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可能把中国语的句子结构型式[1]系统地分析研究,那是文法学的事,本章只就同学作文中存在的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希望同学分析这些例子之后,能举一反三,养成分析句子的习惯,在写作的时候,能自觉地及时纠正文法上的错误。
一 关于长句子
普通人说话的时候用的句子总是相当简单的,等到作文或演讲时,为了要求准确,不得不加一些限制的或是修饰的词句,或是把两个或几个简单的句子综合起来成为规模比较大的组织,因此议论文的句子往往比剧本的对话长,小说里叙事部分也往往比对话部分长。
以上所说是一般的情形,各种族的语文都是这样的,但是现代中国文章中句子的延长已经成了一种趋势,这在议论文里表现得特别明显,随便举些例子来看:
(1)由于农民长期附着在土地上进行散漫的、独立的、简单的、彼此不大互相协助的生产,和他们简单的独立的生活样式,以及他们对于地租劳役的负担等,就养成农民的散漫性,保守性,狭隘性,落后性,对财产的私有观念,对于封建主的反抗性及政治上的平等要求等等。(刘少奇:《人的阶级性》)
(2)在一九二三年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根据这样的正确主张,在讨论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时,又和瞿秋白等同志在一起,反对了陈独秀的把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交给国民党的右倾尾巴主义观点,因而通过了基本上正确的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合作的大会决议。(胡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学习》二卷二期)
小说的句子就短得多了:
(3)有些人把我们当战士的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在连队,就像在家里一样。不同的是这个家一会在战壕里,一会在老百姓干草堆上。一家子有一家子的和美,一家子也有一家子的家务事。(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4)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他到区上做工作去,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个,可是就这两个人,也有些合不来。(赵树理:《传家宝》)
这两篇小说都是用口语写的,拿来和前两个例子比较,可以看出今天的文章(特别是议论文)和口语,句子长短的差别有多么大。
长句子的结构自然比较复杂。在中国语里,复杂的句子结构基本上只有两种:
一种是包孕句,就是在句子里再套一个句子。我们说“我不相信他”,这只是一个简单句,因为这句话里,除了主语、动词、宾语之外,并不包含另外一个句子。假使我们说“我不相信他会抽烟”(A),或是“我们上国文课的教室在二院”(B),情形就不同了,因为“他会抽烟”和“我们上国文课”本身就是独立的句子,只是这两个句子插在(A)和(B)里,丧失了独立性,通常把它叫做“子句”。而像(A)和(B)这样的句子叫做包孕句。
但是(A)和(B)又不完全相同,(A)的子句“他会抽烟”相当于一个名词,(B)的子句“我们上国文课”相当于一个形容词,长的包孕句大多是(B)型的,就是把子句当作形容词用,例如:
(5)我们忘形的欢呼,完全忘记了七八小时没有坐着休息过的疲倦。
(6)人民助学金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种我愿意读书我就应得助学金的那种助学金。
(7)他是一个七岁的,长头发的,很欢喜唱歌的男孩子。
(8)会上有人提出要清算解放前保长马善庭与一个粮食行的经理王子明勾结吞没了配给农民的一百多袋面粉的贪污事件。
(9)这是街头剧中一个翻身农民参军胜利后光荣返乡在对村人叙述他家中以往受同村的一个洋买办串通乡长保长迫害的事情后所发出的愤怒的呼喊的充满胜利骄傲与庆幸的一段。
另一种是复合句。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句子联合而成的,这些句子在文法上虽然是独立的,但在意义上却是有密切的关联的,为了区别于包孕句里的子句,我们姑且叫它分句。在包孕句里,子句和原句好像焊在一起似的,念起来不能有语音的停顿。复合句就不同了,各分句的联结比较松弛,因此在各个分句的终点可以有语音的停顿,例如:
(10)他身体不好,工作又忙。
(11)一则天气不好,二则他也没有兴致。
(两个分句的地位是平行的,叫做等立句)
(12)等你考虑好了,再答复我。
(13)由于功课太忙,一般同学很少有运动的机会。
(两个分句意义有轻重之别,叫做主从句)
上面所举的包孕句和复合句都是纯粹的。实际上,复合句里往往插入包孕句,包孕句里也有时插入复合句,这样造成的句子自然比单纯的包孕句和复合句更复杂了,譬如上引例(1),前后两部分用“由于”和“就”连结起来,基本上是一个复合句。但是“由于农民长期附着在土地上进行……生产”一句,本身又是一个包孕句,因为其中的“长期附着在土地上”和“彼此不大互相协助”都是套在原句里的子句。这是复合句里插入包孕句的例子,包孕句里插入复合句的例子见例(8)。
打个比喻,复合句好比一串珠子,珠子尽管多,一颗一颗依次排列,还是数得清的。包孕句好比连环,互相环绕,纠缠不清。因此,许多长句子的毛病都出在其中的包孕句里。上面我们已经举了一些包孕句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结构,用以说明一般的长包孕句最易犯的几种毛病。
第一,英文里有所谓关系代名词,它的作用在于介绍子句进来,组成一个包孕句。中文没有关系代名词,在比较复杂的包孕句里,各组成部分的界限不明,常常因此引起误解,例如例(8),读者读到一半的时候,可能误解要清算的是保长马善庭与粮食行经理王子明,而原句“清算”的宾语却是句末的“贪污事件”。再如例(2),读者可能把“基本上正确的”与“孙中山领导的”理解为两个并列的修饰语,用以修饰“国民党”,实则只有后者是修饰“国民党”的,前者却是用来修饰最后的“大会决议”的。当然,读完了全句,这些误解就消释了,但是读者却已经走了一段冤枉路了。
第二,我们已经说过,很多包孕句的子句相当一个形容词,上引例(5)、(6)、(7)、(8)、(9)里的被修饰语如“疲倦”“助学金”“男孩子”“贪污事件”“一段”等都放在句末,前面用一些冗长的子句来修饰它们。以例(7)为例,当读者读到“他是一个七岁的……”的时候,必然期待下面有一个“小孩”“男孩”“女孩”之类的字眼出现。然而作者不理会读者的这种心理要求,把这些字眼放在句末,前面加了一连串的修饰语,这样就使读者的期待落了空,因而感到疲倦、费力。
第三,有些长句子在两个相关的词当中插入一大段话,例如:
(14)为使这一运动达到发挥各种组织机构及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爱护国家资材,适应和推进东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目的……
“达到”和“目的”之间插入了四个平行的子句,一共五十三字,上引例(9)在“这是街头剧中”和“一段”之间插入了六十七字。读到后面,前面的早已忘记了,势必回头重看一遍才能了解,对于读者说,这岂不是一种痛苦。
除了上面所说包孕句特别容易犯的几种毛病之外,一般的说,句子太长,不但读者弄不清楚,有时连作者自己也搞胡涂[2]了。例如:
(15)市委应深刻从纠正自己的官僚主义倾向着手。同时还要提到由于上海工作情况复杂,工作的面很广,由于缺乏大城市工作经验,许多问题由于系统林立,缺乏周密的考虑,仓猝从事,以致让下面生硬地去进行,此种手工业的工作作风,只能单打一,不能手脑并用,不能开动复杂机器,不能抓住重点,分别大小轻重,顾此失彼,这都是市委领导上手工业方式,应该负责加以纠正的。
“由于……”是不能当作一个自给自足的句子的,假如我说“由于天气恶劣”,人家一定只承认这是半句话,还期待我说下去,比如说“到会的人不多”。上面引的这一段话里,一共用了三个“由于”,除了最后一个有下文之外,其余两个都没有接应,因而这一句话是残缺的。
(16)我们受上级之任命,来接管这一矿山,该如何的重视祖国这一富源与人民血汗所积累的财富,好好的将它保存下来,为我祖国进一步发展工业巩固基础,才不辜负人民所付给我们的这一重大责任呢?
从语气看,“该如何……”与“好好的……”两句是公用“该如何”三字,而把后一句的“该如何”省去的。假使不省,同时再把整句修饰一下,则可以写成“我们该如何的重视这分[3]人民用血汗积累起来的财富,该如何努力去保护这分财富……”。作者在句末放了一个“呢”字,就是用来呼应前面的“该如何”的。然而因为句子太长,这个“呢”字用错了。因为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变成了问句,依照语气,这句话应该是一个惊叹句。其间的分别正同“我们该如何努力呢?”与“我们该如何努力啊!”一样,前者是真正的问句,意思是说努力是要努力的,但是怎样努力呢?后者虽也有“如何”字样,却不是问句,而是惊叹句,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十分努力。
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长句,有必要的时候是可以写长句子的。譬如:
(17)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种句子是无法缩短的。不过当一个长句子可以分为几个短句而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用短句呢?这样不是更简单,更清楚,更合于中国语的习惯,更容易为一般人接受吗?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
(18)为了配合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在三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布给全体女干部,让他[4]们学习三月八日新华社社论《学会本领,做好工作》的通告,该刊本期特意选辑了几个报纸与个人有关目前妇女工作及思想问题的文章。
(19)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在三月十三日的《人民日报》上给全体女干部发布了一个通告,要她们学习三月八日新华社的社论《学会本领,做好工作》。该刊本期配合着这个报告,特地选辑了几家报社和几位妇女工作者写的有关妇女工作和思想问题的文章。
(20)据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讯:上海市私营棉纺、丝织、染织、帆布等轻工业,由于国营花纱布、蚕丝、贸易信托等公司,本公私兼顾原则,积极以代纺、代织、代染及订货等方式,大力加以扶植,和在各该厂劳资双方开诚协商,克服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已得以逐步恢复和趋向好转。
(21)据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消息:上海市私营棉纺、丝织、染织、帆布等轻工业的生产已逐步恢复,趋向好转。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国营花纱布、蚕丝、贸易信托等公司,本着公私兼顾的原则,用代纺、代织、代染及订货等方式,积极地扶植那些厂家。第二,因为那些厂家劳资双方能够开诚协商,克服困难[5]。
这两个例子改过之后,字数都比原来多。可是,如果让读者少费些心思,一下就了解,多写几个字也是值得的。此外文字也有些变动,这也是为了说得清楚些。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来,有许多长句是可以改成短句的。改过之后,不但意思清楚,读的人也省力气,可见复杂的意思不一定非用长句子表达不可。
把长句化短,有几个原则可说:
第一,尽可能把冗长的包孕句或复合句打散,化为简单的复合句或单句。譬如上引例(18)的前面半句“为了配合……通告”是一个包孕句,这个包孕句特别复杂,普通的包孕句是一个简单句里套一个简单的子句,而这句话的子句本身又是一个复合句,我们试用算学中的括弧来表示它们的关系,中括弧表示包孕句的子句,两个小括弧表示复合句里的两个分句:
(22)为了配合〔(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在三月十三日《人民日报》发布给全体女干部)(让他们学习三月八日新华社社论《学会本领,做好工作》)〕的通告……
改过以后,却变成一个用逗号连结的复合句了。
再如例(20)基本上是一个复合句,但是它的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复合句。我们仍旧用括弧来分析,中括弧表示复合句的分句,小括弧表示分句里的分句:
(23)〔(由于国营花纱布、蚕丝、贸易信托等公司,本公私兼顾原则,积极以代纺、代织、代染及订货方式,大力加以扶植),和(在各该厂劳资双方开诚协商,克服困难的情况下)〕,〔生产已得以逐步恢复和趋向好转〕。
第一个中括弧是复合句的一个分句,但它本身又是一个复合句,包含着两个平行的分句(如两个小括弧所表示者)。在改后的句子里,这个附属的复合句也拆散了,改用“第一”“第二”列举这些厂家生产好转的原因,变成两个等立的单句了。
第二,如果包孕句里的子句是用做修饰语的,那么它的作用等于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在子句过长的时候,为了避免读者疲劳或发生误解,最好把被修饰语提到前面来,例如例(7),可以改为:
(24)他是一个七岁的男孩子,长头发,很欢喜唱歌。
例(8)可以改为:
(25)会上有人提出要清算保长马善庭的贪污事件,解放前他和一家粮食行的经理王子明勾结,合伙吞没了配给农民的一百多袋面粉。
例(20)的主语“上海市私营棉纺……等轻工业”和谓语“生产已得以逐步恢复和趋向好转”原来离得很远,在例(21)里把谓语提前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二 被动式
主动式与被动式各有特殊的用处,一种语言兼有这两种说法并不是多余的。就中国语说,主动式的用途比被动式要宽,只有在下面两种情形才用被动式:
(一)说话的人特别关心或着重受事者的时候。我说“他打了你”,目的在说他,我说“你被他打了”,目的在说“你”。再如:
(26)树被风吹折了。(被动式)
不说“风把树吹折了”,因为我们关心的是“树”,不是“风”。
(27)人民警察把一个反革命分子抓走了。(主动式)
这样说,表示说话人关心的是这件事情的本身——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行为。他并不特别关心这个反革命分子(受事者),所以不用被动式。
(二)表示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等等,譬如我们说“李四被张三打了一顿”,但从不说“李四被张三称赞了一番”。再如:
(28)我们被人欺负了。
(29)他被风吹病了。
(30)我被石头绊了一交[6]。
现代中国语受了翻译的影响,被动式的用途扩大了。许多话本来应该用主动式的,现在都用被动式了。比较下列各组句子:
(31)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32)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33)她当选为村妇联会主席。
(34)她被选为村妇联会主席。
(35)李承晚首先发动战争的事已证实了。
(36)李承晚首先发动战争的事已被证实了。
不过,并不是每一句主动式的句子都可以转为被动式,“我爱你”不能说“你被我爱”,“我读《联共党史》”也不能说“《联共党史》被我读”。像下面这些句子都是不妥当的:
(37)我被“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古话中了毒。
(38)到清华后,助学金问题是首先被我关心的。
(39)今年的迎新会,因为被更大的事——庆祝国庆——所冲突,所以只好延期举行。
英文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分别是很清楚的,主语和宾语的地位、动词的形式都有显著的区别。在中文里,被动式最显明的标识就是“被”[7]字。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主动式加上一个“被”字就变成被动式,就是例子,再如:
(40)许多人都感动得流下泪来。
(41)许多人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
实际上,这一类句子里的“被”字,大部分是不必要的。例如:
(42)共产党的威信日日(被人)增高着。
(43)他的名字(被)我忘记了。
(44)看小说在那时是不(会被)允许的。
(45)本人早年很穷,过继或(被)卖给地主富农为儿子。
(46)美帝国主义是可以(被)战胜的。
最后一句的“被”字取消之后,可能发生误解,不如改成:
(47)美帝国主义是可以打败的。
三 倒装句
(48)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偷了我的表。
这个复合句包含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用以修饰后一部分的,说明偷表这件事发生于什么时候,这叫做时间修饰式。
(49)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一定去。
前一部分是条件,后一部分是结果,这叫做条件式。
(50)虽然他家里很有钱,他却常常闹穷。
前一部分肯定,承认一些事,后一部分举出相反的事,这叫做容许式。
这三种句子统名为主从句,一重一轻,一主一从。按照中国语的习惯,从属部分在前,主要部分在后[8],如上举三例。在西洋语法里,一般地说,从属部分前置后置都可以。欧化句子往往把从属部分放在主要部分的后面,这就成了倒装句,如:
(51)他偷了我的表,当我睡着的时候。
(52)我一定去,如果我是你的话。
(53)他常常闹穷,虽然他家里很有钱。
在口语里,有的先说一句话,觉得不完全,再加上一句话补充,也成了倒装句。例如:
(54)明天到颐和园去玩儿吧,要是不下雨。
但这种情形比较少,一般地说,倒装句是不合于中国语言习惯的,下面这些句子读起来很别扭,应该注意避免。
(55)我非常喜欢运动,差不多一天到晚都在球场上,当我在初中的时候。
(56)解放军付出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了解放全中国。
四 词 序
在简单的句子里,词的次序不大会弄错,没有人把“我吃饭”说成“我饭吃”。但是在比较复杂一点的句子里,这种错误就可能发生了。例如:
(57)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新民主主义向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
这样说,好像新民主主义时代已将结束,开始要走上社会主义时代了,其实作者的意思是:
(58)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向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时代。
再如:
(59)在我们的报界中从没人会找到反对美国人民的毁谤的。(爱伦堡著,××译:《墨水和鲜血》)
“人”好像是指“我们报界中”的人,实则是指任何人。应改为:
(60)从没人会在我们的报界中找到反对美国人民的毁谤的。
前一节谈倒装句,所举的都是复合句的例子,在单句里,由于词语的位置安排得不适当,产生了另外一种倒装句,例如:
(61)我们游行在北京的市街上。
(62)“一切都依靠群众”这句话,如果我们不深刻的了解,工作一定搞不好。
把方所修饰语放在动词的后面,把动词放在宾语的后面,都与中国语言习惯不合[9]。
有些词结合得密切,常常放在一起连用,硬把它拆开,显得别扭,如:
(63)历史上多少次农民的光荣革命都失败了。
“农民革命”可以认为是一个单词,应该放在一起:
(64)历史上多少次光荣的农民革命都失败了。
再如:
(65)由于跟人民学习,高尔基终于达到了艺术的这样一个高度。(罗斯金著,××译:《作家与战士》)
最好把“艺术”和“高度”放在一起:
(66)由于跟人民学习,高尔基终于达到了这样一个艺术高度。[10]
五 论虚词
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凡是本身能表示一种概念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叫做实词。只能作为语言结构的工具,如系词(是)、联结词(因为,而且,但是,由于等)、语气词(呢,吗,啊等),叫做虚词。实词在第四章里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举几个比较重要的虚词来谈。
(甲)是
中国语的句子可以分为三大类,就是: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是用来叙述一件事情的,以动词为骨干,例如:
(67)他买了一本书。
(68)朝鲜人民控诉美军暴行。
描写句是用来描写事物的德性的,以形容词为骨干,例如:
(69)这所房子很大。
(70)美国失业问题很严重。
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以名词为骨干,例如:
(71)明天是八月十五。
(72)他是一个共产党员。
按照中国语的习惯,只有判断句才用“是”字。叙述句决不用“是”字。描写句可以加“是”字,但这样就变成判断句了。例如“这所房子很大”也可以说“这所房子是很大的”,“美国失业问题很严重”也可以说“美国失业问题是很严重的”。由描写句变来的判断句,最后总带一个“的”字;偶然也有不带“的”字的,那是为了加重语气,如:
(73)“中国地方很大,人口很多,为什么这样贫弱呢?”——“中国地方是很大,人口是很多,但是……”
叙述句有时加“是”字,也是为了加重语气,例如:
(74)“他不是已经考取了吗?”——“他是考取了,但是……”
同学们常常变描写句为判断句,但把句末的“的”字省略了:
(75)小学生是很聪明,很活泼。
(76)夏夜的天空是非常美丽。
(77)他的家庭是很富裕。
(78)会场的空气是非常严肃。
改的办法,或把“是”字删去,或在句末加“的”字。
在叙述句的动词前面加“是”字,更没有必要: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诞生了。
(80)在这个会上,我(是)看见了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乡。
(81)老梁同志(是)和气地对我说……
(82)他(是)很悲伤的回忆着。
(乙)了和着
“了”字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既成的事的,相当于英文里的完成式,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只要说话人想表示那件事终结时的情态,都可以用“了”,例如:“了”字多用于句末[11]。
(83)谁知他误会了我的意思。(过去完成)
(84)已经来了,就坐一会儿吧。(现在完成)
(85)等新旧同学彼此熟悉了,再开会。(将来完成)
“了”字又可以表示一种决定的语气,陈说一种觉察、决意或判断。
(86)他气得连话也不会说了。(觉察)
(87)我再也不敢大意了。(决意)
(88)已经这个时候,今天不会来了。(判断)
这两种“了”字的区别,可以从下面的例句看出来:
(89)等他去了,你再来吧。(完成式)
(90)他还没去,你就来了。(决定语气)
(91)他说了很多话。(完成式)
(92)听!他开始说话了。(决定语气)
再如:
(93)昨天已经给了他了。
(94)他已经受了批评了。
句中的“了”是完成式,句末的“了”是语气词。可见完成式的“了”字用于句中语气未完的地方,决定语气的
同学往往在句中动词后面任意加“了”,不管原句是不是完成式:
(95)我们开始了沿着小路下山。
(96)爱护了我们的国家。
(97)在这里没有了男女的分别,没有了尊卑的分别。
报章上也常有这种句子:
(98)他们继续帮助了农民进行技术上的改进。
(99)但反对了为艺术而艺术并不就等于在正确的立场上解决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着”字所表示的是进行式[12],例如:
(100)他们等着你去开会呢。
(101)我正吃着饭,他就来了。
同学常常滥用“着”字:
(102)我们都相信着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103)每个人心里都了解着今天是什么日子。
(104)我们明白着这些事实的意义。
由于类推作用,有些不能加“着”的字,也加上一个“着”,例如:
(105)他就和着几个长工到地里去做活。
“着”和“了”都只能放在动词后面。“和”是联结词,不是动词,不能跟“着”[13]。
现在似乎有一种趋势,就是不愿意单用动词,不是在前面加“是”,就是在后面加“了”或“着”,有时“双管齐下”:
(106)的确,如同其他苏联的城市一样,莫斯科是缺少了那些在国外的大城市可见的代表性的特点。
(107)土改是有着伟大的意义。
读起来既不顺口,意思也不见得更周密,都是多余的。
(丙)和与及
按中国语的习惯,只有在平行的事物之间用“和”“与”“及”等联结词,如:
生产和消费
阅读与写作
飞机、坦克、重炮、机枪及其它军用物资
在复合句的几个平行的附属句之间,通常不用联结词,例如:
(108)他喝了三杯酒,吃了两碗饭。
(109)全世界人民都拥护和平,反对战争。
(110)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武装日本,利用日本作为它在远东的侵略工具。
(以上各复合句包含两个等立的叙述性附属句)
(111)灾民个个面黄肌瘦,衣服褴褛。
(112)该厂所出的香烟,品质很好,装潢很美观。
(113)朝鲜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
(以上各句包含两个等立的描写性附属句)
如果要用联结词,也只能用“而”“而且”“不但”“又”“也”之类,例如:
(114)他喝了三杯酒,又吃了两碗饭。
(115)该厂所出的香烟,不但品质好,装潢也很美观。
(116)朝鲜人民勤劳而勇敢。
近来受了西洋语法的影响,常在复合的等立附属句之间用“和”“与”“及”等联结词:
(117)大家忙着抢丝糕和盛汤。
(118)为伟大理想的实现而斗争和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
(119)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刺骨的寒风吹得行人不得不加快了脚步和拉起衣领来。
(120)呼吁立即禁止原子武器和美苏立即开始直接谈判。
(121)但因长时期受到资产阶级的熏陶和与比较落后同学相处,他思想中仍有许多顾虑。
例(120)的意思是说美国和苏联应立即开始谈判,前面放一个“和”字,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另外一个国家应和美苏开始谈判。例(121)把“和”跟“与”放在一起,更不足为法。
(丁)但是·不过
“但是”“不过”是转折性的联结词,用这些词的时候,前后两句话的意思必须是相反的。下面两个例子都是错的:
(122)红色的天安门耸立在我们的面前,但是那鲜红的旗子更满布在我们的头上。
(123)会场布置得和戏院一样,不过当你看到那水银灯照得通亮的圆屋顶时,将会使你感到兴奋和愉快。
和“但是”差不多的有“可是”,和“不过”差不多的有“只是”。“但是”“可是”与“不过”“只是”又微微有点不同。前者上句之意重,下句之意轻;后者则上轻下重,这个区别只要比较下列两句就可以看出:
(124)他肚子里很明白,可是嘴里说不出。(还是不中用)
(125)他肚子里很明白,只是嘴里说不出罢了。(你应该原谅他)
因此,例(124)的上句里可以加一个“虽然”,变成“他肚子里虽然很明白,可是嘴里说不出来”。例(125)的上句里却不能加“虽然”。下面这句话是错的:
(126)二者本质上虽然相同,只是形式上不完全相同罢了。
应该说:
(127)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不完全相同罢了。(着重其相同的一面)
或:
(128)二者本质上虽然相同,但是形式上却不完全相同。(着重其不同的一面)
(戊)由于
用“由于”的时候,前后两句必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下面的例句都是错的:
(129)由于我参加了这次大会,深深地觉得师生友谊的可贵。
“师生友谊的可贵”并不是因为这位同学参加了这个会的缘故,这一句话根本可以不用联结词。
(130)由于初步了解情况的结果,广安门外的土改工作很难搞。
土改工作难搞并不是因为了解情况的缘故,把“由于”换成“根据”就通了。
(131)由于高先生的谈话,可以看出思想改造是不容易的。
这是把“由于”和“由”用混了。
(己)……为……所……
“……为……所……”是文言文里一种被动式的结构,如:
(13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33)行将为人所并。(《通鉴》:《赤壁之战》)
(134)敌军为我军所歼。
在这种结构里,“为”字前面的部分(主语)所代表的是受事者,也就是说,它是“所”字底下的动词的对象。譬如“敌军为我军所歼”,“敌军”是受事者,是“歼”的对象。这种结构是古语的残留,很容易用错,例如:
(135)岛中部为五指山脉所分布。
“分布”是个不及物动词,“岛中部”不是它的对象,所以不能用“……为……所……”的结构,应该说“五指山脉分布于岛中部”。
(庚)呢和吗
“呢”和“吗”都是疑问语气词,但是二者的用途大有分别。用“吗”的地方不能用“呢”,用“呢”的地方也不能用“吗”,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一)凡可以用“是的”或“不是的”回答的句子,用“吗”字。例如:
(136)你还认得我吗?
(137)今天是十五吗?
凡不能用“是的”或“不是的”回答的,用“呢”字。例如:
(138)现在怎么办呢?
(139)你去不去呢?
(二)句子里本来没有疑问的字样者,用“吗”字。句子本来有疑问的字样者,用“呢”字。
下面几句的“吗”字都用错了,应该用“呢”。
(140)这样伟大的场面,谁能不参加吗?
(141)你知道不知道是谁在演讲吗?
(142)母亲在抗战初起时何尝不是天天到伤兵医院去慰劳吗?
练习五
分析并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误:
1.我相信一个过惯了团体生活的人,再去过家庭生活,这对于他是不太习惯的。
2.不久,上海被解放了,我就离开学校,去参加接收工作。
3.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宣布了旧时代的死亡和新的世纪从此永远属于人民。
4.他的家庭是在南方,北京虽有些亲戚朋友,但彼此不太熟悉。
5.一直到高中,我还是这样荒唐着,只知道看电影、跳舞,此外什么也不懂。
6.在这里,他学到了化学、生物,特别是对他有着特别兴趣的畜牧学。
7.游行队伍有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等四面八方向会场汇合。
8.虽然工业生产计划比去年提高了一倍,但在先进生产者的带动之下,各工厂的计划大都月月完成着。
9.我渐渐懂得了学习的意义以及一些政治常识。
10.我对于听演讲、开讨论会是感觉没有兴趣的。
11.因了自尊,我不愿意请教别人,只是一个人在暗中摸索。
12.关于这一点,他是相信着米邱林的学说。
13.他们依靠了群众,群众也拥护了他们。
14.由于毛主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之后,同学们便积极地运动,锻炼身体。
15.会议给予每一与会者对于新民主主义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以进一步的了解。
16.至于自己的工作对实际生活是否有影响,是否符合人民利益,这对我们某些工作人员是不关心的。
17.这本书包括了五篇短篇小说和两篇游记。
18.在农村中进行人工养鱼法的工作是将要被展开的。
19.然而在用心的读者看来,这含义和论断是十分明白了的。
20.今后搁在他们肩上的,是怎样改变公私营企业中的劳动条件,怎样进一步促使劳资关系正常化,怎样改进和提高生产,而最重要的是怎样使会议产生的果实,灵活地正确地运用到各个有关具体问题中去,还有待全体工人、民族资本家以及劳动局和工会工作同志不断地努力。
【注释】
[1]型式:今写作“形式”。
[2]胡涂:今写作“糊涂”。
[3]分:今写作“份”。此类后同。
[4]他:今写作“她”。
[5]引自一九五〇年六月七日《人民日报》叶圣陶先生《拆开来说》。
[6]交:今写作“跤”。
[7]相当于“被”字的,在文言里还有“为”字,在口语里有“叫”“让”等字。
[8]在中国语里,普通的主从句,总是从属部分放在主要部分的前面。只有目的式和结果式是例外。参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上册120页。
[9]这是指一般情形说的,方所修饰语有时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例如“在炕上躺着”,也可以说“躺在炕上”。参见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卷114页。动词放在宾语后面的例子如“上海,北京,关外,南洋,哪儿我都到过”,“急得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10]或改成“由于跟人民学习,高尔基终于在艺术上达到这样一个高度”。
[11]有些句末的“了”字兼表完成式和决定语气,如“现在老了,不中用了”,“还等这会子,他早就去了”。
[12]北京话里另有读作幺的“着”字,表示“达到目的”的意思,和表示进行式的“着”字不同,例如“我猜不着”,“我没找着他”。
[13]“跟”与“和”同样是联结词,不同的是“跟”又可以用作动词,所以有时可以加“着”,例如“走,走,走,跟着毛泽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