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开头最难,所以我要先谈一谈影片的开端。

中国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一个文艺作品的开头也是很难,小说也好,戏剧、电影也好,开头好坏,对作品整个结构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戏剧和电影的开头难,小说还好,它可以回头看,但戏剧和电影不能回头看,它是一气呵成的。舞台上的戏剧和银幕上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剧中的人物、故事事先是不了解的,是一张白纸,所以电影的第一本顶重要。在第一本里,有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告诉观众,假如开演了十分钟,头绪还搞不清楚,那以后就很难搞清楚了。一部影片的第一本的好坏,关系很大,它能影响整个影片的质量,并给观众以第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也是很重要的。

一部影片的开端,首先要接触到民族形式的问题。电影是外来的,五十年前中国还没有电影,因此编剧与导演在影片的处理上,在叙事方法上就特别要注意到民族形式和中国人民对艺术的欣赏习惯。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头有尾,叙述清楚,层次分明。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京剧、昆曲、地方戏曲,都有这个特点。中国的戏曲有头有尾这一点,我觉得是很好的。戏曲一开始,决不会开在枝节问题上,总是从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着手的。中国的旧小说,开头是四句概括主题思想的诗,以后是“话说宋朝什么年间,山东什么府什么村,有位名叫什么的等等。”或者明朝什么年间,有一个员外,叫什么名字,过去如何,现在如何,他的家庭怎样,有几个儿女等等。叙事的方法是有头有尾的,一开头,观众的头脑里就有条不紊,清楚明白。京剧的形式主要是接受了元曲、传奇的传统。这种开场的办法,过去有的叫“开场”,有的叫“传概”,这就是先向观众传达一下故事的梗概。有时也叫一个“副末”登场唱一段。这不仅把故事交代清楚,也把主题思想交代清楚了。他们实际上是代表作者在讲话,这样观众一下就了解到今天唱的戏大体是什么了。

近来西方有些话剧的演出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法,有时人物内心思想活动不好表现时,也用了这个办法。中国很早就有了这个传统,而有些人硬说这种方法是落后,看来,假如这种方法在外国流行起来,那么也许这些人就会认为先进了吧。戏剧与小说不同,它不能往回翻,一定先要交代清楚,使观众看得明白,不引起误会,不造成混乱。当然,现在的话剧决不会自己通名道姓了,但是这种精神实质——清楚明白,是我们必须领会的。第一幕要多花些力量,以后的故事情节就好展开了。易卜生以后的话剧是采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我所说的话剧是指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以后的话剧,莎士比亚有些戏还是从头说起的。易卜生以后的话剧,一开幕故事就已经发生,情节已经在进行了。这样中国观众就往往不能了解。一开幕,有时两个人坐在那里争论,观众就要问:“这两人是朋友?兄弟?还是仇人呢?”不明白他们的关系。这要等很久,通过他们两人的对话,观众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特别是中国的现状,开幕时总是乱哄哄的,迟到、聊天等现象很普遍,因此有些戏要到了第二幕才能看懂,不懂的时候还得翻说明书。中国戏曲有“定场诗”,可能就是这个作用,定定场子,让观众安静下来。抗战时期我们有些演出,怕观众看不懂,开幕前也作过说明。总之,一个戏的开头一定要交代清楚,第一幕写得好坏,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电影的开头也一定要交代得清清楚楚。交代些什么呢?可以举出四点:

(1)时间。(2)地点。(3)社会背景。(4)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四点在第一本时必须讲清楚,使观众了然于胸,这就特别需要花力气。话剧可以在剧本或者说明书上写出“一九四〇年,抗日战争时期”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地点:北京”,或“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电影就不行,用字幕是比较旧的方法了,不用字幕就必须用形象化的东西把以上四点介绍出来,这就难了。比如时间,你要说明是古代,还是现代,是昨天或是今天,还是将来,是早是晚,是抗日战争中,还是土改以后,这些不讲清楚,就要影响对整个戏的了解。

我可以举《凤凰之歌》为例,《凤凰之歌》在叙述方法上的缺点是在于一开始就没有着重交代时间。像是没有经过土改,因为地主富农的气焰还很嚣张,但后来又搞合作化了,既然土改过了,为什么又有个指导员?有指导员像是土改初期,如果是土改初期,怎么有合作社和集体兴修水利呢?这就与后面的主要情节不对头,以致影响了观众对整个戏的理解。

地点:这个戏是在中国还是外国(这当然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是在中国的北方还是南方,是大城市还是小乡镇,这如果不交代,地方色彩就搞不清楚了。中国的影片在这方面常常很混乱。时地两者,当然也联系到细节、道具、服装、人物的语言等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影片的真实性的。

社会背景:这个戏是表现“上流社会”的,还是表现被剥削阶级的,主角是工人还是资本家;当然,政治气氛也要介绍清楚;这个社会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那就要把当时的时代气氛表现出来。

人物:这个人是姓王、姓李,年龄职业,一开始就要交代清楚。话剧之难也就在此,由于它是欧洲形式,不自报家门,观众不知道他是姓王还是姓李,有时就只好用对话说明,比如说“老王,你来干吗?”或是“杨科长,你今天身体怎么样?”这些话有时其实是废话,实际生活中,两个熟人讲话,不一定提名道姓的。又如戏一开始,一个母亲和一个小孩在屋里,妈妈向孩子说:“你不要吵了,快到门口去看看,你爸爸快回来了吧。”其目的是向观众交代孩子的爸爸在外面工作,时间已经不早了。更重要的是人物关系。几个人坐在那里,观众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这一群人坐在这里,当作一场戏的话,写剧本的人当然知道这位是院长、这位是教员、其余是学生,但是一个陌生人一进来,他怎么会知道呢?这就需要作者把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把人物性格初步地交代出来;这个人在等待、焦急、悲伤或无聊,这些心理状况,在一开幕时也要用最经济最精练的方法交代出来。

在话剧里,外国把这种交代叫作“幕前说明”(Explanation)。幕前说明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曾经有过些什么事情。比如一开幕的时间是一月二十三日,那就要把二十三日以前发生的事很自然地、毫不勉强地用对话介绍出来。这也叫回溯。电影也是一样。

怎样把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交代清楚呢?除了角色的对话台词之外,话剧大概是用五种手段来说明:

一、布景:通过布景可以介绍出时代、社会、人物地位、季节。

二、服装:上场人物穿什么衣服,就表现了什么时代。穿古典服装当然是古代,穿袍子马褂当然不是今天,穿干部服、梳两条小辫子当然是解放后了。

三、道具(包括大小道具):反映着人物的职业,也反映着地方色彩。工程师就有丁字规、计算尺;美术家就有画架;在《十五贯》里,一开始为了表现屠户,所以就有屠刀、案板。

四、音响效果:如雷声、雨声、大炮声、叫卖声等。打雷、下雨,就知道不是冬天;卖萝卜赛梨是北方;叫卖云吞面就是广东。

五、灯光:可以反映早上、黎明、黄昏或者晚上。

(这之外,当然还可以用字幕和旁白。)

这五种手段一定要和主题思想结合起来,和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如果表现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却用了一堂资产阶级家庭的布景,就不对了,就不符合主题了,就伤害人物性格了。电影不受舞台条件的限制,可以自由一些,但基本上还是用这五种手段。用这一切的手段把戏的气氛、人物特点、时代特点表现出来。主要的在于人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衬托出主要人物;如果离开人物,那就是分散主义,各搞一套了。无论布景师、摄影师,都要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而工作,也就是说,一切为主题思想服务,要为着一个目的而工作,都得分工协作,恰当地结合起来,来衬托戏的主要人物,不然,各搞一套就破坏了情节和人物性格。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实际上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问题。什么叫典型环境呢?典型环境就是特定的时代、地点、社会背景的综合。时代,这个戏发生在十八世纪还是二十世纪,是五十年代或是三十年代。地点是在广东还是上海,在城市还是农村。社会环境,是工人群众还是“上层社会”,是在国民党的党部里还是地下党的机关里。例如说,“一九二七年七月底,在南昌的一个党的机关里”,这就是一个规定了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在有些书里也叫情节的背景。由时代气氛、地方色彩、社会环境构成情节的背景。一个斗争故事和一个恋爱故事的情节背景是不同的。但什么时代就产生什么样的斗争形式和恋爱形式,《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的恋爱就和今天的不同。形式不同,细节表现也不同,《梁祝》是古代的上层社会的,《拾玉镯》就是古代的中下层社会的了。剧本一开始必须首先交代时代背景,如果不交代就像一幅图上只画了一个人,没有画背景一样了。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海报

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分不开。一九二七年以后几年,革命的年轻人上街去贴标语、喊口号,反动派就天天抓人,这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一个时期很典型的语言、动作、服装等等,等到时间一变,这种东西就变成不典型了。时代、地点、社会反映到人的心理中去,就产生动作。在那个环境里人物性格是典型的,到了今天就不典型;在那个环境里这种事情是可信的,但换了一个环境做这种事情就不真实。中国的戏曲有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真实,一点都不奇怪,但今天如果照那样做,那就不真实了。例如《孟姜女》,写一个书生逃难,躲在一个花园里,这时有一位小姐在花园里扑蝴蝶,不小心把扇子掉到水里去了,小姐拉起袖子来捞扇子,回头一看,后面有一个男子,因为她的肉体被异性看到了,不能再嫁别人了,她就和他定了亲。今天就不可能有这种事了,那时候这样写可以,今天就不行。又如《琵琶记》写赵五娘丈夫出去没有消息,她还替丈夫养活公婆,公公死了她卖了头发来安葬,后来还追到开封去找他。这个戏很有名,观众看了也没有感到不合理,也很感动。但在今天就不大可能有这种事情了。如果一个丈夫出外工作,十年二十年不来信,妻子就可以依法提出离婚了。凡此一切都说明人物性格,都和时代、社会有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白蛇传》剧照

建国前的电影《白蛇传》海报

《琵琶记》插图

在古装戏里,如果对话里有人说“我反对”,或者“你的思想有问题”,观众就觉得不顺耳,觉得这不是当时环境里所习用的语言。

最近在一篇译文上看到有人批评《乡村医生》,说它没有反映出地方色彩和时代背景,人物是孤立的,时代背景、时代气氛没有很好地、具体地反映到人物的行为、动作里去。

通过人物性格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主要是靠人物的行为与动作、细节、对话。导演、编剧一开始就要设法把这些东西反映出来。如果一出戏一开幕时不能把时间、地点、气氛反映出来,就不是成功之作。

电影里要表现时代背景、地方色彩、政治气氛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方面着手呢?这没有一定的规格,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有时可以先介绍地方风光,有时也可以表现时代气氛,有时也可以先单刀直入地介绍主题思想。美国有一部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家庭悲剧的影片,镜头一开始,一个一条腿的伤兵拄了一根拐棍,这个人占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前面是街道,房子都打烂了,路上有复员的士兵经过。通过这一个镜头,就介绍了这是战后的情景。表现主题思想或时代背景,也可以先由主人公出来,通过主人公的对话、行为表现出来。

介绍典型环境要用很精练的手法,如果不能用很精练的手法,在电影中也可以用画外音或字幕,因为电影要通俗化。《祝福》开始,祥林嫂远远地走来,有个画外音:“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这已经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加上祥林嫂穿的清末的衣服,江南的风景,对于未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就可以明白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从前,地点是在江南。

当然,我们也可以一开始就用画外音或字幕把主题思想介绍出来。用字幕或者画外音来表现主题思想、时代、场所是可以的,但主要还是通过人物和形象来表现。你们看过许多影片和剧本,可以通过这条线索温故而知新,再看一遍这很有好处。回想一下那些大师们所拍摄的影片,常常一个镜头包括了许多东西,一个镜头就把时间、地点、故事都包括了;常常是几个镜头就把这些东西介绍得清清楚楚。随便举个例子,《巴甫洛夫》这部影片,开头开得很好,使我印象很深。一开始画面淡入,就是列宁格勒的涅夫斯基大街,这条街好像上海的南京路,对列宁格勒这个城市来说,是有典型意义的。在下雪,街上没有行人,远远地有一辆扫雪车在扫雪。再一个镜头是一张《真理报》的报头特写,上面写着一九三六年。然后“化入”到《真理报》的编辑部,一个人在接电话,他说:“是的,是的,我正在拼第二版,正等巴甫洛夫的诊断公报。”镜头接过来是巴甫洛夫的家里,墙上挂着巴甫洛夫的照片,一个中年妇女愁容满面,靠着窗子站着。镜头转过来,巴甫洛夫躺在床上,床前有医生和几个学生围着他;他说:“我的讲演是后天吧?”学生点头;他又说:“我看要改期了。”

电影《祝福》剧照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几个镜头。涅夫斯基大街就像天安门一样,一看见天安门,大家就知道这是北京,涅夫斯基大街一出现,就知道这是列宁格勒;第二,街上有雪,这是冬天,街上没有行人,这不是白天也不是晚上,而是将要黎明,因为扫雪车通常是在天亮之前扫雪的。第二个镜头,《真理报》上写了一九三六年二月,这把时间介绍得更清楚了,下面编辑部那个人打电话很重要,报纸要拼版了,但还在等公报,这说明全列宁格勒的人都在关心着巴甫洛夫的病况。这一句话很重要,里面有无数的潜台词。这个人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与人民的关系,都介绍出来了。第三个镜头,巴甫洛夫家里,转过来是夫人的愁容,再转过来,床上的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巴甫洛夫问:“我的讲演是后天吧?”学生点头,他接着说:“我看要改期了。”这句话也很好。巴甫洛夫病得那么重,但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死,还惦记着报告的日期,说可能要改期,这句话表现出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关心的只是工作,表现出了这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性格。这个开头非常清楚,非常简练,不像我们有些影片开映十分钟了,第一本演完了,第二本开始了,观众还不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这就失败了。影片《巴甫洛夫》开头是倒叙,但是非常清楚,情节的背景和人物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全国人民都在关心这个科学家,甚至《真理报》也可能会迟一点出版,而他病得那么重还想到工作。可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电影是形象化的艺术,不能光说理,所以编、导都必须不断地经常关心社会上的事情,平常注意积累这些东西:例如风物、建筑、名胜特征、人与物的形象,对话、小动作,包括室内陈设和道具,如果平常注意,一到创作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了。我刚才讲的那几个镜头,就很有效地“诉之于观众的直觉和联想”。联想要用得简单而明确,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这种财富,要抓住那些在典型环境下一下子就能产生的联想。我们经常在影片中用冰雪来表现冬天,但是冰化了,流动了,这就表现了早春。春花怒放,观众就联想到春天;红十字一出现,观众就会联想到医院。每一个典型环境、典型时代都有典型情景,你要抓住它;生活里很多这样的东西,但也要注意不要用别人已经用滥了的。有句话说:“第一个用花比拟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照抄是不好的。电影是表现各种各样的人,不能说我只表现工厂,不表现学校,只表现青年人,不表现老年人。要发现前人所没有发现过的东西,这就是创造。要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你写出来的东西人人都讲对,是这么回事,这就是创造;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是人人心中所无的,那观众一看就会说:“哪里会有这种事呀”,或者产生不出你所冀求的联想,那就糟了。相反,联想是可以产生的,但是这已经是陈腔熟调,是人人笔下所有的东西,那也就兴味毫无了。同样一个规律要用各种方式来表现。卓别林的片子开头也很好,是喜剧性的夸张手法;刘别谦的影片开头也很好,单刀直入,一下子就把观众抓住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我还举一部片子来谈谈。一部美国片子《告密者》(那是一部进步片),它是描写爱尔兰的革命(这部影片我看了二十多年了,有些地方已经记忆得不清楚了)。这个开头很好,画面一开始,淡入。伦敦的街道,远远的有房子的轮廓,但很不清楚;因为伦敦的雾很大,这远远的房子像水墨画,画面的一边是古老伦敦的煤气灯,画面的下面是街路;地上铺着古老的砖石,砖上发潮,灯光照在地上有点发亮;忽然一阵脚步声,一个人穿着雨衣跑过来,镜头跟着他进了地下道;这个人靠墙站住,回头一看,没有人,然后掏出一支香烟,擦火柴,借着火光照出这个人的脸;还在他背后墙上看到一条标语,写着“要为爱尔兰人的独立而奋斗”。这个镜头不过二三十呎长,但把要表现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第一,古老的灯,伦敦的陋巷,都很典型。有灯,雾很大,说明了这是晚上;一个人慌忙地跑来,靠着墙,回过头来一看,表现他是被追逐的人;借着火柴的微光照出了这个人的脸,也就是把这个人物介绍给观众。第二,背后的标语就是介绍出时代背景,表示爱尔兰独立运动闹得很厉害。二三十呎就把时间、地点、人物都介绍出来了,这个开端真是可谓高手。那些花了很多工夫,婆婆妈妈的说不清楚的,那就是低手。当然,人人都是从低手来的,但如果处处用心,在生活中积累这些东西,也可以达到高手。上面我讲过,第一,电影是给很多人看的,有人理解力高,有人理解力差些,而电影是“一次过”的,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所有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就必须在影片开头的时候就把最主要的东西对观众介绍得清清楚楚。其次,也就记住,这尽管很重要,但总不过是“幕前说明”,目的是向观众交代,还没有进入本文,所以也不能花一千呎的长度来专作介绍。因此开头一定要简练,也就是说必须准确、鲜明而又生动。如果我们能注意这方面,就不至于一本片子看完了,观众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和有些什么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