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杨士弘编《唐音》这部唐诗选时,在他的序里列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家为“唐诗始音”,自武德(高祖年号,618—626)至天宝(玄宗年号,742—756)末为“唐初盛唐诗”,自天宝至元和(宪宗年号,806—820)间为中唐诗,自元和至唐末为晚唐诗。到了明朝,高棅编《唐诗品汇》,就明确地分唐诗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他把武德、贞观以来的诗,叫作初唐诗,把玄宗开元(713—741)、天宝以来的诗叫作盛唐诗,把大历(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德宗年号,785—805)以来的诗,叫作中唐诗。他有的地方把元和以后到唐亡叫作晚唐,有的地方又把开成(文宗年号,836—840)以后的诗叫作晚唐诗。后来讲唐诗的人虽然很多采用这种四分法,但对于中晚唐的界限却没有一致的意见。这种分法只是为了解说的方便。我们虽然也大体同意这个四分法,但是要灵活地看,不能太机械,因为诗歌创作是不能在哪一年一刀切断的。

初唐时期虽然占的年代比较长,但在诗歌的成就上并不太大。因为唐诗并不是唐朝一开始就繁荣起来的,它的发展,中间有一段矛盾斗争的过程。

一、宫体诗的末流

唐太宗统一全国之后,把隋朝的一些遗老,收罗到宫廷里去,陪着他去作诗。唐太宗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作起诗来却喜欢学习梁、陈的宫体艳情诗。所谓宫体诗是指那种歌颂宫廷生活,内容非常狭窄,以描写贵族妇女的病态美为主的辞采华丽的诗篇。这种形式主义的宫体诗,盛行于梁、陈和隋炀帝时代,是专为宫廷和贵族阶级的生活服务的。唐初统治阶级中较有识见的人士如魏徵等,虽然对当时的浮艳诗风表示过不满,但是并没有能够改变这种风气。在唐太宗时代最典型的宫廷诗人就是上官仪。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应制”诗,就是奉皇帝的诏命所作的诗。这种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意思是说要错综复杂地堆砌一些绮丽的辞藻,讲究诗里有柔婉的媚态,恭维一番皇帝,好博得最高统治者的欢心。例如《早春桂林殿应诏》: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像这样的诗必然是内容空洞、苍白无力的。可是一时相沿成风,人们纷纷仿效,称为“上官体”。

上官仪把齐、梁以来诗歌创作艺术上的对仗手法,加以程式化,而提出“诗有六对”。“上官体”是初唐诗歌的一股逆流。上官仪所提倡的什么“六对”或“八对”,都是形式主义的技法,专为宫体诗服务的。不过这种对仗的程式化,对于唐代律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到了武则天的时代,最著名的宫廷诗人要推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写的大多数诗篇是奉和应制之作,当时号称“沈宋”。他们写的点缀升平、恭维皇帝的诗篇,和上官仪写的宫体诗是属于一种类型的。不过他们在离开宫廷和遭到流放以后,也写了少数较有生活实感的诗。如沈佺期的《独不见》(诗题一作《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 [1] ,海燕双栖玳瑁梁 [2] 。九月寒砧催木叶 [3] ,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4] ,丹凤城 [5] 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 [6] ,更教明月照流黄 [7] 。

这诗写离别的愁怨,从环境气氛的渲染,表现出思妇孤独的心情。

又如《杂诗》三首的第三首说:

闻道黄龙戍 [8] ,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9] ?

这诗是说闺中的少妇,和“汉家营”的将士,都对着同一明月,长期相互思念着。末联希望能有良将征服敌军,使边塞解兵,让丈夫回家。这样写法,语言还是比较自然的。

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是被贬到岭南的路上作的。诗说:

度岭方辞国 [10] ,停轺 [11] 一望家。魂飞南翥 [12] 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13] 。

这首诗显示出作者被流放时的苦闷心情。末联的意思是说:将来只要能回到岭北,也就很满足了。

又如宋之问由广东北归时途中所写的《渡汉江》诗说: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因为远客思乡,音书断绝,当快要到家的时候,反而心情更怯,不敢问从家乡来的人,唯恐会听到什么不幸的消息。像这样的绝句,表现自己的心情还是比较深刻的。

沈、宋在唐诗中的主要贡献,是总结了齐、梁以来格律诗创作的种种经验,写出了完整的五、七言律诗。像上引沈、宋的律诗,就是对仗工整,格律谨严的。从诗歌形式发展史来说,五、七言律诗到了沈、宋的手里算是定型了。

和沈、宋差不多同时,在武则天朝廷上的御用文人,还有所谓“文章四友”,就是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较为有名。他是杜甫的祖父,作诗擅长五律,风格接近沈、宋。他写的五言排律,有些是二十韵以上的长篇。这种长篇排律是很不容易写好的。运用这种体裁夸耀才学,成为他以后的诗人的恶习,就是杜甫、白居易也不能免。杜审言写了不少应制诗,但是他身居宫廷的时间比较短,在宦游中也写了一些抒发个人情意的诗篇,内容有生活气息,宫体诗的遗迹越来越少了。例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14] ,梅柳渡江春 [15] 。淑气催黄鸟 [16] ,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 [17] ,归思欲沾巾。

像这种诗,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还算雕琢不太厉害的。

二、初唐四杰

在唐初诗坛上宫体诗风靡一时的期间,也有个别的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像王绩(585—644)有意学习陶渊明,他写的诗就是比较朴素的。他本来是隋朝的遗老,在隋唐两朝做官都不得志,终于归隐。因为他过的是比较富裕的生活,对于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成分居多,缺乏陶诗积极的理想和热情,所以成就不高。如他写的一首《野望》诗说:

东皋 [18] 薄暮望,徙倚 [19] 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0] 。

这是一首完整而工稳的五律。内容写的是在秋天的暮色苍茫中,对着原野四望,感觉一片寂寥,无人相识,情绪比较消沉。王绩虽然隐居不仕,他怀恋的还是和他同类的所谓“君子”,所以才“长歌怀采薇”。而对于他周围的劳动人民,却“相顾无相识”,这正显示了他的阶级局限。不过这首诗里所展示的农村景象还是比较开阔的。

王绩的五言绝句也有比较好的,例如《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调和《野望》也有些类似。他因为不满意现实,每自纵酒狂饮,并且给自己解释说:“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之二)《楚辞·渔父》篇记载屈原的话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屈原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态度。这首诗的末两句,引用《渔父》篇却反其意,显示了王绩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王绩可以说是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但是他在当时影响很小,像《野望》那样的律诗也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风气。

到了武则天时代,在诗坛上出现了所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四个政治地位不高的文人。他们开始努力改变那种柔弱轻浮的宫体诗风。他们是一班才华洋溢的士子,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可是在政治上屡受统治阶级的打击和排挤,生活潦倒,因此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受到各种磨炼,这样自然在作品中表现出郁郁不平之气。他们都不愿受齐、梁诗风的束缚,试图扩大诗歌题材的领域。

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七言古诗中发展了歌行体,另一方面是五言律诗经过试验逐渐成熟。在歌行方面成就比较大的主要是卢、骆,在近体诗方面成就比较大的主要是王、杨。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七言歌行的名作。这首诗对长安贵族统治阶级享乐的堕落生活,作了有声有色的刻画,并指出这种堕落生活空虚幻灭的必然结局。到了末尾说:“寂寂寥寥扬子居 [21] ,年年岁岁一床书 [22] ;独有南山 [23] 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显示出自己寂寞清贫生活的可贵。但这首诗在取材和词语上还没有摆脱宫体诗的羁绊。

主题思想和《长安古意》类似的有骆宾王的《帝京篇》。后者五、七言参差转换,笔调稍微灵活一些。但总的说来,这种长篇还是词藻浓重。

像王勃所写的《采莲曲》,摹仿乐府民歌,杂用三、五、七言句,虽然也算是七言歌行,而语言活泼,节奏和谐,就显得流利得多。这首诗描写采莲女的生活情态和相思别离之苦。她们感慨“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最后提出:“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和齐、梁时代的采莲曲只写欢乐情态,还是有所不同的。

此外,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 [24] 饯别序》的后面还有一首《滕王阁》诗。这首诗一开头写滕王阁的位置,接着说滕王死后,阁上的歌舞都停止了。底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描绘出滕王去后阁中的冷落。全诗虽然是吊古伤今之作,有点感慨,但气势奔放,情调高昂,还是可取的。不过这首七言古诗的笔调,已经接近于七律,和七言歌行就不同了。

至于五言律诗,在“四杰”的手里技巧已比较纯熟,而在内容方面,则从歌颂帝王转为表达个人的胸怀,其中脍炙人口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蜀川”一作“蜀州”)说:

城阙辅三秦 [25] ,风烟望五津 [26]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一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在长安,接着点明杜少府(对县尉的尊称)上任的地方远在四川。中间两联都在安慰对方,从思想上来开导他。先说两人都是宦游四方,分别也就不足为奇;再说形体上虽然分别,精神上还是联系的。只要知道还有知己存在海内,尽管相隔天涯,实际上也就和邻居一般了。所以不需儿女情长地在送别的路上涕泪沾巾。诗中五、六两句是全诗主干,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表示真挚的友谊不会因空间的隔离而削弱。末联有安慰也有劝勉。全诗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爽朗的胸襟,没有一点凄苦悲伤的情调,思想比较健康。

在“四杰”中,因为身世的不幸,也有愁苦之作。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 [27] 蝉声唱,南冠 [28] 客思深。那堪玄鬓 [29] 影,来对白头 [30] 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武则天当权时,曾上书言天下大计,触怒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作的。这是一首带有象征性的咏物抒情诗,骆宾王把一腔悲愤沉痛的心情都寄托在咏物之中。第五、六两句说雾露太重,蝉就不易高飞远去;风吹得太多,蝉的叫声就易于消失,言外之意是说环境恶劣,自己不能有所作为。末联说没有人相信自己心地的高洁,正因为没有人了解自己,所以这首诗的序文里才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的话。

以上这两首都是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两诗都在首联用对起法。所不同的是《在狱咏蝉》的二、三两联对仗都很工整,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第二联采用的则是顺接法。

杨炯的五律,以《从军行》为最有名。诗说: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31] ,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 [32]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33] ,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写一个爱国志士投笔从戎的形象,反映了初唐许多读书人想到边疆立功的壮志,也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豪爽的心情。而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在形式上也是比较完美的。杨炯还有《紫骝马》一诗,用的也是乐府旧题,实际是用五律写的边塞诗,内容是写游侠生活和立功边疆的愿望。

五律之外,王勃还写了几十首五言绝句,写风景,写行旅的艰辛,写对亲友的怀念等等。

“四杰”和沈、宋同时,因为身世和政治地位不同,在诗的创作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在推广五言律诗方面还是有共同之处。只是“四杰”不像沈、宋的多数诗篇那样内容空洞。

三、陈子昂的复古与革新

当宫体诗正在武则天的宫廷上盛行之时,一个从四川出来的陈子昂(661—702)走上了文坛,他是一个具有豪侠气概的人。他虽然也歌颂武则天政权,却不同意沈、宋那般人的作法。他在《修竹篇序》里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常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咏)叹。”他认为齐、梁以来的诗,都是堆砌大量的华丽词藻,而内容空洞,没有理想,没有寄托。从《诗经》的《风》、《雅》以来所运用的比兴手法,都已成为绝响。至于汉、魏诗歌中那种具有感染力的雄健的诗篇,则是从晋、宋以来就失传了。从这段话里,可见他认为作诗要有“风骨”,就是要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的雄健风格;要有“兴寄”,就是通过比兴的手法来寄托一种理想。这样的诗,显然是和形式主义的宫体诗针锋相对的。

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和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是一致的。在《陈子昂集》的一百多首诗里,几乎没有应制诗,律诗也比较少。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都是五言古诗。《感遇三十八首》不是一时之作,内容不同,其中的思想高度、艺术造诣也不一致,但总的说来,都是学习阮籍的《咏怀》诗。《感遇》诗所写的是对于他遭遇到的事情所生发的感触。其中每一首诗都各自独立,却没有单独的题目,后来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就是学习这种写法的。

在《感遇三十八首》中像“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等都是有名的。前二首抒写的是个人身世和理想,后二首则是反对非正义战争的边塞诗。现在我们看看《感遇》诗的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 [34] 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 [35] 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 [36] 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全诗都是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身世之感。他用泽兰、杜若这类香草来比喻自己的高洁。然而他这幽深孤独的品质,却使林色为之一空(“空”与“冒”对,都是动词)。而转眼秋风一来,“岁华摇落”,虽有出人头地的壮志,能有什么成就呢?

陈子昂出川以后,是希望能够一鸣惊人,出人头地的。陈子昂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而他的志愿不能实现。他随武攸宜征契丹,屡次进计,武攸宜不但不听,反而把他从参军降职为军曹。他保卫边疆的壮志不能伸,在登上幽州台(在今北京市)远望时,高声唱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那种怀才不遇,感慨万端的激昂情绪,用苍凉雄壮的声调抒发出来,短短四句就成了震撼人心的浩歌。一个有才能的人,在黑暗势力压制之下不得重用,而又无人理解他的苦衷,所以才发出这样悲愤的呼声。有了这样的风骨凝炼的诗篇,才能一扫初唐宫体诗的靡靡之音,而开扩诗的境界。这类诗篇对盛唐诗人的创作有过不少启发和影响。

介乎初唐和盛唐之间的,还有所谓“吴中四士”,指的是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贺知章和张若虚。“四士”的诗风并不相同,而且有的已经到了盛唐时代,严格讲来,不能算作一个流派。

贺知章写了一些应制作品,到了天宝初年八十多岁时,才归隐,自号“四明狂客”。他的《回乡偶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一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一方面写年老回乡,看到故乡人事变易而引起的感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虽然做了一辈子的官,在告老还乡之后,还是愿意和乡里人接近的。

张若虚遗留下来的诗只有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首比较有名。这首诗沿用乐府旧题,从题目上看属于宫体诗一类,但用语却不同于宫体诗的陈词滥调,风格也不像宫体诗那样浓重华丽,而是比较清新自然。全诗音调婉转,组织也是层次分明,脉络细密的。例如诗的第一段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37] ,月照花林皆似霰 [38]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景色观察的细密,所以诗情之中兼有画意,艺术性较高。但诗中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人生一代一代地过去,而大自然如江和月,以及江中的月影则依然如故。这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悲观绝望的感伤情绪。

总之,陈子昂和“吴中四士”的诗,已经体现了由初唐诗到盛唐诗过渡的一些特色。

* * *

[1] 郁金堂:燃烧郁金这种珍贵香料的厅堂。

[2] 玳瑁(dài mào):一种海龟,龟甲半透明,黄黑相间。玳瑁梁:装饰成玳瑁色的屋梁。

[3] 催木叶:催着树叶下落。

[4] 白狼河:在今辽宁南部。白狼河北:即指辽阳,当时边防要地。

[5] 丹凤城:指长安。

[6] 谁谓:一作“谁为”、“谁知”。独不见:指不能和征人相见。

[7] 流黄:指帷帐。

[8] 黄龙戍:在今辽宁开原北,唐时屯兵在这一带。

[9] 龙城:匈奴祭天处,这里泛指入侵敌军集结之地。

[10] 辞国:辞别首都。

[11] 轺(yáo):旅行的轻车。

[12] 翥(zhù):飞。

[13] 这是以贾谊自比。汉时贾谊被贬到长沙,听说长沙地气湿,又因为受贬谪,心中愁怨。

[14] 这句是说海上现出曙光时一片红霞。

[15] 渡江春:于渡江后显示出新春气象。

[16] 淑气:暖和的气候。黄鸟:黄莺。

[17] 古调:指陆丞的诗。

[18] 东皋:王绩隐居处,在今山西河津市。皋:水边地。

[19] 徙倚:徘徊。

[20]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21] 扬子:指扬雄

[22] 这句是说过隐居生活。

[23] 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24] 滕王阁: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元婴做洪州都督时建造的,故址在今江西新建县城西。

[25] 城阙:这里指长安的城楼。三秦:指今陕西关中地区。辅三秦:以三秦为辅。

[26] 五津:是长江的五个渡口,都在四川。全句是说:远望五津只见一片风烟。

[27] 西陆:指秋天。

[28] 南冠:是囚犯的意思。

[29] 玄鬓:指蝉的薄翅。

[30] 白头:指自己未老先衰。

[31] 牙璋:古代发兵用的兵符。凤阙:指帝王宫阙。

[32] 雪暗雕旗画:是说大雪纷飞,天昏地暗,军旗上的彩画也显得雕残而不鲜明。

[33] 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34] 芊(qiān)蔚:茂盛的样子。

[35] 朱蕤(ruí):下垂的花。

[36] 袅袅:微弱貌。

[37] 芳甸:芳草丛生的田野。

[38] 霰(xiàn):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