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五胡十六国,以至隋唐之世,其间铁兵早届全盛时期,各器必有可观,亦惜无藏器可资参考。资料缺乏原因,岂真铁兵均朽乎?实因其器无铭而不齿于金石之列,收藏家鄙弃弗录也。实物既感缺乏,载籍亦复寥寥,仅知晋代铁兵略如后汉,而短兵颇有新制而已。唐人长兵重枪、重长刀;短兵重刀,剑渐沦为贵族及将官饰品,又降为道家镇邪之器。唐人射远器首重弓矢,其制均已略述于上章矣。火器亦有进步,观上章唐铜炮筒可知,惜记载亦甚鲜耳。唐人之将士武装及其防御武器均颇为精美,尤以防御武器为最。唐剑形式实为后来历代铁剑之鼻祖。凡此均已附述于唐代兵器之中,兹不赘论。历代考古家鲜论及铁兵,至清代始有注意及此者,如李光庭及冯云鹏兄弟,是其较著者。李氏在所著《吉金志存》中,图有唐代铁剑一柄,形与上图唐铜剑相似,后世制剑多仿此形。全剑系一炉铸成,剑之两面各刻七言诗二句,亦唐人习惯也(第五十九图版第二号)。冯氏兄弟所著《金石索》,图有后梁招讨使王彦章之铁鞭或铁锏一具,长汉尺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熔铜铸就者(第五十九图版第一号)。兹两器尽因有铭而始获鉴纳,但是否唐器,尚难确证耳。日本在唐代与中国关系甚深,处处模仿中国文化,兵器亦然。是以日本各大寺院及收藏家,常有真实唐代刀剑及仿制各武器可见,惜均未公布,无从图示耳。第四十六图系日人所藏唐画唐人佩剑图也。

关于唐盾之制,可以补充上章之所未及者。如《唐六典·五库令》彭排(盾)项曰:“彭排之制有六:一曰膝排,二曰团排,三曰漆排,四曰木排,五曰联木排,六曰皮排。”似彭排指皮木漆质之盾而言,铜铁之盾未必均称彭排也。按彭排即彭旁也,言在旁排敌御攻也。《释名》卷七之《释兵》曰:“盾,遁也,跪其后避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师者所持也。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须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曰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彭排,彭旁也,在旁排敌御攻也。”是则彭排或彭旁,系唐盾中之一种也。

第四十六图 日本人所藏唐人佩剑图

见H. L. Joly及H. Inada同著《刀剑及鲛》(The Sword and Sané),一九一三年伦敦版。