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出版《新中国妇女》杂志。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新中国妇女》与读者见面了。当时在刊物上开辟的妇女问题、时事讲座等专栏,得到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积极撰稿,其中一位就是田家英同志。那时,田家英同志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并兼任其他职务,工作相当繁忙,但他还是欣然应约,连续写了《中国妇女生活史话》。为适应一般妇女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文稿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我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作者打算沿着历史的顺序,一直写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可是由于工作忙,只写到第三章,便不得不搁笔了。对此,我们至今深感遗憾。

田家英同志幼年相继丧失父母,无法继续上学。但他立志“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自强不息,勤学苦练,十四岁就靠卖文为生。他小小年纪,忧国忧民,积极参加成都抗日救亡团体和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他在我党地下组织的指引下,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自此,田家英同志攻读马列主义,重视自我改造,经常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他的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喜欢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同志们亲昵地称他为“秀才”;他的确是自学成才的模范。

田家英同志忠于党的事业,维护群众利益,襟怀坦白,刚正不阿,常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语)自勉。他对陈伯达之流作了长期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文化大革命”序幕刚刚拉开,江青、陈伯达就迫不及待地置他于死地。他的爱人——《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董边同志,为此受到了株连,被严重迫害达十一年之久。

历史是公正的。田家英同志和董边同志的冤案已经彻底平反。今天,我们重读《中国妇女生活史话》,仍然觉得是一本用唯物史观介绍妇女生活历史的好读物。我们将它汇集成书,除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之外,并借此表示对作者的深切怀 念。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只就明显的笔误和个别词句做了必要的改动,尽量保持原作的本来面目。至于以哪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界限,本是我国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题目。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作者,在《中国妇女生活史话》中专指商朝为奴隶社会,认为西周已进入封建社会,与近年来史学界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朝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们尊重原作,未做修改。

一九八二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