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伏
朱子發曰:「凡卦見者爲飛,不見者爲伏。飛,方來也;伏,既往也。説卦『巽其究爲躁卦』,例飛伏也。太史公律書曰:『冬至一陰下藏,一陽上舒』,此論復卦初爻之伏巽也。」六十卦飛伏,詳京房易傳。
唐六典曰:「凡易用四十九算,分而揲之,凡十八變而成卦,又視卦之八氣王相休囚死□ [1]没休廢,及飛伏、世應而使焉。」
京房易傳曰:「夏至起純陽,陽爻位伏藏。冬至陽爻動,陰氣凝地。」
乾初九:「潜龍勿用。」象曰:「潜龍勿用,陽在下也。」朱子發曰:「左傳蔡墨曰:『在乾之姤,曰潜龍勿用。』初九卦 [2]坤,下有伏震,潜龍也。」此與漢易異。
坤上六:「龍戰于野。」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有伏乾,爲其兼王弼改作嫌于陽,故稱龍也。」
睽彖曰:「説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仲翔曰:「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也。」
鼎彖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仲翔曰:「柔謂五。得上中,應乾五剛,亦是伏陽。巽爲進,震爲行,非謂應二剛。與睽五同義也。」
坤文言曰:「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堅冰,蓋言順也。乾氣加之,性而讀爲能,猶耐也堅,象臣順君命而成之。」
又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荀爽曰:「六三陽位,不 [3]有伏陽。坤,陰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困象曰:「君子以致命遂志。」虞仲翔曰:「君子謂三,伏陽也。」案六三戊午火,故云伏陽。
繫辭上曰:「樂天知命,故不憂。」荀爽曰:「坤建于亥,乾立于巳,陰陽孤絶,其法宜憂。坤下有伏乾爲樂天,乾下有伏巽爲知命巽爲命。陰陽合居,故不憂。」
繫辭下曰:「龍蛇之蟄,以全身也。」仲翔曰:「蟄,潜藏也。龍潜而蛇藏。陰息初巽爲蛇,陽息初震爲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始 [4]巽在下,龍蛇俱蟄,初坤爲身,故以全身也。」
又云:「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九家易曰:「利用,陰道用也,謂姤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屈以求信。陽當復升,安身默處也。」
貴賤
乾鑿度曰:「初爲元士,在位卑下。二爲大夫,三爲三公,四爲諸侯,五爲天子,上爲宗廟。宗廟,人道之終也。凡此六者,陰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民所以爲象則也。」
坤六三「或從王事」,干寶曰:「陽降在四自否來,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
訟上九「或錫之鞶帶」,荀爽曰:「鞶帶,宗廟之服。三應於上,上爲宗廟,故曰鞶帶也。」
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干寶曰:「離上九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上六爲宗廟,武王以文王行,故正開國之辭於宗廟之爻,明己之受命、文王之德也。」
解上六「公用射隼」,仲翔曰:「上應在三。公謂三、伏陽也。」
損 彖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荀爽曰:「二簋,謂上體二陰也。上爲宗廟。簋者,宗廟之器,故可享獻也。」
益六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仲翔曰:「公謂三、伏陽也。三公位乾爲圭。圭,玉也。乾爲玉。乾之二,故告公用圭。卦自否來,故稱乾。」
巽上九「巽在牀下」,九家易曰:「上爲宗廟。禮,封賞、出軍皆先告廟,然後受行。三軍之命,將之所專,故曰巽在牀下也。」
繫辭下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崔憬曰:「二主士大夫位,佐於一國;四主三孤、三公,牧伯之位,佐於天子。皆同有助理之功也。二,士大夫,位卑;四,孤公牧伯,位尊。故有異也。」
又云:「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崔憬曰:「三,諸侯之位;五,天子之位。同有理人之功,而君臣之位異者也。」
爻等
繫辭下曰:「爻有等,故曰物。」干寶曰:「等,群也。爻中之義,群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衆形萬類,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
京房乾卦傳曰:「水配位爲福德,陸績曰:甲子水是乾之子孫。木入金鄉居寶貝,甲寅木,乾之財。土臨内象爲父母,甲辰土,乾父母。火來四上嫌相敵,壬午火,乾官鬼。金入金鄉木漸微。壬申金,同位傷木。」
京房易積算法曰:「孔子曰:八卦鬼爲擊爻,財爲制爻,天地爲義爻,陸績曰:天地即父母也。福德爲寶爻,福德即子孫也。同氣爲魯 [5]爻。兄弟爻也。」
抱朴子引靈寶經周秦時書謂:「支干,上生下曰寶日,原注:甲午、乙巳是也。下生上曰義日,壬申、癸酉是也。上克下曰制日,戊子、己亥是也。下克上曰伐日,甲申、乙酉是也。上下同曰專日。」又云:「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若專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
淮南天文曰:「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與寶通,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困即繫也。以勝擊殺,勝而無報;以專從事而有功;以義行理,名立而不墮;以保畜養,萬物蕃昌;以困舉事,破滅死亡。」淮南之説與京房及靈寶經合,蓋周秦以來相傳之法,九師言易,安知不用是爲占歟。」師法用辰不用日,故京易止據辰也。
參同契曰:「水以土爲鬼。」
今占法:水以土爲官,以火爲妻。按左傳曰:「火,水妃也。」蓋從所勝者名之,故鄭康成注尚書鴻範曰:「木八爲金九妻也。」
比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干寶曰:「六三乙卯,坤之鬼吏。在比之家,有土之君也。周爲木德,卯爲木辰,同姓之國也。爻失其位,辰體陰賊,卯木以陰氣賊害土,故爲陰賊。管、蔡之象也。比建萬國,唯去此人,故曰:比之匪人,不亦傷王政也。」
小畜九五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九家易曰:「有信,下三爻也。體巽,故攣如。如,謂連接其隣。隣,謂四也。五以四陰作財,卦體木,六四辛未土,乃制爻也,故爲財。與下三陽共之,故曰不獨富也。」
隨初九:「官有渝,此易經官爻之明文。貞吉,出門交有功。」九家易曰:「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德正爲震,震爲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陰陽出門,相與交通,陰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貞吉而交有功。」
先儒皆以隨爲否上之初、初柔升上,是乾之上九居坤初爲震,坤之初六升乾上而爲兑也。震初庚子水,得坤初乙未土之位,故曰官有渝。水以土爲官鬼,官鬼變,則吉也。上本陰位,故陰往之上,亦不失正。
漢書王莽傳曰:「太后聽公卿采莽女,有詔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雜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服虔曰:「卜法横者爲土,立者爲木,邪向經者爲金,背經者爲火,因兆而細曲者爲水。」孟康曰:「金水相生也。」卦遇父母得位,父母者,京房所謂天地爻也。皇后母天下,父母得位,故吉。所謂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
貞悔
尚書 鴻範曰:「曰貞,曰悔。」又云:「卜五,占用句,二衍忒句。」鄭氏曰:「二衍忒,謂貞悔也。」
左傳僖九年曰:「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蠱。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晋語曰:「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晋國。』得貞屯悔豫皆八。」韋昭曰:「震在屯爲貞,在豫爲悔。」
京房易傳曰:「靜爲悔,發爲貞。」
唐六典曰:「凡内卦爲貞,朝占用之;外卦爲悔,暮占用之。」
胡氏炳文曰:「乾上九外卦之終,曰有悔。坤六三内卦之終,曰可貞。貞悔二字,豈非發諸卦之凡例歟?」
消息[6]
剥彖傳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豐彖傳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
臨彖傳曰:「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左傳正義:「易曰:『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
繫辭上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荀爽曰:「春夏爲變,秋冬爲化。息卦爲進,消卦爲退也。」
説卦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仲翔曰:「坤消,從午至亥上下,故順也。乾息,從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九家易注泰卦曰:「陽息而升,陰消而降。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息 [7]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持 [8]言消也。」
易緯乾鑿度曰:「聖人因陰陽,起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又云:「消息卦,純者爲帝,不純者爲王。」
史記曆書太史公曰:「皇[9]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注:「皇侃曰:乾者陽生爲息,坤者陰死爲消也。」
漢書京房上封事曰:「辛酉以來,少陰倍力而乘消息。」孟康曰:「房以消息卦爲辟。辟,君也。消卦曰太陰,息卦曰太陽,其餘卦曰少陰、少陽,爲臣下也。」
後漢書陳忠上疏曰:「頃季夏大暑而消息不協,寒氣錯時,水漏爲變,天之降異,必有其故。所舉有道之士,可策問國典所務、王事過差,令處煖氣不效之意,庶有讜言,以承天誡。」
四正
説卦曰:「震,東方也。離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
案:震離兑坎,陰陽各六爻。荀爽以爲:「乾六爻皆陽,陽爻九,四九三十六,合四時。坤六爻皆陰,陰爻六,四六二十四,合二十四氣。」蓋四正者,乾坤之用。翟玄注文言云:「乾坤有消息,從四正來也。」
繫辭上曰:「兩儀生四象。」仲翔曰:「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兑。震春,兑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
孟氏章句曰:「坎離震兑,二十四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坎以陰包陽,故自北正,微陽動於下,升而未達。極於二月,凝涸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於震,始據萬物之元,爲主於内,則群陰化而從之。極於南正,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於地下,積而未章。至於八月,文明之質衰,離運終焉。仲秋陰形於兑,始循萬物之末,爲主於内,群陽降而承之,極於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兑功究焉。故陽七之靜始於坎,陽九之動始於震,陰八之静始於離,陰六之動始於兑。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之應備矣。」一行 六卦議。
易緯是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
康成注通卦驗曰:「冬至坎始用事,而至 [10]六氣,初六爻也,小寒於坎直九二,大寒於坎直六三,立春于坎直六四,雨水於坎直九五,驚蟄於坎直上六;春分於震直初九,清明於震直六二,穀雨於震直六三,立夏於震直九四,小滿於震直六五,芒種於震直上六,夏至於離直初九,小暑於離直六二,大暑於離直九三,立秋於離直九四,處暑於離直六五,白露於離直上九;秋分於兑直初九,寒露於兑直九二,霜降於兑直六三,立冬於兑直九四,小雪於兑直九五,大雪於兑直上六。」
孟康漢書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爲三百六十日,餘四卦震離兑坎爲方伯監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各卦主時,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
魏正光曆曰:「四正爲方伯。」薛瓚注漢書曰:「京房謂方伯卦,震兑坎離也。」京氏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馬生子亡。」
易緯乾鑿度曰:「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康成云:「四維正四時之紀,則坎離爲經,震兑爲緯,此四正之卦,爲四仲之次序也。」
京氏易傳曰:「賦斂不理,兹謂禍,厥風絶經緯。四時不正也。」又云:「大經在辟而易臣,兹謂陰動。坎離爲經,位方伯,故云大經。辟,辟卦也。大經在辟,謂方伯擬君,易其臣道也。」又云:「大經摇政,兹謂不陰。不陰,不臣也。」
漢書魏相奏曰:「東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興兑治則饑,秋興震治則華。冬興离治則泄,夏興坎治則雹。」
十二消息
易繫辭曰:「變通配四時。」仲翔曰:「變通趣時,謂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姤、遯配夏,否、觀、剥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月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也。」
又云:「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仲翔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通。」荀爽曰:「謂一冬一夏,陰陽相變易也。十二月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
又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仲翔曰:「乾爲寒,坤爲暑,謂陰息陽消,從姤至復,故寒往暑來也。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
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九家易曰:「範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是也。諏訾以下,謂自寅至丑,自泰至臨也。」
干寶注乾六爻曰:「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乾納甲,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在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四月於消息爲乾。」又注坤六爻曰:「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遯來也。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剥來也。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十月於消息爲坤。」
康成注乾鑿度曰:「消息於雜卦爲尊,每月者譬一卦,而位屬焉,各有所。」案每月譬一卦者,如乾之初九屬復,坤之初六屬姤是也。臨、觀以下倣此。
春秋緯、樂緯曰:「夏以十三月爲正,息卦受泰,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爲朔。殷以十二月爲正,息卦受臨,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雞鳴爲朔。周以十一月爲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爲朔。」
此後漢陳寵所謂「三微成著,以通三統也」。康成謂:「十日爲微,一月爲著。三微成著,一爻也。三著成體,乃泰卦也。」
易緯乾鑿度曰:「孔子曰:復,表日角;臨,表龍顔;泰,表載與戴同干;大壯,表握訴,龍角大辰古脣字;夬,表升骨履文;姤,表耳參漏,足履王,知多權;遯,表日角連理;否,表二好文坤爲文,故好文;觀,表出凖虎;剥,表重童與瞳同明曆元。」
案十二消息皆辟卦,故舉帝王之表以明之。
周易參同契曰:「朔旦爲復初九晦至朔旦震來受符,陽氣始通,出入无疾仲翔云:『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爲疾,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无疾。』,立表微剛。黄鐘建子,韋昭曰:『十一月黄鐘,乾初九也。』康成曰:『黄鐘,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兆乃滋張 [11]。播施柔暖,黎蒸得常。臨爐施條九二,開路正光。光耀漸近,日以益長。丑之大吕,康成曰:『大吕,丑之氣也。十二月建 [12]。』結正低昂。仰以成泰九三,剛柔並隆,陰陽交接,小往大來,仲翔曰:『坤陰詘外爲小往,乾陽信内爲大來。』輻輳于寅,運而趣時。漸歷大壯九四,俠列卯門春分爲卯,卯爲開門;榆莢墮落,還歸本根二月榆落,魁臨于卯。翼奉風角曰『木落歸本』。刑德相負建緯卯,卯刑德並會,相見歡喜,晝夜始分。夫 [13]陰以退,陽升而前。洗濯羽翮九五飛龍,振索宿塵。乾健盛明,廣被四隣。陽終於巳上巳,中而相干。姤始紀序初六,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巽初六與乾初九爲飛伏,乾爲冰也。午爲蕤賓,康成曰:『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賓服于陰,陰爲主人。遯去世位六二遯,乾二世,收斂其精,懷德俟時陸績曰『遯俟時也』,栖遲昧冥。否塞不通六三,萌者不生。陰伸陽屈,没陽姓名。觀其權量六四,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復榮。薺麥芽蘖,因冒以生。八月麥生,天罡據酉。詩緯推度灾曰:『陽本爲雄,陰本爲雌,物本爲魂。雄生八月仲節,號曰太初,行三節。』宋均注曰:『本即原也。變陰陽爲雌雄魂也。節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據此時麥薺生以爲驗也。陽生物行三節者,須雌俱行,物 [14]也。』剥爛肢體,六五。雜卦曰:『剥,爛也。』初足,二辯,四膚。指間稱辯,辯上稱膚,皆屬肢體。消滅其形消艮入坤。化氣既竭秋冬爲化,亡失至神乾爲神。道窮則返,歸乎坤元坤元即乾元。」
月令孟春曰:「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正義曰:「天地之氣,謂之陰陽,一年之中,或升或降。故聖人作象,各分爲六爻,以象十二月陽氣之升,從十一月爲始。至四月,六陽皆升,六陰皆伏。至五月,一陰初升。至十月,六陰盡升,六陽盡伏。今正月云『天氣下降,地氣上騰』者,陽氣五月之時,爲陰從下起,上嚮排陽。至十月之時,六陽退盡,皆伏於下。至十一月,陽之一爻始動地中。至十二月,陽漸升,陽向 [15]微,未能生物之極。正月三陽既上,成爲乾卦,乾體在下;三陰爲坤,坤體在上。是陽氣五月初降,至正月爲天體而在坤下也。十一月一陽初生,而上排陰。至四月陰爻伏盡,六陽在上。五月一陰生,六月二陰生,陰氣尚微,成物未具。七月三陰生而成坤體,坤體在下;三陽爲乾,而體在上,所以十月云 『地氣下降,天氣上騰』。劉洽、氾閣、皇侃之徒,既不審知其理,又不能定其旨趣,諠諠撓撓,亦無取焉。」
乾升坤降[16]
荀慈明論易,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爲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爲臣。盖乾升坤爲坎,坤降乾爲離,既成 [17]濟定,則六爻得位。繫辭所謂「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乾彖所謂「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貞」之道也。坎爲性,離爲命。二者乾坤之游魂也。乾坤變化,坎離不動,各能還其本體,是各正之義也。此説得之京房。左傳史墨論魯昭公之失民,季氏之得民云:「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言九二之大夫當升五爲君也。慈明之説,合于古之占法,故仲翔注易亦與之同。王弼泰六四注云:「乾樂上復,坤樂下復。」此亦升降之義,而弼不言升降。
文言曰:「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仲翔曰:「陽始觸陰,當升五爲君。時舍於二,宜利天下。」
又曰:「水流濕,火就燥。」慈明曰:「陽動之坤而爲坎。坤者純陰,故曰濕。陰動之乾而成離,乾者純陽,故曰燥。」
又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慈明曰:「謂乾九二本出於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親上』。坤六五本出於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親下』也。」
又曰:「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慈明曰:「乾升于坤曰雲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慈明注「時乘六龍以御天」云:「御者行也,陽升陰降,天道行也。」
又曰:「與天地合其德。」慈明曰:「與天合德,謂居五也。與地合德,謂居二也。」
「與日月合其明。」慈明曰:「謂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爲日。乾二之坤五爲坎,坎爲月。」
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慈明曰:「乾二居坤五爲含,坤五居乾二爲弘。坤初居乾四爲光,乾四居坤初爲大。乾上居坤三亦爲含,故六三含章可貞。坤三居乾上。亦成兩既濟也。天地交萬物生,故咸亨。」
師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慈明曰:「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群陰,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六四「師左次无咎。」慈明曰:「左,謂二也。陽稱左。次,舍也。二與四同功,四承五,五无陽,故呼二舍於五。四得承之,故无咎。」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承,讀如墨子引書「承以大夫師長」之承。慈明曰:「大君謂二。師旅已息,既上居五,當封賞有功,立國命家也。」 [18]宋衷曰:「陽當之五,處坤之中,故曰開國。陰下之二,在二承五,故曰承家。」
泰九二:「朋亡得尚于中行。」慈明曰:「朋謂坤。朋亡而下則二得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臨九二象曰:「咸臨吉無 [19]不利,未順命也。」慈明曰:「陽感至二當升居五。群陰相承,故無不利也。陽當居五,陰當順從,今尚在二,故曰未順命也。」
升彖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慈明曰:「謂二以剛居中而來應五,故能大亨,上居尊位也。大人,天子,謂升居五。見爲大人,群陰有主,无所復憂而有慶也。」
九二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仲翔曰:「升五得位,故有喜。」
六五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慈明曰:「陰正居中,爲陽作階,使居五;以 [20]下降二,與陽相應,故吉而得志。」
繫辭上曰:「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慈明曰:「陽位成于五,陰位成於二。五爲上中,二爲下中,故曰成位乎其中也。」
元亨利貞皆言既濟卦具四德者七:乾、坤、屯、随、臨、无妄、革,皆言既濟。
乾:「元亨利貞。」述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乾坤是也。元始,亨通,利和,貞正也。乾初爲道本,故曰元。六爻發揮,旁通于坤,故亨。乾二五之坤成坎,坤二五之乾成離。坎上離下,六爻位當,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是利貞之義矣。既濟傳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21]此二篇卦爻辭之通例。
乾彖傳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虞註云:「已成既濟,上坎爲雲,下坎爲雨,故雲行雨施。下坎,謂互 [22]。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曰品物流形。」
乾文言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註云:「乾升於坤曰雲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述曰:「乾流坤形,坤凝乾元。終亥出子,品物咸亨,故元亨。坤爲牝,乾爲馬,陰順于陽,故利牝馬之貞。乾來據坤,故君子有攸往。」疏曰:「陽來據坤五、三、初之位,故君子有攸往也。」
屯:「元亨利貞。」述云:「坎二之初,六二乘剛,五爲上弇,故名屯。三變之正,故元亨利貞。」
屯彖傳曰:「雷雨之動滿形。」虞註云:「震雷,坎雨。坤爲形也。謂三已反正成既濟,坎水流坤,故滿形。謂雷動雨施,品物流形也。」
随:元亨利貞,无咎。述曰:「否上之初。二係初,三係四,上係五,陰随陽,故名随。三四易位成既濟,故元亨利貞无咎。」
臨:「元亨利貞。」述曰:「陽息至二,與遁旁通。臨者,大也,陽稱大。二陽升五,臨長群陰,故曰臨。三動成既濟,故元亨利貞。」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述曰:「遁上之初,妄讀爲望,言无所望也。四已之正成益,利用大作,三上易位成既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元亨利貞。『其』,謂三。三失位,故匪正。上動成坎,故有眚。體屯難,故不利有攸往。災及邑人,天命不右,卦之所以爲无望 [23]也。雜卦曰:『无妄,灾也。』」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虞註曰:「遁上之初,與蒙旁通。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爲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巳日乃孚。以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矣。與乾彖同義。」
彖傳曰:「文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虞註云:「文明,謂離。説,兑也。大亨,謂乾四動,成既濟定,故大亨以正。革而當位,故悔乃亡也。」
諸卦既濟
乾彖傳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既濟:「亨小,利貞。」虞註云:「小,謂二也。柔得中,故亨小。六爻得位,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故利貞矣。」虞註未濟云:「濟,成也。」
彖傳曰:「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雜卦曰:「既濟定也。」虞註云:「濟成六爻,得位定也。」
賁彖傳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虞註云:「泰乾爲人,五、上動,體既濟。賁離象重明麗正,故以化成天下也。」
咸彖傳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虞註云:「乾爲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爲心、爲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
恒彖傳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虞註云:「聖人謂乾。乾爲道。初、二已正,四、五復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離象,重明麗正,故化成天下。」
家人上九象傳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虞註云:「謂三動,坤爲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損、益言既濟。夬九二、漸九五言既濟。泰。升二升五。歸妹。豐。涣。
用九用六
乾彖傳 [24]曰:「元亨利貞。」坤彖傳曰:「元亨利牝馬之貞。」此即用九、用六之義也。文言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此申用九、用六之義,所謂中庸也。中庸亦云:「惟聖者能之。」用九、用六,言用九六不失其正也。中庸,謂之用中。庸亦用也。
易稱乾坤。乾不獨乾,坤不獨坤。故著用九、用六一條。乾用九兼坤,乾爲首,坤先迷,故「元 [25]首吉」;坤用六兼乾,坤爲終,乾陽大,故「以大終」。
用九
史墨舉乾六爻曰:「其坤,『見群龍无首吉』。」俗儒謂乾變坤,非也。爻有九有六,凡稱九六者,陰陽之變。用九、用六,六十四卦皆然。皆言變,故乾用九稱「其坤」,則坤用六亦當云「其乾」也。「其坤」、「其乾」者,言乾坤六爻之變,非乾變坤,坤變乾也。自魏晋以來,諸儒皆不得解。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稱九六,而不變者居半。其言不變,則見于卦爻之辭。
周以前易書名象,皆占七八。至文王始用九、六,以變爲占,改名曰易也。乾鑿度曰:「陽以七,陰以八爲彖。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鄭註云:「九六,爻之變動者。繫曰爻效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象 [26],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效其流動也。」
用九用六之法在乾坤二卦
繫下曰:「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句。爻不備。」虞註云:「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雜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
坤彖傳曰:「含弘光大。」荀註曰:「乾二居坤五爲含,坤五居乾二爲弘。坤初居乾四爲光,乾四居坤初爲大也。」
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荀註曰:「見者見居其位。田,謂坤也。二當升坤五,故曰見龍在田。大人,謂天子。」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荀註曰:「乾者君卦,四者陰位。故上躍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地下稱淵也。」
上九:「忼龍有悔。」九家易曰:「忼極失位,當下之坤三。屈爲諸侯,故曰有悔者也。」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
六三:「含章可貞。」述曰:「三下有伏陽,故含章。三失位當之三,故可貞。」
六五:「黄裳元吉。」述曰:「坤爲裳。黄,中之色。裳,下之飾。五當之乾二而居下中,故曰黄裳。」
甲子卦氣起中孚
老子道經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河上註云:「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之相薄,陰陽交會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猶誠也,誠猶信也。淮南解此經,引晋文公伐原,以爲「失信得原,吾弗爲也」。是精、真、信者,如易卦之中孚也。
淮南泰族曰:「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神眇 [27]萬物。聖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見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禍也不見其所以而禍除。遠之則邇,延之則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誠不可揜。日計無算,歲計有餘。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日而馳,草木爲之靡,縣熢未轉,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鳥巢居知風。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魚潜居知雨。以陰陽之氣相動也,故寒暑燥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相應也。故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中孚,微陽應卦,故鶴鳴子和。高宗諒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無聲。一言聲然,大動天下。所謂言行動天地。昰以天心呿唫者也。復見天心。故一動其本,而百枝皆應。本,謂初。甲子卦氣所起。若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故聖人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參同契曰:「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蒙。」聖人象之,故懷天心,聲然能動也。故精神感於内,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黄龍下,祥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溶波。故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嶽』。乾元用九而天下治,既濟之效也。」
既濟[28]
莊子田子方曰:「孔子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郭註:言其交也。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爲之紀而莫見其形。』」
至陰,坤也;至陽,乾也。肅肅出乎天,坤之乾也;赫赫發乎地,乾通坤也。至陰至陽,乾坤合于一元也。元。兩者交通,亨也。亨。成和而物生,利也。利。六爻得正,貞也。貞。元亨利貞,既濟定也。或爲之紀而莫見其形,易也。故曰易无體。
剛柔
易道剛勝而柔危,故尚剛。道家則不然,乃曰:「剛强者死之徒。」此儒與道之别也。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子路問強。聖門皆尚剛也。
天道尚剛
後漢丁鴻傳,鴻因日食上封事曰:「臣聞天不可以不剛,見董子繁露。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則宰牧從横。」註云:「三光,日月星也。天道尚剛。易曰:『乾,健也。』天道終日乾乾,是其剛也。」
君道尚剛不尚柔缺
七八九六
蓍爲陽,故云七。卦爲陰,故云八。爻爲變,故稱九六。
天地之數止七八九六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天五爲虚者。土生數五,成數五,二五爲十,故有地十,則五爲虚也。虚者爲用,故一二三四得五爲六七八九,而水火木金具,土居其中。故易止有七八九六,而天地之數已備矣。
七八九六合之爲三十,而天地之數畢矣。
水火木金得土而成,故一二三四得五爲六七八九。
九六義七八附
古文易上下 [29],本無初九、初六,及用九、用六之文。故左傳昭二十九年蔡墨述周易,于乾初九則曰「乾之姤」,于用九則曰「其坤」。劉炫規過曰:「蔡墨此意,取易文耳,非揲蓍求卦。此本當言初九、九二,但以爻變成卦,即以彼卦名爻,其意不取于之適。所言『其同人』、『其大有』,猶引詩言『其二章』、『其三章』。」説者謂初九、初六皆漢人所加。然夫子十翼,于坤傳曰「六二之動」,大有傳曰「大有初九」,文言曰「乾元用九」,坤傳曰「用六永貞」。則初九、初六、用九、用六之名,夫子時已有之。當不始于漢也。其九、六之義,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有「天九地六」,九家易謂:「九,天數;六,地數。」「乾之筴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筴百四十有四」,皆以四九、四六積算,則爲乾九坤六。又二十 [30]律本于易,十一月黄鐘,乾初九也,黄鐘爲天統,律長九寸六分;林鐘,坤初六也,林鐘爲地統,律長六寸,亦乾九、坤六。此九六之義也。其七爲少陽,八爲少陰,九爲老陽,六爲老陰之義,見于孔穎達之易乾卦正義,及賈公彦之周禮太卜疏,崔憬之周易新義。孔、賈、崔之説,本之陳諮議參軍張機。易乾卦正義所稱「張氏」,即機也。機之説,又本之鄭康成之易註。鄭易已亡,散見于五經正義及周禮、儀禮、公羊諸疏,與王厚齋之集註。集鄭氏易爲一卷,附玉海後。鄭註「易有四象」云:「布六于北方以象水,布八于東方以象木,布九于西方以象金,布七于南方以象火。」又註「精氣爲物,游魂爲變」云:「精氣,謂七八;游魂,謂九六。七八,木火之數;九六,金水之數。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爲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游魂爲變』。言木火之神生物東南,金水之鬼終物西北。」此上鄭註。若然,生物故謂之少,終物故謂之老。是老少之義也。合鄭、張、孔、賈、崔之説考之,七八九六實天地之全數耳。繫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爲者也?」據古易次第。虞仲翔註云:「問易何爲取天地之數也。」下傳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蓍圓而神,七也;七七四十九。卦方以知,八也;八八六十四。周禮太卜曰:「其經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六爻易以貢,九六也。繫辭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又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又曰:「道有變動,故曰爻。」故易三百八十四爻,皆稱九六。是天地之數,易之所取,止有七八九六,以爲蓍卦之德、六爻之義。至其用以筮,而遇卦之不變者則不曰七而曰八。蓋蓍圓而神,神以知來;卦方以知,知以藏往。知來爲卦之未成者,藏往爲卦之已成者。故不曰七而曰八。左傳襄九年,穆姜始往東宫而筮之,遇艮之八。晋語重耳歸國,董因筮之,得泰之八。八者,卦之數。故春秋内、外兩傳從無遇某卦之七者,以七者筮之數,卦之未成者也。據揲蓍之時,七八九六皆卦之未成者。既成之後,則七八爲彖,九六爲變。及舉卦名,則止稱八,不稱七。此古法也。必知七八九六爲天地之全數者,天地之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一二三四得五爲六七八九。水火木金,行于四時。五五爲土,見太玄。二五爲十,是謂地十。居中央,王四方。故天地之數止有七八九六。七八十五,九六亦十五。二者合爲一月之數。七八爲春夏,九六爲秋冬,四者合爲一歲之周。天六地五,日有六甲,辰有五子。五六三十,而天地之數畢。三統曆日 [31]:「十一而天地之道畢。言終而復始。」十一,即五、六也。漢志:「五六,天地之中合。」亦謂天六地五。楊傑賦謂「天五地六」,非漢法也。故知七八九六,爲天地之全數,而易之所用也。
兩象易
大壯 无妄
繫上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虞註云:「无妄兩象易也。无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爲穴居,乾爲野,巽爲處。无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爲後世,爲聖人。後世聖人,謂黄帝也。艮爲宫室。變成大壯,乾人入 [32]宫,故易以宫室。艮爲待,巽爲風,兑爲雨,乾爲高,巽爲長。木反在上爲棟,震陽動起,故上棟下宇,謂屋邊也。兑澤動下,爲下宇。无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兑雨隔震,與乾體絶,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盖取諸大壯也』。」
大过 中孚
又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諸大過。」虞註云:「中孚上下兩象易也。本無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爲薪,艮爲厚,乾爲衣、爲野。乾象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爲樹。中孚无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爲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无離坎日月坤象,故『喪期无數』。巽爲木、爲入處,兑爲口,乾爲人。木而有口,乾人入處,棺歛之象。中孚艮爲山邱,巽木在裏,棺藏山陵,椁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夬 履
又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虞註云:「履上下象易也。乾象在上,故復言上古。巽爲繩,離爲罔罟,乾爲治,故『結繩以治』。後世聖人,謂黄帝、堯、舜也。夬旁通剥,剥坤爲書,兑爲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爲百,剥艮爲官,坤爲衆,臣爲萬民、爲迷暗,乾爲治。夬反剥,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取諸夬』。大壯、大過、夬,此三蓋取,直兩象上下相易,故俱言易之。大壯本无妄,夬本履卦,乾象俱在上,故言『上古』。中孚本无乾象,大過乾不在上,故但言『古者』。大過亦言『後世聖人易之』,明上古時也。」
萃 臨
大畜:「利貞。」虞註云:「與萃旁通。此萃五之復二成臨,臨者大也,至上有頤養之象,故名大畜。」
案萃者,臨兩象易也。故萃五之復二成臨。虞註雜卦「大畜時也」:「大畜五之復二成臨,時舍坤二,故時也。」兩象易,故不言四之初。
豫 履
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爲復,復小,陽潜,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何其咎吉』。乾稱道也。」
案豫者,復兩象易也,故豫四之坤初爲復。小畜與豫旁通,而兼及兩象易者,漢法也。其本諸繫下。无妄、中孚、履與大畜倣此。
反卦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
王氏略例曰:「卦有反對。」
雜卦曰:「否泰反其類也。」虞註云:「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反其類。終日乾乾,反復之道。」否反泰,泰反否。
復彖傳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虞註云:「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艮反震。
觀卦曰:「觀,盥而不薦。」虞註云:「觀,反臨也。」觀反臨。
觀六二曰:「闚觀,利女貞。」虞註云:「臨兑爲女,兑女反成巽。」兑反巽。
明夷虞註云:「夷傷也。臨二之三,而反晋也。」
漸:「女歸吉。」虞註云:「女謂四。歸,嫁也。坤三之四承五。進得位,往有功。反成歸妹兑,『女歸吉』。」
繫上曰:「鼓之舞之以盡神。」荀註云:「鼓者動也,舞者行也。謂三百八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反卦之明文。所以盡易之藴。」六十四反卦。
案古无反卦之説,唯虞註觀、復、明夷、漸五條,乃真反卦也。其雜卦一條,及虞註同人、荀註繫辭二條,仍可通之於旁通耳。乾坤,否泰,旁通而兼及 [33]卦者也。同人九五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虞註云:「同人反師。」此旁通,而云反者,亦乾坤否泰之例也。
朱震周易叢説曰:「荀爽解中孚曰:『兩巽對合,外實中虚。』則古人取象有用反卦爲象者,於此可見。」
繫下曰:「重門擊,以待虣客,蓋取諸豫。」九家易曰:「下有艮象,從外示之。示與視同。震復爲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
又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虞註云:「謂反損成益。」
虞註序卦云:「否反成泰,咸反成恒。」
序卦正義曰:「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此條是宋人反對之説,非漢人反卦之謂。
反復不衰卦
乾象傳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述云:「反復合於乾道。」
頤卦曰:「頤,貞吉。」虞註云:「晋四之初。反復不衰,與乾、坤、坎、離、大過、小過、中孚同義。故不從臨、觀四陰二陽之例。」
繫上曰:「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殺,讀爲衰者夫。」虞註云:「謂大人也。庖犧在乾五,動而之坤,與天地合聰明。在坎爲聰,在離爲明。神武,謂乾;睿知,謂坤。乾坤坎離反復不衰,故『而不衰者夫』。」
朱子語類曰:「『三十六宫都是春』,易中二十八卦,翻覆成五十六卦;惟有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八卦,反覆只是本卦。以二十八卦凑此八卦,故言三十六也。」
半象
虞註需卦曰:「大壯四之五。」九二:「需于沙,小有言。」虞註云:「大壯震爲言,四之五,震象半見,故小有言。」
又註需大象曰:「二失信,變,體噬嗑爲食,故『以飲食』。」二變,初爲半震。
又註訟六三曰:「乾爲舊德。食,謂 [34]初、四、二已變之正,三動得位,體噬嗑食。四變食乾,故『食舊德』。」
註豫卦辭曰:「三至上體師象,故行師。」
註訟初六云:「初、四易位,成震言。三食舊德,震象半見。」
註小畜卦辭云:「需上變爲巽,上變爲陽,坎象半見,故密雲不雨。」
註晋上九曰:「動,體師象。」
註益六二曰:「三乾當作變 [35]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亨于帝』。」亦謂震半象。
説文谷字下云:「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 又片字下云:「判木也。从半木。」俎字下云:「从半肉在且上。」
大畜九三曰:「二已變,三體坎,二至五體師象。」謂坤半象。[36]
爻變受成法
家人上九曰:「有孚威如,終吉。」虞註云:「謂三已變,與上易位成坎,坎爲孚,故有孚。乾爲威如,自上之坤,故威如。易則得位,故終吉也。」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虞註云:「謂三動,三得正而動,與上易位,此受成法也。坤爲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漸初六曰:「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虞註云:「艮爲小子。初失位,故厲。變得正。三動受上,成震,震爲言。故『小子厲,有言无咎』也。」
上九:「鴻漸于陸。」虞註云:「陸,謂三也。三坎爲平。變而成坤,故稱陸也。」
又曰:「其羽可用爲儀,吉。」虞註云:「謂三變受成既濟,與家人彖同義。上之三得正,離爲鳥,故『其羽可用爲儀吉』。三動失位,坤爲亂。乾四止坤,象曰『不可亂』,彖曰『進以正邦』,爲此又發也。三已得位,又變受上,權也。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宜无性 [37]焉。」
漸彖傳曰「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虞註云:「謂初已變,爲家人。四進已正,而上不正。三動成坤,爲邦。上來反三,故『進以正,可以正邦,其位剛得中』。與家人道正同義。三在外體之中,故稱『得中』。乾文言曰『中不在人』,謂三也。此可謂上變既濟定者也。」
諸卦旁通
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陸績注云:「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旁通,如乾與坤,之 [38]與鼎,蒙與革之類。
旁通卦變
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爲復,復小,陽潜,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何其咎吉』。乾稱道也。」 九二:「牽復,吉。」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虞註云:「變應五,故不自失。」 九三:「車説輹。」虞註云:「豫坤爲車爲輹。至三成乾,坤象不見,故車説輹。」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虞註云:「豫坎爲血爲惕。惕,憂也。震爲出。變成小畜,坎象不見,故『血去惕出』。得位承五,故无咎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虞註云:「與謙旁通。以坤履乾,以柔履剛。謙坤爲虎,艮爲尾,乾爲人。乾兑乘謙,震足蹈艮,故『履虎尾』。兑悦而應,虎口與上絶,故『不咥人』。」 彖傳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虞注云:「剛中正,謂五。謙震爲帝。五,帝位。坎爲疾病。謙坎。乾爲大明。五履帝位,坎象不見,故『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虞注云:「乾天爲上,兑澤爲下。謙坤爲民,坎爲志。謙時坤在乾上,變而爲履,故『辯上下定民志』也。」
「大有,元亨。」虞註云:「與比旁通。」 彖傳曰:「其德剛建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虞註云:「大有通比,初動成震,爲春。至二,兑爲秋。至三,離爲夏,坎爲冬。故曰時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虞註云:「初動震爲交,比坤爲害。艱難,謂陽動比初,成屯。屯,難也。變得位,艱則无咎。」 九二:「大輿 [39]以載,有攸往,无咎。」虞註云:「比坤爲大車。乾來積上,故『大輿以載』。」比變成大有,故乾來積上。
旁通相應
睽彖傳曰:「説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虞註云:「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
鼎:「元吉,亨。」虞註云:「柔進上行,得中應乾五剛,故元吉亨也。」
又彖傳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虞註云:「柔謂五。得上中,應乾五剛。巽爲進,震爲行。非謂應二剛。與睽五同義也。」
震巽特變
説卦曰:「震爲雷,其究爲健、爲蕃鮮。」虞註云:「震巽相薄,變而至三,則下象究,與四成乾。」變至三則成巽,故下象究。二至四體乾,故與四成乾。故其究爲健、爲蕃鮮。鮮,白也。巽爲白。虞註巽九五云:「蕃,鮮白,謂巽也。」巽究爲躁卦。躁卦則震。震雷巽風无形,故卦特變耳。
又曰:「巽爲木、爲風,其究爲躁卦。」虞註云:「變至五,成噬嗑,爲市。動上成震。故其究爲躁卦。明震内體爲專,外體爲躁。」
下經恒六五云:「恒其德,婦人吉,夫子凶。」虞註云:「動正成乾,故『恒其德』。婦人,謂初。巽爲婦。終變成益,震四復初,婦得歸陽,從一而終,故『貞婦人吉』也。震,乾之子,而爲巽夫,故曰夫子。終變成益,震四從巽,死於坤中,故『夫子凶』也。」恒與益旁通,諸卦旁通,則從旁通卦變。恒内震外巽之卦,故終變成益。
恒卦彖傳云:「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虞註云:「初利往之四,終變成益。終則有始,故利有攸往也。」
又云:「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虞註云:「動初成乾爲天。至二離爲日,至三坎爲月。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也。」
又云:「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虞註云:「春夏爲變,秋冬爲化。變至二離夏,至三兑秋,至四震春,至五坎冬。至 [40]故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上經小畜彖云:「小畜,亨。」虞註云:「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爲復,復小陽潜,所畜者小,故曰小畜。」
又初九:「復自道。」虞註云:「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
又九三:「車 [41]説輹。」虞註云:「豫坤爲車、爲輹。至三成乾,坤象不見,故『車説輹』。」
豫彖傳曰:「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虞註云:「豫變小畜,坤爲地。動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順動。過,謂失度。貳 [42],差迭也。謂變初至需,離爲日,坎爲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過』。動初時震爲春,至四兑爲秋,至五坎爲冬、離爲夏。四時爲正,故『四時不貳』。通變之謂事,盖此之類。」
案小畜内象巽,豫内象震,震巽特變,小畜從旁通之例。豫終變成小畜,猶恒終變成益也。
蠱彖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虞註云:「謂初變成乾,大畜。乾爲甲。至三成離,賁。離爲日。謂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三、至四體離,噬嗑。至五成乾,无妄。乾三爻在後,故後甲三日,无妄時也。蠱體巽,五 [43]震。」
下經巽九五云:「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吉 [44],後庚三日。」虞註云:「震巽相薄,雷風无形。當變之震矣。巽究爲躁卦,故无初有終。震,庚也。謂變初至二成離,家人。至三成震,益。震主庚,離爲日。震三爻在前,故先庚三日,謂益時也;動四至五成離,噬嗑。終上成震,震爻在後,故後庚三日也。巽初失正,終變成震,得位,故吉。震究爲蕃鮮。白,謂巽也。巽究爲躁卦,躁卦謂震也。與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同義。」
君子爲陽大義
泰:「小往大來。」傳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否:「大往小來。」傳曰:「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陽爲君子,陰爲小人,明矣。故坤卦辭:「君子有攸往。」君子,謂乾陽。
説卦方位即明堂方位缺
諸例
自内曰往,自外曰來。内卦爲主,外卦爲賓、爲客。陽謂君子,陰爲小人。初爲隐、乾初九「龍德而隐」,又曰「隐而未見」。爲潜、乾初九「潜龍」。爲微。繫下曰:「幾者動之微。」虞註云:「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 易乾鑿度曰:「天道三微而成著。」謂一爻。爲幾、虞註繫辭曰:「幾謂初。」爲嘖、繫辭「探嘖索隐」,虞註云「嘖謂初」。爲始、爲深、爲足、爲趾、爲履、爲拇。二爲大夫、乾鑿度。爲家、虞註。爲中和。四爲三公、乾鑿度。爲心、爲疑。五爲中和、太玄。爲天子、爲大君、爲大人。上爲宗廟、乾鑿度。爲首、爲角、爲終。
六不居五。皆指乾五。
下爲先上爲後。下爲内上爲外。
陽爲存陰爲亡。陽爲吉陰爲凶。
陽爲吉、爲慶、爲喜、爲生、爲德、爲始、爲存。
陰爲凶、爲惡、爲殺、爲刑、爲終、爲亡。
初九、九五爲聖人;初六、六四、上六爲小人。
九三爲君子。九二爲庸人。九四爲惡人、爲庸人。上九爲庸人。
六二、六四爲君子。
陽失位爲庸人,陰失位爲小人。
陰陽失正爲邪。
二五爲中和。
性命之理缺
君子 小人
乾鑿度曰:「一聖,復初九。二庸,臨九二。三君子,泰九三。四庸,大壯九四。五聖,夬九五。六庸,乾上九。七小人,姤初六。八君子,遯六二。九小人,否六三。十君子,觀六四。十一小人,剥六五。十二君子,坤上六。十三聖人,初九。十四庸人,九二。十五君子,九三。十六庸人,九四。十七聖人,九五。十八庸人,上九。十九小人,初六。二十君子,六二。二十一小人,六三。二十二君子,六四。二十三小人,六五。二十四君子,上六。二十五聖人,初九。二十六庸人,九二。二十七君子,九三。二十八庸人,九四。二十九聖人,九五。三十庸人,上九。三十一小人,初六。三十二君子,六二。三十三小人,六三。三十四君子,六四。三十五小人,六五。三十六君子,上六。三十七聖人,初九。三十八庸人,九二。三十九君子,九三。四十小人,當作庸人,謂九四。四十一聖人,九五。四十二庸人,上九。孔子曰:『極至德之世,不過此乾三十二世消,坤三十六世消。」鄭注云:「三十二君之率,陽得正爲聖人,失正爲庸人。陰失正爲小人,得正爲君子。」
陰得正爲君子,失正爲小人。九三亦爲君子。
泰彖傳曰:「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陽爲君子,陰爲小人。又一説:陰,小人;變之正,則爲君子。解六五「君子維有解」是也。又蒙六五失正爲童蒙,變之正爲聖人。蒙彖傳「蒙以養正,聖功」昰也。
離四爲惡人
離九四曰:「如其來如,焚如,死如,弃如。」
大有初九:「无交害。」虞註云:「害,謂四。四離火爲惡人。」
旅九四:「旅于處。」虞註云:「巽爲處,四焚弃惡人,失位遠應,故旅於處。言无所從也。」
繫下云:「子曰:『德薄而位尊。』」虞註云:「鼎四也,則離九四,凶惡小人,故德薄。」
大有九四:「匪其尫。」虞註云:「其位尫。足尫,體行不正。四失位折震足,故尫。」 象曰:「匪其尫无咎,明辯折也。」虞註云:「折之離,故明辯折也。四在乾則尫,在坤爲鼠晋,在震『噬胏得金矢』,在巽『折鼎足』,在坎爲鬼方,在離『焚死』,在艮『旅于處』,言无所容,在兑『暌孤孚厲』。三百八十四爻,獨无所容也。」
五行相次
乾用九:「見群龍。」彖傳曰:「時乘六龍以御天。」此帝王五行相次之道也。乾六龍,故明堂有六。天一爲道本,初九勿用,天之主氣,乃上帝也。故月令止有五帝。天爲玄,兼五色。天之主氣,即太極也。
土數五
一二三四,得五爲六七八九。故爻止用七八九六,而一二三四在其中。五得五爲十,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太衍之數五十,而五在其中。天地之數五不用,故九疇,五行不言用。大衍之數一不用,故著 [45]數四十九。
乾爲仁
虞仲翔註易云:「乾爲仁。」史記五帝本紀云:「其仁如天。」管子曰:「天仁地義。」
初爲元士
易爻,初爲元士。乾六龍皆御,而初爲元士者,案士冠禮記曰:「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鄭注云:「元子,世子也。無生而貴,皆由下升。」又鄭郊特牲注云:「明人有賢行著德,乃得貴也。」愚謂二義相兼乃成。易氣從下生,其得位者從下而升,如二升五,亦有賢行著德,故得升五也。
震爲車
屯二:「乘馬班如。」乘震馬。晋語:「震爲車。」婦乘墨車也。
艮爲言
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杜註左傳曰:「艮爲言。」 春秋傳曰:「艮,山也。於人爲言。」説卦曰:「成言乎艮。」繫辭曰:「吉人之辭寡。」謂艮也。
中和之本 贊化育之本
「參天兩地而倚數」,又曰「兼三才而兩之」。虞仲翔註云:「謂分天象爲三才,以地兩之,立爲六畫之數。故倚數。」參天兩地,有坎離之象,此中和之本也。説卦云:「幽贊于神明而生蓍。」此贊化育之本。
乾五爲聖人
虞氏謂:「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九五,故庖犧在乾五。」
震初爲聖人缺
乾九三君子缺
坤六三匪人缺
坤文言述坤六三之義云:「婦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盖坤于乾有婦道,有妻道,有臣道。獨不云有子道,子道屬之六子也。聖人易例之分明如是。公羊傳曰:「臣子一例。」乃春秋之例,非易例也。此治易者所當知耳。
易例下
惠定宇先生言易之書,予所見周易述、鄭氏易,先有刻本。周易古義爲九經中一種,癸巳歲予刻于潮陽。易漢學嘗録副而復失之。甲午十月,予自潮來羊城。周校書永年寄易例一册,亦先生所輯,中多有目無説,蓋未成之書。然讀先生之易者,非此無以發其凡。予以意釐爲二卷,屬順德張明經錦芳校勘。乙未夏再至,已蕆事。而易漢學一書,予座主少詹事錢公有寫本,當求而刻之。先生又有左傳補注、尚書古文考,亦予所刻也。是年五月五日,益都李文藻記。
* * *
[1] 底本缺一字,四庫本作「衰」。
[2] 「卦」:四庫本同,誤。據易漢學及漢上易傳原文,當作「變」。
[3] 「不」: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下」,是也。
[4] 「始」: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姤」,是也。
[5] 「魯」: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專」,是也。
[6] 此下消息、四正、十二消息三例,皆過録易漢學卷一孟長卿易。
[7] 「息」:四庫本此書,及易漢學皆作「消」,是也。
[8] 「持」:四庫本此書,及易漢學皆作「特」,是也。
[9] 「皇」:四庫本此書,及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易漢學皆同,非是。惟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鈔本易漢學作「黄」,是也。
[10] 「至」: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主」,是也。
[11] 「張」: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長」,是也。
[12] 易漢學「建」後有「焉」,是也。
[13] 「夫」: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夬」,是也。
[14] 易漢學「物」後空一格,似有闕字。
[15] 「向」:四庫本此書,及易漢學皆作「尚」,是也。
[16] 此例全部過録自易漢學之荀慈明易相關條例。
[17] 「既成」:四庫本作「成既」,是也。易漢學亦作「成既」。
[18] 以下「宋衷曰」云云,實爲解釋上文,蓋稿本空一格,而底本似誤以爲當另起一段也。
[19] 「無」:四庫本同,然當作「无」。易漢學不誤。
[20] 「以」:四庫本同,非是。易漢學作「己」,是也。
[21] 此段與周易述原文亦有出入。彼文作:「元,始;亨,通;利,和;貞,正也。乾初爲道本,故曰元。息至二,升坤五,乾坤交,故亨。乾六爻,二、四、上匪正;坤六爻,初、三、五匪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傳曰:『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22] 「互」:四庫本作「五」,非是。
[23] 「望」:四庫本作「妄」,非是。雅雨堂本周易述作「望」。
[24] 「彖傳」:四庫本同。按當作「彖」,作「彖傳」非。下句「坤彖傳」放此。
[25] 「元」:四庫本同。按當作「无」。
[26] 「象」:四庫本同。今乾鑿度鄭注作「彖」,據乾鑿度,七八爲彖,作「彖」是。
[27] 「眇」:按底本從耳旁,字書無此字,當是手民之誤。據九經古義,當作「眇」,從目旁。
[28] 按此例當次于前「元亨利貞皆言既濟」、「諸卦既濟」兩例後。
[29] 謂古文周易上下經。
[30] 「二十」:四庫本同,顯爲「十二」之倒乙。
[31] 「日」:四庫本同,非是。當作「曰」。
[32] 「入」:四庫本作「八」,非是。
[33] 「及」,四庫本同,顯爲「反」字之訛。
[34] 「謂」:四庫本作「爲」,非也。周易集解作「謂」。
[35] 按惠棟所校雅雨堂叢書本周易集解已改作「變」。
[36] 按大畜此條當置於正文,頂格。
[37] 「性」:四庫本同,非也。周易集解諸版本皆作「怪」。
[38] 「之」:四庫本同,當爲「屯」字形訛。
[39] 「輿」:四庫本作「車」。下句「大輿以載」之「輿」字仿此。
[40] 「至」字,周易集解之胡本、毛本、雅雨本皆同,然似衍字,周本删。
[41] 「車」:四庫本作「輿」,非是,蓋據通行本誤改。按作「車」乃惠棟故意校改,此處當遵從惠棟本意。本句下「車説輹」句放此。
[42] 「貳」:四庫本作「忒」,是也。下「貳」字放此。
[43] 「五」:四庫本同。然句意不可解,當作「互」。周易述注此卦曰:「虞以卦體巽,互震。」
[44] 據周易本經,吉字當在「後庚三日」後。
[45] 「著」:四庫本同,非也。當作「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