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的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最早的是殷墟甲骨文。更早,是否还有文字,要将来看出土的东西。
现在从甲骨文上来看,甲骨文原来只用于当时的占卜。上古之时,凡要记事都记在竹子上。可是竹子不能存留久远,而记在甲骨上则可长久留存着。
甲骨文保存到现今、且已被发现的,约有二十多万片。原来,商王很迷信,凡事都要占卜。“卜”字,是占卜时火烧骨头上的裂纹。商王所占卜的事记写在骨上,于是成了史料。并且,连商王的世系也找到了。只是不记人名。
2. 经书漫谈
到了周代,有了五经,是最早的史书。这五经是:
一、《尚书》
二、《易经》
三、《诗经》
四、《礼经》后来又分作三经,即:1.《仪礼》;2.《周礼》;3.《礼记》。
五、《春秋》。《春秋》又分成三:1.《左氏传》;2.《公羊传》;3.《榖梁传》。
再加上《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共有十三经。五经变成为十三经。
那时贵族的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至为紧要的是礼、乐。礼字,本是送玉给人。礼与乐是配合的。人们见了王,见了诸侯,见了大夫,见了朋友都要行礼、唱诗歌。所以那时人们都善于歌唱。那时的乐师不以知识丰富作为专长,而是唱用于礼的诗。其次是射御,以便作战时之用。而史书,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作史,是另有专人去做的。至于数,由于要管理,得用数。所以,古代教育有上述六项,分三类:一行礼;二作战;三管理。
(1)《诗经》
《诗经》有风、雅、颂。颂,是祭祀祖先的时候所用。风、雅用于交际。雅,用于高贵的客人。风,多半是抒情的。
诗同乐,不能分。古代的乐器有钟(金)、鼓(革)、琴(丝)、瑟(丝)、箫(竹)、磐(石)、柷(木,木质打击乐器)、笙、匏、敔(音于、土)。瑟,现今已经没有了,它有弦二十七条。
(2)《尚书》
《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尚,是上古的史。汉以前叫书,表示是用文字书写的。汉代人以为那是从古时传下来的,所以叫它为《尚书》。《诗》只有三百篇,而《尚书》有如档案,多得很,没有数。春秋、战国直到汉代,都抄了古时的书简,到后来书简都烂掉了。他们抄写时也改动那些书简,抄一次,改一次。有些,就失去了原来面目。最初抄写《尚书》的人,不知虞、夏的事。到战国时候,有了《墨子》和《左传》,才多出虞和夏二部分。汉朝人所用孔子、墨子引的《尚书》,已经不是原来的《尚书》了。原《尚书》篇帙十分浩繁。汉代人说孔子编了《诗经》和《尚书》,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现在所看到的《尚书》,是汉朝人选编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
《尚书》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典——记君王的事;二是谟——记载臣对君的言论;三是训——记对一般政事的议论;四是诰——一些文告;五是誓——誓言,誓师之词。
古代史事,在典这个部分中。《尚书》记言多,记事少。后人知道夏、商、周的事情,幸亏是有了《尚书》。可惜的是,《尚书》只留下来二十八篇。
汉以后,魏代有王肃,把汉代的《尚书》所没有了的,又编了一下。有的有根据,有的是他自造的。王肃加写了二十五篇。他又把汉代《尚书》里面的专门文章分出五篇来。于是总共成了五十八篇,传到今天。王肃伪称《尚书》原是一百篇,经过秦代焚烧之后,只存下五十八篇。
宋代学者经过研究,确定二十五篇并不是原作,对此提出怀疑。以后,讨论了八百年,到清代乾隆时,作了结论,肯定这二十五篇是假造的,但是其中也有些真正的史料。
(3)《礼经》
——《仪礼》
《礼经》,即《仪礼》,这里分为:
1.冠,成年人戴冠时,如上自已的字;2.婚;3.扣见;4.燕,即讌;5.觐;6.射;7.乡,低等的官;8.丧;9.丧服,戴孝。
——《周礼》
《周礼》,分为六官,即六篇,是六个大官的事情:
1.天官冢宰,谈宫内的官所负责的事情;
2.地官司徒,管人民土地;
3.春官宗伯,管礼节;
4.夏官司马,管军事;
5.秋官司寇,管司法:
6.冬宫司空,管工程。
《周礼》相传为周公所做。说他制礼作乐。事实上不是。这部书是战国时候的人做的。这时,快要大一统了。齐人计划统一天下后,如何统治全国的设想,在天子之下设立六个大官。每一大官下.设六十个小官,则总共有三百六十个官。
——《礼记》
《礼记》,是儒家的散文,一篇一篇的,共有四十九篇。有一部分是儒家言论,一部分是古代礼节,也有儒家想像中的古代的礼节。
(4)《春秋经》
《春秋经》,传说是孔子做的。原来是单独一部,现在放入三传中。《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一年一年记下来。一年分四个时节、十二个月。依次写下来,是古代史中很有次序的史书。此书只是记载周王、诸侯、卿、大夫。卿是大夫里的最高层。过去的古史书,没有人民。《春秋》,是说的东周平王之后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孔子所做。是孔子的学生把鲁国的编年史简单的抄了一份.有些又去掉了。
《春秋》是大事记,太简单,光看《春秋》还是弄不明白,所以才有《左传》来补充。
——《左传》
《左传》,战国时期所写,是春秋时期的史料。
古代的史官,记事时分作二部分:一为大事记;二为细记。《左传》是根据史官所细记的部分,抄下晋国、楚国、齐国、鲁国、卫国五国的史料,把五个国家的史事统一起来,作为编年史。《左传》传说是左丘明所做,不知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传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左丘明是孔子死了以后八十年的人。《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我以为清代经今文学家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尚书》中史料少,《左传》中史料丰富些。《左传》中没有夏和商的篇章。作《左传》时,前述五国的春秋前期的史料,巳经大多毁掉。
古史书传至今天的,《左传》的价值数第一。
——《公羊传》
《公羊传》,是战国时候,经学家公羊氏口讲的,到汉代写成文字。这部经书,没有史料,只是把《春秋经》的大意,解释了一下,说明孔子的本来意思。
——《穀梁传》
《穀梁传》,是冒牌的,汉代中叶做的书,没有价值。
(5)《孝经》
《孝经》,是汉朝最重要的书。那时,只要是读书人,想读书,就必须念《孝经》。《孝经》,是汉代读书人第一部要读的书。因汉代特别重孝。当时初进入封建社会,每人有了产业可以继承了。父传子业,子承父业,所以提倡孝。这部书的篇章最少,只有十八章。讲王、臣、大夫的孝。
(6)《论语》
《论语》是孔子讲的话,少数也有孔子的弟子讲的。
孔子的时候,没有作书的风气,到战国时候才开始有了著书风气。这部《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其中有个曾子,即是曾参。所称“子”,就是先生。还有个有子,即有若。这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从书中对曾子和有子的称呼,可以明白《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著。这是一部战国初期所写的书。这时候,孔子的话已经辗转传说数十年了,已经不是孔子的原话,有的也不是他的原意。然而,这书仍然是孔子原话、原意最多的书。
《论语》共有二十篇。前十篇是他的再传弟子所写。后十篇是更后的人所写,大约是战国中期所写,所以,价值也就更差了。
前十篇与后十篇比起来,后十篇所以在前十篇之后。这是因为前十篇里称孔子为“夫子”,这“夫子”的意思就是老师;后来“夫子”又用来指“那一位先生”,“夫子”变为与“子”相同的尊称,这时已到了战国中期,所以后十篇出现了“夫子”这一称呼的新用法,就可以知道它的写作时间了。
这部书有价值,可表现孔子、春秋时代人的思想。
《左传》要和《论语》一同阅看。
(7)《孟子》
《盂子》共有七篇。是孟子的弟子写的,其思想和《左传》相同。《孟子》主要是记言,代表了战国时代盂子的思想。
孔子和孟子不一样。孔子尊霸,就是尊各个大诸侯。而孟子就尊王,因为孟子的时代,诸侯很少了,人们希望大一统。孔子只是尊古代的王。
到了汉代,帝王已经立起来,人人不可侵犯。孟子同这个时代的思想就又不相同。孟子曰:“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在孔子的思想和言论里都没有,汉代以后的思想和言论也没有。这因为,盂子时期并无真正的帝王。他所说的王,只不过是他希望中的、想像中的王。
孔子、孟子前后相距百年。
(8)《尔雅》
《尔雅》是分类的词典,如草、木、鱼等类。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尔雅》里有:
1.释诂——即以今天的话来说古字;
2.释言——即以今天的话互相解释;
3.释训——解释形容词。
所以《尔雅》是训诂之学。《尔雅》,是西汉人所著,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
(9)《易经》
《易经》,讲八卦,八卦是:乾,乾是父、是天;坤,坤是母,是地;震,震是长子、是雷;坎,坆是次子,是水;艮,艮是少子,是山;巽,巽是长女,是风;离,离是中女,是火;兑,兑是少女,是金。八卦里包有一家八口。
八卦和五行说不同,八卦分成八类,五行分成五类。
从八卦里,重叠起来得出六十四卦来。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些卦爻里,可以定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可做。就有了签诀。签诀当中,有“利涉大川”这样的话,意思就是可以过河。又有“利用行师”的话,意思是可以作战,等等。
占卜可分为二种:一是卜,把龟甲用钻钻一下,再火烧,然后看上面的裂痕。二是筮,用蓍草排列开来,再看得到什么。今天用钱来排列的叫金钱课。
古人做事,都用占卜来决定。
《易经》,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到秦、汉时代,把《易经》放进儒学当中,尽量把哲学思想放进《易经》里,使这一经书哲学化。比方“天往不复”,“否(一个卦的名字)极泰(也是一个卦的名字)来”,都出自《易经》。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等等。
(10)经书杂论
经书是四官所写的:
卜官——写《周易》,有宗教史、哲学史;
史官——写《春秋》、《左传》、《尚书》;
乐官——写诗,又写乐谱;
礼官——写礼,制度史。礼官,现在不见了。所以经书可以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史。
五经当中,《尚书》最难读。至于《孝经》、《论语》好读易懂。
五经是战国以前的书,战国以前的书只有五经了,非常宝贵。
五经的语言,是周朝的语言。《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就是夏,雅言就是夏代的话,就是周代的贵族的话。“礼不下庶人”,那不是普通人的话,可能当时的普通人,听也听不懂。当时的雅与俗不一致。因此,那时的文字与语言是不一致的。
经:“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的是经,实际上经书都是古代的史料。
从汉代到清朝对于经书的迷信必须打破。因为要照五经去做,是维护封建统治。
3. 说说诸子百家
中国当代另有一位老史学家名叫翁独健先生,他是顾颉刚先生的学生。他的夫人是民族学院的历史学教授,对我讲:“顾先生是我的老师。”1980年,他们在听到我说正在整理顾老于1965年冬对我讲的中国历史,他们看了初稿之后,深刻指出:“顾老先生长期从事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的研究和教学,为中国历史科学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论文和发表的专著中,提出了许多创见性的理论观点。在他的一系列的学术著作中,都有他的独到见解,即使有不同看法,甚至认为有错误,也有保留价值。”
如今,已是1992年,翁先生这位燕京大学的解放前的教务长,这位解放后北京市的教育局长,一位年高望重的教育家、史学家,也已作古。想起他对于顾先生的学术评价,每翻开我记载顾老系统讲述的各个中国历史篇章,就难以抑制我对顾老亡灵的无限悼念和深深的缅怀之情。现在,翻阅笔记本,已经听到顾老生前的谆谆之音,他在开讲:诸子百家。
战国诸子的著述,是战国时代的一些纪录。秦统一后,为了灭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把正式记录烧掉了,所以研究战国史,子书的材料就很珍贵了。所有的子书,都是战国思想史,也是战国史。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写战国史的部分,有许多错误,因为他没有掌握战国的史料。从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书,一般人不读子书,没有人研究战国史,所以过去对于战国史是一片模糊。近代才对子书,对战国史进行研究。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人开门收徒,也无一人把贵族的书公开给平民百姓的。把五经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人。这是孔子最大的功劳。所以后人说五经是孔子编的。
孔子
孔子对政治无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孔子主张安分,不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看不到时代要变了,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这一时期,奴隶制变为封建制。人们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对于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做了各种设想,于是才有了诸子的各种主张。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大思想家是墨子。
(1)《墨子》
墨子有明确的主张,他有十大主张:
第一,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打破原来的阶级。天子是天下最贤的大贤人;诸侯是一国的大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这是大变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就是要组织起来。一乡,听乡长的;一国,听君的;天下人,听天子的。全国都要层层向上同。同时,各国对君主无须进贡,很宽松。
第三,兼爱。他设想诸侯相爱,兼爱各国的人,彼此就不会打仗。
第四,非攻。他以为那攻伐兼并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加以反对。
第五,明鬼。孔子不信鬼神,存而不论,这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墨子不同了,要“明鬼”,证明鬼神实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最高的神,天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便一切自然都会好起来的。
第八,非乐。认为音无用,听音乐妨碍耕织,是浪费。
第九,节用。他觉得贵族太浪费了,去掉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第十,节葬。他认为当时厚葬费用太过,是极大的浪费,提出节葬的主张。
总之,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可是当时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张便借托古人,说古来如此。
墨子
墨于究竟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不清楚。墨家的势力当时甚大。读书人非儒则墨,不属于儒家,便属于墨家。墨家有组织,孔子无组织。墨家组织的领导人是钜子。钜子是“大老”、“先生”。钜子是代代相传,就是贤人传给贤人。
墨子虽然“非攻”,却善战。在墨子的书中,战书多。他要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墨家研究“名学”,即逻辑学,是讲说话方式的。叫做《墨经》,墨家都读。墨子,政治、军事、科学都有,高于孔子。可惜,他被人骂得狠。孟子骂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即禽兽。
汉代,对墨子很怕,因为墨家有组织,故消灭墨家。这一来墨子的书便无人看了。到了汉代末年,道教起来了,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当中,就是把墨子的书和道教的书并到了一起。幸而这样才把墨子的书大部分保留下来。
清朝乾隆要研究战国诸子,才从《道藏》里找出《墨子》来,才了解墨子。过去读《孟子》,以为墨子坏极了。
(2)《杨子》
杨子,名朱。他的史事已经不清楚。
杨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也”,是禽兽。杨子有见解。主张“全生保真”,不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时代处在战乱之际,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杨子的书,没有传下来。其后出了庄子。庄子的书文学性强,传下来了。自战国至于今日,人们都喜欢读,庄子的中心思想,是发挥杨子的思想。
(3)《庄子》
庄子,庄周,宋国人,就是河南人。他作了个小官,管理园林。庄子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但所说的道理难懂。
庄子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说大鹏鸟那么大,同小鸟是一样的,又何必做大鹏呢?
第二篇《齐物论》,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样,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所以,不要去争什么大和小,好和坏。说是,从大处看,从高处看,全都是一般模样。从天上看,人的髙一点和低一点,是不分的。
第三篇《养生主》,以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他反对比较、反对知识、反对争,主张一个人生命很短促,不必有知识;不必争,不必胜过人家。
他的主张极端颓废。
(4)《老子》
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老子》一书。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老子》一书里说:“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己。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放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所谓“小国,寡民”,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这种情况属子氏族社会。《老子》上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老子的字宙观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道,先于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像。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是不同于别人;“必则古昔”,则,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
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的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5)《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篇中有一段话: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儒家讲尧、舜,道家还讲神农、伏羲、黄帝。因为这些更无凭据,更可以据此以压尧、舜,从而压倒儒家、墨家。
三家总是说以前的好,都以为一代不如一代,都是厚古薄今,越古越好:战国不如西周,西周不如夏、商,夏、商不如尧、舜,尧、舜不如黄帝,黄帝不如神农,神农不如伏羲。上述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诸子的子书里保存了战国史。
韩非
(6)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魏),吴起(楚),商鞅(秦),韩非(韩),李斯(秦)。他们都主张变法,认为儒、墨、道三家全都提倡古道,不合乎今天;应该变法,以适应于当时。法家主张要法后王,为今后定法。这和儒、墨、道三家的法先王(照着先王的古法去做)相对立。
法家的主导思想是打倒贵族,因为贵族是无功受禄。法家要使人民直接隶属于国君,不归贵族所有,所以,开创一个新时代。
李斯在他当秦相之时,最明显。秦始皇的时候,有人说周之所以延续了八百年,是因为周家大封宗族的缘故。现在你为天子,而子侄不过都是匹夫,没有被封官,有朝一日就可能发生田常式的政变。田常是齐人,曾起来夺齐的政权。
李斯极力反对这个说法。他讲道,上述说法,是读书不通的缘故。所以他们就错误地把古法当成了今法,李斯劝秦始皇烧掉了一切古书,并下令今后不准读古书。秦始皇听了李斯的话,收集了天下的古书,到项羽打进咸阳以后,就大火烧掉了全部所收集的古书。以后,只剩余下民间还遗留的一些古书。
儒家把一族之长,也作为一国之君。曰:亲亲!叫做宗法。对于这个,墨子反对,不赞成亲亲。宗法社会从周代开始。法家起来加以变革。
战国之时,法家都强调各国都要富国强兵,他们讲政治、讲经济、讲军事,注重生产。商鞅为秦国变法,一是发展农业;二是作战。原先本来有士、农、工、商。商鞅不要读书人(士),也不要商人。他只要农事和战事这二件事。为了农事,他讲水利。楚、汉相争,鸿沟为界。鸿沟就是这时期所开的人工河。西门豹作邺令,开了许多水利。今天,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秦的李冰所开造。
法家这批人很能干,不是书呆子,不是空谈家。
(7)《管子》
法家在齐国有些不同。因为齐是工商业国家。齐的土地适宜于制盐、打铁、铁丝。当时各国所穿的衣,都从齐国来。齐国女工多,纺织业很兴盛。
齐的法家也作书,叫《管子》。管子其人,是春秋时代的人。是一位大政治家,管子的主张都在《管子》一书当中。管子是齐国的法家,和秦国、楚国的法家不相同。秦是不要工商业的。齐则依靠工商。所以,《管子》讲工、农、商、兵。这时的齐国,文化也很高。
管子
(8)阴阳家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邹衍是齐国人。此人迷信,阴阳家都有迷信。
《周礼》中,天官、地官等五行思想,在《管子》里就多。齐国的读书人相信这一些。《月令》就是阴阳家的思想。
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但阴阳家从战国时代,就同儒家相混合。到了汉朝,阴阳家和儒家二者已经不可分了。阴阳家是儒家的右派;法家同儒家也合起来了,成为儒家的左派。汉代的董仲舒,是阴阳家的儒家代表。左派是荀子,名荀卿,是战国末年的人。到了汉代,儒家经学家都混合了阴阳家的思想。然而皇帝则采用法家的思想。可是皇帝仍然提倡有阴阳家思想的儒家。阴阳家说,天子即皇帝代表着天来办事的。这是汉皇帝的愚民政策。
汉朝儒家董仲舒、刘向等人,都无有价值。
墨家,是汉皇帝所极力摧残的。因为他们有组织。墨家,到汉朝这个时候,学说不行了,组织解了体。
道家,在汉代初年,很流行,这正是文帝、景帝的时候,这时提倡无为而治。贵族人人读《老子》。让人民休生养息,生活安定。
六十年以后,到了汉武帝,才又打匈奴。花了许多钱。武帝末年,信神,求取长生药,出外巡视、祭祀等,又花了许多钱。后来由于皇帝要钱.定出许多捐税,商人们倒了霉,完了蛋。
秦、汉二代,都重农轻商。商人不许坐车子,不许穿丝织品等等。
战国时,儒、墨、法、道是诸子中最重要的几家。
(9)名家
名家(逻辑家)是从墨家当中分出来的。偏于诡辩。如名家说“白马非马”。又如说,天下的中央在燕的北面,在楚的南面,都是诡辩之辞。
名家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有道理。
(10)杂家
杂家的主导思想,近乎道家。
秦代有《吕氏春秋》一书,吕不韦作秦相,政治大权全在吕氏手中。他养了许多门客,使这些门客把战国时代各家学说合起来,编成一本书,叫《吕氏春秋》,后人可从其中知道战国时的史事。到汉朝,淮南王刘安编了《淮南子》。这部书,混合了汉代初年各家的学说。上述这两部书,如同百科全书的样子。
(11)诸子杂论
秦、汉时期,各家学说趋于混合,大多混入儒家,只是墨家学说未能收进去。汉以后,儒家只读经书,不读子书。也读一点老子、庄子的书。
隋、唐就有了科考制度,但那时未曾固定化。到宋代以后,推行科举,固定下来,三年一考,大张科举。这以后,儒人连老子、庄子的书也不读了。
清朝中叶,乾隆时,儒人觉得只读经书不够了,这才经书、子书都读。子书于是得到校勘、注释。
清人毕沅,是当时的署陕甘总督,他请了人校勘子书。这是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之后。《四库全书》未能特别注意子书。有个王念孙,是髙邮人,专读子书,并且细细考订。清朝末年,有俞樾、孙诒让,也读子书,考订子书。孙诒让还为《墨子》一书作了注释,叫《墨子闲诂》。现在,只有《管子》一书,尚未整理好。
清人所作子书的校勘、注释对于读经书有帮助,便于对经书和子书比较研究。这一来也就打倒了经学的权威。现今,有了甲骨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进行比较和研究,这比淸代又好多了。
例如,关于王道和霸道。过去的人说古之王道是和平的,霸道是杀气。这种说法来自宋人。现在知道,这是不对的。王道并不是和平的,这从甲骨文中可以找出来。
经书中,没有奴隶社会时的事情。现在从青铜器上,可知古王很残忍。如现存在历史博物馆的《盂鼎》上,记载周王赐给盂(一个臣子)一批奴隶:“人鬲(奴隶)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另一批“千又五十夫”。在《小盂鼎》上又记载着:周王命盂(一臣子)伐鬼方(西北方的一个国家),一次获“軎”(即酋长)一人,“馘”(战争中所杀的,割其耳以计数)74812人,“俘人”13081人。第二次又获“軎”(酋长)一人,"馘”237人,俘……人。馘音国。就是割下所杀的人的耳朵,计数上报给王,这很残忍。当然,这些在经书中,全都没有。现在从金文中可以得知。
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孟子》引“书”(逸书)《尚书》,当时的《尚书》。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安抚男女)篚(即筐)厥玄黄(黑的黄的丝织品)绍我周王见休(好),惟臣附于大邑周(服从了周)”。孟子解释道:
“其君子(贵族)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筐)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去其残暴)。”(“绥”作安义解)
现在应当翻译为:“条国不服从周王,周王派兵东征,到了他国里,把他们的男女都捆了来做奴隶。把他们的丝织品抢来装在筐里,献给周王让他高兴。这条国就服属于周朝了。”
这一段译文,是顾老亲自逐字、逐句所翻译,所手书。对于顾老的手书,我当然是一字一字照抄,不敢有错。对于顾老的全部口讲,我也是敬谨抄录,惟恐出错,或漏掉。顾老的语言,我务求保持其原貌。尽一切可能不因我的记录简疏,再还原他的原话时,整理不小心,致于失去原面目。我总要对顾先生、对读者负责任的。
以上的例子,是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才可能得知的。这说明王道,并不是那么慈祥的。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简片)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逸周书·世俘》(即《武成》,是《尚书》的一篇):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十万)有七万七百七十有九(杀17万人)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俘了三十万人)。”这样的凶残,而孔、孟还以为古时的王都慈祥!
诸子,他们当时著书很多,可是传下的少,诸子里头别的人,还有惠施、宋研、慎到、申不害等人。到现在已经不见他们的书。顶多只能在另一部书里见到他们的一句两句话。
有的书,在秦时没有烧光的,在《汉书·艺文志》里,还保有着他们著作的书目。可是书的本身后来又给东汉末年的董卓烧完了。因之,上述几部子书,能传到今天,极不容易。
从前,大烧上古的书,共有三次:一是秦,为了政治目的:二是项羽;三是董卓。到后来,各朝各代的大小战乱,都要烧书。
4. 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古书
经书、子书以外的战国时的古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很有价值的,还有一些。
(1)《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这部书本来已经失去,连司马迁也没有见过,被埋葬在梁襄王的坟里。这座坟墓埋葬了许多的书,共有几车的简。直到西晋司马炎时,为河南汲县盗墓人所发现。政府知道后,收了里面全部的简,并且请人考证。当时,书是很多的。后来这些书在五胡十六国之乱时散失了许多,但这部书并未丢失,直到唐代还有。唐朝的读书人,都喜欢读它、用它。到宋朝,迁都南渡以后,又丢失了。明朝人,又设法收集起来,但加了些自己的东西,有些不大真实。所以名《今本竹书纪年》。其中有真,也有假。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朱右曾重新编集,后来民国初年有王国维再一次重新编集,叫《古本竹书纪年》,直到今天。但是书仍甚残缺。可是对于中国古史研究用处很大。这部书的依据有三:一是传说。西周以前的事,其实全部是传说,因为没有历史的文字材料。这个部分,价值不太大。二是春秋时代的部分,因为有了《春秋》这部书,所以价值也不算大。三是战国部分,由于是当时的纪年,所以价值之大,如同《春秋》一个样。这部书,仍可以纠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关于战国时期史事的错误。
(2)《穆天子传》
穆天子是指周穆王。这是一本西周的历史小说。凡是历史小说,书中的人和事都是真的。一些说的话,是假的,一般都有百分之七十的真实性。这部书,也被埋葬在梁襄王的坟墓中,后来被发现的。
《左传》上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车辙马迹焉。”这是说周穆王要以八骏驾车,走遍天下。西周的天下只有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的一部分,主要在渭水流域,疆域不宽。到了战国时代,各个国的疆域才扩大。《穆天子传》这部小说里,说穆王向西北走去,到了西伯利亚、中亚,走了三万多里路。实际上当然靠不住。可是也可以看出战国时候的人,所具有的地理知识很多,很广,所以能写出西伯利亚、中亚这些很远的地方来。
西王母的传说,在这部历史小说里也见到。说是穆王和西王母见面,还赋诗、饮酒,好像一对情人。西王母可能是一个国家,因名字里边有个母字,故后人说成是女人。唐朝的诗人作诗,有诗写道:“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诗句是代替着西王母说的话。
《穆夭子传》这部古小说书,到现在还有,内容全真。里边战国时候的古字很多。到西晋,人们就不认得了。
汉朝人整理古书很有成绩,但是没有,也不可能看到《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这两部书,因为这是西晋才发现的战国时的书。再有汉朝人看到过,一直传到今天的战国古书,有以下六部。
(3)《国语》
《国语》,左丘明作。书中分八国,讲述他们的史事:1.周;2.鲁;3.齐;4.晋;5.郑(河南);6.楚;7.吴;8.越。这部书的纪事方式不是编年,而是只纪大事,不写年代。只说事和人的话。主要记话,记事也少。这是战国时的人所记春秋和西周时的史事。其价值和《左传》一书相等。所以,我们研究春秋时的历史,有《春秋》、《左传》、《国语》三部书。然而《国语》一书,各段都不相关联,显得零星。经过了汉人的整理,书内的古字和词,都经汉朝人改过了。
(4)《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候的人讲述当时的事。讲述各国的事有东周(河南);西周(河南);秦、齐、楚、赵(山西)、魏(河南)、韩(河南)、燕、宋、卫(很小,在河南)、中山(在河北定县)共十一国。
《战国策》是纵横家所编写,作为给各国国王作参谋和所说的话。其中,也记有些史事。因为主要目的不在于记事,而在于如何使人相信他的话,所以史实材料不多。
(5)《逸周书》
《逸周书》的意思就是不是周朝的正史。这是战国人替西周所写的史。
书的内容讲文王、武王阴谋伐商。这些多半是些想像,只有很少量的根据。因是战国时人所写,所以,终究还有些可读的真东西。
此书,现在正在整理。①(说话时在1965年)
①校订者按:此指沈延国的《逸周书集释》。
(6)《世本》
《世本》,系统的记载古代历史,从远古到战国;是一代又一代的史官记下来的。包括:各国的都邑、世系(王、诸侯、大夫)以及器物的制作。这部书巳经失传,现正在把它恢复起來,可是很不容易,因为所遗留下来的太少了。唐司马贞做《史记索隐》,就根据这部书。这样,可以判断《世本》是唐代以后散失的。现在有《世本八种》一书。
《史记》主要根据是:《国语》、《战国策》,特别是《世本》、《春秋》、《左传》、《尚书》。那时候,《左传》是一般人所见不到的。一屋子的简,十八万字。汉代的人知识少,就因为即使有钱,要抄书,看书不容易。一般人家书少,只有皇家书多。
(7)《山海经》
《山海经》,战国时搞巫术的人所著。是中国地理的最古书籍,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本地理书。这书分成二个部分:一是《山经》,二是《海经》,分别说说:
一、《山经》中分作五经:1.《南山经》;2.《西山经》;3.《北山经》;4.《东山经》;5.《中山经》。
从《中山经》里可以知道是讲湖南、湖北、四川。这是楚国的巫人所著。其中有关于山名、产物、鬼物,人见了鬼以后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有那些草木可以治病。
《东山经》的东,是山东和南方的广东、福建。这个部分写得最马虎。
《中山经》、《北山经》、《西山经》.这三部分里,写的山较细。
二、《海经》,又分为二,再包括八部:
甲、海内:1.海内南经;2.海内西经;3.海内北经;4.海内东经。
乙、海外:1.海外南经;2.海外西经;3.海外北经;4.海外东经。
当时,以为大地是方的,东、南、西、北都有海,山经在中,海内在山之外,海外在海内之外。《海经》也讲海,主要是讲各国。《镜花缘》是抄录《海经》中的各国,有:1.贯胸国,说国人胸膛有个洞,2.无肠国,3.大人国,4.小人国,5.长股国,6.一臂国,7.女儿国等等,共有一百多个国家。其中有些是真实的。战国之时已经有海外交通,可以到达亚洲若干个国家,已经可以到外国去了。所以,这里边就讲到印度,叫“天毒”。“天毒”应当读为天竺。此外,还讲到朝鲜;讲到倭,倭就是日本。日本是很古的国家。《海经》虽然很荒唐,但是也有不少可以读的。
这部书最有价值的,是保存了一些古代神话。儒家的书完全没有神话。
例如“精卫”这个古神话,就载在这部书里。说的是炎帝女儿名叫精卫,到了东海,自已死在那里。她恨海,就衔木石去填东海,永远地填。
又例如“夸父逐日”,说的是有一人名夸父,去追赶太阳,追不上,到了邓国,渴死了。他倒了,可是身子变化成了邓国的树林。
又如羿射日,羿是神。当时共有十个太阳,过于炎热。羿射了九个太阳下来,只余下一个太阳。①
①校订者按:此故事今本《山海经》无,见于《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
再如:禹治洪水。说是大禹杀了许多怪物,才治好了洪水。
有一本书叫《中国古代神话》,专门编集《山海经》里的各个神话。
《山海经》里记下了不少古代传说的神话,儒家把神话里的若干人,改造为历史人物。如果没有《山海经》这部书,则不易认识儒家之作假。
例如:夔在神话中,只有一只脚。黄帝把他杀了,用他的皮来作鼓,很响,五百里以内可以听得到。这是神话。可是儒家变化了,孔子说舜把夔作为臣子,管音乐,管得好。舜很高兴,说道:夔这样的人,有一个足够了!这在《山海经》里,可以知道,夔是野兽,杀了作鼓很好,很响。
所以说《山海经》的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古神话;二是反证了儒家如何把神话改变做历史。过去,人们把《山海经》看作是胡说,因之几乎失传。
十二月二十三日。近两天,室外寒风呼啸,我在温暖的顾老病房里,凝神敬聆老先生的中国上古史高论。先生面含微笑,目光和善,用其夹杂着软吴侬音的普通话,说出智慧的语言。既有古史、古事、古人;又有史书、古经;再有故事、神话、趣闻;还涉猎着古文学、古诗,旁征博引,令人喟然赞叹的独有考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引导我走上史坛之堂的幸运。听讲的人,只是我一个人,因此,我也有着极大责任感细细录下来。
(8)《楚辞》
《楚辞》是一部战国时代的文学书籍。首先书中的《离骚》肯定是屈原的作品。至于书中其余的篇章,其作者就不一定了。
比方说《九歌》,是楚人祭神的时候所唱的歌。从这里可以见到宗教信仰。
第一歌,叫《东皇太一》。“东”,东方出来,“太一”是最高的意思,这是楚的上帝,是太阳神。
第二歌,《云中君》,就是云神。
第三歌,《湘君》,湘水之神。湘夫人是湘君的夫人。后人错误地以为是舜的二个妃子,一名娥皇,一名女英。说是舜到南方去了,没有归来。这二位夫人就到南方去寻他,结果死了。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有舜的二个妃子的墓。后来南方人把娥皇、女英混同作为湘君、湘夫人。
战国时有个故事。宋玉有一篇《高唐赋》。高唐,阳台所在的地方。说楚怀王在阳台上作了个梦,梦见巫山的神女,而云雨之。神女说道:“我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九歌》中还有:
《大司命》,是掌管寿夭的神。大司命,意思是正司命。
《少司命》,为副司命。掌管子嗣和儿童命运的神。
《河伯》,楚人祭黄河的神。因为楚国人早先本来在魏国地带(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周公东征把楚人赶到南方。但他们仍然要祭黄河。楚人可能是夏人,是中华的正支。
《山鬼》:楚山神。
《国殇》等:楚神。
祭祀的时候,巫者去祭。男巫祭女神,女巫祭男神。那时的女巫如同妓女,去祭,是想望着神来与之交。当时,以为人与神可以交合。那时的神有性欲,如人一样也吃、也淫,不同于今日的神。
《天问》:传说屈原到楚王庙看了壁画,画的全是古史,因而问天。其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例如,治洪水的鲧,被上帝杀了,变成黄龙,到了水里。所以后来就有了大禹同应龙共同计划治水的故事。印度以为龙是坏东西,叫它毒龙。中国的龙能在大海、在大陆、在长空活动,所以人们最崇拜它。还有一个神话,王亥,是汤的祖先,是商的一个酋长。他放牧到河北的“有易国”。国君开初对待他甚好,后来却把他杀了。王亥的儿子名叫上甲微,报父仇,把国君杀了。司马迁没有注意到商曾到达河北,所以《史记》上没有这件事。现在从甲骨文中知道王亥是商的太祖。商人曾杀了三百头牛来祭他。足见此人之了不得。楚人原来在黄河流域,所以知道其人其事。《天问》中还有些夏、商、周的故事。
《楚辞》和《山海经》有同等价值。都记下了神话。实际上,古人是相信神话的。古史的一部分,来自神话。
战国时期传到今天的八部书,而又不列人经传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