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代。一提到唐诗,我们就不知不觉回想起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名句来。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珍贵的遗产,千余年来它影响了许多文学样式,成为学习诗词的人吟咏的典范。到了今天,无论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业人员、青年学生,或广大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没有不喜欢唐诗的。无论新诗人或古典诗词作家,也没有不从唐诗里吸取营养的。唐诗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就是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地位非常高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他们给全世界的文学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唐诗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遗物,就是优秀诗人、甚至伟大诗人的作品,必然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决不能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就是大作家的优秀诗篇,也需要批判地继承。这样才是正确地对待我国诗歌遗产的态度。
唐诗所以这样繁荣昌盛,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种种因素,通过诗歌本身的发展所形成的。
一、社会因素
促使唐诗兴盛的原因,首先是经济的繁荣。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六朝以来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大大地削弱了,许多奴隶摆脱了人身隶属,地主和佃客的关系则大大发展起来。而且由于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豪门地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封建剥削较前减轻,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社会经济。
唐朝统一全国之后,有鉴于隋朝的迅速灭亡,采取了一些补偏救弊的措施,实行了均田制。贞观(太宗年号,627—649)年间,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恢复,封建政治比较上轨道,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租、庸、调 [1] ,税法的实施,使赋税、徭役负担减轻了一些,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所改善。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迅速强大起来。从唐初,经过一百多年,到玄宗开元时期,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杜甫在《忆昔》第二首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由于对外交通的发达,亚洲各地都非常向往中国,因而唐帝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亚洲商人都来华贸易,许多国家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长安来学习。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国势强大,形成了人民的自豪感。再就是全国统一,交通便利,使南北文化、中外文化都得到广泛的交流融合的机会。有大量的诗人,饱览了边塞的风光,这使他们的生活面扩大了。
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于诗歌的创作与欣赏,也才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
唐朝的统治者,不像汉朝那样把儒家定于一尊。李唐王朝自称是道家创始人李耳的后代,提高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也让输入中国的佛教自由传播,这样就活跃了诗人的思想。
唐承隋制,实行科举。唐太宗最初的目的,本在牢笼知识分子,但由此却使中下层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比过去更能自由地发展。他们用诗歌来反映多方面的现实生活。这样,诗歌从宫廷和少数贵族文人手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内容,加强了和生活的联系。而主要的则是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文人为了争取政治地位,与豪门地主以及贵族统治阶级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在与豪门地主以及贵族阶级进行斗争时,往往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反映人民的痛苦,因而他们的呼声符合了人民的利益。这一类比较进步的诗人,由于生活上比较接近平民,对人民的生活了解得比较深切,因而能运用辛辣的诗笔,反映出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出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比较次要的原因还有,唐朝前期的几个统治者爱好诗歌,科举亦以诗赋取士,虽然他们所提倡的并不是具有民主性的诗篇,试帖诗中也没有好诗,但是统治者的提倡,对于诗歌的繁荣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唐朝广大人民爱好诗歌已形成了社会风气。
此外,像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无论对诗歌内容的丰富,诗歌技巧的提高和诗歌的广泛流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诗歌本身的发展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到唐诗来说,以上所举的那些社会因素,也要通过诗歌本身的发展来起作用,才能促成唐诗的高度繁荣。唐诗摆脱了梁、陈宫体诗的靡靡之音的束缚,从过去宫廷贵族狭隘的生活圈子中解放出来,丰富了诗的思想内容,扩大了诗的社会意义。
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唐诗的创作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唐代的诗人既从《诗经》和汉魏乐府中吸取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也从《楚辞》中吸取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从《诗经》中的“风诗”开始的,其中的民歌如《伐檀》、《硕鼠》、《氓》等,就是优秀的代表。到了汉魏的乐府诗,现实主义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像《孔雀东南飞》那样的长篇杰作。但是这种优良传统,在六朝文人的诗篇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杜甫继初唐诗人陈子昂之后,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并为中唐以后的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把现实主义推到更为成熟的阶段。像白居易所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等口号,就是远法《诗经》,近效杜甫,又从自己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
屈原的《楚辞》是我国文人所创造的浪漫主义传统的第一个高峰。从西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歌和文人创作中也不断发展。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在他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像在《离骚》中所构造的那种奇幻的境界,也常常可以读到类似《楚辞》的带有“兮”字的句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而中唐诗人李贺的创作,则主要地学习《九歌》,从他的名作《雁门太守行》中很显明地可以看出《九歌·国殇》的影响。
在唐人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上义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具体结合,有主有次,有隐有显。至于唐诗的风格,也不是毫无所承。大抵南朝的民歌清新婉约、曲折缠绵,特别是《吴声》、《西曲》,如《子夜四时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指月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方的民歌,则大抵粗犷豪迈、刚劲雄浑,如《敕勒歌》“敕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川,阴山下。天似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汉魏六朝以来的文人诗歌,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对于唐诗都有过贡献。例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每句用韵的格式,对于唐诗的七言歌行体有一定的影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静夜思》),杜甫的“河汉声西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是从曹丕《燕歌行》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变化而来。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诗中评论李白诗的风格说:“清新庾开府(像北朝诗人庾信),俊逸鲍参军(像南朝诗人鲍照)。”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自道作诗的甘苦说:“颇学阴(陈朝诗人阴铿)何(梁朝诗人何逊)苦用心。”以上几方面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造成了唐诗风格上的百花齐放。
唐诗总的倾向是反对齐、梁的形式主义的;但也从齐、梁以来的文人诗歌学习了许多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说:
1. 近体诗的形成:
六朝的文人诗,从南齐永明(483—493)年间以来,由于沈约等人的提倡,就讲究在诗里调协四声,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种“声律论”,虽然因为过多的硬性规定,曾遭到齐、梁一部分文人(如钟嵘)的反对,但是其中有些方面却合乎语言声调自然发展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摸索、调整、淘汰,到了唐朝,四声的区分就合并成平、仄两类:平声就是四声中原有的平声,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而八病经过淘汰,还保留了双声叠韵、句法整齐、隔句押韵以及在一首短诗内不犯重字等规定,而逐渐形成了律诗。
汉魏六朝的诗歌,主要是五言诗。这是根据汉魏六朝诗歌的内容,适合当时语言发展的特点,在《诗经》的四言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是由于诗歌的思想内容逐渐复杂化,语言结构跟着起了变化,六朝诗人已经写了一些七言的诗歌。到了唐朝,由于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五言的结构,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日益复杂的形象和思想内容,于是七言诗大量产生,并且在五言律诗的基础上形成了七言律诗。
律诗是在唐初才形成的,所以唐人把律诗叫作“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除去包括律诗以外,还包括五、七言绝句。像绝句这样的四句小诗,本来在唐朝以前的民歌和文人诗里都早已存在了,不过六朝的绝句不讲究平仄对仗。到了唐朝,绝句受了律诗的影响,也有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了。
律诗、绝句这种新兴的诗体,引起唐代诗人极大的兴趣,几乎每位诗人都愿尝试一下这类形式新颖的诗。近体诗格律严密,整齐匀称,而又声调抑扬起伏,富于形式美。在实际创作时,诗人并不完全严格遵守这些规律,有伸缩的余地,这使得写近体诗的人体会到整齐匀称、抑扬起伏的形式美以外,还有一定的自由,不致于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写近体诗很快地成为当时的风尚,近体诗也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对锻炼艺术技巧、繁荣诗歌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古体诗的新变:
唐诗除去新兴的“近体诗”以外,还有许多古老的样式。那种学习汉魏六朝五言诗和乐府诗的作品,都叫古体诗、古风或古诗。古诗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汉魏六朝的古诗,以五言占绝大多数;到了唐朝则七言古诗大为盛行,和五言古诗成了两条并行的渠道。在七言古诗中还有歌行体。这种歌行体的古诗变化很多,有隔句用韵的,也有句句用韵的;有四句换韵的,也有两句三句一换韵的。一般说来,七言诗比较清新流畅,而五言诗则比较典雅庄重。诗人可以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调来选择适当的形式。而且从近体诗形成以来,古体诗也受到律诗的影响,有时在一首古诗中掺杂了一些对仗工稳的律句,例如高适的《燕歌行》就几乎全是用律句组成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也用了大量的律句。这样“入律”的古诗,在情调和音节上就和“不入律”的古诗有所不同了。
唐人的古体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乐府诗,这些乐府诗只是沿用汉魏六朝乐府的古题,并不能够入乐,也不能唱。至于这类乐府诗的内容,则有的是和汉魏六朝乐府的古题大体一致的,如《出塞曲》总是有关于边塞生活的。另外有一类乐府诗,则是古题新意,题目虽然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而内容却和乐府古题毫无关系,像李白的《丁都护歌》,描写的是船夫拉纤的艰苦,和丁都护毫无关系。
另外还有一种反映现实生活、讽刺朝政的乐府诗,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用的题目也是新创的,白居易把它叫作《新乐府》。这种新题乐府虽然还是乐府的情调,却和过去的古乐府没有多少联系了。这类新乐府一经多人的试验,就形成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这类乐府诗有它独特的风格,也有时纳入律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用诗歌进行讽刺的工具。
以上所谈的唐诗在表现形式方面的许多变化,主要是由于六朝时期的旧的比较简单的诗歌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唐诗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引起的。有了新的和内容相适应的形式,才会有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唐诗的题材一直在扩大,它的表现形式也一直在变,在发展。有了上面所说的那些社会因素作为条件,然后通过诗歌本身的矛盾发展,才有了唐诗这样辉煌的成就。
* * *
[1] 租:田赋。庸:力役。调(diào):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