民之僞,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案中和爲六德之二。
周禮大宗伯曰:「以天産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産作陽德,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産。」 案天交乎地,故以天産作陰德;地交乎天,故以地産作陽德。禮,天地之中,故以中禮防之;樂,天地之中,故以和樂防之。在易,二五爲中,相應爲和。
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荀子勸學篇曰:「樂之中和也。」
淮南精神曰:「萬物背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高誘曰:「萬物以背爲陰,以腹爲陽。身中空虚,和氣所行。爲陰,故腎雙;爲陽,故心特。陰陽與和,共生物形。君臣以和,致太平也。」
荀悦申鑒曰:「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
禮器曰:「因名山升中于天。」盧植註云:「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於天。」後漢祭祀志註。[21]
項威註漢書曰:「封泰山,告太平,升中和之氣于天。祭土爲封,謂負土於泰山,爲壇而祭也。」
君道尚中和
鴻範五行傳曰:「王之不極,是謂不建。」鄭註云:「王,君也。不名體而言王者,五事象五行,則王極象天也。天變化爲陰陽,覆成五行。極,中也。建,立也。王象天,以情性覆成五事,爲中和之政也。王政不中和,則是不能立其事也。」
建國尚中和
周禮大司徒曰:「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狹豐邑之未宏,陋譙居之猶偏。求中和而經處,揆景緯以裁基。」註:「周禮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陰陽之所和。』故曰中和也。」
春秋尚中和
三統曆曰:「夫曆:春秋者,天時也。列人事而目以天時。傳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師古曰:「中,謂中和之氣也。」是故有禮誼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師古曰:「之,往也。往就福也。」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陰陽之中制其禮。故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陰中,萬物以成。所謂天地之中。是以事舉其中,禮取其和。曆數以閏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又曰:『治曆明時。』所以和人道也。」公羊疏云:「案三統曆云『春爲陽中』云云。賈、服依此以解春秋之義。」
賈逵春秋左傳註云:「取法陰陽之中,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陰中,萬物以成。欲使人君動作不失中也。」説文禾字云:「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和从禾。
淮南汜論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中和
白虎通曰:「木者少陽,金者少陰,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可從革。」[22]董子繁露 [23]曰「天有兩和,春秋爲和。以成二中。冬夏爲中。在易,二五爲中,相應爲和,即天地之中。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坎用合陰,而物始動於下;南方之中離用合陽,而養始美於其上。動於下者,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於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在兩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爲也。是故東方生而西方成。東方和,自北方之所起;而西方和成,南方之所養長。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下之所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止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之謂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此至誠之贊化育。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此至誠之盡性。與術士之養身異。男女之法,男女,即坎離也。下云天地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陰陽。法陰與陽。陽氣起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極而合乎陰。堪輿以四月癸亥、十月丁巳爲陰陽交會。陰氣起於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極而合乎陽。下曰:「陰陽合德。」虞註云:「合德,謂天地雜,保太和。日月戰。」三統曆曰:「陰陽合德,氣鍾於子。」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俱盛,終歲而乃再合。」
又曰:「天地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陰陽。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天地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養大成。一歲四起業,而必於中。中之所爲,而必就於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半也。其氣爲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爲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爲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爲不失。是故陽之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陰之行始於南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皆止於中,其所始起皆必於中。始復天地之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太極即大中。日月之所至而却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又云:「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欲惡度理,動静順性命。喜怒止於中,愛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地天泰。而天地泰者,二五易位成既濟,故云天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
君道中和
越組録 [24]曰:「范子曰:『湯執其中和,舉伊尹,收天下雄雋之士,練卒兵,率諸侯伐桀,爲天下除殘去賊,萬民皆悦而歸之,是所謂執其中和者。』」
范子曰:「臣聞古之賢主聖君,執中和而原其終始,即位安而萬物定矣。不執其中和,不原其終始,即尊位傾,萬物散。文武之業,桀紂之跡,可知矣。」
白虎通曰:「易曰『黄帝、堯、舜氏作』,黄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黄帝也。」
又曰:「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爲中和之道也。」
周書度訓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
法言先知篇曰:「立政鼓衆,動化天下,莫尚於中和。」
又曰:「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坯。註云:「甈,燥也。坯,慢也。言失和也。」龍之潜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上躍居五。其近於中乎。進德修業,故近於中。聖人之道,辟猶日之中矣。不及則未,過則昃。」[25]
易氣從下生缺
卦无先天
荀子成相曰:「文、武之道同伏羲。」
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干寶註云:「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於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故其所法象必自天地而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上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春秋穀梁傳曰:『不求知所不可知者,智也。』而令後世浮華之學强支離道義之門,求入虚誕之域,以傷政害民。豈非讒説殄行,大舜之所疾者乎。」[26]
干令升此註,若豫知後世有陳摶、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諸人造先天圖以亂聖經者,而諄諄言之如此。其衛道也深矣。即此一節註,便當從祀文廟。
古有聖人之德,然後居天子之位即二升坤五義
乾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述曰:「臨,坤爲田。大人,謂天子。陽始觸陰,當升坤五爲天子,故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文言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述曰:「德成而上,故曰君德。」疏云:「二德成而升坤五,故云德成而上。謂德已成而居坤位,故云君德也。」
漢書蓋寛饒傳:「寛饒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其人,不居其位。』」
漢書藝文志:「易家,韓氏二篇,名嬰。」伏羲作易,分布六爻,以五爲君位,陰爲虚,陽爲實。故用九之義,乾之九二當升坤五,以坤虚無君,九二有君德,故升坤五。坤爲田,五爲大人。經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二中而不正,升中正之位,故文言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不得其人,不居其位」,謂六居五失位當降也。此論易爻升降之理如是。非三代之法,故自夏禹受舜禪而傳子啟,大人世及以爲禮矣。寛饒不揆時義,動以五帝之法相繩,故太子庶子王生以寛饒欲以太古久遠之事匡拂天子,宜其爲文吏所詆挫也。
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鄭註:「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故謀閉而不興,盗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鄭註:「傳位於子。」案大道既隱,謂伏羲作易之大道不行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趙岐註云:「有道之世,小德小賢樂爲大德大賢役,服於賢德也。」陽大陰小,陽升陰降,故陰爲陽役。
墨子公孟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立爲天子,其次立爲公卿大夫。」公孟子即公明子,孔子之徒。
文選四十七引墨子曰:「古者同天之義,是故選擇賢者立爲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爲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爲三公。」
周書殷祝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孔晁註:「讓諸侯之有道者。」天子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久居天子之位。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三千諸侯勸之也。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逆天道,故不施。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雌勝雄,女凌男之異,逆人道,故不行焉。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於從。』言下必順上。」
湯即位,君臣之道立,故舉陰陽雌雄之理以明之,即易之大道也。
中庸 子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鄭註云:「言作禮樂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
以易言之,六居五是有位而無德,猶當時之周王也;九居二是有德而無位,猶孔子也。乾二居坤五,是聖人在天子之位也,猶文武也。故孔子曰:「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緯書所論多周秦舊法不可盡廢缺
中正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何爲器?』守廟者曰:『此蓋爲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虚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時
戰國策曰:「秦客卿造曰:聖人不能爲時,時至弗失。」
中缺
升降升降即上下也
吕覽五月紀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兩儀,天地也。出,生也。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章,猶形。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渾,讀如衮冕之衮。沌,讀近屯。離散合會。是謂天常。天之常道。」 [27]
尚書大傳曰:「書曰:『三歲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積不善至於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
揚子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陰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 案陽升陰降,陰陽得位相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故云「大貞乃通」,猶經言「元亨利貞」也。
「大衍之數五十」一章,即伏羲作八卦之事,後人用之作卜筮即依此法缺
左傳「之卦」説缺
承乘缺
應缺
當位不當位附應
易重當位,其次重應,而例見于既、未濟彖辭。既濟彖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此言當位也。未濟彖曰:「雖不當位,剛柔應也。」此言應也。未濟六爻皆不當位,而皆應,易猶稱之;則易于當位之外,其次重應,明矣。六十四卦,言「當位」者十三卦;履九五,否九五,臨六四,噬嗑六五,賁六四,遯二五 [28],蹇彖及六四,巽九五「位正中」,兑九五,涣九五「正位」,節九五「居位中也」,中孚九五,既濟。言「不當位」者二十二卦;需上六降三,師六三見五象 [29],履六三,否六三,豫六三,臨六三,噬嗑彖及六三,大壯六五,晋九四,睽六三,解九四,夬九四,萃九四,困九四、六三,見上象,震六三,歸妹彖、六三,豐九四,旅九四「未得位」,兑六三,中孚六三,小過彖「剛失位」及九四,未濟彖及六三。言「應」者十七卦,蒙二五,師二五,比,小畜,履,同人二五,大有,豫,臨二五,无妄二五,咸,恒,遯二五,睽二五,革二五,鼎二五,中孚。[30]而皆于彖辭發之 [31]。
世應附游歸[32]
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爲地易,三世四世爲人易,五世八純八純,俗本作六世,訛。爲天易,游魂歸魂爲鬼易。」
易乾鑿度曰:「三畫成乾,六畫成卦。三畫以下爲地,四畫已上爲天。易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注云:天氣下降以感地,故地氣動升以應天也。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
又云:「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易本無體,氣變而爲一,故氣從下生也。分於二,清濁分於二儀,通於三,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爲三才。□於四,□□□□□□□□。[33]盛於五,二壯於地,五壯於天,故爲盛也。終於上。」
左傳昭五年正義曰:「卦有六位,初、三、五奇數,爲陽位也;二、四、上耦數,爲陰位也。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位相值爲相應。陽之所求者陰,陰之所求者陽。陽陰相值爲有應,陰還值陰,陽還值陽爲無應。」
干寶易蒙卦注曰:「蒙者,離宫,陰也。世在四。」
謙彖曰:「謙亨。」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謙也。謙者,兑世,五世。艮與兑合,故亨。」
噬嗑初九「屨校滅趾」,干寶曰:「屨校,貫械也。初居剛躁之家,震爲躁卦。體貪狼之性,坎爲貪狼,震爲陰賊。二者相得而行,故云。以震掩巽,巽五世,故掩巽。强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屨校之刑也。」
恒彖曰:「恒亨无咎,利貞,久于其道也。」荀爽曰:「恒,震世也。巽來乘之,震三世下體成巽。陰陽會合,故通无咎。長男在上,長女在下,夫婦道正,故『利貞,久于其道也』。」
解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宅 [34]。」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二世。仲春之月,草木萌芽,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故甲宅也。」
益六三 [35]曰:「王用亨于帝吉。」干寶曰:「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于神,故王用亨于帝。在巽之宫,三世。處震之象,是則倉精之帝同始祖矣。」
井卦曰:「改邑不改井。」干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自震化行,至于五世,震五世井。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干寶曰:「豐,坎宫陰,世在五,以其宜中而憂其側也。坎爲夜,離爲晝,以離變坎,至於天位,五爲天子。日中之象。殷水德,坎象,晝敗而離居之,周伐殷居王位之象也。勿憂者,勸勉之言也。言周德當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
下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九家易曰:「夬本坤世五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坤爲文。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乾爲金。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决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壯進而成夬大壯,坤四世,陽進成夬,金决竹木,爲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
劉禹錫辨易九六論曰:「董生述畢中和之語云:『國語:「晋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晋國。得貞屯悔豫皆八。」按坎二世而爲屯,屯六二爲世爻;震一世而爲豫,豫之初爲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陰不變,故謂之八。』」兩卦至歸魂,始變爲九。
京房乾傳曰:「精粹氣純,是爲游魂。」陸績曰:「爲陰極剥盡,陽道不可盡滅,故返陽道。道不復本位,爲游魂。例八卦。」
先曾王父樸庵先生易説諱有聲,字律和曰:「碩果不食,故有游歸。」
又曰:「陰陽代謝,至于游魂。云:『精氣爲物,游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樸庵先生曰:「此易緯以游歸爲鬼易也。」
乾彖曰:「大明終始。」荀爽曰:「乾起坎而終於離,坤起離而終於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
家君曰:「乾游魂於火地,歸魂於火天,故曰終於離。坤游魂於水天,歸魂於水地,故曰終於坎。」
干寶序卦注曰:「需,坤之游魂也。雲升在天,而雨未降,翱翔東西之象也。王事未至,飲宴之日也。夫坤者,地也,婦人之職也。百穀果蓏之所生,禽獸魚鼈之所托也。而在游魂,變化之象,即烹爨腥實以爲和味者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
又訟卦注曰:「訟,離之游魂也。離爲戈兵。此天氣將刑殺訟主八月,聖人將用師之卦也。」
隨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説,隨。大亨貞无咎。」荀爽曰:「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巽,故大通。震三世下體成巽,至歸魂始復本體。動爻得正,故利貞。陽降陰升,嫌於有咎,動而得正,故无咎。」
蠱彖曰:「蠱元亨而天下治也。」荀爽曰:「蠱者,巽也。巽歸合震巽三世至游魂皆震也,故元亨也。蠱者事也,備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荀爽曰:「謂乾成於巽而舍於離,坤出於離,與乾相遇南方夏位,萬物章明也。」九家易曰:「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巽。既成,轉舍于離,坤萬物皆盛大,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
家君曰:「乾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巽也,故言『乾成于巽』;游魂于火地晋,故言『舍於離』。坤歸魂於火天大有,故言『出於離,與乾相遇』。又案巽本宫四月卦也,一世外卦、四世内卦皆乾也,知巽亦成於乾。」
易例上
* * *
[1] 底本空一格區分,四庫本改作圈標。後放此。
[2] 按「易謂坎離」,參同契文。此書後文即引爲參同契。蓋此處誤記。又虞注繫辭「易者象也」,有「易謂日月」之文。蓋此處本當作「仲翔註繫辭曰:『易謂日月。』」坎離即日月。
[3] 「元」:四庫本同,非是。據祭義原文,當作「示」。
[4] 按此條當歸併入前「易」例下。
[5] 「與」:四庫本同,非是。據阮籍通易論原文,當作「典」。
[6] 晋書卷六八。
[7] 按底本「褚澄曰」一行,「體不可」一行。「褚澄曰」行「雖有」二字後空六字至底。而後另起「體不可」句。四庫本據貸園本謄録,知其闕,故補「象數爲宗蓋無」六字,但所補有誤。考惠棟所引,當非南齊書原文,乃類書天中記所載,惠棟常引此書。天中記卷三七載此段曰:「易彌天地之道,通萬物之情。雖有異家之學,同以象數爲宗。蓋無體,不可以一體求;屢遷,不可以一遷執也。」準此而推,貸園本所據鈔本蓋每行二十七字,故至「體不可以一體求」换行。而「異家之學,同以象數爲宗。蓋無」十二字漫漶,貸園叢書本改易鈔本行款,遂致此誤解。
[8] 弘明集卷四重釋何衡陽。
[9] 「元」:四庫本同。按聖人極言元,不可謂不言元,但不言无耳。當作「无」。
[10] 「成」:四庫本誤作「在」。
[12] 易林補遺,明張世寶撰,納甲之書。
[13] 按張世寶引京房此法,却謂「此法甚有差訛,後學切莫依此」。
[14] 莊公二十五年公羊傳。
[15] 莊公二十五年穀梁傳:「言充其陽也。」
[16] 「爲」:繁露舊本作「爲」,盧文弨本、蘇輿本改正作「不畏」。見繁露精華第五。
[17] 「和」:四庫本同,非是。據周易述原文,作「利」是也。
[18] 通典卷五三,下引鄭注同。
[19] 「言」:四庫本誤作「云」。
[20] 「揀」:四庫本同。今按世所著録莊子諸家注,無有名爲「揀」者。疑「揀」爲「棟」之訛。惠棟作莊子補註,惜今已亡佚,亦無有著録者。
[21] 按下條項威注亦引自續漢書祭祀志,此小注當移入下條。
[22] 「可曲直、可從革」:四庫本作「可曲、可直、從革」,與四部叢刊影元刻本白虎通德論五行同。然「可曲直、可從革」,于文義較長。
[23] 以下三處,皆引自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24] 「越組録」:四庫本作「越紐録」,是也。此即越絶書。論衡案書篇「君高之越紐録」,楊慎即據此以「越絶書」本當作「越紐録」,而惠棟從之。此處所引二段皆見今越絶外傳枕中第十六。
[25] 此條重出。見於前「中和」例下。
[26] 引干寶此條,又見前「天地之始」例。亦宜並作一處。
[27] 此條重出,見前「太極生次」例。
[28] 「二五」兩字,四庫本亦同。據此處稱舉之例,凡彖中有「正當」、「當位」者,直接出卦名,某爻象傳中有「位正當」、「當位」之語者,出爻名;而遯卦彖傳曰「剛當位而應」,其二、五爻象傳但曰「固志也」、「正志也」,是不應舉爻,宜刪「二五」兩字。
[29] 師六三不當位,而言其「不當位」者,見六五象傳。下文「困九四、六三,見上象」放此。
[30] 此處小注,與上兩處不同。此處凡稱二五者,謂二五相應,如蒙卦六二、九五相應。不稱二五者,或一爻應五爻,如比卦五陰與一陽相應;或上下兩體相應,如咸卦初二三與四五上各自相應。
[31] 言「應」之十七卦,不在小象傳中發之,而在彖傳中言明。
[32] 自此以下,世應、游歸,及下卷飛伏、貴賤、爻等、貞悔諸例,皆録自易漢學之京君明易部分。
[33] 此處底本白匡,四庫本著兩「缺」字。
[34] 此段兩「宅」字,四庫本作「拆」。
[35] 「三」:四庫本同,誤。按經訓堂本易漢學亦同,惟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鈔本易漢學作「二」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