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息
这部书已经出版了二次,这是第三版。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借的是,这些本子都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已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1992年7月,编者在收拾陈年老笔记本子时,忽然发现了一个褐色小本本。这里头有95页记录着1965年顾颉刚老先生对我讲述的中华古史。这是重大发现,令人惊喜。翻阅之下,知道这个本子,比前一个蓝色本,更为重要。书名《入门》,必须增补上褐色小本的记载,才真的更会体现这一书名。
为什么出了这些事?和“文革”有关。我是1965年单独听讲的,1980年才着手整编蓝色本本,那时忘记十多年前原是把听讲笔记先后录写在二个本子上。是“文革”之前所听所闻,到“文革”之后,才单单发现了蓝色本。又过了十多年,才新发现了褐色本。这一发现,就像偶然看见了新宝藏。
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新闻!对于编者来说,这是一次新奉献!我感到莫大的庆幸!
这两个本子都是往年不寻常的日子,所作的不寻常的记录。两本合一,才是真正的全璧。
褐色本所记,中心是中华民族之缘起、壮大与发展。这里包含着古族、古事、古人、古文字、古书、古神话、古故事、古器物、古文学、古诗、古代轶闻趣事。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至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作为整理人,我在整理原笔记时,十分注意不走样子,不离格儿。努力保持顾老原话、原意、原色、原味。当然笔记语言,同他本人的口头语言不可能一般模样。而把数十年前的笔记语言,再化成读者可能看得清的语言,并不可能一个错字、一个错句也没有。
整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中华民族的久远的历史和文化,越发感到骄傲和光荣,想读者必将有同感。
当然,一些史学研究家和一般学者,也会感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将有助于他们自己的科研工作。
何启君
一九九二年八月于秦皇岛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