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唐前期的低潮

唐诗在李白杜甫之后,走入了一个低潮。代宗大历年间以后,经过安史之乱,经济凋敝,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突厥、吐番的侵扰,甚至威胁到唐朝的京城。由于社会的动乱和唐王朝的衰微,诗歌多半染上了感伤的色彩。有些诗人浮在社会中上层,没有深入生活,不能认清社会动乱的实质。这时李、杜的诗风还没有盛行,诗人们着重在山水田园自然景物方面的描写。他们只是讲求形式技巧,局限于狭窄的境界中,没有反映安史乱后的社会现实。

这个时期的有名诗人像韦应物是专门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卢纶和李益则写了一些边塞诗,可是他们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没有新的创造,在边塞诗方面也没有盛唐诗的气派。韦应物的《滁州 [1] 西涧》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 [2] 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傍晚的雨景。第一句写低头看到涧边生出幽静的芳草而特别喜爱,第二句是说忽然听到黄莺的叫声而抬头观望。连上下联的春潮带雨,野渡舟横,形成一幅冷漠的画面,显示出所谓“高雅闲淡”的情调。不过在反映现实方面,韦应物也有较好的诗篇,如《杂体》五首之三指责“长安贵豪家”妇女的“妖艳”奢侈,并对两种不同阶级的妇女生活作了对照。《采玉行》则是写平民百姓被征去蓝田山下采玉的惨状。

李益较有名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 [3] 闻笛》说:

回乐烽 [4] 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5]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写的是边塞月夜由胡笳声勾起战士的乡愁。“沙似雪”、“月如霜”是写沙飞月白,举目凄然。李益的七言绝句学王昌龄,但是写的比较悲凉,没有王昌龄诗那样开阔,那样有气派。这种悲凉色彩和时代是有关系的。中唐时期,国势大为衰落,所谓“受降城”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当然不可能写出盛唐时期那种有气派的边塞诗来。

在中唐前期,跟着杜甫道路走的只有元结、顾况。元结(719—772),字次山。他作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反对声律,《元次山集》所收大都是古体诗。代宗广德二年(764)任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刺史时,他作过《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道州是汉舂陵国故地,广德元年冬,曾被一个叫“西原蛮”的少数民族攻下,占领了一月多。所谓“贼退”即指此而言。当时诗人把少数民族当作“贼”,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对的,不过这两首诗确实反映了道州人民的痛苦生活。《舂陵行》中写道:

州小经乱亡,遗人 [6] 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7] 。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8]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挞之!

在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刻同情。下面谴责了官吏们的严刑苛政,并且向统治阶级提出质问道:“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最后,他表示自己宁肯“逋缓 [9] 违诏令”,而甘心受处罚。

《贼退示官吏》一首,写得更加沉痛,这首诗从过去自己过隐居山林的生活写起,接着说:

今来典斯郡 [10] ,山夷 [11] 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郡,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 [12] ,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这是说哪能灭绝人民的性命,来做当时所谓的贤才。在这里用“作乱”的“山夷”和负有抚养人民责任的所谓“王臣”作一鲜明对照。“山夷”看到这些饥饿困顿的人民,还有“不忍之心”,可是朝廷的命官们,却为满足私欲,不惜“迫之如火煎”,所以他认为这样的官吏,比盗贼还不如。最后他才提出宁愿弃官归隐,也不能同流合污。这两首诗杜甫读了以后大为赞赏,并且作了一首《同元使君“舂陵行”》。像这一类的诗和杜甫写的《丽人行》、《兵车行》等新题乐府,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元结这种爱民的思想还是从忠君出发,对于少数民族的反抗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元结虽然绝少作律诗,却接受民歌的影响,他曾经写过《欸乃 [13] 曲》五首,叫舟子歌唱取乐。

元结的诗在当时影响不大,没有形成一个流派。后来继承这种精神的有顾况。顾况(727—815)的诗比起元结来,稍为多样化一点,并且吸收了俗语方言入诗,风格也较活泼。他的有名的四言诗《囝(jiǎn)》是反对闽地的阉奴制度的。他的《公子行》写贵公子的骄奢淫逸,《弃妇词》则倾诉妇女被人遗弃的不幸命运。

元结、顾况都写了不少新题乐府诗,他们二人可以算是杜甫与白居易之间的桥梁,杜甫所开创的新题乐府,就是由元结、顾况继承下来,而到宪宗元和时期发展壮大为新乐府运动的。只是元结、顾况在艺术上的成就不高,也没有提出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来。

二、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意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元和时期的诗歌之所以继盛唐而中兴,是因为它变了新体,就是说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这种具有新的时代风格的诗篇,是反映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到贞元(735—805)元和时代,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长江流域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再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市民也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可是在这时期,由于户口逃亡,土地兼并,地主和农民更加向两极分化。而由安史之乱所遗下的后患,如藩镇的割据,宦官的跋扈,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都有增无已。同时在诗坛上也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这种诗篇大体还是乐府的体格,可是用的是新题,写的是新事,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不受汉魏六朝乐府的限制。杜甫虽然开始写了这类的新体诗,他并没有给它起一个名字,当时也没有形成一种运动。

到了贞元元和时期,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都喜欢作这种新题乐府,自然地形成一个流派。这一派是中唐诗歌的主流。他们都推崇杜甫,学习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这些现实主义诗人写作的社会目的比杜甫说得更明确,他们的诗歌力求明显易懂,往往采取径直表达的方式,风格力求平浅明快,不像杜诗那样沉郁顿挫,因而形成他们的独特面貌。

在这一派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少年“家贫多故”,从十一、二岁起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六岁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得到老诗人顾况的赞赏。可是经过几次科目不同的考试,到三十五岁时,才做到县尉。元和三年他被任为左拾遗。左拾遗是个谏官,品级虽低,却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时他“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这里所说的“救济人病”,就是救济人民的痛苦,所谓“裨补时阙”,就是揭露当时政治上的阙失而企图进行补救。他认为诗歌应该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重大使命,所以他“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以上均见《与元九书》)。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以《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为代表的讽谕诗。

这些诗引起当时统治集团很大的震动,不久,他就遭受一系列的排斥、诬蔑和打击,而在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司马 [14] 。这一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在他的思想里本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元九书》)的两面。在四十四岁贬为江州司马以前是他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但是也还掺杂着消极避世的成分。到了后期,则是“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并且释道两家的思想也在他的身上滋长起来。虽然他的关怀人民的基本态度没有变,但往往为个人利益着想,采取了随遇而安、息事宁人的妥协态度。他的斗争的锋芒在诗篇里不大暴露了,在他的后期诗歌中,“闲适诗”占了大量篇幅。他自称“香山居士”,过着“乐天知命”的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直到暮年,他并没有忘记人民生活的疾苦,却再也没有前期诗歌中所表现的锐气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讽谕诗里有讽刺,有赞美,而讽刺是主要的。他不仅利用这些诗篇对皇帝进行讽谏,对于当时的社会也起了晓谕的作用。他的讽谕诗虽然不及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他全部诗歌创作的精华。这些讽谕诗中,《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可以作为代表,其余如《观刈麦》、《采地黄者》、《宿紫阁山北村》之类,都属于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从思想内容上看,所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这里边主要的内容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的,如《观刈麦》、《采地黄者》、《村居苦寒》、《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如《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如《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的罪行的,如《轻肥》、《买花》、《红线毯》等;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的关怀的,如《西凉伎》、《缚戎人》等;有反对非正义的扩边战争的,如《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如《上阳白发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等。

作者写这些诗,都是有为而发的,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也是随内容而转移的。

1. 为了突出目标,每首诗的主题都很专一。《新乐府》每首还有小序,说明写作目的。

2. 为了使主题明确,采用了“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在每首诗的末尾,用很显著的语句,点明主题。

3. 为了使讽刺或赞美的内容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尽量选取最典型的事例,例如为宫女鸣不平,就塑造“上阳白发人”作典型。

4. 为了加强诗歌的感染力量,利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当时社会的对立面。例如在《轻肥》诗里描写了当权的宦官们大鱼大肉、酒醉饭饱以后的丑态,接着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对统治集团的鞭挞作用很强烈。

5. 为了使他的诗歌容易为人接受,他采用了直截了当、明白易懂的表现方式。《新乐府序》说:“其辞直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这样的诗不限于《新乐府》,白居易的诗多数具有这个特点。

6. 白居易的诗歌一般都是富于音乐性,可以“琅琅上口”的。《新乐府》一般为七字句,但在开头多用三字叠句带出主旨,中问转折或紧急处用顿句或叠句来加强语势,例如《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 ,上阳人 ,红颜暗老白发新。……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 ,秋夜长 。夜长 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 ,日迟 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上阳人,苦 最多。少亦苦 ,老亦苦 ,少苦老苦 两如何?……

像这样的诗篇就是很富于音乐性的。

在《白香山诗集》中占的数量最大的是“感伤古调诗”和“杂律诗”。另外,“闲适古调诗”则表现了白居易思想中比较消极的一面,可取的很少。在“杂律诗”中,包括长篇的排律,也包括不少的五、七言绝句。其中也有好诗,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野草是那样地顽强而有生命力,对读者就是有鼓舞性的。又如《钱塘湖春行》写的是西湖早春景色。诗的中二联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对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等的描写,都显示出大自然的一片生机。而从“几处”、“谁家”、“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暗示出诗人一路行来,越走越看不够的欢欣情态。

在“感伤诗”中,白居易编入了他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本来是讽刺意味很显明的。但是由于作者对唐明皇、杨贵妃的无原则的同情,从全诗来看,感伤的情调重于讽刺。前半篇讽刺的地方,笔锋很不尖锐,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丑史没有进行揭露。后半篇又用虚构的情节来美化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把他们两人描绘得那样地深情绵邈,以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仿佛帝王后妃之间也有真挚的爱情似的。最后一段写道士鸿都客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杨贵妃,终于在海上仙山寻到了她,从她那里带回来当年和唐明皇定情的信物,这些扑朔迷离的情节,虽然来自民间传说,毕竟带有迷信色彩。而且白居易对唐明皇的讽刺,无非是说迷恋女色,以致铸成大错,目的是为了给当代皇帝作前车之鉴。他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同情和哀怜,却是他的阶级感情的本能表现。但是由于白居易的精心制作,情节曲折离奇,组织安排也比较细密,又运用了虚构、烘托和夸张等等手法,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很容易迷惑读者,我们应当对它的消极因素加以批判。

《琵琶行》在描写琵琶的声音时,诗人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暗示出琵琶复杂多变的音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使我们领会到这声音是如何地轻脆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显示出婉转优美的情调,而“幽咽泉流水下滩”则给人以凄苦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不够真实。在诗里,琵琶女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五陵年少 [15] 争缠头 [16] ,一曲红绡 [17] 不知数。”她对这种“今年欢笑复明年”的生活是留恋的,甚至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这种腐朽糜烂的生活,正是白居易本人所留恋的。通过这段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很欣赏而且宣扬了这种荒淫享乐的生活。他把琵琶女前后生活的变化作了歪曲的描绘,这一方面由于他是一个上层社会的文人,他不可能认识琵琶女的内心生活;另一方面,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也附会到琵琶女的身上去,所以才自称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着写《琵琶行》来发抒他内心的悲愤。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流露的凄苦心情,主要是个人穷通荣悴、宠辱得失的苦闷。从这里看出他对浔阳僻居生活的不满,对长安繁华生活的怀恋。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他和当权派有了一定程度的妥协,避开了尖锐的斗争,早年政治生活中的锐气从此大为衰退,他的诗歌的生命力也从此遽减。所以我们说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段是白居易政治生活和创作生活的转折点,而这一转变的契机在《琵琶行》中已经多少有所表露了。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他全部诗篇的精华。但是这些诗篇在思想方面还是有局限性的。他由于时代和阶级出身的关系,对当代社会的阶级对立,还缺乏本质的认识,往往把问题的关键归罪于官吏的贪污和社会风气的败坏,而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他在《寄唐生》中说自己作诗“非求宫律高,不求文字奇;惟歌生民(人民)病,愿得天子知”。他在诗中所以反映人民的苦痛,主要是为了揭露贪官污吏的弊端,使皇帝知道以后,有所纠正,以巩固唐朝的统治。因而他的讽谕诗总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例如《重赋》一诗,指责官吏对农民的加重剥削,笔锋是很锐利的。但是前半篇却说:“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这里明白指出农民织布纺棉,只求维持个人的温饱。超过一个人生活需求的节余,是身外之物,都要充作赋税,供养皇帝。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所以底下接着说:“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民)。”其实中唐以来,由于租庸调制的破坏,改行“两税法”,一切都按地亩分夏秋两次征收,目的乃是为了增加税收,哪里会考虑到人民的痛苦呢!又如《杜陵叟》里用农夫的口吻指责官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可是揭露了剥削本质之后,却突然转换口吻说:“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 [18] ,京畿尽放今年税 [19] 。”把最高统治者的罪责推得一干二净。

白居易诗反映人民生活的深度也是不够的。他好像是以谏官的身份到社会上采访,他的素材多半是间接听到的一些事件,他对人民的痛苦很少亲身的体验。例如《新制布裘》说:“安得万里裘,盖袤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虽然出于良好的愿望,终究是以饱暖之身而怜悯别人的饥寒,隔靴搔痒,感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从诗歌的韵味来讲,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开门见山,一竿到底,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得太尽太露,这样的词繁意尽,缺乏含蓄,有时反而有损于诗歌的感染力。像有的诗篇在“卒章显志”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毛病。至于他写的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然更难免有消极影响了。

三、参加新乐府运动的其他诗人

在白居易的朋辈中,年岁比白居易稍长一些,而一生致力于乐府诗的写作的,有张籍(765—约830)、王建(约766—约830)。和白居易同时提倡写新题乐府的则有李绅、元稹。这些人的诗篇,从写作目的、作品内容到风格,都比较接近,可以算作一个流派。只是张籍、王建没有提出新题乐府的名称而已。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说:“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张籍虽然不曾提出什么文学主张,也不曾有意识地宣扬新乐府,但他的诗歌创作却体现了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他的乐府诗有用古题的,也有自创新题的。他和王建所作,并称“张王乐府”。二人乐府虽然多用旧题,而精神实质是和新乐府一致的。张籍的代表作《野老歌》,一题作《山农词》。诗说:

老翁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20] 。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 [21] 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为了突出农民的痛苦,和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常用商人来和农民作对比。他的《估客乐》也描写了贾客“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的逍遥生活。而这首诗的结语,通过鲜明对照,揭示主题,用笔更为锋利。此外,如《猛虎行》则是借虎来讽刺那些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土豪恶霸。

王建出身寒门,长期过着奔波的生活,一生都很潦倒。他写的乐府诗,也是古题、新题参用,在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这一点上,和张籍的诗也很类似。可见张、王并称是很自然的。他的代表作《水夫谣》,写的是船夫被奴役的痛苦生活。诗中说他们生长在驿站旁边,于是官家就把牵驿船的劳役强加在他们头上。他们的生活是: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波淼淼 [22]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这里是说上水船像有万斛那样地沉重,而前面的路又是那样地遥远。有时在半夜的雨雪里还要起来赶路。衣服被雨雪打湿了,胸口已经被纤绳擦破,脚上又开了裂缝,这样的痛苦如何忍受呢?到了天明,痛苦没有地方申诉,还得和伙伴们一齐哼着号子忍痛前进。

王建的《当窗织》写的是贫家织妇终日辛勤劳动,虽然“两日催成一疋半”,而自身却没有衣穿。最后用“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来表示自己的愤慨。

张王乐府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是多用七言歌行,篇幅虽不长,却换韵几次,很少一韵到底。在诗的末尾两句用重笔来突出主题,这对于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卒章显志”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李绅,字公垂(772—846)。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文说:“予友李公垂,贶(kuàng,赠与)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很有内容),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由此可见,李绅是第一个有意识、有组织地写作新题乐府的倡导者。这二十首新题乐府,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更进一步扩大成五十首,改名为《新乐府》,才成为新乐府运动。可惜李绅这二十首新题乐府已经完全失传。在传下来的李绅诗中,有《悯农》二首是千古传诵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叹和对他们所受沉重剥削的同情。虽然只有这么短短几句,可是一片血泪!

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文学理论,起的作用较大,在创作的成就上较高,而且和白居易关系最密切的,要推元稹。元稹是白居易的诗友和战友,当时称为“元白”,并把他们的诗号为“元和体”。

元稹(779—831),字微之,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早年敢于在政治上和权奸们进行斗争。后来遭到打击,转与宦官妥协,官做到宰相。

元稹的文学观点和白居易差不多,也非常推重杜甫。他在《乐府古题序》中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他给这种不用古题的乐府诗起了一个名号,叫作“新题乐府”,就是白居易所标明的“新乐府”。但是元稹所写的“新题乐府”十二首,比起白居易的《新乐府》来却差得多。例如他写的《上阳白发人》,对象不能集中在“上阳人”本身,因而主题不够突出。后半篇忽然岔到“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可见他鄙视被压迫的妇女,而特别恭维和关怀的却是“帝子天孙”。他写的人物之所以不够生动,主要是由于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但是他写的《乐府古题》十九首中还有些好诗,这些诗有“虽用古题,全无古意者”;也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其中《织妇词》、《田家词》、《估客乐》是他的代表作。《织妇词》写的是织妇为了缴纳紧迫的丝税而从事艰苦劳动。他写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是统治阶级的贪欲是永远不能满足的,以至于使得织妇们羡慕檐前的蜘蛛“能向虚空织罗网”。《田家词》描写农民在战乱中所遭受的沉重灾难。诗中描写农民在干旱的土地上艰苦地劳动着,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人民就要月月把大批的粮食供应军需。家里的粮食都被搜乱尽了,几颗宝贝种子还是向官仓里借来的。可是:

一日官军收海服 [23] ,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24]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复,农民有儿牛有犊,誓不遣 [25] 官军粮不足。

末三句是农民愤慨的话,意思是说:战争一日不平息,老百姓的灾难就一日不得免除,老农死了,还有儿孙,仍然要供应军粮;老牛死了,还有牛犊,官家仍然可以把它宰杀。唯一的希望只有是“愿官早胜仇早复”。“誓不遣”一句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意思是说:官家的军粮总是少不了要交的。

元稹还有《连昌宫词》,是继白居易《长恨歌》之后而作的。诗中通过“宫边老人”之口,揭露安史之乱以前朝政的腐化,并追溯招致祸乱的原因,最后提出努力改革政治来消灭内乱的主张。元稹又有《遣悲怀》三首,是悼亡诗,写得也很沉痛。

四、韩孟诗派

在元和时期,和新乐府运动处于并立状态的,是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他曾经通过文体的改革来进行政治思想宣传。但是那些政治思想宣传,并没有太多的内容反映在他的诗篇里。表面上,韩愈也推崇李白、杜甫,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但他的着眼点偏重在形式方面,既不是李白的反抗精神,也不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尽管他也说“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荐士》),实际上他走上了另一条“险怪”的道路,用他评价孟郊诗的话来说,也就是“横空盘硬语”(《荐士》)。

在韩愈诗里也有些反映现实的,如《华山女》讽刺宗教迷信,《归彭城》同情人民疾苦。这类的诗主要是在德宗贞元年间写的。但是这样的诗数量不多,而且往往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刻。其中比较好的是贞元二十一年(805)被贬遇赦归来在半路上写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当时张署刚调任功曹参军,诗的中段用张署的口吻,倾诉了贬谪生活的痛苦和抑郁悲愤的心情说: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26] 。十年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27] 。下床畏蛇食畏药 [28] ,海气湿蛰熏腥臊 [29] 。……

到了末尾韩愈安慰张署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一作月)何?”表面上故作放达,实际上更加悲凉。这首诗虽然章法波澜曲折,语言古朴苍劲,有古文的气势,但终嫌发泄个人牢骚气味太多。

韩愈写了许多笔力挺拔的古体诗,并且在诗歌里运用了散文化的句法和奇巧的字眼。例如他在徐州随从张建封射猎时所作的《雉带箭》中,描写张建封射猎的神态说:“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这是说将军要使人心服,所以骑在马上盘旋着兜圈子,拉满了弓(弯弓),很珍惜地不轻易把箭射出去。朱熹《韩文考异》说:“按:雉出复没,而射者弯弓不肯轻发,正是形容持满命中之巧毫厘不爽处。”所以成为传诵的名句。又如他在《奉酬卢给事云夫兄曲江(在长安东南)荷花行》里写昆明池(在长安城南,西南接太白山)的风光说:“太白山高三百里,负雪崔嵬插花里。”就不仅笔调壮丽豪健,而且用一“插”字来写错觉,也非常奇巧,出人意表。

他的诗以理趣胜,有时爱发议论,富诙谐感。缺点在于生硬古奥,不容易懂,读起来音调也不谐和。但是也有比较自然而富于情趣的,如他的《山石》是一首纪游诗。诗的开头说:

山石荦(luò)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这首诗先从前一天日落时写起,在路上行走时,山径不平,微茫难辨。黄昏时刻才到寺里。入寺先升堂,升堂后又坐在阶上。这时雨初定,蝙蝠飞;蕉叶大,栀子肥。这都是夏天雨后新晴的景色。然后写僧人供饭留宿,铺床拂席,并且领他照看佛画。到了夜间,“夜深静卧百虫(声)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别是一片寂静的景色。下半篇从第二天日出时写起:作者在高山的烟霏迷茫之中,找不到固定的道路,穿来穿去,只见山是红的,涧是绿的,有松枥,有流水,这样“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令人陶醉。所以才引起“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30]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31] ”的感慨。

此外,如《听颖师弹琴》用形象化的比喻描绘琴声以及自己听琴时所受的感动;又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贬官外放的痛苦和遭遇,倾诉了满腔的委曲,都是韩愈有名的诗篇。

韩愈用散文化的笔法写诗,是唐诗的一大变革,也给宋诗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欧阳修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这种在诗里发议论、讲究奇巧的字眼、诙谐的风趣等作法,都形成了宋诗的特点。欧阳修、苏轼都学习他这种作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是追求散文化的结果,削弱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对宋诗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韩孟诗派中成就较大的诗人还有孟郊(751—814)。韩愈虽然在《荐士》诗里对他推崇备至,认为是陈子昂、李白、杜甫以后最为杰出的诗人,实际上孟郊心胸狭窄,他的诗多叙述自身饥寒贫苦的生活,缺乏广泛的社会内容。只是由于韩孟二人的诗都有“硬语盘空”的特点,所以孟郊的诗特别得到韩愈的偏爱。

孟郊的一生,是“拙于生事(即生计),一贫彻骨”(《唐才子传》)的。因为他对于贫苦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写来也就具体生动。例如他在《秋怀》诗中写自己“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这是说秋夜的露珠,打在他的身上,使他从梦中醒来,不能入睡,所以说“滴梦破”;而劲峭的寒风透入骨髓,所以说“梳骨寒”。“席上印病文”是“病印席上文”的倒写,可见久病卧床,身体虚软。在这种生活中想不开,自然是愁肠百转。像这类诗,一方面刻画出作者的穷愁潦倒的形象,一方面也显示出他的奇险峭拔的诗风。又如《赠崔纯亮》诗说:“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以看出他的心胸狭窄。这种诗篇对于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黑暗来说,是有认识作用的,但是很容易使人读了丧失斗志。

孟郊也有少数作品接触到社会的现实矛盾,如《寒地百姓吟》中说:

无火炙地眠 [32] ,半夜皆立号。……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捶钟饮 [33] ,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34] 。

这里把寒地百姓的痛苦呼号和富贵人家的通宵饮宴的生活作对照,并且以飞蛾扑火象征寒地百姓绝望的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沉痛。

孟郊的《游子吟》,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歌颂母爱,广为人所传诵。

总之,韩愈、孟郊的诗风格相近,以奇险怪僻为特色,在中唐时期自成一派。细分起来,韩诗比较气象开阔,孟诗比较思路深刻。但韩孟诸人有时过分追求翻空出奇,近于文字游戏,则是这一诗派的共同缺点。

孟郊、贾岛(779—843)都是苦吟诗人,而贾岛在字句的锻炼上用的功夫更苦。传说他在《送无可上人》中的“独行潭底影,数息 [35] 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贾岛屡次应试不中,曾经出家为僧,后来又还俗应试,仍然没有考中进士。他所以成为苦吟诗人,可能由于功名富贵的失意,才专门在艺术技巧的锻炼上下功夫。他的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就经过几度“推敲”,在静中显出了动态。但讲究字句推敲的结果,使得他的诗有警句而无名篇。《渡桑乾》一首写渡桑乾河北行时客中之感,虽然写得比较好些,可是也没有摆脱凄苦的情调。

贾岛的诗歌选材,以描写自然风景的为多,一般都缺乏社会内容。这是因为他往来的朋友多半是和尚道士,他所写的往往是禅房的枯寂生活。他把作诗代替生活,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可见脱离现实社会的生活源泉,是不能写出好诗的。

孟郊、贾岛作诗,用心很苦,而气度不大。苏轼评二人的诗为“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这“寒”、“瘦”二字,还是能说明二人诗歌的风格特点的。

五、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和柳宗元(773—819)是共患难的好友,他们两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比较接近,都参加了顺宗时期当政的王叔文集团,企图进行政治改革。但是很短时间就受到代表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利益的当权派的打击,而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长期居留在南方。柳宗元死后,他的文集就是由刘禹锡编集行世的。

刘禹锡和柳宗元虽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他们二人的诗风却有很大距离,不能算作一个流派。

刘禹锡诗的特点,表现在对民歌的学习上。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被贬到边远地区,有接近人民的机会,因而在运用民间文艺形式上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不仅发展了民歌的优秀传统,而且发挥了创造精神,形成了其在唐诗中的独特面貌。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竹枝词》。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重庆一带)民歌当中的一种。刘禹锡采用了民间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体裁和七言绝句有些类似,内容多是描写乡土景物、民间风俗或地方特产之类。它的风格和一般的旧体诗稍有不同,而更接近于民歌。在表现形式上,很少用典故,多用白描手法,文字通俗流畅。例如《竹枝词》二首的第一首说: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一作“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第一句描绘眼前景物,第二句才写出一位被歌声引得心情起伏不定的姑娘。第三句是写天气半阴半晴,末句“晴”“情”同音,语义双关,表现对男方的一种既迷恋而又怀疑的心理状态。

刘禹锡写的除《竹枝词》以外,还有《杨柳枝词》、《踏歌词》等等,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刘禹锡擅长的第二类作品,是一些怀古伤今的诗篇。如《金陵五题》中的《石头城》、《乌衣巷》都是很有名的。《乌衣巷》说:

朱雀桥 [36] 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开头写朱雀桥边野草丛生,乌衣巷口一抹斜阳,都是荒凉寂寞景象。后二句是说燕子秋去春来,年年如此,可是乌衣巷改变了面貌,这里已经看不到当年王、谢贵族的华堂,而是寻常的百姓人家了。这首小诗有些惋惜贵族没落的味道。

刘禹锡还善于用律诗的形式,通过怀古表现对历史、地理的看法。如《金陵怀古》的第三联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说明国家的兴亡,不在地形,而在人事。属于这一类型的七律有《西塞山怀古》,写晋武帝派益州刺史王濬造大船,从四川东下,在今湖北大冶市境内的西塞山击破吴军的事迹。诗说:

王濬楼船下益州 [37] ,金陵王气黯然收 [38]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9]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的第三联说:人世几经变化,而山河依旧。最后歌颂了“四海为家”的统一。

怀古多半是咏怀。在咏怀的律诗中,刘禹锡还有一首有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诗先写他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感慨,接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虽自比为“沉舟”、“病树”,而环视周围,则见千帆竞渡,万树争春。个人的沉滞和衰老算不了什么,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读了这两句诗,可以看到在自然界的平凡现象中,会暗示出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使人胸襟开阔。

总的说来,刘禹锡的诗善于抒情,语言干净明快。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如白居易诗的广泛而深刻。但是也有现实性较强烈,政治倾向较鲜明的诗。如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袭蔡州(今河南汝南),生擒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刘禹锡听到消息,写了《平蔡州》三首,其第二首说: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显示了对扫平藩镇、加强统一的歌颂。

柳宗元的诗,在唐人诗中自成一格。他的文集中所载的诗,大都是贬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司马和任柳州刺史时的作品,可以说他的诗到后期才达到成熟的境地。

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怀。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是在他初任柳州刺史时寄给刘禹锡等四位朋友的。他们五人都因属于王叔文集团而被贬到边远地区。诗说:

城上高楼接大荒 [40]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41] ,密雨斜侵薜荔墙 [42]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43] ,犹自音书滞一乡!

全诗写登楼远望,怀念好友之情。第二联表面是写景,而另有寓意,流露了作者对时事的忧伤和处境的险恶。登高本是借山水来排遣的,不料眼前却是“岭”上之“树”,使人看不到远方;还有曲曲折折像“九回肠”一样的“江流”。加上“惊风”、“密雨”都是愁惨气象,这就更使作者内心充满了愤郁不平的感慨。

他的诗也有写时事和民间疾苦的,如《古东门行》揭露支持藩镇割据的阴谋集团刺杀宰相武元衡的事;又如《田家》三首反映了农民劳累和官吏勒索的情况,其第二首说: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这里通过对一个农村里地保催租的记叙,反映了农民在官府逼租的剥削压迫下的悲惨处境。在那里,蚕丝早被剥夺净尽,织机已经空空地靠在墙边。可是地保夜里上门催租,农民不得不杀鸡炊黍安排筵席。地保大讲官府的厉害,并举出东乡有人因为车轮陷在泥里,误了交租日期,而被严刑拷打,还警告农民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筹备税款,免得皮肉受苦。农民只好迎着新谷登场就当年卖掉,唯恐蹈东乡人的覆辙。这样利用地保的话,刻画了一个凶狠狡诈的狗腿子的形象。

柳宗元的山水诗风格幽深,文词清峭,在元白和韩孟之外,别有特色。他在永州到处寻找幽静的美境,聊慰羁旅的寂寞,所以诗中常流露出迷离怅惘的情怀,如《南涧中题》写道:

孤生 [44] 易为感,失身少所宜。索莫 [45] 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他的历来为人传诵的小诗是《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写一个渔翁冒雪独钓的情景。“雪”字到最后才点出来。在这样飞鸟绝迹、渺无人踪的大雪天,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还驾着一叶孤舟,独自在江上垂钓,显得作者有突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完全是被当时社会环境逼迫而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柳宗元也有表现开朗胸怀的山水诗,如《渔翁》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46]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里写的晨景是很静的。早晨本来烟雾迷蒙,一旦日出烟开,才发现江上空旷无人,山水都呈绿色,这时所能听到的只是一声欸乃歌而已。渔翁把船驶入江心,船行渐缓渐稳,才有闲情“回看天际”,发现岩上白云仿佛“无心”地在浮动。这里暗喻渔翁生活悠闲,与世无争,正如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一样。实际这种豁达,乃是作者苦闷心情的曲折反映。

六、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继李白之后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只活了二十七岁。他虽然是唐朝宗室,可是因为父亲死得很早,家境相当困窘。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他因而要避家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一生抑郁感伤,诗里有许多地方诉说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愤懑不平。

李贺的一生精力绝大部分都消耗在作诗上面。他“能苦吟疾书”,经常带着一个书僮“背一古破锦囊”。他骑在驴上出外游览,想起好的诗句,马上写下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再整理成完整的篇章。他的母亲看到写的多了,就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以上均见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这可见他作诗的刻苦精神。然而终因为他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在诗里反映的社会面不够广阔,影响了他的诗歌成就。在他的诗篇里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的有《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 [47] ,琢作步摇徒好色 [48]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49]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50]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51] 。村寒白屋 [52] 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53] 。

这首诗一开始就指责官府重“步摇”而不重人命。采玉的劳役很繁重,不仅使老翁备受饥寒,甚至连溪底潜龙也被搅得发愁。因采玉而搅浑了溪水,使得溪水也讨厌生人了。就是这样淹死在水里,却只恨溪水,千年不敢鸣冤,官府的压力之大可知。末了一层写老翁在凄风苦雨中腰系长绳到水里去凿玉的一个动作,老翁由悬肠草忽然想到自己一旦淹死在水里,家里的儿女怎么过呢?刻画了这个思想活动,使采玉老翁悲惨的形象更加动人了。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最有名的诗篇。这首诗用的是乐府古题,和“雁门太守”并没有关系。诗说: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4]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55] 。……

这首诗主要不是写战争场面,而是写大敌当前一位将军的悲壮形象。头两句写形势:黑云高压在城上,城池就要被摧毁的样子,云缝中射出的日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片金鳞。这是敌兵压境,边城危机时的情景。三、四句写所见所闻:角声满天,塞土泛出一片紫色。五、六两句是写孤城被围,半夜突围偷袭敌人的情况:在霜重严寒的深夜,偃旗息鼓而进。以上都是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色彩非常鲜明。末尾两句虽然表现将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情也很饱满,但流露出受君重用,捐躯是为了报答君恩的思想,就不免为时代和阶级所局限了。

李贺诗的浪漫主义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像《梦天》这一类的诗里。《梦天》是一首“游仙诗”,他借做梦到了天上,描写月宫中的仙境来寄托他对于社会人事的看法。诗说:

老兔寒蟾泣天色 [56] ,云楼半开壁斜白 [57] 。玉轮轧露湿团光 [58] ,鸾珮相逢桂香陌 [59] 。黄尘清水三山下 [60] ,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 [61] ,一泓海水杯中泻 [62] 。

这首诗前四句写月宫,后四句写在天上俯视地面的景色。头两句写初入月宫,看到的兔是老兔,蟾是寒蟾,月光如水,似乎老兔寒蟾正在那里哭泣。远望月宫,则见楼门半开,墙壁在斜光照射下露出白色。如玉镶成的月轮从露水里滚过去,连那浑圆的光环也打湿了。在桂树飘香的路上看到了鸾佩丁当的仙女。在这样美好的梦境中,回看三神山下的地面,大陆不过像一抔黄土,大海不过像一片清水,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更,在天上看来像跑马那样飞逝过去。至于所谓中国的九州,远远望去,渺小得像九点烟尘,而那所谓海洋,也不过像杯中倒出来的一汪水而已。这样丰富的想象,虽然穷极变化之妙,但意境开阔而不爽朗,显示了李贺诗的特殊风格。

李贺的诗吸收了《楚辞·九歌》、汉魏乐府和梁、陈宫体诗的特点,而加以变化,通过他的丰富奇特的想象,色彩浓丽的语言,形成了凄清而又怪奇的风格。这种凄清的风格,是和他的心情有关的。他在《致酒行》里描述他在穷愁潦倒的生活中,主人请他吃酒,并且以政治上得志的人物作例来安慰他。他却说:“我有迷魂招不得。”说明他处于黑暗的社会,只有在梦魂中自我陶醉。但他接着说:“雄鸡一声天下白。”对于光明的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

他的诗还有一种特殊的写法,就是把许多的事物都人格化。例如在他的《李凭箜篌引》里,描写李凭弹箜篌时,不仅能够惊天地、动鬼神,使得“湘娥啼竹素女愁” [63] ,使得“石破天惊逗秋雨” [64] ,而且箜篌声音的凄厉,有如“芙蓉泣露”;声音的轻逸,有如“香兰”的微笑。在《金铜仙人辞汉歌》里,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也“忆君清泪如铅水”,而且“衰兰”也感动地在咸阳道上送它,甚至于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这种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融会了宫体诗的瑰丽词藻,而又加上幽冷的情调,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对于后来的晚唐诗是影响很大的。李商隐、温庭筠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了李贺的诗,而且他们的消极颓废情绪,也是受了李贺的影响的。他的幽冷情调的诗篇,不仅影响了晚唐诗,也影响到婉约派的词,像“酸风射眸子”(《金铜仙人辞汉歌》),就成了宋词里现成的句子,增加了婉约派词的感伤气氛。

的确,李贺诗里流露的消极情绪很浓重,而且追求形式太过,有“理不胜辞”的缺点。

* * *

[1] 滁州:今安徽滁州市。

[2] 黄鹂:黄莺。

[3] 受降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4] 回乐烽:今灵武市西南回乐故城的烽火台。

[5] 芦管:就是胡笳。

[6] 遗人:战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7] 单:人丁稀少。羸,瘦弱。

[8] 这句是说想走快,可是走不动。

[9] 逋:欠赋税。缓:延缓;指催征租税不力而言。

[10] 典:管理。斯郡:指道州。

[11] 山夷:山区的少数民族,即上面所说的“西原蛮”。

[12] 使臣:指催征的官吏。将王命:奉皇帝之命。

[13] 欸乃(ǎi nǎi):摇橹的声音。

[14] 江州:今九江市。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上是闲员。

[15] 五陵年少:长安阔少。

[16] 当时风俗,歌舞妓演奏完毕,别人赠给她绸帛,叫做“缠头”。

[17] 绡(xiāo):精细轻薄的绸子。

[18] 德音:唐代皇帝诏书的一种,犹如后代的所谓“恩诏”,多半有关免税、赦罪等事。这种诏书都写在白麻纸上。

[19] 京畿:指首都四周的地区。放:免收。

[20] 化为土:是说霉烂变质。

[21] 西江:是珠江在广西的上流。西江贾客,指广西做珠宝生意的商人。

[22] 淼淼:茫茫无边的样子。

[23] 海服:四海之内的土地。收海服,是说收复了四境的土地。

[24] 斤:斧头,劚(zhú):锄头。

[25] 誓:一无誓字。不遣:不使。

[26] 鼯(wú):形似松鼠,昼伏夜出。

[27] 如藏逃:好像躲藏的逃亡犯一样。

[28] 这是迷信:怀疑可能有人在食品中放毒。

[29] 海气湿蛰:是说海上潮湿之气潜藏着阴湿的性能。熏腥臊:蒸发出腥臊的气味。

[30] 鞿(jī):套在马口里的缰绳。为人鞿:为别人所控制。

[31] 不更归:不再回去。

[32] 这是说没有炉、炕,只好用柴草把地烘热,睡在上头。

[33] 捶钟饮:鸣钟饮乐。

[34] 华膏:指华美的灯烛。

[35] 数息:数呼吸的次数。

[36] 朱雀桥:秦淮河上桥名。

[37] 益州:今四川境。

[38] 金陵王气:金陵是吴国的都城。古人迷信望气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黯然收:是说王气衰竭,吴国灭亡。

[39] 寻:八尺为一寻。铁锁沉江底:当时吴人用铁索横绝江面,阻挡晋船,晋军用火烧熔它。石头:石头城,即今南京。王濬部队从武昌顺流东下,直攻石头城,吴主孙皓出降。

[40] 大荒:荒僻的边远地区。

[41] 飐(zhǎn):吹动。芙蓉:荷花。

[42] 薜荔:蔓生草名,多缘墙壁而生。

[43] 百越: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文身:身上刺花纹,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

[44] 孤生:孤独的生活。

[45] 索莫:枯寂无聊。

[46] 汲清湘:在湘江的清流里打水。燃楚竹:用来晨炊。

[47] 水碧:水晶一类的碧玉,产深水中。

[48] 步摇:妇女插在发髻上的饰物。徒好色:徒然使妇女的容颜更美好一些而已。

[49] 蓝溪:在今陕西蓝田山下,是著名的产玉区。无清白:是说搅得一团混浊。

[50] 这句是说老翁流出的眼泪正同杜鹃口中的血。杜鹃嘴呈红色,鸣声哀苦,所以传说杜鹃啼血。

[51] 泉脚:泉水下泻处。袅袅:摇摆不定的样子。

[52] 白屋:贫民住的房子。

[53] 悬肠草:一名思子蔓。这两句是说看到古台石磴上的思子蔓,而联想到家里还有娇婴。

[54] 这句是说傍晚时落日掩映,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

[55] 声不起:打不响。

[56]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月中有玉兔和蟾蜍。

[57] 云楼:耸入云中的高楼,指月宫。

[58] 玉轮:指月亮。

[59] 鸾珮:雕着鸾凤的玉佩。桂香陌:飘着桂香的路。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

[60] 三山:指神仙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海三神山。

[61] 齐州:中国,齐是中的意思。

[62] 一泓:一汪水。

[63] 湘娥:湘水的女神。传说舜死后,他的二妃娥皇、女英痛哭的泪痕洒在竹上,成为现在湘江一带的斑竹。素女: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

[64] 逗:引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