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怎样选择材料
写作的时候,必须在许多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找出一个主题来。主题就是贯串这些事物的线索,它给这些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意义。所以我们在上一章里曾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但是就另一方面说,主题只是从客观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抽象的概念。它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材料表现出来,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作品,才能有说服教育的力量。
材料是用以表现主题的,因此,它必须是与主题不可分离地关联着的,必须是围绕主题的,服从主题的。所选择的材料要是与主题不相干,就不能负起表现主题的任务。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
(1)从东华门到清华园
第一段 写作者赶第一班校车回清华园。路过菜市,看见菜贩刚准备开市,菜蔬还没有清理好。作者觉得北京市民早上活动得太晚了。
第二段 写校车经过天安门广场。作者回忆起三天前参加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的情形,非常兴奋。他说:“苦难的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光明的路。”
第三段 写校车经过通西苑机场的叉道上时,路旁有一位老妇人招呼停车,司机犹豫了一下,没有停,开走了。作者对于这位老妇人的遭遇表示深刻的同情。
这三段文字毫不相干,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同学的文章里像这种例子极多,主要是大家往往围绕标题,而不是围绕主题去选择材料。上面所引的文章的作者正犯了这个毛病,他的眼睛只注意到标题《从东华门到清华园》。这三段文字所叙述的事情不都是发生于从东华门到清华园的途中吗?不都是切合标题的吗?
有一次我们出了《饭厅》这样一个作文题,让同学先列一个大纲,然后在所列的大纲中任择一两项来写成段落。我们选几篇大纲来看:
(2)饭厅
1.饭厅的形状及内部的陈设
2.开饭前片刻的情景
3.吃饭时的情景
4.饭后的情景
5.感想
(3)题同上
1.饭厅的大小和布置
2.吃饭前的情形
3.吃饭时的情形
4.厨工的服务精神
(4)题同上
1.饭厅的形状
2.同学与饭厅的关系
3.饭厅与学校行政的关系
4.厨工的表现
5.在饭厅中所得到的教育
围绕着标题《饭厅》去选择材料,于是把有关于饭厅的一切都搬出来了。假使先确定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解放以后厨工的积极工作态度,或是同学们在饭厅中所表现的集体精神等,那末[1]一切和主题不相干的描写如饭厅的形状,大小,吃饭前后的情景,饭厅与学校行政的联系等等,都成为毫无意义,也不会把它们列入大纲里去了。
(5)我进清华的经过
第一段 作者第一次来清华是在敌伪时期,当时犹如逛公园一样,只觉得新奇。(约一百字)
第二段 渐渐对清华发生好感,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考入清华。(约一百五十字)
第三段 描写报名时拥挤的情形。(约五十字)
第四段 考试那天的情形。特别指明他是骑自行车来的。并描写他和同学逛清华园的情形。(约一百五十字)
第五段 发榜那天早上,墙外有喜鹊叫,果然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大家都很高兴。这里作者引述他姑母、表哥、表妹三人所说的话。(约二百字)
第六段 九月二十五日早上八点钟坐车到东华门等校车。上车后描写沿途所见,一直写到下车走进自己的寝室为止。(约二百字)
这篇文章里一大半事情是可以删去不写的。作者紧紧抓住了标题中的“经过”二字,凡属“经过”,一笔不漏,因此既噜苏,又没有意义。
再如同学写《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很多人从早上集合写起,然后是上火车,下火车,整队到天安门,休息,吃干粮,听演讲,看空军检阅,看烟火,游行,再坐火车,一直写到回寝室上床睡觉为止。这种流水帐[2]式的文章的病源,也在于不是围绕主题而是围绕标题选择材料。
其次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上面我们说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这种材料是很多的,我们不能也不必把它全部写出来。因此必须再精选一遍,要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一般性、代表性的,足以深刻地表现或证明主题,足以有力地说服读者、感动读者的材料。拿《阿Q正传》来做例子,鲁迅先生对于阿Q的知识一定比他实际写出来的多得多,他为什么不一股脑儿搬出来呢?因为鲁迅先生的材料是经过严格地选择的。他挑选了一些典型的,有一般性、代表性的材料,而把一些非典型的,特殊的,没有代表性的材料舍弃了。譬如说,阿Q挨了打,还要说“儿子打老子”,自己长癞疮,便不许人家说“光”字、“亮”字,这些就是典型的材料,因为它有力地描绘出了阿Q的性格。再如夏衍先生的《包身工》,关于芦柴棒可写的故事一定很不少,他为什么只挑选几件事来写呢?因为这些都是典型的材料,它们可以说明一般在日本纱厂中的包身工人悲惨的命运。很多同学不会选择典型的材料,例如:
(6)中国人民真正翻身了
刚解放的时候,听不惯“人民”这个字眼。无论做什么,都说是“为人民服务”。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不也是拿老百姓做幌子吗?但是不是真正为人民呢?虽然解放以后也听说了许多农民翻身,工人积极生产的故事,但都不是亲眼看见的,不见得可靠。(大意如此)
最后作者举一件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证明人民政府确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说:
我有一次坐校车进城,到西直门时,一个解放军上来检查。起先我觉得这种作风和国民党完全一样,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这位解放军的态度非常和气。他问车上有没有外国人,卖票的说有一个,他就上来向那位外国人要身份证看,看完了就走了。
于是作者说:
这真是闻所末闻的事,外国人不敢再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民不再做奴隶了。
人民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对待外国人的态度显然是不同的,但是要表现或证明“今天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一个主题,这位同学所举的例于并不是典型的。
(7)解放军进城
……他们的军服很脏,枪械也不整齐。经过了好几天辛苦的战斗,身上沾满了污泥。弓着腰,一步一步向前走。有的还负了伤,包着纱布。
最后一段说:
当我看见这样一支队伍时,怎么能不相信他们就是将要打到台湾去、解放全中国的军队呢?
本文的主题是要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但是,很明显的,作者所选择的材料非但不能说明这个主题,反而损害了主题。
必须要说明,这位同学关于解放军的描写大体上是真实的。经过艰苦的战斗,刚刚开进城市的军队是不会很漂亮的。我们并不是要让这位同学遮掩这些事实,一味称赞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把解放军写成兵强马壮、旗帜鲜明。而是说,在表现解放军的英勇,这样描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为这件事虽然是真实的,却不是典型的。
苏联名作家西蒙诺夫谈他写《日日夜夜》的经过,有一段讲到选择材料的问题,很可以供我们参考。
(8)在这本小说中,起初有许多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当时,在这小说中沙布洛夫的生平写得很多,这生平占了一百五十页。
我起初以为:沙布洛夫是一个主角,既然他是主角,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既然读者应该知道他的一切,就是说我应当叙述他的生平。
但是当我继续写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明了这一点并不是读者那么感兴趣的,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是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所作[3]的事。并不是因为沙布洛夫来到这里保卫斯大林格勒,所以读者对斯大林格勒感到兴趣,而是,因为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作战,所以读者对沙布洛夫感到兴趣。
并且我明白了,假如我将沙布洛夫在斯大林格勒怎样作战的情形描写得很好,那么,读者容易想像到他以前是怎样生活和他以后将怎样生活。我就将那一大段(关于生平的一百五十页)统统删掉了。
后来,在我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沙布洛夫的一个兵士是间谍,并且,我觉得,我描写得很有趣,起初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后来开始怀疑他是坏人,后来他打伤了沙布洛夫,而最后发觉了他。我觉得这对于主题是很重要的,甚至我在小说的初稿中写下了这一段。但是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间谍对于主题任何意义都没有。我想难道有什么东西比主题——斯大林格勒本身更有意义吗?我明白了,关于斯大林格勒的小说中只能有一种题材,最有意义的题材。希特勒夸口明天占领斯大林格勒,沙布洛夫及千万像他这样的人,明天都不肯交出斯大林格勒,第二天希特勒又夸口占领斯大林格勒,而沙布洛夫又不肯交出它。就这样继续了六十个白天和六十个夜晚。在斯大林格勒曾经有过间谍,也像往常在战争中有过间谍一样,然而把一个间谍的故事和这并列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我明白这和主题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于是我将这一点也删掉了[4]。
二 怎样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有重点。材料的分量并不是相等的,必须要衡量一下轻重,分别出哪些是首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把首要的材料当作重点来刻划[5],次要的材料只有陪衬、辅助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轻重倒置。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看:
(9)记一个会
星期天早上,我还没有起床,老王就敲门进来了,对我说:“老钟,今天开团支部大会,你去参加吗?”我心想今天是新年第二天,应该玩玩,就说:“我有事,不想去了。”老王说:“你总说有事,一开会就有事,真是……”
我没有话说,就去洗脸。小张已经起床了,坐在那里抽烟,我问他借了脸盆(我的脸盆破了),去洗脸。洗脸回来,老王已经走了。早点时间已过,肚子很饿,可是也没有办法。
下午,我正想睡午觉,老王进来一把拉住我,叫我去开会,没有办法,只好跟他去。进了会场,因为太疲倦,一坐下就睡着了。他们说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见。
“我的缺点很多……”老赵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了。我觉得他是有意说给我听的,不得不打起精神听一下。唉!实在太惭愧了,他说的缺点我都有,好像针一样的刺在我心里。他说完之后,又有许多同学起来检讨自己的缺点,我听了很难过。他们有勇气做自我批评,我为什么没有呢?我深深地觉悟了,我决定纠正过去的错误态度。这次会给我的教育太深了。
很明显的,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三段。老赵的自我批评是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正应该着重描写,但是作者只引了半句话——“我的缺点很多……”,下面便用些点子点过去了。相反地,第一段却写得极仔细,连借脸盆,没赶上吃早点这些与主题无关的琐事也不厌其详地交代出来。这正犯了喧宾夺主、轻重倒置的毛病。
组织材料的第二个原则是要有秩序。没有经过整理的材料是零碎的、庞杂的。我们要把性质相同、关系密切的组织在一起,然后按照类别,安排次序。哪些先说,哪些后说都要有周密的计划。
(10)今天的报纸
自从北京解放以后,报纸也变了。我们从报纸上呼吸到一股新的气息。从前报纸上那种无聊的东西如“杨妹不食”“国大花絮”等都没有了。今天的报纸登的都是新中国生产建设的消息。在《人民日报》的第二版上,经常可以看到“某工厂生产超过预定计划”“某工厂出了某种偏向,现已纠正”等新闻。这是因为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用以欺骗人民的工具,而今天的报纸却已成为人民自己的报纸了。
回想以前的报纸,简直太荒谬了。除了中央社的造谣新闻以外,就是一些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记者每天都要到处奔跑来搜集一些刺激性的消息来麻醉读者。再不就是要人行踪,今天蒋介石飞庐山,明天孔祥熙飞美国。许多人看惯了这种报纸,再来看今天的报纸,反而不习惯了。有一位同学说:“今天的报纸太枯燥了,尽是生产,一点趣味也没有。”其实报纸的目的是教育群众,并不是单纯地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两种报纸的不同,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不同。以前的报纸是反动派的报纸,是他们用以欺骗人民的法宝。经常刊载反苏反共的消息,向美帝讨好,与美帝一个鼻孔出气,这表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反过来看,今天的报纸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部门。今天的报纸是向人民负责的,主要报导工农的情况与生产建设的消息。抢案、情杀案之类的消息都没有了,因为今天我们要通过报纸来教育人民。
有人说今天的报纸消息太少了,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从前报纸上的消息不管怎么多,都是不真实的。而且今天的报纸上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的不同。看惯了过去的报纸,觉得今天报纸上的消息不是消息,这是一种错觉。
这篇文章内容和文字上的毛病都很多,但主要的毛病是结构紊乱。我们最好先替它列一个纲要:
第一段
1.过去的报纸多刊载无聊的新闻,今天的报纸多刊载生产建设的消息。
2.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工具,今天的报纸是人民自己的。
第二段
3.过去的报纸除了登造谣的新闻之外,就是一些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或是要人行踪。
4.有人受了过去报纸的影响,看不惯今天的报纸。
5.报纸的任务是教育人民,不只是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第三段
6.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法宝,与美帝一个鼻孔出气。
7.今天的报纸是向人民负责的,是有教育意义的。
第四段
8.有人说今天的报纸消息太少,这是不对的,因为:
a.过去的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不真实的。
b.今天报纸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不同。
这篇文章企图说明三层意思,第一,过去的报纸与今天的报纸的不同;第二,说明报纸的任务;第三,有人说今天的报纸太单调,消息太少,作者指出这种看法的错误。作者在执笔以前,没有经过仔细地计划,因而把这三层意思糅杂在一处,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毫无层次。我们若把这些材料重新排一下,就清楚了。
第一段 比较过去的报纸与今天的报纸的不同。(包括1,2,3,6,7诸条)
1.过去的报纸是反动派欺骗人民的工具,今天的报纸是教育人民的工具。
2.过去的报纸刊载反动、荒谬的消息,或是麻醉性的、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今天的报纸报导得最多的是生产建设的消息。
第二段 说明报纸的任务。(包括5)
3.报纸的任务是教育人民,不是单纯地报导消息,更不是供人消遣。
第三段 有人说今天的报纸太单调,消息太少,这是不对的。(包括4,8两条)
4.过去的报纸上的消息都是不真实的。
5.今天报纸的消息并不少,只是性质和以前不同。
要克服杂乱没有条理的毛病,写提纲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提纲是思想组织的具体表现。先列好提纲,等于建筑时先打好图样,轻重倒置、条理不清等等毛病都可以因此避免。而且列了提纲,你对于你将写的文章就有一个明晰而确实的“鸟瞰”。假使你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提纲,等到你觉得这个提纲已经尽善尽美了,再下笔写。这样,在结构上就不会有什么大毛病了。
三 开头和结尾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好像在音乐里给予全篇作品以音调,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同学们也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开头而感到困惑。
生活是连续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这连续不断的生活过程中挑选一个重点来刻划。那么写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剪裁的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写到那里结束。截得太长或太短都不好,而一般同学的毛病正在于截得太长。譬如写开会,一定要从走进会场写起,写到散会之后回到宿舍为止;写游行一定要从集合出发写到回家躺上床睡觉。这种方法很笨拙,好像中国旧小说的作者,写一个人物总要从出生写到老死,虽然详细,却没有必要。
截得太长了,就多了一顶帽子,一条尾巴。帽子是可以脱掉的,尾巴是没有用的,都是多余的。譬如:
(11)记音乐晚会(第一段)
晚上七点钟,各院系的同学排着队,唱着歌,整齐地、有秩序地进入会场。
(12)丁玲讲恋爱问题(第一段)
当当的钟声敲过之后,宿舍的走廊上掀起了一阵骚动,使我想起了今晚丁玲同志来清华演讲,于是赶快跟随着大家向大礼堂走去。
(13)苏联代表团在清华(最后一段)
同学们认为这种艺术远在资产阶级的艺术之上,而且只有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有不朽的价值。大会直至太阳西下,才在高呼万岁声中尽欢而散。
写到“而且只有人民自己的艺术才有不朽的价值”,就可以结束了,下面一句是多出来的尾巴。
国文教员一定有这样的经验,许多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删去之后,就显得紧凑一点,好一点。
(14)解放后的学习态度(第一段)
我的学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虽然从小就跟着爸妈学讲话呀,学走路呀,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进了学校以后。
这完全是废话,作者不愿意直捷[6]了当地谈本题,挖空心思凑出这一段来开头,其实是吃力不讨好。还有一位同学写苏联代表团来清华参观,第一段从解放战争写起,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话,第二段说:
(15)当我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唱着的时候,远处突然响起了鼓掌声、欢呼声。同学们都跳跃起来,拍着手欢迎代表团的来临。
假使把第一段删去,把第二段作为开头,要好得多。
(16)记去年的聂耳晚会(最后两段)
在这个会上,每个人都深深地感动了。当东北受难同学控诉他们遭受迫害的经过时,可以听见台下的悲泣声。报告的每一字都紧紧地抓住了人们的心,他们开始懂得了忿怒[7]和复仇的意义。
虽然开会的时间很长,但是大家都不觉疲倦,直到散会才忧愁沉重地走回家去。
前一段把群众愤怒的心情刻划得很好,最后一段却是“画蛇添足”。不但多余,而且损害了全篇的完整。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叙述文,议论文也是一样的。同学们写议论文也欢喜加上一顶帽子和一条尾巴,例如:
(17)参加人民小学的教学经验(第一段及最后一段)
流光如水,在小学教书已一年了。现在我把这一年来自己所得到的一些经验写在下面。
……
以上是个人一年来的教学总结,也谈不上经验和心得,因为事情很忙,写得很杂乱。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充实,可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却是多余的,去了干净得多。
一般地说,同学们写议论文的能力比写叙述文差,这自然是一个理论水平的问题。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够,看法不深入、不全面,就不可能写出好的议论文来。很多人拿到题目,觉得无话可说,只好勉强挤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来敷衍篇幅,三段论式的写法便是这样产生的。所谓三段论是这样的:第一部分是引论,第二部分是本论,最后是结论。引论是帽子,结论是尾巴。而且帽子和尾巴往往很长,本论却很短,有时根本没有。引论的内容大都是所论事物的定义、功用或种类,譬如:
(18)今天的报纸(第一段)
报纸是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出版的时间分,有日报、晚报两种。以篇幅的大小来分,有四开、八开等等。
(19)我的学习态度(第一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学”是学习新的知识,“习”是温习旧的知识。“态度”是将我们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学习”与“态度”是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分离的。
(20)题同上(第一段)
学习的范围甚广,包括技术、文化、科学等等。农民耕种、工人生产也包括在技术学习之内。
定义是很难下的,尤其是普通的事物,譬如叫我们替桌子下个定义,就很不容易。你说它是方的吧,还有圆的;你说是四条腿的吧,三条腿的也有。而且即使你能替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人需要先学习桌子的定义,才知道什么是桌子的。
三段论式的写法是要不得的。我们不要在事物的外围绕圈子,要善于写得具体,一开始便接触问题。列宁曾写过一篇题为《论我们报纸的性质》的文章,一开头说:
(21)对于旧题目的政治鼓动,对政治的空谈占据的篇幅太多了,对新生活的建设,对于这种建设的事实所占的篇幅则大少了。关于这些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明白的,已为群众所熟悉的现象,为什么不用十行二十行来说,而要用二百行至四百行呢?
他没有替报纸下定义,也没有替它分类,一开头就接触问题,非常简洁而有力。柏林斯基说:
(22)假如第一行落笔太远,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是废话通篇,离题千里;假如第一行就接触事件,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
我们正要学习“第一行就接触事件”,这就是古人所谓“开门见山”。毛泽东《论学习》的第一段说:
(23)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并通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该着重地研究这些东西,中央委员会与高级干部尤其应该加紧研究。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实际运动的了解,就不能有胜利。
在这一段里,关于:一、哪些人应该研究?二、研究什么?三、为什么要研究?都简单扼要地说明了。假使让同学来写,这篇文章恐怕只剩下这一段了,因为该说的话都说尽了,下面再写什么呢?由此看来,即使像开头这样一个问题,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关联着的,知道得多,了解得深刻,才敢于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许多文章的结尾不但不必要,而且是千篇一律的陈腐的套子,上引(13)和(16)就是例子,再如:
(24)听丁玲讲恋爱问题以后(最后一段)
解放战争基本上已经胜利了,全国人民正在热烈地从事经济建设。我们必须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正确的恋爱观,为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努力。
和“开门见山”一样,结尾要戛然而止。该说的话说完了,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不要“画蛇添足”,硬加上一段尾巴。
同学的文章中也有一些好的结尾,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他们系里的师生联欢会。在吃茶点的时候,先生们忽然集合起来,发动攻势,来抢同学的点心,同学也不甘示弱,立刻展开反攻。这样,师生之间,新旧同学之间的隔膜就打破了。最后作者说:
(25)这个会虽然没有精采[8]的表演和演讲,你能说这个会不精采吗?
另外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故宫游记》,结束时说:
(26)大家走出了午门,就是旧小说里“推出午门斩首”的午门,多少人在此悲伤,多少人在此欢欣过的午门。
还有一位同学写《今天的报纸》,最后一段说:
(27)拿起一年前的那些发黄了的报纸来和今天的报纸相比,是多么的不同啊!正和它们的外表一样,一面是发黄的、陈腐的、为人民所唾弃的;另一面是洁白的、新鲜的、为成千成万人民所热爱着的。
这些结尾都是好的,因为它们含蓄,有启发性,读完了能给人余味。
但是,这并不是必须遵循的“创作法程”,文章变化无穷,不是任何规律可以拘束得住的。有些文章就不能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家庭访问记》,第一段说:
(28)今年暑假我在南京的大学暑期学习团里生活了一个月,学习团结束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个“家庭访问组”,去调查一般中学同学的家庭状况,作为将来评议人民助学金时的参考。
这是这篇文章的“缘起”,不能当作“帽子”,若是把这段略去不写,读者一定发生这样的疑问:“这位同学以什么身分[9]去做家庭访问的呢?”
报纸上的社论在分析评论之前,往往先把所要评论的事物简单介绍一下,这也是有必要的,例如:
(29)庞家堡矿场被毁事件的教训(《人民日报》社论)
宣化龙烟铁矿庞家堡矿场遭受严重破坏,矿场的重要设备,如巨大的电动机、三角铁架和高压线等,都被不良分子拆毁盗卖,以致已被日寇国民党匪帮所损毁的矿场,重受破坏,将来不知要多费多少时间,多少人力物力,才能恢复。而尤其严重的是这种破坏发生在重获解放以后,在人民政府统治之下,时间继续了十个月以上,破坏分子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被鼓励纵容,甚至个别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自己也参加了这种盗窃和破坏国家财产的罪恶行为。这是何等令人惊心怵目的严重事件。
同样,有些文章比较长,内容比较繁复,最后需要点明主题,或是强调要点,或是总结全篇的大意,这种结尾也是必要的,不能算做“尾巴”,例如:
(30)为华北农民生活的富裕而奋斗(《人民日报》社论)
以上所说的,就是为着华北农业生产的提高,为着华北农民生活的富裕,华北农村中的干部应当共同努力的主要任务。
(31)劳动政策与劳动部的任务(《人民日报》社论)
总括起来说,劳动部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护劳动,逐渐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物质上的不利地位,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下略)。
总之,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与全篇血肉相关的一部分,犹如一个人的头和脚,而不是“帽子”和“尾巴”。
四 段 落
句子必须加标点,文章必须分段。段与段之间有意义上的停顿,正如句与句之间有意义上的停顿一样。因此,每一个段落,就它本身来说,都是完整而独立的。有些同学分段分得太细,原是一层意思,却硬分做几段,根本失去了分段的意义,例如:
(32)我学习国文的经历(第一二两段)
在中学里,国文教师都是老头子,读的都是之乎者也的古文,与生活毫无联系。
因此大部分同学都不欢喜上国文课,国文程度一天一天低落,不要说写文章了,就是连一封信,一个便条都写不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这两段必须并成一段。
(33)新的学习态度(前三段)
一切都为了人民,学习自然也是为了人民。从前我们弄不清到底为谁学习,好像一个兵士弄不明白为谁打仗一样,结果做了反动派的爪牙。
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是为人民而学习,并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打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新的学习态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上的。
这三段应并为一段,至少后二段应合并。
段落本身虽然是完整、独立的,但是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它只是一个构成部分。它的任务只在表达全文一个有限部分的意思,不应包含得太多,太广。有些同学分段太粗,应该分的地方也不分,读起来就显得层次不清了。例如:
(34)新年(第一段)
新年又来到了,我们欢呼着,跳跃着欢迎这新年的来到。因为今年的新年和以往不同,我们人民翻身了,做了主人,反动势力几乎已全部消灭,所以今年的新年联欢会特别热烈。师生大聚餐时那种热烈的空气使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六点半,先生同学们都集合在大食堂里,唱歌声,鼓掌声,此起彼落。系主任来的时候,同学们把他捧了起来。大家跳呀,叫呀,显出了青年人的活力与热情。聚餐之后就是联欢会了。开始是先生们讲话,同学们听得非常满意,掌声鼓得怪响的。接着是团体表演,先是同学们唱歌,还有相声、魔术等等,最后是一个歌剧,先生同学通力合作,虽然演技不太好,但精神却是很可感动人的。
这一段说了三件事:一、今年的新年和往年不同,二、师生大聚餐的情形,三、联欢会的情形。分成三段,要清楚得多。
有时,我们故意把一句或是两三句话组成一段,句子少了,语气就加重了,例如:
(35)狂人日记(鲁迅)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第一、三两段都只有一句话。要是把这三段并成一段,力量就减弱了。再举一个鲁迅先生的例子来看:
(36)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二心集》)
现在有自以为大有见识的人,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艺术,在现在的社会里,是断断没有的。看罢,这便是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的人,也已将人类分为对的和错的,或好的和坏的,而将所谓错的或坏的加以叫咬了。
所以,现在的艺术,总要一面得到蔑视,冷遇,迫害,而一面得到同情,拥护,支持。
一八艺社也将逃不出这例子。因为它在这旧社会里,是新的,年青的,前进的。
中国近来其实也没有什么艺术家。号称“艺术家”者,他们的得名,与其说在艺术,倒是在他们的履历和作品的题目——故意题得香艳,漂渺,古怪,雄深。连骗带吓,令人觉得似乎了不得。然而时代是在不息地进行,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我的话,也就是只对这一面说的,如上。
假使把第二段和第一段合并,把第五段和第四段合并,也很自然。作者所以把这几句话单独提出来成为段落,是因为他特别强调这几句话。
练习二
一、教员指定两个作文题,一篇叙述文,一篇议论文,请同学列出详细的大纲。
二、在上题的两个大纲之中选择一个,发展成一篇文章。
三、细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析其结构。读完后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四、试替下面两篇文字分段:
1.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见《将革命进行到底》)。
2.赵树理,这个名字,谁还不知道呢?周扬同志说“他是一个新人,他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农民艺术家”。是的,据太行《新华日报》陈王二位同志所告诉我的材料,可充分证实。赵树理的家,在山西晋城的乡下,从小入本村小学校,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后来,由于他的爱好人民艺术的性格发展,和乡土戏特有的艺术魅力,他竟干脆参加了“上党戏”班子,索性领着一个“娃娃班”赶唱庙会神戏。他在旧戏子窝里,混了半辈子。抗战一开始,他洗手改行了。走出农村的戏班子,又当起农村的小学教师来了。他始终生活在农村,和农民打成一片;农村的事情,农村的人物,他了解得非常深切,非常透澈。一九四○年春,他进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资料室工作。他利用业余的时间,把新农村的伟大变革过程,和自己所熟悉的群众生活,反映在作品上。就在这时,赵树理这个人民的天才,被发现了。他从群众中来,带来了群众的智慧,他怎样变成人民的作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以群众的智慧满足了群众的艺术要求。赵树理,根深树大。
【注释】
[1]那末:今写作“那么”。
[2]流水帐:今写作“流水账”。
[3]作:今写作“做”。
[4]参看一九五〇年九月三日《人民日报》刘白羽《西蒙诺夫谈〈日日夜夜〉的创作》。
[5]刻划:今写作“刻画”。此类后同。
[6]直捷:今写作“直截”。
[7]忿怒:今写作“愤怒”。
[8]精采:今写作“精彩”。此类后同。
[9]身分:今写作“身份”。此类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