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每翻开一个蓝色大本子,就一边阅读着一页页有吸引力的文字,一边忆想着一位年高而勤奋的学者——顾颉刚老先生。我曾想到这位中国学术界、史学界的著名大师,曾经怎样热烈地向我谈论过古老的中华民族,她的渊源,她的祖宗,她的文化,她的哲理。
那是在一九六五年冬末到一九六六年春初,已是“文化大革命”大霹雷的前奏——战鼓冬冬作响的时节,我因病住在北京西郊香山疗养院。起始,我常是独自一人,携了手杖穿行于山间林丛,或撷采红叶,或凭吊名人老墓。到后来,渐渐同一些病友结伴而行,行行谈谈。这里头有赵朴初同志,我向他请教过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位美术大师,大画家吴作人同志,我向他请教过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再有一位,就是顾颉刚老先生了,我向他请教的不少啊!
往往是一边走在山间小道上,一边我恭谨地请问他一些关于古老的中华民族历史的种种问题。我所问的大多是些很普通、也不太好回答的题目:如“究竟为什么叫做中华?”“为什么称之为中囯?”“什么叫西羌?什么叫东夷?什么叫南蛮、北狄?”“为什么叫华夏?”“炎黄子孙的由来”。老人极有兴致地谈论着,滔滔不绝。而话題都由小题目引申到大题目,从普通的常识,进入到较为专深的领域。
几天后,这位老人也许是看到我的求知欲火越烧越旺,因而他的谈兴也愈益高涨。于是,我俩商定,把作为体育治疗的山间散步,改为室内谈史。每天上午,我到他的病室里听讲。讲者一人,听者一人。我按我素有的习惯,用当时最好的空白笔记本,把顾老讲座的所有高论,细细记录下来。最后,记完了一个厚厚的大本子。这本子的封皮是蓝色的,可以说是一本蓝皮书。
连续谈论了二十多天之后,顾老说道:“你最好能把这个本子所记下来的,整理出来,编成一本小书!”
可是冬冬战鼓声,越来越响,终于成为隆隆大炮声。“文化大革命”把他与我都分割开来。这个蓝皮书,也被造反派的朋友们抄了去,成为“罪证”材料。从一九六六年扣到一九七二年,最后连同另几个本子一起发还给我。我见到这些笔记的字里行间被人划上不少红色笔迹,大概是被认为“这里有大问题,值得清查!”
近来,有的老同志劝我:“你最好还是整理出来,给更多的同志看看,这是值得的!”于是,我翻开它,一页页地重新抄写了一遍。
顾老的讲述,是从介绍中国史书开始的。
1. 《二十四史》
一九六六年一月四日上午 顾颉刚先生谈中国史书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至今可以算出有四千二百年。即,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以后,累代相传,至于今天。
世界上的古老国家有:古埃及,至今有五千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其次是巴比伦;第三为中国;其四是印度,有三千年历史;古希腊也有三千年历史。
中国记载自己历史的书,有许许多多。首先是《二十四史》。这是正史,是国家承认的史书。
先说《二十四史》,她包括哪些史书呢?一是《史记);二是《汉书》,实即前汉的书;三是《后汉书》,即东汉的史书;四是《三国志》,晋时人陈寿所写;五是《晋书》,唐朝房玄龄等人作的;六是《宋书》,讲南朝的宋,南梁时的沈约所著;七是《南齐书》,讲南朝的齐,梁时萧子显著;八是《梁书》,南朝的梁,唐朝姚思廉写的;九是《陈书》,南朝的陈,唐朝姚思廉写的;十是《魏书》,北朝的魏,北齐人魏收作的;十一是《北齐书》,北朝的齐,唐时人李百药所著;十二是《周书》,北朝的周,唐朝令狐德棻等人合写;十三是《隋书》,唐朝魏徵等合写;十四是《南史》,唐朝李延寿写的;十五是《北史》,唐朝李延寿写的;十六是《旧唐书》,五代时后晋人刘昀等人所写;十七是《新唐书》,宋人欧阳修等人同写;十八是《旧五代史》,宋朝薛居正等人所作;十九是《新五代史》,宋朝欧阳修作;二十是《宋史》,元朝脱脱等人所著;二十一是《辽史》,元朝脱脱等人所著;二十二是《金史》,元朝脱脱等人所著;二十三是《元史》,明朝宋濂等人合写;二十四是《明史》,清朝张廷玉等人作。
《二十四史》,是官方史书,国家正式的史书。她不包括《春秋》,也不包括《新元史》。《新元史》的成书,是因为明朝人写元史过于简单潦草,只用八个月就写完了;所以,到了清代,有位柯劭忞,就重写元代的史。北洋军阀徐世昌曾下令把这本新的元史,放进正史中,成了《二十五史》。《二十五史》是开明书店印的,其中没有《清史稿》。《清史稿》本未完成,后来也印成了书。
《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一书,早巳成为残缺不全的本子。因此人们只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一书了,所以《旧五代史》几乎失去。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才又把《旧五代史》编进去。
现在,毛主席命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预计到一九七〇年可以印出来。①这套史书较为难读。比如,一些人名及有些地名、外国人名、少数民族的人名,不加标点,就不好读。
《二十四史》,以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为最好,是找了现在能找到的最好最古的版本,集中起来编印的。武英殿的《二十四史》,清朝乾隆时所刻,最为实用。后来,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就是以殿本为底本,特铸锌版印刷的。②字小而清楚,翻阅、保存、携带都很方便。
《二十四史》,共有书三千二百四十九卷。③先后为十九家所撰写。
《二十五史》,共有书三千五百〇六卷,先后为二十家所撰写。
①校订者按:新标点的《二十四史》于一九七八年全部出齐。
②在开明书店《刊行(二十五史)的缘起》中曾说明翻印《二十五史》“在本质方面和需要方面”“比得上米粮和布匹”。把《二十五史》缩印成不很大,也不很重的九本是为了使图书馆和个人购买、收藏方便。所以“特铸锌版印刷,把字体缩到新五号字那样大小”。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③校订者按:如(后汉书》跟《汉书》《魏书》一样算子卷数,应增加十卷,后面讲《后汉书》共一百三十卷,就是算子卷数的,那么《二十四史》的卷数为三千五百五十九卷,《二十五史》的卷数也应增加十卷,为三千五百十六卷。
2. 《史记》
一九六六年一月四日 顾颉刚先生谈《史记》
中国的史书,在正史——《二十四史》中,各代的官家、朝廷写的多,个人写的少。司马迁作太史令的官,是管皇家藏书、祭祀和天文之事的,写出了《史记》这一史书。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他和父亲司马谈先先后后都有可能看到当时皇帝的大量藏书,这是别人不易有的条件。比方说,《左传》这样的史书,那个时候只有皇家才有。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生在汉朝初年。他见过许多楚、汉之际的人,问过楚汉相争以及这个时期的许多史事,就记载下来。这是司马谈的功劳。但司马谈也是一位宗教家,他官为太史令,兼管祭祀时设坛和读祭文这些迷信的事。有一年汉武帝封禅祭泰山,没有带上司马谈一同去。他一气而亡,把写通史的遗愿留给儿子。
司马迁,陕西韩城人。自二十岁就四方出游。他到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山东各地去游览访问。
由于亲见亲闻的多,所以思想也不同于他父亲。他见到在民间生活里,经济很重要。他不迷信,作了太史令之后,只不过是敷衍而已。
在司马迁的生平活动里,极其重要的是修订历法。他认为当时通行的旧历法,看月亮不准确。在古代甲骨文中,就有闰月,有十三月、十四月的记载。足见最古老的历法中是很有问题的。他认为当时人民生活的主体——农业,必须随着太阳来定春、夏、秋、冬。这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而秦时有“颛顼历”,按照这一历法,每月月初本应见到月亮的,而实际上并没有在这个月的开始见到月亮。这个历法所定的每月的中旬即“月望”时,在天空的月亮应是圆的,但实际上已是缺的了。所以,这种秦代历法很乱。
到了汉代,司马迁的时代,他要负责改正过来。他经过努力,改为阴阳合历,即至今还起作用的“夏历”。“夏历”经汉司马迁修改之后,至今没有大的变动。他那时还不明确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对太阳与大地的一些关系,已有不少初步认识。于是定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十二个月。
所以,司马迁是科学家。
清代上官周画司马迁像
司马迁作《史记》,是把《世本》做骨干,又把其他大量史料放进去。《世本》已经把各朝代的大轮廓定下来了。他在得到他父亲司马谈所写《史记》的遗稿之后,就想把自己所见所闻的许多史实材料写进去。他用了十年功夫写成《史记》。这一史书的重要部分是汉武帝时的史实。《史记》的价值,特别在于司马谈所写的楚汉相争年间的事,和司马迁所写的汉武帝时的事。
他们父子在写史时,没有多少顾忌。如《封禅书》中,司马迁写汉武帝的迷信就很详细。又如《平准书》中,说到汉武帝为了作战而又无钱,曾如何去压榨商人。《酷吏列传》,则把武帝时的酷官,一一写出。在此之后的历代写史者,写史书都不敢直言当时的事。
《史记》的文章好,大有文学价值。史事记得好。《史记》是好书。
此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分为五部分:
一、《本纪》:写帝王世系情况,及各代帝王大事。共十二篇。
二、《表》:有古代帝王世系的表,以及各诸侯的表;还有汉代的王,即皇帝之子的表;王子侯,即诸侯王子弟的表;功臣,打天下的大功臣的表。共有十篇。
三、《书》:专讲制度的,共八篇。是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系统记载。在这以前的记载都很零散。这八篇是:
1.《礼》;2.《乐》;3.《律》,对于此篇内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讲兵法,一种说法认为是讲音乐的;4.《历》。以上四篇都已失传,现有的是后人补的。由于补写者也是汉朝时人,所以有一定可靠性。5.《天官书》写的全是天上的官,每一颗星都用人间的官名来命名;6.《封禅书》;7.《河渠书》,讲水利;8.《平准书》,讲经济。
四、《世家》:同本纪一样,记载各诸侯与王的一年年,一件件大事。
五、《列传》:记叙一个个重要历史人物。常常是在一篇之中,写许多人物。有《循吏列传》记对人有好处的官吏;有《儒林列传》;有《酷吏列传》;有《游侠列传》;有《刺客列传》,记叙以作刺客为职业的人物;有《龟策列传》,记叙占卜者们的事;有《扁鹊仓公列传》,记叙大医师们的事;最有价值的是《货殖列传》,记司马迁亲见各地经济情况,各地物产状况。还有一部分叫四夷列传,其中又包括有:《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写贵州的;《大宛列传》,写新疆的。新疆,在汉时称大宛国。这里的马很高大。
有了上述这些列传,中国古代史就更容易更清楚了。这些列传中的记载都是司马迁所亲眼见的,亲耳听到的。
清代任伯年画《史记》故事图
司马迁不是死读书的人,所以,他写的《史记》是不朽的,他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司马迁《史记》以前的史书,如《春秋》、《左传》都写得零散、不系统。
可惜的是,司马迁只写了十年。他为了李陵的事,坐过狱,受过阉刑。再以后,又做汉武帝的中书令,在宫中管文书,忙起来了,也就不能作书了。
所以,《史记》也可以说是未完稿。没有经过细修细改,有些还嫌潦草。司马迁在四十多岁时,武帝还在世,他就亡去。
《史记》写的是通史,自五帝写到汉武帝,前后三千年的史。以后的史书,《汉书》以下,都是断代史。
3. 《汉书》、《后汉书》
一九六六年一月五日 顾颉刚先生谈《汉书》、《后汉书》
上午,早饭后,我按照约定,携带蓝皮笔记本,走进枫林村(香山疗养院)顾老先生病房里。我见到顾老正伏案书写,近前细观,只见他的案头放了几本资料书籍,还有一个元书纸的红格本子。红色格子是直行的,老人正用毛笔,往那中国老式本子上一行行地抄写着什么。而那些细小的毛笔字,都是蝇头小楷。①
顾老,年已七十多岁,养病期间,还要天天努力作学问。他在作学问时,在类集资料进行抄录时,要细细书写蝇头般的毛笔小字,到老不懈。这种精神和苦功夫,实在感人!
①校订者按:这是顾先生在写他的读书笔记。
顾老开讲了。他说道,在《史记》之后,班彪接着司马迁继续写汉代的史。司马迁的《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时候。班彪是西汉末年的人,他想继续写《史记》以后汉朝的事,作了续史记,即《史记后传》,有六十五篇。
班彪的儿子班固继承父亲,撰写《汉书》。班固生于东汉初年,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努力研究史学特别是汉史,汉明帝杷班固召去命他写《汉书》。他勤奋地写了二十多年,基本上写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最后完成。皇帝又要班固的妹妹班昭补写,终于最后成书。
《汉书》共有一百篇,八十余万言,一百二十卷。
这一百篇是班彪、班固、班昭一家两代共同努力写成的。是《史记》之后的著名史书。《汉书》又名《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无论在史学上、在文学上都有价值。
《汉书》同《史记》,有一部分重复,把司马迁所写的部分进行了重修,又把司马迁所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和充实了司马迁的粗疏的地方。如在帝纪中增加了不少重要诏令,在传记中增加了很多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史料价值极高,所以说,读《史记》不可不读《汉书》。
但班固不如司马迁聪明,他只能规规矩矩地写,无自己独到见解,只是史料更加丰富了。
清代上官周画班固像
《汉书》较之《史记》有发展。班固把《史记》中的《八书》,重新组合并加以充实,写成《十志》。这是一个重要发展,是对于我国史学的重要贡献。《十志》是:
一、《礼乐志》,是关于我国古代政治机构和典章制度的;
二、《刑法志》,记叙我国古代政法方面的事情;
三、《食货志》,记载我国自古以来的货物、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部分比司马迁所写的经济部分要好;
四、《天文志》;
五、《律历志》,记载了许多自然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事情;
六、《五行志》,是关于古代自然变异的情况;
七、《艺文志》,这个部分写得好,记叙我国古时各学术、学科、学派的源流,尤其重要的是记载了西汉宫廷藏书目录,从这当中知道战国以后的大量书籍的书名;
八、《地理志》,中国自古以来直到那时,没有人写过中国疆域,班固在这里写了一百〇三个郡及各郡的户口,哪个郡有多少个县,有哪些河流,哪些山脉等等,这大有用处,很有价值,以后,再讲中国的区域地理,就好多了;
九、《沟洫志》,《史记》有《河渠书》,班固在他的《沟洫志》里加以充实补充,详细载明黄河变迁及治理河道的办法,就中以哀帝时贾让的治河三策是古代治水的宝贵文献;
十、《郊祀志》,古代祭祀在郊外,故称郊祀。
《汉书·十志》,最主要的贡献乃是讲经济的《食货志》,讲文化的《艺文志》和讲疆域地理的《地理志》。
这个源于《史记》的《十志》,对于唐宋史学影响较大。后来,典志著作,如《通志》、《通考》、《通典》等典章文物的专著,愈益发展。
《汉书》中还有《八表》,其中《百官公卿表》讲官制及官吏的俸禄。比如,司马迁为太史令,一年六百石米。当时的大官,一年得二千石。中级官吏,最低的是一年一二百石米。而皇帝是无限的。有“少府”的官,专门负责皇帝的一应用项。凡山与湖等非耕地的物产税收都归皇帝。那时,“大将军”为最大的官,丞相不如大将军。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只是到了后来,御史专管向皇帝进谏,弄些提醒、劝告之类的事。
汉史很重要。因为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初建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在这以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在社会制度上一直沿袭下来。变化不大。
我们再说说《后汉书》。现在的《后汉书》,是由两本书合并而成的。一本是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是整理了十八家的“本纪”和“列传”而成此书。另一本书是晋人司马彪写的《续汉书》,此书中有《志》。后人把司马彪的《志》并入了范晔的《后汉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
毛泽东同志说过:《后汉书》写得较好,值得看看。他特别指出:书中的“李固传”、“黄琼传”很好。①
①笔者注: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六五年一次党的重要会议上,曾向全党领导干部推荐过《后汉书》。他认为“李固传”和“黄琼传”中,有些警句,至今对于党的负责干部,还是很有意义的。他认为其中的“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的句子,和“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样的话,都足以令人自警、自勉。这些话,当时在党内一定范围中,普遍作了传达,也产生了影响。
4. 史书续谈
一九六六年一月六日 顾颉刚先生续谈《二十四史》——《三国志》和唐朝史书八部著作
今日早饭后,我照往常那样走进顾老的病房,坐在明朗阳光照耀着的写字台旁,习惯地持笔凝神,一边听着这位老人的娓娓而谈,一边速速地作着笔记。老人谈话操着南音吴语,大概为了照顾我这个北方人的缘故,一字一句都尽量缓叙慢谈。在多数情况下,他总是等我记完一句或一段后,才继续往下说。间或我对某古人的姓名或书名,或年代数字一时听不甚清,或不知某字是哪个字时,我就立刻请问。问清记毕,他方才说下去。比如说,当谈到南朝宋人范晔时,我问他:“哪个‘业’字?”他告诉我“日旁一个华的晔”。可是我平生有迅速作笔记的锻炼,所以我也能够尽量作到使他的思考与叙谈,不必由于顾及我要作记录,而受影响。
顾老兴致勃勃地谈开了。
今天,我们先谈《三国志》。这部书是晋朝的陈寿所著。因为晋朝是接受了魏的所谓“禅让”(实际上是司马氏父子们篡了魏的曹氏天下),所以到了晋代写三国之事,便提高了魏,而压低了蜀和吴。陈寿是蜀人,他就说孔明用兵,非其所长。陈寿本人是亲自经历了三国时期的。
《三国志》的价值全在这本书的注中。南北朝时,南朝宋的裴松之,集合了有关三国的大量资料,对陈寿的《三国志》作出许许多多的“注”。“注”的字数比《三国志》本身的字数多得多。很多三国时代的故事,都是注进去的。从这些“注”里,可以看出裴松之在收集三国时的史料方面,是无所顾忌的。
曹操成了坏人,多是在“注”中才有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把曹操写为好人。三国时的《曹瞒传》,可能是吴人著作,也不曾骂曹操。
后来的《三国演义》,有许多是来自《三国志》的“注”。《三国演义》可以称为史实的,约有百分之八十。只是有些说话,一些描写有虚构。至于“借东风”、“华容道”之类的故事,都是三国时期以后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有些则是夸大。
三顾茅庐
清刻本《三国志像》
中国的史书,《晋书》以后,大多是官修。《宋书》写南朝的宋史,是南朝梁沈约所著。《新五代史》是后来宋朝欧阳修所著,此外的史书都是官修。
中国古代,都有专门的史官。司马迁的祖先就曾是周朝的史官。史官写当代的事,然后存在国史馆。后一代的史官,再正式写成书。一般是照《史记》的体例写。写成之后,是给皇帝看的,并不发表。
同时,古时私人修史之风也很盛。在全部古代史书中,私人著作所占比例很大。隋朝,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史,并建立官修史书的机构。到了唐朝,皇家更重视史书的事,专门设立“史馆”。唐太宗、唐高宗及其宰相如房玄龄、魏徵都直接参加修史。从这时以后,官修史书与宰相监修国史,成了定制。以后每一新建立的朝代,总要为前一个朝代修史。
唐太宗集中了许多文人,写唐以前的史。自《晋书》写起,到《隋书》,共有六部:
《晋书》:人说是御撰,也署了唐太宗的名,实则是房玄龄等人集体写的。唐太宗只亲自写了《王羲之传》。(记录者按:另一说是,唐太宗写了其中两个皇帝的本纪和陆机与王羲之传的论。)此书为一百三十卷。
《梁书》: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遗稿写成的,五十六卷。
《陈书》: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遗稿写成的,三十六卷。
《北齐书》:李百药作,有五十卷。
《周书》:令狐德棻等人集体写成,五十卷。
《隋书》:魏徵和一些文人、史官集体合著,八十五卷。
一部史书,许多人同写,有好处,可以共同商酌。但另一方面,许多人共同写一本书,也有个坏处,就是不大统一。
唐高宗时,又编写了《五代史志》,即包括宋、齐、梁、陈、隋的史。后来,把《五代史志》并人到《隋书》的“志”中。所以,《隋书》中的“志”,并不仅是隋这一个时代的事。
《隋书》的“志”里,最有价值的是《经籍志》。这是《汉书·艺文志》的继续。要知道古代有多少书.,看《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便可以知道从战国到隋朝的书籍。中国自古打仗多,战争中书散失的多。现在靠着上述这二本书,能够知道古代究竟有多少书。但是,书的本身是早就不见了,只能见到书名。
《隋书·地理志》也很有价值。比方说吧,西晋灭亡前后,由于连年战乱与灾荒,黄河流域一带的人,大量南迁到长江流域一带去生活。十年之内向南方流亡的人口,就有一百多万。陕西、甘肃跑到四川、河南的十万户。关中等地外流人口,占到百分之八十。
当时,皇帝自己也把黄河流域的一些郡、县往南方搬迁。如,燕州、青州,原为北方的。可是,后来南方也有了燕州、青州。《隋书·地理志》把这种乔迁的郡、县写上了,从中可以知道这种变化。
以上,我们谈的是唐代对于史书写作,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所作的贡献。这时的皇帝、宰相,唐太宗、魏徵,都亲自领导写史并亲自动笔写史。所以,《二十四史》中有八部正史著作,是唐代完成的。这八部之中,要包括李延寿独自写的《南史》和《北史》,《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
一九六六年一月七日 顾颉刚先生继续谈《二十四史》
他讲到,《唐书》和《五代史》写过两次,写得好,后晋刘昀等人作《旧唐书》,有二百卷。宋人薛居正等人写了《旧五代史》,有一百五十卷。《新唐书》是宋朝欧阳修等人集体写成,有二百二十五卷。《新五代史》也是宋代欧阳修写的,此书乃是他一人所撰,共有七十四卷。
宋朝有著名史书《资治通鉴》,为司马光等人所写。但此书不在《二十四史》中,我们暂不详谈。
到了元朝,有脱脱等人写了《宋史》,有四百九十六卷。又《辽史》也是脱脱等人所著,有一百一十六卷。脱脱等人还著了《金史》.有一百三十五卷。
顾老说道:上述三书,写得不好。都是元人写的,所以把知识分子压低了。这些作者,只不过是把宋国史馆、辽国史馆、金国史馆的东西,凑拢成书。也很草率,都是用一二年的时间就编成的。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人合著,有二百一十卷。
到了清朝,编写《明史》,从康熙至乾隆,先后写了一百年。这部史书好,是张廷玉等人先后合力编写而成。最初,由一位叫万斯同的人来写《明史》。此人生于明末,不做官,以私人资格写明代史事,所以底子打的好。此书有三百三十二卷。
以上是关于中国史书《二十四史》的种种情况,我们只能谈个大略。
清代还有不在《二十四史》之内的史书:
一是《新元史》。这是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所著。这部书是到民国初年才完成的。柯劭忞发现了很多元代的史料,特别是关于蒙古人一直打到欧洲,打到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许多地方。这些事,西洋人记得多,明朝宋濂等人都不知道,所以《元史》就不能充分写出来。
清末名妓赛金花的丈夫叫洪钧,是清末状元,也是清代状元中最有学问的人,可惜他五十多岁就死了。他研究我国西北的历史地理。当时帝俄欺凌我国很严重,侵占我国土地也最大最多。清代研究这些史事,一时蔚然成风。
洪钧在出使德国时,收集到许多蒙古在西方的资料,就写了一部《元史译文证补》。这样,就为元史开辟了新篇章。
柯劭忞主要是依据洪钧的书,略加其他史料,重新写出了《新元史》,为《元史》改正了错误,进行了补充。
另外,清代历史著作而又不列入《二十四史》的,还有《清史稿》。
民国时,袁世凯命赵东巽为清史馆长。他集合了一些翰林和学者,把清史馆的史料,加以整理编写成《清史稿》。在一九二八年,由张作霖出钱印刷出版。
此书立足于清朝,骂辛亥革命为盗,说是“盗起武昌”。所以,在民国时期,为国民党所禁止。然而,要了解清代历史,也不得不看这本书。因为一直还不曾有清代正史。
清史关系大,写好清史也难。应当用大事记来写。
《清史稿》有一百三十一卷,书中有不少反动思想,而且太粗。对于《清史稿》,台湾已经改编,也出版了。
另有一部史书叫《通志》,是南宋郑樵作的。他自三皇写起,直到唐朝末年。它把唐以前的断代史打通了。这本《通志》有二百卷。读它的人很少。但有价值。郑樵作此书,是私人著作,却由南宋皇帝为之刻印出版。
最后,再谈谈《资治通鉴》。此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帮助编撰的有刘放、刘恕、范祖禹等。这是一部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历时十九年始成。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取材广泛,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引为鉴戒。此书在我国史书中,有很高的地位,堪称古代史学之杰作,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