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社会政治黑暗腐败。一方面是藩镇割据,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方面是宦官专权,皇帝已成了宦官手中摆弄的傀儡。与此同时,官僚集团的派系斗争也激化起来。因为它是以牛僧孺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两派之间的斗争,在历史上叫作“牛李党争”。牛派人物多是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僚,李派官僚则多出于门阀世家。再就是从“两税法”实行以来,到了晚唐,人民向朝廷交纳的赋税增加了三倍,其他额外杂税徭役,更是数不胜数。这样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一天天地加深,终于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农民起义失败后,地主武装又变作强大的割据力量,唐朝已经衰微得不可收拾,不久就失去皇位,而形成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的局面。

在黄巢农民起义的前夕,虽然有些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都具有较高的才华,在他们的诗里,也表现了忧时伤乱、对国家前途的关怀,但这班人缺乏积极向上的伟大气派,他们大都只是面对这种垂危的局势感慨、悲伤,甚至颓废消极。晚唐诗人表现在诗的风格上,多数是纤巧有余,气度不足。这正如李商隐的诗里所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

一、杜牧

杜牧(803—852)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杜牧也擅长古文,他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和韩愈的文章,在《读韩杜集》中说:“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少时就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负,在《河湟》、《早雁》等诗里,都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早雁》诗写于武宗会昌二年(841),当时回纥部队南犯,杜牧听说北方边地人民在回纥部队的压迫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他用早雁比喻兵乱中的流亡者,写了这首诗。诗说:

金河秋半虏弦开 [1] ,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 [2] ,长门灯暗数声来 [3]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4] 。

诗的前四句描写早雁南飞时的惊恐散乱。“虏弦开”是说胡虏(当时对少数民族贵族入侵者的贬称)弯弓射雁,这里用来影射发动战争。第二联用“月明”、“灯暗”、“孤影过”、“数声来”烘托早雁离散惊飞的凄凉气氛。这些孤雁飞过长安宫庭,皇帝虽处深宫,见此也应引起恻隐之心。后四句是嘱咐早雁不要飞回战乱的北方。雁是候鸟,秋日南飞,入春北返。边地仍在胡骑的铁蹄蹂躏之下,如早雁一般南逃的难民,还能随着春风来临都一一北返吗?末尾安慰难民暂时在南方的水乡谋生,潇湘一带还有菰米、莓苔可食,堪供居留。这样通体采用比喻的方法,来寄托对于边地人民的同情。杜牧还有《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少数民族)战中箭身死长句》表现了他对于守土有责不惜牺牲性命的英雄大为赞颂。

由于苦闷的情怀无所宣泄,他在私生活上有些消极颓废,“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就是他的放浪生活的自我写照。

杜牧固然也擅长作七律和长篇五古,但在诗歌艺术上,成就较高的主要是他的七言绝句。他善于利用短小的篇幅,以极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在委婉含蓄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他能够用七言绝句这样的小诗作最大的概括,咏史、感怀、抒情、写景,无所不胜。像《过华清宫》三首之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写他过华清宫时,回望长安城中的景色,犹如一堆锦绣,再往前看,则骊山顶上的万户千门都陆陆续续地开了。于是诗人用“一骑红尘”来暗示天宝年间,为从四川向长安进贡新鲜的荔枝,驿马日夜奔驰,飞土扬尘,不知践踏了多少禾稼,牺牲了多少人马,不过是使荔枝到长安后,色、香、味不变,来博得杨贵妃的一笑。这种含蓄的写法是极富讽刺意味的。又如《赤壁》 [5] 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6] ,自将磨洗认前朝 [7]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 。

这首诗的后二句是他的史论。他和曹操都注过《孙子兵法》,他认为曹操是善用兵的。虽然赤壁一战,周瑜破曹,但如当时没有东风的便利条件,“二乔”早就成了铜雀台中的俘虏了。这显示他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

咏怀诗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在夜泊秦淮河边的时候,是凄清寂寞的,他用了两个“笼”字,写月下的秦淮河水和河边的沙滩都是一片烟雾笼罩,来象征他内心的怅惘。他选择了酒家对面河边上的僻静处所停泊下来。因为这个地方接近酒家,才听到隔江酒楼上传出卖唱女子的歌声,并且听出唱的是陈后主当年所制的舞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耽于酒色,不理朝政,以致亡国。如今在国势日下的时期,达官贵人还在那里欣赏这亡国之音,真是毫无心肝!诗人却不直接指责他们,而指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秦淮河的歌女唱什么都是狎客们点的,她们哪里能够自己做主呢!

杜牧的抒情写景诗也是脍炙人口的,如《山行》诗说: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写秋日晚间,寒山深处,曲径通幽,而竹篱茅舍在“白云生处”若隐若现,诗人因为(“坐”,作“因”字解)爱这枫林的晚景而特意停车下来。你看,这霜林的红叶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红呢!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杜牧在晚唐华艳纤巧的诗风中,还是能够保持明朗俊爽的独特风格的。

二、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他的一生正当牛(僧孺)李(德裕)两大官僚集团党争的时代。李商隐恰好是两党夹缝中的人物,因而潦倒一生。

李商隐是由牛党要人令狐楚、令狐绹(táo)父子提拔起来的,却和李党王茂元的女儿结了婚。从此就大受牛党的攻击和排斥,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好到王茂元的幕下当一名幕僚。那时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已达到极其尖锐的地步。李商隐写了《安定(今甘肃泾川)城楼》来抒发自己的怀抱。在这首诗里,他以汉朝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贾谊自比,并表明自己的抱负是:“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意思是说:自己常想做出一番回天转地的大事业,到白发的时候,就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归隐江湖。这两句表现了他旋转乾坤的壮志,极为王安石所赞赏。可是他空有大志,却受到朝中当权派的排挤打击,自己只能寄人篱下,过了一辈子幕僚生活。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咏怀诗、咏史诗和爱情诗。在咏怀诗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诗篇:1.反映当时的政治混乱情况的,如《重有感》、《隋师东》等;2.发抒个人怀抱的,如上引的《安定城楼》。咏史诗则主要是用来借古讽今,如《隋宫》二首、《瑶池》等。

在他的咏怀诗中,规模最大的一首现实主义诗篇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这首诗学习杜甫《北征》的手法,开头写他从陕西南郑回长安途中,亲眼看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然后回忆贞观时代的盛世,接着叙述安史之乱,下面再写德宗以后的内忧外患。这样写了唐代二百多年由盛转衰的历史以后,又揭露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显示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将来临。这是一首朴实无华而又沉郁简练的长篇巨制,表现出他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可是篇末却要向皇帝叩头哭诉,而且把致乱的原因归结到“使典 [9] 作尚书,厮养 [10] 为将军”,显然是错误的。

《隋师东》一作《随师东》,是李商隐在唐文宗太和三年(829)随从令狐楚出师东赴郓州(今山东郓城)途中作的。在这年以前,李同捷不受朝廷的命令,称兵作乱。朝廷发诸道兵讨伐他,很久没有成功。唐军每有小胜,就虚报斩获,以求重赏。这首诗讽刺朝廷征讨藩镇不力,劳民伤财,谎报战绩。诗中用马谡等人的典故,暗指唐军的军令不严,结尾慨叹战后河北一带的荒凉景象是“积骸成莽阵云深”。

最能代表他的特殊作风的是诗中借用古事来讽刺现实。他特别喜欢用典,往往通过典故的暗示作用,使诗歌的内含丰富,意味深长,富有含蓄性。他的艺术构思也有较大的独创性,善于用细节表达重大的主题。如《隋宫》二首之一: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11]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 [12] 半作帆。

“隋宫”指的是隋炀帝在扬州所建的行宫。这首诗通过隋炀帝南游下扬州的史实,来谴责统治者奢侈浪费、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由于隋炀帝一意孤行,“乘兴南游”,却令全国把最华贵的锦缎——“宫锦”裁开,一半用来作“障泥”,一半用来作船帆。这样通过细节的刻画,就把当年隋炀帝奢侈害民的罪状揭示出来了。

李商隐不仅用史实来借古讽今,有时也利用神话传说来进行讽刺。《瑶池》一首就是用西王母等着周穆王去瑶池相会的神话故事作为题材,借以讽刺唐代皇帝求长生之药的愚顽。

李商隐有一种表面上是咏史而实际上是咏怀的诗篇。例如《贾生》一诗说:

宣室求贤访逐臣 [13] ,贾生才调 [14] 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15]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是借贾谊的事,慨叹贤才很难为朝廷所重用。后二句是说汉文帝虽然热情接见贾谊,却不问人民的疾苦,而问鬼神之事,未免失去了求贤的意义。后两句诗感叹汉文帝明知贾生的才能却不能用他,这样的用典方法,叫作“反用故事”。作者善于运用寥寥数字,针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讽刺。他没有认识到最高统治者是不会真心关怀人民的疾苦的。其实作者的着眼点,主要还不在人民疾苦,而在于唐朝的皇帝不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这样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他多少还是从个人不满出发的。

李商隐还有借咏物来咏怀的诗。例如《蝉》就是借秋蝉来自寓身世之感。诗的第一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表面上是说蝉高高地栖在树上,餐风饮露,难以求饱;而它费尽气力放声地叫,也是徒劳。暗中是比喻自己的高洁,虽然到处呼吁,而不得重用,甚至连一家的温饱也难以维持。下半首就径直发出自己的哀叹了。

李商隐的作品更加有影响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的内容很复杂,有比较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在他的比较健康的爱情诗中,主要是写他对妻子王氏的思念。例如《夜雨寄北》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 [16]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时李商隐困居四川,王氏留在北方。诗是寄怀他妻子的,题目一作《夜雨寄内》。“巴山”一句写的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实际情况。然后由今夜的实景,写到未来夫妻向往的虚景;由当今的分离,想到未来的团聚。表现手法还是婉转曲折的,但是情调有点凄凉,诗里所表现的作者的胸襟也是狭窄的。

李商隐还有一些抒情诗,往往标作“无题”,或者用诗的头两个字作题目,实际上也等于无题。这种“无题”的诗,往往表现男女的相思。但这类的诗缺乏积极健康的内容,意义不大。例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中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用“丝”与“思”双关两意,用蚕丝和蜡泪来象征一种终身不变的爱情,使这两句诗过去长期为人传诵。但是这首诗整个的情调是无力的。诗的末联说:“蓬莱 [17] 此去无多路,青鸟 [18] 殷勤为探看。”我们看看“蓬莱”和“青鸟”这两个典故是怎样用的。李商隐在另一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里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可见蓬莱山和刘郎上天台的故事有关。杜甫《丽人行》说“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暗指的是杨国忠和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从这两个典故的用法上,可以看出这首诗里所写的并不是什么坚贞的爱情。

李商隐的诗善于运用神话传说,通过想象和联想,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例如《嫦娥》一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天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一开始写主人公独对残烛,已经坐了一夜,天将破晓,连云母屏风上的影子也逐渐阴沉了。寂聊无奈,步出房门,看到“长河渐落晓星沉”,月光照了一夜,也渐渐暗淡无光。诗人于是忽然想起,嫦娥当年偷吃了丈夫后羿(yì)的仙丹,飞升到月宫里去,以为可以变成快乐的仙子。不料想她独自生活在月宫,夜夜对着碧海青天,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到此她心里也应该后悔了吧?这首诗异想天开,显然是受了李贺《梦天》一诗的影响。

由于过多地运用象征手法和生僻典故,李商隐的诗往往晦涩难懂。《嫦娥》这首诗还是比较好懂的。像传诵的《锦瑟》一诗,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十来种不同的解说,纷纷聚讼,形同猜谜。这不能不算李商隐诗的严重缺点。另外他还写了些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更是需要批判的。

李商隐继承了李贺的诗风,可是由于他接触的现实比较广阔,而又受了杜甫的影响,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转幽冷而为深婉。他的诗歌内容比李贺诗丰富,成就也比李贺高。可是他对于后代的影响却是消极方面大于积极方面。宋初以杨亿为首的“西昆体”就是专门学了李商隐诗的消极方面,而形成了一股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逆流。

三、晚唐现实主义诗人

在晚唐诗人中,还有一派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揭露官吏的贪污,同情人民的疾苦。这一些现实主义诗人中,比较有名的是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皮日休(约834—约883)曾经参加过黄巢的起义军,并且在黄巢入长安称帝时,做过翰林学士。他写的《正乐府十篇并序》,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他根据这种主张所写的乐府诗如《贪官怨》、《农夫谣》等,都揭露了唐末统治阶级的罪恶,描写了农民的悲惨生活。《橡媪(ǎo)叹》是他的代表作。诗说: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 [19] 。伛伛黄发媪 [20] ,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21]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 [22] ,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 [23] ,诈仁犹自王 [24]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诗里写农民种了稻子,都要纳给官家,而他们本人反要拾橡子充饥。就是这样,将稻米纳租时,贪吏还舞弊,一石只作五斗量。诗中塑造了一个拾橡子的老妇人形象,并且通过橡子和稻粒的鲜明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皮日休又有《汴河 [25] 怀古》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26] ,共禹论功不较多 [27] 。

隋炀帝开运河,本来是为了要下扬州,过他的荒淫奢侈享乐的生活,所以“水殿龙舟事”是一定要批判的。诗人在批判隋炀帝泛龙舟的同时,也不抹杀开运河所起的作用,作者把无道的昏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固然别开生面;但是运河是由千百万被奴役的人民开凿的,“论功”应当数到他们,而不应当把这一功劳算在隋炀帝的账上。

聂夷中(837—约884)因为出身“草泽”之中,曾经“备尝辛楚”,所以“多伤俗闵时”的作品。他写的为历代人民所传诵的诗作有《田家》和《咏田家》。《田家》二首之一说: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28] 。六月禾未秀 [29] ,官家已修仓。

这诗前二句写父亲耕田、儿子开荒的辛苦。后二句用对比手法,揭露官府榨取的面目。虽然只有二十个字,笔力却是锋利无比。《咏田家》诗说: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农民被迫急于完粮纳税,在二月里蚕还没有结茧,早把新丝抵债卖掉了;在五月里新谷还没有登场,也早就折算粜出去了。三、四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农民当时沉痛的心情。后四句才替广大人民发出呼吁。这首诗和前一首写法不同。前一首用官家修仓给读者一个暗示,表现手法比较含蓄;而这首诗一开头就把问题赤裸裸地揭示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极其鲜明的印象。末尾对最高统治者的呼吁,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隐微的讽刺,作者也知道这种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唐末的现实主义诗人中,以杜荀鹤(846—907)的艺术成就为最高。他生长在一个乡正的家庭里,到四十六岁时才考中了进士。此后,由于时局的混乱,又回到自己的故乡。他的一生是在自己的家乡和仆仆风尘的漂泊生活中度过的。他曾自称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可能由于他的生活比较清寒,才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也才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从而关怀劳动人民的生活。不过他究竟还有一些田产,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人民。他“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书斋即事》),过的还是“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闲居即事》)的生活。

杜荀鹤的诗歌反映了黄巢大起义以后的社会面貌,描绘了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紧接着便是军阀混战。连年混战的结果,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经济。杜荀鹤无论在家乡或者在旅途上,看到的都是满眼战乱、流离、残破与萧条的景象。他说:“他乡终日望吾乡,及到吾乡值乱荒。”(《自江西归九华》)“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题所居村舍》)到处出现农民“逃避山谷,累年废耕稼”的惨淡景象,没有一块净土,可是统治阶级并不因此稍微减轻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典型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象。这首诗一题作《时世行》,诗人写道: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 [30] 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 [31] 生柴带叶烧。任是 [32] 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这诗通过创造一个山中寡妇的形象,暴露了唐末兵连祸接带给人民的苦难。诗一开头叙出这个寡妇因为丈夫死于兵乱中,自己只得独守在蓬草盖的茅屋中。她穿的是苎麻织的粗衣,从枯黄的鬓发就可以推想她的面容憔悴到了什么程度。三、四两句写官府的榨取掠夺,五、六两句写这个寡妇在苛捐杂税的重压下,家里没有粮食,只好挑野菜连根煮着吃;家里没有干柴,只有现砍一些湿柴带着叶烧。末联揭示出暴君苛政,像一面大网,张在每一个偏僻角落里,连深山中的寡妇也难幸免。

在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的时期,各处的地主军阀在混乱状态中乘机抢掠财货,残害人民,到处造成流血恐怖事件。杜荀鹤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写的,就是他在旅途中亲眼看到的情况。诗中写道: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即平民)不怕天。……

这里对军阀的趁火打劫作了尽情的揭露。

另外,写乱后的荒凉景象的,还有《乱后逢村叟》。诗中写道:“八十衰翁住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一方面,广大的劳动人民在严重的迫害下讨生活,另一方面,那些军阀和官僚们却正在靠屠杀和剥削起家。杜荀鹤在《再经胡城县 [33] 》中写道: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 [34] ,便是苍生血染成!

这诗揭穿了封建血腥统治下爪牙们立功加官的内幕。前二句追叙去年过此已闻百姓怨声载道,可见县官是如何地残暴。按照唐代制度,有功的官才能加朱绂。县宰原有的官阶,本够不上用朱绂,而竟然得到这种特殊赏赐,末句一针见血,沉痛之至!杜荀鹤在《题所居村舍》中更概括地反映了这种普遍的现象:“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杜荀鹤作诗主张“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主张。他在创作上的特点是用近体诗写时事,使近体诗乐府化,在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中,没有一篇是古体诗。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近体诗的运用范围,一方面也标志着新乐府运动的深入。他的诗语言通俗流畅,绝少雕琢痕迹,而形象却非常鲜明。以前有人评他的诗“鄙近俚俗”,说他的诗“多俗调”,但在今天看来,这正显示了他的诗歌语言艺术的特色。不过他的诗集里也有感慨在仕途上不得志和表现消极颓废情绪的作品,并不都像上面引录的几篇那样深刻。

晚唐的这些现实主义诗人,并没有形成一个运动,艺术上的造诣也没有达到高峰,因此随着唐朝的灭亡,也就消沉下去。一直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才局部地继承了这种精神。

* * *

[1] 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八月。

[2] 仙掌:西汉长安建章宫承露盘上有仙人掌。

[3] 长门:西汉宫名,这里借指当时的长安宫庭。

[4] 菰(gū)米、莓苔:都可作为鸟类的食物。全句的意思是水多菰米岸多莓苔。

[5] 赤壁: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

[6] 折戟沉沙:折断的戟沉入沙中。

[7] 将:拿起。认前朝:认识前朝的遗物。

[8] 铜雀:曹操曾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铜雀台,他的姬妾都住在台中。二乔:大乔、小乔都是东吴著名的美女,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9] 使典:胥吏。

[10] 厮养:仆役。

[11] 九重:深宫。省:省察。

[12] 障泥:垫在马鞍下面,两旁下垂,用来障蔽泥土。

[13]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4] 才调:才气。

[15] 可怜:在这里的意思是可惜。虚前席:是说空把坐席前移,表示高兴听取对方意见。

[16] 何当:哪一天?

[17] 蓬莱:即蓬莱山,西王母住的地方。

[18] 青鸟:神话中西王母所饲养的鸟,它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

[19] 榛芜岗:草树杂生的山岗。

[20] 黄发:老年人发白转黄。

[21] 玉珰:玉耳坠。

[22] 作私债:是说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借出作为私债。

[23] 田成子:即田常,春秋时齐相。

[24] 诈仁:是指他大斗贷出,小斗收进。这样他的后代还能自立为齐王。

[25] 汴河:指运河从汴州(今河南开封)到淮安的一段,是隋炀帝命人就原有旧河道疏通而成。

[26] 隋炀帝从洛阳到扬州,乘龙舟。舟高四层,上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水殿龙舟事”指此。

[27] 不较多:差不多。

[28] 劚(zhú):挖掘。荒:指荒地。

[29] 秀:指秀穗。

[30] 柘(zhè):柘树,叶子也能养蚕。

[31] 旋斫:刚砍下来。

[32] 任是:任凭是。

[33] 胡城县: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

[34] 绂(fú):系在官印上的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