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崧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嘱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巴陵,楚之世,有三峡。其山重嶂,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也。
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瞰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
袁崧,一称袁山松,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宜都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宜都记》已散失,见于《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所引,已不全。这里所以选它,因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第1037页称山水记“终则附庸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袁崧《宜都记》一节足供标识”。钱先生认为袁崧以前,写山水的都是附带的,山水记独立成篇的,首推《宜都记》。因为《宜都记》是最早的山水记,所以虽已不全,还是选入,看古代最早的山水记,是怎样写的。
宜都靠近三峡中的西陵峡,所以从听说三峡中水流很急讲起,当时书上记载和口传都怕上三峡,没有称赞三峡山水之美的。作者“来践跻此境”,即来到宜都,“跻”是登高,即上山,看到三峡中的西陵峡,就赞美那里山水之美。那里“叠崿秀峰”,崿崖,重叠的山崖、高秀的山峰,呈现出各种奇异的结构和形状,难用文辞来描写。“林木萧森”,形容树木茂密阴暗,“萧森”指阴晦,因树木太密,所以感到阴暗了。“离离蔚蔚”,状茂密深郁。高山上的树木在有云气在的上面,“霞气”指云气。抬头看树木,低头看照映在水中的山林,越熟悉越好,“习”,熟习。“信宿”,连宿两夜,流连忘返。认为山水有灵,也当称为知己了。
巴陵就在西陵的东面,作者到宜都,就靠近巴陵。巴陵在战国楚国的时代,范围较广。称为有三峡,这三峡指西陵一带还有两陵,跟一般所说的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范围小些。其中狭的地方,也是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猿啼回响,“泠泠”,状声音的清响。西陵即西陵峡,登南岸山顶,望长江如一条萦绕的带子,长江中船像野鸭和大雁。到江边看长江的水也分清浊,清的水看水中的游鱼,像在空中游动。浅处可以看到水底的五色石子。
这篇最早的山水记,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地写,像第一节写“峡中水疾”到“欣然”“亲见”那里景物的美好,是概括地写。下面写那里林木的美好,也写得比较概括。一是较具体地写,写三峡,其中狭处“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还有猿鸣回响清越。写从西陵峡山顶望长江如带,船如凫雁,又写江水清处,“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这两种写法,对后来的山水记都有影响。
比方著名的《水经注》写“三峡”这一段,是从盛弘之《荆州记》里引来的。《荆州记》这一段见于《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十八《峡》里。其中写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就从这篇“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来的。其中写到“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就从“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来的。再看“三峡”这节的写法,也有概括写的,也有具体写的,不过它把概括和具体结合起来写,又稍有变化。像“三峡”写“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在这段里,有概括地写三峡的地势的,写三峡中水流的湍急的,也有具体地写其中的“隐天蔽日”的,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概括和具体结合起来写,这是变化,但文章还是受到这篇《宜都记》的写法的影响。受影响又有变化,所以“三峡”成为名篇,即吸收《宜都记》的写法,再加以发展变化。
《宜都记》具体的写法中还有好的写法,为“三峡”中没有吸收的。如这篇所写的:“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梁代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跟本篇的写法有相似处,可能受本篇写法的影响,但写得也有变化。本篇写“十丈见底”,吴均篇作“千丈见底”,那是加以夸张。本篇作“鱼游如乘空”,用比喻。吴均篇不用比喻,又作能看见“细石”,这是结合他所见的来写,说明仿效也要结合实际,才是好的仿效。
再说“鱼游如乘空”这个比喻,后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有类似的写法,作:“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上面点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冽,指水清澈见底,所以鱼“若空游无所依”。再加上日光照透水面,水底的石上有鱼影画,这就写得内容更丰富了。把“鱼游如乘空”,写成“皆若空游无所依”,把“乘空”变成“若空游”,加上“无所依”,更明显,这也是变化。再像这篇里写的,从山上望大江如带子,望船如凫雁。这种写法,“三峡”篇里也没有。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有类似的写法,写登上西山,望下面的山谷,“若珪若穴,尺寸千里”。山像小土堆,谷像小穴,再加上“尺寸千里”的说明。这里看到柳宗元吸取了本篇好的写法,结合实际,再加以变化,有创造,有丰富,所以“永州八记”成为山水记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