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报导一件事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用一定的角度去分析、判断事物的。通过文章,作者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他对于这些事物的态度或意见,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当然,主题正确,文章不一定就好,标语口号之类决不算好文章;可是思想混乱,没有主题的文章,或是虽有主题而不正确的文章,则一定是不好的。决定文章价值的先决条件,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与否。
过去有一种错误的写作态度,认为文章是发挥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感触,都可以任意发表,至于对读者会产生什么影响,作者是不问的。
我们反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大家常把文艺作品叫做精神食粮,就拿食物来做比喻吧。供给人家食物,消极地要保证别人吃了不中毒,不妨害健康。积极地要能给人以营养。毛主席说:“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那已经较之自己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的样子,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这就是说,写文章必须要对读者负责。我们要选择正确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主题,而不是歪曲的、消极的、没有意义的主题。我们要给读者以营养品,而非毒素或麻醉剂。
分析了一些同学的作文之后,我们想提出下面几点来和大家讨论。
一 立场与观点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胡适写过一篇论美苏问题的文章,他歪曲地把美国描绘成民主堡垒,而苏联却是赤色帝国主义。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呢?因为他是站在反动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假使让一个地主和一个农民写关于土改的文章,他们选择的主题也一定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同学自然不会站在反动派或地主的立场上来写文章,但是小资产阶级意识往往在无形之中影响我们的看法,譬如有一位同学在一篇论知识分子的文章里说:
(1)我们过去学了许多封建的、陈腐的知识,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卖不出去了,因为现在的雇主是人民而不是剥削阶级了。
作者摆脱不了自己的阶级意识,硬把自己和人民对立起来。人民是雇主,自己是雇员。过去是“学成文武才,卖与帝王家”,现在只不过换了一个雇主,买卖照旧是买卖。
另外一位同学参加土改回来,写了一篇文章记述她在乡村里遇见的一个寡妇。因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把全文引在下面:
(2)记土改中的一个人物
黑夜从第八组开完小组会出来,同路的有一位妇女会员,两位老干部,还有我。大家都不熟识,谁也不说话。好远的路啊!走着走着,我忍不住了,问那位妇女姓什么,回答很简单:“褚王氏。”问她名字,她说:“同志,我们没名儿。”问她住在那[1]儿,她说:“不远。”声音那么单调,那么阴沉,爱理不理的样子。走了二里路,她到家了,不声不响地踅进院子去。我们又继续往前走,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个不爱理人的女人。以后我再没去第八组,因此很久没见她。
年初头上,村里青年演戏。在空场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上台来领导唱歌。孩子很小,够十岁光景。两手一摇一摇地指挥,工作组同志都很喜欢他。他下了台,坐在一位中年妇人身边,正在我身后。我回过身来问他叫什么,母亲代他回答说:“同志,我们没名儿,您就叫他怜儿得了。”听声调,听语气,我又想起了褚王氏。那时天已黑了,我看不清楚她的模样,便问她姓什么,果真是褚王氏。褚王氏长得怪俊的,大而亮的眼睛,圆圆的脸儿,红里带黑。就从那天起,我和怜儿成了朋友啦。
怜儿常来找我玩,慢慢地熟悉起来了。他父亲早死了。家里现在只三口人,奶奶,娘,怜儿。家门口有一亩二分地,娘儿两个爬爬弄弄,怜儿他妈常出去给人家打短,腊月天揽些活计来做,喝稀吃稠地养活了一家。
土改工作的后半段,比较空闲了,我没事常到怜儿家去玩。怜儿的奶奶六十八了。这老人爱热闹,好聊天。说起来总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她断断续续告诉我,她有三个儿子,早就分了家了。分家时说好,老母亲到三家轮流吃饭。“真不易啊!同志,顿顿饭少爷(北京人把自己的儿子也叫少爷)都嘟哝着嘴,媳妇儿也是摔锅砸碗的。”只有怜儿他妈待她好。原来村长说,孤儿寡妇的,别叫她养活婆婆了,可是那两房更不乐意了。末了,还是怜儿他妈说:“算我一份,我们吃什么,奶奶吃什么。真没法讨来吃也得过呀。”老人的房坍了,褚王氏默默地把婆婆的铺盖搬过来。头年婆婆病了,褚王氏借了一个棒子(一石玉米)买药。婆婆说:“她人老实,不爱吭声,一天做到晚啊。”我每次去从不见她闲着,奶奶说话,她默默坐在一旁缝衣服,扎鞋底,从不开口。当老人家说得伤心掉眼泪的时候,她就说:“这话儿说它做什么,这会儿还不是过过来了。”
土改后她家分了二亩地。我问她种得了吗,她说:“也就成了。”她真能吃苦,锄地,拉粪,搂柴火,做饭,还揽活儿回来做。她不声不响,只是拼命地干。初见面,似乎觉得她很冷酷,熟了才知道她是一个热情的人。但是生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三张口得吃饭啊!她说她没有什么别的指望,只望吃得上,不挨饿就成。她跟我没有说过几句话,不管怜儿笑得多热闹,婆婆哭得多伤心,她却很少动容。只有一次,我和她谈起怜儿,问她这名儿是谁起的,她才告诉我一个故事。孩子出世不久,父亲就死了。临终时她问他:“这小子叫什么名字好呀?”父亲说:“让他叔叔多可怜他点,就叫怜儿吧。”说起这,她眼睛红了,可是没哭。她说:“二爷三爷说这名儿不好,让改个名儿。改了个学名,我也叫不顺口,他爹给起的怜儿,我就叫怜儿。”这里埋藏着多少悲哀啊!
怜儿二叔给怜儿取的名字叫连臣,但是他妈说:“他爹给起的怜儿,我就叫怜儿。”又说:“我们也不要人可怜,做什么也得靠自己啊!”
人物写得很生动,运用农民的口语也纯熟。但是在主题选择上,这篇文章是有毛病的。褚王氏是旧社会里一个典型的受压迫的妇女:坚忍、勤劳、善良,在悲惨的生活的播弄之下挣扎着,从不反抗,把一切都归之于命运。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正投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胃,所以作者对于褚王氏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自觉的[2]表扬了她的守节、孝顺等德性,而完全忽略了土改对她的影响,只轻描淡写地说:“土改后她家分了二亩地。”最后褚王氏说:“做什么也得靠自己啊!”这句话从一个土改后翻身的农民口里说出来,是多么不调和啊!
或许有人要问:“这个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你不能让作者歪曲事实啊。”我们说,假使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只是片面的真实。比如:去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北大有同学到街上去访问,发现有一个老太婆对新政府的成立不感觉到什么,就把它报导出来。这事是不是真实的呢?我们说是的,但这一个人是否能代表北京市人民对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态度呢?不能,我们都看见北京市大多数人民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是怎样欢欣鼓舞。“不感觉到什么”只是个别的现象,只说了一面的情况,只报导了这一面,而没有报导另一面,而且是主要的一面,那就不真实了。因此,片面的真实,可能就是全面的不真实。
二 片面夸张
解放以前,中学校里流行一种作文的方法,不管题目是讲什么的,拿到手就假定这是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是一切事物的关键,于是拼命渲染,拼命夸张。譬如题目是关于体育的,就强调身体健康之重要,硬说中国之所以贫弱就是因为中国人身体不好的缘故,结论自然是“救国必先强身”了。有些教员欢喜出些《航空救国论》《读书救国论》之类的题目,更助长了这种片面夸张的风气。现在没有人再发挥这种谬论了,但是片面夸张的文章作法却仍旧存在,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谈新道德》,作者看见一位同学在图书馆的饮水池里吐痰,于是他说:
(3)这种行为妨害公共卫生还在其次,主要的表现了在我们的同学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思想。这种小地方不注意,将来怎么能为人民服务呢?
这是一个矿泉水池,不知道的人很可能错认为痰盂。即使这位同学明知故犯,也不能由此断定他将来不能为人民服务。其实作者自己倒的确犯了小题大做、片面夸张的毛病。
夸张有两种,一种是故意的,目的是为了“做文章”。作者自己也未必相信他说的话,只是觉得不这样夸张一下,文章就不够有力,“救国必先强身”和“谈新道德”都属于此类。另一种夸张是无意的,作者自己并不觉得是夸张,这是由于作者思想方法不科学,对问题认识不清引起的。有一篇报导学习土改政策的文章,在总结学习的收获时说:
(4)问他们有什么心得,他们可以毫不犹疑地含笑对您说:“这次要下决心,澈底[3]、干净、全部消灭和肃清地富思想,打垮地富思想。连掉一粒饭在桌上和回家去吃一顿饭,刮风带上口罩都在打倒之列啦!”这些思想搞通了,他们要发挥无比的力量了。
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听丁玲讲恋爱问题以后》,他认为丁玲先生所讲的都是理论,不能解决问题。根据他的分析,一切恋爱问题都是由于男女人口数量不平衡引起的。
(5)按优生学说,男女的数量相差不多,但实际情形总是男多女少。所以只有妓女,却没有妓男。听说政府取消了妓院,这是很好的措施。但还应该用适当的政策和有效的办法使男女生育平衡。然后再加上恋爱和婚姻的教育,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不然的话,三角以至多角恋爱、妒嫉自杀等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夸张到这样,就变成荒谬了,然而作者却是一本正经地写的。
要避免这种毛病,必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观察、分析事物。下面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不要把部分当做全体
有一个寓言说几个瞎子想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便用手去摸。摸着腿的说象的形状像柱子;摸着尾巴的说像绳子;摸着耳朵的说像蒲扇。一个也没说对,因为他们都把部分当做全体了。有一位同学论北京市人民政府整理摊贩的问题,他说:
(6)摊贩麇集街头,不但有损市容,而且妨碍交通,整理一下也不错,但是仅仅为了市容而使这许多人饿肚子就不对了。过去国民党反动政府也曾经整理摊贩,结果如何呢?我觉得比整理摊贩更重要的工作还多得很,不必急急于此。
整理摊贩的目的,一方面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改善营业,一方面是通过这次整理来检举隐藏在摊贩中的特务破坏分子。作者抓住了整顿市容一点来衡量这个工作,因而低估了它的意义。
(二)不要光看矛盾的一面,也不要光看统一的一面
有一次我们出了《工作与兴趣》一个作文题,甲同学写道:
(7)从上面举的例子看来,勉强去做一件自己没有兴趣的工作是绝对做不好的,所以选择工作时应该以个人兴趣为前提。
乙同学说:
(8)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文学家、医生并不见得都是天生的。过去你对文学有兴趣,环境变了,你的兴趣也会变的。我们既要为人民服务,就应该下决心放弃个人的兴趣。任何人可以做任何工作,只要你有信心。
甲同学只看见工作与兴趣矛盾的一面,乙同学只看见二者统一的一面,都失之于偏。
(三)要有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永远不停地变化,不是生长,就是死亡。静止地看事物,一定看不清真相。譬如青蛙,假使不从青蛙生长的过程来研究它,就会以为青蛙一生下来就是四条腿的,却不知道它是从蝌蚪变来的。一棵幼芽,尽管弱小,但是它正在继续生长;一棵大树,虽然高大,却在慢慢死亡。有一位同学报导上海刚解放时的情形,最后说:上海的环境特殊,改造起来可能比别的地方困难一点、慢一点。但是决不能因此否定它改造的可能性。从发展上看,上海正同所有别的城市一样,改造,进步是必然的,解放一年多以来的无数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9)总而言之,上海受帝国主义的毒素太深了。一般市民对于人民政府的各种政策抱着抗拒的心理。还有少数人梦想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久就会回来。此外,浮华奢侈的风气依旧很盛。要改造这些人是不可能的,对他们宣传简直是浪费精力。
(四)分清现象与本质
认清事物,要把握本质,现象是表面的,不可靠的。譬如报导一个工厂的情形,你把这个工厂的厂房大小、工人数目、生产过程都很详细很具体地记载下来,但是关于这个工厂的管理情形、原料供给和成品销路、工人生产情绪、生活状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都忽略了。那么,这篇文章虽然详细,却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你只看见了工厂的外表,没有抓住它内在的本质。
三 八 股
写文章和做算学不同,算学上的公式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运算,文章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决不能拿一个死板的公式来套。有些人写文章,不分析,不思考,闭着眼睛套公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抗战以前许多文章是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起,以“我们一定要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结;抗战时期看得最多的文章是以“自七七卢沟桥抗战以来”起,以“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结;现在呢,很多文章是以“自从解放以来”起,以“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结。这都是标准的八股。为什么大家欢喜这样写呢?拿女人的装饰来做比方,凡是对自己的美有一点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很多的脂粉和装饰的,凡是头上脸上涂涂抹抹,加上无数“小道具”的人,正表示他们对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失掉了自信。写文章也一样,有内容就不需要八股,写八股正表示没有内容。
上面举的只是一些开头和结尾,我们再举一个整篇的例子来看:
(10)新的学习态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过去大家是为个人而学习的。读好了书,将来可以高居人上,剥削别人,统治别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心要想中状元,解放以前的学子一心要大学毕业,留洋镀金。这样对自己、对家庭是多么的光荣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成了他们的座右铭。
上面所说的学习态度对不对呢?肯定的说是不对的,这些都是旧的学习态度,完全是为个人打算的学习态度。现在解放了,人民翻了身。整个社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走向新民主主义,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学习态度。
新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呢?简单的说来,我们是为人民而学习的。为了将来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造福人群,我们必须把一切为个人利益而学习的思想完全除掉。在新的学习态度之下努力学习,以便到社会上为人民服务,建设光明灿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八股往往是四平八稳的,因为别人不知道的事它不说,说的都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一点新的东西也没有。现在大家常常作工作总结,很多总结是这样写的,先肯定工作是有成绩的,然后说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是由于“领导上抓得紧,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群众的觉悟提高”,最后再举一些缺点。这样写在理论上说并不错,因为任何工作总是有成绩也有缺点的,其所以有成绩自然是由于“领导上抓得紧,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群众的觉悟提高”等等。我们反对的并不是这种形式,而是反对它的内容,因为很多总结文字除了这些抽象的概念之外,一点具体的事实也没有。工作有成绩,是哪些具体的成绩呢?领导上抓得紧,怎样抓得紧呢?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和群众的觉悟提高又表现在哪些事实上呢?读者要求的是算术里的1、2、3、4等具体的数字,而不是代数里的x、y、z等抽象概念。
不用眼睛观察,不用脑子分析,拿起笔来就套公式,难免发生错误。譬如《人民日报》有一次刊载了一篇剧评,批评一出名叫《深厚的友谊》的戏。作者先介绍了一下这个戏的主题,然后说:
(11)因此,这个戏,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达到了相当的统一。在人物的刻画上,它是经过了科学的发展过程(?)而鲜明地突出了典型性格的(这主要表现在老工友包永刚身上)。这是一年来反映工人生活的剧本的一大进步。也因为现实生活的内容比一年前发展得更其丰富,所以这个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较之《红旗歌》《炮弹是怎样造成的》更其丰富。
但是,这个戏还有一些缺点。……
先肯定好处,再举出一些缺点,按说,很合乎八股文作法,但是不凑巧,这个戏的缺点太多了,作者的批评因而落了空。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文艺报》上就有一位读者提出了反批评:
(12)如果光看这样的剧评(指上引《人民日报》的批评),真会使人觉得非常兴奋。……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
据我们知道,《深厚的友谊》的演出广告,是在这样的剧评发表了后就不见了。演出是中止了。显然这是因为剧本在初演后接受了大家所提出的原则性的意见,至少是因为要进行修改,而停演的。有机会看过这次初演的同志,都会知道这一个剧本和演出,在主题与人物形象上毛病还很多,在某些地方甚至会起反效果的。……完全不像上述两篇剧评所说的那样。[4]
鲁迅先生覆[5]《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里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又说:“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些话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此外,我们劝同学把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再仔细读一遍。
练习一
一、由教员指定两篇文字,同学读后指出并分析其主题。
二、举行小组讨论,分析《记土改中的一个人物》主题思想上的缺点。
【注释】
[1]那:今写作“哪”。此类后同。
[2]的:今写作“地”。此类后同。
[3]澈底:今写作“彻底”。此类后同。
[4]见《文艺报》二卷二期,江华:《要求有正常的剧评》。
[5]覆:今写作“复”。此类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