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顾颉刚先生生前对我谈讲史事的小书,于一九八三年初版后,发生了一些令我内心感到震撼的事情。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已是万木萧萧,寒气袭人的季节。一天晚间,顾颉刚夫人打来电话,以柔和的声音传来信息:“我们有二位同志前去看望您!”不多时,来了两位素未谋面的客人。一位是文文静静的顾潮,她是顾老的女儿;一位是王煦华同志,他是顾老学术上的助手。她和他都是那样彬彬有礼,言谈中充溢着真挚的感情。王煦华同志给我的印象是,满身的书香气,是一位谦和的学者。

他们告诉我,从顾老生前的日记里,知道曾有香山疗养院同我谈论史事的事情。可是这些讲述的内容,是见了这本根据原笔记整理的小书问世以后才看到。说时,把他们抄写得字迹很工整的顾老日记的有关部分给了我。

我十分惊异,心中血流奔腾起来,感情的潮顿时波动不已。顾老居然还有日记记载下这段事情!我立刻翻阅起来,有两段记述,令我感受最深。其一是:“……以予所学,欲为工农兵服务亦惟有此有系统的‘概论’方式,才能使大众懂得,且使自己所学串成一个系统也。”这使我知道,当年所谈,乃是顾老“有系统的‘概论’”,且系顾老一生“所学串成一个系统”!

顾老是史坛大师,他一生所学、所读、所研究的,有如浩瀚的海。那一年,我只不过是想从这位老学者的知识之海里,汲取一杯、两杯营养汁液。孰知老人竟为我凝聚了偌大心血,“串成了一个系统”,讲了一个“概论”!至此,我的深深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

其二,日记里写道:“……今日为何启君讲书时即觉精神紧张,终日不释。至夜竟服药三次。我到此间,竟似进一大学为历史讲师矣。”这些话不止反映了老人治学严谨的风貌,更呈现了那颗高尚的心是多么火热!他炽热的内心自语,放射出一缕金光,在我胸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光环,这光环燃烧着我的心。

可以看出,顾老曾为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倾注了多少心血!

王煦华同志谦逊地说道:“在书的序言里所说的毛主席曾听过顾先生的课,这可能不合史实,他还说:“书中引用的一些书名、作者,有些是错的。”于是,我满怀着敬意对他们说:"我们要对人民、对读者负责!对逝去的顾老负责!请劳驾你重新校订一遍,以便出版社重版。”我们三个人的心,迸发出同一个声音。

中国青年出版社要重版此书我早已知道了。由于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倡导,一个波澜壮阔的读书热潮正在全国翻卷奔腾。人们传言着高尔基的话:“书是美丽的花园,在这里有一切。”莎士比亚也讲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于是人们,特别是正在自己的生活中建设精神文明的青年们,把书当作朋友,把书当作花园。

王震同志曾说过读些史书的好处,团组织也号召青年们“寻史”。那些为四化而献身的志士,更感到“书到用处方恨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这本小书才出现了乍一问世便被抢购一空的现象。中国青年出版社素来把为青年一代服务作为自己的出书宗旨,他们忠诚于这个崇高的事业。我想,重版这本小书,也正是为了实现为青年一代服务的宗旨,使大量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人,能够读一读。

王煦华同志是一位在顾老的慧眼中很受器重的史学研究者。他一九四九年时曾是顾先生的学生。—九七八年,颉刚先生特地请他从上海来北京,作为自己的助手,整理平生的著作。老人逝去后,煦华同志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委托,继续整理出版顾先生的遗著。他是历史所的副研究员,这次他对这本小书重新一一作了考证,査对了大量古史书,作了校订。应该说,这个修订本,是比较准确的了。

事情能发展到今天这样,是起初我所意料不到的,因而每每感到内心震撼。

何启君

一九八四年五月七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