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乐府不采诗,故叙事之作独少,然亦非绝无其作也。盖魏世乐府,虽出摹拟,而摹拟之中,往往亦具创作之意,即前人所谓“借古题,写时事”是也。从其“借古题”一点言之,固属摹拟因袭,从其“写时事”而论,亦自不失为创作。此其风盖自曹操开之,如所作《薤露》、《蒿里》二篇,即为借汉《挽歌》旧题,而写当时董卓作乱之事者。惟以地位环境关系,其所写之事,要为个人之事,贵族之事,终觉与民间无涉。故求其能约略表现此一时代民间情俗社会状况之作,乃不在以乐府著称之曹氏父子,而转在曹氏父子以外之第二流作家,如王粲,阮瑀,陈琳,左延年诸人。故今总为一章,合并叙述,亦魏世之民间乐府也。
王粲字仲宣,山阳人。献帝西迁,粲徙长安,以西京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后曹操辟为丞相掾,魏国既建,拜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卒,年四十一。粲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以为宿构。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乐府,有《从军行》、《七哀》等篇。而《七哀》“西京乱无象”一首,叙汉末乱离,生民涂炭之惨,尤有足感者。诗云: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乐府古题要解》云:“《七哀》起于汉末。”按曹子建《怨诗行》,《文选》题作《七哀》,然则所谓《七哀》者,固乐曲之一也。
粲依刘表,时年十七,当献帝初平之三年,《后汉书·献帝纪》云:“初平三年(192)夏四月,诛董卓,夷三族。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氾、樊稠、张济反,攻京师。六月戊午陷长安城,吏民死者万余人。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司徒王允,皆灭其族。”盖即此篇所咏。遘与搆通,豺虎谓李傕等。沈约所称“仲宣灞岸之篇”,又杜诗“群盗哀王粲”、“豺遘哀登楚”,皆指此作。《毛诗·曹风·下泉》序云:“下泉,思治也。曹民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按吴旦生《历代诗话》云:“灞陵,文帝所葬处,故接以‘泉下人’,其云‘悟彼泉下人,喟然伤心肝’,陶渊明诗‘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正同意也。今本作‘下泉人’,遂谓《下泉》,《曹风》诗篇,其诗有‘念彼周京’之句,正是望长安而有感。其说反觉支离。”录备参考。)
阮瑀字元瑜,陈留人。少受学蔡邕。曹操辟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建安十七年卒。亦为七子之一。其乐府诗有《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顾闻丘林中,嗷嗷有悲啼。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上塚察故处,存亡永别离。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后母之虐,古今多有,诗歌所咏,则亦罕见。《谈艺录》云:“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盖叙事辞缓,则冗不精,翩翩堂前燕,叠字极促,乃佳。阮瑀《驾出北郭门》,视《孤儿行》大缓弱不逮矣!”按此篇亦自平实可法,又魏世作者,或述酣宴,或伤羁旅,其能留意下层社会,敷陈民间疾苦,如此作者,殆如麟角凤毛,未可以文艺之末事少之。结作劝戒语,亦乐府之体宜尔也。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尝为檄讨曹操,丑诋操父祖,绍败后,操释前嫌,使与阮瑀并管记室。亦当时七子之一。有《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张荫嘉《古诗赏析》曰:“往谓六句,设为卒往告吏求归,吏惟饬卒急筑,卒再与吏析辩往复之词。长城四句,言如此工程,宁有尽日,将来夫妻相聚,真绝望矣。作书六句,第一番寄答。去书但嘱‘便嫁’,来书但责‘何鄙’,不忍直言必死边地也。身在至末十句,第二番寄答。寄辞六句,以在祸难,说明不忍稽留之故,复言生男不如生女,用古辞语,以见己之必死边城。答辞四句,表自己之亦当从死,而夫之死,终不忍言,只以‘苦’字代之,得体。”按此篇误解者甚多,致标点失实,张氏之说,盖本诸其师沈德潜《古诗源》,而特见曲尽,最为可从。《太平御览》五百七十引杨泉《物理论》曰:“始皇起骊山之冢,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此则张氏所谓“用古辞语”者。程谓课程,《汉书·景十三王传》:“杵舂不中程辄掠。”师古注:“程者,作之课也。”官作犹官役。“举筑”句,谓歌邪许。《淮南子·道应训》:“令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盖言同声用力也。
长城为吾国历史上最伟大之工程,自战国以来,代有修筑,其间盖不知牺牲多少人民生命,故一见于民歌,再见于乐府。惜汉古词不传,蔡邕所作,亦未切题,其直接摹写长城给与民间之痛苦者,孔璋此作,实为首屈一指。意当时或亦有修筑长城之事,故孔璋借古题以咏之。
左延年,生平无考。《宋书·乐志》称其“妙善郑声”。《晋书·乐志》亦云“黄初中,左延年以新声被宠。”约可知为一妙解音律之人。其所作杂言《秦女休行》一首,于三曹七子外,亦别具风趣。其词云:
步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休年十四五,为宗行复雠。左执白杨刃,右据宛鲁矛。雠家便东南,仆僵秦女休。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关吏呵问女休。女休前置辞:“平生为燕王妇,于今为诏狱囚。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明知杀人当死,兄言怏快,弟言无道忧。女休坚词:为宗报仇死不疑!”杀人都市中,徼我都巷西。丞卿罗列东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两徒夹我持刀,刀五尺余,刀未下,朣胧击鼓赦书下。
盖叙述烈女复仇之事者。与晋傅玄《庞氏有烈妇》咏庞娥亲复仇事甚相类。惟此篇本事,别无可考,不敢遽断其为时事,抑为故事耳。按自东汉之末,私人复仇之风特炽,贤士大夫,又往往假以言辞,遂致不可遏抑。如《后汉书》六十一《苏不韦传》:“不韦父谦为李暠所害,不韦乃凿地达暠寝室,杀其妻儿。复驰往魏郡,掘其父阜冢,以阜头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愤恚发病欧血死。士大夫多讥不韦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则谓‘子胥凭阖庐之威,因轻悍之卒,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力唯匹夫,功隆千乘,方之于员,不已优乎?’议者于是贵之。”(有删节)又如《三国志》二十四《韩暨传》:“暨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禽陈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名。”夫复仇,非以为名高者也,而名乃由是显,则当时习俗可知。故魏文当即位之初,即下诏禁绝。《魏志》二:“黄初四年(223),诏曰: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雠者皆族之 !”观此一诏,则其风尤可见。延年此篇之作,及所咏之事,并当黄初四年以前,亦足以观一时之风俗焉。 [1]
白杨刃者,即白杨刀,《淮南子》:“羊头之销。”高诱注:“白羊子刀也。”羊杨通。宛,地名。属南阳。《荀子》:“宛钜铁 。”杨惊注:“大刚曰钜。 ,矛也。”盖其地出矛。平生为燕王妇,其事不详,想亦作者随文渲染之词,未必实有其事,观上“休年十四五”句可知,乐府中多有此种夸诞不近情理处。“弟言无道忧”者,谓上失其道为可忧也,盖弟劝阻之词。
《诗薮》云:“左延年《秦女休行》,叙事真朴,黄初乐府之高者。傅玄《庞烈妇》盖效《女休》作者。词意高古,足乱东西京。乐府叙事,魏晋仅此两篇。”按傅作乃叙述故事者,严格而论,实不能谓为叙事作品。至魏世一代,若上文所举王粲《七哀》,阮瑀《北郭》,陈琳《饮马》,皆不失为叙事之作,亦不得云仅延年此篇然也。
魏自正始后,国势日非,乐府之作,亦顿形沉寂。大诗人如阮嗣宗,《咏怀诗》多至近百首,而乐府竟无一篇。惟嵇康有《秋胡行》七章,然亦备极悲观,且语涉玄虚,无关叙事,故今从略。
* * *
[1] 东汉末年,报仇之事,史不绝书,今补录一二如下:《后汉书》卷八十二《崔瑗传》:“初,瑗兄璋为州人所杀,瑷手刃报仇,因亡命,会赦归家。”又卷九十七《党锢列传·何颙传》:“太学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病笃,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义,为复仇,以头醊其墓。”所可注意者,崔何二人皆儒生,崔且为《座右铭》之作者,并自言“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而亦手刃报仇,则当时社会风气可知。按同书卷五十八《桓潭传》载谭上疏陈时政所宜,有云:“今人相杀伤,虽已伏法,而私结怨仇,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 ,而俗称豪健 ,故虽有怯弱 ,犹勉而行之 。”谭乃东汉初人,而其言已如此,则知颂扬复仇风之形成,由来已久。此诚当时一大社会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