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报导一件事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表现能力高的作者能准确而生动地把自己的经验、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这,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较高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丰富能使你的描写真实、生动,思想水平高可以帮助你正确地、深入地分析事物,这都与作者的修养有关,这里不能多说。下面我们举出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来和大家谈谈。

一 写得具体些

请看下面这节文章:

(1)我们工厂里边有一个青年团员,各方面都很积极,真可以说是一个模范团员,值得大家学习。

“各方面都很积极”,到底是哪些方面呢?使人摸不着头脑。读了这节文章,等于没有读,因为它给人的印象太空洞了。这篇文章是投给《中国青年》的稿子,《中国青年》的编者指出了这个毛病之后,请原作者补充重写,第二次寄来的稿子是这样的:

(2)华兴铁工厂里有一个青年团员,名叫王中义。他平时工作很积极,学习很努力,真可以说是一个模范团员,值得大家学习。

这样一补充,比第一次具体一些了。但是编者还要请他再补充一次,指出“工作很积极”“学习很努力”等句,没有表明“积极”“努力”到了什么程度,怎么个“积极”“努力”法。于是他又作了补充:

(3)华兴工厂里有一个青年团员,又是团的小组长,他名叫王中义,每天下了班,总得把工作台上整理得有条有理,把各种工具一件一件放到原来的位置。有一次突击修一个抽水机,计划三天完成。但是在第二天,和他一块修理这抽水机的那位同志病了,王中义同志为了使工作不受影响,于是他就召开了一个团的小组会,让大家出主意。杨小定同志就说:“我自愿加做一个夜班。”翟进同志马上就同意了。王中义同志说:“我也同意。只要我们每人加做一个夜班,就可以按期完成计划,也不会太累。”于是大家就按这个意见去做了。

到了第三天,按期完成了全部工作,旁的工友都很称赞。王中义说:“我们青年团员在生产中要起先锋作用,碰见了困难必须要设法克服,不能向困难低头。克服困难完成工作,那是最大的愉快!”

王中义从小只念过一两年书,识字很少,可是他决心利用空闲学习文化,他身边随身带着一个生字本,平时看书看报,一有生字就记下来,甚至在大街上看到商店广告上有认不得的字,他就赶紧掏出生字本来记下……[1]

这一次写得具体多了,给读者的印象也比较深刻了。

上面引的是一篇工人作品。在同学的文章中,这种空洞的描写的例子也很多,例如:

(4)在我刚开始参加集体学习的时候,心中感到非常别扭,什么讨论会呀,学习会呀,在我看来都是浪费时间,但是学校既规定有这种学习方式,所以我也就无可奈何地抱着应付的态度去参加。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后,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学习的好处。现在就以我们上次国文小组讨论来说吧,我们讨论的题目是《传家宝》的主题是什么”。我的意见是这篇小说描写两种不同的女性,一个是代表新社会的金桂,一个是代表旧社会的李成娘。经过反复讨论后,才发现我的看法是很肤浅的。

在那次会上,我开始感觉到群众智慧的伟大以及集体学习的好处。

关于那次小组会的情形写得太简单了,读者不知道这个会如何帮助他改变了对于集体学习的看法。

(5)一天的生活(最后一段)

我觉得一星期中最愉快的一天,就是星期二。每星期二下午一时半到三时,我在清华同学办的进步小学中教书。面对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很有组织、很守秩序,他们给我的安慰太大了。

孩子们如何天真活泼,如何有组织、守秩序,都没有具体说明。笼统的几句话,不能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因此也不能有力地说服读者。

写得具体并不等于无原则的繁琐。无关紧要的细节可以一笔带过,或是干脆略去不写,但是重要的地方却应该具体地、详尽地描写,偷懒不得。

二 形象的刻划

准确而生动地刻划事物的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所描写的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无法写得准确、生动。赵树理在《传家宝》中描写金桂搬箱子时说:

(6)动手把箱子一拖拖出床沿,用胸口把一头压低了,然后双手抱住箱腰抱下地去,站起来一脚又蹬得那箱子溜到床底。

许多同学欣赏这段描写,这自然是作者的表现手法高明,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搬箱子的动作有体验。一个从来没有注意过搬箱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有一位同学描写一个农民,他说:

(7)天空一弯明月,村子里显得特别安详,张三正在回忆往事和憧憬将来的美景。

把农民写成了知识分子,这完全是因为作者不熟悉农民的缘故。

其次,不要倚赖现成的描写词语。最初用花来描写女人,用猛虎来形容武士,用老鼠来形容怯懦者的时候,都是新鲜而生动的。但沿用久了,便成了滥调,失去了光彩。好的描写在于能唤起读者鲜明的印象。鲁迅先生有一次描写小鸭子:

(8)小鸭也诚然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鸭的喜剧》)

作者抓住了毛色和走路的姿态这两个特点,几笔就把小鸭的神态勾划出来了。丁玲的《三日杂记》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老村长的妻子:

(9)这婆姨是个柳拐子,不知道是因为得了病才矮小下去,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病。她的四肢都伸不直。关节骨在瘦削的胳膊,手指,腿的地方都突的暴了出来,就像柳树的节一样。她的头发又黄又枯又稀少,不像是因为老了脱落的,像从来如此。

另一个是三妞:

(10)上边窑里还有一个十一岁的三妞,瘦瘦的,不说话,闪着有主张的坚定的眸子,不停手的纺着。纺线对于她已经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了。

写老村长的妻子这个残废而善良的女人时,作者除了描写她的畸形的肢体外,特别刻划她的头发。写处在生活重压下的女孩子三妞时,特别刻划她的眸子。因为作者抓住了这些人物的特点,所以创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写豆腐西施杨二嫂,特别渲染她的一双脚,也是同样的例子:

(11)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长伶仃的圆规。(《故乡》)

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而去套用一些陈腐的滥调,或是一味堆砌辞藻,就不能创造出好的形象来。

(12)在这熙熙的太阳普照着金色灿烂的大地,荡漾的和风吹拂着园林中的花丛麦浪,百样的花草摇摇摆摆怒放着,狂蜂怒蝶在野花间上下翻转地舞蹈着,密林绿水好似在欣欣然地含笑着,那飞禽走兽也在歌鸣的世界里,互相竞逐竞赛着,还有那飞行的鸟儿在自然界的天空忽高忽低,歌舞腾跃地飞来飞去,吱吱……地叫着,它们都好像表示从黑暗之中走到光明之路似的在热烈的庆祝着。

除了一连串陈腐的辞藻(也有许多是作者杜撰的)之外,读者得到了一些什么东西呢?这真是浪费笔墨。许多同学努力想写得“美”,刻意经营了半天,写出来的都是这一类的文字。有时随随便便写来,不在辞藻上花工夫[2],反而很精采,例如:

(13)他正在笑,笑得那样天真,那样轻快,两撇眉毛似乎飞上去了。

(14)绵亘不断的山,远远看去确很秀丽,等到火车快到山脚下时,却变得那样狰狞可怕,好像要一口把我们吞下去似的。

(15)我站在大殿上,觉得很骄傲,因为周围尽是些没脸的娘娘,缺臂的宫女,残废的韦驮,只有我一个人有生命,而且是完整的。我从东边大殿走到西边大殿,情形和去年冬天差不多,只是院子中间的那棵大树已经长满了绿叶了。

你要描写一件事物,这件事物老在你心里打转,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用语言把它送出来,你就直率地,勇敢地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语言不“文”,要知道美丽的辞藻往往只是没有灵魂的僵尸。

三 周密与准确

要设想作者和读者是处于敌对的地位的,作者任何一点破绽都会引起读者的责难,所以写文章必须周密,准确,无懈可击。

许多不周密的句子都是由于粗心和疏忽,有一位同学说:

(16)饭厅中只剩下成排的方桌,上面堆满了碗筷和三位工友。

还有一位同学报导清华新年师生大聚餐的情形,他说:

(17)每个桌上八个人,然而今天却多了一个人,你道多了谁,多的是我们亲爱的老师。

实际情形是每桌八个人,七位同学,一位先生,按作者所说,每桌变成九个人了。

(18)她是千千万万个悲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作者为了要加强语气,用了“千千万万”四个字,可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怎么来得及做千千万万个悲剧中的角色呢?

(19)同时饭厅又成了听取报告的唯一时间与机会。

饭厅是一个有形的建筑物,怎么会变成“时间”与“机会”呢?

(20)清华大学可以说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最足以代表中国的文化。

清华大学不是中国最高学府,只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至于说清华大学可以代表中国的文化,也太夸大了。

(21)即使应当读书的时候,只要大石桥小学有事,我就放下书去做那边的工作。我认为看书的时候很多,今天不看,明天还可以看,但是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做完。

对于同学来说,读书是最主要的工作,作者硬把读书与工作分成两件事,不合情理。

(22)啊!那太紧张了,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紧张”与“轻松”“愉快”意义极端相反,先说“太紧张了”,然后自己否定自己,说“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自相矛盾。

(23)最可敬的是她能有勇气在龌龊的街头流浪一整天,肚子挨着饿也不中途屈服。

无论在怎么龌龊的街头流浪一天,不“中途屈服”,也说不上是“最可敬”的事。

在上一节里,我们已经指出,要描写得准确,必须对于所描写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但是,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没有相当的运用文字的能力,便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毛病。

(24)每次走到小学,就听见一声接一声的招呼,紧跟着许多小手争着拉我。

这很容易叫读者疑心作者是个瞎子。

(25)大家不禁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吼”的一声。

光看这一句,简直不晓得在说什么,其实作者是在描写看戏时观众喝采的情形。

(26)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就要崩溃了,这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令人痛快,何等的美妙难言。

作者的情感是真挚的,但是他不会确切地表现他的情感,三句惊叹句里形容语都不恰当。

(27)同学们忙着扎灯笼,糊各种代表本系或象征共产党伟大的物品。

(28)从前专讲手上不起泡,脚趾甲上涂红油的知识分子,现在也接受“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了。

(29)我的父亲一方面因为要维持家庭生计,疲劳过度而病倒了,一方面因为收入菲薄,又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物价飞涨的影响,积郁而死了。

这一类的句子,文法上没有什么毛病,就是写得不准确。辞不达意,似是而非。精读别人的作品,恐怕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此外,代名词的用法也值得提出来说一下。文章里提到两个以上的人物时,代名词就有混淆的可能,例如:

(30)坐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联保主任方治国,当他看见从东头走来,嘴里照例扰嚷不休的邢幺吵吵,他简直立刻冷了半截,觉得身子快要坐不稳了。

使他发生这种异状的有下面几个原因:为了种种胡涂[3]的措施,他目前正处在全镇市民的围攻当中,这是一。其次,幺吵吵第二个儿子,因为缓役了四次,好多人在讲闲话了;加之新县长又是宣言了要整顿兵役的,于是他胡胡涂涂地上了一封密告,而在三天前被兵役科捉进城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从文字上看,被捉去的好像是方治国自己,其实却是邢幺吵吵的儿子。其次,代名词必须前后一致,不然也会引起误解,例如:

(31)他们(案指死难烈士)如果看见今天我们在人民自己的首都热烈地庆祝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你们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前面是“他们”,后面变成了“你们”。

四 废 话

(32)无数的烈士英勇的牺牲了,他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事实上也是不能做。

(33)北京我是第一次来,清华园更无疑问的我以前没有来过。

人死了,自然不能做事;既未来过北京,自然也没有来过清华园。

(34)谈集体学习(第一段)

在过去的旧社会里,学习是个人主义的,他们学习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是单纯为了兴趣。他们学习的目的虽然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就是轻视劳动。中国人身体普遍的不健康,中国自然科学的不发达,中国整个国家的贫弱,可以说都是受了轻视劳动的影响。

题目是《谈集体学习》,忽然扯到轻视劳动的问题上去了,与本文主题毫不相干。

另外一位同学写《一天的生活》,全文不过八百字,第一段写早上起床就花了一百五十字,而所写的都是废话:

(35)黎明的刹那间,睡眼还是蒙眬懒睁。远处送来一阵一阵呜呜之声,这时我确实涌起了惊慌的感觉,啊!是警报吗?为什么北京还受空袭呢?为什么这么早就来呢?但天空仍是一片寂静,人们仍是一样泰然,并不见得有如广州受空袭时的惊慌、嘈杂,卒之我明白了,同一的呜呜之声,在不同的地方起着不同的作用的。当第一次呜呜作响的时候,恰是清晨六时正[4],每天我在这时起来。

再如:

(36)旧社会的乡村里,有两种特殊的人,一种多半是女人,在教育不普遍的地方更多,就是装扮神仙的巫婆,另一种多半是男人,就是看黄道黑道的阴阳先生。

(37)清华大学有数不清的洋房,却有着很有意义的名字,而且有规则性,如最后一字为“院”或“馆”,就是同学们念书的地方,如为斋,就是宿舍。

(38)在这个世界上,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男女两性的存在,这是不会有人否认的,对于这种性的区别,不论用雌雄或阴阳等形容词来区别,都是表示有异性的存在。有许多人每将“异性”两字只当作仅指女性而言,这不外是男权中心社会的传统思想的一种错觉。异性应该是相对的一种称呼。在男性言,女性固然是异性,而在女性言,男性也一样是异性。

最后一个例子是从一本名为《新恋爱观与新家庭观》的小册子中摘来的,这本书的第一节的标题是“爱的自然原因”,上面所引的文字便是这一节的第一段。全文的意思是要说明男女间生理区别是产生恋爱的根本原因。这简直是不需要说明的,但作者却用了八百多字来说明,而这八百多字中又有四分之三是用来证明人是有男女区别的。八百多字好像不算很多,但为了装载这一点思想(如果这也算得上是思想的话),作者是多么慷慨地使用文字啊![5]

(39)在个人学习的时候,不可能发掘很多问题,解决很多问题,而在集体学习的时候,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变成了他的问题,别人也替他解决了问题。如果让他一个人去发现问题是很困难的,若是一个人的问题只靠一个人去解决那更困难了,所以集体学习可以尽量发现个人学习中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同时靠着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可以解决个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作者的意思很简单,只是说个人能发现或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而在集体学习中,由于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帮助你发现和解决很多问题,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作者却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

鲁迅先生介绍他自己的经验时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是极好的格言。

文章要干净,要简练。但是简洁也是有限度的,过分简洁使读者看不懂也是不行的。有一位同学描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上的情形,他说:

(40)路旁观众都在说着“清华人真不少”“飞机来了”,一句接着一句的议论着清华的队伍。

那天清华航空系同学扎了一架飞机灯,群众对此很感兴趣,当队伍走过的时候,路旁观众纷纷喊着“飞机来了”。一个没有参加游行的人是不会了解这段文字的。另外一位同学也记述十月一日的大游行,他说:

(41)尤其令人兴奋感佩的是潘光旦先生,他从西直门走到西四,同学们劝他坐车,他始终不肯。

不知道潘先生只有一条腿的人一定觉得奇怪,从西直门到西四也不算很远,何至于“令人兴奋感佩”呢?

五 对 话

刻划人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地位,间接地描写,例如:

(4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孔乙己》)

一种是让人物站出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刻划自己,例如:

(43)李成娘的心病话早就闷不住了,小娥这一下就给她引开了口。她把下嘴唇伸得长长地哼了一声说:“不提媳妇不生气,古话说‘娶个媳妇过继出个儿’(这是当地流行的一句俗话),媳妇也有本事,孩子也有本事,谁还把娘当个人啦?”说着还落了几点老泪。她擦过泪又接着说:“人家一手遮天了!里里外外都由人家管,遇了大事人家会跑到区上去找人家的汉。人家两个人商量成什么是什么,大小事不跟咱通个风。人家办成什么都对!咱还没有问一句,人家就说‘你摸不着!’外边人来,谁也是光找人家,谁还记得有个咱?唉!小娥,你看娘还活得像个什么人啦?——说起心病话来没个完。你还是先做饭吧,做着饭娘再慢慢告诉你。”

一般地说,直接引述人物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更凸出地表现他们的性格和神气。譬如《红楼梦》里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形:

(44)……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地不服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我那里铁锨还沈[6],那里拿的动他[7]?”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环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第四十四)

几句简单的话,极鲜明,生动地把刘姥姥的性格和神气刻划出来了。

除了刻划人物以外,有时还可以通过对话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鲁迅先生在《写于深夜里》有一段描写:

(45)……拘留所里开审了。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不相信世上有人吃人的事情的乐天派,录口供的。警察吆喝着连抓带拖的弄进一个十八岁的学生来,苍白脸,脏衣服,站在下面。马褂问过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之后,就又问道:

“你是木刻研究会的会员么?”

“是的。”

“谁是会长呢?”

“Ch……正的,H……副的。”

“他们现在在那里?”

“他们都被学校开除了,我不晓得。”

“你为什么要鼓动风潮呢,在学校里?”

“阿!……”青年只惊叫了一声。

“哼。”马褂随手拿出一张木刻的肖像来给他看,“这是你刻的么?”

“是的。”

“刻的是谁呢?”

“是一个文学家。”

“他叫什么名字?”

“他叫卢那却尔斯基。”

“他是文学家?——他是那一国人?”

“我不知道!”这青年想逃命,说谎了。

“不知道?你不要骗我!这不是露西亚人么?这不是明明白白的露西亚红军军官么?我在露西亚的革命史上亲眼看见他的照片的呀!你还想赖?”

“那里!”青年好像头上受到了铁椎的一击,绝望地叫了一声。

“这是应该的,你是普罗艺术家,刻起来自然要刻红军军官呀!”

“那里……这完全不是……”

“不要强辩了,你总是‘执迷不悟’!我们很知道你在拘留所里的生活很苦。但你得从实说来,好使我们早些把你送给法院判决。——监狱里的生活比这里好得多。”

青年不说话——他十分明白了说和不说一样。

“你说,”马褂又冷笑了一声,“你是CP,还是CY?”

“都不是的。这些我什么也不懂!”

“红军军官会刻,CP,CY就不懂了?人这么小,却这样的刁顽!去!”于是一双手顺势向前一摆,一个警察很聪明而熟练的提着那青年就走了。

用对话来发展故事,使叙述文富有戏剧性,这是不可能用作者间接的描写来代替的。

既不能显示人物的性格,又不能帮助发展故事情节的对话,只是一种浪费。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报导土改的文章,描写一个贫农的转变过程。在文章开头的地方,作者插入了下面这样一段:

(46)“贵姓?”我问村长。

“我姓张。同志你贵姓?”他一面说,一面忙着倒茶。

“我姓冯。你别张罗了,我们不渴。”

小李坐在我旁边,插嘴说:

“你不要客气了,我们在区上已经喝过了。”

“水是现成的,又不费事。”他仍忙着倒茶。

一个村干部进来了,一进门就叫:

“派饭已安排好了,同志们请去吃饭吧。”

“别忙,先喝会茶,歇歇再走。”

老周同志站起来说:

“大家都饿了,还是先去吃饭吧。等会儿还要开会呢。”

这一段对话既未刻划人物,与整篇故事也没有什么关系,几笔带过去就行了,用不着把每个人的说话都记载下来。

另外一位同学写土改时开农会的情形,特别引述了一位工作同学在会上的发言:

(47)“老乡们,关于土改的办法刚才王同志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现在我说说土改的意义。从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我们受地主们的剥削与压迫。现在解放了,我们要翻身了。我们有三个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地主就是封建主义的代表,打倒了这三个敌人,我们的国家才能工业化,才能像苏联一样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

不知道这位同学原来的发言如何,就作者所引述的而言,又空洞,又浮泛。说给农民听,不会有什么效果,写给读者看,更是浪费笔墨。

好的对话,本身就能鲜明地表现出说话者的性格和神情,作者用不着再加任何补充说明。很多文章里面,每逢一个人说一句话,作者都欢喜给它加上一个动作或心理描写,例如:

(48)小陈抬起头来,声调沉痛的说:“我知道,我这就是不爱护人民祖国……”

(49)“过去我老想到自己,人家批评我,还不肯接受。”张同学否定了自己过去的思想。

(50)“这在早先不得骂‘倒楣[8]’吗?”他身动嘴不停地接下去说。

当然,这种“注解”有时是有必要的,但是当对话本身已经很凸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时,或是加上的“注解”并不能更有力,更生动地帮助对话刻划人物时,这些“注解”就变成“蛇足”了。

六 列举与排比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特别讨论一下同学们常用的列举和排比的句法问题。

(51)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好像压缩了的空气一般的紧装在这红砖墙的厂房里面。(夏衍:《包身工》)

作者用排比的句法,列举四种声音:马达的吼叫,皮带的拍击,锭子的转动,齿轮的轧轹,用来概括纱厂中的一切噪音,这列举的四种声音是独立而平行的。

(52)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等形容词来概括白杨树的性格,这些形容词也是独立、平行、轻重相称的。

由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排比句法的第一个条件是列举的各项要平行、独立、轻重相称。

(53)匪军所至,杀戮人命,奸淫妇女,焚毁村庄,掠夺财物,无所不用其极。(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中共中央关于时局的声明》)

列举国民党匪军的罪恶凡有四项,当然匪军的罪恶决不止这四项,但是这四项可以概括全部。假使我们把四项中的任何一项去掉,概括的力量就减弱了。上面所引《包身工》及《白杨礼赞》中所举各项也同样有概括全部的力量,由此可知排比句法的第二个条件是所举各项要有代表性,排在一处要有概括的力量。

同学们常用排比的句法,可是往往忽略了这两个条件,例如:

(54)解放前的保定是一座荒凉贫困的孤岛,老百姓没有生产,没有衣穿。

作者想用“没有生产,没有衣穿”两句并列的话来刻划保定的荒凉与贫困,但是“生产”和“穿衣”两件事轻重悬殊,不能并列一处,要是改成“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或是“生产停顿,商业萧条”,就没有这个毛病了。

一位同学叙述一九四九年他在武汉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在街上游行宣传,有一位干部演讲,指出政协开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这位同学写道:

(55)提醒了不少尚在怀疑新中国的无知商人,鼓舞了多少尚未真正了解新中国的人们。

这个演讲并不是专给商人听的,单举商人显得很突兀。而且后一句里的“尚未真正了解新中国的人们”泛指一切不了解新中国的人,商人也应该包括在内。两句不平行,前一句没有独立性。

(56)让我们争取全国人民文化水准的提高吧,很快地牧童进入学校,不认识字的人写出文告。

前一句仅举牧童,后一句仅举写文告,都没有概括的力量,因为要入学校的不止牧童一种人,认识字也不一定专写文告。此外,后一句里的“不认识字的人”,按说也包括牧童在内。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和这句很相像,但他把牧童和村姑并举,因而就没有这些毛病了。

(57)因为文字的难,学校的少,我们的作家里面,恐怕未必有村姑变成的才女,牧童化出的文豪。(《文坛三户》)

最后,再举一个鲁迅先生的例子:

(58)读书人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不应该那样写》[9])

所举三事既平行,又有概括的力量,而且描写形象化,是好的排比句法的一例。

练习三

一、下面这些句子都有毛病,或是意思不周密,或是表达得不准确,试指出错误所在。(堂上作)

1.那时的学校最怕穷学生,大有“交不起学费,还读甚么[10]书”的作风。

2.在反动派的时期中,我是一个悲观论者。

3.对于人民有利益,个人的利益也就随之而解决了。

4.父母都希望子女做大官(即市长之类的高级长官)。

5.在解放之前而就要解放的时候。

6.全中国已经脱离了反动统治,成了新的气象。

7.要向人类的导师马列主义学习。

8.我十三岁以后,随母亲回到了开封。

9.我好似“似梦初醒”。

10.由于大家为分数读书,所以解放前根本没有“集体学习”这个名词。

11.他们一方面拼命的向上爬,一方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12.小偷没有什么技能,多少年来就干这个“一本万利”的勾当。

13.党和政府对人民一点一滴都要负责的。

14.新中国的建设已非远景。

15.我们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这样的党。

16.这是由于我们思想上的错误想法未能全部消除。

17.土改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被隔壁的胡琴声吵得好不宁静。

19.他最后终于离开了家庭。

20.在中学时常常憧憬着大学生活的新奇和超然之感。

二、简单介绍夏衍《包身工》的内容。(不要超过两千字)

注意:原文很长,缩成两千字,许多细节只好放过。但必须抓住要点,让读者读了你的介绍,能对原文有一个概括的观念。最好不要抄袭原文。结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改造。

三、描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物。(一千字左右)

注意:不一定要有完整的故事,只要把人物生动地刻划出来就行了。

四、细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摘出文中列举与排比的句子。

【注释】

[1]这个例子见萧也牧:《写稿怎样才能具体》,收在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写作》里。

[2]工夫:此意,今写作“功夫”。

[3]胡涂:今写作“糊涂”。此类后同。

[4]正:今写作“整”。

[5]关于这节文章详细的分析,请参看《学习》二卷一期《废话一例》。

[6]沈:今写作“沉”。此类后同。

[7]他:今写作“它”。

[8]倒楣:今写作“倒霉”。

[9]《不应该那样写》:应为《不应该那么写》。

[10]甚么:今写作“什么”。此类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