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时从声调的升降和语音的停顿上,可以知道一句话的分段和终点在甚么地方,一句话原只是一连串的声音,停顿就是静默,是时间上的一段空白,然而这静默、这空白却是有意义的。
写在纸上,情形就不同了,每两个字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说话时的停顿处看不出来了。所以必须有标点。
标点是文章的有机部分,它非但能使文章更明白、更正确,而且有时候改变了标点也就改变了意思。民间流传一个故事:明朝的文人祝枝山最欢喜和人家开玩笑,除夕晚上他在人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今年真好晦气”,下联是“全无财帛进门”。第二天早上,那家人家发现了这副春联,非常生气,打听出来是祝枝山写的,便去找他讲理。祝枝山说他们把句子断错了,这不是两个六字句,而是三个四字句,应该读为“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这个故事虽不见得是实事,却说明了标点的重要。中国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像这类例子很多,给后来读古书的人增加了不少困难。
使用标点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发音的标准。大致说来,说话时语音上有停顿的地方,在文章里也该点断;语音上没有停顿的地方,文章里却不能勉强点断。另一个是逻辑的标准。就是从逻辑上来分析,哪些地方该点断,哪些地方不该点断。当然,这两个标准有时是冲突的。此外,各国文字标点方法不尽相同,作者的习惯与临文时的意向也会产生不同的标点法。即使在同一情形下,各人的标点也未必相同,所以标点的应用并没有绝对的规律可循。但是十分不通的办法,我们应该避免。下面我们简略地说明几种主要的标点的用法,并举出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 句 号
一般同学句号用得太少,这是因为对于句子的终点辨认不清,往往把许多可以分离的句子并成一句,这样句子就太长了。例如:
(1)旧社会出身的小资产阶段,①多少有点优越感,②他们往往轻视劳动,③看不起工农大众,④我也是小资产阶级出身,⑤自然也不例外,⑥但是经过政治学习以后,⑦知道了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⑧看法才变了。
这句话其实可以分成四句,②④⑥三个顿号[1]都可以改为句号。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第六个顿号后面接着一个“但是”,上下语气衔接,把顿号改成句号,是不是对?其实“因为”“所以”“而且”“又”“也”之类,虽然意义上和上句呼应,语音上并不一定连贯。例如:
(2)由此对她渐更佩服。但也知道她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茅盾:《悼念A·史沫特莱女士》)
(3)超然的心是得像贝壳一样,外面非有壳不可的。而且也还得有清水。(鲁迅:《我要骗人》)
(4)我们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而这种钦差大臣乃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二》[2])
二 顿 号
同学的文章里,句号用得太少,顿号却用得太多了。有些顿号是可以改为句号的,上面已说过了。有些地方本来不该点断的,有人也欢喜加一个顿号,例如:
(5)现在,回到祖国,希望在这儿,将缺点改去,做个人民的好儿女。
第一和第三两个顿号应该删去。
(6)赵树理,这个名字,谁还不知道呢?
在主语后面加顿号原是可以的,不过这样做是因为主语比较长,例如:
(7)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于十二日拂晓解放闽南沿海的东山岛。
“赵树理”只是三个字,口语里念起来也没有语音的停顿,所以这句话里的两个顿号必须去掉一个。
有时候主语虽长,谓语很短,也没有必要加顿号:
(8)此次参加整训的干部(,)都是党员。
有些简短的并列语,在并列的两项之间没有语音的停顿,如果用顿号把它们隔开,念起来反而不顺口,例如:
(9)只有四,五个人参加。
(10)好容易熬过了这三,四年。
(11)他是投机,倒把的能手。
三 分 号
分号有两种用处,分别说明于下:
(一)一句里有几个平列的结构,要把它们分开。
(12)肚子饿了,就吃饭;身体乏了,就睡觉;……
(13)这里还存着他的手杖,头发;一朵玫瑰花,是从他尸身上取下来的;一块小窗户,是他十一岁时住的楼顶小屋里的。(朱自清:《文人宅》)
但是分隔平列的短词只能用顿号,不能用分号,例如:
(14)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这都是她们不亲近的原因。(夏衍:《包身工》)
这种地方也有人用尖点[3]“、”。
(二)两个或几个独立的句子,在文法上没有连络[4],在意思上是有连络的。用句号分开嫌太远,用顿号嫌太紧,这种地方最好用分号,例如:
(15)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会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什么是“讽刺”》)
(16)屋后是个大花园,绿草繁花,静如隔世;中间一株老梅树,一九二一年干死了,干子还在。(朱自清:《文人宅》)
四 疑问号和感叹号
这两种符号的用法虽则简单,然而有些地方也要注意,凡不含感叹或疑问的意思时,不可乱用。下面两句里的疑问号和感叹号是错的:
(17)他悄悄地问我吃了饭没有?
(18)看了这个展览会,我才发现苏联人民真是伟大极了!
疑问号和感叹号与其说是句读的符号,不如说是情绪的符号。因此,有时候它们是可以和句读的符号不发生关系的。凡援引的话本有疑问或感叹的语气的,疑问号或感叹号就可以放在引号里面,不必顾虑到这里是否读断,例如:
(19)便“唉哟!”一声,仍旧倒下。
(20)他问了一声“谁?”之后,不等答复,就开了门。
(21)“你去不去?”的后面如果加上语气词,应该是“你去不去吗?”呢,还是“你去不去呢?”
还有一个问题,在引文的内外,疑问号或感叹号该不该和句号或另一疑问号或感叹号相重?按逻辑说是应该相重的,例如:
(22)他每天早上照例问我一声“昨天晚上睡得好吗?”。
(23)“你去不去?”的后面如果加上语气词,应该是“你去不去吗?”呢,还是“你去不去呢?”?
不过这样太麻烦了,按照一般人的习惯,如果援引的疑问号恰在全句之末,就不再加别的符号了。
五 引 号
引号是援引别人写的或说的话时用的,所以援引的字句必须和原文完全相符,不能更改增删一字。如果引的不是原文,只是大意,就不能用引号,有一位同学这样写:
(24)马克思说:“经济决定思想,而思想也对于社会有反作用。”
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25)真是“登临长城,瞭望田野”。
在“真是”或“所谓”后面加引号,往往是引用成语或现成的文句,而这两句话却是作者自己胡诌的,不能加引号。不过作者故意杜撰的词,却非加引号不可,例如:
(26)“挂羊头卖狗肉”也成了过去的事,现在是在“卖人肉”了。(鲁迅《祝〈涛声〉》)
第一个引号内引的是成语,第二个却是鲁迅先生自己翻造的。
引号是用来“引”的,它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像下面这样的用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27)解放以后我学到了许多新名词,如“民主”“自由”等等。
书名号原来是“”[5],现在不大有人用了,多用引号[6]代替,例如:
(28)“小二黑结婚”[7]写的是一个农村中的恋爱故事。
六 删节号[8]
列举事物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事物一一遍举,这时可用删节号来表示。不过要注意一点,实际举出来的事物必须有概括性,让读者了解下面的删节号代表哪一类的事物。有一位同学说:
(29)我刚开始到小学教书的时候,怕花费时间,怕……
除了“怕花费时间”之外,读者无从猜测他还怕些什么。
有时一句话说了半句就打住了,下面用删节号代表,这时也必须让读者能体会出未说的半句话大致是什么意思。
(30)我晓得,长期的封建压迫使农民变得怯懦,现在他们并没有……
谁也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因此这整句话都失去了意义。
七 破折号
破折号有两种,一种是单破折号,通常表示思想突然转变,例如:
(31)我没有钱——有钱也不给他。
或是稍作停顿,再说出一个出人意外的字,例如:
(32)长生不老的最好方法就是——死。
双破折号略等于括弧(夹注号),例如:
(33)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练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鲁迅:《什么是“讽刺”?》)
练习六
一、标点下面的文字:
曾经有朋友向我叹息道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丢掉了我的故乡也丢掉了故乡的语言我几乎不能说一句纯粹的乡土话了言下表现出无限哀愁从事于写作的朋友们我想该有很多是来自乡村的吧我们都曾经说着自己的乡土语言听过用自己的乡土语言所编织成的那些丰富而美丽的谣曲[9]与故事而那些语言之中都是充溢着我们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智慧的但我们的文化却都在少数都市中我们抛弃了乡村而走向城市于是我们和大家隔离起来我们忘记了他们的语言也隔离了他们的生活于是我们所写的是我们的小世界而一些能读的也只是少数人于是文学成了少数人的私产落后的乡村广大的群众就根本没有份儿了为了教育大众为了唤醒大众起来参加斗争参加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通俗文艺文艺大众化等运动以及民族形式的讨论等等已经有了相当的时日了所谓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应当怎样地去努力发扬并完成呢这自然是多方面的很困难的工作而我们的作者要深入现实中要和老百姓们亲近要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一遭要了解他们教育他们并向他们学习这应该是很重要的吧而向大众学习活的语言也该是重要课程之一更进一步我们不妨把我们的梦做得更远一点也更美一点不知道须经过多少艰难困苦的崎岖道路使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准提高起来使农民工人士兵不但能读能欣赏而且让他们之中的天才也能写能创作也可以产生出他们自己的作家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出他们自己的生活写出他们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写出他们自己的理想与哲学那才真正是民众的文学那才可以成为他们自己的教育工具他们自己的战斗武器他们自己生活的安慰与滋养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还是多么悠长啊
二、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标点有些是不妥当的,试加改正。
一走进平山县祁家庄,就有一种新鲜的印象,我仔细想想这新鲜的印象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一进村,我的马,便被村口的一个儿童团的儿童,拉住了,他虽然顶多也不过十一岁,可是老练得很,抓着缰绳,问我:
“同志。路条呢?”
我们把护照递给他看,他并不看,旋即交给他旁边的另一个孩子——那小孩飞也似的进村找人看去了。一会回来,把护照交给我们,说:
“对不起,同志,耽误你们走路了。”
他还用小手放在额角上向我们全体,敬了一个礼,走进村里,人们都很忙碌的样子,但精神很饱满,脸上很红润,而街道也出奇地清洁。绝对使人们不相信这是在敌后战争下的一个村庄?当然,墙壁上,是有着大字的抗战标语,有几家房子已给敌人烧坏了。这是唯一可看到的战争痕迹。一个中年农民从对面走来,见了我们,说:
“同志们,辛苦了,歇歇吧。”他过来牵了我们的三匹牲口去溜,一边说:“你们在村里歇会吧。”
他拉着马在街上给我们溜了起来。这时,从侧面又走来一个青年农民,他问我们喝水不?这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他领我们到村公所去,顿时,提出两壶开水来给我们喝。
当村长知道我们今天不走了要住下,他派了一个人出去,两袋烟的工夫,那个人回来,说是房子找好了。他领我们去,在附近给我们找了六间很清洁的房子。连喂牲口的地方也有了。
【注释】
[1]顿号:即现在所说的“逗号”。此类后同。
[2]《农村调查序言二》:应为《〈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3]尖点:即现在所说的“顿号”。
[4]连络:今写作“联络”。此类后同。
[5]此为竖排版中标点用法。
[6]此为竖排版中标点用法。
[7]此为竖排版中标点用法。
[8]删节号:即现在所说的“省略号”。此类后同。
[9]谣曲:今写作“摇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