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代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到代宗大历元年(766),这五十多年经过开元、天宝的经济繁荣时期,接着是安史之乱的七年混战,以及代宗初年的吐蕃侵犯。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一段,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大都反映在丰富多彩的盛唐诗歌中。

一、盛唐诗歌的主要特点

就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说,盛唐时期最短,杰出的诗人却最多,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诗篇更是放出异样的光芒。

从诗歌的题材上来讲,盛唐诗歌的内容最广阔。从诗歌的体裁上来讲,也要推盛唐诗歌最为多样化。无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或者是五、七言近体诗,都有特别擅长的大家,尤其是杜甫,更是无体不善。盛唐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创作方法,都表现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天宝末年以前,殷璠(fán)在编一部当代诗选《河岳英灵集》时,就已经初步指出了盛唐诗歌的基本特点。他在这个选本的《集论》里提出选录诗歌的标准说:“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汉献帝年号)为传,论宫商则太康(晋武帝年号)不逮。”这里所谓的“文质半取”,是说内容与形式并重,“《风》《骚》两挟”是说继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既具有《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具有《楚辞·离骚》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言气骨则建安为传”是说继承建安时代诗歌的“风骨”,也就是上引陈子昂《修竹篇序》里所说的“汉魏风骨”;“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则是指盛唐诗歌的声律谐和为晋、宋所不及。这几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盛唐诗歌的实质,却基本上抓住了唐代诗歌的主流。只是这时他没有选录杜甫诗,在对盛唐诗歌主要特点的认识上,还嫌深度不够。今天看来,盛唐诗歌的特点,除去思想内容、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技巧的多样化以外,更主要的是它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盛唐诗歌中,除去李白、杜甫的诗篇具有重大意义以外,其余的许多诗人,可以大体上根据他们所擅长的题材和主要的风格特点,分成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两个主要流派。但这绝不意味着盛唐诗歌的内容只限于这两方面,也不意味着擅长山水田园诗的就不写边塞诗,像李白、杜甫就是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都写得好,而且他们的成就还不限于这两方面。

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边塞生活的反映。唐代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随着国势的强盛,和欧亚各国及国内各个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也发生了一些民族矛盾。边塞战争是由民族矛盾所引起的。由于边塞战争的频繁,盛唐的边塞生活成为许多诗人所经常歌咏的题材。它的主题已经不限于民族矛盾,而牵涉到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其中也包含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所以边塞诗本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边塞诗派当中成就最高的是高适岑参,因此有人把边塞诗派叫作高岑诗派。

高适(702?—765),沧州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他早期家境贫寒,曾经随军到东北塞外征过契丹,有亲身的边塞生活的体验。壮年在梁、宋(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漫游,过着落拓潦倒的生活,曾一度“求丐自给”(见《旧唐书》本传,意思是靠向别人求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在客游梁、宋时写的《别韦参军》诗里说:“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可见就在他落魄失意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向上爬到统治集团里的念头。但是他“兔园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由于他早期在生活上接近劳动人民,又曾参过军,他的边塞诗就比其他的诗人写得深刻。《燕歌行》虽然是他比较早的作品,却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杰作。诗说: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chán)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1] ,胡骑凭陵 [2] 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 [3] 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 [4] 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 [5] 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 [6] 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 !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幽蓟(今北京通州一带)间所进行的连年战争,虽然这些战争基本上是正义的,然而长期的拉锯战却给士兵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作者在这首诗里反映的既有民族矛盾,也有阶级矛盾。他笔下所刻画的士兵是英勇的,牺牲也是惨烈的。广大战士虽然以国家安危为重,和敌人作你死我活的白刃战,而帐下的将军,却还在那里歌舞陶醉,拿士兵的生命来邀取自己的军功。结果本来可以早日结束的战争,却长期拖延下去。这首诗开始,士气是昂扬的。从第二段“山川萧条”起,情调突然变化,用鲜明的阶级对比,显示了战争的艰苦性,以及战士的思乡情绪。到末尾一段(“相看白刃”)又歌颂了战士的英勇,并为他们的痛苦进行了呼吁。这些地方都显示出作者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将帅的抨击。

这首诗虽然是乐府的歌行体,但中间运用了许多的律句,作者把许多整齐的排比、对偶,用首尾的散行句法把它贯串起来,显得音节非常和谐。这样的诗既有歌行体的生动活泼,又具备律诗的整齐美。

高适的边塞诗,有的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来写,也很雄壮。例如《别董大》开头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写的是黄昏景色,但是在暮色苍茫、风雪交加之中,诗人并没有伤感落泪,而陡然一转,迸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表现出作者胸襟开阔,和那种缠绵悱恻的送别诗迥然不同。

高适在飘泊于梁、宋的时期,有些作品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他写了《自淇 [8] 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第九首说:

朝从北岸来,泊船河南浒 [9]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10]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这里前四句是作者自叙,后六句转述农民诉苦的话,可以看出农民在旱灾和重税压迫下的贫困生活景象。但是作者最后所感慨的却是“尚有献芹 [11] 心,无由见明主”。显然他认为解救农民的痛苦,只有向皇帝献策,而“天高皇帝远”,他只有徒唤奈何。

另外,他在《东平路中遇大水》一诗中描写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一带农村遭逢水灾的惨象说:

傍沿钜野泽 [12] ,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糜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 [13] 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 [14] 声啾啾。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他所以能够写得这样惊心动魄,是和他的生活经验分不开的。

高适对待人民的态度,还流露在另外一首《封丘作》里。《封丘作》是高适在作封丘县(今河南封丘)尉时写的,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表现内心矛盾痛苦的诗,主题思想并不在同情人民。可是县尉主管县里的治安,兼负责征粮征税。这样的小官原是给统治阶级作爪牙,直接去欺压人民的。高适最初作封丘尉时,“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当时认为封丘是个小县,没有什么事可做,而且衙门内的事情都有一定的规例和期限。经过一段时间,他体会到“迎拜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就很形象地刻画出他既不肯屈身下僚,在鞭打老百姓时也下不了狠手的痛苦心情。不过下面他又提出要想效法陶潜的“归去来”,那就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归隐,他辞去封丘尉后,很快到西北边疆上作幕僚去了。

安禄山起兵以后,高适因忠于唐肃宗,官做得很大,和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远,诗歌创作也就大有逊色了。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他父亲作过刺史,在他幼年便已死去。他从小就在贫苦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他早期的诗篇往往慨叹仕途的失意。他热爱边塞生活,抱着报国的壮志,想在戎马生活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很器重他,任命他做判官,掌管军中文书。他的很多有名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时期作的。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以《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最有名。这两首诗都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走马川和轮台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走马川行》就是走马川歌,这首歌行说:

君不见走马川,(此处各本有一“行”字,当是衍文,因题目而误入。)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15]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16]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17] ,幕中草檄 [18] 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19]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 [20] 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中有一段描写出征时艰苦而雄壮的景象说: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 [21] ,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 [22] 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23] 。

《轮台歌》和《走马川行》的主题是一样的,背景也差不多。《走马川行》通过飞沙走石,来衬托戍边战士不怕艰苦的精神。而《轮台歌》则运用象征的手法和对大军声势的渲染,来歌颂三军将士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边塞上大自然的剧烈变化,和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融合起来,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不同的是《轮台歌》两句一换韵,最后四句一韵作结;而《走马川行》则是句句押韵,三句一换韵。

岑参描写塞上风光的诗可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代表。《白雪歌》不仅写雪景,也写了送别的友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24]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 [25] 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刚写出“胡天八月即飞雪”之后,陡然一转,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边塞八月的雪景,比作中原一带春日盛开的梨花,显示出诗人对于边塞风光的热爱。接着他又在“纷纷暮雪”的背景上,点染了一杆红旗。这面红旗在雪中刚刚打湿,就马上冻得僵硬起来,能够“卷地”的“北风”再也吹不动它了。在这样的冰雪之中,友谊更加珍贵,所以在送武判官归京时,呆立在辕门外面,望着雪上的行人,以至于“山回路转”望不见友人的踪影了,还望着雪上遗留的马蹄痕迹,流露出依依不舍的心情。

岑参还有些描绘西北边塞和异国风光的诗篇。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铺写蒸腾的热海说: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种新鲜的题材,加上异国的传说,在他的笔下奇突地表现出来。这种奇丽的景物和诗人夸张的艺术想象互相配合,成为边塞诗的名篇。又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来好像炎热逼人,富有浪漫气息。

岑参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他的七言绝句也具有特色。例如《武威 [26] 送刘判官碛西 [27] 行军》诗说: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去马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 [28] ,角声一动胡天晓。

这是写旷野中的送别,拂晓时分,友人扬鞭策马疾驰而去,但作者没有感伤。军营的号角声迎来了曙光,作者昂扬的情绪创造了一种开朗的气氛。

到了安史之乱,岑参从西北回到朝廷,后来出任嘉州刺史。他的晚期虽然有为国靖难的壮志,但在壮志无法实现的时候,思想往往变得消沉起来,这时的作品也就没有中期诗篇那样的锐气了。

高岑二人作为边塞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1)两人都是早岁孤贫,在社会上受到不少冷落,心怀不平之气。(2)两人都积极用世,在仕进道路上虽然受过挫折,却是不甘寂寞。(3)两人都有边塞立功之志,曾经从军边疆,参加幕府,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因此,两人的诗歌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

但是两人也有不同的地方。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比较多,而且表现了比较积极乐观的精神,但在对于战争的认识和反映民间疾苦方面,没有高适前期的诗来得深刻。在表现方法上,高适的诗多是夹叙夹议,直抒胸臆,除去极少数的名篇以外,写得比较朴素,写景之笔不多。岑参诗则几乎每首都多少有点景物描写,他所写的景物多半色彩绚烂。他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笔法变化多端,具有寓情于景的特点,这又是高适所不及的。

高岑以外,王昌龄(698—757)的边塞诗多是采用乐府旧题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写出来的。因为七言绝句篇幅很短,需要选择一个断面,作为典型,来进行最大的概括。例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写一个长期戍守在边关的战士,在孤寂的月下发出了慨叹。他感叹自秦、汉以来,不知有多少战士把守边关,也不知在战争中牺牲了多少战士,而这个秦、汉时就已经存在的边关,在月下依然如故。诗人为这些艰苦的战士发出呼吁:希望有一个英勇的将领,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使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的还表现了将士们在战场上勇敢杀故的报国热情。例如《从军行》第四首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29] 终不还。”第五首说:“前军夜战洮河 [30]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31] 。”前者写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将士们誓扫楼兰的雄心;后者刻画战士们听到前军捷报的情景,显示出他们内心的振奋。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时不直接描写边塞的战士,而从闺阁中辗转反映出来。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一首,诗人只是从思妇的生活中吐露出当时的妇女在封建道德观念统治下内心的隐痛,可惜这首诗对待战争的态度是消极的。

王昌龄不仅同情闺中的思妇,也同情在深宫中消磨岁月的宫女。他的“宫怨”诗中的代表作是《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一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班婕妤的凄凉境遇和孤寂心情,实际上是为成千上万的宫女鸣不平。

王之涣虽然传下来只有六首诗,但他的《凉州词》和《登鹳(guàn)雀楼》都是传诵之作。《登鹳雀楼》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楼面对着中条山,下临黄河。在暮色苍茫,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楼远望,看到白日移近西山,渐渐落下去,被山遮住了。俯首下望,在他的面前,便是滔滔滚滚的黄河奔流入海。在这一幅壮丽的景色面前,诗人游兴未尽,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要想看得更远一些,于是“更上一层楼”。后面两句概括力很强,常被后人作为“站得高、看得远”的一种比喻。

《凉州词》那首七言绝句,写西北风光很有特色,但后两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流露出荒凉冷落的感伤情调,也显示出朝廷对于守关戍卒不给予关怀。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还有一位比较有成就的是李颀。他写的边塞诗并不很多,但水平比较高。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32]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33]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34] 。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军士悲苦生活的叙述,边塞景物的悲凉声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反对穷兵黩武的精神。“胡儿眼泪双双落”是说战争也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苦难,使他们悲伤流泪。听说玉门关一带还被敌人控制着,按兵士的责任来说,应当不顾个人生死,随从将帅去征服敌人。可是这种战争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不过换得“葡萄入汉家”而已。诗人善于捕捉具有特色的形象,用来构造他的画幅。“野云万里”、“雨雪纷纷”、“风沙”、“大漠”,“夜飞”的“胡雁”,“交河”的“饮马”等等,都是边塞所独有,给人以辽阔与荒凉之感。诗中不仅有画面,还有边塞特具的音响,如刁斗声、幽怨的琵琶声、胡雁的哀鸣等等,把当时的边塞景象表现得更加具体。

李颀的《古意》一首表现了少年英勇豪侠、渴望立功的气概。开头就说:“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这里指性命)。”歌颂了少年的爱国热情。

李颀诗的内容是比较多方面的,他写的听音乐的诗,如《听董大弹胡茄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bì lì)歌》,也为后人所喜爱。

此外,以边塞诗闻名的还有崔颢。他的边塞诗《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都有特色。而他更有名的代表作则是《黄鹤楼》和《长干行》。《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5] 。晴川历历 [36]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7]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是崔颢客游武昌登黄鹤楼时写的怀古思乡的抒情诗。相传这首诗是崔颢即兴题于楼壁上的,后李白来游黄鹤楼,见到这首诗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人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其实这首诗从气概上看,还算豪放雄浑,不过在内容上却使人有空虚寂寞之感。这首诗形式上的特点,在于前半是古风的格调,后半才是律诗。过去把这种律诗叫作“拗体”或“变律”,实际上是一种古风式的律诗。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态度上是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和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的同情,因而他们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的作品色彩浓烈,情调高昂,显示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是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边塞战争的豪情壮志,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有时混淆了战争性质的界限。

三、山水田园诗派

在盛唐时期有一派诗人,他们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山水和田园生活。这些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又叫作王孟诗派。这一派的诗人都比较喜欢隐居生活,喜欢学习陶渊明的诗。他们大都属于社会中上层的地主阶级,虽然身居田园,热爱山水,而对于农村生活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山水田园只是他们欣赏的对象。他们虽然学陶诗,而他们的诗篇的精神实质和陶诗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一派的诗篇,由于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也长期为人所推崇。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在盛唐诗人中是年代最早的。他出生在一个小庄园地主的家庭,自幼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隐居鹿门山,但是他并不甘心过隐居生活。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里自我介绍说: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 [38] 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 [39] 夕屡空。

这里写他母老家贫,可能有些夸大。到了四十岁时,他还感叹“我年已强仕 [40] ,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元日》)。可见他不甘于耕田的生活,而渴望出去做官。果然,他不久就到长安去考进士,不料落第。在长安曾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广为结交,但是做官的愿望却没有实现。他在《岁暮归南山》中自己慨叹说:“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相传他在长安时,王维把他私自邀到内署里,恰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慌忙藏到床下。玄宗知道了,把他叫出来,听说他有诗名,命令他吟诵自己作的诗。孟浩然就吟诵起这首《岁暮归南山》来。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句,很不高兴地对他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孟浩然遂被放还山,从此终生没有做过正式的官。这件事虽然未必完全可靠,但至少可以证明孟浩然的返乡,是因为没有得到唐玄宗的任用。

他和张九龄比较接近,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才约他做幕僚。他有《望洞庭赠张丞相》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41] 。气吞(一作“气蒸”)云梦泽 [42] ,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3]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里的张丞相即张九龄。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水色作为起兴,表示自己并不安于隐居生活。可是出来做官没有人引荐,就像要想渡湖没有船一样。只好坐观别人垂钓,自己空在那里“临渊羡鱼”,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进行援引。这是一首向权贵干谒的诗,因而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欲隐欲仕之间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第二联是这首诗的名句,意思是说:古代的云梦湖,本来就够大的了,可是洞庭湖的气势,可以“吞”下云梦泽;岳阳城在洞庭湖北岸,从湖的对面望去,洞庭的波涛简直像把岳阳城都摇撼起来了。这是何等雄伟的气派!可惜孟浩然这样的诗并不太多。

孟浩然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他所处的时代又正当开元盛世,在他诗里所表现的往往是朴素的农村田园生活。《过故人庄》可作代表: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44]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有很亲切的生活气息,感情表现得直截了当。他用朴素而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切、真挚的友情,和对于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在诗里流露的是悠闲的心境。自然这种心境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有很大距离的。

孟浩然除去到过长安、洛阳以外,还在江南漫游过。他的足迹曾经到过扬州、润州(今江苏镇江)、宣城(今安徽宣城)、庐山、浙江等地。他在浙江到处访名山胜水,写的山水诗最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5] 》。诗的前半说:

山暝听猿愁,沧江 [46] 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第一句的“愁”字,带出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图景:山色昏暗,猿鸣哀凄,夜流急遽,风吹两岸树林,枝叶沙沙作响,一叶扁舟,在月下孤零零地停泊着。这首诗可能是从长安出来以后作的。诗里写对于旧友的思念,流露出奔波失意的怨愤和伤感。

孟浩然写庐山的诗,如《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47] 》也是比较有名的。诗的前半首说:

挂席 [48] 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这里写的是幅度宽广的大自然,不着重描写个别景物,充分留有想象的余地。王维很爱这几句诗的高远,但就全篇来看,思想仍是消沉的。

孟浩然最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也有写得好的。像《宿建德江》写浙江上游的景色兼寓乡思,观察细致,文笔轻淡。《春晓》一诗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写春深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花鸟的热爱,虽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境地,但情调微嫌感伤,还是不够健康的。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母亲是当时的名门贵族博陵崔氏女,奉佛三十多年。王维生长在这个佛教气氛浓重的家庭里,九岁就负有才名。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他幼年精通音律,曾作过大乐丞(主管朝廷音乐的官)。他又擅长山水画和书法。这和他的诗歌的造诣都是密切相关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可见他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关系是最密切的。

他在政治上和张九龄是接近的,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他就开始消极起来。加上他的妻子在他三十岁那一年死去,他从此就没有再娶。中年以后,他越来越笃信佛教,吃长斋,并且隐居在“辋(wǎng)川别业”。安禄山攻陷两京,唐玄宗逃往四川,他被挟持到洛阳,拘禁在菩提寺中,安禄山要封他伪官,他不敢反抗,吃药下痢,伪装瘖(yīn)疾(病后变成哑巴)。安禄山大宴伪官于凝碧池,他曾作诗寄慨。两京收复,他因此减等论罪,但在政治上却更消极了。他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显然,他诗中的消极思想和他的政治态度是有关系的。

他在政治方面是妥协的,他不满意李林甫,但也不能不去歌功颂德;他不甘愿去做安禄山的官,但又不敢明显地表示反抗。他不甘于同流合污,但又极力避免政治上的冲突,把自己装点成不官不隐、亦官亦隐的“高人”,和统治者保持着不即不离的联系,这种倾向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

他的诗歌前后期风格不同。前期诗歌代表他思想积极向上的一面,比较雄壮。像《老将行》写老将少年时期英勇过人,屡立战功。晚年虽潦倒落泊,却仍然立志报国,希望在垂暮之年“犹堪一战立功勋”。《少年行》四首写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豪放不羁,以及临阵英勇杀敌的爱国热忱,情调都是昂扬的。

前期的诗可以《观猎》为代表,诗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49]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50] ,还归细柳营 [51]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描写一位将军打猎的诗。通过诗人从旁的细致观察,显示出将军打猎的雄姿。他一开始就绘影绘声,造成一种雄壮的气氛。北风劲吹,用的又是兽角装饰着的硬弓,一拉开就发出裂帛似的响声。这里从“弓鸣”显出“风劲”,又从“风劲”显出了弓力。这样先声夺人,造成一个强烈的印象,然后才点出是将军射猎,使读者好像身历其境一般。下面说因草枯而动物没有掩护,猎鹰很快地发现目标,就显得它的眼力特别敏锐。地上雪融尽了,既不泥泞,又无烟尘,猎马奔腾起来,才显得特别轻快。这两句写的是自然景物,并没有写出将军本人的形象来,但是通过角弓,通过迅疾的鹰眼,通过轻快的马蹄,我们可以想象出骑在马上的将军是如何勇敢而矫健!这位将军一日千里,到了晚间归营,回头看看原来射猎的地方,只见一片暮云,距离已经很远了。这首诗可以说是用粗线条勾勒出的一幅狩猎图。

王维早年曾体验过边塞生活,而且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那样壮阔的景色。就是他写的长江和汉水的风光,也带有雄壮的气派。《汉江临眺(一作“泛”)》的中二联写道: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52] ,波澜动远空。

这是王维在汉水上登临眺望描写襄阳风光的诗。这里写出水势浩荡,好像流出于天地之外,而山水微茫若有若无。因为水势盛而波澜在远空中起伏动荡,就会引起一种错觉,好像前面水边的郡邑城市都在水面上浮动起来。这种通过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刻画汉江的壮阔面貌和翻腾的水势,形象显得分外生动突出。同时“江流”一联,以“天地”对“有无”,对仗也十分工整。但从诗的末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53] ”看,还是流露出封建士大夫自我陶醉的闲适生活趣味。

王维不仅善于写水,也善于写山。他的《终南山》就抓住山的高大、云气变化和各部分气候不同等特点,突出了终南山雄伟多姿的面貌。诗的第二联说: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这是写登上最高峰后,回望半山的白云,白茫茫的一片,好像封锁了山的四周,所以叫作“白云回望合”。从远处望去,山上好像弥漫了一片青苍的云霭,等到走入山中,再去找这云霭时,却不见了,所以说“青霭入看无”。这样细致而生动的描绘,没有画家的亲身体会,是写不出来的。然而在这阴晴变化、云雾弥漫的深山中,却是人烟稀少,以至于“欲投人处宿”,还得“隔水问樵夫”,这就显示出一种静穆的气氛。但是从诗中所写的终南山的总的面貌看,还是雄伟壮丽的。

同样是写自然景色,王维到了晚年,由于“好静”的关系,风格就大变了。他后期的诗歌,像《山居秋暝》和《辋川集二十首》中的《鹿柴(zhài)》、《竹里馆》等,都是一片静穆。不过《山居秋暝》还是静中有动的,这诗内容是写秋日晚间山村的景色: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说空山新雨之后,到了晚间天气才有秋意。雨过天晴,松树是那样地茂密,可是一点风丝也没有,所以月光才能通过松间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而由于雨后水涨,连石面上也流过潺潺的清泉。竹林里传出来一片喧笑声,原来浣纱的女郎归来了;莲叶间也发生一片波动,原来晚间打渔的船驶下来了。宅边有竹,水上有莲,打破了月夜的沉寂;而渔舟激起的水花也使莲叶微微颤抖。这样就使静的画面动起来了。《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却反过来说,任凭春草春花随意地衰歇吧,秋景依然可爱,公子王孙(指他自己)还是可以留在山中的。全诗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到末联更为突出,和农村风光不够协调。

王维描写农村的“闲逸”生活的,还有《渭川田家》。诗中写傍晚的田家景象说:

斜光照墟落 [54] ,穷巷 [55] 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 [56]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这里把农村生活加以美化,诗的末尾并流露出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欣羡之情,其实这里所写的都是从士大夫眼里看到的假象,和真正的劳动人民生活是大不相同的。这首诗是王维晚年写的,在干戈纷扰、民不聊生的时代,居然写出这样的作品,显然是粉饰太平,违反当时的客观现实的。

王维除善于描写山水田园以外,还擅长运用五、七言绝句来表达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感情。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像《相思》中以红豆来寄托相思之感,都是真挚动人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曲》,也是传诵之作,曾经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诗不过这样短短的四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特地赶到长安西北的渭城驿站来相送。他惋惜的是行人西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之后,就再没有“故人”了。所以才请元二喝几杯,殷勤再劝。这最后一句表现了狭隘的友谊,胸襟是不够开朗的。这首诗当时一出,很快地流行起来,中晚唐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诗里都曾提到它,可见它影响之大。

我们对于王维的作品,必须放在发展变化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王维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很早就走上政治舞台,但在政治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出使塞上给他一次生活上的锻炼,因而出塞前后的作品,风格是豪放的。到了后期,他的消极的一面更加发展,而佛家的出世思想,也给他的诗带来不良的影响。固然他后期的诗,艺术技巧更加成熟了,可是内容却更消沉。所以我们读他前后期的诗篇是要分别对待的。

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丘为等人,其中以储光羲存诗较多,但是成就都不高。储光羲的经历和王维有些类似,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他在终南山有自己的庄园,《田家杂兴》八首就是他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这种诗篇,无非是写他“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的闲逸生活,引导人们逃避现实,走向消极颓废的隐逸道路。像《田家即事》所描写的田园景象,则是宣扬他的“恻隐”之心。只有《钓鱼湾》等小诗,写出“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等画面,比较清新自然。

常建也是以隐士、“高人”自居的,他的有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无非是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孤寂生活,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总的看来,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开元天宝时代,经济上还保持着表面的繁荣,农村社会也比较安定,便于庄园制的发展。这些庄园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庄园地主过着悠闲的生活,山水田园诗就是这种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从思想上来说,士大夫阶层的“自得其乐”的小康思想,是产生山水田园诗的根源。从表现手法来说,这派的诗人是比较接近于自然而不崇尚雕琢的。以上这三方面的因素,又给予山水田园诗那种朴素、淡泊的风格以一定的影响。

就山水田园诗人来说,他们热衷于功名利禄,很想通过“终南捷径”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隐居只是他们追求功名的一种手段。由于他们对统治者存在着很多的幻想和依赖,比较得意的如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而不得意的,则采取软弱逃避的方式,企图脱离丑恶的政治斗争,寄情于寂静的山水田园之中。其实他们所欣赏的田园,并不是广大的农村,而是一些地主庄园,他们对于农民生活的反映也是偏离事实的。山水田园诗派虽然和边塞诗派并称为盛唐诗歌的两大流派,但是山水田园诗的价值是不能和边塞诗相提并论的。只是他们对于山水田园风景的描写,艺术技巧比较高,有些地方还可以借鉴。他们最擅长的诗体是五言诗。

* * *

[1] 极边土:一直到边疆的尽头。

[2] 凭陵:仗恃暴力来侵犯。

[3] 穷秋:深秋。

[4] 当:承受。

[5] 玉箸:涕泪。

[6] 三时:早、午、晚,在这里指整天。

[7] 李将军:李广。

[8] 淇:今河南临淇县。

[9] 河南浒:一作“南河浒”,即河的南岸。

[10] 舄卤(xì lǔ):盐碱地。

[11] 献芹:献计策。

[12] 钜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

[13] 古代认为秋位在西,所以称秋熟为“西成”。

[14] 黾(měng):蛙的一种。

[15] 一川:一片。

[16] 拨:碰撞。

[17] 五花:五色花纹。连钱:马身上的装饰。旋作冰:立刻变成冰。

[18] 檄:军事文书。

[19] 慑(shè):害怕。

[20] 车师:当时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 连云屯:像屯聚的连云一般。

[22] 剑河:在今新疆境内。

[23] 沙口:指剑河的渡口。脱:打滑。

[24] 不得控:拉不开。

[25] 阑干:横七竖八地。

[26] 武威:今甘肃武威。

[27] 碛(qì):沙漠。

[28] 都护:官名。都护行营:指节度使的行营。太白:指西方太白星。

[29] 楼兰:汉时西域少数民族政权。

[30] 洮(táo)河:在今甘肃西南部。

[31] 吐谷(yù)浑:鲜卑族的一个部落,据有今青海省一带;这里泛指敌人首领。

[32] 汉武帝遣嫁乌孙公主和亲,令人在马上弹琵琶来安慰她。这里是泛指,取其幽怨以说明战士远征的悲苦。

[33] 逐轻车:是说追随轻车将军去杀敌。

[34] 这是说无数战士的生命所换来的只是少数民族政权向汉家王朝进贡葡萄。葡萄原为西域产物,汉代始移入中原地带。

[35] 悠悠:久远的样子。

[36] 历历:分明可数。

[37] 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长江中。

[38] 喜惧:《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9] 箪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

[40] 强仕:古人把四十岁叫作强仕之年。

[41] 太清:天空。

[42] 云梦泽:今湖北南部一带低洼之地,总称云梦湖。

[43] 端居:隐居。圣明:太平时代。

[44] 合:是说连接起来。

[45] 桐庐江:在今浙江桐庐境。广陵:即扬州。

[46] 沧江:江水苍色,“沧”、“苍”字通。

[47] 浔阳:今江西九江。香炉峰是庐山中最著名的高峰之一。

[48] 席:船帆。挂席:就是坐船。

[49] 渭城:今陕西咸阳东。

[50] 新丰市:故址在今临潼东。

[51] 细柳营:在今咸阳西南,传说汉代将军周亚夫屯兵的地方。

[52] 浦:水边。

[53] 山翁:指晋山简,他曾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饮酒。

[54] 墟落:村落。

[55] 穷巷:深巷。

[56] 雉雊(gòu):野鸡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