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一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日,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
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锸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记 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
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于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河,河水深碧泓渟,澄澈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
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嫋嫋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高柳覆门,流水清激。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余出巉石,肌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游西山十记》顺序大致是按游踪写的。西山,即北京郊区的西山,包括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游西山十记》中的地名,现在基本上都保存着。
先看《记一》。开头一“出”一“过”,起得简洁明快。一笔带过,好似电影中的快镜头,一闪而过。但他把游览的地点,游踪的方向,交代得一清二楚。紧接着的是一组长长的慢镜头。两岸杨柳依依,溪水弯弯,是写那里的环境;“洞见沙石”,可清楚地看见溪中的沙石,极写溪水的清澈,是俯视水中景物。蕴藻,一种水草,“蕴藻萦蔓”,是说水草萦绕枝蔓。鬣,指马一类兽的颈上的长毛,“鬣走带牵”,是说水草在水中飘动像马鬃那样被风吹拂着,又像带子一样牵扯着。小鱼头尾相接地嬉游着,“翕忽跳达”。翕忽指迅疾。跳达,指轻快地游动的样子。“蕴藻”四句,进一层写溪水清澈。这和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一样的写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用空游和鱼影显示水的透明。袁中道也是不从正面写水,而通过“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来映衬溪水的清澄。
再从作者描绘的图景看,“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是静态,而“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则是动态。一静一动,互相映照,构成了一幅山水画。亘流背林,就是靠近河水,背着树林的意思。掸刹即佛寺,“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作者移步换形,寥寥数语,十分简洁地勾勒了寺庙的环境。这一段以“寂静无人,鸟鸣花落”作结,写出作者“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总的感受和印象。“鸟鸣花落”是对周围幽寂环境概括,是一种诗的境界,这就是南朝诗人王籍描写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也是唐代诗人王维描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境界。一方面说明环境静谧,四周没有一点纷扰;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的闲静,他是在悠然赏景,人闲,心也闲。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今予幸而厌弃世羶”之故,而才能“与无情有致之山水,两相得而不厌”,即真正赏心悦目,体会到山水之美吧!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十分简明,但已突出了“响水闸”得名之由来。龙潭堤的树和水用虚笔,只用了两个“益”字,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接着用浓彩追忆最有特色的盛夏西湖,详略虚实处理得极为得当。西湖,即今颐和园之昆明湖。原为北京西北郊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元代定都北京后,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及沿途水源,成为宫廷用水的蓄水库。明代湖中栽种荷花,湖旁筑有寺院、亭台,成为有名的游览胜地,故有杭州西湖景之美称。骈阗,形容游人簇拥的样子。临流泛觞,这是古代一种饮酒方式,游人列坐流水旁边,顺着水流把觞(酒杯)放在水上,让其流到下面,坐在下面水边的人,就得拿起杯来畅饮。“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是作者精心选择的盛夏西湖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场面。一写景,目见的是荷花,鼻闻的是荷花香。从色、香的两个方面,写出“芙蓉十里”的壮观场面。“芙蓉十里如锦”自然会想起柳永描绘的杭州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个西湖,一北一南,交相辉映,使人浮想联翩。二写人,“士女骈阗”,是说男女游客观花,人群接连不断,进一层渲染了“芙蓉十里如锦”的壮观场面。“芙蓉十里”也因“士女骈阗”而充满了活力和生气。而这热闹的场面,恰恰又和第一段描绘的幽寂的境界,以及第三段中将要勾勒的“古柏阴森”的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读起来真是一波三折,跌宕多姿。三写习俗,从“芙蓉十里”的长镜头而转向特写镜“临流泛觞”,则是晚明风土习俗的画面。
青龙桥至功德寺一带的风景,作者分了五层意思来描绘,井井有条,脉络清晰。随着作者的游踪,一步一步由青龙桥漫步到了功德寺。先写青龙桥侧数武的寺庙,“数武”就是数步。古人一般以五尺为步。一武即半步。寺院,勾勒了它的庄严、肃穆、阴森。次写阁,勾勒它的形状,位置在山腰,千峰像它的羽翼,又像屏风一样环抱着它,千峰的浓雾沉积在它的下面。次写畦田、村落。畦田杂在堤柳溪流之间,村落隐在丛翠之中,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再写从小阁下来,走到功德寺,记其建筑特点和周围环境。宽博,指庙宇宽明广。野致,指庙宇外有野趣,与城市中的庙宇不同。怎么有野趣呢?庙前有清流环绕,流上有高桥可坐。坐在桥上可赏玩田野风光。最后写到寺僧,主要写他们的“多习农事”。一写“道人执畚者锸者带笠者野歌而归”;一写“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这里选择的执畚者、执锸者、带笠者、执杖者,以及水田、塍间、群蛙,进一步形象地写出野趣,写出田野风光。
末段,是点题。作者原来“未能忘粉黛”,“未能忘丝竹”,即爱好“声妓”。后来他厌弃这些,把“声妓”看做“世羶”,即羊肉的羶气味,故对已不见三年的“田家之乐”充满着情意。在朴素明朗,平淡自然,宁静安闲的“田家之乐”中,含蕴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然而袁中郎没有深入田家,是不可能了解田家的苦乐的。他说的“田家之乐”,只不过说明他爱好自然风光,讨厌达官贵人所追求的声妓罢了。
《游西山十记》好似由十幅画组成的长卷,每幅都可独立存在,但上下幅之间又似断实连。十幅画组成的长卷才构成完整的西山景色。
《记一》讲到功德寺,《记二》开头:“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自然把《记一》和《记二》衔接了起来。写玉泉山,重点在写玉泉。首先,作者对山脚下的泉水作了大概的描述:“山根中时出清泉,激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说的是山脚下不时可以见到清泉从怪石中激喷而出,但水声很轻。一个“时”字,体现了泉水之多。而“悄然如语”除了形象地表现泉水的细小以外,又给人一种亲切感。再写“裂帛泉”,当指声如裂帛。水是上喷的。玉泉山阳有巨泉喷而上,故亦名喷雪泉,曾有远胜济南趵突泉之称。喷出来的水称“沸冰结雪”,因水沫如雪,故称“结雪”;水珠如冰,故称“沸冰”。用“雪”和“冰”,正写水沫水珠的白。这时“绿叶秾郁”,时令已是春深了。接下来写泉水的清澈见底。“石子鳞鳞”,鳞鳞,是说石子在水中发亮。“朱碧磊珂”,是指石子有红色的,有碧绿色的。磊珂,指石子堆积的样子。珂,当作“砢”。“金沙布地,七宝妆施”,是指那里像佛经赞美的西方极乐世界。七宝,各种佛经说法不一,《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磲、玛瑙、珍珠、玫瑰为七宝。“荡漾不停”,有泉水流入,所以水波荡漾不停。“闪烁晃耀”,在阳光照射下,所以光彩闪耀。这两句极写裂帛泉泉水清澈,看到池底有黄沙,沙上有各种彩色的石子像七宝,看了这些,好像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了。泓渟,指水深凝聚。潜鳞,指鱼潜游在水底。荇,一种水生植物。“深碧泓渟”四句,还是反衬泉和河水的清澈,但因作者不断变换角度,所以读起来并不感到重复。对裂帛泉的描绘,既富有色彩,又充满想象。从喷泉的沸冰结雪,到池底的金沙布地、七宝妆施,令人神往,再写河里的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再现了从裂帛泉到河水的千姿百态,使读者宛如置身于五光十色的幻景之中。写到这里,作者的笔触该收了吧?不,他又添上几笔:两岸的垂柳拂动着水波;水中为捕鱼而设的石堰,排列得像雁行那样整齐;兼以独木桥为之点缀。有了这几笔周围环境的勾勒,使裂帛泉和河水更加壮观和富有野致了。
“折而南”三个字,即过渡到了华严寺。写华严寺,仅选择其中两洞。其一,略写,点出其洞之大,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即止。其二,写大士洞,即观音大士洞,则详加描写。写洞内石上的纹理种种奇特;写其有深不可测之小洞;写其上之望河亭。这三处因都有点名气,所以作者一一点出。作者不惜花费笔墨之处的,却仅是望河亭一处。在材料的取舍、详略上,作者是颇费心思的。望河亭,从西湖写起,这是实写西湖之美。“明如半月”,一方面写出湖的形状;另一方面写出湖面的色彩,这种写法,既可节省文字,更可使人寻味。用明月积雪比湖,大概还或多或少蕴涵着作者对光明纯洁世界的向往吧!写堤,用烘云托月来反衬西湖之美。不知里数的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婀娜多姿,情味无穷。在这封天蔽日,一片绿色海洋的映衬下,把洁白如月的昆明湖烘托得更加如诗如画了。最后写到畦田。没有写人,因为这境界在《记一》中已写出,这也是作者节省笔墨的地方。这里着意写的是恰似暮春三月的江南景色,使人不禁想起南朝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这明媚的春光和裂帛泉奇幻的景色组成的是一幅和谐的西山春色图!
徐名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