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东晋的著名和尚支遁,字道林,他创作了《即色论》,宣扬佛教“色即是空”的说法,认为有颜色和有形象的一切都是空的。《即色论》写成后,给当时的著名人物王坦之看,坦之做过中郎,因称王中郎。坦之总是不说。支道林说:“是默默地记住吗?”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师利菩萨,谁能够赏识我呢?”

这个小故事在讲什么呢?第一,在写出东晋时代的所谓清淡是怎样的,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一点来。作者选择这个故事速写,是有用意的,是用它来显示清谈的风气的。第二,写了两个人,两个人的简单对话都是有用意的,也反映了当时的学风。

支道林是著名和尚,他说“默而识之乎?”这句不是佛经里的话,是《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是孔子的话。孔子读五经是“默而识之”的。支道林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赞美王坦之,用孔子来比他。二、赞美自己的《即色论》,好比孔子读的经书。主要意思还是自称自赞。王坦之的回答是说你根本不懂。所谓“既无文殊,谁能见赏?”有三层意思:一、你引《论语》显示你不仅懂佛经,也懂儒家的书,这没有什么。我就讲佛经典故来回答你。二、你认为我“默而识之”,根本不是。原来《维摩诘经》说“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什么叫菩萨入不二法门(即佛法)?’维摩诘默然不说。文殊师利菩萨赞美道:‘这真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通佛法,要是维摩诘回答了什么叫通佛法,从佛教看来,这种回答都是片面的,不够正确的,只有不回答。说明他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说明他真懂佛法。所以他的不回答,说明他真懂《即色论》。支道林却误认为他“默而识之”,是错了。三、从佛经的观点看,支道林的水平还不如他。既无文殊二句,他以维摩诘自比,说是眼前没有文殊在,谁能赏识我这默然不说的意思呢?支遁以“默而识之”来揣度他,说明支遁连维摩诘的故事都不知道。在这简单的话里,实际上是两个人在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支道林输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清谈是怎么回事,即在平常的交谈中,运用交谈来显示自己的学问见识,有时还表示自己的风度品格。他们谈论的中心是围绕着《易经》、《老子》、《庄子》和佛经的,所以称为谈玄。像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佛经来谈的。

这个故事在写作上有什么可取的呢?它的语言非常简练,没有多余的话。就是“中郎都无言”中的“都”字似可不要,其实“都”是“总”的意思,总是无言,说明支道林等他回答,等了一会儿他总是不回答,这个“都”也不能省。它只写两人对话,把当时的情景都略去了,写两人对话,把无关清谈的都略去了,省到不能再省了。他写对话是有选择的,选择最有关系的来写,不浪费笔墨。它只引了两个人有关的话,不加说明,写得含蓄。这样写,在当时清谈风气中的人自然明白,自然可以体味。像这些,在写作中是不是可以借鉴,帮助我们把文章写得精练,写得简短,写得抓住要害,写得含蓄可以供人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