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章,列在《齐桓晋文之事》章后面,前一章是孟子劝齐宣王行王道,即行仁政,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事礼义哉!”孟子见齐宣王,讲了这番话,要他实行仁政。这在齐国一定很有影响。所以接下来就有《庄暴见孟子》章。庄暴是齐国臣子,当然知道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的事。可是齐宣王不考虑怎样行仁政,却对庄暴讲他爱好音乐,所以庄暴去见孟子,问他:“王爱好音乐怎么办?”这章接在前一章的后面,所以古人认为这章里的“王”即齐宣王。那么庄暴的“好乐何如?”里还有言外之意,即王不听您劝他行仁政的话,却说“好乐”,您看怎么办?这里还含有他是赞成孟子劝王行仁政的话。孟子听了不表示不满,却说:“王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差了。”在这话里,显示孟子的善于说辞,他赞美王的话,按照王的意思,把它引向实行仁政上去。说“齐国很不差”,已含有要引导齐王行仁的意思在内。
孟子见齐王,就提到“王尝语庄暴以好乐”问题,“王变乎色”,王为什么变色,这里又有言外之意。因为孟子劝齐王行仁政,在行仁政里,包括孔子说的“乐则韶舞”,“放郑声”(《论语·卫灵公》)在内,韶是舜乐,即古乐,郑声是世俗之乐,齐王爱好的是世俗之乐,不是古乐,违反孔子的教导,所以他听了要变色了。孟子还是安慰他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并不是孟子要违反孔子的教导,孟子要引导齐王行仁政,这同孔子要行仁政是一致的。孟子这样说,正在引导齐王行仁政。所以孟子的话,从表面上看,与孔子的话是一分为二的;就引导齐王行仁政上,又与孔子的话是一致的,即合二为一的。这是辩证的。
孟子怎样从齐王好世俗之乐引导他行仁政呢?这里显出孟子的善于提问,先提出“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让齐王自己说:“不若与人。”再提出“与少乐乐”还是“与众乐乐”?让齐王提出“不若与众”。孟子就从“与众”上做文章,“与众”即与百姓。接下去就联系王之好乐与“与众乐乐”做文章,说明“王之好乐甚”产生的两种影响,一种是王不行仁政,百姓“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即上章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那么所谓“与众乐乐”,只能使百姓“疾首蹙”,并不能达到“与众乐乐”的目的。只有实行仁政,“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才能使百姓闻王好乐,“举欣欣然有喜色”了。这样就把齐王的好乐,与齐王的“与众乐乐”相结合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行仁政了。这也使这一章与上一章相结合了。这也就把引导齐王行仁政,与孔子的提倡行仁政结合起来了。只要能够达到行仁政的目的,达到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目的,那么齐王爱好的音乐,是世俗之乐还是古乐就不重要了。
再看孟子的话,一方面好像迎合齐王的爱好。他听庄暴说齐王爱好音乐。他不考虑齐王爱好的是什么音乐,说:“王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这话好像是迎合齐王的爱好音乐。但实际上又归结到“与众乐乐”,归到行仁政上,这在实际上并不真正迎合齐王的爱好。那么所谓表面上的迎合与实际上的并不迎合,就在于以迎合为手段,达到齐王实行仁政的目的。这样的所谓表面上的迎合与实际上的不迎合,说明孟子的话是辩证的。
再就这篇的语言看,有含蓄的,即有言外之音,像庄暴问:“好乐何如?”在这句话里,还有言外之意,上文已经指出了。再像“王变乎色”,在这四个字里也有言外之意,上文也已指出。这种言外之意,可供体味,说明本文的言简意赅。再像运用复叠句,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对庄暴讲了,又对齐王讲,第二次讲时,只把“齐国”改为“齐”。再像“今王鼓乐于此”几句,复叠两次;又有两次也是复叠,只把“鼓乐”改为“田猎”,这样的复叠加强了说服力,并具有音律美。再像“独乐乐”的问答,与“与少乐乐”的问答构成排比句,也加强了说服力。这说明在这篇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