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712—770)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两人同处于一个时代,而且两人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可是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岁,杜甫比李白晚死八年。

李白和杜甫出现在盛唐时代,决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现象。在开元时代,人民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这种情况是短暂的。到了天宝初期,在繁荣的背后就潜伏着各种矛盾和危机。当时由于贵族官僚、地主豪商以及僧侣道徒都广置庄园,兼并土地,使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而且府兵制被破坏以后,各地节度使自己招募兵士,地方势力逐渐强大。加上唐玄宗逐步腐化,贪图享乐,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使得政治上的黑暗混乱更为严重。统治集团对内横征暴敛,对外连年进行掠夺性的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地方军阀与中央集权的斗争,又形成了尖锐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统治阶级内部这次互相砍杀的大乱中,遭殃的是各地的人民。安史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受到残酷的洗劫。唐军在收复河南的时候,硬把河南叫作“贼境”,进行掳掠。对人民来说,双方都是一丘之貉。

经过七年的战争,安史之乱是平息下去了,而由于唐中央势力的衰落,又招致了邻近民族的进攻,和地方军阀此伏彼起的内乱。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就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李白和杜甫所处的虽然是同一个时代,而生活遭遇不同,思想和性格也不同。在李白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在杜甫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满目疮痍的时代,而且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来反映这个时代的巨变的。他们诗歌的风貌虽然是那样地不同,以致一千二百多年以来产生了无数的“李杜优劣论”者,然而实际上两人都出色地完成了作为时代歌者的任务。

这里把他们两位结合起来谈。

一、生活和遭遇

李白和杜甫虽然都经历了开元天宝的“盛世”和安史之乱,可是两人的出身和生活历程却是大不相同的。李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碎叶当时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到五岁的时候才随同他的父亲迁到四川。李白说他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的家庭可能是很富裕的。

李白二十五岁从三峡出川以后,一生就没有再回去过。他青年时代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任侠(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和结交豪雄,在他的诗中就有仗义杀人的记载。另外他又希望能参加政治活动,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金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开始了漫游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及现在的山东一带饱览名山大川,并结识许多地方官吏和道士、隐者。

天宝初年(742)由道士吴筠(yú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离开长安,又去过浪游生活。这时李白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对于当时的朝政极为不满,以大量的诗篇揭露了现实中的黑暗。

天宝十五载(756),李白在长江下游听说安禄山起兵作乱,攻陷两京,就参加了永王李璘(唐玄宗的儿子,肃宗的弟弟)的幕府。没有想到永王起兵是没有经过肃宗同意的。肃宗向永王大举进攻,永王兵败。李白为此坐了一年监狱,虽然免了死罪,仍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走到中途,正遇大赦,才放回江夏(今武昌)。这样,在穷困和极度抑郁中度过了他的晚年。到了六十一岁时,他听到李光弼率领大军追击史朝义的部队,他还准备参军,因病半路折回,第二年就死在安徽当涂。

李白的一生是游离在社会的中上层的,他“轻财好施”,所到的地方,往往有二千石(俸禄)以上的高官郊迎。他不是什么名门出身,也没有做过正式的官,他一生所过的是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他想着在政治上一鸣惊人来施展自己的抱负。在自己的志愿不能实现时,他宁肯浪迹山林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虽然看出天宝后期的政治黑暗,也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由于生活优裕的关系,他对于劳动人民真正的痛苦还是缺乏体会的。

杜甫虽然同情李白的遭遇,而他一生所受的波折,比起李白来却有过之无不及。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小官僚家庭。他自称“少小多病,贫穷好学”(《封西岳赋》)。他的青年时期是在读书和浪游中度过的。苦学和壮游,丰富了他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扩大了眼界和交游,特别是和李白的结交给他的影响很大。

他到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六载),应试落第。他这时过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到处跟在富人肥马的后面,陪着吃点残酒剩菜,辛酸的眼泪,只有往肚子里流。

因为穷而到处碰壁,他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他在《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里说:“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弊衣何啻联百结!”他在长安将近十年的流寓生活里,常常和城市贫民和郊区农民打交道。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去奉先(今陕西蒲城)省家,刚刚走进家门,就听见号啕的哭声,原来最小的儿子已活活地饿死了。

从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到写“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前后不到四年,杜甫亲自尝到了国命危亡的惨痛。他过了逃难的生活,也做过敌人的俘虏;他看到过骑兵驰突的长安尘烟,也看到乱后沙场的荒凉;他亲眼看见乱军在长安城中屠杀抢掠,也听说过“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他冒过偷渡两军防线的生命危险,也冒过对肃宗直谏的危险;他流过感伤时局的眼泪,也流过思念妻子家人的眼泪;他曾经幻想过“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也曾经亲自尝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的喜出望外的况味;他参加过两京收复后激烈的政治斗争,也看到过唐军溃败后,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后来杜甫辞官不做,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才辗转入蜀,在成都住了四年,后又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他在夔州种过菜、养过鸡,经营过果园,还种过稻。最后又流浪到湖北湖南,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时代,他们两人都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都发现了天宝时代社会内部的黑暗和隐藏的危机,由于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于人民的态度也就不完全一致。李白是同情人民的,也有很高的政治热情。不过他在生活上和劳动人民有很大距离,只有到了晚年潦倒在宣城的时候,才体会到“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而杜甫的一生饱经离乱,对劳动人民在动乱中所遭受的苦难体会得较为深刻。

在安史之乱以后,李白还活了七年,他是生活在比较安定的东南地区,他对于流离战乱的情境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个人遭遇的不幸,没有使他能够认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实质,但他的爱国热诚是始终不渝的。在杜甫一生中,主要的关键是安史之乱。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大都过的是逃难生活,饥寒交迫的生活,忧心如焚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当中,他更接近了人民,更能体会人民的痛苦。没有安史之乱期间这一段生活,杜甫是不能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只是到了四川以后,他的生活才比较安定,写的诗也相当多,就更加在诗律方面下功夫了。

二、思想与性格

李白、杜甫除去生活地位不同、遭遇不同以外,他们的思想和性格也有显著的差异。而这两种因素更加直接地影响了李、杜诗歌的风貌。

就李白早年所受的教育来说,是诸子百家都有,不限于儒家经典。这和一般的封建世族子弟是大不相同的。他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司马)相如”(《赠张相镐》),并且从这时起,他就好剑术,又好神仙。他后来在四川戴天山读书,和道士来往,并曾和喜欢谈“纵横术”的赵蕤交游。他性情倜傥,喜欢作侠客。他出川后,把自己估计得很高,自以为是经邦治国之材,瞧不起死抠书本的儒生。在《嘲鲁儒》一诗里,他嘲笑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儒生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他常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对当时的权贵们非常痛恶。在他的诗里有抨击现实的一面,例如《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二十四“大车扬飞尘”,就是抨击当时声势烜赫的“斗鸡徒”的。他在政治上不得志时,就求仙学道,甚至正式做了道士。

李白少年时代的隐居、学剑术,以及与道士的交往,对于他的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基本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而以道教为主。这种复杂的情况,可以拿《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十九“西上莲花山”来说明。这首诗是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起兵,洛阳陷落以后的作品。这时李白远居长江下游,正在过着隐居求仙的生活,但听说安禄山率兵占了洛阳,他心里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的求仙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发生了矛盾。他不能忘却北方人民所受的苦难,于是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写出了这首诗。诗中首先虚构了一个迷离飘忽的神仙境界。他说登上西岳华山的莲花峰,远远望见了窈窕的仙女。这位仙女穿着云霓做成的衣裳,身后拖着宽宽的大带,洁白的玉手捧着莲花,跨着虚空的脚步登上高空,随风飘拂,升天而去。但李白在驾着飞鸿而上青紫色的高空时,向下一望,洛阳地面茫茫一片,尽是“胡”兵,人民的鲜血涂满了野草,残害人民的伪官却都在“沐猴而冠”。诗人看到了这一切,他再也不能继续前进了。这正像《离骚》的结尾一样,屈原幻想驾着飞龙,腾空而驰,忽然望见地下的故国旧乡,终于停止了他的远行。李白和屈原一样,都是在现实中没有出路,而又热烈地依恋着现实,内心里充满了矛盾。

从政治方向上来讲,他是关心人民的疾苦的。这表现在对战争问题的态度上。对于非正义的黩武战争,他是反对的。例如在《战城南》那首诗里,他控诉了黩武战争带给士兵的深重灾难。连年的东征西战,统治阶级把无数的劳动人民驱上了战场,战争夺去了人民的生命。但是在这首诗里过分地描写了战争的惨状,给人的感觉是战争的恐怖,不如《北风行》那样从人民的愤恨出发更有力些。《北风行》是李白在天宝十一载到幽州(今北京市和河北省北部一带)时写的。他看到当时镇守幽州的安禄山靠边疆的战功来邀宠,不断挑起对周围少数民族的不义战争。在《北风行》里他塑造了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思妇形象:“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她看见了丈夫的遗物“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在这里也表现出李白的反抗性格。这时他已经看出安禄山的野心,他在《远别离》里通过历史传说,对唐玄宗提出了警告:“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在安禄山起兵以后,李白对人民是极为关心的,这时他再也不能安于隐居生活了。他想到了谢安。于是在《永王东巡歌》第二首里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石就是东晋的谢安,他一度隐居东山,不问政治,可是他出山以后,指挥淝水之战,谈笑间就把北方氐族的苻坚百万大军打得大败。史书上这种记载,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而李白之自比谢安,更显示了他的个人英雄思想。

李白具有蔑视权贵和崇尚豪侠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是在这首诗里也说出“古来万事东流水”那种人世无常的话来。在《将进酒》里,李白说:“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前一句说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没有什么可贵之处,是他思想的积极一面,而后一句的麻醉自己,却是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且颓废行乐的思想是这首诗的主要倾向。

李白是爱自由的,但他所追求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他所反抗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他所要挣脱的束缚是封建统治对他个人前途的束缚;就是他的理想也无非摆脱尘俗,陶醉于山水诗酒之中。

李白在诗酒中结交的虽然多数是上层人物,但由于他并非出身世家大族,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也能观察入微。他在《丁都护歌》中描写了江河两岸拉纤船夫的痛苦生活。他的《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说: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里所写的“赧(nǎn)郎”是秋浦一带银矿或铜矿的冶炼工人,他们的脸被炉火映红了,所以叫作“赧郎”。他们的红色脸面使月夜增加了光辉,而且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声在寒冷的水面上震荡着。越是到了晚年,他和穷苦的人民越接近了。

在他的思想中,有蔑视权贵的一面,但也有追求和留恋荣华富贵的一面,内心里是很矛盾的。他那种夸夸其谈和孤高自赏的作风,都曾给读者许多不良的影响。

李白的豪放性格也表现在诗歌的创作构思上。他是不喜欢雕章琢句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刻画他的形象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豪士,而杜甫则是一个拘谨的儒生。杜甫虽然自叹“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还是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虽然也想学李白那样,可是做不到。他一方面自己感慨访道无成,同时也奇怪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他们两人的生活态度不同,很难走一条道路。

对于国事的忧虑,对于人民疾苦的同情,在杜甫的思想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杜甫曾经在他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第一大段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过解剖。在这一大段里,“穷年忧黎元(一年到头为人民而忧虑)”是他的中心思想。他说为了国家和人民,自己甘心情愿辛苦到老,一直到“盖棺”完事。他一想起贫苦的人民,内心就好像火烧一般不安起来。

他发现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在回到家去“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时候,所想到的不是自己一家老小的悲惨命运,却放开眼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时也认识了自己所属的阶级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以上诗句均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比起那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来,生活还好得多。从这一认识上讲,杜甫的诗在思想高度方面,己经超出盛唐诗人之上了。

杜甫的爱国主义诗篇是在安禄山起兵以后大量产生的,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在国难深重、人民遭受涂炭的时期更加深化了的。

杜甫对于战争是区别看待的,对于非正义的战争,他坚决反对。在《兵车行》中他发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慨叹。这里所谴责的是天宝年间唐朝统治者所发动的穷兵黩武的战争。但到了安史集团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时,他又主张抗敌。特别是肃宗乾元二年(759)唐军的溃败,给兵源的补充带来了莫大的困难,然而抗暴的正义战争是不能不打的。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时存在的时候,诗人看到这种无可奈何、不易收拾的局面,痛心地写出“三吏”、“三别”这些组诗。其中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嫁娘,刚刚结婚,第二天清早便送她丈夫出征。她在沉痛之中向她丈夫说:“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很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的爱国心,也表现了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

但是杜甫的忠君思想是很严重的。他把自己对于皇帝的忠心,比为葵花的“倾太阳”,他认为唐玄宗对达官贵族滥发的赏赐是“实欲邦国活”(《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的。他在《北征》诗里最后提出的政治理想,无非是“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他的忠君思想有时甚至达到愚忠的程度。他在沦陷的长安城中写了《哀王孙》,他认为王孙贵族都是“龙种”,就是在落泊的时候,长相也是和常人不一样的。

杜甫看到贫富不均的现象很愤慨,但还不可能认识剥削是怎么回事,对一般的剥削他甚至还是承认的。他反对的只是像“三吏”中那样的逼迫,像《岁晏行》中那样的米贱伤农。

此外,在他前期的诗篇中,有时不加区别地求人提拔他做官;在他后期的诗篇中,则常常流露出叹老嗟贫的思想,感伤的气味是比较重的。实际上,他后期在四川过的是比较安定的生活。

杜甫在创作构思上,不像李白那样的“斗酒诗百篇”,而是“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特别是到了后期,他的诗题材更加多样化了,许多穷苦人民的形象也更多地在他晚年的诗篇里出现,像《又呈吴郎》中所写的西邻的贫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对于穷人造反他是极端反对的。他骂袁晁在浙江所领导的起义军为“盗贼”,鼓吹“安得鞭雷公,涝沱洗吴越”(《喜雨》),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表现了他的地主阶级立场。

三、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

李白不满当时的污浊社会,在他的诗篇里充满了追求自由解脱、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把他的理想寄托于虚无缥渺的神仙世界。他心情开朗,想象力特别丰富,上天下地无所不至,他的文笔自由奔放。在他的理想中出现的是许多光怪陆离、瞬息变幻的境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表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特点。这首诗显示了李白的反抗精神。他既不肯和现实的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就通过梦境来表达他追求自由的理想。诗里先描写了传说中的天姥山 [1]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起,诗人进入梦境。这个梦虽然是白日梦,而梦中的形象却是十分鲜明的。这里有月光,有镜湖中的月影,到了剡溪 [2] ,就联想到诗人谢灵运的住处,联想到“谢公屐”。然后登山,山是那么高,只到半山腰就看到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叫声。到晚间就更神奇了:有响雷、闪电、熊咆、龙吟,还有山岩中的泉声。然后看到石扉一开,别有洞天。大批仙人穿着云样的衣裳,在琴瑟伴奏声中,乘风而下。梦境一层层深入。可是“忽魂悸以魄动”,又从梦境中一步步地醒来。在这里运用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奇特的想象和惊心动魄的气氛渲染。就是在入梦前的描写,也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手法。

像这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蜀道难》里表现得更为突出。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写的。全诗描写的是自秦入蜀沿途的情景:先写太白山,次写青泥岭,然后写剑阁。一开头就惊呼“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全诗的主题,并构成乐章回旋往复的基调。诗中利用神话传说,叙述自古以来秦蜀之间没有通道,叙述劈山开道的艰难,又描写出山势的高危和蜀道的迂回曲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 [4] ,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 [5]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

下面又渲染蜀道之艰险,并设想有人据险守关,残害人民,劝告友人不如及早回家。其实李白一生并没有到过剑阁,但是他在前半生中游历了各地的名山大川,脑中已经积累了无穷的险峻山川的印象,在这里就全凭想象,以神奇莫测的笔势,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这篇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篇章。这首诗虽然写蜀道的艰难,而胸襟是开阔的。这种豪放的风格,使读者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把这首诗和杜甫入蜀时描写亲眼目睹的现实情景的那些诗篇对照起来看,更可以显示它的浪漫主义特色。杜甫称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正说明了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艺术魅力。

李白并不只是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来抒发激情,他也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细致的刻画。像《古风五十九首》其第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丁都护歌》、《长干行》等,就是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的。

李白诗篇的主导风格是豪放飘逸,这和他的性格的热情豪放是一致的。豪情壮语在《行路难》和《将进酒》里都是激昂慷慨的。《将进酒》一开头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正象征了李白的伟大气魄。他还曾发出“我今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的惊人狂语,这也是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李白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统一于他的主导风格之下的还有清新明快的一面。像《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所写的是李白出川下三峡时的愉快心情,他一早向高入彩云的白帝城告别,乘着一叶轻舟,顺水而下,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冲过了万重山。本来使人听了下泪的猿声,在当时的李白听来,也不那么凄苦了。

李白曾赞赏他的朋友的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而这两句诗也正足以代表李白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像《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绝句就突出地体现了妙造自然、毫无雕饰的特色。

杜甫的诗歌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他说自己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性情偏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但是他要求用语惊人并不是专从字面上用功夫,而是用精密的语言对现实作真实而客观的描绘。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叙事诗方面。他在诗中所反映的事物,并不是些烦琐细节,而是采取典型化的方法,抓住时代转变过程中带有关键性的重大事件。像《兵车行》和“三吏”、“三别”中的出征,就是两类战争中的典型事例。

他在叙事诗中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描写的特点是:

1. 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借客观事实来暗示作者的主观意图,尽量让人物自己、让事实本身说话。例如在《兵车行》中描写了一段家人送士兵出征的哭声震天的场面之后,底下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指唐玄宗)开边意未已。”后面这些话都是从行人口中说的,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达意见。

2. 注意心理描写。他善于曲折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新婚别》中的新娘子说:“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通过几度思想上的矛盾斗争,最后劝新郎努力从戎,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

3. 注意细节刻画。例如《羌村》三首,诗人描写在变乱中回到家门口,妻子开始对他的反映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两句写出妻子喜出望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经过一番镇定之后,才流出了欢欣的眼泪。这样深入细致的描写,就是非常富于表现力的。

在写景和抒情诗中,杜甫也注意到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细节刻画。例如《春夜喜雨》写的是春夜雨景。这场雨是作者所喜欢的“好雨”,这种“好雨”仿佛知道如何下得适合时节,它赶在春天下,而且在春天的夜里下。这场无声的毛毛细雨,随着微微的风,偷偷地跑入夜幕中来,而它就在“无声”中起到了“润物”的作用。“野径云俱黑”两句是写作者在成都草堂前所见的春雨之夜的景色。这里“江船火独明”是用夜幕的黑色布景反衬出江船上火光的明亮。末尾一句更把重量感也加在雨后的花朵上。这样的形象不仅表现了春雨的特性和春夜雨景的特色,而且也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杜甫说他自己的作品“沉郁顿挫”(《进雕赋表》),这一方面可以说明他的心情和性格,一方面也可以说明他的诗篇的主导风格。“沉郁”一方面是心情的沉闷忧郁,一方面是文思的深沉郁积。这种沉郁的心情和文思,杜甫往往通过转折顿挫的手法和声调表达出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和《北征》最足以说明这种风格。这两篇长诗都是在极度沉郁的心情下写的,两首诗都是从头到尾用的入声韵,而且都表现了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其他的诗篇里也有许多地方显示了沉郁的风格。像《石壕吏》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间一段也是用的入声韵。思想感情的郁积和表现手法的沉着含蓄,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但是杜甫在沉郁的风格中,也能通过细节刻画,表现极其生动的情趣,绝不使人有板滞之感。例如在《北征》这首叙事长诗中,有一段描写在战乱中回到家门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 [6] ,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7]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8]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冽?粉黛亦解包,衾裯 [9] 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10]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 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这里写初归心情和家庭琐事,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小儿女的天真烂漫,也烘托出他自己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虽然笔力深沉,仍觉逸趣横生,历历如画。

杜甫晚年的诗篇,则是格律工稳,情感深沉的,像在夔州写的《秋兴八首》就是。

杜甫还有某些诗篇,热情奔放,风格明快。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1]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这首诗中杜甫所表现的心情极度欢快,诗歌的旋律也快,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恨不得一口气就飞回老家去。这首诗里所用的开朗韵脚,也助成了明快的风格。

总之,杜甫诗集各家之大成,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多样化的风格,还是统一于“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的。

* * *

[1] 天姥山:在浙江省。

[2] 剡(shàn)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3] 六龙回日:古代神话传说,羲和驾着六条龙载着太阳神在天空中行驶。高标:最高而为一方标志的山峰。这句是说:六龙飞到这个高峰也得回转载着太阳的车子。

[4] 青泥:岭名,是由秦入蜀的要道,在今陕西略阳县。盘盘:道路曲折回旋。

[5] 参(shēn)、井:都是星宿名。扪参历井:是说自秦入蜀途中,山极高,在山上可以摸到星宿。胁息:屏住气,不敢呼吸。

[6] 松声回:痛哭的声音在松林中产生回声。

[7] 白胜雪:指面色苍白,无血色。

[8] 海图、天吴、紫凤:都是“旧绣”上的花纹。天吴:神话中虎身人面的水神。波涛、天吴、紫凤都是“海图”中的物象,因剪旧物补衣服,所以把花纹拆开、颠倒了。褐:粗布衣。

[9] 衾:被头。裯:帐子。

[10] 头自栉(zhì):自己梳头。

[11] 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指四川。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当时是安史乱军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